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還會為失去的情感掉下眼淚,
還會為所愛的人而徹夜難眠,
那麼詞的美麗世界,就會一直守護著、撫慰著我們,
成為我們永恆情思的見證。
◎十二闋詞、十二位詞人、十二種賞詞的門徑
細細讀一首,勝讀千首、萬首,
讀通經典十二首,唐宋詞家傳唱千年的情思,將深入你的心弦。
◎多讀,不如慢讀,不如細讀…
◆十二位經典唐宋詞家,溫庭筠、馮延巳、李煜、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周邦彥、李清照、朱淑真、辛棄疾、姜夔,看盡多元豐富的詞風與創作技巧。
◆讀完十二首,唐宋詞的演變、詞家的創作的思緒,身邊的一草一木是如何化為美麗的語言,將盡入你的掌握。
◎《百家講壇》深受歡迎的詩詞大家──楊雨
用最貼近現今生活思維的方式來解詞、讀詞,
帶我們重回詞中最美好的時光。
【溫庭筠──詞畫】「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女子疏懶的動作像一幅緩慢行進的畫,反襯出場景的寧靜,勾勒出女子心境的疏離。以畫寫情,以情動人,創作出一種寫詞的典範。
【李煜──率性】「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即使是缺乏情感的數字,毫無修飾,信手拈來,也能傳達出豐沛的情感。是天真,也是天才!
【晏幾道──追憶】「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追憶愈美好愈純情,就愈襯托出現實的冷酷無情。詞人的苦痛,說盡了漫長得看不見盡頭的離別和相思。
【蘇軾──情理】「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心安,就是性情,就是本色。以超越常人的性情之美,激盪出情感深處的共鳴。
【秦觀──意象】「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以山水喻愁,則愁比山更重,比水更深。正因情感如此深厚,才讓無情的山水具備了打動人心的力度。
【姜夔──風韻】「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將與戀人的深深惜別之情,寄託在依依的楊柳上,讀詞睹物,纏綿悱惻。
作者簡介:
楊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深受歡迎的詩詞大家。
她講詞,不僅講文字的美,也講詞的意境,詞家的精神世界,一層一層揭開詞朦朧的面紗,讓我們感受到詞更豐富的世界。
除央視《百家講壇外》,也曾在長沙政法頻道《世說新語》講述李清照,在湖南教育電視台《湘湘講堂》主講秦觀,深受喜愛。
現任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2001年獲博士學位,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主攻方向為唐宋詞研究及批評。精通法語、英語等多國外語,2004年獲法國資助赴法國進修。入選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中南大學首屆傑出青年人才。著有《宋詞的女性意識》、《我是人間惆悵客──聽楊雨講納蘭》、《魂兮歸來──聽楊雨講屈原》、《多少事欲說還休──楊雨評講李清照》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闋 溫言軟語 國色嚴妝(摘錄)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一、「 國色嚴妝」 —— 飛卿詞之形
在講述溫庭筠的經典作品之前,我想先請大家想像兩幅畫。一幅是寫意的水墨山水畫,一幅是唐代的工筆仕女圖。
隋唐五代的繪畫,經歷了從絢麗歸於平淡的發展過程,文人的詩和畫愈來愈深受到禪宗的影響。文人參禪大多不是為了走向宗教的神祕,而是將「禪趣」融入到文藝作品中。朱光潛〈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中說:「『禪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靜中所得於自然的妙悟。」
以王維為代表,王維字摩詰,他的名和字與佛經《維摩詰經》有關。王維與禪僧交往密切,他的繪畫與詩歌「不是嚮往熱烈、華麗生活,而是追求幽深清遠的山林生活的態度」。王維的畫最大的特點是「氣韻高清」、「捨色用墨」。水墨山水畫的興起,「標誌著印度佛教藝術的彩色暈染已被淡雅的民族形式取代」,王維的畫被看做是「南宗畫」的標誌之一,王維則被視為「南畫之祖」。(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
而這幅濃妝的仕女圖帶給我們的,就完全是另外一種審美的感受了。這幅圖的特點是:細膩、精巧、豔麗。古人喜歡作題畫詩、題畫詞,如果要給這幅圖配一首詩或詞的話,王維的那種以山水為中心、沖淡閑遠的詩歌就不適合了,而恰恰溫庭筠詞的情調和這樣的仕女圖就挺契合。我們來看溫庭筠這首代表詞作〈菩薩蠻〉。
詞的起句「小山重疊金明滅」,看上去明白易懂,沒有生僻字,也沒有深奧晦澀的典故,但就是這淺顯易懂的七個字,偏偏在學術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例如「小山」這個詞就至少有四種解釋:
一說指枕頭,即「山枕」。
一說是形容女性頭上隆起的髮髻。「小山重疊金明滅」則是指美人髮間重重疊疊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照射下閃爍不定。
一說指女子的眉毛。唐五代時眉式繁多,有「十眉」,「小山」即眉式之一。重疊則是皺眉狀,金明指的是眉間妝飾的「額黃」。唐代婦女愛在額間塗以黃色,作為點綴。因黃顏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故亦稱「額山」。此句則謂女子醒來的時候雙眉微蹙,額黃已經褪色變淡。
一說指屏風,或言其曲折綿延如小山的形狀,或言其屏風之上繪有小山的形狀。李冰若《栩庄漫記》釋云:「小山,當即屏山,猶言屏山之金碧晃靈也。」此取後一說。因為從詞的脈絡來講,若「小山」指的是眉,則與後面的「畫蛾眉」一句有重複之嫌;若「小山」指的是髮髻,則與後句的「鬢雲」又有重複。詞,尤其是小令特別忌諱語意的重複。因此將「小山」解釋為屏風這種室內裝飾物似乎更符合情理。
「小山重疊金明滅」的意思就是指早上太陽已經高高升起,透過窗戶閃閃爍爍地映在屏風上,和屏風的金碧輝煌交相輝映。這是我們在這首小詞中看到的第一個畫面,這幅畫面已經渲染出一幅華麗的室內場景。
接著,鏡頭已經繞過屏風,移到了屏風後的床上,床上的人還在睡覺。太陽都曬進屋了,她居然還沒起床,於是鏡頭就停留在這位女主人公身上,並且給了她一個大大的特寫鏡頭:「鬢雲欲度香腮雪。」她的鬢髮像烏雲一樣堆積在枕頭上,襯托出她的臉頰像雪一樣的白皙柔嫩。
度,這裡是「散落」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可以解釋為「掩蓋」。「欲度」,就是表明女子早晨醒來,頭髮有點散落下來,好像要遮住臉頰一樣。「度」是動作,「欲」則是表達了動作發生之前的一種微妙的狀態,因此,看上去是動作,實際上還是一種欲動未動的靜態。這句意思是說:烏黑的頭髮即將散落到白雪一般的臉上,色彩的對比已經鮮明地暗示了這位女子驚人的美貌和逼人的青春。
這句詞裡還有一個關鍵字「香」,黑色頭髮、白色肌膚都是訴諸視覺的,給人以畫面的感受;但這個「香」字卻是訴諸嗅覺的一種感受,這就是文字能夠帶給我們的聯想了。畫面中的這位女子不但有驚人的美貌,而且透出一股淡淡的香味,帶著點兒性感的味道。
慵懶的女子在賴了半天床之後,終於還是起來了。古代女子起床之後,最重要的功課當然是梳洗化妝。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蛾眉形容細長彎曲的眉毛宛如蠶蛾的觸鬚一般,如《詩經.衛風.碩人》云:「齒如瓠犀,螓首蛾眉。」這就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唐代天寶末年有所謂的「時世妝」,即包括「青黛點眉眉細長」(白居易〈上陽白髮人〉)的化妝特點。
前面兩句已經點出了時間:太陽都高高升起了,按道理,早就該起床了,可這位女子磨磨蹭蹭半天還懶得起來,連女孩子最熱衷的功課——化妝,她也顯得懶洋洋的,提不起勁兒來,原因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先不忙著解答,答案稍後再揭曉。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女子起床之後的狀態。
〈菩薩蠻〉這個詞調總共只允許寫八句四十四個字,所謂「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就是這個意思。四十四個字能把一個女孩子複雜的化妝程序全部寫完嗎?顯然不可能,這就要求詞人有很高明的技巧,選擇最有代表性的程序來寫。
這首詞的作者溫庭筠就很高明地省略了梳妝的全部過程,直接從女主人公懶得梳妝的心情,跳到了梳妝以後的情景。這首詞的下片四句都是寫美女化好妝以後的最後一道程序了:「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這是哪一道程序呢?對,化好妝以後的檢查。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美女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頭髮盤得怎麼樣?戴的頭飾是不是很得體?後腦勺上或者兩鬢上戴的花看不到怎麼辦?不要緊,我們都有這個物理常識,前面擺一面鏡子,再拿一面鏡子側面照著後腦勺,就能通過光的折射看到自己的側面和後腦勺了。女孩子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男孩子沒有經驗的也可以回去試試看。這位美女也是用前後兩面鏡子來檢查自己頭上戴的花兒和釵飾,這一檢查,女子對自己的容貌妝扮是不是滿意了呢?
很滿意。從哪裡看出來很滿意?從「花面交相映」這一句。
檢查完頭上的妝飾,就該檢查身上的衣飾了:「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帖,同貼,盤繡的意思。襦,膝蓋以上的短襖。金鷓鴣是指金線繡成的鷓鴣鳥兒。這兩句應該是說女子穿上新做好的衣裳,「金鷓鴣」就是指「羅襦」上繡的圖案。
唐五代詞人往往用成雙成對的鷓鴣意象,來表達和鴛鴦同類的意思。所以這裡的「雙雙金鷓鴣」還隱隱地包含了這位美女對於情愛的嚮往。她嘴裡不說,但從她的動作、服飾,以及「花面交相映」暗含對自己美貌的自信,都可以隱約猜到她此時的心理狀態。
詞的結句「雙雙金鷓鴣」與起句「小山重疊金明滅」相呼應,一首短短四十四個字的小令中,居然出現了兩個「金」字,從室內屏風的裝飾到女主人公身上的服飾。這首詞所反映出來的畫面,如果用視覺感受來表達的話,那麼我想用這麼一句話來概括,從女主人公所住的地方來看,那是:「富麗華豔,金碧輝煌」;女子本人的容貌和服飾則是:「濃妝豔抹,國色天香」。用十六個字來概括整首詞的畫面感就是:
富麗華豔,金碧輝煌;濃妝豔抹,國色天香。
就像很多人都說王維是以畫為詩一樣,也有很多人注意到了溫庭筠這種以畫為詞的特點。所以,我用「詞畫」這個關鍵詞來概括溫庭筠詞的一個主要特點。當然,溫庭筠詞的特點不止這一個,但這首〈菩薩蠻〉作為溫庭筠詞經典中的經典,濃墨重彩、畫面感強的特色是極其顯著的。
補充說明一下這首詞為什麼是經典:學界公認溫庭筠的所有作品中最經典的是一組〈菩薩蠻〉詞。據記載,溫庭筠所作〈菩薩蠻〉詞原有二十首,因為當時的皇帝唐宣宗特別愛唱〈菩薩蠻〉詞,一個叫令狐綯的大臣就偷偷告訴溫庭筠,讓他寫了一組〈菩薩蠻〉進獻給唐宣宗。令狐綯還再三囑咐溫庭筠,讓他千萬別把這事兒洩露出去。當然,才高八斗又不拘小節的溫庭筠還是把這事炫耀出去了,令狐綯很不高興,從此就不喜歡溫庭筠了。
這二十首〈菩薩蠻〉中《花間集》僅錄十四首。在流傳至今的十四首〈菩薩蠻〉詞中,最能代表溫詞特色、而且影響最大的就是這第一首「小山重疊金明滅」。
前面講到王維的詩是一幅清淡閑遠的水墨山水畫,而我們剛才也看到了,溫庭筠的詞可是濃墨重彩的工筆仕女圖,色彩華麗,國色天香。
當然,這種看法並非我一個人的意見,在這一點上我也是有知音的。前人和當代學者都有過類似的評價。比如清末民初的李冰若就認為飛卿詞「但覺鏤金錯彩,炫人眼目」(《花間集評注》);清末民初另一詞學家陳洵則說:「飛卿嚴妝(嚴妝就是濃妝的意思)……惟其國色,所以為美。」(《海綃說詞》)本來就天生麗質,「國色」嘛,再加上精緻的濃妝,簡直是絕色了!
既然王維的詩堪稱詩畫,是清幽淡遠的「寫意山水畫」,溫庭筠的詞堪稱詞畫,是濃豔精緻的「工筆仕女圖」,區別是很明顯的。那麼他們作品中的詩情畫意有沒有共同點呢?
答案是肯定的!
他們兩個人的創作也有共同點,比如說,他們營造的畫面都是以「靜」為基調的。這個「靜」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從創作者來說,他們賦予了自己的作品一種靜態的特點。王維的山水詩畫是這樣,溫庭筠的詞也是這樣。雖然詞裡面也有動作,比如說起床啊、照鏡子啊等等。但是這個「懶起」的女子,她的動作必然也是懶懶的、緩慢的,絕對不像現在的白領女性,一大早被鬧鐘喚醒,匆匆忙忙梳洗,風風火火趕著去上班,拼命擠地鐵或者擠公車,一邊走還一邊吃著早餐,那種忙碌的、乾淨俐落的動態。這位女子睡到自然醒之後,幾個懶懶的梳妝動作反而更加襯托出整個場景的靜態,以及女主人公無所事事的內心的靜。就好像王維的山水詩畫,一兩個小小的動作和聲音反而更襯托出整個場景的寧靜。「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不正是這種以動襯靜的典範嗎?
「靜」的另一層含義,就是作為讀者的我們,在鑑賞的過程中,從詞裡面感覺到的也是一種寧靜和慵懶。我們也彷彿在遠遠地欣賞一幅仕女圖,她的每一處細節都經得起我們慢慢地、細細地琢磨——頭髮怎麼樣、衣服怎麼樣、皮膚怎麼樣等等。
一個美貌的、慵懶的、華貴的美女晨起梳妝圖,國色嚴妝,這就是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這首詞帶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
二、溫言軟語—— 飛卿詞之情
「溫言軟語」這個特點其實並不是溫庭筠的詞所獨有的,這四個字幾乎可以概括唐宋詞的主流風貌,南宋詞人王炎也有過類似的說法,他說詞是「語懦而意卑」(〈雙溪詩餘自序〉),也就是說唐宋詞的整體風貌是語氣柔柔的,意思軟軟的,好像古時候那種低眉順眼的小女子一樣。當代詞學家葉嘉瑩就說過詞有「弱德之美」,也就是具有女性化的柔弱之美。當然我在這裡講到的是詞的主流風貌,也不排除有一些豪放的個例,比如說「大江東去」之類。而這種「溫言軟語」的特點,正是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詞人奠定的。
《花間集》是第一部文人詞集,收錄了晚唐至五代共十八位著名詞人總共五百首詞作。其中溫庭筠就是排在第一位的詞人,被視為花間「鼻祖」,《花間集》收錄他的詞作共計六十六首。後代很多詞人寫詞,都以《花間集》為範本,溫庭筠的「溫言軟語」也成了大家刻意模仿的語言特色。
我們剛才已經從國色嚴妝看到了溫庭筠筆下美女的形象,那麼這位美女的心情、性格怎麼樣呢?「溫言軟語」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四個字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釋。
第一,柔弱溫順是古代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唐宋詞的主要題材之一就是描寫這一類的女性形象,剛剛分析到的這首〈菩薩蠻〉正是符合這一刻板印象的美女。
第二,既然描寫的是溫柔的女性形象,當然選擇的詞語、意象等等也是符合女性特點的纖細、輕柔的一類。比如說詞中的「小山」、「鬢雲」、「香腮」、「花面」等,都是和女性形象緊密相關的。如果描寫的對象是軍人、男子漢,那當然就應該用金戈鐵馬、邊塞風沙這樣的粗獷意象了。
第三,唐宋詞的傳播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基本上都是由歌女來演唱傳播的。既然大部分是由女性來演唱,那當然就要求歌詞和曲調都符合女性生活和歌唱的特點,所謂「柔情蜜意」,這是很符合歌女的生存環境和性格特點的。
這三點可以說是唐宋詞的共性,當然這些共性在溫庭筠的詞裡面都有很顯著的反映。但是溫庭筠的詞還有一個個性,什麼個性呢?大家還記不記得在第一部分我曾經留下兩個懸念,也就是兩個問題。
這兩個問題是:在這首〈菩薩蠻〉中,為什麼詞中的女子懶得起床,並且還懶得梳妝呢?其實啊,這是詞人欲蓋彌彰地賣的一個關子,他其實是暗示了我們這位女子的身分。
作為讀者,我們都很想知道這位女子的真實身分是什麼。
按常理推測,首先,她不會是一個平民家庭的家庭主婦。因為家庭主婦哪有時間這麼慵懶呢?她得早早起床幹活,安排一家人的早餐等等,一個健康的家庭主婦是沒有時間也沒有權力睡懶覺的。
其次,她也不太像是貴族家庭的小姐或者是太太。我們看古代小說可能就知道,古時候大戶人家的小姐、太太,一大早也是要起來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去給長輩請安。
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四德包括了「婦容、婦功、婦言、婦德」,「婦容」就是首先要重視的。女子的梳妝打扮和做女紅都是規定得很嚴格的日常功課,怎麼能夠容忍她大上午還賴在床上不起來呢?
所以,這位女子最可能的身分應該是一名歌妓,一個青樓女子,這種職業的特點是以夜生活為主,在一般女性最忙碌的上午,對於青樓女子來說卻往往是最無所事事的時候。
好不容易磨蹭著起了床,為什麼又懶得化妝呢?明確了女主人公的大致身分,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說「女為悅己者容」,很顯然,這位女子知道這一時半會兒不會有人來,她獨自一人化妝給誰看呢?
以懶得化妝來表現女子的孤獨從《詩經》開始就形成傳統了,《詩經.伯兮》中的「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表達的就是類似的意思,後來李清照在《鳳凰台上憶吹簫》中寫到的「起來慵自梳頭」沿用的也是這層含義!
溫庭筠雖然在整首詞裡面都沒有描寫這位女子的心情,但是我們一分析就可以猜到了,她的心情就是——孤獨。她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兒的原因只有一個:沒有欣賞的人。沒有人欣賞她的美麗,那麼她長得再國色天香、打扮得再鮮豔華麗都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在詞中這個「懶」字的後面,藏起來的是女主人公的孤獨之情。而前面極力渲染的金碧輝煌、富麗華豔的室內裝飾,以及她鮮豔亮麗的容貌,也都是為了反襯她內心的失落和寂寞。外表愈亮麗,內心愈孤獨。
回答了前面提的這兩個問題,我們可能就找到溫庭筠詞的一個重要的個性特點了:他的詞一般只做客觀的描繪,主觀的情感則隱沒在詞句的背後。
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看到溫庭筠詞表面上的華麗,但是華麗背後隱含的孤獨卻需要更細心、耐心地去咀嚼品味。而且,即便是你發現了這華麗背後隱藏的情感,因為「溫言軟語」的特點,這種情感帶給人的感覺也是淡淡的,不像詞表面的那種濃墨重彩。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愈是濃妝豔抹的美女,她內心隱藏的情感愈是難以捉摸呢?在厚厚的脂粉後面,到底有多少難以言傳的情緒呢?應該說,這就是溫庭筠詞中的情感「隱而不顯」、深藏不露的特點了。這跟同時代與溫庭筠齊名的詞人韋莊(並稱溫韋)恰好具有不同的審美傾向,所以我們一般都認為:溫隱韋顯,溫濃韋淡,溫密韋疏。這也正如同清代詞學家周濟所歸納的那樣:「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介存齋論詞雜著》)
(……)
第一闋 溫言軟語 國色嚴妝(摘錄)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一、「 國色嚴妝」 —— 飛卿詞之形
在講述溫庭筠的經典作品之前,我想先請大家想像兩幅畫。一幅是寫意的水墨山水畫,一幅是唐代的工筆仕女圖。
隋唐五代的繪畫,經歷了從絢麗歸於平淡的發展過程,文人的詩和畫愈來愈深受到禪宗的影響。文人參禪大多不是為了走向宗教的神祕,而是將「禪趣」融入到文藝作品中。朱光潛〈中西詩在情趣上的...
作者序
作者序
以前讀到俞平伯在北大講授唐宋詞,將一首名作抄在黑板上,轉過身來誦讀一遍,對學生說:「這詞真好,真是好!」然後轉身再抄錄一首,說:「我們看下一首,好詞,真是好詞啊!」就這樣抄抄說說,發個感慨便不願意多說下去。有學生問先生好詞究竟好在哪裡?俞先生的回答大體相似,總不外自己讀、好好想之類。
這被當作文人軼事寫在學生的追憶文章中,當然是渲染個性風雅的意思。我完全能夠想像俞先生讀詞時搖著身子、興會淋漓的神情。當讀詞而心有戚戚甚至心潮澎湃之時,無意破壞心中剎那的感覺,一心要讓直覺長長地停留在心中,其實是很能理解的。徐文長說:「讀詞如冷水澆背,陡然一驚。」這一驚之下,自然難以用言語來表達。但讀者諸君若以為俞先生講詞都是如此,就可能被一種偶然的場景、一個誇大的傳說而誤導,因為俞先生分明撰有《讀詞偶得》、《唐宋詞選釋》等解析詞的名著。
何以理解俞平伯有時「以不言言之」的講詞風格呢?我想這與詞的體性多少有些關係。前人論詞大體以婉約為宗,甚至形容這種婉約就好像「驕馬弄銜而欲行,粲女窺簾而未出」,這種欲行而未行、欲出而未出的境界便是詞之佳境。讀起來很唯美,聽起來很沉醉,說出來很勞累。所以,有時確實不如停留在讀讀聽聽的階段,反倒是省心省力,也不致於因解說不到位而流失了原詞的神采。
但是,能夠用心直貫古人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種既合乎情理又不失精妙的解說,其實是必不可少的。更何況因大學教學之需,教師有引導學生賞析詩詞的責任和義務。而如果從傳承經典的角度來說,精準地演繹經典的內涵,也才能使經典不斷衍生出新的生命力。這裡我要提及一個人:周雪客。周雪客的名氣不大,要不是他的話被沈雄《古今詞話》轉錄,恐怕很少有人能記得他。周雪客曾說:「文章不遇賞鑑家,寧落咸陽一劫,甚為士人之恨。余每讀古今填詞,非能自振拔,無為呵護者,必不流傳。」「咸陽一劫」話也許說得過重,但經典作品若沒有賞鑑家為之「呵護」,確實影響到經典的流傳。而周雪客所謂「呵護」,當然是指深契情境的精妙批點或解說。若無這種解說,很多經典即便能因著某些機緣而得以流傳,也很可能造成知名度高而透明度低的情況。
所以,闡釋經典是每個時代無法繞行的工作。雖然無論是面對柔情曼聲的小令,還是沉雄悲壯的長調,詞的解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周頤提到的填詞口訣,除了「自然從追琢中出」之外,便是「事外遠致」和「煙水迷離之致」。又說:「此等佳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難以言語形容者也。」其詞學導師王鵬運更因詞「煙水迷離之致」的特性,而認為「填詞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謂煙水迷離之致,為無上乘耶」。在詞學家的描述中,詞體確實帶著相當神祕的色彩,這為俞平伯等的「不可解」說提供了學理支援。但「可解」的一面便也敷衍成諸多詞話的主要內容。畢竟驕馬弄銜、粲女窺簾帶著明顯的情感指向,賞鑑家需要的也就是與「驕馬」、「粲女」多一些沉潛含玩、細心觀察的功夫而已。
當然,越是經典的作品,對賞鑑家的挑戰便也越多。那些廣為流傳的好詞往往家璣人璧,評者紛如,後來者要能稽古證今,獨出機杼,談何容易。如同一《花間》,譽之者稱為綺麗中不乏清雅,如古錦紋理,自有黯然異色;毀之者則以六朝綺靡擬之,認為可見一時萎靡之情形。同一長調,有的主張須疊有波瀾而一氣流貫;有的則主張字面澀留而潛氣內轉。故裁斷之難,真有令人卻步之感。
我的這部解說唐宋詞經典的小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雖然在撰寫過程中時不免於戰戰兢兢,但完稿之後回看過往的文字,對於自己堅持的解析策略與路徑,仍是感到欣慰的。
我選錄詞人的策略是在詞史上有特殊貢獻,即便不能轉移一時之風氣,也需對當時詞風具有一定引領意義的詞人。這樣溫庭筠、馮延巳、李煜、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周邦彥、李清照、朱淑真、辛棄疾、姜夔十二位詞人便進入到我的視野。「十二」之數是教學課時的限制,別無他意。入選者中除了「朱淑真」,其他的「大家」身分當不致受到質疑。我選錄朱淑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周邦彥的詞以北開南,而朱淑真雖大致生活於南宋,但她的詞帶著向北宋回流的意味,以其與周邦彥對勘,可見詞史發展的順逆關係,其意義自是不言而喻。
未選詞人中被提到較多的可能是韋莊、張先、歐陽修、黃庭堅、吳文英等,這除了因「十二」之數所限,必須有所取捨之外,也與這些詞人與入選詞人或同時而並或無明顯特色有關。如作為早期文人詞的代表,《花間集》既已入選溫庭筠,韋莊便可棄。張先詞雖被陳廷焯譽為「古今一大轉移」,但在從小令到長調的轉換之中,張先其實帶著更多的過渡形態。入選了馮延巳,以師法馮延巳為主的歐陽修便也可以不再選錄。黃庭堅與蘇軾、秦觀同時,雖也擅一時名聲,有「秦七黃九」之稱,但蘇軾一門已有二人,黃庭堅便不得不被調劑出去了。吳文英的質實密麗與姜夔的清空騷雅並峙於宋末,本應同時入選,以見宋末詞壇之格局。但按照唐五代、北宋、南宋三個時期入選詞人3:5:4的比例,朱淑真、辛棄疾、姜夔既已占其位置,吳文英便再無座席,這也是我至今引為遺憾的。
相對於詞人取捨的斟酌,作品的擇錄其實更為費心。入選的十二首詞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具有經典的品格;代表詞人的風格。前者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書名即為「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既為永恆,則非經典無以相合;而代表詞人風格方面,可能有較大的靈活性,蓋詞風既有變化,而同一詞風,馳名的作品也往往較多,如何取捨其實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而我在前述兩個條件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避熟的想法。因為雖同在經典之列,但被關注的程度仍有差異,則選擇那些意蘊豐富而相對較冷的作品,或許更有意義。
所以,在這十二首詞中,若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秦觀〈踏莎行〉(霧失樓台)、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佳麗地)六首,其作為經典的知名度便非常之高,既符合經典的品格,也沒有刻意避熟。而柳永〈定風波〉(自春來)、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李清照〈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朱淑真〈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辛棄疾〈沁園春〉(三徑初成)、姜夔〈長亭怨慢〉(漸吹盡枝頭香絮)六首,其經典地位固毋庸置疑,但相對各人之最為馳名的作品而言,仍不免生冷一點,此書將這些作品選入,就是因為他們在彰顯詞人風格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如柳永的〈定風波〉(自春來)不僅在當世引起晏殊等的關注,而且其語言流俗自如,柳永當時詞名遠揚正有賴於這一類作品。而蘇軾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在我看來,是最見蘇軾人格光輝的一篇。辛棄疾仕隱之間的心態變化,〈沁園春〉(三徑初成)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如況周頤所言:「評閨秀詞,無庸以骨幹為言,大都嚼蕊吹香,搓酥滴粉云爾。」但李清照在詞學史上既被視為「閨閣中之蘇、辛」,其詞「倜儻有丈夫氣」,而能與這種聲譽相對應的自然應是這首〈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了,等等。如此,將這兩類作品都為一集,或可與其它的唐宋詞讀本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差異來。
解說是此書的重點。我面對的是唐宋詞史上最為著名的詞人詞作,這些作品不僅被諸多選本採錄,也被詞評家一遍一遍評騭過。面對層層疊疊的前代批評文獻,我雖然埋頭讀了很長時間,但居然也迷茫了很長時間。在如此紛繁的前人解說中,我既不願意重複舊說,也不願意綜合成說,那麼我的解說位置在哪裡呢?我的想法是剝開外層,直接原典。與其被沉重的前人文獻壓制住,不如褪去繁華,從最直接的文本入手,以最直覺的感悟反觀作品,尋繹其中的藝術圖景和情感線索。如此,馮延巳的〈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我讀來竟滿是他生命的焦慮。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或許果然隱含著「感士不遇」的主題,但在我讀來,卻分明首先是一場視覺盛宴,用「詞畫」來概括應該是最貼近我的閱讀感受。蘇軾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除了「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點題外,其他我讀上去都不過是名手作詞,胡天胡帝,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主題句的逼人光華,等等。
關於這本書,我已經說得太多,要收住了。我當然記得王鵬運說過的詞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的話。我的這些自以為是的「可解」是否唐突了讀者的「不可解」之心,我也不免猶豫其間。但在我的內心裡,其實也非常神往俞平伯講詞的那種神悟狀態。也許在一個晴朗的午後,與二三素心人煮一壺清茗,聽一兩聲樹間忽近忽遠、似有若無的小鳥的啁啾聲,心裏泛起一句兩句詞來,咀嚼涵詠而不能已,或許這就是「傳說」中所謂清空絕塵的詞心吧!
而今,這樣的二三素心人,我期待在台灣的讀者中出現。
楊雨
二○一四年八月於長沙
作者序
以前讀到俞平伯在北大講授唐宋詞,將一首名作抄在黑板上,轉過身來誦讀一遍,對學生說:「這詞真好,真是好!」然後轉身再抄錄一首,說:「我們看下一首,好詞,真是好詞啊!」就這樣抄抄說說,發個感慨便不願意多說下去。有學生問先生好詞究竟好在哪裡?俞先生的回答大體相似,總不外自己讀、好好想之類。
這被當作文人軼事寫在學生的追憶文章中,當然是渲染個性風雅的意思。我完全能夠想像俞先生讀詞時搖著身子、興會淋漓的神情。當讀詞而心有戚戚甚至心潮澎湃之時,無意破壞心中剎那的感覺,一心要讓直覺長長地停留在心中...
目錄
第一闋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言軟語 國色嚴妝
第二闋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
──閑庭信步 深美閎約
第三闋 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粗服亂頭 赤子情深
第四闋 柳永〈定風波〉(自春來)
──奉旨填詞 骫骳從俗
第五闋 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
──彩雲易散 明月情長
第六闋 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性情本色 雅人深致
第七闋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台)
──佳期如夢 愁深似海
第八闋 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佳麗地)
──曲盡其妙 渾然天成
第九闋 李清照〈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妒風笑月 花中一流
第十闋 朱淑真〈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
──愁病相仍 風雨斷腸
第十一闋 辛棄疾〈沁園春〉(三徑初成)
──騒情雅意 笑傲風雲
第十二闋 姜夔〈長亭怨慢〉(漸吹盡枝頭香絮)
──寄興風物 幽韻冷香
後記
第一闋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言軟語 國色嚴妝
第二闋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
──閑庭信步 深美閎約
第三闋 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粗服亂頭 赤子情深
第四闋 柳永〈定風波〉(自春來)
──奉旨填詞 骫骳從俗
第五闋 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
──彩雲易散 明月情長
第六闋 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性情本色 雅人深致
第七闋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台)
──佳期如夢 愁深似海
第八闋 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