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上大放厥詞,卻在現實生活選擇沉默?
看到朋友們上線的綠燈亮著,卻發現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
躲在螢幕背後打字很簡單,走出來與其他人互動卻很難?
究竟是臉書玩弄你,還是你在玩弄臉書?
□每天上班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臉書。
□期待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所以每個小時發一次文。
□很喜歡在臉書上曬恩愛。
□只要出去玩一定會在各個不同地點打卡上傳。
□跟朋友出門都在滑手機,彼此之間沒有交流。
□家庭聚會時,只顧著上傳照片。
□隨意加陌生人為好友。
□只把自己最完美的形象上傳到臉書。
如果符合前述0~2個選項,恭喜你是玩弄臉書的人;
如果符合4個選項以上,那麼你是被臉書玩弄的人!
我們是史上被賦予最大權力的一代,彈指間就能與上千人互動交流,卻也影響了全神貫注的能力,開車的時候有來電,去拜訪親戚時還在上臉書,手機太久沒響或者沒震動,都讓我們心神不寧……
Facebook前任行銷總監蘭蒂˙祖克柏
她在工作最高峰的當下退出臉書,曾是第一線的網路操控者,
以本書公開「玩弄臉書」的真正關鍵!
●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吧!
把臉書的最佳狀態變成你的最佳狀態。
●家庭──把注意力留給最重要的人!
不要太忙碌於用手機記錄,錯過體驗當下的機會。
●友誼──和朋友相約試著把手機留在家中,偶爾「自己」出門,
別強求朋友們立刻回應訊息,給他們一些緩衝時間。
●感情──親密感不是用來表演給朋友看的一場秀,
就算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好,也不代表有認真經營感情。
●社群──過去網路只是傳遞資訊的工具,
現在網路上任何微小的訊息都有引發改變的可能。
作者簡介:
蘭蒂.祖克柏Randi Zuckerberg
她是熟通科技的製片公司:「祖克柏媒體公司」的創辦人暨執行長;也是「網路解惑」網站的總編輯,這個網站是以現代生活模式為主軸的社群。她曾是Facebook首批成員之一,在Facebook突破性地進行倡議活動直播,並與ABC電視台和CNN電視台合作史無前例的創新案子。她曾獲艾美獎提名,同時被《好萊塢記者報》(The Hollywood Reporter)列名「五十大數位力量」之一。祖克柏也是一本繪製童書的作者──故事是在敘述一個勇敢的女孩對電子產品深深著迷的故事。她目前與丈夫布倫特和兒子艾許住在矽谷。
譯者簡介:
翁雅如
地方的譯者可於台北花市、書店、田徑場、電影院以及各大餐廳小館捕獲。現與兩貓同居台北,閒暇興趣是看貓吃飯。英國雪菲爾大學翻譯碩士,曾負責聽譯BBC新聞並製作字幕年餘,現專職書籍、電影字幕、舞台劇字幕翻譯。過往譯作:《我是馬拉拉》(合譯)、《火星任務》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祖克柏在社群文化開始出現變化時,就是第一線觀眾。本書讓我們能一窺究竟,看到世界變化的方式,也給了讀者進一步探索這個新領域時所需要的科技敏銳度。」 ------好萊塢知名男星 艾希頓.庫奇
「目前科技已經改善、也簡化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認地,科技也把人與人之間溝通、聯繫的方式複雜化了。祖克柏的經驗和觀點成了完美的引導,讓我們可以悠遊在數位時代的社交世界。」-----盧卡斯影業有限公司總裁 凱薩琳.甘迺迪
「現代人在網路上分享生活已成為一種風潮。在這個絕佳的關鍵時間點,祖克柏把現階段的敏感問題拿出來討論,並且讓我們了解要如何使用科技來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當我們探索社群媒體不斷進化的世界時,《玩弄臉書》就是我們最棒的導航。」 -----矽谷天使投資人暨慈善家 羅恩.康威
「如果你想一窺Facebook剛成立時的光景,看看發生了什麼好笑的事,就從這裡開始吧。祖克柏真摯地分享了她身為創始員工的故事,帶我們探索夾在她私人生活和公開形象之間的複雜世界。」------《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作者 婷娜˙希莉格
「覺得自己好像是剛移民到充滿數位原住民的數位國度嗎?蘭蒂.祖克柏提供珍貴且即時的引導,讓我們能順利探索這有如驚濤駭浪的汪洋般的社交和數位媒體世界。世界上沒有比祖克柏更好的嚮導了,畢竟她就是社群媒體崛起時,親身參與的第一線人員!」
-------Altimeter Group創辦人 夏琳.李
名人推薦:「祖克柏在社群文化開始出現變化時,就是第一線觀眾。本書讓我們能一窺究竟,看到世界變化的方式,也給了讀者進一步探索這個新領域時所需要的科技敏銳度。」 ------好萊塢知名男星 艾希頓.庫奇
「目前科技已經改善、也簡化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認地,科技也把人與人之間溝通、聯繫的方式複雜化了。祖克柏的經驗和觀點成了完美的引導,讓我們可以悠遊在數位時代的社交世界。」-----盧卡斯影業有限公司總裁 凱薩琳.甘迺迪
「現代人在網路上分享生活已成為一種風潮。在這個絕佳的關鍵時間點,祖克柏把...
章節試閱
這本書是寫給你看的
過了六年,感覺就像是六輩子那麼久,我離開了Facebook。
時至今日,還是會有人問我是否懷念在Facebook工作的時光。我當然懷念。但是說真的,我也想念能喘口氣的時後。我在Facebook的時光宛若一趟美好的旅程,是不能夠重新複製或重現的,為此我會一直懷念它。Facebook有很多值得我想念之處,但特別是初期那段日子,那是很寶貴的時光。我想大部分在新創公司中做事的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矽谷創業這麼容易。
身為新成立公司一分子的感受是無可取代的,你完全沒概念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只覺得一身幹勁藏都藏不住,而且你知道不論這條路會走向哪裡,你都會一直覺得跟身邊這群陪你走過這段旅程的人有一種特殊的聯繫感。
離職後,我就展開了為期一年的巡迴演講,在這期間,我跟世界各地的人建立了連結。躲在矽谷的世界裡這麼久之後能到處移動,感覺很充實,又令人興奮。我講了許多自己在科技和媒體交會時做過的事、描繪未來行銷趨勢的藍圖,我不時提到「社交」、「地方」和「行動」等等這些觀眾想聽到的關鍵字,同時我也確保自己有分享真實、有關聯性的建議。
其中一件讓我真的很驚嘆的事,就是不論我到世界上哪個地方,不論我演講的主題是什麼,每個人都來找我問同樣的、非常私人的問題:我要怎麼知道我的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我要怎麼確保自己不會在職場上被更年輕、更懂科技的人淘汰?我要怎麼在網路上創造一個比其他牌子更突出的品牌?我要如何阻止我先生在床上玩iPad?
就在這時候,我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我在Facebook的時候,一直都是那個「說故事的人」—─那個總是像布道般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科技世界外還有真實人類存在的人,那個告訴大家Facebook在全世界是如何用在使人們的生活以更令人期待和更特別的方式變得豐富多采的人。
說來諷刺,同樣的工具能讓大家開心、創造出無限的社交和經濟機會,也能讓人徹夜未眠、焦慮煩躁。我在巡迴演講的那年中,發現世界上有數百萬人雖然在每天的生活都運用到這些科技,卻覺得喘不過氣、沒有安全感,以及對於這些科技到底怎麼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和職業而感到迷惘。
甚至我也發現在我的生活中,科技和非科技的時刻也快要失衡。大家常常討論關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是現今社會裡,是科技和生活的平衡比較有問題。身為一個在全球巡迴演講的企業家,同時也想跟家人、朋友和團隊保持聯絡的我,進入幾乎要控制不了我的筆電、手機和平板電腦,而是由它們反過來控制我的狀態。要永遠保持「在線上」這件事讓我壓力很大,我一直努力維持永遠都是連線狀態,而當我在一年後,回過神來的時候,我已經旅行了二十五個國家,交了數百個新朋友和工作上的新聯繫人,成立了一個新的攝影棚,並且推出新公司。可是這段時間過後,我已經忘記沒有機器黏在我手上的生活是什麼模樣了。我已經忘記要怎麼把插頭拔掉,單純享受身邊人的陪伴了。我已經忘記怎麼活在當下了。
所以我定下了一個任務:我想要幫助別人打開美好生活與網路線之間的死結。
現代生活是很複雜難解的。為了要追上最新的應用程式、網站、工具和小發明,可能會讓你覺得喘不過氣來。在數位時代為人父母可能會讓你想要抓狂。想在這個一舉一動都會公開被記錄下來的時代探索專業生涯、愛情、友誼,即便一切都沒有問題,仍會讓人覺得很迷惘,而最糟的狀況下則可能會斷送職業生涯。但是這並非必然的結果。科技是用來讓生活充滿不同的意義,而非讓生活充滿恐懼的。與他人連結可以是一件很有利的事,並不需要如此沉重。灰色地帶可以成為機會的來源,不應該成為讓人感到不安的緣由。
網路、社交網站,還有智慧型手機,為我們帶來美好的新工具和新的溝通、合作、與他人生活的方式。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事物來改變生活、感情、事業,和社區。我們可以協助重新定義並賦予藝術、文化和娛樂生命力。我們可以找到平衡,重新探索活在當下的意義。也能利用新科技來了解、解決一些在Facebook出現之前就一直影響全世界每個人、每個社區的溝通難題。
我會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經歷過的困境、打贏的勝仗,還有我在跟科技新世界互動時遇到令人難忍的事件或大受震撼的經驗。我將會談談數位世界原住民的人生(比方我自己的孩子)在未來幾年中會是什麼樣子,以及第一代數位時代的父母會遇到的挑戰。他們的孩子會完全跟網路一起長大,所作所為都會記錄下來。我也會談談要如何利用科技來處理重要的事物。
網友—像朋友,
卻離友誼還有一段距離
「關注力」等同「貨幣」
在這個新的網路世界裡,我們的關注力是非常珍貴的。
在行動裝置和可即刻聯繫的時代之前,如果有人在跟你講話,你卻在對話中,突然拿起報紙看了起來,或是傳訊息給以前高中同學,問他們小孩最近如何,絕對是非常失禮的行為。但是現在,多虧了智慧型手機,這種事天天發生。
工作到一半的時候,即時訊息提醒聲響了;看電影的時候,口袋裡的手機因為新簡訊震動了起來;開車的時候有來電;去拜訪奶奶的時候你還一邊上Facebook。你可能同時在跟某人講話,但在手機一響或震動之後,或是太久沒響、沒震動,你的關注力就會無可避免地被拉走了。
一整天下來,感覺就像是所有事情都在爭取你的關注,或是你要一直爭取別人的關注。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在近年來為我們的生活做了不少事,但它們也好像影響了我們真正出席任何時刻的能力。現在不論跟誰開會或碰面,即便專注力沒有完全投入其中,在社交層面上好像也已經被默許了。
華盛頓大學傷害防治研究中心於二○一三年的研究指出,他們在二十個「高度危險」的十字路口所記錄的一千一百零二個行人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一邊走路的同時,也一邊在講電話、傳簡訊,或聽音樂。你還記得媽媽有說,過馬路要看兩邊嗎?現在不只如此,還要交代你記得抬頭才行。
同樣的,你可能人在工作場合,但是卻整天在檢查社交網站,你就沒有做到老闆僱用你時要你做的事:全神貫注。(除非你是在Facebook上班,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整天掛在Facebook上才奇怪。)即使人在現場已經不等同於你把專注力放在這裡了。所以,「專注力」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比你實際所在的地點來得更重要了。事實上,專注力重要的程度,感覺上已經等同社交層面中幣值的地位。當一個泛泛之交用十二封落落長的信一直吵著要跟你約一通不必要的電話會議,這個人就是在大量地消耗你的專注力儲蓄值。當你可以跟朋友好好相處一段時間,不受電話或電子郵件干擾,你就是拿出了專注力投資這段友誼,並且在自己的專注力儲值帳戶中存入一大筆專注力。
你的專注力是有限且有高度價值的資源,你應該要把它用在你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上,不論是朋友、家人、工作,或你自己都可以。
當然,人類的情緒都不是能夠真的貨幣化計算的。妳不能跟孩子說:「沒時間講話了。你們知道媽媽的時間有多昂貴嗎?」他們應該會覺得非常傻眼吧。你不能把專注力像貨幣一樣拿去做等值交換,雖然有些人看起來不像是「值得」你花時間對待,你也不該就此忽略這些人,因為這樣你就成了個混球了。
對某些人付出注意力,對其他人則否,這樣做並不代表你就是瞧不起人或是狂妄自大。這只是反映了一個很實際的事實:每個人都只能對限定數量的人付出關注、或是發展出情感。有些科學家甚至相信,一個人能跟多少人維持穩定社交關係,可能是受到天生的大腦構造所限。知名演化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就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大腦能力,最多只能讓我們跟大約一百五十人發展有意義的關係,這個數字現在被大家稱為「鄧巴數字」。不論這是不是真的,有這個認知,了解我們無法跟所有人結為朋友比較好。
人類心理中最奇怪的特點之一,就是有時候會用很奇怪的方法,幫自己的人際關係排出優先順序,進而影響我們在關注力上的分配。想想看這件事好了:大家都覺得,欠不熟的朋友錢,最讓他們感到壓力。反之,對於自己身邊親近的人,或是認為之後還是會見面的人,我們反而覺得暫時欠債不還也沒有太大關係。心理學家光是看還錢的速度,就可以判別這兩人之間交情的本質為何。
這大概也解釋了為什麼不回那些不是很熟的人的信,會讓我們覺得壓力很大,然後反而把親戚寫來的信一直堆在那兒沒空處理。當同事或普通朋友寫信來被我們忽略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在「關注力」上欠人家一筆。但如果朋友花了時間寫信來,結果我們沒有付出關注力,我們可能還不會覺得要馬上還債,因為知道自己跟這個人很快就會有機會面對面接觸了。
當我跟我弟弟馬克一起在Facebook工作的時候,只要他女友普莉希拉(現在是他的太太了)一打電話來,他就一定會接。不論他當時在做什麼,馬克把對她的專注力擺在所有人之前。布倫特跟我也採取差不多的做法,不論我當下多忙,只要看到手機顯示來電為「布倫特」,我就會儘量想辦法接電話。如果專注力是我最珍貴的資產,那當然沒有其他人會比我的家人更值得我把這樣的資產交付給他們了。
科技的進步拓展了人們傳達及接收專注力的方法,但是當太多事情都需要我們的注意力的時候,可能就會讓日子變得很難過,也影響到我們與重視的人之間的情感。
在決定我們到底要把專注力放在誰身上之前,應該要了解我們的朋友,和「加好友」之間的差別。現在可能有點想不起來了,可是朋友這個詞,在過去曾經只是名詞,還不是個動作。當時,朋友就是那些跟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會常常一起出去、一起喝酒,互訴心事。Facebook的時代開始後,社交網絡改變了一切。現在,一個「朋友」,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或是祕密敵人,可能是同事、遠親、鄰居的狗,也可能是金‧卡戴珊。
不同的交流管道也改變我們在專注力上的分配。如果有人手寫了一張卡片給你,或寄個禮物,我們就能得到幾天的時間可以處理。一通電話比起一通視訊電話,占用的專注力相對小些,因為我們可以同時進行別的事,且不需要在通話中一直整理頭髮。面對面談話,談話間還把手機關機,這是我們能表達的最高度關注了。
把每天有限的專注力想成是一種貨幣,可以幫助我們把該做的回應排出優先順序。要回覆收件夾裡所有信件會令人壓力很大,我們想要看到收件夾顯示零封信件,跟渴望看到神祕的獨角獸一樣,如果不把信件回完,心裡就會覺得自己還有欠債沒還一樣。現在甚至還有一種服務,把專注力的抽象概念拿來比照金錢,去向廣告信件的發送人收取大筆款項。這對科技公司來說是很大的轉變。在社交網絡剛開始的時候,所有平台都一直鼓勵你大量跟其他人連結,好像有什麼交友數量大賽一樣。但隨著一切像鐘擺般盪回來,現代人越來越無法消化他們的線上好友人數,開始出現了這種新興行業,專門為寧可只跟自己比較在乎的人連結就好的人服務。比方Path,這個社群媒體就限定使用者只能有一百五十位好友,還有Couple,這個軟體就只設定給情侶使用。
我們最終都應該要好好想想,哪些人對我們來說最為重要。
今年我母親過生日的時候,我們一起去了一趟兩天一夜的水療之旅。晚餐的時候我們舉杯跟彼此約定,在這忙碌的生活中,我們還是要為彼此空出時間,給予對方最高度的關注。我希望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可以一直守住這個承諾。
這本書是寫給你看的
過了六年,感覺就像是六輩子那麼久,我離開了Facebook。
時至今日,還是會有人問我是否懷念在Facebook工作的時光。我當然懷念。但是說真的,我也想念能喘口氣的時後。我在Facebook的時光宛若一趟美好的旅程,是不能夠重新複製或重現的,為此我會一直懷念它。Facebook有很多值得我想念之處,但特別是初期那段日子,那是很寶貴的時光。我想大部分在新創公司中做事的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矽谷創業這麼容易。
身為新成立公司一分子的感受是無可取代的,你完全沒概念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只覺得一身幹勁...
作者序
人生只有一次。
所以別忘記每天都要花十五個鐘頭上網,
積極尋求陌生人的認同。
──@ ChrisRockOz
在過去八年中,我坐在觀眾席第一排,看著科技、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如何改變、強化,以及讓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層面都變得更複雜—─從我們與朋友互動的方式,到我們怎麼選總統;從我們工作的方式,到對自己熱情所在的事物表達支持的方法;從尋找另一半的管道,到教育下一代的方法。
我看著這個世界從本來覺得在網路上與其他人連結這件事很新潮、很珍奇又很特別,居然能透過行動裝置,像變魔術一樣達成……到現在,我們每個人都跟網路世界緊密相連,在螢幕前就能輕鬆愉快地與其他人互動,讓我們常常忘了要抬起頭感受世界。
這本書接下來會讓你看見,當我親眼看著這世界產生不可思議的轉變時,遇到的幾個親身經歷。對於社群媒體是如何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世界,我也會分享幾個我的觀察。強大的科技就掌控在我們的指尖下,但我們必須知道要如何不讓我們對網路的依賴,影響網路世界以外的生活和感情。我們要讓自己在與世界上其他幾百萬人連結的同時,也要能真摯地與身邊愛的人相處。這是很複雜的課題。
過去幾年中,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何謂「科技與生活的平衡」。這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怎麼找到答案?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與他人密切聯繫著、隨時待命、二十四小時都能找得到人……這個所謂的平衡點還有可能存在嗎?
但在我繼續深思如何在友誼、家庭、感情、事業和社會中,找到科技與生活的平衡之前,我想先帶你回到幾年前,我的生活中完全沒有所謂「平衡」的時候。回到那幾年,我還在幫忙創立現在這個讓我們又開心又焦慮的工具的時候。
也許你挑中這本書是因為你跟我在社群媒體中互相連結,也許你是Facebook的忠實用戶。也許你不知道我是誰,但你覺得我弟很酷。或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看這本書,但你就是翻開了。不論這本書是怎麼到你手上的,我都感謝你加入我的旅程。我很高興能引起你的注意,我希望這本書(部分是我的個人經歷,部分是我對未來的看法,還有部分是要教你如何找到科技在生活中的平衡)能讓你思考如何謹慎且有意義地使用科技,讓我們的生活更臻完美。
人生只有一次。
所以別忘記每天都要花十五個鐘頭上網,
積極尋求陌生人的認同。
──@ ChrisRockOz
在過去八年中,我坐在觀眾席第一排,看著科技、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如何改變、強化,以及讓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層面都變得更複雜—─從我們與朋友互動的方式,到我們怎麼選總統;從我們工作的方式,到對自己熱情所在的事物表達支持的方法;從尋找另一半的管道,到教育下一代的方法。
我看著這個世界從本來覺得在網路上與其他人連結這件事很新潮、很珍奇又很特別,居然能透過行動裝置,像...
目錄
006序
Part1前任Facebook行銷總監蘭蒂.祖克柏目睹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
010玩弄臉書第一招
在臉書生涯最棒的一天,我決定離開
036玩弄臉書第二招
拓展Facebook的政治版圖,打造社群新媒體
064玩弄臉書第三招
打開美好生活與網路之間的死結
Part2利用網路、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解決舊時代的問題
086玩弄臉書第四招
找自己──尋找我的自我認同
101玩弄臉書第五招
網友──像朋友,卻離友誼還有一點差距
125玩弄臉書第六招
愛情──比二十年前還難維繫的Facebook時代戀愛
150玩弄臉書第七招
家庭──在網路上謹慎分享,當個真正的摩登家庭
182玩弄臉書第八招
職業──同時擁有私人與專業的身分
212玩弄臉書第九招
社群──因為朋友們的幫助,我一點點地改變世界
240玩弄臉書第十招
未來──成名的方式不只有一種,人人都是媒體公司
270 後記
273 謝誌
006序
Part1前任Facebook行銷總監蘭蒂.祖克柏目睹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
010玩弄臉書第一招
在臉書生涯最棒的一天,我決定離開
036玩弄臉書第二招
拓展Facebook的政治版圖,打造社群新媒體
064玩弄臉書第三招
打開美好生活與網路之間的死結
Part2利用網路、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解決舊時代的問題
086玩弄臉書第四招
找自己──尋找我的自我認同
101玩弄臉書第五招
網友──像朋友,卻離友誼還有一點差距
125玩弄臉書第六招
愛情──比二十年前還難維繫的Facebook時代戀愛
150玩弄臉書第七招
家庭──在網路上謹慎分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