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古老智慧與西方近代科學的交會;禪宗思想與量子力學相互輝映的奧妙。
⊙從禪宗的歷史與本質出發,在物理與悟道的基礎上融通東方哲學與西方科學。
⊙以禪宗第一書《碧岩錄》為基礎,還原禪的真實面貌,體現禪與道之間緊密相依的血緣關係。
⊙以老子《道德經》為本,詳細解析東方自然哲學中的科學概念。
武俠小說追求「無招」;佛家追求「無我」;老莊追求「無為」;數學追求「無數」;物理追求「無物」。「無」不是「沒有」,正是禪宗不拘泥事物表面、不止於事物實體之活潑自由的心靈精神。
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慧能開創中國禪宗,兩者相差了千餘年,它們之間有聯繫嗎?
相傳在漢朝時有個人交了一位方士,有天方士邀請他去家中玩,玩著玩著,方士帶他爬到桌上,兩個人身體突然縮小,一起從桌上茶壺的壺嘴中爬入,發現壺中另有一個世界。
這一則中國古代傳下來的神話,隱約暗示幾千年前東方已經知道了量子宇宙……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780661.pdf
作者簡介:
張邦廉,1955年生於台灣省宜蘭縣,1964年畢業於台北市立建國中學,1968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曾著有《易經邏輯新解》,從該著作起,便開始對諸如易經、老莊、禪宗等傳統思想產生濃厚興趣,經二十年左右時間,得以從自然科學中領悟出這些古老思想背後所可能蘊藏的深厚哲理。
章節試閱
第三章 量子宇宙
第一節 道與老子思想
「本體」的四大要素:粒子,場,關係結構,與真空讀古書,千萬不能墨守成規,食古不化,因為很多現代才有的名詞,古代沒有。比如說「自由」,老子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這從他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當中便約略看得出來。因此不難想見,在缺少「自由」這一關鍵語詞的情況下,很多語意艱澀僻冷的用詞,就這樣被製造出來了,試看老子自己說的「吾無以名之」,「強名之」,便可見他用名詞的困難。
一般而言,老子的哲學大體分成三個部分:自然哲學,政治哲學和生活哲學。其中最精彩的,無非即自然哲學,這部分占《道德經》全本的篇幅比例雖非最多,卻稱得上是章章精彩,字字珠磯。其所以如此,和他在超出天地之外別假設一個「道」脫離不了關係。這個道的性質,一方面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於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卻又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另一方面,道又和「無」同是天地萬物之母,所以說「道即是無,無即是道」。
我們解釋一下前述的幾個抽象觀念:
觀念一:什麼是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於天地萬物之中?
最簡單的例子還是「電子」。
物理學家經常把宇宙描述成是由微小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這些粒子會透過力場相互拉扯,他們稱此學科為「粒子物理」,稱這些粒子為次原子。問題並不在於物理學家缺少一套能恰當描述次原子世界的理論──他們已經有了這套理論,它的名字就叫「量子場論」。
問題在於,大家可能會驚訝,物理學家居然還沒弄清楚這麼一套成功的理論到底在講什麼?
也就是究竟什麼才是這套理論的本體。乍看之下,粒子物理或量子場論的「標準模型」內容很清楚:第一,它有一群基本粒子,例如夸克與電子。第二,它有四種力場,可以傳遞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無論這個模型如何成功,它還是無法令人全然滿意:
一、首先就常理而言,粒子所指的應該是存在於空間某處的東西,但是量子場論中的粒子卻根本沒有明確的位置,換言之,你身體裡的粒子並不完全待在你身體裡,想要測量此粒子位置的觀測者會發現,他們在宇宙另一角落找到此顆粒子的機率儘管極其微小,但並非全然無望。這種矛盾在量子力學中已經十分明顯,量子粒子是非常不明確的概念,它們根本就不存在於宇宙中的任何特定區域內。
二、我們姑且說有顆粒子在你的廚房裡,你的朋友從一輛行駛中的汽車內看你的房子,他可能會看到這顆粒子散布在宇宙各處。對你而言,侷限在空間某處的東西,對你的朋友而言,卻非如此。不僅粒子的位置取決於你的觀點,甚至連它究竟有無位置也會依你的觀點而定。因此就這個例子來說,把位於空間中某處的粒子當作理論的基本元素,是說不通的事。
三、即使你放棄了弄清粒子位置的企圖,而只想去計算出粒子的個數,你還是會遭遇到問題。
譬如你想知道你房裡有多少顆粒子,你便巡視屋內一圈,發現客廳有三顆,床下有五顆等等,然後把這些數目加起來,你以為你找到了答案,那你就錯了!因為這些數目之和並非粒子的總數,粒子的總數在理論中是房子的整體性質,除非你能一次把它測量清楚,而不是逐間逐間分次去數,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觀念二: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卻又是天地萬物的本質。
這是「場」的觀點──如引力場,電磁場等等。
先總結一下先前的討論:我們把粒子想像成微小的撞球,但實際上這被稱之作「粒子」的東西,卻全然不是這個樣子。根據量子場論,物體不會只存在於空間任何有限的範圍之內,無論這個範圍有多大或界限多模糊。除此之外,所謂的粒子數目還取決於觀測者的運動狀態,因此這些結論合併起來便意味著一件事:「世界是由微小粒子組成的」是個錯誤的說法。我們沒有理由繼續使用粒子這一名稱。
既然,粒子的觀念必須放棄,因此有些人認為應該純粹用場的觀點來詮釋量子理論,在此論點下,場就像一種充斥了空間的隱形液體,而粒子(物質)即是場的漣漪。這一觀點目前仍是物理思想學術的主流,如愛因斯坦就認為物理學的本質就是場論。
場生於天地之先,但若說是天地萬物的本質,這話就值得商榷了。原因是量子場好比是醫生,醫生如果沒有病人,醫生其實什麼也做不了,而有趣的是,病人就恰好是粒子。醫生診病要病人提供狀況,同樣的量子場要作用,也須要粒子提供狀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顯然量子場無法提供一套令人滿意的本體論。
觀念三:「無」──只有關係,沒有物體的「結構實在論」。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真正重要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彼此之間的關係。這種看法現在被稱為「結構實在論」,物理學的稱法則是「全息原理」。
結構實在論最初以一種相當溫和的姿態出現,又稱為「知識結構實在論」。意思是這樣的:我們也許永遠不會知道物質的真正本性,而只能知道它們彼此的關聯。以質量為例,你曾看過質量的本身嗎?當然沒有,你只看到它對於其它物體的影響。更具體地說,你只看到一個有質量的物體如何透過局域引力場和其它有質量的物體產生關聯。宇宙的結構反映了物體的關係,也才是物理學真正歷久不衰的東西。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憑什麼理由認定只能知道物體的關係,而不是物體的本身?直截了當的答覆是物體的關係就是一切,這樣的答案讓結構實在論成為一項更加激進的主張,此主張稱為「主體結構實在論」。支持這理論的人宣稱:我們何不乾脆放棄物體的概念,而只假設世界是由結構(也就是關係組成的網)所構成的。事實結構比物體更重要的例子很多,如全球互聯網(WWW)、人類的腦神經結構、和基因組織等等。就算個別的電腦、細胞、原子死掉了,也不會影響結構的運作。
最終的探索:真空妙有
任何人相信都會對此種只存在關係,但關係聯繫的對象卻不存在感到奇怪,這種情況聽起來就像是只有婚姻卻沒有配偶,因此很多物理學家與哲學家同樣也抱持著懷疑,他們相信不可能僅靠關係就能得到堅實的物體。
新的觀點來自於一種簡單的體認:雖然傳統上粒子與場被認為是南轅北轍的觀點,卻有個關鍵的共同點──兩者都假設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是某些相關的個體,而性質則源於這些個體。因此很多哲學家相信這種把物質和性質當成兩種不同事物的看法,也許正是粒子與場兩種觀點遇上麻煩的主因。
傳統上,人們往往會下意識地把性質當成是附屬於物質的東西,而不能獨立地存在。但如果現在我們先試著忘掉這些,讓腦袋空白,然後想想回到生命的頭幾年,當我們還是嬰兒第一次接觸到球時,我們是真的感覺到一顆球嗎?不是,我們感覺到的恐怕只是圓的形狀、一種特別的顏色、還有可能的彈性觸感而已。「球」這一概念的建立乃是後來根深柢固盤據在我們腦裡的,其實反而是一種後天的學習,而非是先天的本能。
於是乎,性質現在有了兩類──就像武俠小說裡所說的「後天真氣」、「先天真氣」,為了分別起見,後天真氣還是叫「性質」,以表示此些性質是附屬於物質,而不能獨立於物質之外的東西。「先天真氣」現在則有了一個新的哲學名字,就叫「殊質」,據此建立的理論則稱「殊質本體論」。如果說武俠小說真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武林祕笈」,比如說九陽神功,那它的理論就一定要是殊質本體論。
練高深的內功心法必須放空身心,不能有一絲雜念,要排除掉一切外界的干擾,讓自己和自然完全融合一體;同樣的,那些性質可以作為粒子的殊質,而成為粒子真正先天的本質呢?答案便是「真空」。真空沒有粒子沒有物質,但真空本身卻不是平靜的,由於有這些粒子的先天的本質,所以處處充滿著騷動,一旦這些先天的本質以某種方式聚在一起,粒子就產生了,這就是所謂的「真空妙有」。
底下我們用這些觀念來解釋老子《道德經》有關自然哲學的幾章重要思想。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微。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總的來說,在老子的哲學思想當中,最令人感到驚豔,甚至是不可思議的莫過於他的自然哲學了!這章開篇之作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個明顯的例子,至於其寓意,可以這麼說,這是一篇講盡「量子粒子」那種神奇、玄妙、乃至完全無法以常理度的神來之作。
所以這裡先正個名,此即「道可道,非常道」的正確讀法,應為道可道,非「常道」,而不是道可道,「非常」道。
憑什麼說它是講量子粒子?一個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代,一個是百多年前的近代,這樣相差十萬八千里都不止的東西,有可能是同一種思想嗎?偏偏天下事像這樣不合乎常理的,量子粒子自己就是個例子:同一顆粒子,你可能同時在宇宙的任何角落裡看到。
這可不是神化,而是個非接受不可的結果,只要你有勇氣走進量子世界。因此既然粒子都如此了,我們似乎沒理由不相信,思想有可能同時出現在人類文明不同的幾個時空點上。
說到量子粒子,人類第一個認識到的是「光子」。不過這裡有段滄桑,那就是對於光子到底是波動(電磁波)還是粒子曾經有段時間的困惑。後來發現量子粒子普遍都有這種特性,也就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說明這些粒子既可以是波動,也可以是粒子,但不能同時又是波動又是粒子。這個現象很有趣,因為波動會繞射,好像海浪碰到礁石會委曲求全從兩邊迂迴前進,而粒子則不會。粒子永遠是直來直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波動就有陰柔的意思,而粒子則陽剛。
再說,光子從那來呢?簡單講是電子運動產生光子。但這有個問題,因為電子不可能是背著一大袋光子,像天女散花一樣沿路拋灑的,所以只有一個解釋,光子是隨著電子運動而「無中生有」的。這在量子場論裡稱作是電磁場的「局域化」,局域化的物理意義這裡我們就不介紹了,重點是:
一粒沙有一個世界。
一朵花有一個天堂。
這就是俗謂的「芥子看須彌」。所以什麼是「常無欲,以觀其微」呢?這是「本諸一心」;「常有欲,以觀其徼(邊界)」呢?這是「胸懷天下」;兩者同出而異名,換言之,認識自己,亦即是萬物自身,所以說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以上內容節錄自《寫盡禪宗》 張邦廉◎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780661.pdf
第三章 量子宇宙
第一節 道與老子思想
「本體」的四大要素:粒子,場,關係結構,與真空讀古書,千萬不能墨守成規,食古不化,因為很多現代才有的名詞,古代沒有。比如說「自由」,老子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這從他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當中便約略看得出來。因此不難想見,在缺少「自由」這一關鍵語詞的情況下,很多語意艱澀僻冷的用詞,就這樣被製造出來了,試看老子自己說的「吾無以名之」,「強名之」,便可見他用名詞的困難。
一般而言,老子的哲學大體分成三個部分:自然哲學,政治哲學和生活哲學。其中最精彩的,無非即自然哲學,...
作者序
【前言】
◆物理與悟道
著手寫一系列生命輪回與量子宇宙的書,主要是想開創一門連接「心靈」與「量子引力」的超自然學,這本書是其中的第一部,目的在於跳出傳統的舊思維,從一個現代自然哲學的角度,重新詮釋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家和禪宗思想。
什麼是自然哲學?
哲學有兩大主流──「唯物」和「唯心」,用武俠小說的角度,前者是外功,後者是內力。
物理也有兩大主流──「經(古)典」和「量子」,用武俠小說的角度,前者是外功,後者是內力。
「唯心」加「量子力學」即是「自然哲學」。
人何也?生何也?從何來?何處去?
整個人類文明演進中對於思想和學術的追求,乃至於智慧和真理的探索,與之最接近的,毋寧即武俠小說中江湖人物對於武功的求索。因為現代科技帶來的速度與力量,其本質和武功其實是一樣的;所以說如果人文可以取代數學作為一種語言,用以描述真理可能蘊含的深刻哲學內容的話,那麼這語言的形式無非也將是武俠,這正是所謂的:
杖犁踏破萬重雲,歸來春色已十分。
不是嗎?武俠把速度和力量變化成一場舞蹈,不論是太極劍、降龍掌,還是一葦渡江、淩波微步,它所舞出來的也正是人類思想的根本。
那麼,思想到底是什麼呢?
人是生物的量(子)化,而非是生物的演化(注一)。這個量化,是形下和形上的差別,就像武俠小說把形下的「力」提升到形上的「氣」一樣。氣不僅是內在的提升,也是內在自由度的擴充,自由度相當於空間的維數,所以人比動物多出來的其實是空間的維數,而在其間流動的就是「思想」。(見本書第三章第一節,有關《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當中的說明。)
氣有境界,同樣思想也有境界。境界按層來分,比較好的說法是三層,譬如像「正反合」,取當中的正反為陰陽,這便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是玄學,道是道理,因此這是說學術和思想的開端應源於大自然的一些基本現象,譬如「明暗相因」、「冷熱相替」、又或是「水火相濟」等等。由此可知,思想有三層,唯心因此也有三層,分別是:
「古典唯心主義(康德,純粹理性)」、「浪漫主義唯心主義」、和「直覺主義唯心主義」。
同樣量子力學也有三層,分別是:
「粒子物理」、「量子場論」和「量子引力」。
取這樣的三層為莊子的「自化」、「物化」和「神化」,那麼自化就說是「化魂」,亦即是個人獨立思想與人格的建立;物化化形,亦即是窮理致知,役其物而不役於其事物表面;神化通天,通天即道家思想最高的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如此綜上所論,初步我想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結論如下:
第一、靈魂是思想的高度,建立在個人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之上。
第二、人的思想才是時空真正的本質,而物理只是它的一個近似。這也就是為什麼數學家心靈的自由創造,可以轉動整個物理世界的根本原因。另外,我也相信要證明這點其實並不困難,因為這只要證明人類的腦神經其實是一種時空的(色電)超導體就可以了。
第三、量子引力是物理的聖杯,也是人類思想的通天,到了這個地步,所謂「自家智慧便通神」,當然也就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癡人說夢了!
... ...
來點輕鬆的話題。說是「天下武功,盡出少林」,所以講武俠不能不講少林,就像講引力不能不講愛因斯坦一樣。少林武功講究剛猛,是外家武學的泰山北斗,巧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恰是經典物理的最高殿堂。武功不能一昧求其剛猛,要講剛柔並濟,否則人類的肌肉力量有限,一昧剛猛便難以持久,所以如果沒有《易筋經》,沒有菩提達摩九年面壁,少林武學在武俠小說裡的地位,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風光。出人意料的是,像這樣聽來像是小說情節的故事,千餘年後真成為了歷史事實!雖然舞臺換了,場景換了,人物也換了,不過精神沒換。主角是愛因斯坦,題目是廣義相對論。
從一九○五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始,到一九一六年完成的中間恰好將近十年的苦思。《易筋經》由外而內,同樣地,廣義相對論也由外而內,由絕對而相對,開創出人類史上第一個用「內稟」的幾何來解釋物理引力的現象。內稟幾何有很多,所以在滿足廣義相對論的前提下,不同的內稟幾何即相當於不同的時空。從此時空變多元了,可以長可以短,可以快可以慢,可以伸縮可以彎曲,自然物理世界也多采了。
多采的物理世界就像是武林的各大門派,在由外而內的少林派,和由內而外的武當派的帶領下,加上人性的衝突和正邪的對立,由此而形成的江湖,便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武俠小說。
問題是:引力是不是一種內力,而成為人的一種內稟性質呢?當然現在回歸正題,我這裡講的內力,是指人的思想和學術。考量引力的弱小,如太陽這麼大,才有太陽系在宇宙的這樣一點規模,因此如果說引力會和人有關,自然不可能在星空宇宙的層次。星空宇宙不可能,那麼量子宇宙呢?這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因為這關係到物理和悟道的聯繫,而如果說兩者在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致的話,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懷疑這一切的相近只是巧合而非是殊途同歸呢?蓋瑞‧ 祖卡夫寫《物理之舞》,書中便曾有如下的描述:「物理和悟道看起來是分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前者屬於物理現象的外在世界,後者屬於知覺的內在世界。但是,如果進一步檢查,就會發現兩者並不像我們認識的彼此不宜。首先,只有透過我們的知覺,我們才能觀察物理現象,這是一個事實。兩者間有許多本有的相似……。」
探索真知,亦即是探索靈魂。
認識自己,亦即是認識宇宙。
本書從禪宗的歷史和它的本質出發,在物理與悟道的基礎上嘗試去融通東方哲學與西方科學。這形成了本書的三大主軸,中間之所以從禪開始,倒不是因為菩提達摩,而是禪的思想在我看來有很多可以和量子力學相互輝映的地方。比如底下的這則禪宗公案:
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
趙州云:「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這則公案容易讓人聯想起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原子彈之父之稱的物理學家──歐本海默。有一天有位學生進到他的辦公室,問他關於「電子」的存在與運動的問題。他回答道:
如果我們問:「電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不變?」我們必須回答:「不是。」
如果我們問:「那麼它的位置是否隨時間而改變?」我們必須回答:「不是。」
如果我們問:「電子是在運動嗎?」我們必須說:「不是。」
如果我們問:「既然不是運動,那它是靜止不動嗎?」我們必須回答:「不是。」
歐本海默的這段話,以及前述趙州對於「如何是趙州?」的關於「我」的問題,都指出了一個同樣的關鍵,那就是對於禪宗或量子思想來說都不能抱持任何僵死的觀念,而要不作判斷的實事求事。當然,像這樣的禪宗思想、禪宗公案很多,此是後話,本書後面還會有詳細的說明。這裡主要是想先申明一點,那就是本書雖然牽涉到許多近代物理的觀念,但由於這些觀念的解說往往代之以人文的角度,譬如前述的老莊道家或禪宗思想,因此閱讀上相信並不須要太深奧的物理知識。雖然回歸到最原始的核心,就如前面所提及的,我所謂的超自然學,其實說穿來便是在「弦論」和「超對稱」(注五)的基礎上去連接心靈與量子引力,以期最終能夠解開存在於《易經》背後可能的科學之謎。
◆禪與道
自照列孤明,為君道一線。
花謝樹無影,看時誰不見。
見不見,倒騎牛兮入佛殿。
此詩作於北宋年間,作者是浙江奉化雪竇山資聖禪寺的重顯禪師。話說當時的中國佛學,禪宗已由九世紀時的極盛步入了衰敗,五宗七家其時也只剩下個「臨濟宗」。
禪師有感於此,為明心志,故詩中有「自照列孤明,為君道一線」云云,不言而喻,是禪師以燈塔自喻有心為禪傳遞一線香火。及後禪師選古公案百則,經評頌後集之成冊,再經河北靈泉碧岩寺圜悟禪師加以垂示、著語而成《碧岩錄》一書,此書至今在日本猶被奉為禪宗第一書。
禪,本非是好闡述的東西,原因很複雜,除上述歷史和思想之外,還有信仰的因素。胡蘭成先生寫《禪是一枝花》,說他直覺地知道禪非創自於菩提達摩,禪是中國的思想,非印度所有。本來,此說有胡適的歷史考證為憑,當屬信而有徵。但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在歷史考證與小說故事之間,就算明知是假,也寧可擇後者而信之,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如「拈花微笑」的故事及「慧能傳衣」的故事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說來無它,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虛假的東西往往比真實美,而愛美乃人之天性。
胡適寫中國佛學的發展,是從道生和尚(死於四三四年)開始,道生之前則有道安、鳩摩羅什和慧遠。這是胡適從禪的歷史觀點出發的,而沒注意到禪的思想。不只是胡適,過去包括中國和日本很多禪學家,把禪放在佛學的框架下去看,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禪的思想根源來自於中國的道家,亦非印度佛教所有。因為如此,所以禪師才說「見不見,倒騎牛兮入佛殿」;因為如此,胡蘭成先生才在他的《一枝花》的序言當中如此說道:
卻說中國自隋唐至明,千餘年間,思想的活潑在禪。禪的思想是一個「機」字,蓋承自《易經》卦爻之動,與《莊子》之〈齊物論〉,非印度佛教所有。
機在陰陽變化生生之先端,而印度佛教言因緣而不知陰陽,故不識機……
西洋人惟說條件,條件是因果性的,而機則是飛躍的,超因果性的。所以禪的思想才真是創造性的,理論倒是其後的事。
此說無論如何,比諸過去把禪擱於佛學框架下的,自是飛躍了一大步。但我個人覺得還是遠遠不夠,所以我寫此書,便要在《碧岩錄》一百則公案的基礎上,不僅嘗試還原禪的真實面貌,體現禪與道之間緊密相依的血脈關係;同時還想為有宋之後幾已呈乾枯的禪,重新注入一股生氣,而得龍吟一聲鏗然出鞘:
髑樓識盡喜何立?
枯木龍吟銷未乾。
我想我的心情也和禪師一樣。至於此處寫禪的思想,我的選擇是從僧肇開始,然後沿著道生、寶誌、布袋、慧能、馬祖道一、百丈、與石頭希遷等等,這條巨大的歷史思想洪流,來呈現禪的那種有血有肉,能呼吸,有生氣的內在本質。同時文中為避免說理的冗繁和枯躁,所以一切有關禪的歷史、思想和信仰,便都將藉助於《碧岩錄》一書,而以公案的形式來串聯表現。
禪具有超越性,我很慶幸能在人生當中,接觸到這樣一門具有超越歷史意義的智慧思想。
【前言】
◆物理與悟道
著手寫一系列生命輪回與量子宇宙的書,主要是想開創一門連接「心靈」與「量子引力」的超自然學,這本書是其中的第一部,目的在於跳出傳統的舊思維,從一個現代自然哲學的角度,重新詮釋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家和禪宗思想。
什麼是自然哲學?
哲學有兩大主流──「唯物」和「唯心」,用武俠小說的角度,前者是外功,後者是內力。
物理也有兩大主流──「經(古)典」和「量子」,用武俠小說的角度,前者是外功,後者是內力。
「唯心」加「量子力學」即是「自然哲學」。
人何也?生何也?從何來?何處去?
整個人類文明演...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禪之歷史與本質
第一節 蚌含明月──僧肇與中國禪學之發軔
第二節 珊瑚枝枝撐著月──般若與智慧
第三節 西來意之祖師是誰?
第四節 禪宗之特立獨行
第五節 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道生和尚
第六節 禪宗公案解析
第七節 六祖禪宗──慧能
第八節 馬祖道一
第九節 臨濟義玄
第十節 禪觴
第二章 自我與自性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唯心主義與康德
第三節 觀自在
第四節 因緣
第五節 浪漫主義的先趨──莊子
第六節 禪悟
第七節 自我
第三章 量子宇宙
第一節 道與老子思想
第二節 諸相非相
第三節 空──般若、數學與智慧
第四節 物質
第五節 自由心曰道
第六節 道與量子
第七節 心靈與規範空間
第四章 靈魂
第一節 知識之海
第二節 問
第三節 價值與無限
第四節 永遠
第五節 吃茶去
第六節 千手觀音
第七節 天地人
第八節 觀自在之波羅密多心經
前言
第一章 禪之歷史與本質
第一節 蚌含明月──僧肇與中國禪學之發軔
第二節 珊瑚枝枝撐著月──般若與智慧
第三節 西來意之祖師是誰?
第四節 禪宗之特立獨行
第五節 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道生和尚
第六節 禪宗公案解析
第七節 六祖禪宗──慧能
第八節 馬祖道一
第九節 臨濟義玄
第十節 禪觴
第二章 自我與自性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唯心主義與康德
第三節 觀自在
第四節 因緣
第五節 浪漫主義的先趨──莊子
第六節 禪悟
第七節 自我
第三章 量子宇宙
第一節 道與老子思想
第二節 諸相非相
第三節 空──般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