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259年第四任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前線的釣魚山,身為皇弟的忽必烈突然有了爭奪大汗王位的機會與威脅。雖說爺爺成吉思汗生前定下以庫力臺大會推舉大汗的祖制,然而在蒙古擴張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多位統兵大將,這些實力派人物無不覬覦汗王的位置,第三任貴由與第四任蒙哥都是經歷一番較勁才誕生新的大汗。忽必烈能不爭嗎?怕是不行,因為三、四任大汗都曾剷除潛在挑戰者,甚至不惜刀兵相見。如果無法避免被視為挑戰者,那就爭取吧!既然要爭,那忽必烈要如何在競爭者中勝出呢?
在成吉思汗往生後,眾汗王各各都擁有大面積封地與能征慣戰的兵將,加上在先前競爭大汗時各汗之間已有衝突與心結,忽必烈不只要在軍事上擊敗競爭者登上大汗之位,還得創下不世之功與創造財富才能給蒙古共同體帶來繁榮與安定,才能被認定是唯一的統治者。因為這一點讓忽必烈必征南宋,這是因為南宋國擁有當時歐亞大陸最大的財富與人口,雖然征宋戰役才剛剛損失了一位大汗!在此忽必烈的挑戰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險的「空白障壁」與「水的障壁」,才能在軍事上打敗南宋,還要在過程中儘可能減少雙方的損傷,才能達成順利接收江南財富的目標!
忽必烈新國家的基本構想乃融合了草原軍事力、中華經濟力,以及穆斯林商業力這三個連貫歐亞的歷史傳統基礎上。忽必烈政權一方面將草原軍事力的優勢作為支配的根源加以保持,一方面又部分地導入中華帝國的行政模式,以中華世界作為財富的根源來管理。然後,再利用穆斯林的商業網,創造出國家主導的超大型通商、流通。建設一個打破各地關稅壁壘、由政府保護貿易安全、各地度量衡標準化(一錢4公克,一兩40公克,一錠兩公斤),並以間接稅性質的商業稅為政府歲入的大蒙古國,開創出前所未有的歐亞大貿易圈,讓草原起家的蒙古成了海陸帝國,也讓歐亞大陸首度具備世界史的意義。
本書特色
十三世紀初,以遊牧立國的蒙古在短時間內崛起,統合歐亞大陸的東西方文明,為世界史開創嶄新的一頁;這可溯及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所建構的世界國家及經濟體系。本書超越以西歐、中國為主體的觀點,描繪出有別於以往的世界史觀;蒙古不再侷限於「元寇」、「編派苦役的韃靼人」等「野蠻破壞者」的形象。作者並以此書獲頒三得利(SUNTORY)學藝賞(人文思想/歷史領域)
作者簡介:
經歷
1952年生於靜岡縣。1974年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1979年取得京都大學東洋史學博士資格後,歷任京都女子大學專任講師、副教授。1992年轉任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副教授,自1995年擔任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迄今。因京都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亦受聘為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學術研究之外,曾參與1992年播出的NHK「大蒙古帝國」系列節目監製,並著有歷史專書十餘冊。
代表作及得獎紀錄
◎1995年以《忽必烈的挑戰――邁向蒙古海上帝國之路》榮獲三得利(SUNTORY)學藝賞。
◎2003年以歷年研究成果及著作,獲第六屆司馬遼太郎賞肯定。
◎2006年(平成18年)獲頒國家榮譽――紫綬褒章。
◎2007年因《蒙古帝國與元朝》等書,獲得日本學士院賞。(日本學士院隸屬於文部科學省,位於東京上野恩賜公園,針對學術上有卓越成就學者頒發獎項)
譯者簡介:
周俊宇 目前就讀學校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攻博士班學生
學業經歷: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1999年 9月-2004年 6月學士(畢業)
輔系:歷史學系(修畢)、日本語文學系(未修畢)。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臺灣史研究所2004年 9月-2008年 7月碩士(畢業)/學位論文題目:〈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本書評價
「杉山正明的這部作品,為我們展現對世界史嶄新的思考方式。」――山內昌之(東京大學教授),1995年SUNTORY學藝賞評審感言
「歷史研究常令人想到『如果』、『可能』的發展,這本書展呈現蒙古歷史耐人尋味的一面,相當有趣。」(讀書誌http://pub.ne.jp/Sightsong/?entry_id=3187000)
「這是歷史上首次有『世界觀』的時期,也是世界史上首次有『世界人』出現的年代。」――日本amazon網路書店 讀者五顆星評價
得獎紀錄:本書評價
「杉山正明的這部作品,為我們展現對世界史嶄新的思考方式。」――山內昌之(東京大學教授),1995年SUNTORY學藝賞評審感言
「歷史研究常令人想到『如果』、『可能』的發展,這本書展呈現蒙古歷史耐人尋味的一面,相當有趣。」(讀書誌http://pub.ne.jp/Sightsong/?entry_id=3187000)
「這是歷史上首次有『世界觀』的時期,也是世界史上首次有『世界人』出現的年代。」――日本amazon網路書店 讀者五顆星評價
章節試閱
第二次創業
對於忽必烈來說,作為一個草原帝國的蒙古聯盟及根源於此的軍事力,是權力的根源。「草原的軍事力」還是得將此放在這個國家構想的根本位置來思考才行。
但是,只有這個是不行的。雖以武力取得帝國霸權,但旭烈兀、別兒哥(Berke)、察合臺之孫阿魯忽等西方三巨頭相繼死去,使得「統一的庫力臺」淪於瓦解。要以武力來對帝國的各個角落作壓制,現實上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遠在歐亞西北的欽察汗國等等,原來是支持蒙哥--阿里不哥陣線的。一二六五年,原想趁著旭烈兀驟逝來南侵的別兒哥,在迎擊的旭烈兀後繼者阿八哈(Abaqa)的對陣中離開人世。
在稍早之前,別兒哥已經同意了要參加統一庫力臺大會。但那是以旭烈兀需同時參加為條件才勉為其難的承諾,絕非歡喜甘願的承諾。
對忽必烈而言,為了要令全蒙古確實且持續地認同、接受忽必烈政權,還需要一些決定性的因素,對象包含這些發自內心的反對勢力在內,也就是說,要迫其承認還需要一股力量。
那就是財富。蒙古的大可汗正是要給蒙古共同體的人們帶來安寧與繁榮,才能被認定是唯一絕對的權力者。只要創造一個持續給他們帶來旁人所不能得到的財富即可。如此一來,所有的蒙古成員都會繼續將忽必烈及其血脈的權力,作為蒙古大可汗來擁護。
回過頭來說,蒙古對於屬領的態度,一直到蒙哥時代為止,說到底皆非統治而是掠奪。但是,那在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要有一個機制可以管理財富,然後創造更多的財富,必須要從統治更進展到經營才行。
財富的泉源就是巨大的屬領。特別是有歐亞最大程度富庶與人口的中國。要言之,「中華的經濟力」是國家構想的第二根支柱。
因此,首先必須要將中國全境納入手中。接著,必須要創造出一個可以連結草原世界與中華世界這兩個異質世界的新國家形態與結構。那可以說是軍事與經濟的共生,也可以說是草原與都市的複合。
只不過,只是單純將兩個世界、兩個要素作銜接,也是不行的。若是要以草原世界為骨,以中華世界為肉,那麼還需要給予其生氣的循環血液才行。這裡說的血液,就是物流、通商。
那麼,擔當此一工作的又會是誰呢?那不外乎就是已經與蒙古連結,並掌握內陸通商的穆斯林商業勢力。忽必烈要作的是,更系統化地將他們較過往更加地吸收入國家機構之內,使他們在政治權力與行政組織之下彼此密切相關且一體化。藉由國家權力從流通面來誘導巨大、多樣社會的形式,更進一步促進有機化與產業化。也就是說,忽必烈國家構想的第三根支柱,就是「穆斯林的商業力」。
在此,忽必烈新國家的基本構想,融合了草原軍事力、中華經濟力,以及穆斯林商業力這三個連貫歐亞的歷史傳統基礎上。忽必烈政權一方面將草原軍事力的優勢作為支配的根源加以保持,一方面又部分地導入中華帝國的行政模式,以中華世界作為財富的根源來管理。然後,再利用穆斯林的商業網,創造出國家主導的超大型通商、流通。
當然,將草原與中華組合在一起的軍事、政治體制是必要的。成為政治權力與物流系統樞紐的巨大都市是必要的。將此一巨大城市作為起始點的交通、運輸和移動的網狀組織也是必要的。
在其上,大可汗要居於統籌所有構成要素的關鍵地位,掌握軍事、政治、行政、經濟的要點,對物流、通商課稅使國家財政充實。將這些收入以賞賜形式分配給蒙古人們,使之成為維持蒙古聯合體的支柱。此一賞賜,其大多數恐怕是再度透過穆斯林商業資本,投入到物流、通商活動,在蒙古全境進一步帶來經濟活動活性化。這就是其圖式。
如此一來,蒙古國家本身及其屬領,就算再怎麼以各種層次的分權勢力來細分而成為馬賽克狀,物流與通商皆得超越此一分有體制。接著,掌握財富根源與流通系統的大可汗,成為未曾有的巨大財富的所有者,超越帝國的分立。那就是忽必烈及其策士所構想的大統合計畫。如果說成吉思汗草創國家是第一個創業,那麼這正可以被稱作是第二個創業,是從根本而來的變貌。
在此必須要加以注目的是,忽必烈及其策士們似乎是在政權確立還不明的階段起,就開始思考這個構想。而且,幾乎是在懷抱此一構想的起初,就將與海上的聯繫也一併考慮進來。
換句話說,忽必烈與其側近策士,構思了遊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甚至是海洋世界等三個相異世界的相連,並且他還企圖以歐亞整體的規模來完成。
*斡魯脫克為「公司」之意
穆斯林商人們創造出被稱作「斡魯脫克」(Ortogh)的共同出資組織,透過大規模的資本力及提攜活動,進行所有的經濟行為。「斡魯脫克」在突厥語裡頭為「伙伴」、「組合」之意。在當時的國際語波斯語中發音為「斡魯塔克」,漢字則寫作「斡脫」,皆為「斡魯脫克」的音譯。
要言之,這個斡魯脫克就是現在的公司。穆斯林商人勢力創造大大小小的許多斡魯脫克意即公司來展開活動。其中也包括了在蒙古領土內建立和穆斯林商人幾乎不同地盤的各種畏兀兒商人或漢人商業勢力。然而,在資本規模來說,則顯然不敵「斡魯脫克商人」。
大型的「斡魯脫克」成長為從通商、運輸、金融到徵稅、兵站、軍需為止,甚麼都有所涉獵的企業體。在這個意義上,乃是接近於「綜合公司」。其下又形成中小型的隸屬「斡魯脫克」的系列集團,亦屢與其他大型「斡魯脫克」締結合作關係。而且,其活動範圍是超越一個「文明圈」,遍及於蒙古領下的東西。例如,可以說是旭烈兀汗國附庸國的安那托利亞(Anatolia)的魯姆蘇丹國(Saljūqiyān-e Rūm)內部,也有斡魯脫克頻繁活動。其班底除伊朗系穆斯林外,還有畏兀兒、漢人,甚至還有歐洲人。正可說是「多國籍企業」。
國家收入來自商業利潤
大元汗國以這些穆斯林經濟官僚為中心來推進的財政運作及經濟政策,是一種極端的重商主義。中央政府收入的八成以上是透過鹽的專賣所得利潤。再加上還有一成到一成五的商稅收入,皆是針對商業行為課稅所得的收入。將鹽的專賣收入與商稅收入合併計算,就會變成百分之九十到九五。
其收入可以說完全沒有倚賴農業作物。這些都劃歸給地方財政。在那塊土地收成而得的稅收,就在那塊土地用於那塊土地。這是忽必烈政權的基本立場。該地行政相關的經費不用說,此外如各種營繕費及社會事業費,還有經由該地的驛傳等維持費也由其支應。那乍見之下像是優待地方。
中央擁有與地方不同的財源。那就是通商與專賣,是超越地方的財源。因此,在流通的要地上,中央財務廳的官員就置有與中央官廳頭銜相同的派駐機關。阿合馬的七個兒子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經濟活動較盛的據點城市及港灣、運河陸運的轉運中心,碼頭等等都成為中央直轄。是以點與點聯繫所形成的經濟支配。
忽必烈政權所採的商業政策中,有一個特徵,那就是過路稅的廢除。過去只要商人通過重要地點,都被課以過路稅。如此就無法培養長距離移動的大型商業及商人。
然而,忽必烈及其策士們卻把經由中間地點的過路費取消了。作為其補償,則讓地方取得該土地所有稅收作為地方稅,無需上繳中央。
商品的話,只要在最終的賣出地繳納銷售稅即可。這在蒙古語稱作「塔穆加」即「印章」之意。意指在納稅之際,作為領取的證明,接受稅務負責人蓋印認可。其稅率竟然一律定作三十分之一,大約是百分之三。以過往只要通過主要城市及交通上的要處,就會被一一課稅來看,真的是相當的低額。那就是商稅。
完全取消過路稅是歷史上劃時代的英明決斷。遠端商人因此變得極為輕鬆好辦。而且,水陸海的交通運輸網又在蒙古政權的公費下得到徹底的整備、維持、管理。對大商人而言,時代完全改變了。在中國方面來說,是從以「商」為惡,無法完全丟捨意識型態的國家權力,轉變成為政權一方主動推展,保護、培育大商人的時代。那超越中國本土,從「大元汗國」全境及於蒙古所有疆域。
忽必烈及其策士的目標是,透過優惠遠端商業,使得與之相關的中小規模流通、通商也活性化,捲起前所未有的壯大規模物流旋渦。成為這個巨大物流的導火線也是主要推手的,就是阿合馬以下作為忽必烈經濟官僚一體化,以伊朗系穆斯林為主體的「商業組織」。
忽必烈政權設下管轄多數斡魯脫克的專門官署,在接受其許可與認可的前提上,各斡魯脫克展開經濟活動。從蒙古來講,則是將斡魯脫克置於國家行政機構的管理之下。
但是,這個許可與認可,對斡魯脫克而言才真的是伴隨著絕大的威力。因為如此一來就可以蒙古的武力為盾。然後也可以具有優先使用蒙古公權力維持的交通運輸之便的這個重要特權,可以說是近似於專利公司。
如此,與蒙古政權相結合的斡魯脫克,使用蒙古的武力與交通網,踴躍地往歐亞各地去。有時也依情況半強制地進行買賣與貿易。並且,作為其結果,透過蒙古所敷設的交通、輸送機關,在最終階段,也向大都輸送物資。
忽必烈政府管理在大都積水潭北岸一帶展開的官營廣場,令之在彼納稅。當然,賣出地及納稅地在杭州或泉州等大都市或據點城市也無妨。總而言之,在這些城市也一定會有稅務員。只要是中央尚書省網絡的所及之處,在那納稅即可。
斡魯脫克們,本來是向蒙古王族及諸王侯、貴族等等以出資的形式借入資金再以如此聚集而來的資本為本,經營所有的商業行為。他們將其利潤的一部分還原給作為出資者的蒙古顯貴。然而,說到這個蒙古王侯們的資金,其大多數都是以帝王忽必烈的賞賜此一形式來賜與的。
總而言之,這個「物資」與「資金」的兩個流通循環,成為相互支援的雙重結構。還原其根源就是忽必烈。在此一結構中,忽必烈將納入的稅金作為賞賜來分配,而其賞賜正成為斡魯脫克的活動資金。
在遊牧經濟中究竟無法得到的經濟援助,就以賞賜的形式來進行,藉此忽必烈將蒙古帝室以下的分權勢力都連結到自己的權威底下來。這使得作為軍事政變政權,未經「統一庫力臺」這個正式即位程序的忽必烈,以「財富」這另一個武器,確實取得自己身為蒙古大可汗的地位。因為他以經濟力為後盾來經營帝國。
這種作法當然不得不變成一種點對點的支配。忽必烈的新國家,例如其後的清朝,只要有稍具規模的城市就會設置「滿城」相比,在面的支配上體質較弱。相反地,它在與各地據點城市及要地和中央間的關係上,是既直接又緊密。
要言之,忽必烈帝國是以據點支配和物流、通商控制為最大的特徵。藉此可以超越帝國分有支配的原理與實際狀態。因為物資的集散和課稅財源等問題都能夠在不涉及於彼的作法下進行。
白銀流通
那麼,蒙古帝室、王族、貴族所得到的賜與,以及斡魯脫克借入作為經濟活動資本的資金,究竟是甚麼呢?
那是白銀。在《元史》〈食貨志〉歲賜的條項下,記載了散布在歐亞各地的蒙古帝室,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四位嫡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托雷的子孫,以及成吉思汗的庶子闊列堅的子孫,三位胞弟合撒兒(Qasar)、合赤溫(Qači’un)、斡赤斤(Odčigin)及異母弟別里古臺(Belgutei)的子孫等等,以及蒙古高原有力集團的子孫,以及族內重臣們的子孫所得到的白銀金額。
若是一級的王室血族,就可無條件獲得一百錠。忽必烈在每年正月於大都舉行的朝賀帝室儀式之際,皆對各個家系的族長,或是其代理人作「定例賞賜」。總額是一年大約五千錠。一錠至少是兩公斤,五千族錠就有十噸。
與其後的時代相比,看起來似乎不是太大的金額。但是,在發現新大陸以前的時代,銀的數量很少。在那個時代十噸已是巨額。
這個儀式正是流會的「統一庫力臺」中「臣服誓言」的替代物。只要這個儀式及銀的賞賜繼續進行,大可汗的權威就會獲得保證,橫亙歐亞東西的蒙古大帝國,就會成為一體,永續發展。
而且,那真正是「定例賞賜」。也就是說每年必定能領到這些金額。實際因應各種狀況還有更多各式各樣的臨時賞賜。
其總額依年份各自不一,但時常遠遠超出「定例賞賜」的合計總額。那也幾乎是以銀來下賜的。極端來講,只要向忽必烈表示部內或領內有天災或飢饉,就能得到巨額賞賜。
蒙古諸王族、族長家,成為莫大白銀的擁有者,他們也向斡魯脫克們出借這些白銀。蒙古王族及貴族都變成了白銀的資本主。
西北歐亞的欽察家,伊朗的旭烈兀家,中亞方面的察合臺、窩闊臺等諸系統,也想要白銀,喜於獲得白銀賞賜。處於蒙古草原者,雲南高原者,也是如此。白銀是一個到處通用,是一切價值基準。
本來,白銀在歐亞世界裡頭作為通貨的使用就有很長的歷史。蒙古出現的十三世紀中,白銀就已經在歐亞的幾乎全區域,作為對外通商的決算手段發揮了國際通貨的角色與任務。然後,蒙古也在全境創造以白銀為共通財貨的徵稅、財政體制。
如果在巨大版圖中沒有一個皆能適用的共通價值基準,蒙古將會感到窒礙難行。那只有白銀才能解決。因為要以黃金作為基本通貨,未免也太稀少了。
白銀成為蒙古帝國的基本通貨。其結果也對使用白銀的歷史帶來很大變化。那就是在蒙古的全境,也就是歐亞大半的地區,交易與生活皆用白銀來支付,而不僅只是異國或異人種間的「會計結算手段」而已。
令「支付白銀」生活普及的最大力量就是徵稅。涉及到萬人的徵稅,在蒙古的全疆域中,皆以「白銀支付」來進行。至今沒想過要獲得白銀的農民、市民等等,再也無法維持不知情的狀態。無論喜不喜歡,在民眾層級,「使用白銀」或「支付白銀」的經濟,也很普及。
最容易瞭解的事例,就在中國本土。中國長期以來皆處於「白銀世界」之外。白銀是歲幣、賜與、贈答、貢納等等,就算名目不一也都是對外結算之際才被使用。在與粟特(Sogd)商人等等其他文明的人群為對象交易時也有所使用,但這亦是「對外結算」。不過,就只有嶺南地方與廣州等港灣城市透過南海路徑,從相當早期就有印度以西的貿易商人來航,所以「使用白銀」的習慣在民眾層次也多少有所普及。不過,在上述以外的中國本土,白銀的使用只在某些侷限的場面才看得到。
與蒙古的到來同時,首先在華北,其次是江南,「使用白銀」和「支付白銀」成為理所當然之物。這在歷史上是很單純的事實。和宋、金為止的時代,有極為明顯極端的落差。
一般而言,中國地區能夠完全成為「白銀世界」,是新大陸的白銀,也就是所謂墨西哥銀大量流入的十六世紀,即明代中期以後。當然,那是地球規模的現象,不特別限於中國。例如,日本也是在十六世紀開始,白銀使用就顯著的普及。白銀的大量到來改變了世界。
只是,在這裡重要的是,「使用白銀」的基礎,早就在蒙古時代準備好了。因為蒙古時代時「使用白銀」和「支付白銀」的體驗就發展到民眾層級,所以在大量的墨西哥銀湧來時,自然就能夠順勢接受。這是單純的事實,但或許因為太過單純而一直沒有獲得注意。
第二次創業
對於忽必烈來說,作為一個草原帝國的蒙古聯盟及根源於此的軍事力,是權力的根源。「草原的軍事力」還是得將此放在這個國家構想的根本位置來思考才行。
但是,只有這個是不行的。雖以武力取得帝國霸權,但旭烈兀、別兒哥(Berke)、察合臺之孫阿魯忽等西方三巨頭相繼死去,使得「統一的庫力臺」淪於瓦解。要以武力來對帝國的各個角落作壓制,現實上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遠在歐亞西北的欽察汗國等等,原來是支持蒙哥--阿里不哥陣線的。一二六五年,原想趁著旭烈兀驟逝來南侵的別兒哥,在迎擊的旭烈兀後繼者阿八哈(...
目錄
第一部 追尋世界史的新面貌
1 蒙古及其時代 002
蒙古的出現/眼目所及的歐亞世界/世人對蒙古時代的印象
2 蒙古是中國文明的破壞者嗎? 010
耐人尋味的解讀/杭州入城的實際情況/沒有「政治」的繁榮
3 中亞及伊朗被破壞了嗎? 020
成吉思汗的西征與「破壞」/中亞的「大屠殺」/中亞並未荒廢
4 俄羅斯的不幸是真的嗎? 027
「韃靼人桎梏」/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評價/邁向俄羅斯帝國的道路
5 元代中國是悲慘的嗎? 037
壓抑、搾取、人種歧視存在嗎?/科舉與能力主義的夾縫/元曲述說的事務
6 責難與稱讚 042
以文明為名的偏見/反作用下的「極端美化」
7 世界史與蒙古時代 047
不確切的體系論/展望世界史的視角
第二部 世界史的大轉向
1 改變世界史的那一年 038
阿音札魯特戰役/戰役之後/兩個蒙古汗國的對立/蒙哥的猝死
2 忽必烈營帳 073
忽必烈的課題/混沌的東方/為何是金蓮川/一種印象
3 忽必烈與他的策士 083
蒙古的左翼集團/謎樣的忽必烈/決策集團與實務部屬/對中國的戰略
4 奪權的過程 097
鄂州之役/忽必烈之亂/世界史的大轉向
第三部 忽必烈的軍事與通商帝國
1 大建設時代 108
以何為國家之範/第二次創業/「首都圈」出現/巨大的首都/與海洋相連的都城/運河與海運,以及陸運
2 系統化的戰爭 139
令人驚嘆的襄陽包圍戰/南宋作戰的難處/經略戰爭的思維/蒙古水師的出現/新武器「曼札尼克」/令人訝異的骨牌效應/一統中國
3 躍居海上霸權 163
南宋的遺產/世界史上最早的海洋艦隊/海洋與內陸銜接
4 重商主義與自由經濟 176
忽必烈政權的經營戰略/國家收入來自商業利潤/白銀流通/通行歐亞的重量單位/紙幣是萬能的嗎?/「高面額紙幣」是鹽引/歐亞世界通商圈
5 為什麼未盡全功? 214
蒙古體系/過早的時代/作為記憶的體系/該是回首時
第一部 追尋世界史的新面貌
1 蒙古及其時代 002
蒙古的出現/眼目所及的歐亞世界/世人對蒙古時代的印象
2 蒙古是中國文明的破壞者嗎? 010
耐人尋味的解讀/杭州入城的實際情況/沒有「政治」的繁榮
3 中亞及伊朗被破壞了嗎? 020
成吉思汗的西征與「破壞」/中亞的「大屠殺」/中亞並未荒廢
4 俄羅斯的不幸是真的嗎? 027
「韃靼人桎梏」/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評價/邁向俄羅斯帝國的道路
5 元代中國是悲慘的嗎? 037
壓抑、搾取、人種歧視存在嗎?/科舉與能力主義的夾縫/元曲述說的事務
6 責難與稱讚 042
以文明為名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