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親近擷取的心靈智慧
藏傳佛教領袖級心靈導師——希阿榮博堪布,
以精華語錄傳遞美好祝願,
萬千讀者的生活因此而改變!
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 丁乃竺 喜樂推薦
附全書內文朗讀光碟
一切外境只是自心的顯現,心清淨,外境自然清淨。
坦然接受生命的無常,放鬆下來,不再對抗而是從中學習;
護持著心中的善願,專注地認識自己、對他人關愛與分享。
持續的修心將使你安靜而敏銳,重拾內在的喜樂和優雅。
在這浮躁的年代,總是充斥著太多資訊與情緒、責任與壓力,
讓人很難靜下心來,專注而莊重地做好一件事,
對於真假、好壞與是非的分辨,也越發感到茫然。
但很多時候,擔憂、焦慮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小,只裝得下自己,
哪怕只是一個小問題,在閉塞的心胸和眼界「加持」下,也會變成無法承受的大困境。
唯有重拾平靜調柔的心,才能在忙亂的生活中釐清優先順序,
覺察是哪些執著迷思困住了自己,也囿限了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而找回真正的方向。
藏傳佛教知名上師希阿榮博堪布,
在本書中針對現代人關切的種種生活困惑與煩惱,
自歷年來的開示與文章擷取出精華內容,以系統性的語錄形式呈現,
引導讀者認清實相、了解自我,並進而轉化心念,
以對治負面情緒、處理人際關係、因應生命挫折。
堪布將深刻的佛法與人生哲理,藉由一朵朵智慧的語花,善巧地融入日常的形貌,
通篇所流露出的慈悲、睿智及幽默,引人深思、吟味不已。
所有眾生都有一顆本自具足的菩提心,希阿榮博堪布以文字傳遞的這份美好祝願,
將引導我們從狹隘、僵硬、矛盾重重,走向寬闊、溫柔、和諧圓融,
發現真正的隨喜與幸福之道。
【希阿榮博堪布的修心語錄】
◎無論際遇如何,我們都要發願活得快樂。快樂的人生從接受缺憾開始,接受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學會對自己說:「我不再需要什麼,我很滿意。」
◎別老琢磨自己是悲觀還是樂觀、是消極還是積極,重要的是放下執著。放下了執著不等於變得消極,相反的,正是因為放不下,對某些人、某些事、自己的某種經歷太執著,才會悲觀厭世。
◎單純未嘗不是好事,尤其在缺少規則的環境中。相信凡事都有因果,自己努力向善,誠實而為就好,不去擔心、權衡結果。人生失落有時,保有有時,事事皆有時。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因此不存在註定不變的命運。我們甚至要感謝無常,因為它意味著凡事都有改變的可能。因為無常,我們永遠有希望。
◎我們排斥他人什麼,正反映出我們排斥自己什麼。如果你認為別人不會理解你,說明你根本不想去理解別人;如果你排斥別人的淺薄、狹隘、冷漠,說明你不想面對自己身上的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只有不排斥別人,才能接受自己。
◎親密的人之間往往有太多執著,心裡會有許多期望和要求,要求對方完全理解、欣賞、領受、符合我們的心意,不然便感覺失落、痛苦。對親近的人,我們並不缺少愛,而是缺少寬容和放鬆。
◎當人們遭受痛苦或傷害時,心量會變得狹小,最好整個人都縮進一個桃核裡,以為有堅硬的外殼保護會安全些,其實這只會使內心更加壓抑和僵硬。痛苦讓我們放下驕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並透過自己的感受,體念到他人的恐懼、傷痛和煩憂。
◎我們不可能除盡大地上的荊棘瓦礫,但是當我們穿上一雙舒適的好鞋子,腳下便變得柔軟。如果你把自己的快樂繫縛在別人對你的態度上,恐怕永遠也得不到安寧。安樂是自心的感受,當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慈悲待人,並且不期待對方立即回饋同樣的善心,我們的內心會越來越開闊、堅強,這便是安樂的源泉。
本書特色
佛法用於生活的理想範例
本書從佛法修行的角度,提出懇切溫柔的心靈建議,引導讀者調整看待自己、認知世界的角度,以實際作為來化解生活中的困頓煩惱,是以佛法智慧解答現世疑惑的理想範例。
易讀易懂的可親閱讀形式
本書以語錄體呈現,可供讀者閒暇或通勤、睡前等零散空檔信手翻閱,切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與閱讀型態,並附有精心製作的全書朗讀光碟,讓讀者也能透過另一種形式親炙上師智慧。
值得參考的修行綱要手冊
書中深入探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等終極命題,並完整介紹因果、緣起等基本理論與修行方法,解答修習佛法時常見的疑問和誤區,對於有意鑽研佛法的讀者,也是值得參考的修行綱要手冊。
作者簡介:
希阿榮博堪布
1963年生於德格,幼年即開始跟隨家鄉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學佛法。二十一歲到世界最大的佛學院——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繼續修學佛法。二十四歲獲得堪布學位,之後在五明佛學院傳講顯密法要,同時協助法王如意寶管理佛學院各項事務,全力護持四眾學員的聞思修行。
堪布還在德格玉隆闊建立了扎西持林閉關中心、養老院、醫院、學校,並對周邊眾多寺廟的發展給予護持,支持幫助培養僧才。
多年以來,堪布不辭辛勞地赴海內外各地弘揚佛法,發起、組織規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類共修活動,以正式授課、現場開示、發表文章等多種形式接引、指導佛弟子聞思修習佛法,深受海內外佛子的尊敬和喜愛。
堪布對佛法的開示精妙而平實,由其開示、隨筆結集出版的《次第花開》、《寂靜之道》、《生命這齣戲》,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佛教類書籍中的暢銷書。
欲瞭解更多資訊,請登錄菩提洲網站:www.ptz.cc
希阿榮博堪布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zAMz9TvdCM 【希阿榮博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GnRA7Xjd8 【佛教如何與現代人的生活結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T6c3N8eJo【現代人也需要了解佛法】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開展心靈的智慧之鑰
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 丁乃竺
第一次聽到法王如意寶吉美彭措的尊號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時貝諾法王說:「這是我真實的上師。」我們這些台灣弟子視貝諾法王如蓮師,他這樣一位德行具備的上師,以極虔誠的口吻向我們鄭重介紹如意寶法王吉美彭措,貝諾法王說:「藏地有吉美彭措法王,法教必不衰退。」
多年後這個預言應驗了,很多當年在五明佛學院學習修行的堪布們,到了二十一世紀成為各個寺廟的重要老師。而在法王如意寶幾位珍貴的弟子中,台灣弟子對希阿榮博堪仁波切可能是比較陌生的。
在我尚未有緣見到希阿榮博堪仁波切之前,已從他幾位弟子口中聽聞許多有關他的奇妙事業;當然不同的弟子總能說出不同的印象,但所流露出的敬仰與摯愛,已足以說明希阿榮博堪仁波切的攝受能力。我第一次見到堪仁波切,就被他率直純真的笑聲所打動,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無造作的謙虛。在與堪仁波切短短相處的兩小時內,經常讓我不自覺地想起吉美彭措如意寶法王,也因而感受到法脈傳承的力量。
《次第花開》和《寂靜之道》是希阿榮博堪仁波切將多年來發表過的文章及開示結集成冊,有系統地將佛陀法教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開展出來;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堪仁波切以自身的經驗及修行,將深奧的佛法善巧地融入日常生活中,通篇所流露出的慈悲、智慧及幽默,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
在目前這樣一個資訊充斥,知識看似隨處可得的年代,許多人對真假與好壞的分辨越發感到茫然,能尋到一位良師、讀到一本好書,都需具備福德資糧。《次第花開》和《寂靜之道》是能引導眾生邁向正道的書,願一切眾生能從書中找到解脫之鑰。
名人推薦:推薦序∣開展心靈的智慧之鑰
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 丁乃竺
第一次聽到法王如意寶吉美彭措的尊號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時貝諾法王說:「這是我真實的上師。」我們這些台灣弟子視貝諾法王如蓮師,他這樣一位德行具備的上師,以極虔誠的口吻向我們鄭重介紹如意寶法王吉美彭措,貝諾法王說:「藏地有吉美彭措法王,法教必不衰退。」
多年後這個預言應驗了,很多當年在五明佛學院學習修行的堪布們,到了二十一世紀成為各個寺廟的重要老師。而在法王如意寶幾位珍貴的弟子中,台灣弟子對希阿榮博堪仁波切可能是比較陌生的。
在我尚...
章節試閱
【執 著】
有一些成見和誤解比較容易糾正,只需要稍稍改變心的習慣,還有一些錯誤的假設從久遠以來流傳至今,已經成為「真理」和「常識」。我們如果想活得更真一點,有時不得不做個沒有「常識」的人,甚至是叛逆者。
※※※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人們對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沒有認識到事物皆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剎那生滅,不是固有和恆常不變的,佛教裡稱之為「無我」和「無常」。
※※※
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麼,這就是執著的由來。而我們想抓住、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卻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而生。
※※※
如果你把痛苦純粹當作一種負面經歷,想方設法要避免它;或者認為痛苦意味著失敗,要是自己能力足夠,一切都擺得平,就不會有痛苦,如果你這樣想,毫無疑問,當遇到挫折時,你會分外感到壓抑、焦慮和不公平。
※※※
一切痛苦都來自於自己的執著,如果有人讓我們痛苦,我們首先應該檢視的是自己。
※※※
無始以來,我們所追求的都是過得更好更快樂、更有安全感,然而,這種追求至今仍沒有結果……是時候停下來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糾正兩個錯誤,我們很難得到真正持久的安樂,一個是在缺憾中尋求完美,另一個是只想自己快樂。
【諸行無常】
多數的人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比如遭受突如其來的變故,才會意識到無常的存在,所以總誤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要知道,造成痛苦感受的不是無常,而是自己對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的原因。
※※※
無常的意思是變化。除了變化,生活中還有什麼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謝,身體、情緒、思想,無一不在變化之中。
※※※
無常像一個面貌醜陋、內心溫柔的怪人。不熟悉的人,害怕看見他的臉;了解他的人,能與他愉快相處。
※※※
無常不好也不壞,開心還是傷心,全看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與無常沒有必然關係。佛陀希望我們明瞭:一切都會耗盡,一切都是無常,毫無例外。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現了疾病、衰老和圓寂。
※※※
如果我們認為某些無常是好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某些無常則無法接受,這說明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意。說到底,我們還是不夠謙卑,不肯徹底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見去認識無常。
※※※
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無常是生命的規律,你會放鬆下來。
※※※
倘若沒有無常,黑夜永遠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遠盼不到陽光燦爛,得病的身體永遠不能恢復健康,離別的人永遠不能再相聚,這樣的世界想想都很糟糕,不是嗎?
※※※
人的一生中有順境也有逆境,然而無論何種際遇,如果能轉為道用,透過它認識生命的本質,就都是一生的財富,得失起伏無不是覺悟的契機。
【快樂】
快樂就在身邊,可是我們要麼因為心不夠靜,察覺不到,要麼因為它轉瞬即逝,我們來不及感受。
※※※
如果不把快樂一味寄託於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來的刺激,那麼快樂的感受是可以延長、擴大的。
※※※
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試著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我們會發現情緒就像天空的浮雲,變化多端又隨時消散。遠看一朵一朵彷彿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走近才發現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
不要被情緒推著到處亂跑,轉過身正視它們,看它們從何而來,往哪裡去。事實上,你就是想不間斷地生一輩子氣、發一輩子愁,也是辦不到的。
※※※
每天讓自己的心安靜片刻,只為單純地去聽、去看、去感受。
※※※
事情過去了,就不要太煩惱、太生氣。生活原本就是變化無常,喜憂參半,甚至帶點混亂的。
※※※
很多事情都不可強求,自己盡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善加考慮,從善意出發也盡心盡力了,即使結果仍不盡人意,這份善心依然會積累福報。
內文摘錄3【第二部>修行綱要】
【愛自己】
佛教徒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
※※※
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不心懷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並且首先是針對自己。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
※※※
對自己友善並不是放縱自己,因為放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讓我們心安樂。友善意味著以溫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帶著幽默感去觀察自己的傲慢、無知、冷酷、僵硬。
※※※
自卑與自負一樣,遮蔽了我們的當下,使我們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同時也阻礙了我們與外界的交流。因為缺乏交流,我們感覺孤單、孤立。
※※※
當處於情緒的低谷又孤立、封閉時,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都更悲慘。但是,情況肯定比想像的要好。不要相信有個叫「命運」的傢伙在專門跟你作對、故意要整垮你。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你失意、無助、沒有安全感。你的感受是眾生普遍的感受,你並沒有被遺棄。
※※※
在遇到痛苦挫折時,放掉對自己的擔心、憐憫、評斷,不再只是在「我對我錯、我行我不行」的圈子裡打轉,放鬆下來,單純地去感知自己內心的感受,並且去與外界溝通,欣賞一下花草和晨風,也許痛苦依然強烈,卻不會讓你窒息、讓你絕望到走投無路,因為此時你的心打開了。
※※※
自以為是有時也表現為自卑。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不是自以為是又是什麼?
※※※
在開放的心中懷著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的洞見,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
※※※
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願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潛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並因此走上大乘菩薩道。
【你我他】
我們的信念、理想、價值觀什麼的往往被利用來強化自我、排斥他人,不信就看看吵架的、衝突的、戰爭的各方,沒有一個不認為自己有理的。
※※※
自以為是不僅割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在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誠實和專注,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和他人。
※※※
每個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內心還有執著,就不能避免對人對己的傷害,嫌惡那些無明習氣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
※※※
正是因為全社會都極力推崇分別心,人與人之間才會這樣疏離,世界才會這樣四分五裂。分別心使我們用孤立、分離的眼光看待事物,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結便在我們眼中消失了,所以我們很難以包容的心面對世界,而且相信自私就是利己。
※※※
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等能給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以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
※※※
有人不知道怎樣印證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偏差,方法其實很簡單:看看你的「自我」是否依然強大,你與他人、與世界之間的界分感是否依舊強烈。
※※※
既是有緣做一家人,就彼此珍惜、尊重,不要試圖用貪愛去束縛對方,由愛生怨、由怨生恨,枉自荒廢珍寶人生。
【喜 樂】
喜樂針對自己是感恩,針對他人是隨喜。
※※※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眼裡的禮物越來越少,雖然得到的越來越多,我們卻認為這是理所應當,因為自己聰明、能幹、努力。並非所有比我們更聰明能幹、更勤奮努力的人都擁有比我們更富足安適的生活,只能說我們更幸運,而我們卻忘記感念自己的福報。
※※※
很多人的問題都在於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藏傳佛教的修行體系裡,第一步就是觀修暇滿難得,對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
※※※
我們一輩子都在擔心失去,便一輩子都在抓取、囤積,永遠沒有滿足感。不知感念自己福報的人大概很難理解那種無所希求的歡喜。
※※※
懂得珍惜美好的經歷不難,修行人卻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報。在痛苦磨難中仍能體味本心、保持喜悅安寧的人,是真正的修行人。
※※※
為別人的成功、健康、善舉、快樂等等而高興就是隨喜。只有開始隨喜這項訓練時,你才會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強。你力求冷靜和客觀,但也許你只是不想隨喜讚歎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不過是嫉妒心在發作而已。
※※※
嫉妒除了蒙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不見別人的優點,並讓我們的內心備受煎熬外,什麼好處也給不了我們。
※※※
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
【執 著】
有一些成見和誤解比較容易糾正,只需要稍稍改變心的習慣,還有一些錯誤的假設從久遠以來流傳至今,已經成為「真理」和「常識」。我們如果想活得更真一點,有時不得不做個沒有「常識」的人,甚至是叛逆者。
※※※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人們對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沒有認識到事物皆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剎那生滅,不是固有和恆常不變的,佛教裡稱之為「無我」和「無常」。
※※※
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麼,這...
目錄
推薦序 開展心靈的智慧之鑰 丁乃竺
前 言 幸福源自內心的安寧
第一部 四法印
精神之道
痛 苦
四聖諦╱諸受是苦╱六道輪迴╱娑婆世界
無 常
執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空 性
緣起性空╱因果╱快樂╱涅槃
第二部 修行綱要
皈 依
皈依╱戒殺茹素╱祈禱╱善良
出 離 53
出離心╱放下╱死亡╱暇滿人身
別解脫
居士戒╱八關齋戒╱出家
愛
大乘小乘╱菩提心╱愛自己╱你我他
願菩提心
四無量心╱慈愛╱悲心╱喜樂╱平等捨╱如母有情
行菩提心
願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戒
三殊勝
三殊勝
謹慎取捨
因果不虛╱十善十惡╱煙酒過患╱僧財
金剛乘
金剛乘╱傳承╱灌頂╱密乘五戒╱會供
往生西方
極樂世界╱淨土法門╱法王的心願╱往生四因╱五無間罪╱謗法罪
聞思修
聞思╱恭敬求法╱道次第╱勤修行
積資淨障
本尊╱懺悔╱頂禮╱共修╱供養
大圓滿
大圓滿╱寧瑪之光╱龍欽寧提╱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
上師瑜珈
喇嘛欽╱視師為佛╱上師瑜珈
紀念法王
無盡藏╱金剛舍利╱思念
第三部 六度萬行
放 生
眾生平等╱護生放生╱普賢放生組
公 益
慈善╱環境保護╱災難
僧 團
和合僧團╱活佛╱扎西持林
附 錄
一 新年寄語
二 給聰達喇嘛的一封信
三 問與答
四 生命這齣戲
推薦序 開展心靈的智慧之鑰 丁乃竺
前 言 幸福源自內心的安寧
第一部 四法印
精神之道
痛 苦
四聖諦╱諸受是苦╱六道輪迴╱娑婆世界
無 常
執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空 性
緣起性空╱因果╱快樂╱涅槃
第二部 修行綱要
皈 依
皈依╱戒殺茹素╱祈禱╱善良
出 離 53
出離心╱放下╱死亡╱暇滿人身
別解脫
居士戒╱八關齋戒╱出家
愛
大乘小乘╱菩提心╱愛自己╱你我他
願菩提心
四無量心╱慈愛╱悲心╱喜樂╱平等捨╱如母有情
行菩提心
願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戒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