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從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開始
面對千奇百怪的教養問題,身為父母的你,
是否曾有不知所措的片刻?
曾與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對談的河合隼雄大師,為父母指出走進小孩內心世界的48條祕徑。
「教孩子好累」、「每天都在斥責小孩」、「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了怎麼辦」、「孩子不肯上學,怎樣說都說不聽」、「孩子不聽話」……你也面臨這些教養困擾嗎?
河合隼雄教授了解父母的教養焦慮,整理出48個父母的普遍性困擾,不論你的孩子是在成長的哪一個階段,從孩子出生到青春期為止,種種關於教養的煩惱與不安,都能在這裡找到解答。
本書三大特色
★ 淺顯易懂:以Q&A問答形式,從父母的需求角度出發,以輕鬆親切的口吻回答各式問題。
★ 適性教養: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教養沒有標準答案,本書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從書中找到最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方式。
★ 年齡分層: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本書以年齡區分,從0歲到青春期的孩子都照顧到。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王浩威(心理治療師及知名作家)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執業牙醫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作家)
謝文宜(實踐大學 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
1928年生於日本兵庫縣。臨床心理學者、心理治療師、都大學教育學博士。1965年取得日本第一位榮格學派精神分析師資格,專攻臨床心理學。針對日本古典文學、教育、社會問題等廣泛的領域提出建言,卓著的洞見在日本深具影響力。
著作繁多,包含《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河合隼雄著作集》(全14集),並與吉本芭娜娜合著《原來如此的對話》,以及與松居直等人合著《繪本之力》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之一】日本的榮格:河合隼 / 王浩威(心理治療師及知名作家)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曾經這樣形容河合隼雄先生:「面對面談著各種事情時,頭腦裡卻感覺到好像癢癢的逐漸放鬆似的不可思議的溫柔。」此時村上正埋頭寫《發條鳥年代記》,「所有的東西都複雜的糾纏在一起,處於一種無法簡單分清楚的狀態。」
河合隼雄先生,出生於一九二八年,比村上還大二十歲,是位臨床心理師,也是日本取得榮格派心理分析師的第一人。然而,他在日本受尊敬的程度,不僅因為他的臨床工作,更在於他對日本社會問題的關切。他不時提出頗具洞見的反省,在日本知識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村上春樹就以「不可思議」來形容和他聊天的經驗,「難怪(日本)社會上有這麼多他的崇拜者或信徒——我身邊也有幾位。」
反省與洞見
河合先生在蘇黎世榮格學院取得分析師資格後,回到日本,沒多久遇到了震撼整個社會的安保運動。他開始沈潛,在反省榮格理論在日本適用性的同時,也從榮格思想的角度反省日本的社會結構。他提出了日本母系社會的看法,進而指出相關的精神病理學。在《日本人的傳說和心靈》裡,他從神話著手,提出日本文化與西方的根本性差異。在臨床工作上,他也依此延伸出對各種問題的看法,特別是兒童青少年方面,包括拒學行為等。
二○○四年十月河合先生首次訪台,同時來台的還有樋口和彥與山中康裕,三位在日本心理治療界都是大師級的人物。已逝的樋口先生比河合先生還要長一歲,曾任京都文教大學校長;山中先生則年輕一輪,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目前仍任職該院教授。
他們三位都同時是臨床心理師和心理治療師師,也是日本最重要的榮格學派分析師。榮格心理學派分析在日本已蓬勃發展,目前約有二十五位合格的分析師,二○○三年被國際學會接受,可以自行訓練分析師。
他們三位都是國際沙遊治療學會的十二位創辦會員之一。沙遊治療是榮格弟子卡爾夫(Dora M. Kalff)所創,將沙盤上遊戲似的排列,視為夢一般同樣是切入潛意識的另一條道路。河合先生在許多場合都表示,東方人的自我意識表現不同於西方,沙遊治療的間接語言更接近東方人。這或許是沙遊治療在日本發展相當熱烈,目前會員已有三、四千人的緣故。
當時三人聯袂來台,除了三場深入的對話,更同台舉辦沙遊工作坊。三位大師的合作,在日本也不曾有過,反而是在台灣促成了這個盛會。
他們來台的前一天,主辦單位「台灣沙遊協會」和「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還在擔心行程隨時可能取消。當時河合先生仍然是日本文化廳長官,算是日本小泉首相內閣成員,隨時都可能招來中國政權的抗議而被迫取消行程。
從容與承諾
沙遊協會理事長梁信惠教授一再在電子郵件裡表達這份憂慮,然而河合先生似乎依然從容,只是再三表明是以心理治療專家的身分來台,履行對梁教授多年來的承諾,也是為他關心的沙遊盡一份推廣的心力。
參加工作坊的專業人士約六、七十位,大眾演講約一百來位,對低調進行這些活動的主辦單位而言,已經十分滿意了。然而,知道河合隼雄在日本知識分子心目中地位的幾位朋友,都還是感覺遺憾了些;一位友人甚至表示:「如果去日本文化交流協會貼一下海報,在台灣的日本人一半以上都會來參加。」我向這位友人解釋他敏感的官方身分,友人雖然知道,可還是忍不住嘀咕,表示河合先生當不當閣員都不影響他在日本社會的地位。
智慧與圓融
在河合隼雄來台之前,台灣已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心靈的方劑》(錦繡,已絕版)、《童年之惡》(成揚)、《如影隨形》(揚智)等三本書;來台之際又出版了《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以上皆為心靈工坊)、《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原來如此的對話》(以上皆為時報出版)。
這次親子天下出版《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一書,更可以看出河合先生戮力於大眾教育的心情,特別是對日本當下教養問題的敏銳觀察力,以及充滿同理心的反應。河合隼雄先生的智慧與圓融,至少在來台的短短五天中,陪伴在他身旁的人都能清楚感受到。
【推薦序之二】教養沒標準答案 /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執業牙醫師)
大部分初為人父母的人,可能都是邊拿著書本、邊養第一個孩子。我還聽說有人連泡牛奶要加多少水、配幾瓢奶粉、水溫幾度,完全像做化學實驗般精準,好像在實驗室裡養白老鼠一樣。可是隨著第二胎出生或孩子長大,加上自己工作愈來愈忙碌,逐漸變成像在養豬,只管餵飽孩子的肚皮以及發給他零用錢。這種過猶不及的毛病,在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常會碰到。
父母面臨的挑戰
我當然相信,每個父母都很愛孩子。但是,愛是什麼?要怎麼去愛才不會有差錯?父母在付出愛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避開付出得太多或太少這兩個極端。
河合隼雄在書中強調順其自然,順著父母與孩子的個性,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長。我非常同意作者所言,教養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放諸四海皆準、所謂正確的操作作手冊。
麻煩的是,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往往不只欠缺觀念,也欠缺條件。現代人一方面生存空間太小,另一方面又過於忙碌,父母才會心急的求助各種專家,希望有速食般的標準答案可以立刻派上用場。
可是,如果少了從容的心情,再簡單明確的道理,能夠真正做到的人依舊少之又少。比如說,每個父母都知道要傾聽孩子說話,也知道要鼓勵、讚美孩子。多年前流行一時的書籤,上面印著:「……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滿懷信心;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欣賞……。」可是,有多少人做到?
孩子最希望聽到的話
前陣子,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小女兒綜合活動課上到「我和我的長輩」這個單元。老師發給每個人一張卡片,要大家寫出「家中長輩最常說的一句話」。老師把大家的卡片收回後,一一抄在黑板上,然後要小朋友從這些話語中挑出一句自己最喜歡聽到的話。女兒把那些句子全都抄回來了,令我感慨良多!在二十八個家庭中,有二十六個父母最常講的話,居然都是負面的,例如:「不要再玩了!」「快一點啦!」「不要煩我!」「去彈鋼琴!」「東西呢?」
我從中看到孩子的真實感受,並且想到,如果真的把一天中和孩子說過的話錄下來重聽一遍,也許會很訝異自己聽到的內容。事實上,曾有相關研究顯示,在大多數的時間裡,父母對孩子說話,大多使用訓誡、批評或命令的方式,難怪孩子不想聽。縱使父母知道親子溝通的重要,只要少了從容與用心,就算有再多教養知識、讀了無數親子教育書籍,都將徒勞無功。
珍惜親子時光
其實,這也是這本書最令人欣賞的地方。作者非常誠實的告訴讀者,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像個好朋友,誠懇的陪伴父母,一起面對教養時可能碰到的困擾。他說:「冒牌的專家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動不動要你做這做那……。」的確,我總覺得,對父母最危險的事,就是相信半調子理論,或者拿著有前提、有局限的研究結論就依樣畫葫蘆。
每個孩子、每個父母都是獨特的。父母唯一不會做錯的,就是用心花時間陪伴孩子。教養,就是要不怕麻煩。
仔細想想,對父母而言,能陪伴孩子成長,其實是重新體會生命的機會、是人生中難得的體驗,應該懷抱珍惜、感激的心情好好享受才是。
名人推薦:【推薦序之一】日本的榮格:河合隼 / 王浩威(心理治療師及知名作家)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曾經這樣形容河合隼雄先生:「面對面談著各種事情時,頭腦裡卻感覺到好像癢癢的逐漸放鬆似的不可思議的溫柔。」此時村上正埋頭寫《發條鳥年代記》,「所有的東西都複雜的糾纏在一起,處於一種無法簡單分清楚的狀態。」
河合隼雄先生,出生於一九二八年,比村上還大二十歲,是位臨床心理師,也是日本取得榮格派心理分析師的第一人。然而,他在日本受尊敬的程度,不僅因為他的臨床工作,更在於他對日本社會問題的關切。他不時提出頗具洞見的反...
章節試閱
Q:為什麼在豐衣足食的年代還會出現教養問題?
A:因為大家都忘記了用心。
豐衣足食應該會讓人生更愉快——這是日本人長久以來的想法,大家都在這種信念下奮發向上。事實上,人生卻因此變得更崎嶇不平。原因在於經濟富裕之後,大家都忘記如何用心,反而認為所有事情都可以輕易的用金錢解決。正因為這點小小的疏忽,導致目前出現許多教養問題。
經濟富裕、社會因而更加便利之後,相形之下,人際關係變得日益淡薄。就以買車票為例,以往必須和售票人員面對面,告訴對方:「麻煩給我一張到京都的車票。」如今只要對著自
動售票機投下錢幣,車票便會自動跑出來。以前買東西時,要是希望老闆算便宜一點,至少也要向老闆恭維、哈拉一番。如今買東西只要到超市,自然就會有折扣,根本不必多廢話。結果,大家都認為:「其實這樣也很方便,省得多費心思。這就是進步。」
話雖如此,光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也徒勞無益,還是必須找出順應富裕時代的對策。只會說:「還是以前比較好,當時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簡樸。」一點用也沒有,重要的是去思考,面對豐衣足食的年代,該如何教養孩子,以及如何豐富孩子的心靈。
儘管從前大家並沒有特別在意「用心」這件事,但由於物資普遍匱乏,為求生存,不得不精打細算,不知不覺中就養成凡事用心的習慣。父母為了買東西給孩子,必須拚命工作,孩子就算期盼父母買禮物,也會強忍住,不會跟父母吵著要。
因此,在當今這個富裕的年代,每個家庭必須學會適當的控制,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樂趣。這可需要費番心思。以我家為例,「如果沒人過生日,通常就不會買蛋糕。」如此一來, 孩子才會更珍惜吃蛋糕的樂趣,光想到「某月某日可以吃到蛋糕」,就興奮不已。其實只要父母
肯多花點心思,就能讓孩子興高采烈。這就是有沒有用心的差別。假如天天都吃得到蛋糕,就抹煞了這種樂趣。
再以買書為例。在貧窮的年代,小孩即使很想要一本書,也無法立即實現,非得拚命存錢才行。而在存錢的這段期間,既能讓孩子懂得節儉,還能想像擁有新書時的喜悅。因為凡事都得費心,心思自然比較敏銳。即使父母想買東西給孩子,也往往因為手頭不夠寬裕而無法立即行動。因此,只好換另一種方式跟孩子約定:「等到過年,再買書給你當做紅包。」
如今這個年代,只要孩子跟父母吵著要東西,父母多半都有求必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三思而後行,先考慮一下,買這本書是否對孩子真有幫助?是要一次買下全套十冊、還是先買一本就夠了?或者,應該讓孩子多等一下,告訴他:「等到你生日時再說!」或是二話不說就立刻買下?還是對孩子說:「我們家根本不需要買這種東西!」……有千百種答案可供選擇,決定權完全在你。
其實,真正的有錢人並不會隨意揮霍,並且承襲嚴格的教養方式;當今的日本人,大多只能算是「暴發戶」,人人都在比誰花錢花得比較兇。由於泡沫經濟的關係,造成日本這種暴發戶的悲劇。如今遇上經濟不景氣,或許正是學習用心的最佳時機。
出手大方、一味的買昂貴的東西送給孩子,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喜悅。孩子應該從家庭中感受到一體的感覺。即使對外宣稱:「我們都是全家一起吃晚飯,爸爸每天也都按時回家。」如果父母不肯多用點心,孩子也無法感受到喜悅,當然也不會體驗到全家和樂融融的感覺。這種家庭即使表面看來十分和諧,也不過像是用塑膠做出來的漂亮假象而已。這也難怪孩子邁入青春期時,會出現援助交際或其他異想天開的行徑。他們這麼做,無非是想粉碎美滿家庭的假象。
Q: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常會忍不住想要打他。
A: 最好多花點心思,盡量不要讓親子關係處於完全封閉的狀態。
當今養兒育女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母親和孩子之間容易陷入封閉的關係。在過去的大家庭中,不光只有丈夫,還有爺爺、奶奶,以及左鄰右舍的人會上門。因此,至少在母親心情煩躁或生氣時,還有一些宣洩的管道。
如今家中常常只剩下母親和孩子,母親盛怒之下,難免把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加上孩子年紀還小,比較容易惹人生氣。要是有隔壁鄰居在場,就算母親想要發脾氣,也會因為有所顧慮而逐漸平息怒氣。如果家中只有母子兩人,無論是怒氣或怨氣,只會不斷擴大。或許正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就更容易成為發洩的對象。
整個居家環境結構的改變,也是另一個因素。以往的住家空間是開放式的,有走廊、拉門等,讓人必須要跟附近鄰居往來互動才行。如今的住家都是公寓、大廈,只靠一扇門,就可以跟外界完全隔絕,形成家中只有親子兩人的封閉世界,外人無法窺探、也不得其門而入。
西方人從長年的經驗中得知,封閉並不是好事。所以家族盡量對外保持開放的態度,藉由在家中舉行宴會或參加教會活動,製造跟大家聊天相處的機會,試圖拓展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日本在戰後隨著都市化的腳步急速加快,無論是大家庭或共同社區都逐漸消失,改由小家庭取而代之。這個分化過程固然有其必要,只是結果不但沒有拓展空間,反而讓家庭的人際關係更加封閉。
不過,也不能因為如此,就覺得還不如恢復過去的生活型態。畢竟以往日本傳統式的人際關係,強調所有居住在當地的人,就像是命運共同體,非得互相往來才行。因為大家時常會用有沒有「一起參與活動」,來區分對方是不是「自己人」。而這種人際關係背後的支撐力量,無非就是所謂的「輿論」。
日本傳統的交往關係,往往只要一開始就沒完沒了。西方的交往方式,主要是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交往,其中又以美式的人際關係最具代表性。大家可以跟人隨意攀談,相對的也可以隨時中斷。待下次碰面時,倘若對方提出無理的要求,大可毫不客氣的拒絕。同樣的情況要是發生在日本,就沒這麼簡單,只要在不經意之下和對方扯上關係,之後要是對方開口借錢,恐怕就很難拒絕。因此,最好打從一開始就盡量跟對方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在日本的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方式似乎正逐漸轉變;雖然傳統式的交往模式不受歡迎,大家對於美式的往來方式也還不太習慣。在情況未明之下,只好選擇盡量避免跟他人有所牽扯。雖說「遠親不如近鄰」,大家仍然擔心跟對方熟稔之後,會不會有隨之而來、擺脫不掉的麻煩。
以孩子上同一所幼稚園的媽媽為例,這些媽媽並不知道彼此應該保持什麼程度的交往才恰當。如果依照日本傳統式的人際互動方式,在送孩子上幼稚園的回程中,要是其中有位媽媽提議要去喝咖啡,即使有人不想去,也得硬著頭皮去跟大家交際應酬。所以,大家只好盡量保持低調,不輕易與人交往。如此一來,就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封閉。因此,當母親遇到教養方面的困擾時,也只能打電話找住在遠方的大學同學商量。
因此,現代的母親時常感到孤立無援,其實處境堪憐;雖然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也希望能跟一些人保持聯繫。儘管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態是這些母親自己造成的,不過,我認為,該如何打破這種只有母子兩人的關係,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日本人今後要多多學習如何與人交往才行。
舉例來說,不管是幼稚園或小學,都會有義工媽媽組織,母親不妨考慮參加;然後在組織中提出來討論,大家應該保持什麼樣的交往程度。
此外,倘若因為母子封閉的人際關係,導致出現虐待的情況,我認為最好還是去找專家協詢。與其說是找人諮詢,還不如當成是「一個可供談心的地方」,只要能抱持這種想法,我相信一定會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Q:為什麼在豐衣足食的年代還會出現教養問題?
A:因為大家都忘記了用心。
豐衣足食應該會讓人生更愉快——這是日本人長久以來的想法,大家都在這種信念下奮發向上。事實上,人生卻因此變得更崎嶇不平。原因在於經濟富裕之後,大家都忘記如何用心,反而認為所有事情都可以輕易的用金錢解決。正因為這點小小的疏忽,導致目前出現許多教養問題。
經濟富裕、社會因而更加便利之後,相形之下,人際關係變得日益淡薄。就以買車票為例,以往必須和售票人員面對面,告訴對方:「麻煩給我一張到京都的車票。」如今只要對著自
動售票機投下錢幣,...
推薦序
【導讀】童話與教養——人類共享的心智宇宙 /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 分析師)
河合隼雄是日本的第一位榮格學派分析師,不僅專精於分析心理學,也是相關理論應用的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在日本的發展最重要的舵手。他的著作豐富,許多在台灣已有譯本,親子天下出版的《小孩的宇宙》及《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二部,是河合先生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解析童話故事,採問答的形式,幫助讀者更容易進入與理解兒童的心智世界。其理路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說明:
一、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童話故事的關聯:
童話是集體無意識心靈歷程中,最純粹且精簡的表現方式,因此在無意識的科學驗證工作中,童話的價值遠超過其他素材;童話以最簡要、最坦誠開放且最簡鍊的形式代表原型。在此一此純粹的形式中,原型意象提供我們最佳的線索,以了解集體心靈所經歷的歷程。(Von Franz, M. L.,2016)
不論童話或者神話,都充滿著人類共同的經驗和原型,也就成為提供過渡性空間的工具。故事是連結現在與過去間的橋樑,透過它可探索個體的過去和現在間的連結。故事是需要被敘說分享的,人們在互相訴說自己故事的時候,也分享了彼此的關係。河合隼雄曾說過,大人常被世間的規範與體制縮限,認為一切都是如此地理所當然,大人的雙眼不若小孩慧黠,總可以透徹地看見大人錯失的現實,兒童文學如實地呈現孩子眼中世界的樣子,孩子的世界總是透亮出靈魂本質(河合隼雄,1985/2017)。
在《小孩的宇宙》中,河合先生透過數個童話與兒童文學,分析了兒童眼中的世界——孩子與家庭、孩子與秘密、孩子與動物、孩子與時空、孩子與老人、孩子與死亡,以及孩子與異性等主題。如河合先生所言,探索孩子的宇宙,會帶領我們走向對自己世界的探索。童話故事留存下來的,是人類共同的智慧的結晶。因為它們不只是想像,也是許多人類共同的經驗。例如對未知的恐懼、對「生」與「死」的掙扎、對於「好」與「壞」分辨的困難和困惑、對於「邪惡」和「正義」的思考……等等,這些是人類共有的經驗。許多童話故事的快樂結局打開了一扇希望的窗,一個正向的、希望的可能性,因此聽故事的人也產生新的希望的可能性。
河合先生認為「幻想」是當意識在面對無意識內容時,雙方正面交鋒,意識既不被無意識壓垮也不逃避,因而創造出新事物的一個過程(河合隼雄,1991/2017)。比如,他在《閱讀孩子的書》裡說,在這個物質富裕的時代,人們很容易產生以為物質富足、金錢足夠就是一切的錯覺,忘記現實是具有多層性及各種可能性的一個存在,而造成想法上的僵化與單一(河合隼雄,1985/2017)。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童話故事的第一個特質,童話並非現實生活(life reality)中的真實,而是個想像的世界。在一個過往的時間裡,一個特定的地方,在一個古老的房子當中,或者是一座森林裡面,或是很久以前,或是在動物也都還會說話的時代……等等,是個各種想像都可能的世界。第二個特質則在於童話並不反映歷史形像,不會用一個特定的、眾所周知的名字,甚至主角也不一定要有名字,即使有個名字,也不一定具有特殊意義,只以一個女孩或一個小男孩出現就足夠了,就是個很普通的孩子。正因如此,童話故事是屬於每個小男孩或者是小女孩的。
而因著以上的兩個特色,童話更進一步來說,是適合每個人的,因為它能在一個象徵層次上被充分了解。因此童話才能成為人類集體的原型組合。
此外,童話也具備幫助個體解決情緒困擾的功用,藉由外化或是認同,聽故事的人可以投射自己的情緒於其上;也可經由認同故事中的角色和內容或處理過程而解決情緒問題,如同《小孩的宇宙》中各個章節中所描繪的歷程那般。
就角色的安排而言,通常童話故事的角色會被分裂成「完全好」和「完全壞」的原型。如完全好的天使或是完全壞的巫婆、完全好的爸爸或是完全可怕的大恐龍、完全好的媽媽或是很可怕的後母,而完全好的媽媽經常是在故事開始前或者一出場就死亡的原型。藉由外化聽故事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感覺和想法,或者是生氣,投射到這些角色身上。
童話故事尊重聽故事的人,尊重全人類是掙扎在「好」與「壞」之間的,在這種掙扎當中,提供了希望感。就如河合先生所言,自然科學與經濟快速的發展是造成現代社會趨於單層化的原因,當人們將坐擁的知識與常識當成唯一,就會忘卻現實與心靈的多層樣貌,感覺時常被知識代替而失去好奇心與想像力。人類的本質除了是由心與身體構成,其實也包含了或將其稱呼為「靈魂」的第三領域存在。它儘管已經超越我們所能理解與定義的部分,同時也是人類身與心的連結(河合隼雄,1985/2017)。而這第三個領域,就如同溫尼考特(Winnicott,1975)所談的兒童在發展過程必須存在的過渡性空間(Potential space),一個介於現實與幻想(fantasy)的中間地帶。童話故事過渡性現象的特色,以象徵性的方式協助兒童能夠經驗現實生活的痛苦挫折,卻可以在故事的過渡性空間中消化並思考自身的經驗,而逐漸形成自我的樣貌。從《小孩的宇宙》中,讀者可以閱讀到孩子自身發展出來的智慧。
二、父母的心智狀態對兒童的理解:
這個部分包括連結、涵容、思考空間與理解之反映等概念。
人類自受孕成胎伊始,即處在不完美的環境當中,需要時時刻刻為生存奮鬥。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不論是父母或嬰兒,都重新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生存國度,茫然父母面對依賴自己而存活的脆弱幼嬰,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否都是對嬰兒最好的,每個決定都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無助的焦慮,考驗著父母面對未知的能力。然而,來到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選擇,卻往往比絕對的對與錯來的複雜,縱使父母處在如此高壓的育兒常態中,依然被期待著有比嬰兒更豐厚的心智能力來承接撫育的工作,因為嬰兒要完全依賴照顧者才能生存下來。而嬰兒從熟悉的母胎出生所面對的各種處境——什麼是溫度?什麼是飢餓?什麼是明亮……,所有的一切,都會讓一無所知的嬰兒處在未知生死的焦慮之中,哭泣就成為早期主要溝通的方式,父母如何理解哭泣的意義以及回應方式,相當程度決定了嬰兒逐漸發展至兒童階段的處理痛苦以及與外界溝通的模式。在《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裡頭,河合先生雖然以問答的書寫方式表達,但身為榮格分析師,他已習於不給「標準」答案,而是提供協助父母思考的空間。就如他自己所說的:人類現在生存的世界是由諸多不同事物元素支撐著所謂的「現實」,只要缺了一角,現實就可能會以從未想過不同的樣貌呈現(河合隼雄,1991/2017)。唯有提供一個彈性的空間,諸多元素才可能存在。
嬰兒痛苦不安的經驗是重要且無可避免的,嬰兒內在的「壞」經驗甚至會出現在「好的」環境中,即使父母已經提供協助,但嬰兒卻仍可能陷在一種「父母是痛苦的罪魁禍首」或「無法看見父母的協助」的心理狀態。所以,嬰兒唯有與好的、強化的被涵容與理解的經驗發展出持久的連結,才能維持他對自身的完整感,並包容自身的挫折與痛苦,逐漸發展出對自身痛苦有比較連貫的認知接觸。
如果父母可以成為包容嬰兒所經驗到的種種痛苦感受的成人,允許嬰兒的心智狀態被父母自身的心智所包容,可以感受到嬰兒的不舒適,卻不至於被這些生存焦慮的吶喊襲倒,那透過父母心智中大量的潛意識活動(投射性認同),嬰兒的痛苦可以形成其形狀和意義,使嬰兒比較能夠忍受自身的不舒適,而此能力的發展也就將延續至童年期。因此,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開放,具備認同兒童感受的能力,透過自身被激起的各種情緒,去體會孩子的情緒,可以在強烈的情緒中,保有思考兒童情緒意義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父母要知道自己是嬰兒的各種經驗之承受者,是嬰幼兒成長的必要條件,必須優先考慮與思考嬰兒的需要,以減輕其苦惱。
也就是說,嬰兒內在有股衝動,將其痛苦投射給別人,而父母需具備接收並包容其痛苦的能力。透過投射性認同,嬰兒感受到主要照顧者就像個涵容者——一個具備空間容納嬰兒無法承受之苦惱的客體,同時又是提供機會讓他內化具有此涵容能力的照顧者;主要照顧者的能力不僅讓他註記嬰兒的痛苦,並能在意識與潛意識中,思考那是怎麼回事?發展深思熟慮回應的能力。這表示他能修飾嬰兒心理狀態因痛苦狀態而發出的需索,透過思考讓他首次感受人類承受痛苦的能力,從另一個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內在的涵容結構,獲得了足夠多的經驗。嬰兒透過反覆吸納被他人支持的經驗,並將這些存留在其心智中,漸漸便發展出來內在自我涵容和理解挫折與痛苦的心智結構。就如河合先生在《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書中所強調的,身為父母面對千奇百怪的教養問題時的不知所措的片刻,所需要的,不是一個不存在的育兒標準答案,而是一個帶有情感性心智思考空間。
【導讀】童話與教養——人類共享的心智宇宙 /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 分析師)
河合隼雄是日本的第一位榮格學派分析師,不僅專精於分析心理學,也是相關理論應用的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在日本的發展最重要的舵手。他的著作豐富,許多在台灣已有譯本,親子天下出版的《小孩的宇宙》及《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二部,是河合先生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解析童話故事,採問答的形式,幫助讀者更容易進入與理解兒童的心智世界。其理路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說明:
一、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童話故...
目錄
導讀 童話與教養——人類共享的心智宇宙 /洪素珍
推薦序一 日本的榮格:河合隼雄 /王浩威
推薦序二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 /李偉文
前言 教養,從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開始
I. 有樹木的風景
1. 為什麼在豐衣足食的年代還會出現教養問題?
2. 母子關係不良是不是教養無法得心應手的原因?
3. 我經常感到不安,總是擔心無法帶好孩子。
4. 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碎碎念?
5. 我害怕做了母親之後,便會喪失「自我」。
6. 現代是否充滿太多對孩子不好的誘惑?
Ⅱ. 幼年時期:從出生到上小學
7. 什麼對嬰兒最重要?
8. 我非常討厭帶小孩,該怎麼辦才好?
9. 目前比較令人擔心的教養問題有哪些?
10. 為什麼我常會因為心煩氣躁而忍不住想責罵小孩?
11. 我常會忍不住對孩子嘮叨,該怎麼辦?
12. 孩子無法盡如所願,是否因為教養方法不對?
13.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常會忍不住想要打他。
14. 孩子常常心不在焉,令人十分擔心。
15. 當孩子出現「壓力警訊」時該如何處理?
16. 孩子很愛撒嬌,我很擔心他「無法獨立」。
17. 「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公公」這種事,何時告訴孩子比較好?
18. 該如何教導孩子關於「死亡」的事情?
19. 早期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
Ⅲ. 新芽時期:小學時代
20. 雖然聽說「稱讚孩子非常重要」,我卻不太在行。
21. 孩子滿十歲了,仍然不肯自己睡,該怎麼辦?
22. 為什麼孩子大約從四年級開始,畫的畫突然變得很無趣?
23. 孩子為什麼會想養寵物?
24. 給孩子個人房間是否有最佳時機?
25. 父親該如何跟孩子相處比較好?
26. 孩子為什麼不肯上學?
27. 孩子受到欺負時該如何處理?
28. 所謂「個性」或是「活出個性」,究竟是什麼意思?
29. 在孩子邁入青春期之前,父母該為孩子做哪些事?
Ⅳ. 嫩葉時期:青春期
30. 為什麼孩子上了中學之後,會突然變得沈默寡言?
31. 為什麼我總是無法忍受孩子的某些行為?
32. 孩子為何無法了解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受同樣的苦的這番心意?
33. 為什麼孩子總跟父母唱反調?
34. 孩子有煩惱時,父母該怎麼做比較好?
35. 孩子竟然對我說出「我要抓狂了」、「干你屁事」之類的話。
36. 跟青春期的孩子交談有沒有什麼要訣?
37. 我對校規有很多意見,這有必要嗎?
38.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該如何處理?
39. 成績好的孩子,是不是保證將來就會比較幸福?
40. 為什麼興奮劑會在中學生之間氾濫?
41. 為什麼現代的小孩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煩惱?
42. 最近好像很多人罹患身心症,究竟原因何在?
Ⅴ. 邁向森林
43. 孩子不聽從父母的話、親子關係似乎岌岌可危,該怎麼辦?
44. 每當心生煩惱,往往會不知所措,該怎麼辦?
45. 親子間衝突不斷,該不會是彼此八字不合吧?
46. 養育子女應該以什麼為目標?
47. 倘若教養真有結束的一天,會在什麼時候?
48. 為什麼全家人一起生活非常重要?
結語「實現真我」和養兒育女
導讀 童話與教養——人類共享的心智宇宙 /洪素珍
推薦序一 日本的榮格:河合隼雄 /王浩威
推薦序二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 /李偉文
前言 教養,從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開始
I. 有樹木的風景
1. 為什麼在豐衣足食的年代還會出現教養問題?
2. 母子關係不良是不是教養無法得心應手的原因?
3. 我經常感到不安,總是擔心無法帶好孩子。
4. 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碎碎念?
5. 我害怕做了母親之後,便會喪失「自我」。
6. 現代是否充滿太多對孩子不好的誘惑?
Ⅱ. 幼年時期:從出生到上小學
7. 什麼對嬰兒最重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