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書籍
《灰影地帶》、《生命中的美好缺撼》、《口琴使者》等暢銷作家一致推薦
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沒有人是局外人
三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三段與命運抗衡的逃難故事,
為了尋找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園,
他們冒險在大海上漂流,航向未知的世界……
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李苑芳
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邢小萍|兒童文學工作者幸佳慧|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邱慕泥
臺中市光德國中教師張文銘|親子天下兒童閱讀研究院院長張淑瓊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博士候選人連加恩|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
臺中市惠文高中教師蔡淇華|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秘書長賴樹盛
多位名人聲援推薦!(以上按姓名筆劃排列)
◎得獎記錄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最佳童書(歷史類)
★《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童書Top20
★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最佳小說
★美國圖書館協會精選讀物
★青少年部落客文學獎
★希德妮.泰勒書獎 與三十多項年度大獎
◎本書3大特色
特色1 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透過巧妙的敘事手法,串起三段不同時空下的逃難故事,主角們在逆境中展現的堅毅和勇氣,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照亮世界中的黑暗角落。
特色2 囊括近代重大國際議題:德國納粹(1938)、古巴移民潮(1994)、敘利亞內戰(2015),同時具備歷史縱深及地域廣度,適合作為社會科補充教材。
特色3 榮獲《紐約時報》、《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等重點媒體年度最佳書籍;《灰影地帶》、《生命中的美好缺撼》、《口琴使者》等暢銷作家一致好評推薦。
約瑟生長在富裕的猶太家庭,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他和家人們搭上前往古巴的渡輪。正當他們編織著對美好未來的幻想,古巴政府卻通過一項政策,拒絕猶太人入境……
古巴面臨嚴重的物資匱乏,依莎貝爾一家決定抛下在家鄉的一切,從墨西哥灣偷渡到美國尋找出路,然而才啟航不久,海上的一場暴風雨便把他們自製的小船吹離了航線……
自馬默有記憶以來,敘利亞就因內戰陷入了槍林彈雨,一次空襲更讓他失去家園,不得不逃往千里之外的歐洲。過程中,他和家人們不斷被走私客敲詐勒索,乘坐的橡皮艇也在海中翻覆……
約瑟、依莎貝爾、馬默,三人的年代相隔近一世紀,卻因動盪的局勢同樣在生命中掙扎。在漫長的旅程盡頭,等待他們的將是充滿希望的嶄新人生,或是至親離散的夢魘?而命運又將讓三人產生怎樣不可思議的交會?
◎本書關鍵字:難民、兒童人權、國際議題、種族、戰爭、包容和接納。
◎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人權、家政、海洋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少年天下】系列介紹
1. 專屬國中生,給10-15歲「輕」少年的閱讀提案。
2. 夠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裝和題材。
3. 以少年為本位,提供邁向成長的關鍵字。
4. 有深度但無難度,得以思辨的優質文本。
作者簡介:
艾倫‧葛拉茲(Alan Gratz)
畢業於美國田納西大學,擁有創意寫作學士,以及英語教育碩士學位。擅長以歷史事件創作少兒小說,過去作品數次入選為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小說。現和妻女定居在北卡羅萊納州。
作者個人網站:www.alangratz.com
譯者簡介:
郭恩惠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幼兒發展與教育碩士。擔任過臺灣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研發組主任。持續從事出版與翻譯相關工作。喜歡以文字及書籍等柔性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將正向概念內化到孩子心中。譯作有:《松鼠的瘋狂遊戲》、《世界中的孩子》系列(親子天下)等百餘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葛拉茲從橫跨近百年的多國歷史與真實人物當中,剪裁成這部青少年小說,跟著約瑟、伊莎貝爾、馬默三名帶位者走一段他們步步賭注的逃難旅程,因著他們的失去與所得,會更理解「沒有流離,就沒有融合」的事實。《逃難者》是一本傑出的小說,更是一部極真實的歷史。──兒童文學工作者幸佳慧
《逃難者》衝撞的不只是國籍限制,更多的是,我們對自己與他者的界定。當面臨人道主義與國家利益的拉扯,你會如何選擇?──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看見」逃難者,進而幫助他們、接納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恐怖份子、更不是囚犯,他們只是想要尋求一個可以讓他們平安活下去的地方。──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李苑芳
看起來原本毫無關聯的生命故事,透過時間、空間、壓迫的情境與衝突的條件,隱約可以看見生命間彼此的關聯,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的功力,最後輔以三位主角的逃亡路線圖,更清楚的交代選擇三位主角的脈絡!──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邢小萍
作者利用三個不同時空背景,串連一個核心主題:這個世界依舊有戰火蔓延,依舊有逃難者,依舊有無辜的孩子,因著戰爭而流離失所。用孩子的視角,對這個世界控訴著:大人們利益薰心,自私自利,造成了戰爭禍害,禍延無辜的孩子。何時才能真正世界和平,沒有戰亂呢?是一本值得推薦大人與孩子一同思考的好題材。──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邱慕泥
艾倫.葛拉茲完美締造出一部佳作,無可挑剔。在跌宕起伏的情緒風暴、冒險患難與懸疑過程當中,仍兼顧了歷史正確性。──《科克斯書評》
緊湊的故事情節,刻劃難以抹滅的慘痛損失,同時見證難民們充沛的毅力,字裡行間交織著現今的難民危機。──《出版人週刊》
這部十足震撼人心的小說將幫助時下年輕人了解當今難民所面臨的種種危機,值得品讀、討論並廣泛分享。──《學校圖書館期刊》
有些小說深入人心,有些小說重要必讀,《逃難者》兩者皆是。──《灰影地帶》作者露塔.蘇佩提斯
三位年輕難民的故事,扣人心弦、刻骨銘心、令人屏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作者約翰・葛林
極其重要的一本好書,令人揪心,引人入勝,將移民者在尋求安全與自由時遇到的困境一一揭露在讀者面前。──《口琴使者》作者潘.慕諾茲.里安
《逃難者》述說著一個個奮鬥、英勇及無盡冒險的故事,是一本對你、我都很重要的絕佳好書。──《飛越戰火的女孩》作者金柏莉.布魯貝克.伯萊德利
一部令人驚嘆的小說,深刻描寫難民遭受的苦。傑作!──《娛樂週刊》
作者作足了歷史考證,將史實隱藏在字裡行間,成為這本小說的精髓,有如蛋糕裡的糖。──《平板雜誌》
葛拉茲的小說十足激勵人心,以人道角度探究全世界難民的苦難。──《號角雜誌》
年輕一輩的讀者將在讀完這部作品後捫心自問:我們該做些什麼?──《書架情報》專業版
以文學手法處理歷史事件給予人更深刻的感受。──《書目》雜誌
一個個身處險境的家庭以及渺茫的前途,堆積起這些故事的強烈色彩,讓讀者持續為書中人物的顛沛流離與冒險提心吊膽。這本令人驚心動魄的小說,不僅引人入勝,更是必讀好書!──美國國家圖書獎作家茱蒂‧布藍黛
震撼,扣人心弦。《逃難者》不只是一個關於流亡孩童的故事,更是一個與我們每個人緊緊相連的故事……關於愛、家庭與堅毅的勇氣。──《紅傘》作者克莉絲蒂娜.岡薩雷斯
以緊湊及極具洞察力的敘述手法,探究人們為了尋求一個能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所做的努力與掙扎,娓娓道出其中的絕望,卻也展現出生命的力量。──美國國家圖書獎作家艾略特.史瑞福
名人推薦:葛拉茲從橫跨近百年的多國歷史與真實人物當中,剪裁成這部青少年小說,跟著約瑟、伊莎貝爾、馬默三名帶位者走一段他們步步賭注的逃難旅程,因著他們的失去與所得,會更理解「沒有流離,就沒有融合」的事實。《逃難者》是一本傑出的小說,更是一部極真實的歷史。──兒童文學工作者幸佳慧
《逃難者》衝撞的不只是國籍限制,更多的是,我們對自己與他者的界定。當面臨人道主義與國家利益的拉扯,你會如何選擇?──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看見」逃難者,進而幫助他們、接納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恐...
章節試閱
約瑟
德國柏林,一九三八
乓! 砰!
約瑟.藍道(Josef Landau)從床上彈起,一顆心撲通撲通猛跳。那聲音聽來像是有人踹開了前門。是做夢嗎?
黑暗中,約瑟豎起耳朵聽著。他還不習慣這裡的各種聲音。他和家人不久前才搬進這間較小的公寓,因為納粹說,他的父親是猶太人,不准從事律師工作,在那之後,他們就負擔不起之前住的地方了。
在房間另一角,約瑟的妹妹露絲還熟睡著。約瑟試著放鬆心情。他想,或許只是惡夢。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傳來,房外的那片漆黑中有東西在移動。
屋裡有人!
約瑟爬回床上,雙眼直瞪著前方。他聽到隔壁房間傳來砸東西的聲響──啪! 露絲驚醒,嚇得直尖叫,聲音中盡是莫名的不安與恐懼。畢竟她才六歲。
「媽媽!」約瑟大聲呼喊,「爸爸!」
兩個高聳的人影衝進房間。周圍的空氣似乎開始劈啪碎裂,就像收音機裡的靜電干擾聲。約瑟想躲到床角,但昏暗中一雙手抓住他,企圖拉他。他大聲尖叫,聲音比妹妹的還要大,淹沒了妹妹的叫聲。他驚慌的踢動雙腿、揮舞雙手,但是其中一個黑影抓起他的腳踝,使他趴倒在床上,並將他拖下床。約瑟奮力扣住床單,但對方的手強而有力。約瑟嚇到尿了出來,溫熱的尿液浸溼了他的睡衣。
「不! 不要!」約瑟聲嘶力竭狂吼。
兩個黑影將他丟到地板上,另一個黑影則一把抓起露絲的頭髮並掌摑她。
「安靜!」黑影人大吼。他將露絲拋到約瑟身旁的地板上。這舉動把露絲嚇呆了,不敢再發出半點聲音。但是沒一會兒,她又開始號啕大哭,哭得比之前更加大聲。
「噓,露露,噓。」約瑟用雙臂環抱住露絲,輕聲懇求她。「不哭了,乖。」
一旁的黑影人則提起露絲的床,往牆壁擲去。約瑟與妹妹兩人嚇得蜷縮在地板上。砰!那張床瞬間四分五裂。黑影人又將牆上的照片扯下,拉開衣櫥抽屜,將衣服四處亂扔,還砸壞檯燈及燈泡。約瑟和露絲驚恐的緊抱住彼此,臉頰淚水淋漓。
黑影人再次抓住他們,將兩人拖進客廳,然後一把將他們抓起拋到地板上,再啪的一聲開啟頭頂上方的電燈開關。待約瑟的眼睛適應亮度後,他看見闖入他家的陌生人總共有七人,有些穿著普通的便裝:白襯衫,袖子捲起,灰色便褲,褐色毛線帽,皮革工作靴。但多數人身穿褐色上衣,佩戴納粹武裝衝鋒隊的紅色十字臂章,也就是希特勒的「衝鋒隊」。
約瑟的父母也在客廳裡,就躺在褐衣人腳邊的地板上。
「約瑟! 露絲!」媽媽一看到他們立刻哭喊,並往孩子們的方向撲過去,但是一名納粹一把抓住她的睡袍,把她拉了回來。
「艾倫.藍道,」一個褐衣人對約瑟的父親說,「你無視一九三三年通過的『公職回復法案』,猶太人禁止擔任律師工作這個事實,還繼續執業。因為你犯下危害德國人民的罪行,你將接受保護管束。」
約瑟神色慌張的看著爸爸。
「這完全是一場誤會。」約瑟的父親說,「請你給我機會解釋──」
褐衣人無視約瑟父親的說詞,對另一名納粹點了個頭示意,兩名納粹遂將他壓倒在地,把他拖向大門。
「不!」約瑟哭喊。他必須做些什麼才行。他站起身來,拉住其中一個拖著父親的人的手臂,試圖將手扯開。另外兩個人立刻用力把約瑟拉走,並牢牢抱住他,讓他無法抵抗。
負責指揮的褐衣人大笑。「你們看他!」他指著約瑟睡衣上的水漬,「這傢伙嚇到尿褲子了!」
納粹們聽了狂笑。約瑟覺得好丟臉,臉頰瞬間漲紅,他在褐衣人的臂彎裡拚命掙扎。「我就快是大人了,」約瑟對他們說,「再六個月又十一天,我就是個大人了!」
納粹又縱聲大笑。「六個月又十一天! 他還會算數呢!」褐衣人口氣突然轉為嚴肅, 「那我看,我們差不多也該把你抓去集中營了,和你爸爸一起去。」
「不!」媽媽大聲哭喊,「不,我兒子才十二歲,他還只是個小孩哪! 拜託你們,不要!」
露絲抱住約瑟的腿號啕大哭。「不可以帶走他,不可以!」
吵鬧聲惹得褐衣人一臉不悅,他不屑的對那個拖著艾倫.藍道的人揮手示意。在媽媽的啜泣聲及露絲的哭號聲下,約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把爸爸拖出去。
褐衣人轉頭對約瑟說:「別那麼快長大啊,孩子。我們很快就會找上你了!」
納粹搗毀了家具,砸碎盤子,扯破窗簾,然後一如他們出現時那樣旋風般離開。跪在房間中央的約瑟、妹妹和媽媽三人緊緊抱在一起。最後,當眼淚都流乾後,瑞秋.藍道帶孩子回她的房間,三人一起把床推回原位,然後她緊抱著約瑟及露絲,直到天亮。
接下來幾天,約瑟得知,那天晚上,他們家並不是唯一遭受納粹襲擊的家庭。德國全境的猶太住家、商店和教堂都遭到納粹破壞,上萬名猶太男性遭到逮捕,送往集中營。他們稱這事件為「碎玻璃之夜」。
納粹對這事件並無發布任何文字聲明,但是他們傳達出的訊息很清楚:德國容不下約瑟和他的家人。但是約瑟和媽媽及妹妹也沒辨法到其他地方去。爸爸不在,他們還不能離開。
約瑟的母親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往來一個個政府機關,努力尋找丈夫的下落,想救他出來。但是沒有人告訴她關於丈夫的消息。約瑟也開始感到絕望,也許他再也見不到爸爸了。
就在約瑟的父親被帶走的六個月之後,他們接到一通電報。是爸爸發的電報!他從一個叫作達豪的集中營被釋放出來了,條件是,他必須在十四天內離開這個國家。
約瑟不想離開。德國是他的家。況且,他們又能去哪兒? 到了其他地方他們要如何生活?但是這已經是納粹第二次叫他們滾出德國了,藍道一家人可不想傻傻在那裡等待,看納粹接下來會如何處置他們。
依莎貝爾
古巴哈瓦那城外,一九九四
一隻瘦骨嶙峋的小花貓躲在煤渣磚砌的粉色房屋下方,依莎貝爾.費南德茲(Isabel Fernandez)不用兩下子就用手上的食物把牠引出來。小貓跟其他古巴人一樣餓了很久,肚子的需要勝過了心裡的懼怕。
這隻貓非常小,只吃得下豆子類的食物。牠的小肚子發出像外置馬達那樣的咕嚕咕嚕聲,為了吃依莎貝爾手上的食物,整顆頭直往依莎貝爾的掌心裡鑽。
「沒人看上你,對吧,小喵咪?」依莎貝爾說。貓咪身上的毛雜亂乾澀,撫摸牠時還摸得到皮下的骨頭。依莎貝爾意識到,小貓和她的處境沒什麼兩樣:又瘦又餓,很需要洗個澡。依莎貝爾十一歲,手長腳長,古銅色的臉龐布滿雀斑,濃密的黑髮因為酷暑剪得極短並塞在耳後。她光著腳丫,穿著坦克背心及短褲,一如往常。
小貓吞下剩下的最後一點豆子,可憐的喵嗚了一聲。依莎貝爾真心希望還有其他食物可以給這隻小貓咪吃,但是這點食物已經超出她的能力所及了。她自己的午餐都不比這些多,也不過就是一些豆子和一小坨白米飯。在依莎貝爾還小的時候,政府還會發送附了食物券的食物配給手冊,但是在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後,古巴局勢一夕間盪到谷底。古巴和過去的蘇聯一樣,是共產主義國家,幾十年來蘇聯一直用市價十一倍的價格向古巴購買蔗糖,並免費運送食物、汽油和藥品到這座島國。但是當蘇聯離開,古巴也同時失去了強大的支援。古巴的多數農家只種植甘蔗,當不再有人付數倍的價錢購買蔗糖後,農田也隨之荒廢乾旱,蔗糖精煉廠關閉,許多人失去工作。沒有蘇聯的汽油,曳引機無法操作,農田變不出食物,沒有額外的食物,古巴人就開始挨餓,所有牛隻、豬隻及羊都被宰殺並吃下肚。人們甚至闖入哈瓦那動物園,吃掉園裡的動物,其他像這隻小貓一樣的貓咪們最後都淪為盤中飧。
不過,卻沒有人要吃這隻小貓。依莎貝爾小聲說:「你是我們之間的小祕密。」
「嘿,依莎貝爾!」是伊萬,依莎貝爾嚇了一跳,小貓也一溜煙鑽進房屋底下。
伊萬比依莎貝爾大一歲,住在隔壁。就依莎貝爾有記憶以來,他們一直是朋友。伊萬的膚色比依莎貝爾白一些,留著一頭捲髮。他穿著涼鞋、短褲,領尖有鈕釦的短袖上衣,還戴了一頂帽子,上面繡了一個花俏的英文字母I,那是哈瓦那棒球隊工業隊(Industriales)的標識。他長大後想成為職業棒球員,而且他的確夠格,這對他來說並不是個太瘋狂的夢想。
伊萬蹲在依莎貝爾身旁的沙地上。「你看! 我在海灘上找到一些死魚,可以給貓咪吃。」魚腥味讓依莎貝爾直往後躲,但是小貓一聞到味道馬上跑回來,飢腸轆轆的吃著伊萬手上的魚。
「牠需要一個名字。」伊萬說習慣替所有東西取名字──在鎮上到處亂跑的流浪狗、他的腳踏車,就連他的棒球手套,他都要取名字。「喬治怎麼樣?或是哈維爾?還是拉薩羅?」
「那些都是男生的名字。」依莎貝爾說。
「是啊,都是獅子隊的球員。牠是一隻小獅子啊!」獅子是工業隊的暱稱。
「伊萬。」伊萬的父親在隔壁叫他,「你過來牛棚這邊幫我一下。」
伊萬立刻起身。「我得走了。我們要蓋……一間狗屋。」一說完就跑了。
依莎貝爾搖搖頭。伊萬還以為自己耍了點小聰明,但是依莎貝爾完全知道伊萬和他爸爸在牛棚裡蓋什麼,根本不是狗屋,是一艘船。一艘要偷渡到美國的船。
依莎貝爾很擔心卡斯蒂洛家的人會被逮捕。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總理不允許任何人離開這個國家,尤其不准去美國,也就是古巴人口裡說的『北方』。如果試圖乘船偷渡被逮到,鐵定會被卡斯楚關進牢裡。
依莎貝爾之所以知道,是因為她爸爸之前就是這麼做,被判入監服刑一年。
依莎貝爾注意到爸爸要跟外公進城排隊領食物了。她趕緊把小貓抱回屋子下方,跑進去拿她的小喇叭。依莎貝爾很喜歡跟著爸爸進城,站在哈瓦那街頭吹小喇叭賺錢。錢並不多。不是因為她吹得不好,就像她媽媽常說的,依莎貝爾連天空中的烏雲都可以吹走。她演奏時,常有路人停下來聽,還為她鼓掌、用腳幫忙打拍子。但是有能力可以賞她幾塊錢的只有遊客──從加拿大或歐洲或墨西哥來的觀光客。自蘇聯解體後,多數古巴人手中握有的貨幣只剩下領取配給食物時蓋了章的小冊子,不過手冊一點價值也沒有, 因為不管你有沒有手冊,市面上流通的食物根本不夠吃。
依莎貝爾趕上爸爸和外公,然後和他們在海濱大道馬雷孔分道揚鑣,也就是沿著哈瓦那港海堤綿延的那條公路。道路旁是一區又一區的綠色、黃色、粉紅色、粉藍色的住家及商店,油漆斑駁,建築殘破老舊,盡是歲月的刻印,但是在依莎貝爾看來,依舊十分華麗。她站在寬闊的海濱人行道上,從那裡看下去,整座哈瓦那好像展示品。母親們用背巾背著嬰孩,情侶們在棕櫚樹下親吻,街頭藝人用吉他和鼓演奏著倫巴舞曲,男孩輪番跳入海水中,遊客們拍著照片。這裡是整座城市中依莎貝爾最喜歡的地方了。
依莎貝爾把一頂破舊的棒球帽放到地上,再把小喇叭放到脣邊,看看會不會有遊客願意為她的演奏付一塊錢。她吹起小喇叭,用手指按出她所熟悉的音符。那是一首她很喜歡的騷莎舞曲,但是這一次她的耳朵越過音樂傾聽;越過海濱大道上嘈雜的車水馬龍;越過路人的說話聲;越過身後拍打著海堤的海浪聲。
她聽著音樂底下的響棒節奏,那隱藏在古巴音樂裡的神祕節拍。除了她以外似乎每個人都聽得到這個節拍,那是一種不尋常的韻律,覆蓋在正常節拍之上,就像皮膚底下的心跳。她努力傾聽,她之前從沒聽過那個節奏,從沒感受過,但此刻她聽見了,她專心聆聽,試著在自己的音樂裡聽見古巴的心跳。
但她聽見的反而是敲碎玻璃的聲音。0
馬默
敘利亞阿勒坡,二○一五
馬默.比夏拉(Mahmoud Bishara)隱形了,正合他意。隱形是他生存的方法。
當然他不是真的隱形。實際看一下馬默,稍微瞥一眼他用連帽上衣包覆的臉,你看到的會是一個鼻梁堅挺、濃眉、黑髮、蓄平頭的十二歲少年,即使糧食短缺,他仍有著結實體型,肩膀寬闊有肌肉。但是馬默努力隱藏他的身形及臉龐,好順利躲過雷達的偵測。不時有人葬身在戰鬥機的飛彈之下,稍不注意也有可能會被士兵的火箭發射器射中。就算走在路上,只要被敘利亞政府軍注意到,或是被對立的反抗軍發現,都只會招惹麻煩。
馬默坐在教室的中間一排,在那個位子老師不會叫他。桌子很寬,每張桌子幾乎夠三個學生共用,馬默坐在兩個男孩中間,一個叫阿貝德,另一個叫內達爾。
阿貝德和內達爾跟他並不是朋友。馬默沒有任何朋友。
這樣比較容易保持隱形,不受注意。
一位老師在大堂搖著手搖鈴來回走著。馬默收拾好背包,立刻跑去找弟弟瓦利。
瓦利今年十歲,比馬默低兩個年級。他也把一頭黑髮理成平頭,但是他的外型比較像他們的母親,窄肩,細眉,鼻子較扁平,耳朵較大。以他的頭的比例來說,他的牙齒過大,當他露齒微笑時,看起來就像卡通裡的松鼠。不過瓦利不太常笑就是了。馬默幾乎想不起來最後一次看到弟弟笑和哭,或表現出其他任何情緒是什麼時候。
戰爭使得馬默情緒緊繃、焦慮、猜疑,也把弟弟變成了一個沒有情緒的機器人。
他們住的公寓並不遠,不過馬默每天都會帶著瓦利繞不同的路回家。有時候抄後巷,因為街頭會有真主黨戰士,他們是反對派隨時鎖定的目標。炸彈轟炸過的建築物也不錯,馬默和瓦利可以躲在扭曲變形的金屬堆及殘破的水泥堆裡不被看見,就算頭頂上有炮彈呼嘯而過,也不用擔心突然有牆倒塌。不過,如果有飛機投擲桶裝炸彈,牆就變得很重要了。桶裝炸彈裡裝滿了鐵釘和金屬碎片,如果周圍沒有牆可以躲避,就會被炸得血肉模糊。
之前這裡不是這樣的。四年前,他們的故鄉阿勒坡一直是敘利亞最閃耀、最先進的第一大城,有著中東明珠的美譽。馬默記得,這裡曾經有霓虹燈閃爍的購物中心、燈火耀眼的摩天大樓,還有足球場、電影院、博物館。阿勒坡是一座擁有歷史的城市──很長的歷史。位於市中心的阿勒坡古城,興建於十二世紀,八千年前這一區就有人居住了。生長在阿勒坡這座城市隨時驚奇不斷。
直到二○一一年,「阿拉伯之春」降臨敘利亞,才變得人事全非。
當時人們對這個事件並沒有這樣的稱呼。沒有人知道這股革命的浪潮會席捲中東, 甚至推翻獨裁政權,並引發內戰。他們從電視、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貼文中所得知的訊息,就只是突尼西亞、利比亞及葉門人民在街上暴動,每個國家都紛紛站出來,大聲說:「夠了!」隨後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爆發類似運動,最後,阿拉伯之春也來到了敘利亞。
但是敘利亞人都知道上街頭抗爭是很危險的。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兩次「獲選」連任,就是因為其他人根本沒有對抗他的餘地。阿薩德剷除了任何反對他的人。人民都很擔心,當阿拉伯之春橫掃敘利亞,不知道阿薩德會做出什麼事來。有一句古老的阿拉伯諺語是這麼說的:「關上門不讓風颳進來,日子才安寧。」這正是他們所做的事。當中東其他國家騷動不安時,敘利亞人則關起門來靜觀其變。
但是他們的門關得不夠緊!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一名男性因為反阿薩德,被判入獄坐牢。在敘利亞西南部的德拉市,有一群孩子因為在學校牆上寫了反阿薩德的標語,遭到警察逮捕與虐待。全國瞬間陷入瘋狂。成千上萬的人民湧入街頭,要求釋放政治犯、還給人民更多的自由。接下來的一個月,阿薩德派遣士兵討伐抗議者,將坦克及轟炸機轉向自己的人民,自此之後,馬默及瓦利,還有其他敘利亞人民觸目所及就只有戰爭。
馬默及瓦利轉身進入一條瓦礫比之前更多的陌生小巷,然後突然止步。在他們眼前,有兩個男孩把另一個男孩壓在殘垣上,想搶走他手上的一袋麵包。
馬默把瓦利拉到一輛燒毀的車子後頭,心臟撲通撲通猛跳。這類的事件最近在阿勒坡天天上演,因為要在城裡取得食物愈來愈難。但是這個場景卻讓馬默陷入了另一段回憶中,是發生在戰爭剛開始後的一段回憶。
當時馬默正要去跟最好的朋友哈立德見面。在一條跟這條巷子很像的街道上,馬默發現哈立德被兩個年紀較長的少年毆打。哈立德是什葉派穆斯林,但是,這個國家裡多數人是遜尼派穆斯林。哈立德是個聰明人,頭腦很好,上課時總是很快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回答的答案也總是正確無誤。他和馬默認識好幾年了,縱使馬默是遜尼派,哈立德是什葉派,但這在他們之間不成問題。他們喜歡在下午及周末時和在一起看漫畫、看超人電影、玩電動玩具。
但這一刻,哈立德蜷縮在地上,較年長的少年不斷踢他,哈立德只能用手掩住頭。
「我看你也沒那麼聰明嘛,對吧,豬頭?」其中一個少年說。
「什葉派的,搞清楚自己的地位! 這裡是敘利亞,不是伊朗!」
馬默嚇得寒毛直豎。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差別只是藉口,這些少年只不過想找個人當沙包。
馬默發出金鋼狼也會引以為傲的吶喊,縱身一躍,撲向那些攻擊哈立德的人。
接下來,他被揍得和哈立德一樣慘。
從那天起,馬默和哈立德成了箭靶,那兩個年紀較長的少年專門霸凌兩人,課間也打,放學後也打,不留任何餘地。
馬默和哈立德就是在這段時間學到了隱形的好處。馬默整天都待在教室,不上洗手間也不去遊戲場。哈立德也不再在上課時舉手回答問題,就算被老師直接點名,他也不回答。只要霸凌者不再注意你,就不會打你。馬默也在此時了解到一件事,只要他跟哈立德一起,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目標;個別行動的話,比較容易隱形。這件事他們兩人都心知肚明,所以接下來的一整年,兩人漸行漸遠,就算在學校裡遇到,也不跟彼此說話。
一年後,哈立德死於一起空襲事件。
二○一五的敘利亞,不要交朋友會比較好。
馬默看著眼前這兩個少年正在攻擊手上拿著麵包的男孩,一個他完全不認識的男孩。他心裡感到一絲憤怒、不平與同情。他的呼吸變得又快又深沉,雙手握拳。
「我應該做點什麼。」他喃喃自語。但是他心裡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
馬默低下頭,拉起連衣帽,眼睛盯著地上。這是隱形的招數。沒入人群,然後消失。
他抓緊弟弟的手,轉身,走另一條路回家。
約瑟
德國柏林,一九三八
乓! 砰!
約瑟.藍道(Josef Landau)從床上彈起,一顆心撲通撲通猛跳。那聲音聽來像是有人踹開了前門。是做夢嗎?
黑暗中,約瑟豎起耳朵聽著。他還不習慣這裡的各種聲音。他和家人不久前才搬進這間較小的公寓,因為納粹說,他的父親是猶太人,不准從事律師工作,在那之後,他們就負擔不起之前住的地方了。
在房間另一角,約瑟的妹妹露絲還熟睡著。約瑟試著放鬆心情。他想,或許只是惡夢。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傳來,房外的那片漆黑中有東西在移動。
屋裡有人!
約瑟爬回床上,雙眼直瞪著前方。他聽到隔壁房間傳...
推薦序
【推薦文】誰是逃難者? 文/人氣作家,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
生長在和平中的人,很難想像「逃難」是任何時代,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
除了戰爭爆發之外,地震、洪水、大火這些天災,可能發生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讓我們的身分,瞬間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逃難者。這是我們很難想像,不願意想像,卻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甚至在富裕的日本,隨著中小型鄉鎮的經濟衰退、高齡老人的超獨居時代來臨,也形成了另外一種「購物難民」。
「購物難民」指的是在自家徒步十分鐘左右的距離內沒有商店,要買生活必需品十分不方便的人。因為經濟太差,許多地方車站商店街原本提供完整生活機能的各種小店,都紛紛因為經營不下去而拉下鐵門,如果是行動不便的高齡者,無法自己開車、騎車,當地也幾乎沒有任何公眾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也不會使用電視或網路購物、宅配到府,這些老人家就因此陷入就算有現金,也無法買到生活必需品的窘況,甚至在屋內餓死、熱死、渴死很長時間後,才被發現的情形。這些老人家即使身在富裕、便利的國家,也實質過著難民的生活,但是他們甚至無處可逃。
在閱讀《逃難者》這本結合了德國納粹(1938)、古巴移民潮(1994),到敘利亞內戰(2015)三段史實的逃難故事時,我的記憶立刻回到自己站在維也納車站,看著敘利亞難民前往德國的轉運大站的情景。
一般民眾對於難民的刻板印象就是「又餓又窮又可憐」,但是這用來形容我眼前的這些難民並不符合。
他們很多是醫師、律師,或是有錢人家的青少年,在維也納車站裡的超市結帳的時候,他們掏出五百歐元的大鈔付錢,我這輩子從來沒有用過這種大鈔。
當時,許多人看到敘利亞難民手中的大鈔,或是最新款的iPhone,就下了簡單的結論:他們根本不可憐、不需要幫助。英國《獨立報》因此寫了一篇文章,我很認同這個標題:「很訝異敘利亞難民有智慧型手機嗎?很抱歉我必須告訴你,你是大白痴。(Surprised that Syrian refugees have smartphones? Sorry to break this to you, but you're an idiot.)」
難民的「樣子」,或許跟我們想像中不同,卻並不代表我們的刻板印象是對的,而他們不需要幫助,只是他們需要的幫助,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前,就是個手機擁有率超過百分之八十七的國家,我在緬甸與內戰區域的難民工作很長的時間,清楚知道智慧型手機是難民最重要的財產之一,對他們來說甚至比食物、衣服還要重要。在富裕國家智慧型手機不是必需品,我身邊只有最簡單的「智障型手機」,甚至沒有手機,但在貧窮、戰亂的地方,無論是敘利亞還是緬甸,非洲還是中東,智慧型手機不是為了炫富,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跟親人保持聯繫、找尋生路的救命工具,不能用我們自己的經驗來套用難民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依賴。
我可以簡簡單單的從維也納搭飛機到德國,飛行只有短短一個小時,但是要花眼前維也納火車站裡的難民多長時間?是一個星期?一個月?還是一年?就算站在他們面前不到一公尺的距離,我真的知道眼前穿著光鮮亮麗,口袋隨便就可以掏出五百歐元大鈔,埋頭滑著iPhone的敘利亞難民,他們的人生正在經歷什麼嗎?
世界很大,而我們知道的很少。面對無法理解的差異時,我們並不需要批評,但是需要去了解更多,去包容、接納。為了要這麼做,試著站在對方的處境,從對方的角度來設想,而敞開自己,去閱讀別人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方法。
我也相信,有一天當一切塵埃落定,難民都會逐漸找回他們的聲音,無論是在德國,在古巴,在敘利亞,在緬甸,還是日本。因為他們會說話,會寫字,會回憶,會記錄歷史,他們會告訴世人以及後代子子孫孫:「當年,這個世界是這樣對待我們的。」
我們對待逃難者的方式,就是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同時也是世界對待我們的方式。印度聖雄甘地說的這一句話:「成為你在世界上想要看到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一直讓我謹記在心,不是因為我是國際NGO工作者,而是因為我是一個人。
【推薦文】這是難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文/兒童文學工作者幸佳慧
當我到佛羅里達時,濃厚的古巴文化提醒我:這裡也是美國。當我到德州南方被墨西哥與南美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圍繞時,一樣被提醒:這裡也是美國。我在美國住過的波士頓、紐約、達拉斯、曼菲斯等地,城裡每個人的膚色跟口音都揭示他們有各自難民或移民的家族史。
因此,每當相關新聞與書寫出現時,我心裡總要播放這段話:「我、我家人、我朋友與其親友,若非曾是難民或移民,也是其後代。聖經創世紀說人類第一男女因不聽從而被驅逐伊甸園;而數萬年的演化史也載明人類為躲避天災與人禍,逃離或遷徙是生存之尋常。難民與移民不是別人或遠方之事,就是我們自身的故事。」
美國作家葛拉茲以多位主角做穿插敘述的形式書寫,正是想讓讀者感受「儘管你、我、他因地理和時間錯開,卻共享人類難民/移民史脈」的事實。不管是1930年代的猶太男孩、1994年的古巴女孩,或是2015年的敘利亞男孩,都是劇院裡的帶位者,他們的工作是引人入座,觀賞一場屬於我們自己的擬真歷史劇。
繼納粹屠殺猶太人那場史上最大浩劫以來,敘利亞這場內戰所造成的龐大死傷與數百萬難民的劫難再次引起世人關注,它高度挑戰聯合國該有的功能,也揭露了文明虛弱的本質,這些落差導致不少作家投入相關寫作,其中兒少文學作家尤其積極,這跟幾個讓人難以忍受的事實有關:
這場中東浩劫始於2011年,敘利亞政府對五名因好玩塗鴉的男童囚禁跟刑求、戰亂中弱勢婦女與兒童的下場尤令人震驚、難民潮湧現許多沒有大人陪同的無依兒童、目前全球未成年的兒少難民統計數目已超過總數的五成。
許多作家看到兒少不但沒受到國際法該有的保障,甚且是關鍵與多數的受害者,於是提筆對各國政府與當權者對難民援助的默然與消極的態度提出抗議,並對大眾呼籲該有的人性溫度。
葛拉茲從橫跨近百年的多國歷史與真實人物當中,剪裁成這部青少年小說,跟著約瑟、伊莎貝爾、馬默三名帶位者走一段他們步步賭注的逃難旅程,因著他們的失去與所得,會更理解「沒有流離,就沒有融合」的事實。
《逃難者》是一本傑出的小說,更是一部極真實的歷史。
【推薦文】我們的名字都叫做「人類」 文/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沒有人想離開熟悉的家園,如果不是有家待不得。
沒有人願意從山顛到水湄,只為尋找一處容身之所?
生命與生命的相遇,可能邂逅於城市一隅的擦肩,可能行旅在文字靈犀的互望。難民,被世界隱藏的名字,我們的愛是否能助其找到自己的樣子?
每隔三秒,就有一個人因為戰爭、迫害、饑饉、恐攻等原因逃離家園,甚至,顛沛流離,成為失所無依的孤者。邁向全球化的時代,面對難民議題,我們不可能是局外人。如果你是他或她,每日都得思索人生究竟要往哪裡走、怎麼走,才有機會脫離暗黑,走到燦亮的世界?
他們是世界上最脆弱又無法發聲的一群,他們卑微的回眸,祈願你願意同理他們的苦、感受他們的痛。
《逃難者》衝撞的不只是國籍限制,更多的是,我們對自己與他者的界定。當面臨人道主義與國家利益的拉扯,你會如何選擇?作者艾倫.葛拉茲企圖用真實的歷史事件,敘述三個來自不同時空下的孩子,來談橫亙一世紀的難民問題。一如艾未未在《人流》擁抱難民、為難民剪髮,並和他們一起烹飪的場景,葛拉茲低調的提醒我們:「他們是我們生命的一份子。」為了活下去而離開家園,成為在漂流於世的難民,無論小說家抑或是導演,都希望閱聽人能把難民視為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親近朋友。
彷彿平行時空下的兩個世界,我們出生在沒有戰亂的土地,卻又徘徊在約瑟、依莎貝爾、馬默內心的恐懼與悲傷之間,目睹難民絕望、幻滅的心情。他們三人各有逃亡的路線,從1938年的德國柏林、1994年的古巴哈瓦那,2015年敘利亞阿勒坡,虛實相間的小說劇情提醒我們:
生活在和平自由的土地是生命的恩典,但,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是苦人所苦,願意伸出援手,讓難民能真正被安頓與融入新生活。你的一點付出與關懷,將為他們的生命帶來希望和勇氣的彩光,一如曼德拉說的:「我們可以改變世界,讓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有所作為的關鍵就在你手裡。」
跨出去,你我都可以是黑暗世界的一線曙光,只要願意守護善良的心,你可以為他們做很多很多的事。世態儘管炎涼,如果願意為別人提燈,照亮他人的生命長廊,悲傷雖然莫名逆襲,無常雖然緊緊追趕,人道關懷的溫柔奏響人生清亮的曲韻,讓我們感覺到自己不用自棄於群體,甚至,能幫助受難者能有尊嚴的活下去。
閱覽難民經歷的冰雪與風霜,讀來句句斷腸,一如簡媜說的:「人與人接壤,能述說的僅是片面辰光,一兩樁人情世故而已。能說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獨。」《逃難者》若帶給我們真正生命的震撼,期待我們把這份同理轉化成真心的援助,讓難民有尊嚴的生存下去。如果可以,把自己也視為他們的一份子,一起面對生存的問題,也不只是同情而已。
【推薦文】世界不會改變,除非我們付諸行動 文/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李苑芳
生活在「國泰民安」的我們,時而透過媒體,看見無家可歸的難民拖著疲憊的軀體,四處尋求避難之所;在記者的報導下,他們成為一種現象、一種狀態,隨著畫面的切換,他們的臉龐也雖之遠去,因為,他們跟我們無關……。
真的無關嗎?
這本書透過三個世代、三個不同的族群、三種不同的政治因素,勾勒出三個放棄既有、逃離故鄉的故事。1938年十二歲的約瑟,因猶太人父親繼續執行律師工作,遭德國納粹逮捕。1994年古巴因蘇聯解體,失去長期依賴的經濟支援,全國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十一歲的伊莎貝爾目睹父親因反抗政府而險遭逮捕。2015年的敘利亞總統為了鞏固政權,把炮火轉向自己的人民,十二歲的馬默居住在炮火連天的城市,他儘量隱藏自己,並「沒入人群,然後消失」,以求自保。
最後,這三個孩子和其家人們都被迫成為難民。
逃難的歷程是艱辛的,隨時都得面對難以預測的危機。每跨出一步,都是一個生死抉擇,不是被抓、被騙、被搶或被殺;就是沉船、意外落海、被鯊魚攻擊,甚至撞擊大船等危險。
三個不同時空的故事,在書中交錯的進行,有如三個連環扣般巧妙的輪番上陣。以「逃難」為主軸,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出「生離死別」的樂章;在「愛與恐懼」的主旋律下,引領著讀者走進他們的生命歷程、體驗他們的生命故事。
和伊莎貝爾搭乘小船逃離古巴的外公,竟是當年把整船猶太人遣返德國的警察之一。五十年後他也變成難民,而他的家人也如同當年的猶太人一樣,全陷入被遣返的恐懼。
在相同的際遇中,外公赫然反思:「他們需要一個可以躲過希特勒的地方,遠離納粹。……我們將他們送回歐洲及希特勒手裡,送回去接受大屠殺,回到死亡的地獄。」
我們真的可以冷眼旁觀這一切?只因為,我們「當時」不是難民?
外公最後體悟到:「當我等著這個世界有所改變的同時,有趣的事發生了。世界沒有改變,因為我沒有去改變這個世界。」
「世界和平」不是口號,那是所有人類所應擁有的生活方式。而世界是否能變成你所期待的樣子,來自於自己的「行動」!這個「行動」猶如蝴蝶效應一樣,一隻蝴蝶煽動翅膀所影響的氣流,對整個地球所產生的影響雖然不夠及時,卻也是不容小覷的。《逃難者》帶著我們與三個不同時空背景的孩子,一起跟著他們逃難,一起面對一切困境。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看見」逃難者,進而幫助他們、接納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恐怖份子、更不是囚犯,他們只是想要尋求一個可以讓他們平安活下去的地方。
【推薦文】自由無價,逃難者的辛酸血淚 文/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邢小萍
我出生的年代昇平富庶,沒有饑荒、沒有屠殺更沒有遇到戰爭,不需要歷經全家人顛沛流離的辛苦,不用操心因物質匱乏而不知下一餐飯在哪裡?當然也不曾經歷槍林彈雨的腥風血雨!《逃難者》的作者艾倫‧葛拉茲把從1938年到2015年的三段真實故事,串接起來,讓讀者跨越不同的時空背景,與三位主人翁進行一場心靈交流與對話,探索他們三位精采與眾不同的生命故事!
作者在敘事的手法上並不是說完一個人的故事再說另一個人的,而是採取第一主角(約瑟,在德國納粹政府手中的猶太人),地點,1938年,離家第幾天;第二主角(伊莎貝爾,古巴經濟大蕭條時期),地點,1994年,離家第幾天;第三主角(馬默,敘利亞內戰陰影),地點,2015年,離家第幾天。有點類似輪播的方式,一方面比對不同時間、地點,故事主人翁內心和環境交互的作用下,讓讀者以一種好像「看電影」的方式,進入故事情節中。
有的情節,作者像導演不斷的聚焦再聚焦,鏡頭非常清晰寫實;有些地方,作者輕描淡寫,如行雲流水輕輕帶過;讓讀者也隨著作者的鏡頭從歐洲到南美洲再回到歐洲,或從南美洲到美洲,或從中東到歐洲。看起來原本毫無關聯的生命故事,透過時間、空間、壓迫的情境與衝突的條件,隱約可以看見生命間彼此的關聯,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的功力,最後輔以三位主角的逃亡路線圖,更清楚的交代選擇三位主角的脈絡!
讀者一定迫不及待想知道:逃難者最後都成功了嗎?花了多久的時間?歷經多少挑戰?作者在後記中說:約瑟、伊莎貝爾和馬默都是虛構人物,但是他們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故事。我們要慶幸我們不是主角,自由無價,為了追求生存下去的希望和自由,再遠都要努力的逃,再多辛酸血淚都要肚裡吞;儘管這些逃難者的真實故事歷經一百多年,至今卻沒有結束!在讀完書後,想想看我們還可以為逃難者做些什麼?盡一己之力來幫助需要救援的兒童,曾經有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寫信給敘利亞總統,請他停止內戰,停止衝突並保護兒童;那麼身為讀者的你──一定可以做更多的事!
【推薦文】誰是逃難者? 文/人氣作家,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
生長在和平中的人,很難想像「逃難」是任何時代,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
除了戰爭爆發之外,地震、洪水、大火這些天災,可能發生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讓我們的身分,瞬間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逃難者。這是我們很難想像,不願意想像,卻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甚至在富裕的日本,隨著中小型鄉鎮的經濟衰退、高齡老人的超獨居時代來臨,也形成了另外一種「購物難民」。
「購物難民」指的是在自家徒步十分鐘左右的距離內沒有商店,要買生活必需品十分不方便的人。因為經濟太...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