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顯學,而中外學者的相關著述,隨著時間之推移,屢見推陳出新之作,或年譜、或全傳、或專書、或論述,孫氏之生平、思想、事功以至中外關係,無一不見學者研究的心力,值得注意者為孫氏倡導革命,乃與廣州、香港、澳門(省港澳),此一粵語文化地帶,具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作者簡介:
李金強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新亞研究所董事、基督教與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董事會主席、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及海防博物館榮譽顧問。
專著包括《聖道東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之研究》《自立與關懷──香港浸信教會百年史1901-2001》、《書生報國──中國近代變革思想之源起》、《區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論》、A Brief Report on Conferences on China’s 1911 Revolution: Two Important Issues 1961-1982。合編《我武維揚──近代中國海軍史新編》、《近代中國海防──軍事與經濟》、《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綜覽》、《王爾敏教授七十華誕暨榮休論文集》等。主編《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集刊》,並發表專題論文五十餘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許水德
中山先生與港澳
「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之所以能於中華民國五十四年(1965)十一月十二日,即 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之日順利成立。係由於當年全國各界紀念 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之重大決議:由該籌委會一次核撥原始基金新台幣六千五百萬圓,在台北市向法院申請登記為一全國性之財團法人組織。
依據本會組織及捐助章程第四條規定:「本會以獎助及發揚有關 國父思想之學術及文化事業為宗旨」。其業務推進方針則可分為兩方面:一為獎助,一為出版;前提則以研究並闡揚中山先生思想學說暨中國歷史文化為範圍。本會成立四十七年來,歷任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各審議委員會委員暨董事會工作同仁,莫不一本此一宗旨,黽勉辛勞,悉力以赴,故學術及文化界人士對本會歷年來所開展之各項業務,多予以肯定與支持。
本會首任董事長為王雲五先生,他任職一十四年,奠定了本會宏實穩固的基礎。王故董事長曾稱許政府在大陸時期利用美國退回庚款所設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及民國五十一年由台灣私人企業所設之「嘉新文化基金會」,然認為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若與前兩者相較,其「規模遠較龐大」。
第二任董事長為楊亮功先生。楊先生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至八十一年(1992)間負責主持本會會務,雖由於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影響會務之進行,多項獎助及出版計劃不能不忍痛停辦,然最重要之中山學術著作及文藝創作兩項獎勵,仍能如期辦理,規模則略為縮減。
第三任董事長為吾師劉白如(真)先生。他就任之初,正本會財務趨於極為拮据之際,因而「必須採取開源節流辦法,徐圖本會業務之擴展。」水德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受聘為董事,九十年(2001)承董事會推選為副董事長,得以親見劉董事長腳踏實地之宏圖偉劃,私悃敬佩有加。本年(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三月,劉董事長以期頤嵩齡駕鶴西歸,水德承董事會一致推選繼任其職。踵步前賢,責無旁貸,然深懼汲深綆短,惟盼諸先進、友好暨本會同仁不吝匡助,期能對中山先生學說勳業之弘揚暨中華歷史文化之傳承,與時俱進,永恆常新。
水德深知劉故董事長於諸多鴻猷大計中,以編印「中山叢書」、「中山文庫」及先後在中央日報暨台灣新生報所創辦之「中山學術論壇」專刊三者,為他所大力倡議且親身參與推動者;其對當代文化教育界之影響力,最為顯著。白如先生曾於諸書「序」文中,說明其構想與期許: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自民國五十四年成立以來,即以闡揚中山先生思想及獎勵學術研究為主要工作。余承乏董事長一職後,除繼續執行各項原定計畫外,更邀請海內外學術界人士撰寫專著,輯為「中山叢書」及「中山文庫」。同時與報社合作,創刊「中山學術論壇」。此外,復就中山先生思想體系中若干易滋疑義之問題,分類條列,悉依中山先生本人之言論予以辨正。務期中山先生思想在國內札根,向國外弘揚,並進而對促成中國和平統一大業能有所貢獻。
白如先生前項計劃中,「中山叢書」為邀請國內外史學界名家撰寫之學術專著,水準甚高,各方風評至佳。此一計劃之執行,始終參與其事不辭勞怨而力助其成者,為本會董事兼秘書長陳志先先生。「叢書」自民國八十三年(1994)開始編印,迄今已出版二十種,共二十四冊。以內容論,可區分為兩類:一為中山先生思想學說學理與實踐情況之詮釋,含下列各書:
《中山思想與台灣經驗》(上下兩冊)
《中山思想答問》
《中山思想要義》
《中山先生行誼》(上中下三冊)
《中山先生研究書目》
《中山先生嘉言錄》
《中山先生平均地權思想在台灣實踐之檢討》
《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
《中山先生民權主義正解》
《中山先生民生主義正解》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另一類為中山先生與世界主要國家關係及外籍友好之介紹,係一新研究領域,包括下開諸書:
《中山先生與莫斯科》
《中山先生與日本》
《中山先生與德國》
《中山先生與法國》
《中山先生與美國》
《中山先生與英國》
《中山先生的世界觀》
《中山先生與國際人士》(上下兩冊)
《中山先生與港澳》
上列諸書,前一部分為多位甚至數十位撰稿學者之集體著作,後一部分多為歷史學者個人之精心著作。叢書著作人總數達六十餘位,包括教育文化界人士謝東閔、蔣彥士、劉真、陳奇祿、朱匯森、梁尚勇、曾濟群、賀凌虛、李建興、張植珊、伍振鷟、黃光國、鄭竹園、周聯華、邵宗海、趙玲玲等,政經界知名學者李國鼎、于宗先、侯家駒、馬凱、朱堅章、張金鍔、葛永光、戴瑞明等,國內外對中山先生學說志業研究有素之近代史學者蔣永敬、李雲漢、王爾敏、陳三井、張玉法、李國祁、呂芳上、楊奎松、黃宇和、張家鳳、段雲章、李金強等,均為學有專精,經驗宏富,識見深邃之士。其中,楊奎松、段雲章係大陸學者,黃宇和為澳洲雪梨大學資深教授,李金強常年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彼等應邀參與本會著作規劃,令人深感欽佩。
水德就職伊始,目前本會財力雖仍感不足,然此一「中山叢書」之編刊計劃,必將繼續推動;來日財務狀況好轉,此計劃自將隨之發揚光大。謹布數言,願與學術界友好暨基金會同仁共勉焉。
名人推薦:許水德
中山先生與港澳
「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之所以能於中華民國五十四年(1965)十一月十二日,即 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之日順利成立。係由於當年全國各界紀念 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之重大決議:由該籌委會一次核撥原始基金新台幣六千五百萬圓,在台北市向法院申請登記為一全國性之財團法人組織。
依據本會組織及捐助章程第四條規定:「本會以獎助及發揚有關 國父思想之學術及文化事業為宗旨」。其業務推進方針則可分為兩方面:一為獎助,一為出版;前提則以研究並闡揚中山先生思想學...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孫中山的大學時代(1887-1892)
我在那裏渡過一生中歡樂的五年……得到了一張准許以內外科醫生行醫的文憑。
――孫中山:〈我的回憶〉
孫中山一生的革命思想與事業,與香港具密切的關係,故素為史家所關注,論述者眾。1孫氏自1883年到港後,先後在香港拔萃書室、中央書院及香港西醫書院三校完成其中學及大學教育,從而使其人格與學問得以成長,而更重要則為其一生革命思想與事業之所由起。2故不但孫氏於拔萃書室及中央書院的學習,引起研究者關注,3而更重要則為其於大學時代的學習歷程,尤為史家所熱切探討,皆因此乃孫氏一生革命事業緣起的重要時刻。其中以羅香林、簡又文、李敖、陳錫祺、莊政以至於晚近的黃宇和,對於孫氏於香港西醫書院時期的學習與生活,均先後作出研究。探討範圍包括香港西醫書院的創建與規模,孫氏在校的學習與成績、師友的結交以至改革、革命思想的孕育,及革命活動的倡導,為此一課題作出了推陳出新的說明,從而使孫氏的大學時代成為孫中山研究的重要課題。
就此一課題研究而言,羅香林於40年代獲得西醫書院學生的註冊、成績等記錄,遂得以撰寫《國父之大學時代》一書,首開風氣。該書對於西醫書院之創設、組織、課程、教師、學生等情況、孫中山的成績與畢業、革命思想的探源,以至該院師友協助革命,作了全面性的論述,為孫中山大學時代的學習與生活的開山之作。此後簡又文或側重其大學生活的軼聞;李敖則從西化角度說明孫氏的習醫與革命;陳錫祺關注孫氏的入學時間、成績及畢業學位的考訂,並探討其革命思想的來由;莊政關注其大學師友及其第二愛侶陳粹芬的「愛情故事」;至黃宇和則利用西醫書院評議會(Senate)記錄及倫敦傳道會檔案,重探孫氏與康德黎的關係,倫敦傳道會醫療傳教士譚臣(John Thomson)操控西醫書院對孫氏的影響,以至在校活動及其革命思想的源起,頗多新見。豐富了此一課題的研究內容。
本文即擬以前此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進而利用新近發現的史料,包括西醫書院會議記錄、英國惠而康醫學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的康德黎文件(Cantlie Papers)等,對孫中山的大學時代此一課題進行重寫,目的為青年時期孫中山的歷史身影提供一更新的認識。其時孫氏得於香港習醫,乃與西方基督教來華宣教具有密切關係。故先從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來華採行醫療傳道談起。
第一節 倫敦傳道會的醫療傳道──雅麗氏紀念醫院
香港西醫書院的誕生,乃由1807年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來華開教,採行醫療傳教延展而成。原來馬禮遜自1820年代起,學效耶穌生前治病吸納信眾,起而與東印度公司醫生李文斯敦(John Livingstone)及郭雷樞(Thomas R. Colledge, 1796-1879)於澳門開設診所,從事醫療傳教,引致歐美傳教士對於醫療傳教的關注。及至香港開埠,倫敦傳道會醫療傳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 1816-1873)及賀旭佰(H.J. Hirschberg)亦於1845年在灣仔開辦醫療傳道會醫院(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s Hospital),以華人為診治對象。1857年,又於港島開設診所,起用剛從英國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的華人信徒黃寬(1827-1878)出任主診醫師。然上述醫師,均以向中國內地開拓宣教事工為念,相繼離開香港,使該會在港的醫療傳教事業,無以為繼。
直至80年代,倫敦傳道會在港的西人教會愉寧堂(UnionChurch)及華人教會道濟會堂始再關注醫療傳教。1881年來自加拿大的愉寧堂會友楊威廉醫師(William Young, ?-1888)首先成立醫務委員會,推動華人醫療事工,於皇后大道西的太平山禮拜堂始設診所,應診者眾,大受鼓舞。香港倫敦傳道會遂向倫敦總部要求撥款,計劃擴建診所成為一所教會醫院,以華人為對象,治病與宣教並重。因而購買荷李活道及鴨巴甸街交界62A作為興建教會醫院及華人教堂之用。至1884年,原為道濟會堂堂牧何進善(1817-1871)之子何啟(1859-1914),因其妻雅麗氏(Alice Walkden, 1852-1884)在港患傷寒病逝世,為紀念亡妻,決定捐獻醫院之建築費用。而富商庇理羅士(Emanuel R. Belilios, 1837-1905)亦允捐5,000元作為購買新院醫藥之用。本地醫師楊威廉、孟遜(Patrick Manson,1844-1922)、夏鐵根(William Hartigen)及政府檢疫官佐敦(George Jordan)等相繼熱心支持此項善舉,並允諾出任義務醫師。香港倫敦傳道會湛約翰牧師(John Chalmers, 1825-1899)遂起而策劃,終於促成此一教會醫院於1887年2月17日正式建成和啟用,是為雅麗氏紀念醫院。新醫院所在地乃本港華人聚集的上環社區,熱鬧繁囂,遂為當地華人病患者提供慈惠的醫療服務。醫院建築,樓高兩層,兼有地庫,分別設有辦事處、男、女門診室、病房、手術室、藥房、圖書室、宿舍、浴室、廚房,並有病床80張;又有走廊,與鄰接的道濟會堂相連。此一為華人提供西醫治療的新醫院,開設後深受華人病患者的歡迎,得以造福華人社群。而孫中山就讀的香港西醫書院即以該院為其教學與實習的場所。
第二章 孫中山的大學時代(1887-1892)
我在那裏渡過一生中歡樂的五年……得到了一張准許以內外科醫生行醫的文憑。
――孫中山:〈我的回憶〉
孫中山一生的革命思想與事業,與香港具密切的關係,故素為史家所關注,論述者眾。1孫氏自1883年到港後,先後在香港拔萃書室、中央書院及香港西醫書院三校完成其中學及大學教育,從而使其人格與學問得以成長,而更重要則為其一生革命思想與事業之所由起。2故不但孫氏於拔萃書室及中央書院的學習,引起研究者關注,3而更重要則為其於大學時代的學習歷程,尤為史家所熱切探討,皆因此乃孫氏一生...
作者序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顯學,而中外學者的相關著述,隨著時間之推移,屢見推陳出新之作,或年譜、或全傳、或專書、或論述。孫氏之生平、思想、事功以至中外關係,無一不見學者研究的心力,而孫學亦由此形成。而其中值得注意者為孫氏倡導革命,乃與廣州、香港、澳門(省港澳)此一粵語文化地帶,具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其中港澳兩地,地處珠江向南出海之口岸地帶,原為外人來華貿易之泊口,遂成葡、英兩國侵佔之殖民地,由是華洋雜處,促成中西文化之交流,寓居於此之華人,逐漸產生文化覺醒及創新之能力,孫中山之青年時期,即在港、粵兩地接受西式教育及習醫,畢業後於澳門行醫,從而孕育出其革新思想。期間結交師友,漸具人脈,從而為其人生開啟出新的航路。其時由於清廷腐敗,列國交侵,為求保我華族血脈,孫氏遂起而結交同志,於港、澳組織革命團體,盟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進而策動推翻滿清的民族革命,歷經十七載之艱辛與血淚交加,最終得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國。而港澳之於孫中山之革命,其意義不言而喻。由是引起中外學者之研究,尤以羅香林、吳倫霓霞、陳劉潔貞、霍啟昌、黃宇和、施其樂(Carl T. Smith)、陳樹榮、何偉傑等出身港澳學者撰著最多,而以黃宇和用力最深,著述最豐。孫中山倡導革命與港澳關係,由是大白於世。
2004年香港特區政府計劃創建孫中山紀念館,藉以加強香港華人對於國家的認同,亦為旅遊及文化創意之發展。因而受託參與建館陳設內容之研究,該館終於2006年成立於港島衛城道,並就所提研究報告,整理出版《一生難忘――孫中山在香港的求學與革命》一書,縷述孫中山之革命緣起及其革命與香港之關係。此書出版後,承蒙前黨史會主任委員李雲漢,撰寫書評,給予謬許,繼而蒙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及秘書長陳志先來函,邀請撰寫本書。此皆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陳三井推薦之故,至為心感。而本書之得以撰寫及出版,即由此而起。在成書之過程中,由於香港市區重建局,決定於前輔仁文社社址,修建百子里紀念公園,被聘為顧問,遂得以研究輔仁文社之社史。而2011年為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先後被邀出席廣州、武漢、南京、澳門及香港等地之研討會及論壇,相繼發表論文及講話,多以香港、澳門與革命之關係為題。由是對於孫中山與港澳關係,認識日增而漸具見解。本書部份內容乃成於上述之研究及學術活動,故亦可視為孫中山與港澳研究「舊瓶新酒」之作。最後,尚須提及者為本書附錄圖示,其中孫中山考試答卷,由好友何偉宗醫師代譯;部份圖片由浸會大學圖書館特藏部主任黃淑薇協助提供。而電腦圖文處理,乃得力於歷史系秘書陳月媚及潘家瑩兩位。於此可見,本書之成,實賴上述各方人士之關注及相助,故於此特表萬二分之謝意,是為序。
李金強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2012年6月13日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顯學,而中外學者的相關著述,隨著時間之推移,屢見推陳出新之作,或年譜、或全傳、或專書、或論述。孫氏之生平、思想、事功以至中外關係,無一不見學者研究的心力,而孫學亦由此形成。而其中值得注意者為孫氏倡導革命,乃與廣州、香港、澳門(省港澳)此一粵語文化地帶,具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其中港澳兩地,地處珠江向南出海之口岸地帶,原為外人來華貿易之泊口,遂成葡、英兩國侵佔之殖民地,由是華洋雜處,促成中西文化之交流,寓居於此之華人,逐漸產生文化覺醒及創新之能力,孫中山之青年時期,即...
目錄
中山先生與港澳
自序
第一章 孫中山與港澳雙城
第一節 澳門
第二節 香港
第三節 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緣起
第二章 孫中山的大學時代(1887-1892)
第一節 倫敦傳道會的醫療傳道 ──雅麗氏紀念醫院
第二節 香港首間專上學院 ──香港西醫書院
第三節 孫中山的大學生活
第四節 孫中山的畢業日
第五節 結論
附 錄:孫中山在澳門行醫考述
第三章 論四大寇:孫中山、尢列、陳少白、楊鶴齡
第一節 四大寇的形象──回憶與製作
第二節 生平與投身革命
第三節 結論──三老樓之會
附 錄:四大寇結交考述
第四章 香港輔仁文社(1892)
第一節 背景
第二節 創立
第三節 成員
第四節 活動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香港興中會總會的成立及其重要性
第一節 興中會的創立──澳門說
第二節 香港興中會「總會」的成立
第三節 香港興中會總會的重要性
第四節 結論
第六章 港澳同盟會的成立及其活動
第一節 香港同盟會分會的成立
第二節 南方支部及統籌部的成立
第三節 從保皇到革命 ──澳門革命機關的成立
第四節 結論
第七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港澳基地──以革命軍火為例
第一節 粵港澳之革命與軍火
第二節 興中會時期的革命軍火
第三節 同盟會時期的革命軍火
第四節 結論
第八章 香港模式的武裝起義──以三二九黃花岡之役為例
第一節 背景──「香港模式」之武裝起義
第二節 起義──檳城、香港、廣州
第三節 影響:以福建黨人為例
第九章 總結──辛亥革命搖籃在香港
參考資料
中山先生與港澳
自序
第一章 孫中山與港澳雙城
第一節 澳門
第二節 香港
第三節 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緣起
第二章 孫中山的大學時代(1887-1892)
第一節 倫敦傳道會的醫療傳道 ──雅麗氏紀念醫院
第二節 香港首間專上學院 ──香港西醫書院
第三節 孫中山的大學生活
第四節 孫中山的畢業日
第五節 結論
附 錄:孫中山在澳門行醫考述
第三章 論四大寇:孫中山、尢列、陳少白、楊鶴齡
第一節 四大寇的形象──回憶與製作
第二節 生平與投身革命
第三節 結論──三老樓之會
附 錄:四大寇結交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