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庶食的人生詞典,是庶民飲食書寫,
是中國河南庶民的飲食人生。馮傑以小博大,以微見深。
──作家 方梓 專文推薦
作家馮傑以烹飪食單條目來寫一本人生詞典,相當於用數道小菜拼湊一冊「鄉村心靈食」。全書風格特異、結構匠心,語言獨到,氣息關聯、左右呼應,以文字的斑駁鋪排出來一盤魚目混珠,他從瑣碎俗事裡透出來人生道理。教看你是如何來分辨魚眼和珍珠。
作者談吃而非談吃,說食而是說史,全書提供一種露珠藏海的生活態度和別開生麵味蕾之外的閱讀方式,從日常瑣事裡透出生活況味;它是世間食譜菜事,更是一部充滿世俗情懷、彌漫人間悲憫的「烹飪家書」。
作者簡介:
馮傑
1964年生於河南。詩人, 作家,文人畫家。
出版有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泥花散帖》、《一個人的私家菜》、《田園書》、《撚字為香》、《豬身上的一條公路》、《馬廄的午夜》、《野狐禪》……等。獲過《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宗教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文壇稱其為「獲臺灣文學獎最多的大陸作家」。
章節試閱
鵪鶉記
甲
如單說世間好吃的標準,你不要參照《聖經》和《金剛經》,上帝和佛祖都不胡亂來吃,尤其不吃豫菜。 你要參考我姥爺常說的一句美食格言:「論吃飛禽,鵓鴿鵪鶉。論吃走獸,豬肉狗肉。」
此言一出,就徹底框定了味蕾愉悅的範圍。
對於村裡多數戶家來說,豬肉是熬一年到春節才能輪到大吃一次,我們恭稱「大肉」(我奇怪,北中原語系裡咋就有小肉一說?)。對於我,裡面四種之一的鵪鶉卻可以實現。鵪鶉在二十四節氣裡時常飛來飛去。
我姥爺另外還有一格言,曰:「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不過此時不能跑題說驢,必須來說鵪鶉。
乙
話說鵪鶉予人以智慧。我二大爺當年在傅作義手下當排長,兼炊事,兼背黑鍋。他也說過:
「吃鵪鶉可以使人聰明。」
我在鄉村上小學,成績不佳,我就想聰明,我想討好老師。一放假就想慫恿我姥姥到離我村五裡開外的張堤村去走親戚,要找我姑老爺,他有一張鵪鶉網,他會玩鵪鶉。
我姥爺概括這世間人類的癖好,是「好者好,惡者惡,玩鵪鶉的不打兔。」講職業分明。
一年四季,張堤村的我一位姑老爺就腰挎鵪鶉布袋,每次鬥鵪鶉必出場,他說鵪鶉按年齡與身上羽毛成色分為處子,早秋,探花,白堂四個級別。他是方圓十里一雅士。雅士說:鵪鶉以清燉最好。
譬如,鵪鶉可以和枸杞,和人參,和冬瓜,和栗子,和山藥,和蘿蔔等等元素結合。總之,一隻鵪鶉除了不能燉網它和啥都能同燉。
我家那時囿於物質條件,只能白水清燉鵪鶉。這是一道葷菜素製。
曹雪芹寫到賈母,「從鵪鶉上撕一絲肉」。單位為絲,真是小中之小。
丙
下面進入鵪鶉主題。
歷來哪有百姓不交皇糧的?我姥爺撇開豬肉又說過。
那些年,我們村裡年年交公糧,人民公社美其名曰「愛國糧」。一年下來,打下來的麥子最後剩下百十來斤,除了夠喂鵪鶉,還剩下了一顆「愛國心」。
這天下晌收工,我姥爺有閒,給我講過一出元人散曲小令,說的是世間如何尖刻相。忽然,就翻出來了一隻鵪鶉。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裡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得手。」
準確說是裡麵說到了一副鵪鶉嗉。
這時我二大娘來送一張簸箕,恰恰聽到,簸箕放下了,卻聽得半明不白,疑問道:「你說的這老先生是李書記吧?」
那一年,李書記帶領滑縣「革命工作委員會」在我村住隊。在開展「清理階級隊伍運動」。喝酒前,他讓我逮過鵪鶉。
2012.11.9.客鄭
鵪鶉的誘惑
調理鵪鶉叫「把鵪鶉」。我姑姥爺會把鵪鶉,名聲很遠,連道口鎮的閒人也都知道。
秋霜一過,大地就白了。棉花地裡的鵪鶉走動得最多。未拔的棉花棵叫「花柴」。秋後冷清苗兒的時辰,姑姥爺扛著捕鳥網和幾架鵪鶉籠便會上花柴地。露水蹚濕了布鞋。
安插上竹竿,設計好網,最後掛上引誘的鵪鶉籠,姑姥爺便在暗處靜靜期待。籠裡有一隻母鵪鶉,姑姥爺稱為「誘子」。我後來知道,這誘子相當於漢奸。
姑姥爺的煙癮很大,搓搓手,也得忍住不吸。他開玩笑說,有屁也得細放。
當誘子的鵪鶉多是昨夜掛在燈光下照了一夜,讓燈光便刺得一雙小鵪鶉豇豆眼發紅,此時在田野裡開始不住叫喚,叫聲傳到花柴地裡,公鵪鶉聽到叫聲紛紛趕去約會,正中我姑姥爺的下懷,是下網。
以後才開始「把」,就是調理。
將一隻鵪鶉在手裡握著,大拇指和食指圈住脖子,無名指小指夾住鵪鶉腿,讓鵪鶉爪子彈空,使不上勁,便見姑姥爺開始捋鵪鶉羽,捋鵪鶉腿,捋鵪鶉嗉子。走到哪裡調理到哪裡,有一次陪客,喝酒之間,還給我悄然露一下鵪鶉頭。
鵪鶉怕光,把好後的鵪鶉要裝在鵪鶉布袋裡麵,系在腰間。趕集,社交時帶著。
每次在走親戚的路上,我姥姥嘲笑我的拖遝相時,會拿出一個比喻:「看,像你姑姥爺的那個鵪鶉布袋。」
北中原鵪鶉膽小。
那一年秋天。我跟著姑姥爺拿過一次鵪鶉,在露水裡,我忍不住咳嗽了一聲,大地安靜,羽毛縮進暗夜裡了,驚得鵪鶉一夜皆無。
姑姥爺彈下鞋上露水,遺憾地說:黃瓜菜涼了,明天你不能給李書記按時送鵪鶉了。
2016.2.2.客鄭
爊(一種田野方式)
這個爊字音讀「熬」。看字形像火熬一鍋鹿肉湯。不像是燉鵪鶉。
有熬菜。有不是熬湯的熬,就叫爊。
爊的古意有另一種行為。把一隻小雞或鵪鶉用泥巴裹住,放在一堆灰火裡煨熟,揭開再吃。在村裡,爊純屬一種打野食兒的行為。
在村外拾柴禾,大家覺得時光單調,紛紛奇招疊出,燒過螞蚱吃,燒過毛豆吃,燒過嫩玉米吃,都是素食素事,次數一多,便不出新意,總覺得有一些《水滸傳》裡李逵、魯智深們說過的感覺——「口中淡出鳥來」。我突發奇想,必須要來一些葷食葷事。
燒馬,燒驢,燒大象,這些大物件憧憬一下就行了,落實到實處的只有燒一下小雞。
捉雞有兩種方法:一是徒步攆雞。我有此項競技經驗,全村再有耐力的公雞也經不住兩裡的路程,你只要耐心盯住,緊趕慢追,它會最終服軟。二是釣雞。用一條絲線拴上一隻螞蚱作誘餌釣雞。村外經常走動著三三兩兩閒散的公雞、母雞。
多採用前者。
得手自然不在話下。把雞整理乾淨,開膛破肚,勿須褪毛,稀水和泥,用泥巴裹一層,挖一方土坑,填滿燒透的灰火,把埋雞在裡麵開始燜。這叫爊。
等大家把籮筐裡的柴禾拾滿歸來路過,暗坑裡的一隻小雞正好燜熟。
有了這個不可告人的秘笈,村裡的孩子都樂意去村外拾柴禾。別有用心。
也有大意失荊州的事例,有時回來,刨開土坑一看,燒熟的雞真的飛掉了。知道有人早在暗處盯哨,竟提前一步下手了。
更壞的結果是高人埋一泡屎等你下手。
村裡人都說近段不斷有丟雞事件,懷疑是鄰村那些騎車收雞者。我二大娘家丟過一隻蘆花雞,那是她經濟來源的一部分,一年裡生活物質來源於那一方雞屁股眼。她在街上遊行,拍著巴掌罵了兩天,從村東罵到村西,不漏掉一塊磚。我們背著籮筐路過村口,正好撞見,大家躲閃不及,鎮定,急忙安慰她說:
「這些天我們在村外拾柴禾時,多次看到有兩隻黃鼠狼在眼前穿過,它們來去可都是一溜小跑兒。」
2014.5.11.客鄭
簸箕柳再記——村茶小簡史外篇
中國茶的地理邊緣線最北在河南大別山。
北中原不產茶,小時候在村裡一直沒有喝過茶。我姥爺注釋道:「喝茶破費,過去只有道口鎮那幾家地主老財家才喝茶。他們喝喝,倒倒。最後是喝的還沒有倒的多。」
又說:「喝貴茶還不如吃扁食,吃大肉划算。」
一村人一年四季都喝涼水,喝白開水。一股煙熏的草木氣。
有一年父親從里外的長垣縣騎自行車來,給我姥姥家買來一隻保溫瓶,銀色瓶膽外面穿著一層竹罩。全家人都寶貝一樣使用。村裡叫姥娘的多,鄰居就有個二姥娘,家裡凡有客人,就串門來借。
我姥姥在後面囑咐著:小心點。
二姥娘就緊緊抱著瓶膽。
我家來了客人,姥姥沖上一碗紅糖,偏要叫黑糖水,色澤濃郁如暗夜,替代茶,算是待客最高禮節。
全村有時喝一種「村茶」,叫簸箕柳。長在河灘,枝條專門用於編農具器物。
簸箕柳葉子纖長,葉廓上帶一絲紅邊。穀雨前後採摘,曬乾備用。麥收時節,家家會燒一大鍋簸箕柳茶,用水桶挑到麥地。柳葉在雲彩裡上下起伏。
我多是搶著燒茶。這裡有個秘密:比起在烈日下割麥,燒茶是件偷懶的活,
在灶上用柴燒,簸箕柳茶便粘有一種炊煙的味道,柳葉子煮出來的茶湯金黃,透亮,竟有點像童子尿。
2009年我到京城出差,在一家叫「天下鹽」的四川餐館,開店者和我同行,是一位二流詩人,卻有一流情趣,他別出心裁,拿出來一種只限於他家的村茶待我。茶葉子模樣粗糙,大大咧咧。我嘗一口,接近當年簸箕柳葉味。同味相吸。
他說:在京的四川人老遠打車來,為飲一口這家茶。
回到村裡,我問二大爺,還有簸箕柳嗎?
二大爺一怔,想想:「哪還有簸箕柳?連河灘上空地都開發完了,再說編笆斗的馬十斤不在了,如今大家也不會編簸箕,擰笆斗了。」
看來,這雅念想一下就算是有了。
二大爺開始要領我開胸懷,展眼界,看縣裡推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我看到村外幾處新區連著,一片叫「歐洲小鎮」,一片叫「愛麗香舍」。另一片正在建,十多台吊車騰空,張牙舞爪。像一隻只鋼鐵烏賊。一位民工說,建成後要叫「家在巴黎」。
二大爺隨口問:「你說,巴黎是一種啥梨?」
二大爺悵然說:「當年這樓下都是一池一池的魚,一坑一坑的藕。」
二大爺最後說:「這名字真他娘繞口。還不如叫簸箕柳區直截了當。」
2012.4.13.客鄭
薄荷語錄
鄉村日子的熱鬧全靠一些瑣碎元素來配合支撐。譬如植物細節。
在我家牆角,薄荷開始是謙卑的樣子,根鬚慢慢傳遞過來,敲打震醒著其它根鬚。忽然,有一天就冒出頭來,讓你全然不知道。全株清氣通體。風格獨異。
我姥姥說過,尤其是在「麥罷」,熱鍋燎灶時能貼一片薄荷葉最好。屬於清涼的道具。常見她做飯時掐兩片薄荷貼在額頭。
我姥姥向我說:你也試試。
我就唾口唾沫,薄荷葉子才粘上去,果真是一小片的局部清涼。一時清心明目。
薄荷使人自警。課堂上如果被一道四則混合運算纏住手腳時,鎮靜,這時薄荷能出現最好。
薄荷可以拌麵蒸吃,在我家多是涼調。因為蒸吃就失去那種獨有的味道,一籠的獨裁之下,和其它菜味無異。它不適蒸吃。以涼調為佳,一碗撈麵條澆上熱鹵,加入黃瓜絲了,還不能算最十分恰當,最恰當時刻是有幾片薄荷點綴,白上添綠,像將軍的領章,大有神來之筆。玉匠大師做工時的借勢就是如此。
薄荷不可多吃,超量後它會消解味蕾,麻痹口感,讓你對其它菜蔬遲鈍。
吃薄荷麵條只是明吃,一個暗處的好處是還治感冒。
除了種薄荷,我家還種有藿香、石香,從植物親系來判斷,諸香像是薄荷表親。沒有望眼欲穿的草木本領你快速分辨不出來。
薄荷只能稀少地在院子角落裡出現,如果種一千畝薄荷一萬畝薄荷用來抒情,真是一件荒誕的農事。
即使一棵,我會用眼睛來撫摸那些草木的味道。在瞳孔裡:一片薄荷,一隻斑鳩。
青年時代上學,我曾遇見一位姑娘。父親是火車司機,她記憶裡鐵軌上長滿薄荷,她小時候一個名字叫薄荷。
很是突兀。我白她一眼,不滿地問,你怎麼能叫薄荷呢?
2012.11.2.客鄭
鵪鶉記
甲
如單說世間好吃的標準,你不要參照《聖經》和《金剛經》,上帝和佛祖都不胡亂來吃,尤其不吃豫菜。 你要參考我姥爺常說的一句美食格言:「論吃飛禽,鵓鴿鵪鶉。論吃走獸,豬肉狗肉。」
此言一出,就徹底框定了味蕾愉悅的範圍。
對於村裡多數戶家來說,豬肉是熬一年到春節才能輪到大吃一次,我們恭稱「大肉」(我奇怪,北中原語系裡咋就有小肉一說?)。對於我,裡面四種之一的鵪鶉卻可以實現。鵪鶉在二十四節氣裡時常飛來飛去。
我姥爺另外還有一格言,曰:「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不過此時不能跑題說驢,必須來說鵪鶉...
目錄
※推薦序/一種庶食的人生詞典──方梓
輯一 非煎
A 鵪鶉記、鵪鶉的誘惑、爊
B 簸箕柳再記、薄荷語錄、白饃,是一種身份象徵、鱉事薈、必備的器
C 吃燒餅的適度、吃石榴者言、餷食、抓食、查茶和數米、醋、結構分析
D 燈盞的另一種功能、多餘的筷語、《肚痛帖》和燜蒜麵條、揥蒜莛.動詞、
大刀者言
E 二寫枇杷、耳絲和紅油和它和她
F 風度和淡定
輯二 非炒
G 葛花就是紫藤•豆科、根的歸宿、杠子饃記、狗尾巴柿餅、餎、餷、
關於糊塗麵條、滾蛋湯、隱喻
H 化學變化一種•變蛋、槐花碎、紅薯必須曬乾、茴香包要放在米袋子裡、
喝生雞蛋的姿勢、喝羊雜湯的姿勢、喉鹹喉鹹
J 蕨的避讓、焦葉不是蕉葉、韭花散瓣、就(附:叨菜) 、集會.專寫賣菜一段
K 款待你以月光、啃樹皮的姿勢不對
L 辣椒麵糊、辣•度日秘笈之二、烙餅要用刨花、狼的舅舅、梨柿的起「烘」
輯三 非烹
M 麵燈盞、芒果異事、眉豆有限的延伸、毛蛋裡的叫聲、毛豆腐的虛榮、
某年某月某一天、馬槽裡種荊芥、麵筋泡和蒜汁和書法
N 「那碟子配上鮮荔枝才好看」、牛屯火燒正傳
O 藕如果沒有,那就上蓮菜、熰啦.一個小食詞
P 配方.和尚之意、披虎皮的辣椒、評論油饌、平底鐺之憶
Q 橋
R 肉餡包牛、「肉絲帶底」的另一種版本、如此之稱.包飵、
人肉和標語有關
S 食堂菜、山藥的鬍子、桑椹和黑碗、樹的淚、燒餅之歌、
霜未降、菘的自語
輯四 非炸
T 聽我姥爺說宋朝的麵、土著的魚們、剃頭軼事、鐵器一般•花生餅、
湯的重複、剔牙傳奇
W 碗要扣起來才對、倭瓜小傳.菜中的侏儒
X 西瓜翠衣是什麼衣、餡說、虛的一種.絲瓜瓤、戲臺上的北中原佳餚、
蕭紅吃過豫菜之考
Y 夜食、院裡飄滿海帶、鹽事三帖、以香計時、羊外腰如作家之筆名、
元寶骨.我和坡公、壓瓜經.細節的存檔、飲酒三聖、飲者參考存單、
一些歇後語.吃
Z 脂油渣、粽子和挑粽子的詩人、紙經和紅箋、炸菜角時不能誑語、
蒸饅頭的酵母、注釋它們
※跋/不必討好人世間所有人的口味——馮 傑
※推薦序/一種庶食的人生詞典──方梓
輯一 非煎
A 鵪鶉記、鵪鶉的誘惑、爊
B 簸箕柳再記、薄荷語錄、白饃,是一種身份象徵、鱉事薈、必備的器
C 吃燒餅的適度、吃石榴者言、餷食、抓食、查茶和數米、醋、結構分析
D 燈盞的另一種功能、多餘的筷語、《肚痛帖》和燜蒜麵條、揥蒜莛.動詞、
大刀者言
E 二寫枇杷、耳絲和紅油和它和她
F 風度和淡定
輯二 非炒
G 葛花就是紫藤•豆科、根的歸宿、杠子饃記、狗尾巴柿餅、餎、餷、
關於糊塗麵條、滾蛋湯、隱喻
H 化學變化一種•變蛋、槐花碎、紅薯必須曬乾...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