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能找你聊天超過兩個小時嗎?
猶太人的哈柏露塔,可以。哈柏露塔是猶太媽媽從懷孕開始就在進行的教養祕訣
用問答討論、而非指導糾正,培養孩子們的思考能力
這套方法,
讓猶太孩子不用補習,甚至於讀書的時間還比其他各國少很多
卻成為常春藤名校的多數民族,哈佛有30%的學生是猶太人!
為什麼哈柏露塔這麼厲害?
◎這套教養法,讓孩子跟你很親,卻不依賴:
.猶太媽媽重視親子間的肌膚碰觸,此舉能讓孩子心情平靜,進而促進腦部發展。
.但她們也深知光為孩子犧牲,孩子不會懂得愛,因此,哈柏露塔,能幫助你解決親子之間親近,卻不依賴的兩難。
◎週末跟孩子一起吃個飯吧——餐桌上的哈柏露塔
.安息日是猶太人最重要的傳統,家族固定在週五晚上聚餐,而餐桌上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家人間的哈柏露塔。
.所以猶太人從不叫小孩「好好吃飯別說話」,他們持續溝通、辯論、交談、分享,維持家人感情。
◎哈柏露塔是聊天,但不是純聊天
.這是一套沒有教師也可以自己學習的方式,讓猶太人從小習慣彼此提問、對話、討論,敢與眾不同,也不容易累積負面情緒。
.雖然不是純聊天,但別急著打斷孩子說話,告訴孩子怎麼做才對。
讓孩子自己思考並「舉個例子來說……」
◎哈柏露塔要你別當家長——當孩子的父母吧!
.重視成績的是家長,重視教育的才是父母。你重視的是教育,還是升學?
.而且,為人父母不是本能,世上也沒有完美母親,所以別為小事自責。
「過度教養」反而讓孩子變笨,改用成長取代成績。
◎猶太媽媽希望孩子「去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而不是「優秀」。
.猶太人從不要求小孩要優秀,因為她們深知,父母的野心,常常以「我是為你好」為名。
.偏偏那些自我價值感最低落的父母,很會督促子女,所以,請先面對你自己的「內在小孩」的創傷,才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愛因斯坦、佛洛伊德、史蒂芬‧史匹柏、馬克‧祖克柏、賈伯斯,
這些世人尊敬讚賞的優秀人物,有什麼共同點?
他們全都是在哈柏露塔中成長的孩子。
作者簡介:
全聲洙
弘益大學教育學博士,是韓國著名兒童美術教育學者,在國際幼兒教育業界享有盛譽。
現為富川大學幼兒教育專業教授,韓國美術教育學會編輯委員,韓國心理治療研究所咨詢委員。
譯者簡介:
曾莉婷
學生時代託學姊的福,翻譯過幾本書,後來拿著稿費,遇到有想法的同學,跟著一起到韓國打工度假,又因為朋友介紹,寫了一本首爾打工度假的工具書,一直覺得有機會接觸出版業,是一件很值得感恩的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以色列經濟文化駐台代表 何璽夢
暢銷書作家 李偉文
圖文書作家 徐玫怡
親職教育專業講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名人推薦:以色列經濟文化駐台代表 何璽夢
暢銷書作家 李偉文
圖文書作家 徐玫怡
親職教育專業講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章節試閱
哈柏露塔,解決親子依附的兩難
形成依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親子互動,給孩子溫暖的懷抱、回應孩子的需求、與孩子做眼神上的接觸、陪孩子聊天講話以及去理解孩子的內心,而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在於親子之間的談話交流,與孩子聊天是建立依附關係最好的方式,也就是猶太人所實行的哈柏露塔。
韓國人是徹底的成功至上主義,想要賺大錢、掌握權力、爬上高位、擁有好的職業還要聲名遠播。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成功,但是人民過得並不幸福。而相比之下,猶太人民不僅幸福指數很高,也都獲得了成功。
想要同時擁有以上這兩者的祕訣,其實就在於哈柏露塔當中,尤其是家庭的哈柏露塔更是祕訣的中心所在。
哈柏露塔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與孩子的談話。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哈柏露塔,能夠同時帶來幸福與成功,這是因為家庭之中的哈柏露塔,讓良好的依附關係得以實現,同時增進親密感,讓人們可以從家庭中找到幸福。除此之外,也因為哈柏露塔能夠激盪腦力,促進思考能力,所以子女自然能夠在有興趣的領域中嶄露頭角,也就帶來了成功。
再也沒有什麼方法,會比親子之間大量的談話,更能夠幫助依附關係的建立了。小時候建立起來的依附關係,會讓孩子願意和父母討論任何問題,也不會讓憤怒和壓力累積在心中。
猶太人們每天的晚餐時間,或每個星期安息日餐桌上的談話,都讓家人們能夠盡情分享彼此最幸福的時光。如果問猶太人什麼時候最幸福,大部分都會回答是家人和親戚們聚在一起,在安息日餐桌上暢所欲言,分享親密談話的時光。家庭是幸福的起始也是歸宿,不管在外面有多麼成功,如果沒有幸福的家庭,結果也是不幸的。
真正最成功的人,是在家庭之中成功的人。真正最幸福的人,是能夠得到家人肯定和尊重的人。對猶太人來說,就是家人之間的談話交流,讓這種幸福得以實現。
就我們外人的想像,或許會認為生活在律法束縛下的猶太人,人生應該十分沈重痛苦,像是背負著重擔在生活一樣。但是只要走進猶太人的家庭中,就會發現,從他們的臉上表情就可以感受到幸福,而這一切都始於從小時候起就持續不斷的,子女和父母之間彼此交流想法和真心的談話。
不要打斷孩子說話
當我們詢問孩子的想法,或者為什麼這樣想時,小孩子可能會支支吾吾,無法馬上清楚說出答案,在旁邊聽著心裡焦急的父母,就會因為想要教他或說明,而感覺到話已經衝到嘴邊,嘴唇都在蠢蠢欲動了。在這種重要關頭,猶太人父母會選擇忍住,而韓國的父母親則是忍不住,先開口說話。
此時要再次強調;小孩自己主動做的,才是小孩能夠獲得的。所謂小孩自己主動做的,指的並不是只侷限在實際的行動或真的去實踐某件事情,比起行動或實踐還要更早一步出現的,就是一個人說出來的話,而在比起在話語之前,還要更早出現的,就是一個人的想法。因此我們所提到的,小孩自己主動做的事情裡面,也包含了自己主動說話及做出思考。
一個人說出來的話,和他的想法是有直接相關的,當我們沒有任何想法時,是絕對無法說得出話來的,一個人的想法會轉變成語言表現出來,反之,要培養我們的思考能力,就必須要讓自己說話。
如果父母覺得孩子說話既笨拙又亂七八糟,就中途截斷孩子的話,然後說明給他聽,並指出正確答案是什麼,就會剝奪他們自己思考的機會,因為孩子會認為,反正不管自己表達什麼,父母還是會給「正確答案」,要他們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既然如此,何必要自己動腦筋呢?這樣的經驗一旦累積起來,孩子自然就會閉嘴不願再說話,而嘴巴閉起來的同時,思考之門也就跟著關閉,從此只會被動的等著指示和答案。
做父母的,不管孩子說話再怎麼令人鬱悶、再怎麼笨拙或亂七八糟,都還是要從頭到尾將孩子的話聽完,對於那些邏輯上有漏洞,或比較奇怪的部分轉化為問題後,再丟回去給孩子就行了,讓孩子再次思考自己說的話,並練習重新表達。
要培養小孩子的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就要從融入情感的談話情境開始,首先,要反覆使用一些單字詞彙,帶著情感來和孩子對話,因為孩子是透過不停的重複來學習的。以孩子的角度來看,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是非常新奇且第一次接觸到的,要經常反覆練習,才可能真正學會,因此小孩子很喜歡重複說話。
讓我們能夠和孩子持續談話的好方法,就是仔細聽孩子選擇的詞彙,在交談的時後,把這些詞彙稍微改變之後再說出來,也就是將小孩想要表達的東西原原本本的再說一次,但是要附加一些比較值得深思的話。這麼一來,孩子會覺得父母和自己相同的感覺,也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說的話是尊重的,覺得自己原來也是被尊重的。
這時候父母的講話語調、肢體動作或使用詞彙等等,最好都是要跟小孩子在表達時所使用的一模一樣,像這樣父母帶有情緒性的反應,就能夠表現出他們認同孩子的想法,也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話語和情感很重要,得到充分自信,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相處得也會更加親密。
孩子出生後初次接觸到的話語,通常是從父母那裡聽來的,在長大過程當中,會把講話的口音、聲調和情緒等,分毫不差的全部學起來。舉例來說,一生起氣來就提高嗓門;孩子不聽話就大吼大叫,在孩子面前總是說負面話語的父母,孩子們就會變成大嗓門、愛大吼大叫或講話負面的小孩。
小朋友都很喜歡模仿大人的講話聲,因此我們在講話時,最好用適當的音量大小、聲調高低及語調,當作孩子的模範,尤其是在對小孩子說話時,盡量不要講得太快或絮絮叨叨,要以沉穩安定的聲音說話,如果小孩子用正確的語調或音量適當的聲音,好好把話說出來,同齡的小朋友就會願意去仔細傾聽他說的話,由此可見,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講話語調,就連對孩子的社會適應性也都會造成影響。
所有遇見的人,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在《塔木德》當中,有提到「所有遇見的人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因此猶太人們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可以毫無顧忌的暢談。即使第一次見面的人,也都可以自然的與對方搭話,年紀越小的越是如此。
我到以色列去時,通常主動走過來跟我們講話的都是猶太人,尤其是猶太人小朋友,還會還不畏懼的靠過來跟我們講話、照相。有一次去到猶太人的抗戰紀念地馬薩達(Masada)時,遇到一群的女學生,她們主動向我們走過來,微笑著告訴我們說她們對韓國人感到好奇,問了一些問題後,跟我們挽著手照相。還有一次租車在以色列各地行駛,發現當地的猶太年輕人們,看到我這個陌生外國人開車,還要求搭便車的情形屢見不鮮,這些年輕人正在各地走訪,在路邊毫無顧忌的舉手招呼可以順路載他們一程的車子。讓他們主動跟陌生人搭話,泰然自若的跟陌生人借搭便車的,正是猶太人的Chutzpah精神。
這種Chutzpah精神就是《塔木德》當中提到的,相信不管是從誰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東西,是以色列特有的挑戰精神。
我自己就曾有過親身經驗。有一次我和寫了《閱讀聖經》系列作品而打開知名度的柳模世博士約好,在耶路撒冷中央大街上的一家咖啡廳見面。柳模世博士在韓國拿到醫學院學位,也曾在希伯來大學攻讀醫學課程,因此對這兩地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我們坐在咖啡廳裡,針對各種問題展開詢問訪談,這時候咖啡廳外面來了一群軍人,眼光看向我們,交頭接耳了好一陣子。其中一位穿著軍服的青年突然朝我們的方向走過來,對著正在不明所以的我們,劈頭就問:「Where are you from?(你們是哪裡人?)」
我們對這出乎意料的提問,愣了一會兒才回答:「Korea, South Korea.(韓國,南韓。)」
這個青年聽到以後,就歡呼著走回那群夥伴們在的地方,然後從他的同事們手中拿到了錢。後來才知道,原來這群猶太青年們是在拿我們的國籍是哪裡的這問題來做打賭,於是就過來問我們是來自於哪一個國家,結果那位青年猜中了所以就可以把錢拿走。
我當時心裡覺得不是很舒服,但柳模世博士卻好像沒事似的,還微笑著跟他們揮了揮手。像這樣跟陌生人搭話、對陌生人做些嘗試或挑戰,就是所謂的Chutzpah精神。就我們國家文化的立場而言,這可能會是無禮至極、厚顏無恥而且十分唐突的一些舉動。
但是這種Chutzpah精神,其實是來自於他們的哈柏露塔教育。當他們在猶太傳統圖書館Yeshiva裡頭兩人一組,針對《塔木德》的內容進行哈柏露塔式學習時,會去找其他單獨的一個人或三人一組的團體,無關乎他們是不是才第一次見面,馬上就可以一起對《塔木德》的內容展開激烈的辯論,Chutzpah精神就是由此產生的。
不懂,不會不敢問
因為我們總把問問題看作是不知道答案時才做的事情,根深蒂固的認為提問就是暴露自己的無知,所以總是有顧慮而不習慣提問。再加上我們的文化早已經習慣別人吩咐什麼就乖乖照做,因此提問經常被當作是在挑戰對方的權威。
但是如果我們對自己不懂的事感到慚愧,就沒有辦法學到更多東西,雖然可以裝作自己好像知道,卻無法真正了解。而一個社會如果將提問看作是挑釁,就很難有任何發展。不能夠接受任何挑戰,只要人們按照指示乖乖照做的社會,如何擁有正向積極的未來發展呢?
沒有人是打從一出生就無所不知的。一個公認很有智慧的人,其實也都是因為從別人身上學到了東西,才能夠到達那樣的水準。要是這個人從出生以後就一直與世隔絕,也絕對無法成為智者的,就像是被狼養大的少女一樣,無法接觸到人類社會的少女,長大後的舉止行為就是像狼一樣。
人類社會是要互相學習和教導的,再怎麼知識淵博的人,也沒有辦法對所有領域都瞭若指掌,對某一個領域很了解的人,在另外一個領域裡也不過是個初學者,由此可見,每個人都必須要互相學習才能成長。
學習,是一件如果不表露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就很難去完成的事情。一旦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就根本沒有心想學習了。在養育子女的過程當中,若是連讓子女做好學習的心理準備都沒有辦到,那就很難稱為是達到標準的好父母。當父母並不一定要無所不知,也不一定要對孩子的所有問題都給出正確答案並且教導他們。因為父母,其實就是能夠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一起找出答案、共同學習的好夥伴。
學習其實是一種交互作用,親子之間也需要互相學習,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那麼身為父母的人,就很難做出言行不一的事,如果父母自己明明就若無其事的撒謊,就沒辦法要求小孩子不要撒謊。
帶小孩子去澡堂洗澡時,因為六歲以下都可以有特價,所以即使小孩已經八歲了,也叫他要這樣說:「到了澡堂以後,你就要跟別人說你是六歲!」
父母如果這麼命令,就無法教導孩子什麼是正直。但若是以交互作用的模式來教導,就能夠大大地降低這種危險的可能性,因為這樣一來,孩子就會馬上回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呢?妳不是叫我不要說謊的嗎?」。
哈柏露塔,解決親子依附的兩難
形成依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親子互動,給孩子溫暖的懷抱、回應孩子的需求、與孩子做眼神上的接觸、陪孩子聊天講話以及去理解孩子的內心,而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在於親子之間的談話交流,與孩子聊天是建立依附關係最好的方式,也就是猶太人所實行的哈柏露塔。
韓國人是徹底的成功至上主義,想要賺大錢、掌握權力、爬上高位、擁有好的職業還要聲名遠播。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成功,但是人民過得並不幸福。而相比之下,猶太人民不僅幸福指數很高,也都獲得了成功。
想要同時擁有以上這兩者的祕訣,其實就...
推薦序
最完美的不和諧
以色列經濟文化駐台代表 何璽夢
本書作者深入探討猶太教養方式,就是這套文化核心,造就了今天的以色列。「哈柏露塔」這種深思熟慮、團體討論的方式,創造出猶太人特有的「混亂」文化:總是在辯論、針對不同觀點爭執、挑戰權威。在許多長輩看起來毫無意義的舉動,卻讓猶太人在各界表現傑出,塑造了「最完美的不和諧」以色列奇蹟。
世界上大多數已開發國家人口的識字率約在九五%到九九%之間,台灣也位居高識字率國家之列,識字人口約九八%。但其實在幾世紀以前,學習讀寫文字,是只有特定身份地位的人士或菁英才能夠享有的特權,只有一個民族例外,就是猶太人。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不管家裡是務農或經商、教師或工人,都被給予同樣的機會學習並且能夠讀寫文字。他們是從「hedar」(字面意義:房間)裡開始學習,老師會給這些三到四歲的小朋友們嚐嚐學習的甜蜜滋味---舔用蜂蜜寫出的字母。
200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雅隆‧戚凱羅,現任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當他的學生要畢業時,他都會告訴他們,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將來可能有一半以上會過時,或被證實是錯誤的,正因如此,他才會教導他們如何去質疑、去提問、去探索並體驗。
卓越的教育成就和突破性的發展,不是正規教育體系可以一手創造的,學習也不僅限於正式的教室,或是面對面的教學。卓越和突破是提問這種文化的產物,也就是以色列常用的「Chutzpa」一詞,表示充滿膽量、不接受「不」這種答案,就算大門在眼前關上了,也要從窗戶闖進去。
在支持孩子終身學習這件事中,猶太母親們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要說明母親在鼓勵創意與進步的角色,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個親身的例子:
我的兒子選修美術課,有一次課堂上出的題目是「被切了一片的蛋糕」。他畫了一個蛋糕,代表全球地圖,被切下來的那一塊,是從非洲切出去的,一層層的自然資源暴露在外,石油流進一個杯子裡,正被一個男人喝掉。他的繪畫技術不如同學那麼成熟,只得了D這樣的低分。但是對我來說,藝術作品的價值,是在於背後的創新意義。一個年輕、滿懷理想的學生,注意到已開發國家是如何剝削開發中國家的資源,所以在我心中,他得到的是A,意思非常明顯,全新的創意比分數更重要!
我很樂見作者成功的替台灣讀者開啟了一扇窗,讓讀者們更加了解以色列和猶太教育文化背後的意義,也正因如此,以色列才會是如此生氣蓬勃、獨立創新的國家。
推薦序二
哈柏露塔為父母帶來的堅定與溫柔
圖文書作家 徐玫怡
初收到《哈柏露塔,猶太人的教養祕訣》時,大略閱讀了一下。我心中先設了定見:韓國是個競爭性格很強的國家,這是韓國教授寫的書,勢必針對孩子的競爭力做發揮。所以這是一本寫給對孩子期望較高的父母的教養書,跟我一向不嚴格要求小孩、不講究名次的主張很不協調。隨意翻閱了標題,就退下檔案。
某天,我跟十歲的兒子討論暑假要怎麼度過,我建議他嘗試學習一項樂器,但是兒子以他已經會以嘴巴發出節奏的B-Box,而且自認為很強,所以對樂器興趣缺缺。我花了一些時間說服他從理論、技巧都有系統的樂器來增強自己在B-BOX上的功力,不僅多學一樣可以彈奏的樂器,更提升自己原有的音樂表現。但兒子還是有點排斥,於是我悻悻然結束了話題。
與孩子的談話結束後,讓我想到自己會不會也跟兒子一樣,自以為已經擁有某項很不錯的見解而失去對其他看法的興趣?收到書就先以定見來決定要不要閱讀?是否也失去了為自己開一扇窗增加視野的機會?
於是我再度打開檔案,從瀏覽標題進而閱讀章節,這一讀下來反倒覺得有意思。
眾所周知,猶太人不乏出現傑出人物,在許多重要的專業領域中,也經常是帶有開創性的重要角色。猶太人在國際上的各項成就不容忽視,而我們對於一個文化如何成就這樣的人物卻瞭解得很少。我雖看過幾部跟猶太人有關的電影,但內容大多在戰爭的背景中,能知道最多的也只有他們顛沛流離的歷史。
「猶太人的家庭是怎麼帶著孩子長大?」這個問題我從來就沒有想過。這或許也是我自己視野上的狹隘,而眼前就有韓國教授金聲洙把這個觀察寫得非常完整,哈柏露塔到底是什麼呢?
這本書讓我看見一個我不熟悉的國度---以色列,在教養文化上的諸多背景。 尤其書中提到從胎兒到幼兒的教養方法,其實跟我的經驗是完全相反的。但我的孩子已經十歲,再回頭檢視這一段歷程,我的眼光不再以對立的角度看待不同的主張。倒是覺得猶太人養育孩子的作法,不能只以「教養方式」來看待,「哈柏露塔」帶著孩子成長的過程更大的信念是以信仰為依歸。
藉由這本書,我習以為常的教養視野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學到了一些完全陌生的詞彙,如《妥拉》、《塔木德》,包括哈柏露塔教養法---沒有老師也可以自己學習的方法。
不管是任何文化下的教養,最終目的總是希望孩子跟父母之間有良好的互動,父母對孩子雖有成龍成鳳的期望,但也不致於不切實際的壓迫孩子達到目標。適當的方法下要求孩子突破自己的障礙,是希望孩子不要浪費了他們的天賦並完全發揮能力,在這當中,作父母的我們又奢侈的希望他們健康快樂、與人相處和諧。能做到這些,不盡然只有父母的力量,在《哈柏露塔,猶太人的教養祕訣》一書中,我看見信仰為父母帶來的堅定和溫柔。
與我們有極大文化差異的猶太人如何以信仰帶領家庭?對孩子的慈愛包容以及規範要求,兩者如何同時並進?作者從各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觀察,可以說是一本以猶太文化為基礎的全面性教養須知。
推薦序三
請讓孩子自己思考吧!
文:親職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幾個月前我受邀推薦了一本很特別的書:《提問與討論的教育奇蹟》。書中點出猶太教育能在世界上養出優秀人才的原因,就是「哈柏露塔」。當時我雖看完全書,但是對猶太人為何要實行「哈柏露塔」、用怎樣的方式實行,以及家中父母的角色,還是有些模模糊糊……如今看了本書,才算真正地豁然開朗了!
哈柏露塔,就是兩人一組,一個提問、一個回答所進行的討論或辯論。而且重要的是:不是只有當孩子是學生的時候如此做,從猶太人出生之前的胎教,到臨終為止,猶太人的文化都由哈柏露塔相連著;透過提出和回答問題的討論方式,培養出猶太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個人認為:這可謂是古早就創造的「學思達」教育吧。
我與長子小熊,很喜歡欣賞知名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的演出,尤其是他在Youtube有一首超過四百萬人次點閱的Schindler's List(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其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也是一位優秀的猶太人。這部電影寫的是二戰時期猶太人受的苦難,但是,世界上的猶太人雖少、雖顛沛流離,卻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人物。例如:愛因斯坦、佛洛伊德、史蒂芬‧史匹柏、馬克‧祖克柏、賈伯斯, 這些世人尊敬讚賞的天才級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猶太人!可想而知,猶太教育必定有出眾的地方。
作者全聲洙博士,是韓國著名兒童美術教育學者,我很佩服她在書中巨細靡遺的介紹了猶太人實行「哈柏露塔」的步驟: 安息日週末的餐桌有一定的儀式,是全家人的哈柏露塔的時間。猶太人嚴格遵守安息日不工作的規定,並在餐桌上全家討論各種問題。他們不會要小孩「安靜吃飯別說話」,而是以溝通、辯論、交談、分享,來維持家人感情,讓孩子感於發言、敢思考、敢說出心裡的話。
猶太人口中最常出現的兩個問題是:「你的想法是什麼?」、「為什麼這樣想呢?」---而這可能是台灣老師與家長最不常問的兩個問題!台灣與韓國一樣:學生讀書的時間相當長,被逼得用功,但是卻只教出一堆不會獨立思考的考試機器而已。
小熊升上國中後,曾有好幾次覺得某些考試答案有問題,想去跟老師討論,卻得到老師:「你不要想這麼多、只要照標準答案就好!」的回答,令他十分喪氣。現在上課,填鴨死背還是一樣多,台上的拼命寫黑板、台下的不是手酸得要命、就是進入昏睡或中風狀態!這是完全不在意孩子是否有想法、一廂情願的老式教育。可悲的是,許多老師們仍沒自覺,家長們也要孩子多多忍耐,這情況就不斷惡化下去。
我覺得,不只是父母該來看看這本書,真心建議在第一現場的老師們,也來讀讀此書吧!不要再讓孩子跟我們當年一樣:「聽完就背、背完考試、考完就忘光光!」如此噩夢不斷輪迴,台灣的教育還有什麼希望呢?
前言
孩子能找你聊兩小時嗎?哈柏露塔能
韓國曾經歷日本殖民及韓戰蹂躪,一度淪為世界上最貧困國家之列,然而現在成功翻身,還擠進世界排名前十大規模的貿易大國,造就如此改變的原動力是什麼?
答案毫無疑問,正是教育的力量。從地理條件來看,韓國缺乏自然資源、土地狹小且人口眾多,這樣的國家在僅僅四十年的時間內,國民生產毛額(GNP)就達到四百倍的力量,就是來自於培養優秀人才的教育。當然,對這件奇蹟貢獻最多的,就是父母們的狂熱投入。
韓國學生讀書的時間相當長,也很用功,因此我們要改變的就只有「教育方法」。而在媽媽們對教育熱衷投入的既有價值觀之下,我們更應該集中力量來改革,讓「如何刺激孩子們思考」成為主要的教育模式。而能夠為教育方針和學習方法指出一條明路的,正是猶太人的哈柏露塔(Havruta)精神(按:兩人一組,一起學習、研讀經典,彼此對話、提問、討論的過程)。
在猶太人宗教經典《塔木德》當中,把母親稱作「家裡的靈魂」,是造物主派到世界上代替自己存在的角色。大概再也找不到哪一個民族,比猶太人還要強調並尊重母親的了。
猶太民族將結婚視為非常神聖的一件事情,並認為婚姻是神為他們締造連結的。他們都是有計畫性的懷孕,甚至連胎教都是以哈柏露塔的方式來跟胎兒對話,抱持著自己的小孩也許就是救世主彌賽亞轉世的心情來養育他們,認為子女是神暫時寄放在自己身邊的禮物。
在教育方面,因為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輩子的事,所以會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讓他們知道學習是一件愉快又有趣的事。例如睡覺前會跟小孩聊天,講故事或念書給他們聽;每個星期的安息日,全家人會聚在一起,對母親說感謝的話,唱祝福的歌曲,接著就是全家人隨興地圍著餐桌,一同享用美食、談話互動。
像這樣兩人一組,一個提問、一個回答所進行的討論或辯論,猶太人稱作是哈柏露塔。從出生之前的胎教,到臨終為止,猶太人整體的文化都是由哈柏露塔從一而終的貫串著,透過提出和回答問題的討論方式,培養出孩子們思考的能力,使得他們在諾貝爾獎的得獎人數和常春藤盟校的入學人數,占了30%的極高比例。除此之外,哈柏露塔是以父母和子女自然的談話為宗旨所展開的,因此也創造了幸福和諧的家庭氣氛。讓小孩子幸福成長的感性教育是哈柏露塔;促使小孩子擁有成功者的思考能力,也是以哈柏露塔精神為中心的教育方式。
對我們來說,其實只要改變現今的讀書方法:「聽完就背、背完考試、考完就忘光光」的方式,更改為懂得提問、思考、討論並實踐,而這種學習方式就是哈柏露塔。
我誠摯的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那些還獨坐在書桌前,拚命死讀書的學生們,還有那些為了子女們犧牲一切,卻無法真正得到子女尊敬的家長,讓每一個人都能過得更加幸福。
最完美的不和諧
以色列經濟文化駐台代表 何璽夢
本書作者深入探討猶太教養方式,就是這套文化核心,造就了今天的以色列。「哈柏露塔」這種深思熟慮、團體討論的方式,創造出猶太人特有的「混亂」文化:總是在辯論、針對不同觀點爭執、挑戰權威。在許多長輩看起來毫無意義的舉動,卻讓猶太人在各界表現傑出,塑造了「最完美的不和諧」以色列奇蹟。
世界上大多數已開發國家人口的識字率約在九五%到九九%之間,台灣也位居高識字率國家之列,識字人口約九八%。但其實在幾世紀以前,學習讀寫文字,是只有特定身份地位的人士或...
目錄
推薦序一 最完美的不和/何璽夢
推薦序二 哈柏露塔為父母帶來的堅定與溫柔/徐玫怡
推薦序三 請讓孩子自己思考吧/張美蘭(小熊媽)
前言/孩子能找你聊兩小時嗎?哈柏露塔能
第一章 哈柏露塔是什麼?
1. 媽媽才是一家之「主」
2. 當我說「我家」,意思是我媽、我太太
3. 遇見今生的伴侶,比分開紅海更難得
4. 哈柏露塔---從課業到成家都「共學」
5. 男人是腦袋,女人是脖子
6. 週末是跟媽媽吃飯聊天的日子
7. 媽媽負責講解猶太律法
8. 上帝用肋骨來創造夏娃的理由
*祖克柏的爸媽如何啟發他的天賦?
第二章 懷孕開始、三歲之前,這樣教養
1. 猶太人的懷孕規定,為了優生
2. 哈柏露塔從胎談開始胎教
3. 以色列沒有坐月子中心
4. 哺乳的同時,教孩子自律
5. 孩子主動做的,才是孩子得到的本事
6. 枕邊教育學問答、學寬恕
7. 三歲教生活習慣,學情緒管理
8. 不希望孩子接受菁英教育
*不愛讀書的史蒂芬‧史匹柏為何成就非凡?
第三章 哈柏露塔讓孩子跟你很親
1. 依附感是母親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 肌膚碰觸的神奇效果
3. 讓孩子知道你愛他的最好方法
4. 覺得自己為孩子犧牲,孩子不會懂得愛
5. 愛他,就別讓孩子知道你擔心他
6. 親子之間的依附感不可太強
7. 哈柏露塔,解決親子依附的兩難
*成為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依舊是寶貝
第四章 週末一起吃個飯吧,這樣哈柏露塔
1. 週末的餐桌,全家人的哈柏露塔
2. 好好吃飯別說話?猶太人才不這樣
3. 安息日的哈柏露塔,這樣進行
*愛因斯坦被老師視為低能,唯獨媽媽看見才能
第五章 不是純聊天,該這樣對話
1. 哈柏露塔:沒有教師也可以自己學習
2. 習慣了彼此提問、對話、討論、辯論
3. 哈柏露塔的進行流程
4. 培養「與眾不同」
5. 哈柏露塔也能消除壓力和負面情緒
6. 純聊天就免了,要提問、討論、反駁、舉證
7. 別急著告訴他怎樣才對
8. 不‧要‧打‧斷‧孩子說話
9. 所有遇見的人,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10. 不懂,不會不敢問
11. 討論和說明一定「舉個例子來說……」
12. 不只討論,用「參與」點燃熱情
第六章 別當家長,當孩子的父母吧
1. 你重視的是教育,還是升學?
2. 為人父母不是本能,需要學習
3. 不必照書養,更不要贏在起跑點
4. 全職媽媽比職業婦女不快樂
5. 世上沒有完美母親,別自責
*哈柏露塔教育法讓我的世界不同了
第七章 用成長取代成績,這樣做
1. 業者恐嚇行銷,助長教養大作戰
2. 「過度教養」的下場
3. 提早學習。導致孩子變笨
4. 為了孩子好,其實是為了爸媽面子
5. 成績領先,興趣與動機墊底
6. 用「成長之書」取代成績單
*哈柏露塔不再是學習,而是快樂的代名詞
第八章 孩子要與眾不同,優秀反而不好
1. 現在的父母都內疚的原因
2. 別人的孩子怎麼都那麼優秀?
3. 愛比較。小時了了,大必不佳
4. 猶太人從不要求小孩優秀
5. 自我價值感低落的父母,很會督促子女
6. 父母的野心,以愛為名
7. 你和孩子內心都有創傷嗎?自我檢視
8. 小兒精神科掛號爆滿
9. 如果你很難開口說「對不起」……
10. 父母要先治癒自己的「內在小孩」
11. 如何提升子女的自我價值感
*我的愛傷害了孩子嗎?用哈柏露塔表示歉意
結語 從好好跟孩子說兩小時話開始
推薦序一 最完美的不和/何璽夢
推薦序二 哈柏露塔為父母帶來的堅定與溫柔/徐玫怡
推薦序三 請讓孩子自己思考吧/張美蘭(小熊媽)
前言/孩子能找你聊兩小時嗎?哈柏露塔能
第一章 哈柏露塔是什麼?
1. 媽媽才是一家之「主」
2. 當我說「我家」,意思是我媽、我太太
3. 遇見今生的伴侶,比分開紅海更難得
4. 哈柏露塔---從課業到成家都「共學」
5. 男人是腦袋,女人是脖子
6. 週末是跟媽媽吃飯聊天的日子
7. 媽媽負責講解猶太律法
8. 上帝用肋骨來創造夏娃的理由
*祖克柏的爸媽如何啟發他的天賦?
第二章 懷孕開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