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獻給閱讀重度成癮者的歷史,細膩描寫每個閱讀環節的箇中奧妙──多樣的閱讀形式、書本的外觀、眼鏡的發明、圖書館的組成、作者與譯者的角色……徜徉文字與圖像間的一趟雋永旅程。
★識字者卷不離手,文盲閱讀圖像或聆聽朗讀,藏書癖者不惜偷竊也要擁有珍本。書本的動人力量究竟從何而來?博學大師曼古埃爾梳理閱讀的歷史,揭開人類為書癡狂的秘密。
★走入無數愛書人的故事中,憶起那些生命被文字與書改變的時刻。為了認識世界與自我,我們不得不閱讀。
「我們每個人都閱讀自身及周遭的世界,
俾以稍得瞭解自我與所處。
我們閱讀以求理解或啟迪。
我們不得不閱讀。」──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從一塊泥製刻寫版開始
西元四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一塊泥製刻寫板,寫著「十隻綿羊」與「十隻山羊」,為目前所發現最古老的「書本」,也是人類閱讀的起點。
當文字被記錄在泥板、獸皮或紙張上,這則訊息便能免受脆弱的記憶力所侵蝕,同時掙脫時空的限制,書本因而偉大。著述者得到前所未有的權力,透過文字掌控歷史與思想。自此,人們狂熱地閱讀、珍藏並崇拜書本。
開啟一場文字與讀者的無盡對話
現今,書本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可以在咖啡店、圖書館、旅途中和睡前的床上獨自沉默閱讀,書本大多低廉輕巧、便於攜帶。然而,六千年前「讀者」誕生後,閱讀的樣貌其實歷經了種種變遷,才成為今日稀鬆平常的行為。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以雋永的文學筆觸,寫下這些閱讀史上的迷人故事。聖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提及羅馬主教在斗室中默讀的情景,為此驚嘆不已,因為閱讀在當時總是以大聲朗讀的方式進行。私人閱讀日盛,人們逐漸發展出標點符號、摺疊的卷軸、供隨筆附註的邊白。十世紀的波斯大臣因不捨與近十二萬冊的藏書分離,旅行時總跟著四百隻駱駝載運的行動圖書館,甚至特別訓練駱駝按字母排序行走。十四世紀眼鏡發明後,無數的繪畫被加上眼鏡框,來增添畫中人物的智慧及權威感,同時眼鏡卻也成為不知變通的書呆子的記號……
對書本的仇恨與愛戀
書經常成為禁忌。掌權者為避免反抗思想萌生,經常焚燒書本或發布禁書令:秦始皇燒毀在他統治前出版的所有書籍;十六世紀的羅馬教會曾發行《禁書索引》,修訂至一九四八年;十八世紀,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通過禁止黑奴閱讀的法律。此外,更有特定族群被禁止閱讀;十一世紀的日本宮廷女官在閱讀時必須保持冷漠的表情,避免顯露對知識的熱情,也因此創作出專屬於她們的文學作品──《源氏物語》。
不過,人們對文字的熱愛終究推動了書籍的普及。從十五世紀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到二十世紀的英國出版商發行經典的「企鵝系列」,至今百貨連鎖店也販售起價廉的袖珍書,人人皆可享受閱讀的樂趣。
閱讀的歷史就是每位讀者的歷史
曼古埃爾在深刻的歷史敘述中,融入感性親密的個人經歷:小時候第一次在招牌上「讀懂」文字;在父親的圖書室完成自己的性教育;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家庭教師要求他背下德文詩,並告訴他:「在你沒有書可讀的日子,它們會陪伴你。」;想起不得已丟棄的舊書,心中滿溢鄉愁……
閱讀的歷史是由無數愛書成癡的讀者所構成。這些愛書人極為私密的故事,將會喚起你我關於閱讀的個人記憶:書本總在重要時刻給予我們美好的指引與陪伴。每次翻開書頁,都像點燃一場小小的奇蹟,而啟迪的火花構築了我們的生命。
未來,我們依然會如癡如醉地讀著,繼續書寫閱讀的歷史。
作者簡介: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
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先後在義大利、法國、英國、大溪地居住,1985年成為加拿大公民,現居法國,並獲授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軍官勳位。青少年時期曾為視力受損的名作家波赫士誦讀,大受啟發,後成為蜚聲國際的選集編者、翻譯家、散文家、小說家和編輯,著作獲獎無數。
另著有《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Reading Pictures: A History of Love and Hate)、《深夜裡的圖書館》(The Library at Night)、《閱讀日誌》(A Reading Diary)、《曼古埃爾論閱讀:從愛麗絲談起》(A Reader on Reading)、小說《人人都是說謊家》(All Men Are Liars)(皆由臺灣商務出版)等多部著作。
譯者簡介:
吳昌杰
文字工作者,筆名楊棄,台大外文系畢,師大英語研究所碩士。譯有《美國》(時報文化出版)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別出心裁……如同一座真正的知識博物館。」──《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全面又個人,博學又私密,《閱讀地圖》是一本極為迷人的著作……在這個利益至上者即將得勝的世界中,(曼古埃爾)或許是最後一位浪漫主義者。」──《紐約新聞日報》(New York Newsday)
「一本有趣、激發思想、知識淵博的著作。」──《新聞週刊》(Newsweek)
「曼古埃爾的筆調高雅樸實,如同一名渴望分享知識與熱情的摯友。他的著作錯縱交雜、風趣詼諧、令人驚豔,讀來愉快滿足。」──《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印象深刻又引人入勝。」──《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學術研究和個人散文的美妙結合……曼古埃爾的文筆極為優美、令人愉悅,他的熱情一再地感染著我們。」──Phillip Lopate(美國影評家、散文家)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享受「為自己而讀」的盛宴
閱讀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美好資產。
閱讀能力始自文字。人發明了文字,取得跨越時空保留經驗與感受的神奇突破。今日此地遭遇的事、觸發的情感、說出的話,用文字寫下來,就能去到彼處、去到未來,對不在場、不可能在場的人複製重現。
不過,文字不是完美的記錄工具。得要先學會文字蘊含的意義、指涉的事物、組構的法則,才能將經驗與感受轉寫為文字。更重要的,從文字中接收跨越時空的經驗與感受時,不只要懂得文字,還要動用自己曾有過的經驗與感受,才能讓文字記錄變得鮮活有效。
換句話說,閱讀的重點不在客觀的文字,而在讀者主動主觀解讀文字的過程。同樣的文字,不同的讀者會讀出不一樣的收穫。幾乎毫無例外,自身內在經驗與感受愈是豐沛,在閱讀上愈是有準備的讀者,就會在文字中得到愈多愈美的體會。
因而,從一個方向看,有閱讀習慣、有閱讀能力的人,很容易將由文字中得來的閱讀能力,運用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上。可以用閱讀一本書的態度閱讀一幅畫、一首音樂作品、一張照片、一個建築空間、甚至一個人。閱讀意味著我們不是被動地接收訊息與刺激而已,我們積極地動用自身的經驗、感受,與被閱讀的事物對照、互證,專注好奇地叩問被閱讀事物內在或外延的意義。
閱讀一個人,我們就不只是看看他長什麼樣子,查查他的頭銜,我們將眼前所看到的人視為一組符碼,讓我們能夠循線追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因素使得他形成這樣一個人,社會的、心理的、偶然的、宿命的種種因素?這樣的人和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異同,透過探索他、了解他,我會因而對自己增加了怎樣的認識?
換另一個方向看,會閱讀或不會閱讀,是不是願意經常動用閱讀的態度來對待周遭的世界,決定性地影響了一個人的生活。閱讀、啟動閱讀模式過日子時,主動、積極、張開記憶與感官敏銳度的方式,人就會活得格外豐富濃稠,living intensively。
為什麼我們願意讓自己渾渾噩噩單薄平板地過,而不豐富濃稠地過呢?為什麼不閱讀,為什麼不精進自己的閱讀能力呢?
正因為閱讀不是與生俱來的,閱讀可以靠著練習來精進。精進閱讀時,首要的關鍵是開發思考、感覺與想像,堅持要將書或其他閱讀對象「讀進去」,意思是觸動自己、改變自己。
在我們的社會上,很多人不喜歡閱讀,更多人不會閱讀。最大的問題在我們常常被教導「為別人而讀」,為父母讀、為老師讀、為分數讀、為畢業證書讀、為求職或升遷讀……卻鮮少「為自己而讀」。「為自己而讀」,是將閱讀當作目的,而不是工具、手段;「為自己而讀」,讀了之後得到的效果,不是去換來任何身外的東西,而是使得閱讀前和閱讀後的自己,變得不一樣。
所以,精進閱讀的第一步,其實是認清楚閱讀有多重要,閱讀能對一個人發揮的作用有多大。接下來,則是找到一些可以克服閱讀障礙的方法,深化閱讀和生活和體驗之間的關係。然後,還可以進而從不同的傑出閱讀者身上,看到種種閱讀的可能性,引發讓我們心嚮往之的追求動機。
《自己的國文課─略讀與精讀的祕訣》以大家熟悉的國文內容為領域,開展閱讀導覽。明確地將「略讀」與「精讀」區分出來,又敏感於文言與白話的不同閱讀挑戰,這樣一本書對於培養、掌握中文基礎解讀、體會能力,有著特殊的作用。當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依靠中文來閱讀時,很明顯地,對中文愈嫻熟,閱讀中能得到的收穫,必定隨之而愈多愈厚。
《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則呈現了「一代奇讀者」的大師閱讀精華。波赫士不只讀得多又讀得精,還總能在許多大家都讀過的書中讀出不可思議的華麗奇幻感想。進而他將他的書,他對於書的體會,書中所展現的人間視野,綜合交織成一座知識迷宮,在那裡面,你一方面被波赫士的奇想折服,另一方面又驚異於支撐他奇想的龐大人類思考,以至於自願流連於迷宮中,享受地做一個永遠的讀者,再也不想出來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具體、分層地提出了閱讀方法的建議,循序漸進,引導我們進入閱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讀者和作者一樣重要,以什麼態度讀一本書決定了能從書中得到什麼。作者們對於閱讀經驗的同理認知,既深且近,而且充滿了說服的熱忱,雄辯滔滔地羅列了人與書的不同關係法則。
《閱讀地圖─人類為書癡狂的歷史》以生動的方式訴說了幾千年的人類閱讀經歷,鑑古知今,讓我們領略了閱讀並非理所當然,走到能充分掌握閱讀能力、以閱讀容易且方便地豐富自己,還有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路上有很多挫折、障礙,很多不經意的轉彎,當然也有各種或精巧或壯麗的奇景,以及眾多或睿智或瘋狂或愚迷的人。
我們以籌備一場盛宴的心情聚集了這四本書,邀請所有願意給閱讀一個機會,讓閱讀提升豐富生活質地的朋友們一起來享受!
媒體推薦:「別出心裁……如同一座真正的知識博物館。」──《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全面又個人,博學又私密,《閱讀地圖》是一本極為迷人的著作……在這個利益至上者即將得勝的世界中,(曼古埃爾)或許是最後一位浪漫主義者。」──《紐約新聞日報》(New York Newsday)
「一本有趣、激發思想、知識淵博的著作。」──《新聞週刊》(Newsweek)
「曼古埃爾的筆調高雅樸實,如同一名渴望分享知識與熱情的摯友。他的著作錯縱交雜、風趣詼諧、令人驚豔,讀來愉快滿足。」──《科克斯書評》Kirkus...
章節試閱
第八章 聆聽朗讀
中世紀的歐洲繪畫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沒有文字的語法,讓讀者默默地為它添加上一則故事。而在我們的時代,於辨讀廣告、影像藝術、卡通的圖案時,我們也會為故事加上聲音,還有字彙。在開始閱讀之初,在熟悉字母及其聲音之前,我一定也是那般讀法。我一定從水彩畫的彼得兔、厚臉皮的披頭散髮彼得、《旅行的螞蟻》裡眾多、鮮明的生物中,建構出可以解釋和說明不同場景的故事,將它們與可以說明每一處繪畫細節的可能敘事連結起來。我當時還不了解其實我正在行使我的閱讀自由,幾乎到其極限的地步:我不只能說出我的故事,而且沒有什麼東西強迫我替這些相同的插圖一再地重複同一則故事。在一個版本中,這位無名主角是一個英雄,在另一個版本中他是一個壞人,在第三個版本中,他成為我的化身。
在其他時候我放棄所有這些權利,把自己交給文字和聲音,放棄書本的所有權──有時候甚至是選擇權──除了有些零星的疑問之外,變成只是聆聽。我會安坐下來(在夜間,但也常常在白天,因為喘哮不時就會發作,使我困在床上數週),上半身整個靠在枕頭上,聽保姆朗讀格林的恐怖童話。有時候她的聲音會催我入眠;相反地,有時候卻令我興奮發狂,我會催促她越過作者安排的進度,跳到後面的情節關鍵處。不過,大部分時候我只是享受著這種被文字帶著走的奢侈感受,並在肉體上感覺到似乎身歷驚人遙遠之處,到了一個我幾乎不敢想望會在這本書的神祕末頁瞥見的地方。後來,當我九歲或十歲的時候,學校校長告訴我,聆聽朗讀只適合幼小孩童。我相信了他的話,便放棄了這項嗜好─部分是因為聆聽朗讀給我莫大的樂趣,而在那年紀的我幾乎已經認定,一切帶給人快感的東西皆有礙身心健康。一直要到許久之後,當我的情人和我決定在一個夏天彼此朗讀《黃金傳說》時,才重拾這份失去許久的樂趣。那時,我尚不知道朗讀的藝術已行之久遠,且生生不息,而且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在西班牙統治的古巴,它已經在一片對古巴經濟毫無想像力的批評中,建立起一套制度。
自從十七世紀以降,雪茄製造一直是古巴的主要工業之一,但是在一八五○年代,經濟情況丕變。美國的市場飽和、逐漸增多的失業人口與一八五五年的霍亂流行令許多工人相信,為改善生活狀況,創建一個工會實有必要。一八五七年,「正直工人與日間勞工互助會」成立,其目的是為白人雪茄勞工爭取福利;另一個由自由黑人勞工組成的
類似互助會也在一八五八年成立。這些是古巴最早的工會,也是日後發生於世紀轉換之際的古巴工人運動的先驅。
一八六五年,一位名叫薩圖尼諾.馬丁內斯的雪茄製造商兼詩人想出一個點子,打算替雪茄業工人創辦一份報紙,內容不只有政治報導,也將刊出科學、文學之類的文章,還有詩與短篇小說。由於受到幾位古巴知識份子的支持,馬丁內斯的《奧羅拉》便在當年十月二十二日發行了創刊號。他在第一篇社論中開宗明義宣布,「本報之目的是為鞠躬盡瘁,對所欲奉獻的社會階級擔負起啟迪之責。我們將竭盡所能使自己為大眾所接受。假如我們不幸失敗,該歸咎的應是資金不足,而不是缺乏意志。」幾年下來,《奧羅拉》除了譯介諸如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和夏托布里昂等歐洲作家的作品外,也刊載了不少當時古巴重要作家的作品以及書評、劇評,此外也揭露多名工廠老闆的暴行和工人的苦難。「你知道嗎?」一八六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它問其讀者道:「在拉章哈的邊境,據說有一名工廠老闆將腳鐐銬在廠裡當見習生的童工身上。」
不過,馬丁內斯很快就瞭解到,文盲是《奧羅拉》無法真正普及的明顯絆腳石;十九世紀中葉時,古巴工人階級中只有勉強接近百分之十五的閱讀人口。為了讓所有工人都能夠分享這份報紙的內容,他想到了當眾朗讀的主意,便找瓜納巴科阿中學的校長商量,敦請學校伸出援手,在工作場所舉辦朗讀活動。校長抱著滿腔熱忱會見了費加洛工廠的工人,在獲得老闆允許之後,說服工人相信這項活動的益處。他們挑選一名工人擔任朗讀員,亦即正式的講師(Lector),而其他工人則自掏腰包付費聽講。一八六六年一月七日,《奧羅拉》報導:「工廠朗讀活動已初步在我們之中展開,帶頭者是光榮的
費加洛工人。這是工人邁向進步與取得全面進展的一大步,因為照著這方式進行下去,他們將逐漸熟悉書本,與它建立永久的友誼,從中獲取莫大的樂趣。」他們所聆聽的書籍中包括有歷史概要《世紀戰爭》,以及說教性小說,譬如長久以來遭到遺忘的作家岡薩雷斯所寫的《世界之王》與艾斯特拉達的政治經濟學手冊。
最後,其他的工廠群起仿效費加洛。公開朗讀活動成效非凡,結果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便被冠上「具有顛覆性」的惡名。一八六六年五月十四日,古巴總督頒布了以下的勒令:
一、 嚴禁以朗讀書籍和報紙的方式,或以和其所從事的工作無關的討論,從事讓菸草店、工廠與店面員工分心的活動。
二、 警方應貫徹執行這項法令,並將違反這項法令的店家、管理人員或經理依法處置,根據案情輕重判以刑罰。
儘管有這道禁令,祕密朗讀仍然以種種方式流傳了一段時間;不過,到了一八七○年,它們實際上已經完全消失。在一八六八年十月,隨著十年戰爭爆發,《奧羅拉》跟著停刊。不過,朗讀活動並未遭到遺忘。早在一八六九年,它們就在美國的土壤上重新滋生,而且是由工人自己發起的運動。
十年獨立戰爭在一八六八年十月十日爆發:古巴地主卡洛斯.曼努埃爾.德.塞斯佩德斯,與兩百名武器裝備簡陋的平民佔領了聖地牙哥市,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到了當月底,在塞斯佩德斯發佈讓所有加入這場革命的奴隸恢復自由之身的命令之後,他的軍隊徵募到了一萬兩千名自願軍;隔年四月,塞斯佩德斯當選新革命政府的總統。然而,西班牙勢力仍然強大,四年後,塞斯佩德斯被一處古巴法庭以缺席審判方式廢黜,接著在一八七四年三月遭西班牙士兵誘捕後槍斃。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為了打破西班牙的貿易限制措施,對這些革命份子力表支持,紐約、紐奧良與基韋斯特島均開放其港埠接納數千名的古巴難民。這使得基韋斯特在幾年內從一個小小的漁村轉變成重要的雪茄生產地,堪稱哈瓦那雪茄的世界新首都。
這些移民到美國的工人把講師制度也帶了過去。美國一八七三年的《實用雜誌》
上面有一幅這種講師的插圖,他戴著眼鏡與寬邊帽,雙腿交叉坐著,手中一書在握,而一排穿著背心與襯衫的工人(全都是男性)正在進行捲雪茄的工作,神情非常專注。(圖8-2)
朗讀的材料是由工人事先商定(如同在費加洛的時代,講師的費用是由工人自掏腰包),其內容從政治短論與歷史到小說與現代及古典詩選集都有。有些作品尤其受其喜愛。舉例來說,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極受歡迎。一八七○年,這位作家過世之前不久,一群工人寫信給他,懇求他把書中主角的名字借給他們的一種雪茄當作品牌名稱。大仲馬慨然答應。
一九九一年,基韋斯特的一名畫家馬里歐.桑切斯仍能鮮活記得二○年代末期講師對著捲雪茄工人朗讀的情景。(圖8-3)根據他的憶述,朗讀進行時,全體工人安靜專注,要等當次朗讀結束時才准發表意見或提出問題。桑切斯追憶道:「從一九○○年代到一九二○年代,我的父親一直是埃杜阿爾多.希達戈.加托雪茄工廠的朗讀員。早晨,他朗讀從地方報紙翻譯過來的新聞。他也每日朗讀直接從哈瓦那開來的船上買來的古巴報紙上的國際新聞。從中午到下午三點,他朗讀小說,還得模擬書中人物的聲音來詮釋他們,就像演員一樣。」在工廠度過數個年頭的工人多能夠背誦長篇的詩歌,甚至散文。桑切斯提到有一名工人居然可以背誦奧里略的整部《沉思錄》。
捲焦黑刺鼻的菸葉是很機械式、麻木心靈的工作。雪茄工人發現,聆聽朗讀可以讓他們壓抑環境的辛苦,沉浸於冒險故事中,暫時脫離現況,也可以讓他們思考問題、增長智慧。我們不知道,在這樣漫長的工作時間中,他們是否懊悔只有聽覺參與了這個閱讀儀式;我們不知道那些識字工人的手指是否渴望自己翻動書頁、從字裡行間摸索;我們也不知道那些文盲是否也渴望這麼做。
第八章 聆聽朗讀
中世紀的歐洲繪畫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沒有文字的語法,讓讀者默默地為它添加上一則故事。而在我們的時代,於辨讀廣告、影像藝術、卡通的圖案時,我們也會為故事加上聲音,還有字彙。在開始閱讀之初,在熟悉字母及其聲音之前,我一定也是那般讀法。我一定從水彩畫的彼得兔、厚臉皮的披頭散髮彼得、《旅行的螞蟻》裡眾多、鮮明的生物中,建構出可以解釋和說明不同場景的故事,將它們與可以說明每一處繪畫細節的可能敘事連結起來。我當時還不了解其實我正在行使我的閱讀自由,幾乎到其極限的地步:我不只能說出我的故事...
作者序
每一本書的命運都難以預測,對作者來說尤其如此。一九九六年《閱讀地圖》第一次出版後,我很震驚地發現:世界各地的讀者即使身在和我截然不同的處境,卻有和我如出一轍的閱讀經歷,他們與我分享沉迷閱讀、獲得啟迪、遭到禁止的相同過程,以及書與世界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
閱讀對我來說向來是某種按圖索驥的地圖製造過程(cartography),如同其他讀者,我對閱讀能為自己開拓世界的能耐深信不疑。我知道自己的書架上某個地方,某位不可能預知我存在的古人,可能早已經把我現在不斷推敲的問題撰寫成文,寫在某一面書頁上,凝視著我。讀者和書的關係可以消彌時間與空間,並如十六世紀的弗朗西斯科‧戈維多所言,能讓讀者「與死者對話」。透過這些對話,我更理解自己,這些對話打造了我,並帶給我某種神奇的力量。
自從書寫發明了幾世紀之後,約莫六千年前,在美索不達米亞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如接下來本書所述),那些擁有識字能力的人被稱為書記(scribes),而非讀者。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不想過度強調擁有這種能力所能帶來的絕妙好處:閱讀可以調閱人類記憶典藏,也可以回溯人類經驗。自古以來,讀者的力量一直在社會中引起恐慌:因為讀者有能力讓古老的訊息死而復生,因為他們可以在閱讀時創造沒有其他人能進入的秘密空間,因為他們可以重新定義這個世界、反抗不公,一切只需透過書頁。身為讀者,我們有能力創造這些奇蹟,這些奇蹟或許能拯救我們不受愚昧的蒙蔽,儘管我們經常因愚昧而受譴責。
然而,平庸易於蠱惑人心。為了遠離閱讀,我們使出分心的伎倆,讓自己變成故步自封的消費者,將新潮看得比記憶更重要。我們歌頌無足輕重的瑣事和致富野心,卻剝奪睿智之舉應得的聲望,我們以純粹的財富價值取代道德美學的認知,追求即時娛樂、夸夸而談,而非閱讀所帶來的愉快挑戰及按部就班的閱讀節奏。我們拋棄印刷機轉向螢幕,也讓那些因為搶快、不知節制而品質惡劣的泛濫網頁取代了有深厚時空背景的圖書。
這樣的對立並非新鮮事。十五世紀末的巴黎,在鐘樓怪人躲藏的那座高聳鐘樓裡,克勞德‧福羅諾副主教在當作書房與煉金室的修士小房間裡,一手指著桌上的印刷書,另一手指著窗外底下他能一眼望見的聖母院歌德建築。「此物,」這位悶悶不樂的牧師說:「將消滅它。」根據福羅諾的看法(他與古騰堡屬同一時代),印刷書將毀滅具有可讀性的宏大建築(book-edifice),中世紀建築把圓柱、楣梁、大門都設計成可讀也必須研讀的文本,而印刷術會導致這種建築的消失。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預言顯然是錯的。五百年後,我們還要萬般感謝印刷書讓我們得以獲得中世紀建築的知識,無論是透過維奧萊‧勒‧杜克和約翰‧拉斯金的解說,還是透過柯比意和法蘭克‧蓋瑞的重新詮釋。福羅諾害怕新科技會讓舊科技滅絕,他忘記我們的創造力驚人,面對新的工具,我們總會找到出路。我們不缺野心。
那些認為電子科技與印刷技術勢不兩立的人,是在重蹈福羅諾的覆轍。他們想讓我們相信書這種「能保存記憶與經驗,與人充分互動,可以隨心所欲展開或結束一段內文,在書緣空白處寫下註解,依照個人喜好的速度閱讀」的東西,必須配合新工具的出現而淘汰。這種非黑即白的抉擇將導致技術本位的極端主義。在明智的世界裡,電子設備和印刷書在我們工作的書桌上共享空間,提供人們不同的特質與不同的閱讀可能。如多數讀者所知,內容(無論抽象或具體)才是最重要的。
在西元最早不知幾世紀,一份號稱是亞當和夏娃傳記的神祕文獻出現了。讀者總是想知道他們心愛故事的前傳或後續發展,聖經故事自然也包括在內。這本作者不詳的《亞當與夏娃的一生》從《聖經‧創世紀》提到人類祖先的傳說談起,敘述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後的遭遇和(大篇幅的)不幸。書末,如同人類早期文學作品常見的後現代戲劇轉折,夏娃請兒子賽特將父母的真實故事記錄下來,成為後來讀者手中讀到的版本。夏娃對賽特說:「聽我說,孩子!打造一些石板和泥板,把我和你父親的一生,所有你們見聞的一切都記錄在那些石板和泥板上。如果上帝將以洪水審判人類,那麼泥板將溶於水,而石板不受影響;如果以火審判人類,那麼石板將碎裂,而泥板則將被烤得更堅硬。」夏娃很聰明地沒有在石板與泥板之間任選其一:內容是一樣的,但載體提供了不同的特質,她保有了兩者。
我寫完(或者說遺棄)《閱讀地圖》後,將近二十年又過去了。當時,我以為我在探索閱讀行為的特性,及其前因後果。我不知道自己其實只是以不帶任何經濟、政治和科技計算的方式在實踐讀者的天職(或者熱情),在這片無垠的想像國度裡,讀者不需被迫抉擇,而可以像夏娃那樣兼顧所有。文學並非顛撲不破的信條,它提出疑問,而非結論。圖書館的本質是一個提供思想自由的場所,若有任何桎梏都是我們強加上去的。閱讀應該是沒有侷限的工具,透過閱讀,透過理解那些從遠方、從遠古傳遞給每個人的文字,避免製造對立,我們得以更認識世界、更認識自己。假使大家能把《閱讀地圖》視為一名熱血讀者心懷感激的告白(這名讀者迫切想讓大家認識閱讀所帶來的悲苦喜樂),我就滿足了。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寫於二○一四年元旦
每一本書的命運都難以預測,對作者來說尤其如此。一九九六年《閱讀地圖》第一次出版後,我很震驚地發現:世界各地的讀者即使身在和我截然不同的處境,卻有和我如出一轍的閱讀經歷,他們與我分享沉迷閱讀、獲得啟迪、遭到禁止的相同過程,以及書與世界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
閱讀對我來說向來是某種按圖索驥的地圖製造過程(cartography),如同其他讀者,我對閱讀能為自己開拓世界的能耐深信不疑。我知道自己的書架上某個地方,某位不可能預知我存在的古人,可能早已經把我現在不斷推敲的問題撰寫成文,寫在某一面書頁上,凝視著我。讀者...
目錄
導讀
序言
第一章 最後一頁
第二章 閱讀黑影
第三章 沉默的讀者
第四章 記憶之書
第五章 學習閱讀
第六章 遺漏的首頁
第七章 圖像閱讀
第八章 聆聽朗讀
第九章 書的外形
第十章 私人閱讀
第十一章 閱讀的隱喻
第十二章 開始
第十三章 宇宙的制定者
第十四章 閱讀未來
第十五章 象徵性讀者
第十六章 在牆與牆之間閱讀
第十七章 偷書
第十八章 作家即讀者
第十九章 譯者即讀者
第二十章 禁止閱讀
第二十一章 書呆子
第二十二章 補頁
附錄 譯名對照表
導讀
序言
第一章 最後一頁
第二章 閱讀黑影
第三章 沉默的讀者
第四章 記憶之書
第五章 學習閱讀
第六章 遺漏的首頁
第七章 圖像閱讀
第八章 聆聽朗讀
第九章 書的外形
第十章 私人閱讀
第十一章 閱讀的隱喻
第十二章 開始
第十三章 宇宙的制定者
第十四章 閱讀未來
第十五章 象徵性讀者
第十六章 在牆與牆之間閱讀
第十七章 偷書
第十八章 作家即讀者
第十九章 譯者即讀者
第二十章 禁止閱讀
第二十一章 書呆子
第二十二章 補頁
附錄 譯名對照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