「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葉,在那個社會動盪、政治腐敗、學術委靡之時代,他懷著成為聖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王陽明生平命途多舛,屢試未中,及第之後入朝為官,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的驛丞,後來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面,他鑽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產生了疑惑,認為朱子學說不是真正的聖人之學,「心學」才能解釋其中的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隨後創立了「心學」。
縱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
郭沫若先生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可見,王陽明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陽明的思想流傳千古,響徹中外,不僅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中受益,就連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都在其隨身攜帶的腰牌上刻寫:
「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的思想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他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
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行是不能夠相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陽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是「千古聖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是透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範自我的行為。致良知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
王陽明的一生都在堅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原則。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只要維護心為本體,做到心外無物,追求透徹的本心,胸懷灑脫、超然入聖,沒有什麼困難可言!這個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振聾發聵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學的禁錮,為委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一時間心學占據了當時學術的主導地位。
王陽明的心學旨在呼喚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的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養。心學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
面對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疲憊不堪的人們麻木地追求金錢、地位、名利。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王陽明的學說雖然不是新時代的產物,但能夠啟迪人心,為精神提供養分,這也正是編寫此書的主要用意。
作者序
王陽明悟人生大智慧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 四句教
王陽明悟人生大智慧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 四句教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終日不忘反省
君子改過,人皆仰之
反觀自身,不斷自我提升
身忙碌,心幸福
財富是外在,心是快樂的根
沉浮動靜皆人生
幸福在於追求得少
無執無著,無滯無留
常快活便是真功夫
樂得其所即是幸福
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時時微笑,雨打芭蕉也無愁
要活得輕快灑脫
第二章 能容能恕,字利利他
待人處世,忍讓為先
退一步,得饒人處且饒人
宰相之肚,納小人之船
吃小虧,免禍事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不急人怒,忍讓內斂
恕人之過,釋人之嫌
忍小事成大事
心存厚道,寬容他人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與人為善,暖人暖己
愛人者人愛之
每一種善行都有回聲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
第三章 嘴上帶尺,腳下有路
言辭不可太露骨
嘴巴閉關,舌頭收箭
好話說過了不如不說
少妄言,多好話
言滿天下無口過
硬邦邦的話軟綿綿地說
不爭才是最大的爭
低頭是一種智慧
在其位,善謀其政
上樑正,則下樑不歪
與貪婪斷交,與清風做伴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禮讓功勞,不露鋒芒得安身
在低潮時進去,在高潮時退出
方圓處世,左右逢源事事順
第四章 成事在謀,謀事在斷
勇而無謀是大忌
用兵之法,攻心為上
應時而變,兵貴在「活」
因地制宜,因時而化
制勝戰術應變化多端
抓住時機,一擊制勝
不打無準備之仗
掌控主動,占盡先機
以誠心制權術
飢來吃飯倦來眠
聰明不如糊塗,糊塗不如裝糊塗
生命任其流衍,心體安穩平裕
隨時隨地,隨遇而安
平常心,心平常
抱樸守拙,藏行不露
濁者自濁,清者自清
點一盞光而不耀的心燈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順在當下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
孝是一種生存策略
奉養只是做到一半的孝
時刻念父母生、養之恩
為父母盡點兒心
孝由內而外,發乎真心
有誠心,才能讓父母寬心
第六章 減一分人欲,得一分輕快
身外物不奢戀
心安理得,知足常樂
「財」是靜心的攔路虎
養心在於寡欲
榮辱毀譽皆泰然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安貧樂道也是信仰
徒有虛名不中用
在名利中尋回單純
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隨性生活,順其自然
從心所欲不逾矩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塵境不流俗
三分能力,七分責任
生命不在擁有,而在用有
人生猶如不繫舟
繁華之後總是空
前言
第一章 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終日不忘反省
君子改過,人皆仰之
反觀自身,不斷自我提升
身忙碌,心幸福
財富是外在,心是快樂的根
沉浮動靜皆人生
幸福在於追求得少
無執無著,無滯無留
常快活便是真功夫
樂得其所即是幸福
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時時微笑,雨打芭蕉也無愁
要活得輕快灑脫
第二章 能容能恕,字利利他
待人處世,忍讓為先
退一步,得饒人處且饒人
宰相之肚,納小人之船
吃小虧,免禍事
容人方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