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超過二十萬字的內容,堂堂遍歷「台灣實驗電影」這片台灣電影歷史論述中一直是世人極為陌生的地帶,為中文書寫「實驗電影史」發出寬厚的先聲。
全書歷經三年的規畫、資料蒐集匯整與撰稿,從歷史脈絡、論述與訪談三個面向,來討論台灣實驗電影的特殊且不容取代的美學。編著者吳俊輝冀望在台灣電影的版圖上,拉出實驗電影的各個線條,然後由這些線條所組成的各個陌生地帶,去重新審視與檢驗「台灣實驗電影」的過去與未來。
編著者吳俊輝,自1990年參與電影資料館台語片的電影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以來,對台灣電影史研究不輟,而在美國修習電影創作,接受實驗電影製作專業訓練與跨領域當代藝術創作概念與美學的薰陶──同時,也浸淫於實驗電影史、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研究,從而展開對台灣實驗電影的研究與實踐,返台後,長期致力於實驗電影的推廣、學院教學與研究。近期於國際間的展覽暨策展交流,促發他編輯與出版本書的構想與計畫,也催生出一家以「實驗電影」為主軸的新出版社「恆河」。
作為「恆河」創社之作,《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必須面對台灣實驗電影研究先天上的困難;既要積極留誌它在「菲林-機械」時代的繽紛事跡,為回溯台灣電影史未明之境,再尋伏流,同時,海納動畫與紀錄片等形式與新媒體藝術、跨領域藝術等概念的創作實境,不獨提示論述的可能性,也要詳加證明前輩創作者本有的跨越態度。本書也因此為台灣電影與亞洲電影等等,建立了對話的嶄新基礎。
作者簡介:
吳俊輝
長期在台灣致力於實驗電影的創作、研究、教學、推廣與國際交流。美國紐約巴德學
院米爾頓.艾佛利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主修電影製作。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藝
術創作學士,主修電影製作。電影作品曾於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美國紐約現代美術
館、舊金山電影中心、紐約勞勃.畢克紀念電影實驗電影中心放映。《感傷之旅》
(2003)獲2003年第五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最佳實驗片獎;《諾亞諾亞》(2003)獲
2004年第六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最佳實驗片獎與第二十七屆金穗獎優等影片獎。
2006年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參展藝術家,展出《(男孩)轉世》(2003)與《歐
洲甦醒》(2006)。2012年,三銀幕投影的影像裝置作品《迷霧傳說》在國家電影資料館
與台北當代藝術館策畫的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展出。2012台北雙年展現
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參展藝術家,展出影像裝置作品《假想敵計畫1─戰地電
影系列1-八二三砲戰》。2009年曾任第二屆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
晰)策展人、2009年EXiS首爾實驗電影展國際競賽評審、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
展特別放映─影像實驗室Doc EX!T策展人。EX!T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策展
人至今。現任世新大學廣電系專任助理教授。
作者序
實驗電影的影格書
黃玉珊
吳俊輝導演所編著的新書:《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是台灣電影人多年來一直期昐,終於破繭而出,在電影史和類型書寫上極為重要的一本書,在台灣電影出版史上可稱是創舉。本書將實驗電影在台灣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內容極為豐富,作者詳述了從六○年代發芽的《劇場》雜誌到其後的《影響》雜誌,一些搞實驗電影、前衛電影的前輩作者,包括莊靈、張照堂、高重黎、呂欣蒼等人作品的描述和紀錄,彌補了早期台灣電影史研究的一段空隙,對年輕一代的學子,不啻是一個絕佳的學習、傳承和銜接的課題。
二次大戰以後,隨著歐洲藝術家陸續移民到美洲,實驗電影的創作與實踐,因為多種族的融合,文化混雜的特殊現象,加上現代藝術思潮的風起雲湧,除了鼓舞了前衛電影、地下電影的運動之外,也間接帶動了紐約獨立製片的風潮和多元影像文化的勃興。
實驗電影在台灣的發展,相對於六○年代的劇情長片、八○年代的新電影及後續發展、九○年代的紀錄片、動畫片和女性電影的創作自覺和澎湃,實驗電影似乎顯得落寞。此肇因於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著重於經濟建設,加上受到傳統寫實人文主義的影響,藝術創作在政令宣導意識形態的制約、國家機器的主導下,果不其然的走向健康寫實的路線。此和歐美電影在二戰後新寫實主義影響下各國新浪潮的崛起,明顯有著本質的差異和時空上的落差。
而比較其他電影類型在台灣面臨的處境,實驗電影更是世界影圖中孤島中的孤島,比台灣電影更陌生,一語道盡了台灣實驗影像巔簸路上的滄桑。
除了早期的《劇場》和《影響》雜誌對於實驗電影的引薦之外,在幾個關鍵的轉換期中,對於國外實驗電影的介紹,包括黃翰荻的專書譯著和周晏子為《電影欣賞》雜誌策畫的歐美實驗電影專題,對於台灣實驗影像創作者在知識上的啟迪也同樣扮演了先鋒者的角色。
此外,在時代環境所能提供的有限資源下,中華民國電影基金會下面所設的金穗獎所包含的實驗類獎項,無疑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筆者在八○年代末到九○年代初曾經擔任了幾屆金穗獎評審,猶記得評審過程中不少令人興奮和潛力豐富的作品,如賴豐奇的《蜉蝣》、吳米森的《梵谷的耳朵》,都曾引起熱烈討論,留下了珍貴的紀錄。其後由民間醞釀發起的女性影展,也有不少後起之秀,嘗試以紀錄、實驗、劇情綜合的手法,表現作者對影像本質的探索和語言的創造。而在藝術和傳播影像相關系所呈現的學生作品中,也不時看到一些豔驚四座,想像充沛,顛覆寫實形式,突破一般結構思維的影音作品。
除了不同影展和藝術教育催生的作品之外,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的影像詩、流離島影的系列短片,也曾邀集了一些新生代作者,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題材,從表現形式和鏡頭語言上做出更多的變奏。同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贊助拍攝的影片中,也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影像和藝術工作者,跨越類型、實驗媒材、運用數位科技、網路互動,所產生的對現有藝術形式和語彙的辯證,甚至於對觀看者的挑戰,都貫穿在不同時空的對話和交替之間,透過前衛影像工作者和論述者的精神、情感和意志的穿透,得以再現、進入、觸動、翻轉、附著、再觀看。
本書的編寫,記載了台灣電影發展中重要而意義深遠的章節,書中實驗電影的影格書黃玉珊所包含的歷史脈絡、拼圖、論述,以及台灣實驗電影大事紀,都喚醒了觀者對影史的記憶、思考,和影像跨界的想像延伸,相信台灣影像文化會因此書的出版,彌補長期缺蝕一角的等候,台灣電影的底蘊將更為厚實,實驗電影的形式和風格也將更為多樣和豐富。
實驗電影的影格書
黃玉珊
吳俊輝導演所編著的新書:《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是台灣電影人多年來一直期昐,終於破繭而出,在電影史和類型書寫上極為重要的一本書,在台灣電影出版史上可稱是創舉。本書將實驗電影在台灣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內容極為豐富,作者詳述了從六○年代發芽的《劇場》雜誌到其後的《影響》雜誌,一些搞實驗電影、前衛電影的前輩作者,包括莊靈、張照堂、高重黎、呂欣蒼等人作品的描述和紀錄,彌補了早期台灣電影史研究的一段空隙,對年輕一代的學子,不啻是一個絕佳的學習、傳承和銜接的課題...
目錄
歷史脈絡
實驗電影的影格書 7
黃玉珊
如果沒有實驗,何來創新?──代序 10
石昌杰
我的8mm電影懺情錄 12
王墨林
遊走在台灣電影的陌生地帶──編著者序 15
吳俊輝
台灣實驗電影的過去發展與現況 23
吳俊輝
台灣實驗電影的歷史拼圖 35
劉永晧
實驗電影與錄像在台灣 43
顏.博飛Yann Beauvais|徐麗松譯
台灣動畫短片的實驗風貌初探 63
石昌杰
論述
實驗─我的電影史 77
高重黎
如夢影動─我的影像創作與實驗 87
石昌杰
《台北四非》的流動美學 107
劉紀雯
感受 真實 121
黃庭輔
藍調日和 123
林倩
實驗電影與日記電影 135
李明宇
動物私語 149
江淑婷
身體顯像 159
潘怡潔
日光顯影 169
蘇明彥
晃遊身體 179
應政儒
訪談
台灣實驗電影的早期發展─
陳耀圻、莊靈、余為政、高重黎訪談 197
劉永晧訪問|李明宇整理
內外交織的實驗與辯證─
專訪動畫導演石昌杰 257
吳俊輝訪問|林承翰、鄭明杰整理
從場景感受到影音紀錄的開發─
專訪紀錄片導演黃庭輔 303
吳俊輝訪問|湯詠茹、謝佳穎整理
膠卷的記憶、甦醒、與重生─
專訪實驗電影導演吳俊輝 355
陳平浩、曾芷筠訪問整理
附錄
台灣實驗電影大事紀 379
潘怡潔、楊凱婷、李俊宏、吳俊輝整理
實驗電影與藝術相關研究書目 389
吳俊輝、楊凱婷整理
文章出處 400
作者介紹 402
歷史脈絡
實驗電影的影格書 7
黃玉珊
如果沒有實驗,何來創新?──代序 10
石昌杰
我的8mm電影懺情錄 12
王墨林
遊走在台灣電影的陌生地帶──編著者序 15
吳俊輝
台灣實驗電影的過去發展與現況 23
吳俊輝
台灣實驗電影的歷史拼圖 35
劉永晧
實驗電影與錄像在台灣 43
顏.博飛Yann Beauvais|徐麗松譯
台灣動畫短片的實驗風貌初探 63
石昌杰
論述
實驗─我的電影史 77
高重黎
如夢影動─我的影像創作與實驗 87
石昌杰
《台北四非》的流動美學 107
劉紀雯
感受 真實 121
黃庭輔
藍調日和 123
林倩
實驗電影與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