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農業、工業、醫療、教育?
這些都重要,但更不可或缺的是藝術與文化!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 專文推薦
臺北藝術大學林于竝老師 專文導讀
平田織佐身兼藝術創作者、劇場經營者、戲劇教育者、地區藝術文化推廣者及文化政策倡議者等多重角色,以自己在劇場領域、地方城市舉辦戲劇工作坊和地方藝術行政研習的實務經驗為例,從日本實際社會狀況切入,分析藝術文化的重要性,主張藝術並非曲高和寡,而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社會急遽變化,對個體的不同價值觀越趨重視,藝術能夠創造人與人相遇、交流的機會與空間,也可作為人們學習各種社會經驗的途徑,是多元社會必不可少的基礎要素。
本書特色
1. 首度介紹日本的藝術文化政策,對台灣讀者極具參考價值。
2. 2017臺北藝術節期間,活動現場配合展售專書。
3. 適合對象:藝術文化產業人士、文化相關政府單位、藝術文化推廣單位、戲劇教育者等。
作者簡介:
平田織佐(平田オリザ)
1962年生,畢業於基督教國際大學,成立劇團「青年團」,提倡「現代口語戲劇理論」及自然、真實的對話,影響持續至今。除了戲劇創作,亦任教於東京櫻美林大學、東京藝術大學、四國學院大學、京都文教大學等。此外,平田也關注戲劇教育,在韓國、美國、台灣、法國等地均舉辦過講座與工作坊,戲劇教學方法已列入中小學教科書。戲劇作品包括獲得岸田國士獎的《東京筆記》、以韓國留學經驗創作而成的《首爾市民》等,近作《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與《蛻變――人形機器人版》分別於2013年及2015年來台演出,極受好評。2017年與台灣盜火劇團合作,演出《台北筆記》。另著有多本戲劇論述與評論專書,如《演劇入門》等;小說《幕が上がる》改編為電影,2015年2月於日本上映;劇本《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收錄於《日本80後劇作家選》。
譯者簡介:
林于竝
日本國立廣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副教授。早期曾加入蘭陵劇坊及筆記劇團。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現代劇場、藝術評論與劇場空間文化論。曾經擔任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日本導演競賽評審、日本東京國際藝術節(F/T)駐地劇評家等。著有《日本戰後小劇場運動當中的空間與身體》(2009年10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社)、《日本戰後劇場面面觀》(2010年9月,黑眼睛文化出版社),譯有《文化就是身體》(鈴木忠志原著,劉守曜合譯,2011年1月,PAR表演藝術雜誌出版社)等。
章節試閱
前言
我目前在位於東京都町田市的櫻美林大學教書,除了教授表演及導演課程之外,也有一堂從藝術家觀點看藝術管理的課程。
藝術管理這個字眼本身聽起來是個不太熟悉的新名詞,要簡單說明也有點困難。只不過,說明或者解釋這個概念並非本書的目的。
總之,如果用我自己的話來簡單定義,所謂藝術管理(Arts Management,最近「藝術」這個字的原文常使用複數型),可以說是探究藝術與一般社會之間關係的學問。藝術故意與一般社會造成斷裂的原因是,雖然藝術本來就是構成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卻有不少人把它當作游離於社會之外的事物看待。如果期待用更精準的話語說明,那麼所謂的藝術管理,應該說是為藝術找到在社會當中的位置。因為這句話包含著「管理」這個字眼,因此容易引導人們往經濟學或者經營學的方向思考。我認為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這本書想探討的是更寬廣的面向,因此,我試著以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對此問題進行思考。
今後的藝術家,特別是帶領團體,必須持續費心面對劇場營運的導演或製作人,對他們而言,這種知識非常必要。因為,今後自己的藝術理念到底與這個社會之間有何關聯,是否自我認識到這點,以及向社會仔細說明此種自我認識的機會將變得越來越多。
有這種認識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了。例如,我擔任大學推甄入學考試的面試審查老師時,常常聽學生這樣回答老師的提問:「從小學古典芭蕾舞,但是自己知道不可能成為專業舞者,因此想學習藝術管理,所以前來報考貴校。」
我覺得最近的考生真的非常有主見。至少,我自己在十七、八歲時,根本連聽都沒聽過「藝術管理」這個名詞,而且不只沒聽過這個字眼,藝術與社會的關係這個問題也想都沒想過。
當社會邁向成熟,人們也會逐漸開始感覺到藝術文化的重要性吧。如果只看大學的情況,比起學生,有更多家長開始直觀地感覺到,今後的時代,不只是知識,文化的教養及素養更會左右一個人一生的幸福。
但是仍有不少問題存在。在日本,若談到藝術文化,就會認為那不過是少數愛好者的事;這種觀念仍然根深蒂固。藝術對人類而言本來就不可或缺,特別在現代社會中,是決定這個社會應有樣態的重要元素。然而,現代日本社會似乎完全沒有認識到這點,而且政府在從事藝術文化行政時,也並非從這個想法出發。
因此,本書將針對我思考的藝術與社會的諸多關係,以及文化行政的諸多問題,試著以散文的方式下筆。如果做為藝術家書寫的文字,這些文章也許太過世故;從藝術管理的專家學者看來,當中提出的意見也許有不少可笑之處,應該也有很多邏輯上的矛盾。但是,我是盡所能地在藝術的實際操作與理論之間尋找平衡點,讓讀者即使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仍舊能夠以一般人的角度來閱讀這些文章。
另外,藝術文化行政這個名詞也許並非一般用法,在此是用作相對於生活文化的意義。不過本書並非學術著作,因此在專有名詞的使用方面並未嚴格統一,希望讀者以文章的脈絡理解其意涵。
另外,我的職業只是戲劇這個藝術中非常小的一個領域。這本書談到的例證,大部分都是以戲劇作為前提所提出,不適用於美術或音樂等其他範疇的例子非常多,敬請諒解。
本書談到很多與經濟、教育,或者地方行政與藝術之間的關係。藝術本身非常美妙,極具價值,同時又具有普遍性。但如果只說藝術很美妙,只是藝術家或藝術愛好者在喊口號而已。我想想探討的重點是「為什麼現在非得談藝術文化不可呢?」。這點是我寫這本書的動機。
最後,有一點要提醒大家。
藝術文化行政如果擴張,並不是好事。以羅馬時代的「麵包與馬戲」此以愚民政策為代表,要說的話也是一種文化政策。不過,也許根本不用舉那麼久遠以前的例子。納粹政權下的德國編列了巨額文化預算,是為了把法西斯主義正當化,以及排斥以猶太人為首的其他種族。藝術成了政治宣傳的工具,這個歷史教訓我們絕對不能遺忘。當然,日本也經歷了幾乎相同的歷史。
這些關於藝術文化行政的問題及危險,將在〈結語〉進行某種程度的探討。因為每個章節以各自獨立的題材編排,因此讀者可以先行翻閱目錄,挑選有興趣的內容,從中間開始閱讀也可以。從現在起,期待有各種討論出現。
前言
我目前在位於東京都町田市的櫻美林大學教書,除了教授表演及導演課程之外,也有一堂從藝術家觀點看藝術管理的課程。
藝術管理這個字眼本身聽起來是個不太熟悉的新名詞,要簡單說明也有點困難。只不過,說明或者解釋這個概念並非本書的目的。
總之,如果用我自己的話來簡單定義,所謂藝術管理(Arts Management,最近「藝術」這個字的原文常使用複數型),可以說是探究藝術與一般社會之間關係的學問。藝術故意與一般社會造成斷裂的原因是,雖然藝術本來就是構成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卻有不少人把它當作游離於社會之外的事物看待...
推薦序
推薦序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
2017年臺北藝術節再度邀約了平田織佐的《台北筆記》,這也是臺北藝術節第三度邀約他的作品演出。從2013年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的單純國際邀演,到2015年《蛻變――人形機器人版》與法國諾曼地秋天藝術節的國際共製,《台北筆記》不但與橫濱的TPAM表演藝術會(TPAM 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一同共製,而且是與盜火劇團一起創作的台日合作。簡而言之,平田織佐已是台灣的好朋友,而背後的理由很簡單,他不但是知名的國際劇場導演,也是當今日本最重要的文化評論者。
2015年12月,我接到平田導演來信,詢問2017年合作《台北筆記》的可能性。他當時的規劃,是把台北做為改編獲得岸田國士戲劇獎的《東京筆記》的首站,之後陸續到曼谷、馬尼拉、首爾等城市,用同樣模式合作,最後在2020年東京奧運期間,於東京演出聚集這幾個城市菁英演員的《東京筆記》。能加入這樣的跨亞洲劇場合作計畫,我們的興奮之情不在話下。
計畫初期,我就找了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林于竝教授,討論是否有可能翻譯平田導演在文化政策方面的相關著作。背後的另一個考慮是,台灣對西方的文化政策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甚至連法國文化政策的書也出版了好幾本,可是對於不論在文化體質或歷史淵源都十分相近的日本,我們卻缺乏適當的理解,尤其是沒有促進公共性的相關出版品,實在令人費解。考慮到平田導演平易近人的文字,加上他敏銳的觀察力,利用臺北藝術節舉辦期間搭配出版他的文化論述,可說是最佳時機。
平田導演從2001年出版《藝術立國論》以來,幾本觀察日本社會文的化著作都獲得相當好評。2017年2月我在橫濱參加《台北筆記》首演時,還在車站的書店看到他2016年的新著作《走在文化式微的下坡路》(『下り坂をそろそろと下る』)已名列排行榜暢銷書。
我最早的想法是出一本精選輯,把這幾本書中跟台灣文化狀況比較相關的文章集結出版。原因是我們很貪心,因為未來在沒有藝術節支援的狀況下,不見得還有出版的機會,所以希望能一次一網打盡。但在落實這個編輯概念時,幾度與林于竝教授還有平田導演溝通的結果,發現很難將這些文字從書本中切割下來。最後我們決定先出版最經典的《藝術立國論》,而結果也證明這是最好的選擇。
《藝術立國論》談到種種問題與現象,跟台灣目前的劇場生態正在面對的課題,都有密切的關連。相信每一位讀者,不論是文化藝術行政、劇場創作者或觀眾,都會感受到平田導演關懷日本未來發展的苦口婆心,而且一樣適用於台灣。唯一的差別是,他可以把平常高深莫測的學術辯論,變成老嫗能解的犀利觀察。
最後要感謝書林出版社發行人蘇正隆的大力支持,在我擔任藝術總監的六年期間,與臺北藝術節合作了八本著作(包括平田織佐的《演劇入門》),還有編輯劉純瑀的細心協助,以及譯者林于竝教授的精采導論,讓台灣版的《藝術立國論》,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
推薦序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
2017年臺北藝術節再度邀約了平田織佐的《台北筆記》,這也是臺北藝術節第三度邀約他的作品演出。從2013年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的單純國際邀演,到2015年《蛻變――人形機器人版》與法國諾曼地秋天藝術節的國際共製,《台北筆記》不但與橫濱的TPAM表演藝術會(TPAM 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一同共製,而且是與盜火劇團一起創作的台日合作。簡而言之,平田織佐已是台灣的好朋友,而背後的理由很簡單,他不但是知名的國際劇場導演,也是當今日本最重要的文化評論者。
2015年12月,...
目錄
推薦序 耿一偉
導讀 林于竝
前言
序章 何謂藝術的公共性
1 戲劇的票價為什麼貴?
2 何謂公共性?
第一章 區域的藝術文化行政
1 創造多元的社會
2 做為廣場的劇場及其功能
第二章 從經濟面看藝術文化行政
1 如何克服文化的不景氣
2 產業結構的變化與藝術
第三章 教育與藝術文化行政
1 藝術在社會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2 學習生活的智慧
3 櫻美林大學的實驗
4 公共教育中的藝術教育
第四章 文化權的確立
1 某次討論
2 憲法保障的權利
3 藝術保險制度
第五章 文化行政的未來
1 文化省的創立
2 劇場的功能
3 NPO在藝術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4 藝術文化基本法
結語 藝術的未來
1 新時代的藝術
2 對藝術文化行政的期待
後記
推薦序 耿一偉
導讀 林于竝
前言
序章 何謂藝術的公共性
1 戲劇的票價為什麼貴?
2 何謂公共性?
第一章 區域的藝術文化行政
1 創造多元的社會
2 做為廣場的劇場及其功能
第二章 從經濟面看藝術文化行政
1 如何克服文化的不景氣
2 產業結構的變化與藝術
第三章 教育與藝術文化行政
1 藝術在社會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2 學習生活的智慧
3 櫻美林大學的實驗
4 公共教育中的藝術教育
第四章 文化權的確立
1 某次討論
2 憲法保障的權利
3 藝術保險制度
第五章 文化行政的未來
1 文化省的創...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