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本鐵達尼號鑑識考古研究
《廣島末班列車》作者最新作品
獨家收錄22張作者特別提供的鐵達尼號沉沒經過圖解
《鐵達尼號》導演卡麥隆、史蒂芬金一致推薦!
鐵達尼號改變了歷史,既使在沉沒一世紀後,它的故事依然流連不去。
科學家預見鐵達尼的主體結構將會在未來幾年間永遠消失,仍在世的船難生還者也正逐漸凋零,這傳奇故事的真正樣貌會隨他們逝去越來越渺遠。在鐵達尼號完全消失在深海深處前,作者藉這本書給我們最後一次機會,再看鐵達尼號最後一眼。
作者利用他鑑識考古學的專長,帶我們回到那可怕的四月寒冷夜晚,鐵達尼號的甲板上。工程師、對新世界滿懷希望的女孩、因為膚色而不能購買頭等艙船票的日本人、跨種族結合的夫婦等等成為書中關注的人物,我們藉由他們逃生的經過、這場災難對他們此生的影響,來瞭解這起史上傷亡慘重的海難。作者並釐清幾點關鍵問題,對鐵達尼如此快速沉沒的肇因提出新解釋。
與百年前真實故事交錯的是百年後科學探勘者的心路歷程。裴列格里諾投入鐵達尼號科學探勘長達25年,他將這場追尋真相的旅程結合他在其他考古現場的經驗,為鐵達尼號的故事帶來獨特且全新、直接的詮釋視野。
收錄首次面世的16頁彩色照片、首次曝光的真實故事、英美兩國調查會記錄,並重新彙整半世紀以來研究鐵達尼號的精采內容。
獨家收錄22張作者特別提供的鐵達尼號沉沒經過圖解!
喜歡鐵達尼傳奇、對鑑識科學有興趣的人,都不該錯過這段最富傳奇色彩的歷史。
作者簡介:
查理‧裴列格里諾(Charles Pellegrino)
著有超過十餘本小說和非文學類書籍,包括暢銷書《鐵達尼號上的幽靈》(Ghost of the Titanic)、《耶穌家族之墓》、《廣島末班列車》等。以其在古生物學、太空探險的核子推進系統,以及從龐貝和鐵達尼號到世貿中心的鑑識考古學的卓越工作為基礎,為許多科學期刊撰文。他是詹姆斯‧卡麥隆的鐵達尼號探險隊和電影《阿凡達》的科學顧問。現居紐約。
譯者簡介:
廖素珊
台大外文系畢業,明尼蘇達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專事翻譯。譯作有《縱走日本二千哩》、《誰殺了喀布爾女人》、《被遺忘的花園》、《印度的故事》、《墮落天使》、《廣島末班列車》等三十餘本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天任、作家張典婉、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廖運志、文史工作者謝哲青 誠摯推薦
名人推薦: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天任、作家張典婉、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廖運志、文史工作者謝哲青 誠摯推薦
章節試閱
前言
開始寫本書的機緣全部源起於通往木星之路上——另一個讓我感興趣的事物。想想實在奇妙。
一九八五年,在航海家(Voyager)太空探測器開始證實,傑賽‧史托夫(Jesse Stoff)和我對外太陽系某些冰凍衛星下存有新海洋的理論後,我們為歐羅巴融探(melt-through probe)和土星衛星泰坦(Titan,土衛六)探測器(與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吉姆‧鮑威爾共同合作)所做的設計,引導我們認識了湯姆‧戴特威勒和羅伯特‧巴拉德那仍在形成中的深海機器人探測器阿戈。阿戈是我們想要送往遙遠泰坦的機器直系祖先。我在深海考古學界的洗禮始於阿戈萊茲探勘。在一次用機器人偵察賦予萬物生命的深海熱泉活動中,鮑威爾、史托夫和我都希望,總有一天,我們也能在木星衛星歐羅巴、甘尼梅德(Ganymede,木衛三)、土星衛星恩塞勒達思(Enceladus,土衛二)和泰坦的冰凍表面下發現相同事物。
在那時,巴拉德覺得史托夫和我「有點古怪」,這是他後來才告訴我們的。我們在一九七八年與他取得聯繫,發狂地頌揚他在深海食物鏈上的發現;他發現那個食物鏈是奠基於硫化物,而非陽光。他剛打開了通往宇宙的一扇窗。
一九八五年秋季,鑑識考古學只是個在龐貝姊妹市剛開始發展和萌芽的一門科學,而深海考古學尚未發明。我加入阿戈萊茲探險隊,我的專長幾乎完全是天體生物學。我登上研究船梅爾維爾號(Melville)時對鐵達尼號知之甚少,甚至沒讀過華特‧勞德的《鐵達尼號沉沒記》(A Night to Remember),但我周遭盡是那些在幾週前才因為透過阿戈號揭示的景象而大受震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儘管這個機器人已經探測過兩艘核子潛艇的墳墓,但鐵達尼號空蕩蕩的救生艇站,以及最後一根吊艇架往船內拉,顯示亟欲用A號折疊艇拯救婦孺的失敗嘗試,在在使人動容。當我在梅爾維爾號上研究首批模糊的機器拍攝影像,周遭圍繞著全是剛經歷過巴拉德口中所描述的「小型心理崩潰」的科學家,現在的我很難用筆墨傳達內心的衝擊。
我在一九八七年寫了《她的名字,鐵達尼號》(Her Name, Titanic),並決心永遠不再重返這個主題。一九八六年,在鐵達尼號探勘的巴拉德時代結束之際,這艘船開始從傳奇陰影中浮現,輪廓越來越清晰。鐵達尼號探勘的喬治‧圖拉合(George Tulloch)時代登場,我們對那晚發生之事的概念開始越來越清晰。鐵達尼號變得像個碎形程式:打開一個問題的一扇門,答案將打開通往十個新問題的門。圖拉合取得保存在霍華‧艾文(Howard Irwin)行李箱中的信件和日記時,揭露出一個身無分文、四處為家的流浪者生平,活脫脫就像詹姆斯‧卡麥隆的電影《鐵達尼號》裡的傑克‧道森(Jack Dawson),讓我深深著迷。那些見過那艘船,發誓以後永遠不再與之有瓜葛的人中,從來沒有人能遵守誓言;鐵達尼的神秘將永遠縈繞你心。儘管我說過我受夠了鐵達尼號,我卻早已沉迷於鑑識考古學。
鐵達尼號探勘的圖拉合法美合作時代,變成我的三部曲裡第二本書《鐵達尼號的幽靈》(Ghosts of the Titanic)的主題。這個手工藝品發掘時期創造了鑑識考古學和生物考古學。而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時代(鐵達尼號探勘的卡麥隆時代,也是此書的主題)始於一九九五年,當時的深海探測器是博特「探子」(Snoop Dog),隨後幾年內所使用的博特艦隊更嬌小靈巧,有著傑克、艾伍德和吉利根這類名字。
這些博特使我們能潛入比以前更深的領域,進入房間和鐵達尼號上人們的人生──從艾蒂絲‧魯瑟爾(Edith Russell)的艙房到嫫德‧史洛康伯(Maude Slocomb)的土耳其浴室,到食品儲藏室、司爐工艙區,和先前被忽略的三等艙區。我們一路上發現郵差的桌子保存完整,那些房間裡棲息著奇怪的動物,我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將牠們歸類,找到牠們所屬的生物分類。我們發現保存狀態近乎完整的大量木頭,並確定十七歲的傑克‧瑟爾(Jack Thayer)在船首下沉時,他在附近看見的挺立物體其實是向上漂浮、穿透水晶圓頂的中央樓梯。
我們也發現,由於鐵達尼號柱狀鐵鏽(rusticle,鐵鏽的「冰柱」)暗礁生長速度加快,整艘船隻已經快要解體,在我們眼前一段又一段、一年又一年地崩毀。儘管鐵達尼號正在消失,但我絕不會做出粗率聲明,說在深海大草原上的鑑識考古學已經窮途末路,或這是我們對這艘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所能寫的最後一本書。這僅只是我們能趁倖存者及其某些家人還活著、能對細節做出貢獻時,所寫的最後一本書。
本書裡描寫故事的人物──首次藉由考古學巧妙拼湊──包括一位日本效率專家;他被錯誤指控得以無視婦孺優先規則而進入救生艇,是因為他假扮成女人。你將會讀到一位非常獨立的十三歲女孩,她救了她耳聾母親一命,並在人生最後七年裡,因為查爾斯‧萊托勒的哨子而與歷史學家華特‧勞德鬧得不歡而散。女服務生嫫德‧史洛康伯描述她初見土耳其浴室時裡面的可怕情況,但在我們在二○○五年發現浴室時,它就像嫫德最後一次將它修繕完畢時一般閃爍熠熠、嶄新如昔。三等艙通往救生艇的一道閘門仍鎖著。一位中國水手被發現攀附在一塊殘骸上漂浮的故事也許永遠不會流傳下來,這是說,如果一位小孩和她母親沒有阻止五副哈洛德‧G‧羅威(Harold G. Lowe)的話;後者一察覺這位倖存者是有色人種時,竟然下令要他的划槳手棄他而去。
大部分的人都熟知船上豪華頭等艙乘客的故事。這是第一本將注意力轉移鐵達尼號的鍍金區,專注描寫輪機師、地中海乘客,以及那些不被准許購買頭等艙船票的成功有色人種的書──包括一對大家幾乎不曾知曉的異族通婚夫婦。
除了倖存者和他們家人的記述外,包含打開舷窗的統計調查在內的鑑識考古學觀察,也小心翼翼參照了美國和英國關於鐵達尼號沉沒的調查會記錄(在這本書裡通常以「調查報告」的標題標示),以回答在加速鐵達尼號沉沒速度上的疑問:哪些打開的舷窗和萊托勒下令打開的D甲板舷門究竟扮演了多大的角色?
首次在本書裡訴說的故事還有在我們潛入鐵達尼號深處,浮出海面,回到一艘俄羅斯支援艦後發生的事件;那是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恐怖攻擊後隨即引發的連串效應。隨後幾日內,我們活在一九一二年紐約市人曾體會過的焦躁不安──等著在鐵達尼號上的失蹤家人傳來音訊──我得知我在紐約攻擊中喪失了幾位家人,當時俄羅斯和美國同僚都試圖幫助我為下一份工作做好準備,也就是將我研究鐵達尼號所用到的物理學,應用到世貿崩塌中心上。
這也是第一本書揭露在成書幕後我們總是在討論的話題:探險家如何感覺到鐵達尼號上面人們的存在(常被我們稱為「安靜的聲音」),尤其是在鐵達尼號的船尾。許多人也在世貿中心的廢墟中體驗到相同現象。
我們不用納悶,在鐵達尼號化身成謎團的傳說中,它是如何無可抗拒地吸引了想像力的鬼魂。緊密相連的鐵達尼號柱狀鐵鏽暗礁已把鐵達尼號的整個船首轉變成地球上最大和最引人入勝的有機體。暗礁也是個及時警告:柱狀鐵鏽的生長條帶是個寶庫,我們能依此判斷海洋酸性值和健康狀況隨著歲月流逝的改變。
從地中海到大西洋深處的記錄改變,似乎逼使我們回想起倖存者愛娃‧哈特(Eva Hart)的最後警告:全球人類也許有能力重蹈覆轍,複製鐵達尼號最後幾個小時中的徒勞努力。哈特知道,復活島上的雕像建造者是如何找到一座熱帶天堂,但在一五○○年時,他們卻將天堂變成一片荒漠。某些早有預感的部落長老一定早曾警告過大家,不該砍下最後一棵健康的樹。
最後,鐵達尼號的故事描述著過去,也預示著未來──警告我們這世上絕對不會缺乏可供考古學家探索的沉船、失落的城市,和佚失的文明。
──二○一一年八月八日寫於紐約市聖保羅教堂
撞上冰山
很久很久以前,遠在第一把鐵礦從地底挖掘出來以前,遠在世界上有眾神宙斯和埃及冥神奧里西斯以前,長毛象的狩獵者有時會凍死在前侏羅紀煤礦的礦床上,而沿著格陵蘭島附近巴芬灣的邊緣,輕柔的雪遭到壓擠,形成恐怖駭人之物。西班牙的洞窟繪畫仍歷歷如新時,格陵蘭的大冰原早已老邁。在冰原鼻的底部,超過七千年的冰層帶著泥土、燧石、毛茛屬植物和草兒的氣味,並沾染上被冰撬鬆和拖走的所有事物的味道。
結束來得迅雷不及掩耳。冰棚在不到三個月內崩解。裂縫和罅隙直到現在之前都隱而未現,形成一塊超過五十層樓高的大冰山,它奮力掙脫,漂浮遠去。
冰山並非單獨展開旅程。一整片島嶼艦隊從冰河解體的大混亂中出現,到處漂浮,大小從能被人類手掌輕易握住的小塊,到昂然聳立海水上超過十層樓高的藍白色怪物等,不一而足。它們不是經由羅盤或舵引導,而是隨時互相碰撞,翻覆倒塌,裂成碎片,在漩渦沖刷過它們海面下的山脊時一英寸英寸融化,海浪並將它們拖入加拿大沿岸拉布拉多海的洋流中。在長年混亂中,整片冰海內唯一的脫逃之路是北大西洋中一條長長的寬闊水道,而那水道在剎那間變得無比安靜。
司爐工約翰‧威廉‧湯普森(John William Thompson)沒有時間去想,到底是哪個無以名狀的巨人從一旁撞擊他的臥舖。一九一二年,紐芬蘭時間四月十四日禮拜天晚上十一點四十分(也就是鐵達尼號處女航的第五晚),他正仰臥著,試圖從沉沉睡夢中清醒過來,好去鍋爐艙值大夜班。就在那時,他「感覺到錨索眼那邊傳來一股巨大衝撞」。湯普森和他的朋友從兩層和三層臥舖上被拋出,四肢大攤。他們的位置在D甲板右舷,就在一號貨艙口和往下通往鍋爐艙的旋轉樓梯前方。
在船首前段對面,從湯普森的位置往下數三層甲板下方,司爐工工頭查爾斯‧漢德利克森(Charles Hendrickson)如果沒有被朋友福特搖醒,可能就不會被這陣衝撞和後續餘波驚醒。在他肩膀被搖晃之際,他聽到從旋轉樓梯方向傳來宛如瀑布的駭人嘩啦聲,他剎時覺得冷到骨子裡,因為那邊不該有瀑布。漢德利克森後來對調查員描述,他在當時快速衝到樓梯,結果映入眼簾的是綠色冒著泡沫的洶湧海水,吞噬掉下層甲板。而沿著那層甲板,銜接司爐工艙房到前方鍋爐艙的走道也被淹沒。如果那道撞擊力沒有將水密門撞得出軌,至少從理論上來說,門在迅速關閉之後,應該就可以阻止洪水淹沒走道並湧進鍋爐艙。但無論如何,在這晚,應該發生的事和真正發生的事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漢德利克森抵達旋轉樓梯時,海水看起來像是從穿透右舷某處的一個噴泉口噴發湧出。漢德利克森看到,在他頭上一號貨艙口下方的帆布如氣球般向上鼓起漲開,活像個巨大圓頂。氣壓的浪濤──從這可衡量從下方衝進來的水速──以震耳欲聾的力量汨汨穿越司爐工艙房。
在漢德利克森上方兩層高處,女服務生薇歐蕾‧傑索普(Violet Jessop)在她那位於E甲板前段的臥舖裡,正將雜誌放到一旁,為她的室友安妮‧羅賓森(Annie Robinson)唸一段新發現的禱文。那段禱文聞名遐邇,翻譯自在耶路撒冷挖掘而出的卷軸,據說很有保護力量。羅賓森聽到後評論,那的確是個優美卻用字古怪的禱文。就在她說了這句話後,一陣撞擊聲從下方傳來,隨後是轟隆隆的低鳴,摻雜著嘶嘶扯裂和嘎喳破碎的低沉巨響。鐵達尼號僕人艙房的甲板和牆壁劇烈顫抖,在遠處,原本平穩的引擎震動突然改變,顯示通風口不是被堵住了,就是風兒想反向灌穿而出,或是兩者皆然。
「聽起來好像發生了什麼事。」羅賓森平靜地說。傑索普的第一個反應卻是哈哈大笑。
在漢德利克森和傑索普的甲板之間,震動驚醒了三等艙乘客亞伯特‧摩斯(Albert Moss),他的最初反應是一頭霧水,而非狂笑。摩斯原本以為是船突然停住,但他馬上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就像傑索普一樣,從甲板板(deck plates)原本平穩舒適的震動突然轉變,這位三十歲的水手馬上就知道,鐵達尼號的引擎目前的運作既不平穩也不正常,而是呼呼使勁,就快抵達極限。
摩斯認為他在短短四個月間碰上第二次船難的機會不是沒有可能。去年十二月十一日,他是哈洛夫與勞德瑟斯航運公司赫伯號(Hebe)的二副,一道颶風在奇怪的地點不合季節地竄出,致使那艘老舊貨輪失去蒸汽動力,最後沉沒。摩斯協助船上每個人坐著淹水的破救生艇安全逃離。
現在,摩斯已經擢昇為大副,正在前往加入他的下一艘船諾漢號(Norheim)途中,但眼前這艘蒸汽郵輪似乎又要一片混亂,但是他不為此憂心忡忡。儘管鐵達尼號的救生艇座位和乘客比率沒有諾漢號來得強,但它是艘更大的船,從頭到尾由能限制損害程度的防水隔艙(watertight compartment)加以分隔。不管鐵達尼號正在出什麼事,都不可能會比赫伯號那趟最後航行還要慘。
於最前端的六號鍋爐艙內,幾道水密門似乎發揮功效,成功阻擋了漢德利克森在司爐工走廊裡見到的迷你海嘯。在漢德利克森所站位置的一百英尺後方,六號鍋爐艙的前艙壁像堅不可摧的水壩,挺立在淹沒的走廊前面。
在漢德利克森驚醒前的幾秒鐘內,另一位司爐工工頭佛烈德‧巴瑞特(Fred Barrett)正站在前端鍋爐艙的十號鍋爐室裡。他在前一天就已經在那評估另一件現在早已被遺忘的危機,那牽涉到一道鋼鐵艙壁的火災損害。
船剛開始行駛時,靠近十號鍋爐室的右舷煤艙發生熊熊大火,將一道原本平庸累贅的艙壁底部,變成分隔六號和五號鍋爐艙的關鍵隔板。漢德利克森後來作證說,煤艙失火在海洋上航行的船隻中相當罕見,而實際上,他在服務於擁有鐵達尼號的英國白星航運公司這五年內,從未見過像在鐵達尼號處女航上發生的煤艙大火。那導致鋼鐵在四月十日航行第一天就發出櫻桃紅光芒,大火直到四月十三日禮拜六的夜間值班時間才被撲滅。漢德利克森和至少三位聽命於巴瑞特的司爐工在七十二小時輪班工作下,才撲滅了火勢,並將不管有無點燃的每一塊煤鏟出,放進火爐裡。
今晚是禮拜天晚上,鋼鐵散發紅光之處顯而易見,令人不安:要讓半英寸厚的鋼鐵散發引人注意的紅光,艙壁底部的溫度必須至少高達華氏一千三百度,此舉會將鐵水晶轉化成較堅硬、柔軟度較差的合金。只要艙壁──底部凹陷又彎曲變形──在能回到紐約修復前,不需應付其他額外任務的話,喪失韌度根本無足輕重。
巴瑞特站在未受火災波及的鍋爐艙內,這時,站在附近的司爐工喬治‧包銓(George Beauchamp)看到從往復式引擎室的輪機師室傳來的傳令鐘顯示紅色停止燈號。旋不即踵,在警示燈亮起之後,從右舷船殼傳來一陣轟隆巨響,包銓形容,「像雷鳴」。
「關閉檔板!」巴瑞特狂叫,這命令意味著「切斷火爐的空氣供應!」在這命令尚未來得及執行,而其他人還在傳達這道訊息時,海水開始噴進底肋板兩英尺高處的艙房。巴瑞特覺得,船右舷較矮的邊緣突然出現一連串裂縫,還依稀看得見至少一個洞。
在下一個靠近船尾的船艙,也就是五號鍋爐艙,輪機師約翰‧雪佛(John Shepherd)看見被火燒過的艙壁兩英尺後方出現一個洞;這意味著(底部已經變得脆弱的)艙壁本身從側面受到冰山擠壓和撞擊。儘管如此,雪佛和同事並不擔憂。那個洞很小,沒比啤酒瓶底大多少,而損害最嚴重的地方似乎是在最後面。
就雪佛、巴瑞特和包銓所知,五號鍋爐艙的幫浦應該可以應付這個問題。船殼另一側的巨人沿著五號鍋爐艙朝著船尾撞擊時,似乎逐漸在失去力量,甚至沒能讓鍋爐艙後燃料庫裡的成堆煤塊倒下來。危險慢慢經過──顯然正在減弱──他們認為最糟糕的不過是繞路去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修船。他們三人知道,這艘船能抵禦任何可能的侵犯。艙間格局(compartmentalization)的新科學絕對能完全保障他們的安全。可惜在不到一個小時內,他們之中只有兩個人能存活下來。
大概在離E七和E二十五號艙房九十英尺外,也就是第一座煙囪的左側,十七歲的傑克‧瑟耶(Jack Thayer)也試圖打開舷窗來解決無法解釋的高熱。因為他處於冰山沿著右舷撞擊的衝擊力對面,又比錢伯斯一家高兩層甲板,所以瑟耶對撞擊的反應比較沒那麼強烈。他僅感覺到地板搖晃,彷彿船只是從右舷被輕輕一推,然後往新的方向駛去。
在巴瑞特和五號鍋爐艙前的壩牆後方大約九十英尺處,同樣的衝擊力道──當它只是在鍋爐艙撞出一個小洞,溫和搖晃瑟耶腳下的甲板時,似乎已趨緩和──卻在呼嘯撞擊過四號鍋爐艙時轉變為強烈。艙房裡的燈全都熄滅,如果不是煤堆如雪崩般先倒塌在他身上的話,加煤工喬治‧卡威爾(George Cavell)以為這股衝擊會讓他整個趴倒在地上。那股不祥的咯咯聲響一定是在同一時刻開始響起,但卡威爾忙著逃脫埋葬狀態,所以沒有注意到。
幾分鐘後,當四號鍋爐艙的電工恢復電力,燈火又再度通明時,卡威爾開始納悶,他逃脫窒息而死的幸運是否會轉瞬即逝。海水開始滲過底肋板的空隙逐漸漲高,這水絕對是從下方某處漲起來的。儘管四號鍋爐艙的水泵在理論上應該不會讓水淹到卡威爾的腰際,但鐵與冰之間的惡作劇顯然不會乖乖在五號和六號鍋爐艙間的界線停止。
冰的圓石掉落,沿著船的底部彈跳,顯然開始沿著鐵達尼號的雙層船殼龍骨造成損害,而右舷的肋板和表面也沒逃過一劫。冰石紛紛掉落,造成面對鐵達尼號的那面冰山嚴重喪失重量。如果在撞擊的那一刻,船身也曾摩擦過潛在海水底下的冰山山脊和山側的話,喪失的重量將會導致山脊在抵達四號鍋爐艙時稍稍隆起。
在船的第三座煙囪下,也就是卡威爾所在四號鍋爐艙後方將近一百五十英尺處,司爐工喬治‧肯米許(George Kemish)在撞擊來臨時,正好剛檢查完二號鍋爐艙的標度盤。船隻正全力往前駛──然後逐漸加速到二十三節。每件事似乎都運作完美,直到傳令鐘標示停止,然後根據肯米許所言,「繼之而來的是一聲沉重的重擊和嘎吱的撕裂聲」。
在超過肯米許所在地後方百英尺外,在第三和第四座煙囪間的蒸汽引擎間,加煤工湯姆斯‧派崔克‧狄倫(Thomas Patrick Dillon)是感覺到撞擊,而非聽到。他在艦橋傳來警告聲後的兩秒到整整「數秒」間後,感覺到「輕微撼動」。艦橋傳出的停駛警告──他們對操控引擎運作的人大聲喊出停止命令──和停止給鍋爐加煤、以及關閉檔板的警示燈亮起之間有個時間空檔,因為巴瑞特的鍋爐艙位於肯米許所在位置前方兩百五十英尺開外。
在這個時間空檔裡,冰山以大約每秒四十英尺的速度繼續往狄倫的方向移動。狄倫感覺到的「輕微撼動」,僅是冰山冰塊掉落在船殼右舷上的巨大迴響所締造的最後一個音符。由於衝擊力道在靠近船尾處感覺起來如此輕微,所以沒有人當一回事。
前言
開始寫本書的機緣全部源起於通往木星之路上——另一個讓我感興趣的事物。想想實在奇妙。
一九八五年,在航海家(Voyager)太空探測器開始證實,傑賽‧史托夫(Jesse Stoff)和我對外太陽系某些冰凍衛星下存有新海洋的理論後,我們為歐羅巴融探(melt-through probe)和土星衛星泰坦(Titan,土衛六)探測器(與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吉姆‧鮑威爾共同合作)所做的設計,引導我們認識了湯姆‧戴特威勒和羅伯特‧巴拉德那仍在形成中的深海機器人探測器阿戈。阿戈是我們想要送往遙遠泰坦的機器直系祖先。我在深海考古學界的洗禮始於阿戈...
目錄
代序
前言
致謝
第1章 撞上冰山
第2章 大事不妙
第3章 略微驚惶
第4章 閃光海豚之夜
第5章 三位一體
第6章 來自自然,而非駕馭自然
第7章 級聯點
第8章 情況於我方大為不利
第9章 跟蹤夢魘
第10章 離開時刻
第11章 陰影的幾何學
第12章 黑暗的重量是多少?
第13章 第四十六詩篇
第14章 威廉‧莫道克的真相
第15章 在哀愁之船上作夢
第16章 流星
第17章 火與冰的移動
第18章 替天行道
第19章 時間縫隙
第20章 黑暗圓圈
第21章 探險家、墳墓、愛人
第22章 終極速度
第23章 隨著音樂安息
第24章 冷嘲熱諷
第25章 睡在光芒中
第26章 回到衝擊繭
第27章 愛倫‧貝蒂‧菲利普的漫漫長夜
第28章 偷竊的喜鵲
第29章 下方的怪物
第30章 深淵的鬼魂
第31章 堅毅不撓
第32章 未知的目的地
注解
代序
前言
致謝
第1章 撞上冰山
第2章 大事不妙
第3章 略微驚惶
第4章 閃光海豚之夜
第5章 三位一體
第6章 來自自然,而非駕馭自然
第7章 級聯點
第8章 情況於我方大為不利
第9章 跟蹤夢魘
第10章 離開時刻
第11章 陰影的幾何學
第12章 黑暗的重量是多少?
第13章 第四十六詩篇
第14章 威廉‧莫道克的真相
第15章 在哀愁之船上作夢
第16章 流星
第17章 火與冰的移動
第18章 替天行道
第19章 時間縫隙
第20章 黑暗圓圈
第21章 探險家、墳墓、愛人
第22章 終極速度
第23章 隨著音樂安息
第24章 冷嘲熱諷
第25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