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兩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李焯雄,第一本文字+影像創作 一本重度文青的指南範本
獨角獸系作家,世間少有,會不會你剛好也是
莫文蔚〈不散,不見〉〈愛〉〈忽然之間〉、陳奕迅〈紅玫瑰〉〈白玫瑰〉、梁靜茹〈可惜不是你〉、王力宏〈第一個清晨〉、張惠妹〈如果你也聽說〉、林宥嘉〈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
你可能沒聽過李焯雄,但這些歌你一定都聽過;
你或許不曾留意,但李焯雄的文字絕對留在心裡──
每個巨星身後都有一個李焯雄,每一字句歌詞背後都是豐厚底蘊的思量與推敲
史上未見‧九星連珠‧巨星登場‧眾神現身‧專文推薦
第一流作詞家:李宗盛、林夕、周耀輝──寫詞同路人的舉杯慶賀
第一流作家:黃碧雲、李桐豪、張小虹、許悔之──文字如玉的美好
第一流攝影家:夏永康Wing Shya──全書設計美術總監
「文字隱士」李焯雄的文字癮是
慢火細燉的文字煉丹術
獻給對文字有信仰的人
李焯雄的歌詞以深刻觀察、描寫精準絕倒,文字別有新意歧異、風格多變為人熟知,而他的散文、攝影、詩詞,更充滿洞見、自我凝視及哲思,讓人不禁好奇,在同一個名字底下,可有多少靈魂穿插藏閃?──
《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在憂傷裡有知覺、有詩意地探望世界;《同名同姓的人》更像是另類的自傳與剖析:我是誰?什麼?為什麼?──名為李焯雄的人,帶我們一窺李焯雄,如何在文字影像中悠遊、跨接,創造迷人的可能。
「同名同姓的人」是「字我訂造」,也是「複數的我」(內在/潛在)與「萬物眾生」(生命之間的關聯/底下的規律)──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有沒有「同名同姓的」我,但血液的密流裡是共通?
當代華文感性機器的超級界面,文字自我反身性的絕美姿態
我們都是同名同姓的人,其中之一
一本書,眾多特色
1. 第一次!兩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李焯雄,首次出版集結二十年文字與影像創作,內心與世界一次曝光。
2. 最豐厚!超過四百頁、收錄百餘篇作品,小說是詩,詩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文類超跨界。
3. 最有想法!美術總監夏永康Wing Shya,貼身指導書設計,設計與文字相互貼合、不可或缺。
■ 全書設計,坦白說
【彩書腰:在眾生之間】
一張張拼起夏永康歷年拍下的人物大頭照,唯有容許異質的拼貼並列,共同存在又互相依存,在同中見異的、異中有同的「之間」才看見眾生。
【黃書衣:說最少的話】
豔黃紙衣上只印有紅色的書名、作者名與推薦語,簡單不誇耀的文字、乾淨俐落的版面,一條隱形的水平的線,紅字豎排往上,恰是與內文往下發展的相反鏡像。
【黑內封:文字的波譜】
樸素而粗糙的牛皮紙上,只剩下書名作者名,其他原來有字的位置只有長短一樣的直線,像聲音的波譜,簡無可簡。
【內版型:危險的境界】
破格的版型設計,挑戰閱讀的習慣,讓齊頭的文字永遠有一條想像的軸線,文字如瀑布順勢往下──界線的虛妄,安靜的不一定就是靜止的。
書中的照片多作「出血」的處理,視覺漫出,有時候又緊貼文字的中軸線,讓文字與影像如板塊相互擠壓──在現下空間之外,還有另一個疊加上去的可能空間。
作者簡介:
李焯雄 得過金曲獎,也得過文學獎,寫的多數是歌詞,但不務正業的時候居多,另有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寫歌詞以外的東西,他們互相提醒著,這不是一切,互為抗衡者。 http://www.lizhuoxiong.net/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焯雄在成為一個作詞家之前,首先是一個作家。──林夕 《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張小虹 慧心的讀者,會發現焯雄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高度的考究和音樂性,他像李賀,騎著驢,外出去尋詩覓句。──許悔之 千迴萬轉,沒始沒終,無限可能,更多疑問。──周耀輝 謙稱自己不在,其實是又把麥克風交給了讀者。因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在靡靡之音裡,人人都可以是李焯雄 。──李桐豪 他風格洗鍊,看似簡單,但層次豐富,也簡無可簡,有高粱的後勁,紅酒的餘韻……就像是他最近得金曲獎最佳作詞的〈不散,不見〉那樣。──邱瓈寬 我們僅還有,最珍貴的易碎物。她的是石頭,如經蒼生;他的,她希望,成玉。──黃碧雲 敬你法蘭我的同路人,請繼續。──李宗盛 《同名同姓的人》美術總監、首位於日本森美術館舉行個人展覽的攝影師──夏永康 Wing Shya 【推薦序】 抒情的可能不可能 ◎張小虹 以前總想問,寫詩的夏宇和寫詞的李格弟(童大龍)有何不同? 讀完《同名同姓的人》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問題,很笨。寫詞的李焯雄,寫詩的李焯雄,寫散文的李焯雄,寫小說也寫評論的李焯雄,都是文字繁花、生滅涅盤的幻化,沒有本尊亦無分身,何來明鏡何來塵埃。 想當初,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歐蘭朵》(Orlando)中不早就說過,「如果心靈裡同時有七十二種不同的時間在滴答作響,那會有多少各形各狀的人……同時或異時駐居於人類的靈魂呢?有人說兩千零五十二個。」《同名同姓的人》之中有多少種時間在滴答作響? 多少個靈魂在穿插藏閃? 顯然這不是一個算術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不是一個幾何習作,而是一個拓樸演練。《同名同姓的人》是一本最坦承也最遮掩、最明亮也最陰翳、最暴露也最自閉的書,作者已死,一堆單數與複數的人稱代名詞自行流竄,妳我他們我們,男性女性中性無性,一群英文字母縮寫就地造反,A、B、C、M、L、T、E,(不)是意象(不)是密碼(不)是對號入座(不)是姑隱其名,還有那隨時出現、不請自來的「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speech)和「內心獨白」(interior monologue),東南西北,內翻外轉,霧非霧來花非花。 但為何當書寫者明明擁有超級敏感細膩的文字功力,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清醒地耽溺於文學書寫後設形式的「裂解與雙重」(splitting and doubling)?《同名同姓的人》面對的是當代抒情的危機,無關於情歌氾濫或淚水過多,而關於抒情的不再可能。《同名同姓的人》嘗試回答了一個當代有關抒情書寫的關鍵問題:多情如何可以不濫情? 字戀如何可以不自戀? 答案總還是要回到張愛玲。她曾經如此擔心害怕,擔心害怕會成為「對於自已過分感到興趣的作家」,「我這算不算肚臍眼展覽,我有點疑心,但也還是寫了」(〈童言無忌〉)。而李焯雄終究不愧是張愛玲的知己(亦是香港大學的學弟),知道肚臍眼不能不看,但也不能老是盯著一直看,他索性將肚臍眼變成了「鏡淵」(mise enabyme),成就了自我做為文字影像的套層,肉薄於無限。這是李焯雄對張愛玲的致敬,也是李焯雄回應當代抒情困境的漂亮手勢,誰是納西瑟斯,誰不是納西瑟斯,不在梅邊在柳邊,不在水裡在鏡裡。 所以他問「(你有去過萬鏡樓臺嗎?一鏡影射另一鏡,在光影的反射旅途中往往忘了什麼是本源,什麼是重像)」(〈飛行百貨公司〉),所以他說「用不同的名字/演差不多故事/當生活美不美麗/也繼續」(〈艾美麗,愛美麗〉),英國的Emma 不識法國的Emma,沒有人在等沒有人。《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於是我們看到了粵語與英文進入中文時的語言感性張力,攝影影像進入文字時的虛實疊映,香港與台灣記憶模式與生存樣態的流轉,夢與醒與「夢之中又占其夢焉」的懸而未決。 表面上「同名同姓」的虛構緣起,來自〈同名同姓的人〉,萬芳的歌,李焯雄的詞。 到底 哪一個的版本 才是你的本人 一半看來那麼純真 一半又帶點狠 你是 同名同姓的人 還是我的愛人 一半 是熟悉的部份 卻又完全陌生 但如何讓熟悉變得徹底陌生、讓家變成非家? 如何讓書寫逼近「比遙遠更遠」的極限?《同名同姓的人》給出了最華麗蒼涼的實驗與試煉,有時是透過對世界微微淺淺的信念,「像每一個我(你)都可能連著另一個我(你),儘管表面上每個都是孤島,沒浮出水面的,地下血脈是相連的」(〈五分鐘完不了的事(or 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有時是透過不斷的裂解與復歸,自戀鏡像貼擠著死生劫毀的愛情,「你不認得我了/我卻是第一眼就認定了你/我不過是你千千萬萬之一/卻誤認你是唯一」(〈銀河系(一個人)〉)。有時是對變形不確定性的幽默與戲耍,「他是蝙蝠,在好人面前是獸,在壞人面前是鳥」(〈假面的告白〉)。有時則又是訴諸虛構的純粹性,此地無銀三百兩地欲蓋彌彰,「我(們)有時寫些肚臍眼文章,相識的人讀來或許會有點好奇的趣味,但與其視之為專供偷看的日記,倒不如視之為第一身的敘事體,不一定都是真的」(〈今夜燈光燦爛〉)。 但更多時候《同名同姓的人》則是回到最初最早最原始版本的自我解構,回到命名、回到名相、回到意符本身的錯誤召喚,華麗轉身的非彼非此。如果從小到大、從默默無名到家喻戶曉,「李焯雄」就不能停止變身為「李卓雄」、「李悼雄」、「李罩雄」、「李___雄」,而「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李ジュオ雄』,其名自詨」,那《同名同姓的人》就都是當代感覺團塊的流變,流變─精衛、流變─刑天、流變─倩女幽魂、流變─李焯雄,自我的肚臍眼,幻化成虛實相生、無窮無盡的鏡中鏡、影中影。 「李焯雄」不是寫在水上的名字,也不是二十一世紀的臨水照花人。「李焯雄」是當代華文感性機器的超級界面,文字自我反身性的絕美姿態。你是同名同姓的人,你是異名同實的人,你是同物異名的人。當杜甫愛上李白,當普魯斯特變身卡爾維諾,當張愛玲遇見張愛琳,原來你也在那裡。 【推薦序】 李焯雄的左右搏擊(節選) ◎林夕 再澄清一件事:李焯雄在成為一個作詞家之前,首先是一個作家。 我開始些寫詞生涯之後,同時也在不同崗位工作。第一份工,是在香港《快報》當副刊編輯,這份報章主打普羅大眾,這種副刊專欄,一般屬快餐式文字,消閒消遣以消磨剎那為主──刻薄點說,輯錄成書重看的價值不高。我斗膽造次,邀請的作者,都屬異類,黃碧雲就是表表者。李焯雄自然也是其中一員猛將。我敢找,他可真敢寫,大家且看看他文章標題:〈在今日一個旅人〉、〈兩組靈魂的和聲〉〈太陽下班的時候〉、〈假面的告白〉,文學氣息力透紙背,有沒有?多虧了這個班底,我那副刊,翻到下一版,就像跳到另一個世界。 那時在報館收到李焯雄這些大作,邊校對排版邊感慨,營養如此豐富,讀者消化不及,我為他們可惜;若不能結集成書流傳久遠,我為李焯雄不值。果然,真的,現在這本《同名同姓的人》,就有收錄來自《快報》時期的「少作」,只是,晚了二十多三十年,而已。我只能說,他當時早慧的作品,來得太早,看這本書,則為時未晚。 然後,李焯雄才成為我們熟悉的作詞家。 你若喜歡流行曲,怎麼會忘得了他的歌詞,如果竟然走了眼沒留意到,不忙,慢慢倒帶,好好品嚐,具藝術高度的流行作品,沒嘗味期限,只會隨時間而鍍金。你若問:作詞家寫歌詞,作家寫文章,一個轉身跨界別,作品有何不同。 我在這裡冒昧代答:歌詞與文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歌詞如針,用兩百字左右磨練成一針,見血,刺中人心。 文章如錦袍,要由你自己親穿身上,慢慢感受生命的溫度、細節,藏在裡面的跳蚤,以如歌的行板,弄得你癢癢的,挑撥起對生活的觸覺。 有時是先有了針,再進一步織造錦袍,鋪展成文章。有時是禁不住對錦袍一絲一縷的感嘆,倒過來挑出那根針,化為歌詞。兩者有交集之處,也有各自天地。同名同姓的李焯雄,其實同時在兩個世界左右搏擊。 李焯雄寫給陳奕迅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緣起於張愛玲的故事而別有靈光,如果你曾為此感動,別忙著閃淚光,如果有足夠的好奇心,不妨看看這本書,裡面有他研究張愛玲的長篇細說,那裏沒有洋蔥,卻把洋蔥一層一層剝開來給你看。 當你把這本書看透透,可能會訝異:怎麼?原來……一個流行作詞家的世界,比想像中寬廣深邃得多。恕我直言,這是一場持續普遍的誤會;真相是,沒有這等眼界筆力功底,反而寫不出有井水處皆有人傳唱的動心之作。而凡用真心書寫的文字,無分形式,必如鏡子,照見作者本尊,進一步,帶領你我看見自己,更上層樓的,更發掘出從未如此看人事物的角度。 【推薦序】 轉身的姿態很美(節選) ◎周耀輝 他寫張愛玲寫Robert Frank寫黃碧雲寫《封神演義》寫杜甫愛上李白,「然後呢?然後」我記得他對《紅樓夢》一個原始印象是「老師在黑板上寫王熙鳳是“cock teaser”」。 他寫詞卻三番四次提出對寫詞的疑問,又依然在寫,依然在書中一字一字的記下自己的詞, 「然後呢?然後」我猜是為了拷問某種「缺」,是拷問書開始時「沒有就沒有/沒有人在等沒有人/欠」以及 「我父/中國男子向來就羞於表達自己的感情」的缺,最終告訴世界自己「照常營業」或說「照常營孽」。粵語中的「業」和「孽」是同音的,而李焯雄的母語是粵語,而他又是一個常常與文字嬉戲的人。 他寫「剩食之餘生」是準備打烊的小酒吧是京都的老街是兩個人吞吞吐吐挑撥起就像女身上的和服重重疊疊糾糾結結的過去,「然後呢?然後」我在想著追著故事的發展時,李焯雄忽然筆鋒一轉──又轉了又轉了,啊,原來故事另有故事,原來兩個人的未來可能也是甚至只是 一個人的想像。 左轉,毛孔在歌唱,再右轉,身上的和服份外重重疊疊糾糾結結,更美。李焯雄的文字就是如此這般引領著我們左轉再右轉, 在迷宮中,脫衣再穿衣。 儘管李焯雄好幾次談到Marcel Proust 的《追憶逝水年華》,但他的這些文字更令我想起 Alain Robbe-Grillet ,尤其是La maison de rendezvous。看,他書中5月12日到17日的所謂「專欄文章」,多像,千迴萬轉,沒始沒終,無限可能,更多疑問。 李焯雄在書中發出過這樣的問題:「你寫不出來的時候,你會幹嘛?/那你愛不出來的時候呢?」 而說不出來呢?也許,轉身。 反正他站起來轉身的姿態很美。反正別無選擇,只能跟著他的文字轉啊轉。 「你別無選擇」。李焯雄一早已經用他爸爸的話提醒我們:慢慢就習慣了。當然,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其實,書寫其一目的或是結果就是為了對抗習慣。他的文字,不容習慣,最好慢慢。他是他爸爸也不是他爸爸。 【推薦序】 如玉(節選) ◎黃碧雲 我在一間酒吧咖啡店靜靜讀你的字。 「蘇珊」說「蘇三」,「艾美麗愛美麗」在「曖昩裡Amelie」,「飛行」「把戲」,他的「周耀輝周」你讀作「周耀輝. 周」,姓周又周,重重複複,反覆跌拋,李是文字的Juggler, 同音異義「七種靜脈」,其一是Jugular vein, 他寫你的《七種靜默》,你寫他的「張愛琳」厲鬼追溯「張愛玲」,你說上一本書不是《倩女幽魂》,他說不是和你也有份的《小城無故事》,二十年了,都有,「你都算守身如玉」, 你讀到你們的,「我們年輕」,你已經不再記得,不是不記而是不願記,「能夠活下來已經耗盡」,你默默在酒吧咖啡店流淚,「已經很久很久」,但李說「為甚麼流行歌詞那麼愛哭」,因為情感演出,不是李和你當初的寫麼?「你會認得出」,冷不防,何必── 我們在一間已經不存在的報紙寫的小字小語,我們總是互相指引,但我們還沒有見過面,我們沒有想像,我們見面總是談了又談,我們在一間大學的教室迴廊,望著蓮花,我們的未來,秀秀麗麗;我們在澳門的街道,經過指劃,我們說建築電影小說張愛玲鍾玲玲也斯,讓我們接近和疏遠的;我們在台北的夜晚,忠孝東路我們在人生的中間點,忽然停頓;我們在西維爾的火車站,我們下雨我們等待,「贊善里幾號」一個母親的死亡;我們在一個群眾聆聽的講廳,我們在長洲的一間簡陋餐廳,我們在已經重建的中環碼頭的長椅;然後我們來到;她打開── 真是我麼脆弱易碎,他寫她寫「小小細細的窗,窗外有早上的陽光──帶點檸檬的顏色與氣味」她寫他寫阿管(誰是阿管)(可能是一個重複的填詞人)「他的〈溫日〉像他的另一卷〈這就是生活〉」他寫作者張亞東與攝影張亞東 (這一次清楚了)他寫李焯雄寫「歌詞以外的東西」,「我們當然都知道/字詞和現實的落差」,她寫李焯雄與李焯雄寫,反覆相照── 等他的時候,他是最後一個。她沒有想過他不會來。也難免心焦。他拍照了,他說。所以他寫又有他的照片,寂靜景物,或偷窺。 你看我在看他在看──守了二十年,成了書。 李焯雄寫張愛玲的一段自我介紹,做了很詳細的考証。不如說這是李焯雄對「異名同實」或「自我凝視」的演繹。Eileen 愛琳,與張愛玲,異名並且有轉移的實。歌詞《浮城》寫「浮」:「在飛馳的時間/漂浮中想抓住點不變/清晨前/你看見/睡了幾年她/背對你的臉」,短小說《豐富和豐富的痛苦》寫白曉燕命案之「實」。李焯雄理解張愛琳與張愛玲,英文寫作的張愛無法完成被退稿是張寫於現實之浮,以中文書寫出版的張愛是張寫的一實。愛琳與愛玲,重疊參照不為一。李焯雄寫張愛在World Authors 1950-1970 的自我介紹,「簡單說就是『誰?甚麼?為甚麼?』的自問自答,映照了作家如何自照以及願意被看見甚麼」,李焯雄將此小自傳與《對照記》對照,「複數的我」;張愛與張愛之間,有兩段婚姻的相異──英文自傳張沒有提及自己的婚姻。讀李焯雄讀張愛玲張愛琳,就知道怎樣讀李焯雄寫:他透過重重折射反映看一個複李。複李複寫Italo Calvino,寫Robert Frank 的照片,寫寫作人的自戀「理性化的自身客體」「過度理智化的自我」複李「你不認得我了/我卻第一眼就認定了你/我不過是你千千萬萬之一/卻誤認你是唯一」。 所以你們即使相近,總是遙遠。無論日子有多長,三十年,或更久。你們同寫,你們寫四月你們讀同一首詩: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Memory and Desire,你們總是遲交稿,你們或者都受也斯影響雖然你們都不願意被他刺傷,你們出遊又是那麼必然,從來沒有猶疑與懷疑,你們各自尋找其後都不會問尋見與否因為都知道,尋找的虛耗,你們不見面也不掛念但再見你們還是從前的親或遠;你們寫如果無寫你們的生命是否── 完滿,因為無可破碎。她在酒吧咖啡店讀了一半的舊字,她覺得有一點冷。剛完成的旅程,在機場她等行李,「易碎物」,她想到了「如果還感覺破碎一定是靈魂」,重重裹裹,並且將行李關上,我的密碼是還沒有寫出來的,如果你讀,必然可以打開,層層密密,她合上了字紙,我們僅還有,最珍貴的易碎物。她的是石頭,如經蒼生;他的,她希望,成玉。 【推薦序】 我是李焯雄(節選) ◎李桐豪 我應該下樓,越過馬路去擁抱那人,但我沒有。彼時,戀愛的經驗等於性經驗,過了純情的年紀,但也不知如何使壞,我只是站在唱片行一遍又一遍地聽著莫文蔚,是《i》,女歌手第九張國語專輯,次年,她憑此拿下金曲獎女演唱人。心情是一盤CD兀自空轉,歌詞是一道雷射光,不偏不倚劈向我:「別說還有感覺/你我都知道擁抱不代表親切/可能是害怕被拒絕/不敢直接/還是我們再等下一次的機會/同樣皺著眉/卻有不同的滋味」,素昧平生的寫詞人寫出自己的心聲,心是 單人房,慾望卻是雙人床,我在女歌手的歌聲裡目送那人離開,走遠了,一段感情到底是結束了。 書中寫詞人交代:「關係可以有很多如果,但現實只有一個結果。放棄是會上癮的。」寫詞人用字斟酌,如同墓碑刻字那樣慎重,看待世情冷而哀矜,他總是這樣。在《i》與《X》之間,我將會在飯局裡遇見寫詞人。戴著帽子,寡言,拘謹地笑著,明明坐在對桌,卻遙遠如彼岸。如今,寫詞人出書了,書中追憶往事,感概人情世故,分享讀書心得,文章無法歸類,是小說、是散文,或者只是單純美好的文字。文章裡,他流露的態度也是這樣的疏離,再熟悉不過的繁體中文,讀著像他鄉異國的招牌,雨鞋寫成水靴,救護車是救傷車。凡語助詞的「嗎」皆寫成「麼」,像張愛玲。 寫詞人又寫道,「有時候,我們的頭都是可以互換的,張冠,李戴」旁觀他人的生活。讀書的心得、咖啡館聽來的八卦和是非、電話那頭,友人的感情困擾……落在寫詞人的手中變成了文字,輾轉落入歌手的嘴。寫詞人把麥克風交給了別人,姿態放得很低很低。如今出了書,站上了舞台,寫詞人仍然說自己是不重要的:「男子坐在那裡念對白,重重複複,他不過是張假面,存在代表另一個不存在的人。」 謙稱自己不在,其實是又把麥克風交給了讀者。因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在靡靡之音裡,人人都可以是李焯雄。故而在偶然的機緣裡,我可以在李焯雄的文字裡決心離開一個人。扼殺一段感情,我們如同共犯一樣的親切,我是李焯雄。 【推薦序】 字裡行間的不散不見 ◎邱瓈寬 李焯雄,極可能是中文詞壇最後一位大師,但作詞只是大家比較知道的他,他寫詞、寫詩、寫小說、做音樂、搞創意以及其他的,用很多同名同姓的分身或用藝名掩護地在做著不同的事,既可以企劃又可以創作,是難得的全才。他孤僻但真誠,可以跟你聊古書和最新的apps,又古老又潮。 他這本書,輕、簡、深、厚,這些矛盾的美好,他都同時做到了。 他的文字就是一種宿命,好比人生本無可挽回中的一點莫名的牽絆,正如他〈不散,不見〉,令人有揪心的疼惜。 他的憂鬱很可能是來自於此。 他的文字是酒,好酒第一下只會感到醇厚,找不到恰當的形容詞,他風格洗鍊,看似簡單,但層次豐富,也簡無可簡,有高粱的後勁,紅酒的餘韻……就像是他最近得金曲獎最佳作詞的〈不散,不見〉那樣。 光這一點就足夠回味很久……思量很久……。 【推薦序】 我的同路人 ◎李宗盛 身為作詞人,我想我是了解法蘭的。 不是一般的那種了解。 而是說在創作的過程中,你經歷的我也經歷。 不安,杜撰,虛無地猜想,陰暗,耽溺自戀,反覆,若有所失,過貪。 頑抗,無必要的妒忌,高估自己,不知何時收手…… 寫詞,我跟法蘭有時同讎敵愾,有時隔空交手。 這都是好的。 敬你法蘭。 我的同路人,請繼續。 【編後序】 這位認真憂傷的男子 ◎許悔之 三四年了,我一直說服李焯雄在有鹿文化出書,直到今年方才落實,回想整個過程,我覺得他是帶著懷疑看著我的,他的踟躕與擺盪,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於:「許悔之,你真的喜愛我的書寫嗎? 你真的了解我在寫什麼嗎?」直到他確定我理解他的作品了,至少有一些程度理解了他,焯雄才開始正式地整理稿子,而有了書的雛型。 焯雄對一本書的完成,或者說,一本書應該用什麼樣的面貌和精神出現在這個世界,毋寧是一次哲學的演練。 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書稿雛型,是文圖搭配完成,並且以A4紙整齊列印、乾乾淨淨的兩大本,我細讀之後,把它交給了寫序者之一張小虹,那樣的謹慎,讓我覺得要出一本書的焯雄像是一名抄經人。 當開始正式進入編輯設計,更是我在編輯出版生涯之所未見,焯雄數次和我以及相關的有鹿文化夥伴細密地開會,其實都不太談怎麼編、怎麼設計,更像是焯雄向我們解說他創作的痕跡、思慮,以及躲在文字背後,那沒有被完全說出來的巨大的縝密的心意牽繫,我也不斷地在討論的過程裡,建構出對焯雄書寫的看法,對《同名同姓的人》的看法─甚至有一些時刻,我懷疑我們並不是在討論《同名同姓的人》,我們是在討論什麼是書寫。那樣的逼近本質的凝視,讓我想到了焯雄這本書所代表的其實是一位文字的手工藝者,像在完成一座教堂的鑲嵌玻璃畫,或者是敦煌莫高窟裡的繪畫師。 《同名同姓的人》要正式進入編輯設計了,焯雄的好友之一,香港知名攝影家、導演Wing Shya夏永康也從香港飛來三次參與,和我以及有鹿文化煜幃、彥如、佳璘等人,從形式發想到精神性的掌握,我們無所不談,從巨大的討論裡,逼出一種感覺,那種感覺就是要從石壁上長出一朵花,而且要扎根,而且要美麗。 所以,《同名同姓的人》是石壁之花吧。終於要被完成,好像在無始劫來,就算是一本書,也要和世間殷重的相見。 《同名同姓的人》是什麼? 張小虹的序已經說得非常通透,其他的撰序人也幫我們勾勒了李焯雄創作精神的風貌,對我而言,這是一本混合著詩、歌詞、散文、小說、劇場、攝影等等類別而難以分類的憂傷詩學。 憂傷是必然的,我們在世間誰不憂傷呢? 但在憂傷裡有知覺、有詩意的探望世界,焯雄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文字,都混合著「老秋意」與「新草綠」,憂傷之中,是因為知道了一切會時移事往,但有一絲絲的愉悅,是知道唯有無比殷重,我們在世間的記憶以及所創造的,才能來日方長……。 我會建議有意買了這本書或無意遇到的朋友,慢慢地讀這本書,《同名同姓的人》,其實我們是書中某種心情的任一人,當我們讀了這本書感覺到憂傷或者孤獨,就知道記憶從不終結,我們每個人活著都彷如世間最後一人。當我們從自己是世間最後一人的催眠裡,醒過來了,春花斑爛,人影交錯,或許我們都感覺到不同的滋味和意義,這就是文字的意義,從來都要有真心的參與,每一個字,才會發出光來,才會有意義。 慧心的讀者,會發現焯雄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高度的考究和音樂性,他像李賀,騎著驢,外出去尋詩覓句。然而,出版卻是有時間速度的,但是李焯雄對書的完成的想像是反速度的。世間一切的變化是速度的,但是李焯雄的書寫,努力地反速度。 所以我毫無困難地「忍受」了焯雄對完書過程中的挑剔與耗時,我和有鹿文化的夥伴只有用這樣的耐心,才能有一點點對等的回應了他對文字的敬重。 李焯雄筆下的世界是一種「艱澀的美」(di cult beauty),世界那麼艱難,書寫之又何可以容易? 沒有認真感覺這個世界,又何以言美? 所以請容許我竄改葉慈(W.B.Yeats)的詩句「一可怖之美於焉誕生」(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而為「一艱澀之美於焉誕生」(a di cult beauty is born)!做為向李焯雄這樣的創作之人致敬。 夏永康是第一位在日本「森美術館」展覽的攝影家,他三度從香港飛來台北,來和我們開會,他不斷地推翻我們的構想,他和焯雄不斷地演練書的感覺如何落實為具體的概念。 在一家餐廳裡,從中午到晚餐時間了,我用我的手機拍下了這次的編輯設計討論,在陰翳之光裡,我覺得有些激動,對焯雄和永康升起感激的心情,他們的敬重與縝密,讓我再一次於書寫編輯的手工藝術中重新感到新生;有一些難以說明的情緒,像傍晚的光,其實不是照射,是流動,從白之將逝中滴漏,從黑之將生裡湧出,《同名同姓的人》就是陰翳之光裡,我們認真憂傷的筆記簿。
名人推薦:李焯雄在成為一個作詞家之前,首先是一個作家。──林夕 《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張小虹 慧心的讀者,會發現焯雄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高度的考究和音樂性,他像李賀,騎著驢,外出去尋詩覓句。──許悔之 千迴萬轉,沒始沒終,無限可能,更多疑問。──周耀輝 謙稱自己不在,其實是又把麥克風交給了讀者。因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在靡靡之音裡,人人都可以是李焯雄 。──李桐豪 他風格洗鍊,看似簡單,但層次豐富,也簡無可簡,有高粱的後勁,紅酒...
章節試閱
【內文節選一】 我父 我是什麼時候才發現父親其實已不再年輕呢?那天我坐在床上,在新分租的房子裡,時間其實已經不早,我起得晚,不再渾噩的時候正午都過了,但陽光居然還能穿過四周大廈的縫隙照了進來,微塵紛飛,新燙過的窗紗筆直透光,懊悔中竟有一種仍是日初,萬事更新的感覺,彷彿晨光還沒走遠,時間驀地生了寬容,也許我迎頭追趕追趕還來得及開始呢。於是,我便忽然有了努力的衝動,打算好好地利用這剩餘的下午。 然而電話突然響起,鈴聲急促,無先兆地劃破清靜。我拿起一聽,朋友第一句便說剛才想找我,但撥錯了號碼,電話打去了舊居,我父接電話時卻只說我不在,還仔細抄下他的姓名電話,說我回來後會告訴我,好像完全忘了我已經搬出去了似的。我後來回家,不經意向爸提起這事,他揚了揚頭,瞇起眼睛想了想,說:哦,我忘記了,又是當然又是歉意,語氣中竟還有一絲好玩。 父親近年好像沒以前那麼俐落了,好幾次好些簡單的話說到嘴邊也會搞錯,自己卻不自覺。有次我們去飲茶,他興致很好,像我們小時候一樣為我們張羅點心。他隔著兩桌茶客,叫停了推車賣粉果和叉燒包的,問明內容後,高聲說要「粉包」,還轉過來問我和妹妹要多少。賣點心的先是愕然,顯然也有點反應不及,接著便咧嘴笑了出來。我和妹妹都覺得窘,覺得爸爸好像無端被嘲笑,但竟然始終不知道,我們又不忍心說破。後來還是母親開口打發了對方。 然而爸有些事情倒是絕不含糊的。我新搬了地方之後,他堅持要親手為我做幾個書櫃,讓我二十多年來不斷亂買的書可以重見天日,不用再藏身於紙箱之內。他拿了鑰匙,斷斷續續地忙了幾個星期,效率不太高,成果卻一絲不苟:書櫃四個,用寸半厚的木板釘成,櫃邊還做了塑膠的軌道,可以裝上活動的玻璃門。撫著這木櫃,很像握著父親的手,一樣的大而溫厚,堅實而穩重──那是小時候爸爸抓著我的小手,帶我踏著大石階上幼稚園的殘餘的記憶。我好像都以為我忘了,原來還一直記得:天高雲低,陽光朗朗地曬在印有我名字的小小的藍色的塑膠書包上。爸爸走在前面穿著白色長袖襯衫,打著紅領帶,挺著腰,黑髮油亮閃滑,空氣中飛揚著一股爽利的髮乳的氣味,還有清早在路邊叫賣的蒸的白色腸粉的淡淡白米味道。記憶中的父親從來就是這樣的年輕的,似乎也只能是這樣年輕的,就如我在他的心目中也永遠長不大。 以前住一起的時候,他習慣等我們都睡了,半夜會再起來查看我們有沒有鎖好大門。每夜乍醒總看見他坐在廳中,背著神枱燈垂著頭,黑色身影背後是一片紅光,像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全部都坐集一身。那神檯枱的紅燈,退縮在昏暗的一角,清早白天看不見,卻永遠守在那,暗中以血光呼喚黑暗,伺機而行。 搬來這裡之後,下了決心要清理雜物,一時清了幾箱東西,都用大紙箱裝著,準備全部弄完一併丟掉。那夜我很晚才回來,進門看到紙箱上貼著字條,彎腰一看,上面寫著:這箱有待明天拿去丟,因今天太累了。爸──簡單明瞭,不再逞強。我起來的時候失了重心,不意踏了空踩中了紙箱,啪的一聲,彷彿其中有點什麼頹然碎了。 有時我想,中國父子必定是最難相互諒解的。中國男子向來就羞於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心中想的都不好意思直說,成長是一次急促的情感退化。他未嘗不知道男孩最渴望的不是看來遙遠得不知用途的道德訓誨,而是直接單純的關懷,最好是放任得近乎溺愛的自由,然而長大後他便忘記了,又或是慣於抑制了,反過來嚴加管束自己的孩子。然後又過了許多年,他老了,孩童的奢望又復活了,倒又要從他兒子身上找回失落的關切的目光。但兒子呢,可還沒有到老得足夠還童的年紀,仍年輕得不屑兼顧這等婆媽微末之事。 小學作文課,但凡題目叫〈我的爸爸〉的,模範作文的模範父親總是那一類早出晚歸但回家後絕不會身心疲憊反而滿臉笑容耐心指導子女功課還能從不加以打罵兼且和睦鄰里加上言行得人稱羨的。我當時想:父親到底也不過是人呀,然而,為了投其所好,也就倒模仿製了一篇,後來好像還得到了老師在課堂表揚。這事每次想起來就更難過了,覺得親手出賣了父親和自己。 事實上,我印象中總覺得父親對我們過嚴,幼時的歡樂來自他偶爾的寬容。到了不再願意跟父母一起外出的年紀,那時候不怎麼喜歡他在家。我父親中年近視,所以不准我們看電視,他回家第一件事便是關電視機,於是一下子螢幕上的長劇的悲歡離合便即時灰飛煙滅。我那個時候和哥哥上下鋪睡在客廳,我睡下面。 爸上班前會坐在我的床邊穿襪子。小的時候我會抱他,但中學以後,我會裝睡,默默地不作聲地等他離去。他結婚前晚上去念英文專科學校,英文不成問題,唯獨是他的在工作上有時要面對日本人,每次都不明所以,所以愈發感到外文的重要。中學二年級的時候他指定要我去中區的「青年會」學日文,要我每週混在那批三十過外的青年白領之中,呀依烏欸喔,好不尷尬。我一一賭氣陽奉陰違,表面奉行,暗裡反抗。那時我想我還年少,鬥他不過,心裡在等待,等我長大,而我終於長大了,結果中二便要戴眼鏡,讀大學的時候才驚覺日文對研究有莫大的用途,不得已重頭學起。 於是兩代的男人坐在反方向的子彈列車上,彼此重複著對方的路,註定要成為另一個自己,剎那相交,打個照面,想打招呼,但錯過了就錯過了。 我七八歲的時候趴在家中的床上玩槍戰,家裡沒有亮燈,我幻想自己是地球保衛隊唯一生還的隊員,正在獨戰隱形怪獸,目標是怪獸唯一現形的血眼:客廳中的神檯燈。久戰不下,怪獸老是不死,我一時情急,用盡了氣力把塑膠槍丟了過去。燈泡居然沒事,妖魔未除,槍卻從牆壁反彈回地板,碎了一地,壯烈犧牲了。我靠著微弱的紅色燈光小心地把殘骸逐片撿起。頭頂怪獸吊睛紅眼,一搖一擺地眨來眨去,在幸災樂禍。當時我心想,你可別狂傲,我始終是要報復的。 晚上我專心地等爸爸回家,趁他看來還不至於太不愉快的時候拿出盛著槍支碎片的盒子,爸拿在手中一看,我預期他會罵,但更預期著屍體再生。他翻了翻便說:這都修不好了啊。我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爸對我說,乖,別哭,世上有些事,人根本就是無能無力的。我怎樣也不要相信。腦海中的卡通與超人向來都是死而復活的,怎麼早上還完整的好好的神奇死光槍,夜裡就毀了不能復原了呢。 然後是今天,我們一家再次上茶樓。爸坐在窗邊,低著頭要綁鞋帶,陽光正正地曬在我們的脖子上。雖然已經冬至了,但仍有一絲暖意。父親穿上了西裝結了領帶,笑吟吟的,也許是因為星期天,也許是我們兄妹齊集。在父親的意識裡,飲茶應該是占有儀式性的地位的,我大學畢業第一天正式去上班,他要我早點起來,要請我上茶樓。我那天打了領帶,穿了襯衫西褲,扯著領帶跟爸說:好不習慣,這個。 爸說:慢慢就習慣了。 生而為我父,我想他總是不快樂的居多,人生付出的是這麼多,回報是那麼的少,而更重要的是年老已漸次自他的腦門把白髮一圈一圈地吃得微禿了。我突然記起老家的浴室,鏡櫃的門一拉開,裡面大半是風溼膏布與小罐的跌打藥酒。看得到的痠痛。他老了,但從沒聽過他問人存在為的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他不說不是他覺得不用說。只是他不知道跟誰說。 他是寂寞的。 【內文節選二】 自煎 黃昏,他還坐在小巴趕著回家的時候便感到事情的徵兆:喉頭像給什麼卡住了,像蓋住一層薄膜,癢癢的,頭有點熱。他伸手去摸摸鼻孔,手背便沾了光滑的黏液,也黏起早上起床時相同的感覺。原來這徵兆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為什麼當時不察覺,不去做點什麼呢? 他像尾擱淺在陸上的魚,回到家裡把水喝了又喝,卻始終無法溼潤那口腔內最乾涸的地方。那部位確然是小的,然而像土地中一點的沙漠,不用多的,已足以向外擴散,緩緩蠶食其他未變的地方。已不是第一次有這種經驗了,為什麼會忘了呢? 他拿起水杯,想要再喝點水來吞片藥,卻忽然想起他的朋友對他說:有空一同去喝茶啊。他也不明白為什麼會在這時候記起這一句話,教他往後對他朋友的記憶摻雜了一種藥片的氣息,彷彿附加了一個庸俗的比喻。可是這時他卻真的還能夠感到他的朋友右臂擱在他的背上,嘴巴卻像尾陸上的魚,開開合合,只顧著跟他身旁其他的人說笑話。彷彿不過是今天的事,忽然又像是昨天的,但記得那樣清楚,恐怕又已經說過不止一遍,不是最近的事了。 他們到底有多少次見著面儘在說有空去喝茶呢? 他抬起頭卻只見到滿天的雲,外紅內黑,像冷卻了的炭,無言無語,彷彿碰了一鼻子灰。那次他也只管笑著說:去啊,去啊。朋友說:來啊,來啊,一言為定,笑嘻嘻地答應,任誰也不在意彼此的承諾最終都成了圓不了的謊。來啊來啊,言語間朋友已經和其他人走過去了。 嘴上親切一般無異,但實際上怯生生的,竟然不像老早便認識的人。一撇長長的陰影投了下來,一樣悠長但沒有深度,太陽在他的背後沉了一半,光明西歸,朋友在前頭漸行漸遠,他到頭來踩著的也不過自己的投影。 此刻他手裡的水杯水不揚波,卻沒法映出一個人的完整面容來。 他們後來倒真的有喝過茶的,兩杯茶面對面的坐著,銀匙白杯,客客氣氣,各安其位,滿杯的茶彼此都只喝了一半,彷彿滿肚子的話都只露了一半的底。世事難料啊。他以為這是朋友的感慨,但他的友人看著桌上的合約久了,以看著一張人壽保險單的目光看著他,教他幾乎無法相信面前的人就是當年爭喝一瓶酒的人。 有保障比較好。他捧著頭,改了坐姿,移動間腦內沙沙作響,重甸甸的,壓得他喘不過氣。記憶中他們從來不曾有過爭執,根本就沒有問題,不需要做點什麼去阻止,風起沙揚,人情中一點尖刻的石頭便隔出了兩個各自生長的沙丘,流失了親厚的沃土,大地不明不白地龜裂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原。 在未變壞以前,一切彷彿都是好的,病人在發病之前不算是病人,綠洲在被沙漠湮沒前還是綠洲,預兆不是沒有,但都不去理它,心裡想:都還遠著呢,總不會那麼快來到。然而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像由黃昏轉入黑夜,太陽遲遲,過程緩緩,但還是滑過去了,已發生的已無法逆轉,只有無可駁回的一片漆黑。紅日已老,一日已死,永遠無法挽回。 他靜靜地看著那墨黑的夜空,手裡拿著的傷風藥,竟然忘了吃。他只是在想,打從朋友第一次說有空一起喝茶啊他便應該曉得了。正如先前那漫天通紅的晚霞原來是一種警號,怪只怪當初視而不見,教它燒了又煎,空自著急。 【內文節選三】 我們總是在不對的地方尋找 毫無意外 女廁門口排了長長的人龍 男廁的小便斗卻乏人問津 空張著嘴 愛 張口便像句髒話 【內文節選四】 忽然之間,右先生 「九二一的時候你在台中嗎?」我問運將大哥。 計程車在開往國美館的路上。 「在呀,怎麼不在。我在醫院,我記得有兩次地震。」 「對,還上下動。」 「嘿呀,第二次,我站在路邊,腳底感到有東西在戳,路面上下在動。」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二凌晨兩點零三分,你在哪裡? 你拿起手機,黑暗中沒有電沒有燈沒有訊號,彷彿沒有人類在那一頭。 你要打給誰?你在陽台外推的臥房,腳在地板上,卻像是踩在波面之上,你人在手搖杯裡,上下在搖晃,機遇的手舉起又落下,書架快要倒下,書倒下,CD倒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也倒下,砰砰砰砰木板閃過某件家具打了下來,有風,氣流颼一聲地掃到你的腳背,書差點砸中你的頭,抽屜被拉開,櫥櫃門被掀開,玻璃杯撞上瓷碗,傾拎哼楞,鍋子沒掛好被拋了出來,摔了一個踉蹌,金屬的回聲在寂靜裡分外清晰地迴盪著,像水波一浪一浪,吊燈在抖,房子還原為真空的框架,你一點一點加進來這個家的東西,被一件一件地扔回去,你是剛從打撈的手那指縫中逃脫的魚,僅以身免,一丁點的顫動都讓你心頭一震,你家剛好在大樓最高的一層,沒有彈力的四面牆被來回拉扯,一搖三晃,最小的容許範圍之內有最大的晃動,你想到腳底下的樓面非常有可能塌下去,你想逃到門外,漆黑中摸索著找到門邊,你多麼慶幸臨睡之前你並沒有如常地關上臥室的門,但搖擺中你無法移動,地球還在嘔吐般前後抽搐,地要往上擠,天要往下壓,木造的門框可能變形斷裂,你的肉身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所謂大難臨頭,重點就在臨頭兩個字上。橫梁隨時可以壓頂。多麼地切身。後背發涼。巨變來臨的時候,門是阻礙,牆是陷阱,人身是多麼難得的大目標,每一處都可以受傷。這是餘震,幾秒就是一生一世。 但願這一切沒有發生。 長長的沉默。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二凌晨一點四十七分。並不很久。之前。你發現你躺在床上,床板在動,往左右擺,像慣常的台灣地震。你從睡夢裡小塊的黑轉移到張眼後大塊的黑,在完全張眼的瞬間,窗外的街燈分明還亮著,隔了窗戶,窗格子的影子像十字架壓在你的身上,然後,你張開眼,世界在眼前消失。你以為像之前一樣,你翻過身,世界就會平復。但是這次沒有。台灣南北輸電的電纜應聲斷裂。時間如你所願地倒了回去,你趕上了第一次的地震。全黑的世界像無知的心智擴大了一切的感官與恐懼。路上有黑暗,地殼有聲。狗在吠。 接下來是總共一百零二秒的撼動還有歷時很久很久的訊息混亂。之後,你才曉得,這一連兩次的地震會被稱為九二一大地震。規模七.三級。 但願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但南投市武昌宮的柱子折斷,九十度彎腰;魚池鄉日月潭中央的拉魯島面積縮小,月下老人祠崩壞;台中石崗水壩第十六、十七、十八號溢洪閘門斷裂,遠遠看過去像脊椎有三節骨折,水壩潰堤,水是透明的血液;台北東星大樓倒塌,六天後奇蹟地,遭活埋的兄弟在廢墟中被挖出。電力要到了十二天後的十月三日才全面恢復,期間好些地方沒有水,沒有瓦斯。霓虹是菸灰剩餘的紅點,文明被狠狠抖落。震央集集車站的鐵路被嚴重扭曲,這一段路軌後來被移到台中光復國中的校園,那裡的操場被斷層切穿,跑道是剛要捲起就被壓下來的陸地海嘯,永恆凝固了,這地方,兩年後取名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這些,你當時當然都不知道。 如果時間真的可以倒流。 飛散的沙塵可以重新凝聚為磚頭,瓦礫長回水泥牆的身上,梁柱鋼筋不外露,看不到裡面塞的是空的沙拉油罐,跪下的房子重新站起,六樓八樓從一樓的地面爬起來回到原來的位置,被削去頭顱的大樓一棟一棟地依次逐一站好,牆壁顏面都生回來了,龜裂的無縫無垢,土地被撫平,沒有撕裂,骨牌挺回去,救護車警察軍隊倒回去,巨大的崩塌聲響闇啞了,嘶─轟—轟隆─嘩啦—沙—唰—兵砰—豁啷─啪─喔伊—喔伊混合著人們的呼喊聲統統沒入夜晚,復歸於無,年輕的兄弟還在客廳玩大老二撲克牌遊戲,弟弟側耳一聽,還是尋常的半夜,不知哪裡的小嬰兒在哭叫,媽媽低聲地哄著。沒有後來持續很久的惡夢。沒有來不及見的面,沒有等不及的和解,沒有沒說出口的道歉,或愛,沒有生離死別。 但忽然之間,天昏地暗,世界可以忽然什麼都沒有。歷史沒有如果,命運還是對人丟了石頭。時針停擺,生命像塵埃。二四一五人死,一一三○五人傷,長長的沉默。巨變來臨的時候,你在哪裡,不,他在哪裡?我想起了你,再想到自己,為什麼我總在非常脆弱的時候,懷念你。那一夜,你存活下來了,歷史定格在某張停擺了的鐘的影像,永遠到不了凌晨兩點,但這一刻,你的時鐘還在走,滴答,滴答,無情地走著,非常響亮。意識回來的時候,你拿起手機,黑暗中沒有電沒有燈沒有訊號。你憑記憶找到室內電話的位置。有訊號,但撥不通。所有的成年人都在打電話嗎?千千萬萬戶迫切地在同一根電話線上擠。你想到了他,卻打給了另外的一個他。 到底有沒有所謂對的時間,對的人?還是所有的右先生,右小姐都不過是剛好在你左右可供選擇的先生,或小姐?Right?Now? (你也會這樣嗎?不只一次想哭嗎?愈努力去解釋,愈被誤解嗎?) (你真的確定嗎?找到了你的最愛嗎?還是不好意思再拒絕,就說服自己接受他了呢?) (你真的確定嗎?知道你在做什麼嗎?還是不好意思去承認,就騙騙自己已經很好了?)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的《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論文:「一九九八年因該年為虎年且為孤鸞年,初結婚率降至千分之六.六九,然一九九九年隨即提升為千分之七.八七,二○○○年更達到八.一九,這兩年結婚率上升應和千禧龍年有關;之後又下降。」那千分之七.八七和千分之八.一九決定結婚的人口,到底有多少是因為千禧龍年,多少是因為過了孤鸞年,又有多少是因為那夜裡過不去的一百零二秒? (你真的知道嗎?真的了解你自己嗎?一直這樣地問,你就會開始動搖嗎?) (你真的相信嗎?得到了最想要的嗎?還是為了他們的期望,就把那夢想都變小了呢?) 關係可以有很多如果,但現實只有一個結果。放棄是會上癮的。本來要的沒有通,不確切的虛線卻接通了。機會的斷層,葬身著某個名字,你錯過了自己了嗎? 「九二一的時候你在台中嗎?」 時間快速蒸發乾涸,像很喜歡魚池鄉的席德進逝世也快三十三年了。我把別篇文章的開頭移到這一篇。那是二○一一年,那時候我要去看席德進逝世三十年畫展。生命有時,唯有文字的敘述可以無限地開始。 距離九二一快十五個年頭了,然後將會是第十六個夏天第十七個。 九二一的時候我還不認識你,現在可能又變回不認識,或是無從認識。 不思量,自難忘。 【內文節選五】 七種靜脈 頸靜脈。Jugular vein。阿婷走出天后地鐵站,抬頭就看見自己在天后廟道與英皇道交界的家。快要午夜的時分,四周有一絲罕見的寧靜,頭頂一個銀白的月亮,沉靜中奇異的光華,壓在自己住的唐樓。左邊一座新蓋的高樓拔地而起,那麼的細長,像陽光不足的瘦弱植物,也益發顯得她的房子矮了一截。她看得脖子也酸了,細細的空置窗戶好像枝莖的纖維毛細管,無人的夜裡靜靜地吸啜著一點什麼。十二月上旬樓宇買賣登記減少五成三。嘉湖山莊成交量跌七成。馬鞍山新樓盤跌百分之八。將軍澳回落百分之三。樓價跌了但樓宇依然屹立高企,像遙不可及的紀念碑。阿婷並不覺得她的生活有什麼改善之處。十五年唐樓供二十年。這就是她引頸以待的生活麼? 肺靜脈。一下子雞雀不分同屬形跡可疑,香港成為了禽流感蔓延下的無掩雞籠,人人自危。威爾斯醫院的護士指責院方沒有隔離要用呼吸機呼吸的女童病人,遇人殺人,遇佛殺佛。禽傳人,不吃雞肉。人傳人,不握手,不擁抱。基絲汀赫然回想有多久沒有擁抱李察了。甚至連碰觸也沒有。 前腔靜脈/後腔靜脈。在香港,阿明困在貨車內卡在早上過海的車龍之中,從老遠望過去,通往銅鑼灣隧道入口的天橋前後包抄,連接城市的上下半身。海港的運輸大動脈凝滯一如瘀血,動彈不得。藍色的集體挫敗感。在台北,要轉往國父紀念館的市民大道上,小馬打開塞在車陣中的車門吐吐悶氣,嘩的一聲吐了一口檳榔汁,落地如血。 渦靜脈。旺角清晨的大廈外面堆滿一袋又一袋黑色塑膠袋的垃圾,像鼓脹的眼球,無辜的。Venacomes。伴隨著動脈的靜脈。光與暗共生。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第七種靜脈。Jugular vein,其實並不是頸靜脈。Jugular就是致命弱點的意思。
【內文節選一】 我父 我是什麼時候才發現父親其實已不再年輕呢?那天我坐在床上,在新分租的房子裡,時間其實已經不早,我起得晚,不再渾噩的時候正午都過了,但陽光居然還能穿過四周大廈的縫隙照了進來,微塵紛飛,新燙過的窗紗筆直透光,懊悔中竟有一種仍是日初,萬事更新的感覺,彷彿晨光還沒走遠,時間驀地生了寬容,也許我迎頭追趕追趕還來得及開始呢。於是,我便忽然有了努力的衝動,打算好好地利用這剩餘的下午。 然而電話突然響起,鈴聲急促,無先兆地劃破清靜。我拿起一聽,朋友第一句便說剛才想找我,但撥錯了號碼...
作者序
【自序】 同名同姓的人 (代序 Overture) 只希望解悶 卻說絕對 認真 為求逼真誠懇 還扯到永恆 你嘴裡說 我們 卻又想著別人 你說不夠安份 那是人的本能 等到了黃昏 卻又掛念 清晨 一面享受安穩 又後悔受困 決定選擇上昇 但又羨慕下沉 還沒願意承認 已經想到 否認 到底哪一個的版本 才是你的本人 一半看來那麼純真 一半 又帶點狠 你是 同名同姓的人 還是我的愛人 一半逃避一切責任 又 為自尊苦撐 只希望 解悶 卻說絕對認真 為求逼真誠懇 還扯到永恆 你嘴裡說我們 卻又想著 別人 你說不夠安份 那是人的本能 等到了 黃昏 卻又掛念清晨 一面享受安穩 又 後悔受困 決定選擇上昇 但又羨慕下沉 還沒願意承認 已經想到否認 到底 哪一個的版本 才是你的本人 一半 看來那麼純真 一半 又帶點狠 你是 同名同姓的人 還是我的愛人 一半 逃避一切責任 又為自尊苦撐 等到了 清晨 卻又掛念凌晨 一面享受單純 又後悔沉悶 決定這樣發生 又想別的 可能 還沒願意承認 已經想到否認 到底 哪一個的版本 才是你的本人 一半看來那麼純真 一半又帶點狠 你是 同名同姓的人 還是我的愛人 一半是熟悉的部份 卻又 完全陌生 【跋】 post/後寄:pan/泛(節選) 壹 踱步中的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突然轉過頭,倒退著身子,一步,一步。 停。他欠身凝視,像被釘住了。一個有火漆封印的白信封被放在桌上,收信人名字的盡頭蓋有郵戳:他的名字上面蓋著P.A.N.三個字母的縮寫,並不是慣常的郵局所在地「馬爾博爾蓋托瓦爾布魯納」(Malborghetto)。馬勒先生收信。 一八九六年。大英帝國第四次攻打非洲的阿散蒂王國(Ashanti Empire)。猶他州(State of Utah)成為美國第四十五個州。遙遠的東方中日兩個帝國打完甲午戰爭後,朝鮮完全脫離與清朝的藩屬關係,朝鮮王稱帝,台灣反割讓游擊隊被撲滅,台灣總督府宣告成立。香港再次爆發世紀鼠疫。但馬勒思緒之海的浪濤裡,沒有這些。 彼時,他的腦海正一波一波地演奏著還沒完全生成的第三號交響曲。 到底是感覺選擇事件,或事件選擇感覺? 馬勒要摹寫宇宙眾生,但也許萬物眾生也正在模仿馬勒式的複音音樂,多個主題透過不同的物件,不同的音色與聲部處處現身,看似獨立的旋律如同時間中的各種事件交織在一起。在那個凝視的當下,法國號、低音管、定音鼓的自行歌唱戛然而止。三百人的女聲合唱團與兩百人的兒童合唱團閉嘴。馬勒定睛看著信封,如遭電殛。P.A.N 三個字母如封印解開。 七月九日他寫信給原來的寄信人,也就是他的好友女高音安娜•馮•米爾登伯格(Anna von Mildenburg):「我如常地看著郵戳,通常應該蓋著馬爾博爾蓋托瓦爾布魯納的位置,只有P.A.N.(其實隨後的那個數字30還是有的,但我那時沒看見)唉,這幾週以來我一直在尋找這部作品的總標題,我靈機一觸地終於想到了”Pan”,你應該都知道吧,這是古代希臘的神,後來又演變為萬物的化身。」這其實是一次誤讀。”pan”應該是德文郵局”postamt”。但馬勒認為這是神祕的神回,這是命運給他的信,因為他信。他寫道:「這不是很不尋常嗎?」 (遠古的日耳曼Frank寫信給Franco寫信給羅馬帝國後期的Francia寫信給同代人Franciscus寫給英格蘭的Francis也寫給Frank以及他的女性朋友Frances寫給法國的France寫給義大利的Francesco寫給西班牙與葡萄牙的Francisco寫給荷蘭的Franciscus寫給波蘭的Franciszek寫給瑞典丹麥挪威芬蘭的Frans寫給愛爾蘭的Proinsias寫給匈牙利的Ferenc寫給德國的Franz) Wing Shya 夏永康幫我設計的這本《同名同姓的人》,其中有一稿的封面是一群人走在紺青色的石灘之上,往某一個未知的方向走去。封面只有一張照片,大地袒露它平時不可知的粗糙不平的肚皮,人群只占三分之一,或更少,不同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Wing 說是在印度拍的,海水暫時退去,人走在消失海面的海床上,要去海神廟。 天覆地載。這不也是某種萬物的總和? 而什麼是萬物? 什麼是個人? 什麼是我? ”Pan”是希臘文的”πᾶν”,中文翻譯作「泛」,取其「漫出來」,所以無所不在的意思。嚴格定義來說,馬勒的第三交響曲是不合比例的交響曲,第一章占用了總長度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六個樂章又遠超過約定俗成的四個樂章的格式。就連他自己也覺得這作品取名「交響曲」是不大恰當的,可是對馬勒而言,「交響曲」的意義就是動用一切的素材去築構自己所要的整個世界。同樣是”Pan”,這字詞在馬勒的意義的滑行裡面,也代表了「牧神」,半人半山羊的「潘」,像馬勒命名時候的猶疑, 一半,一半。他曾經一度要把第三號交響曲命名為「仲夏夜之夢」,但與莎士比亞無關,與牧神潘有關,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馬勒本來的標題是「牧神的甦醒」。 但音樂發表的時候,標題全部都取消了。文字是彰顯也是蔭蔽。是支撐也是限制。 在標題與絕對音樂之間,他選擇讓作品自己的意義自行漫出。 一九○二年。德國少年法蘭斯•科薩費爾•卡布斯(Franz Xaver Kappus)寫信給他的軍校學長。 像一切的文學書寫,他有期待回信嗎? 像是陌生的讀者(如果那時候有)寫信給李白,那種等級的大神。而詩人回信了。隔年,二十七歲的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回信給十九歲的法蘭斯•科薩費爾•卡布斯。在回信前,未必有任何關聯的,里爾克發表了他日後的名詩〈黑豹〉(Der Panther /The Panther)。 這是文學上很有名的書信交換──像所有擁有名人信件的,最後都會捨不得不出版──大概二十年後會結集為十封《給青年詩人的信》(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Letters To A Young Poet)。第一封回信委婉的評論卡布斯的詩,馬克•漢曼(Mark Harman)的英文譯本,有一句是:「在這裡,有個獨特的音符在尋找表白與旋律。」這封信一開頭就建議說:「萬物都不像人們要我們相信的那樣具體與可以言說;多數的經驗是無可言說的,它們完成在一個語言無法碰觸的空間,可是比一切更無可言說的是藝術之物,它們是神祕的存有,它們的生命在我們渺小短暫的生命之外恆久存在。」這裡中文的「萬物」,德文是”Dinge”,著名的里爾克英譯者斯蒂芬•米謝爾(Stephen Mitchell)譯作”Tings”(大寫),馬克•漢曼則是”Everything”。 ”Dinge”後來會發展成為里爾克很重要的美學與詩種。馬克•漢曼解釋這是大寫的、抽象的「物」(objects),英文無以名之,不妨乾脆用詩人霍華德•內梅羅夫(Howard Nemerov)自鑄的新詞”Ding”表示。 凝視萬物,直到不再有我與他者之分,如同動物園內被凝視的黑豹凝視世界一樣,不要急著寫,不要急著表現,時間不算什麼,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更多,大自然不會有評語。或是像馬勒那樣傾聽,在鄉間的酒神狂歡會,從雜耍、木偶戲、軍隊儀仗與歌唱團「之間」,從喝酒與吆喝「之間」,從喧囂與雜音「之間」,從各唱各的調「之間」,他聽到了音樂,也從「之間」看到了複音音樂該有的規律。 又也許我們也就是萬物,內在的我就是複音的複數的我。夫道未始有封。「封」的本字,象形是「丰」,在受封的土地上種樹為界。如果不分,呼我為牛則牛,呼我為馬則馬,都可以,我們都是同名同姓的人。如果不封,就不會只有單一的一封信。信號都在,信無所不在,沒有封印,也無所謂解封。意義自行漫出。無言是因為無可言說。 就算法蘭斯•科薩費爾沒有寫信給萊納•瑪利亞,里爾克還是會寫信給他的里爾克,他的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Lou Andreas-Salomé),他已婚的情人和導師。當受教與授教對倒,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就是法蘭斯•科薩費爾•卡布斯,莎樂美就是里爾克。寫,是他的字我訂造。 (遠古的日耳曼Frank 沒有寫信給Franco 沒有寫信給羅馬帝國後期的Francia 沒有寫信給同代人Franciscus 沒有寫給英格蘭的Francis 也沒有寫給Frank 以及他的女性朋友Frances 沒有寫給法國的France 沒有寫給義大利的Francesco 沒有寫給西班牙與葡萄牙的Francisco 沒有寫給荷蘭的Franciscus 沒有寫給波蘭的Franciszek 沒有寫給瑞典丹麥挪威芬蘭的Frans 沒有寫給愛爾蘭的Proinsias 沒有寫給匈牙利的Ferenc 沒有寫給德國的Franz) Post。後。寄。神沒有寫信給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卻收到了。 法蘭斯沒有寫信給馬勒,法蘭西斯卻收到了。 貳 《同名同姓的人》現在定稿的裝禎,第一層的書衣其實是書腰,不依一般規範的,寬度幾乎蓋過了書名。這裡是許許多多Wing Shya 歷年拍下的人物大頭照。萬物不僅僅是眾生的總和,不是大數據中集體行為的預測,是一張一張又一張個別的臉,有血有肉的,同是人類卻又不盡相同:也唯有容許異質的拼貼並列,容許不同的人事物共同存在又互相依存才是真正的世界,在同中見異的、異中有同的「之間」才看見眾生。 翻開書頁,WIng Shya 的版面設計讓齊頭的文字永遠有一條想像的軸線,文字如瀑布順勢往下,在比較長篇的文字裡面,不無危險地超過版面的安全框線,幾乎要往下掉,要被裁掉,有種滑出框外的感覺,提示著界線的虛妄,安靜的不一定就是靜止的。書中的照片多作「出血」的處理,視覺漫出,有時候又緊貼文字的中軸線,讓文字與影像這兩塊的地殼板塊擠壓在一起,視覺上有突出浮起的錯覺,在2D中營造3D的效果,也在在提醒當下的這個空間之外,還有另一個疊加上去的可能空間,像世界上可能同時存在著另一個同名同姓的你,有一把和你家一模一樣的門匙。 第二層黃色的書衣,只有書名作者名與推薦語,紅字竪排往上,是內文「齊頭散尾」往下發展的相反鏡像。紅色的字印在黃色的底,我自己覺得像奏章的硃批,也像是符咒,那是文字力的圖像表現。佳璘讓內封只剩下書名作者名,其他原來有字的位置只有長短一樣的直線,像聲音的波普,簡無可簡,而書的作者「李焯雄」也是一個同名同姓寫歌詞與音樂相關的人,作者「李焯雄」又很喜歡挪用作詞人「李焯雄」的句子織出別的紋路,那些純文字的音樂。 又也許這些裝禎設計不過是具象地表現了我們活在當下的聲音景觀:現代的書寫是有背景聲音的,耳機裡面的流行音樂往往比鳥語蟲鳴清晰,歌詞也是物,是下意識的一部分。 偏離焦點、比重異於其他人,是Wing 的風格,然而也像是我的。 《同名同姓的人》不是在同一個城市同一段時間寫成的,像「漢城」「首爾」、「嗎」「麼」、「救傷車」「救護車」、「的」「地」等,整理成書的時候也沒有要讓它強行齊一,大部分都由它,不恐同也不懼異,例如「莫迪良尼」(Amedeo Modigliani)也可以是「莫迪里安尼」,兩岸三地的說法不盡相同。我想從最基本的字詞提醒我自己,這世界的確有人是這樣的,沒有哪一種才是最正統,也未必有一個不變的我。 整理這本書稿很像是我對自己的「知識考古學」,重點不在「古」而在「考」:認真地讓物件自己說話。 我當然知道從句子裡某個「而」「了」的增減就分裂出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不過風格分析不是最重要的,作品當時選取的細節會告訴我們更多。例如流行名字是時代的標記,當書中出現「梅豔芳」或是我還沒有寫過就消逝的「張國榮」,一看就知道不會是在寫當下。但我們讀某些過去的作品,正如我們讀這個先我們而存在的世界,與其視為「古物出土」,是死去的歷史,不如理解為仍然存活下來的某些部分,是某些平行的世界,後來的我們還是可以寄信給前代的他們或我們,這些鮮活的存在仍然邀請我們付出現在的情感,過去並沒有過去。 (法蘭斯其實就是法朗哥就是法蘭西亞就是方濟各就是法蘭西斯就是法蘭克就是法蘭西絲就是法蘭西就是法蘭西斯哥就是法蘭斯西高就是法蘭西斯庫斯就是法蘭齊歇克就是弗蘭斯就是普林西亞就是法倫茨。異名同實的同名同姓的人。所有人寫信給所有人。沒有人寫信給沒有人。) 我最後在寫這篇後記的時候,發現了從前《九分壹》的同仁飲江送給我的一本葡萄牙作者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的《惶然錄》(Livro do Desassossego /The Book of Disquiet)中譯本。他這些「泛我」(I-ish)的作品,要圈定是「日記」是「格言」是「寓言」是「詩」是「散文」是「小說」可能都是在簡化他。佩索阿設計了很多分身,這本「不安之書」通篇都是「I」,但往往又不能完全等同是他本人。 我一直覺得大家應該注意的是作品本身,不是作者本人。書中寫的人事物,有些是公眾比較熟悉的,我寫他們,有一部分的他們也寫我,但我希望讀者記得,無論他/我,很可能只是同名同姓的人,是第三身或第一身的敘事體,某張假面。 我跟出版社正式說明這本書的那天,我偶然看到了阮義忠先生的攝影集。書名是《有名人物無名氏》。誰都是有名有姓的人,但如果你我沒有真的認識,再有名的人,不管是不是同名同姓,也不過是無名氏。我把書的封面拍下來想給出版社的編輯看。因為反光,攝影集封面的黃春明先生隱約看到了我疊加上去的身影。確實是這樣。看別人也是看自己。在這樣的辯證當中,一味否定說當中沒有我也是矛盾的。 真作假時假當真。這是現實。 後記是我延後多時才寄給自己的信嗎? 佩索阿的書死後才出版,像曹雪芹的書,未必完全是他自己要的本來面目。可是他真的有想要出版嗎? 還是創作即完成,完成了就是完了? 書中有一段是這樣的:「每次我能完成點什麼,我自己也很感到驚訝。又驚訝又沮喪。我完美主義的本能理應是阻礙著我不讓我完成的,它甚至極可能阻礙著我不讓我開始。可是我分了心,還是開始了。」 我如遭電殛。這很像是在說我,或是我有可能會寫出的句子。 法蘭西斯收信。
【自序】 同名同姓的人 (代序 Overture) 只希望解悶 卻說絕對 認真 為求逼真誠懇 還扯到永恆 你嘴裡說 我們 卻又想著別人 你說不夠安份 那是人的本能 等到了黃昏 卻又掛念 清晨 一面享受安穩 又後悔受困 決定選擇上昇 但又羨慕下沉 還沒願意承認 已經想到 否認 到底哪一個的版本 才是你的本人 一半看來那麼純真 一半 又帶點狠 你是 同名同姓的人 還是我的愛人 一半逃避一切責任 又 為自尊苦撐 只希望 解悶 卻說絕對認真 為求逼真誠懇 還扯到永恆 你嘴裡說我們 卻又想著 別人...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抒情的可能不可能/張小虹 李焯雄的左右搏擊/林夕 轉身的姿態很美/周耀輝 如玉/黃碧雲 我是李焯雄/李桐豪 字裡行間的不散不見/邱瓈寬 我的同路人/李宗盛 代序 同名同姓的人 (Overture) 壹、我(一個人)共存 銀河系(一個人) 沒有人等沒有人 我父 妹妹 欠 沒有就沒有 四月 媽和貓和我的奇異中午 筆劃序(你別無選擇) 假面的告白 直到飛機完全停定為止 今夜燈光燦爛 將盡時 忽然之間,右先生 蒙塵 蜘蛛巢城 如數家珍(外一章) 太陽下班的時候 美麗的哀愁 寄望 燃燒過後 馴獸的人 身體是沙 痛是枝椏 在發芽 done done done done(with words) 兩組靈魂的和聲 (明)信片 一口一口(請勿餵食動物)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 以為一下雨 原來我非不快樂 飛行百貨公司 automatic 帶我去遠方 北京如晤 定期氾濫的河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 Peut - être 蝕 好日子 狂賀!台慶月!耶 你看哪一台? 照常營業 我所知道的二三事 光環終於掉在地上 請這樣記得我 如同神一樣的旨意在降臨 如同神一樣的旨意在降臨 後記 煉石 貳、(異名同實的)同名同姓的人 字母小姐的(愛情)故事: BBC的Emma 艾美麗,愛美麗 七夕是何年 speed 七種靜脈 十四 淚海 浮生試驗及其他 張,愛琳(張愛玲):誰? 什麼? 為什麼? 追月 心照 然後呢,然後? 然後 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他人的福袋 諾,我們給它看看牙齒 為了倒數過後,明天的記憶 -13 因為我信,所以,你會存在 沉默.暗啞.微小 Raymond Carver 毒設相思局正照風月鑑 hopper in BJ 獵物與獵人之間的距離 適合出遊的日子 秋天的下午 自煎 賢士快樂否? 神的嘉年華 照常營業 遇我宿心親:如果杜甫愛上李白 a rosy 新年 為你而來 不管我是你的幾分之幾 膏肓 台 左岸,右轉 再左轉 周耀輝周 天使之城 仿梁翹柏 拆、斥 浮城 陌生人的善意 自戀 susan 說 楊乃文 live@the wall 我們總是在不對的地方尋找 剩食之餘生 夏日海慾 五分鐘完不了的事 (or 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 滿月 有沒有一把貝斯叫天健? 密流 看不見的城市 你的幕前,我的莫后 李ジュオ雄,李フランシ雄 參、密流(有什麼在我們血液的密流裡是共通的) 密流(\with the things you could do, you won’t but you might \) 我一個人記住就好 為了認識你和你 在今日一個旅人 肆、其後 漸近線 post/後寄:pan/泛 不散,不見 編後序 這位認真憂傷的男子/許悔之
【目錄】 推薦序 抒情的可能不可能/張小虹 李焯雄的左右搏擊/林夕 轉身的姿態很美/周耀輝 如玉/黃碧雲 我是李焯雄/李桐豪 字裡行間的不散不見/邱瓈寬 我的同路人/李宗盛 代序 同名同姓的人 (Overture) 壹、我(一個人)共存 銀河系(一個人) 沒有人等沒有人 我父 妹妹 欠 沒有就沒有 四月 媽和貓和我的奇異中午 筆劃序(你別無選擇) 假面的告白 直到飛機完全停定為止 今夜燈光燦爛 將盡時 忽然之間,右先生 蒙塵 蜘蛛巢城 如數家珍(外一章) 太陽下班的時候 美麗的哀愁 寄望 燃燒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