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劉可強(前台大城鄉所教授)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定價:NT$ 380
優惠價: 88 折, NT$ 334
本商品已絕版
每個故事都是一種行動,一種動員的技術。這些個案述說了特定社區或社群的生存故事。透過《反造城市》的實踐,我們逐步尋找到相對更公平、正義的解決方式。我們追求的目的是讓這些非主流力量持續發酵,在匯聚成主流的同時,做為一面鏡子,提供我們所處社會一個反省、檢討的機會。——劉可強(前台大城鄉所教授)
都市計劃不僅是在預估增加多少經濟成長率及就業率,它充滿了政治、社會、利益及道德的重要議題,絕不應由專家或行政官僚所獨占,它必須併入民主的過程中來決定它的方向,《反造城市》即是這樣的努力。十一個故事為我們展現了重新建構知識體系的可能性,並召喚人民的直接行動,一起來改造我們所生活的城市,為都市計畫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水。——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本書內附WALKNG TOUR免費活動卷)
由下而上打造更公平正義的城市公共空間
挑戰公共╱私有、開發╱永續、中央╱邊陲、城市╱鄉村…的界線
安坑・新店・溪洲部落・土城・樂生・Chungshan…
農耕城市X夜市經濟X綠色游擊X都市更新X文化保存X社會正義
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
從十四、十五號公園到華光社區,從樂生爭議到大埔事件,從溪洲部落到○○○○○,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追逐國際美好城市的榮銜,公園綠地、便捷交通、拔地而起的嶄新高樓,窄化為我們視野裡唯一的目標。為了這些競爭力,政府進行美其名為都市規劃,實際作為卻是Cities for Sale的手段:讓大資本進駐、清除邊緣族群的身影、抹除歷史紋理,彷彿眼不見為淨。
我們要問的是:這些名為公共的利益,是由誰決定的?一座城市的勝利除了經濟繁榮,還有其他選項嗎?人民的智慧如何可以幫城市靈魂注入多元的可能性?
《反造城市》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思考更周延的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抗爭往往只是部份案例裡居民初期的對應,更值得我們參考的是後來的具體行動和溝通技術;專業工作者與居民如何在制度與政治的縫隙中,保障社會正義的存在,成為其他社區可以仿效的先例。
既然人類許諾生活在一起,演化出「城市」這樣的人群形態,我們便應讓城市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單位,還能名符其實,展現眾人群居的意義和價值,不論是對環境的尊重、對鄰人的共享、對民主的追求……
「造反」不是一種態度,不為反對而反對,「反」是改變,是可能性,是指引的方向,由邊緣改造中央的具體行動,人民的行動足以「反過來造就」更有機、更正義、更有活力的都市。
作者簡介:
侯志仁
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
曾參與七股濕地及黑面琵鷺保育、美濃文化造鎮、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宜蘭演藝廳規劃設計,以及台灣諸多社區及文化保存工作。近年於西雅圖推動跨文化的民眾參與及都市開放空間設計、公共空間研究,以及跨國性的社區服務學習。著有《浮游城市》 (Transcultural Cities: Border-Crossing and Placemaking) (2013)、《反叛的公共空間》(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 (2010)、《城市綠化與社區茁壯:向西雅圖的社區園圃學習》(Greening Cities, Growing Communities: Learning from Seattle’s Urban Community Gardens) (2009)(Julie Johnson與Laura Lawson合著) 等書,其中《反叛的公共空間》與《城市綠化與社區茁壯》分別榮獲「環計設計研究協會」(EDRA) 2012年與2010年最佳著作獎。
**********
作者群
于欣可
二十歲以前在部落跟社區觀察過九二一災後重建,發現教科書上有關民主、賦權的論述好像因為山又高又遠,還沒到達。三十歲以前,囫圇吞棗讀了些書空想幾回後,想從空間實踐民主、用民主構築空間,參與了一個重要的都市居住空間實驗,雖然還不能說成功,但一直保持樂觀態度。三十歲以後,希望能夠確定人生的社會戰鬥位置,過去所對抗的、反省的跟關注的,能想的更清楚,看的更遠,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往前走。
吳振廷
七年級前段班,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目前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生,任職於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兼任講師。專長領域為文化地景研究、歷史聚落保存。二〇〇〇年投身社區營造,實際參與馬祖聚落保存、中原大學校園參與式設計、瑠公圳非列管眷村反迫遷行動等。現今的研究興趣為城鎮再生,並持續關注城市發展、文化保存與社會正義等議題。
黃仁志
因緣際會而於大學時期開始參與環保運動與社區工作,目前就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主要研究焦點為城鄉關係、土地政策、鄉村規劃,課餘主要參與台灣農村陣線以及土城彈藥庫社區工作。除以結合知識和實踐作為持續的自我要求,更希望在持續參與社區運動中,重新學習和反省「規劃政策」與「人民生活」的課題。
張聖琳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是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負責人,同時應聘為廣東工業大學的特邀教授。進入學術界之前,曾是現代舞者,劇場表演者,專題記者,與景觀建築暨環境規劃設計師。著有:造坊有理(1999),生活地景(1999),以及The Global Silicon Valley Homes(2005)。現階段在坪林進行結合生態與生產的「台灣藍鵲茶革命」。
許瀞文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以都市中的空間建構和跨國流動為主軸,旁及性別、消費、勞動等議題,主要田野地點包括高雄、台北、以及洛杉磯。著有Authentic Tofu, Cosmopolitan Taiwan、‘Making Streets:’ Planned Space and Unplanned Business in New Kujiang, Taiwan、Miraculous Rebirth: Making Global Place in Taiwan、「仲介日本流行文化」等期刊及專書論文。
邱啟新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助理教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建築師,專長領域為建築與都市設計、景觀設計 、環境行為研究,近年專注公共空間之社會排除,及發展導向都市地景變遷研究,亦致力結合使用後評估及參與式設計以協助公部門和業界改善社區公共環境,論文見於國際學術期刊 Space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等。
吳比娜
覺得城市不該(只)是住大房子、好辦公室的地方,城市應該是學習、成長,跟不同人相遇的所在。喜歡在路上跟陌生人聊天,並在廣場和草地上發呆,希望從夢想漸趨於實踐。常從事寫作與翻譯,作品散見「聯合報」、「鄉間小路」、「大自然」、「人籟」。台大城鄉所畢,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康旻杰
住台北的宜蘭頭城人,台大建築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常務理事。參與過一些都市文化地景的調查及保存行動,時而被歸類於社區營造、公共藝術、及都市設計領域,因寶藏巖保存規劃及試營運計畫執行過程的延宕,意外與溫羅汀獨立聯盟結緣。曾嘗試在寶藏巖試辦一合作社書店,未竟之功方知經營一實體書店之喜樂與艱苦。
連振佑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長期關注環境與人的關係,自羅斯福路綠生活軸線起推動「社群協力社區」概念促成Place-making、社區再生;鼓勵土地或建物短期多樣、彈性靈活使用,以Temporary Urbanism理念促進「空間分享」;致力以參與式規劃設計手法邀請更多市民共同邁向協議、自治及共享的城市。
大猩猩游擊隊
一群年輕人受到國外「游擊園圃(guerrilla gardening)」的啟發,開始在公共場所中種菜,希望透過行動,喚起大眾對公共空間的忽視及土地使用權的問題。並且透過更多行動、讀書會、網路平台等方式,重新檢視台灣的都市空間、都會型社區營造以及糧食安全問題,期許台灣能有更良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顏亮一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副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市規劃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歴史保存、都市設計、文化地景、與批判式規劃等。在專業上的終極關懷乃是空間與社會正義的實踐,亦曾投身於樂生療養院的保存運動之中。主要著作為「記憶與地景」(2009),其他著作散見各專業期刊,以及作者的部落格:http://spaces-hope.blogspot.tw。
名人推薦:
劉可強(前台大城鄉所教授)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88 折, NT$ 334 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每個故事都是一種行動,一種動員的技術。這些個案述說了特定社區或社群的生存故事。透過《反造城市》的實踐,我們逐步尋找到相對更公平、正義的解決方式。我們追求的目的是讓這些非主流力量持續發酵,在匯聚成主流的同時,做為一面鏡子,提供我們所處社會一個反省、檢討的機會。——劉可強(前台大城鄉所教授)
都市計劃不僅是在預估增加多少經濟成長率及就業率,它充滿了政治、社會、利益及道德的重要議題,絕不應由專家或行政官僚所獨占,它必須併入民主的過程中來決定它的方向,《反造城市》即是這樣的努力。十一個故事為我們展現了重新建構知識體系的可能性,並召喚人民的直接行動,一起來改造我們所生活的城市,為都市計畫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水。——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本書內附WALKNG TOUR免費活動卷)
由下而上打造更公平正義的城市公共空間
挑戰公共╱私有、開發╱永續、中央╱邊陲、城市╱鄉村…的界線
安坑・新店・溪洲部落・土城・樂生・Chungshan…
農耕城市X夜市經濟X綠色游擊X都市更新X文化保存X社會正義
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
從十四、十五號公園到華光社區,從樂生爭議到大埔事件,從溪洲部落到○○○○○,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追逐國際美好城市的榮銜,公園綠地、便捷交通、拔地而起的嶄新高樓,窄化為我們視野裡唯一的目標。為了這些競爭力,政府進行美其名為都市規劃,實際作為卻是Cities for Sale的手段:讓大資本進駐、清除邊緣族群的身影、抹除歷史紋理,彷彿眼不見為淨。
我們要問的是:這些名為公共的利益,是由誰決定的?一座城市的勝利除了經濟繁榮,還有其他選項嗎?人民的智慧如何可以幫城市靈魂注入多元的可能性?
《反造城市》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思考更周延的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抗爭往往只是部份案例裡居民初期的對應,更值得我們參考的是後來的具體行動和溝通技術;專業工作者與居民如何在制度與政治的縫隙中,保障社會正義的存在,成為其他社區可以仿效的先例。
既然人類許諾生活在一起,演化出「城市」這樣的人群形態,我們便應讓城市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單位,還能名符其實,展現眾人群居的意義和價值,不論是對環境的尊重、對鄰人的共享、對民主的追求……
「造反」不是一種態度,不為反對而反對,「反」是改變,是可能性,是指引的方向,由邊緣改造中央的具體行動,人民的行動足以「反過來造就」更有機、更正義、更有活力的都市。
作者簡介:
侯志仁
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
曾參與七股濕地及黑面琵鷺保育、美濃文化造鎮、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宜蘭演藝廳規劃設計,以及台灣諸多社區及文化保存工作。近年於西雅圖推動跨文化的民眾參與及都市開放空間設計、公共空間研究,以及跨國性的社區服務學習。著有《浮游城市》 (Transcultural Cities: Border-Crossing and Placemaking) (2013)、《反叛的公共空間》(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 (2010)、《城市綠化與社區茁壯:向西雅圖的社區園圃學習》(Greening Cities, Growing Communities: Learning from Seattle’s Urban Community Gardens) (2009)(Julie Johnson與Laura Lawson合著) 等書,其中《反叛的公共空間》與《城市綠化與社區茁壯》分別榮獲「環計設計研究協會」(EDRA) 2012年與2010年最佳著作獎。
**********
作者群
于欣可
二十歲以前在部落跟社區觀察過九二一災後重建,發現教科書上有關民主、賦權的論述好像因為山又高又遠,還沒到達。三十歲以前,囫圇吞棗讀了些書空想幾回後,想從空間實踐民主、用民主構築空間,參與了一個重要的都市居住空間實驗,雖然還不能說成功,但一直保持樂觀態度。三十歲以後,希望能夠確定人生的社會戰鬥位置,過去所對抗的、反省的跟關注的,能想的更清楚,看的更遠,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往前走。
吳振廷
七年級前段班,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目前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生,任職於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兼任講師。專長領域為文化地景研究、歷史聚落保存。二〇〇〇年投身社區營造,實際參與馬祖聚落保存、中原大學校園參與式設計、瑠公圳非列管眷村反迫遷行動等。現今的研究興趣為城鎮再生,並持續關注城市發展、文化保存與社會正義等議題。
黃仁志
因緣際會而於大學時期開始參與環保運動與社區工作,目前就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主要研究焦點為城鄉關係、土地政策、鄉村規劃,課餘主要參與台灣農村陣線以及土城彈藥庫社區工作。除以結合知識和實踐作為持續的自我要求,更希望在持續參與社區運動中,重新學習和反省「規劃政策」與「人民生活」的課題。
張聖琳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是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負責人,同時應聘為廣東工業大學的特邀教授。進入學術界之前,曾是現代舞者,劇場表演者,專題記者,與景觀建築暨環境規劃設計師。著有:造坊有理(1999),生活地景(1999),以及The Global Silicon Valley Homes(2005)。現階段在坪林進行結合生態與生產的「台灣藍鵲茶革命」。
許瀞文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以都市中的空間建構和跨國流動為主軸,旁及性別、消費、勞動等議題,主要田野地點包括高雄、台北、以及洛杉磯。著有Authentic Tofu, Cosmopolitan Taiwan、‘Making Streets:’ Planned Space and Unplanned Business in New Kujiang, Taiwan、Miraculous Rebirth: Making Global Place in Taiwan、「仲介日本流行文化」等期刊及專書論文。
邱啟新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助理教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建築師,專長領域為建築與都市設計、景觀設計 、環境行為研究,近年專注公共空間之社會排除,及發展導向都市地景變遷研究,亦致力結合使用後評估及參與式設計以協助公部門和業界改善社區公共環境,論文見於國際學術期刊 Space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等。
吳比娜
覺得城市不該(只)是住大房子、好辦公室的地方,城市應該是學習、成長,跟不同人相遇的所在。喜歡在路上跟陌生人聊天,並在廣場和草地上發呆,希望從夢想漸趨於實踐。常從事寫作與翻譯,作品散見「聯合報」、「鄉間小路」、「大自然」、「人籟」。台大城鄉所畢,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康旻杰
住台北的宜蘭頭城人,台大建築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常務理事。參與過一些都市文化地景的調查及保存行動,時而被歸類於社區營造、公共藝術、及都市設計領域,因寶藏巖保存規劃及試營運計畫執行過程的延宕,意外與溫羅汀獨立聯盟結緣。曾嘗試在寶藏巖試辦一合作社書店,未竟之功方知經營一實體書店之喜樂與艱苦。
連振佑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長期關注環境與人的關係,自羅斯福路綠生活軸線起推動「社群協力社區」概念促成Place-making、社區再生;鼓勵土地或建物短期多樣、彈性靈活使用,以Temporary Urbanism理念促進「空間分享」;致力以參與式規劃設計手法邀請更多市民共同邁向協議、自治及共享的城市。
大猩猩游擊隊
一群年輕人受到國外「游擊園圃(guerrilla gardening)」的啟發,開始在公共場所中種菜,希望透過行動,喚起大眾對公共空間的忽視及土地使用權的問題。並且透過更多行動、讀書會、網路平台等方式,重新檢視台灣的都市空間、都會型社區營造以及糧食安全問題,期許台灣能有更良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顏亮一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副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市規劃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歴史保存、都市設計、文化地景、與批判式規劃等。在專業上的終極關懷乃是空間與社會正義的實踐,亦曾投身於樂生療養院的保存運動之中。主要著作為「記憶與地景」(2009),其他著作散見各專業期刊,以及作者的部落格:http://spaces-hope.blogspot.tw。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