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刷限量收藏「用心過生活」跨年月曆!
◆百萬粉絲引頸企盼!生活的不完美,就是它最美的樣子!
◆700多個日子的期待,艾爾文最新勵志作品!
◆獨家小巧思~書腰變身書籤,艾語錄書籤隨時陪你暖心閱讀!完整的自己,來自我們接納全部的自己,
在不完美的生活中,看見自己最好的樣子。
人生之所以值得期待,在於它注定不會完美,卻又充滿各種可能。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用真實而完整的自己,找到熱愛的生活方式。
那些想到會痛的過去,雖然帶來的是負面情緒,
但也提醒了自己當初如何走過來,這些痕跡並不完美,卻讓我們變得完整。
生活從來都不需要完美,人生的意義,端看自己選擇。
願你在好與不好的日子之間,做個完整的自己,
願你在時間的陪伴下,勾勒出喜歡的未來。
▍艾爾文寫給——#追求完美而失去自我的你
你不允許自己有犯錯的空間,總拿更好的結果來比較。
請別焦慮,你並沒有不好。只有正在前進的人,才會擔心自己走太慢。
#太過善良而失去界線的你
懂得尊重自己的底線,當抵觸時,要堅持,而不是一再地妥協。
好意,要用在懂得的人身上,留給不知珍惜的人,也只是讓他們得寸進尺而已。
#害怕失敗總停在起點的你
這世界沒有隨便的成功,也沒有輕鬆的成長,不出發你永遠遇不見它。
努力並不會背叛人,它走不快,但早晚會跟上。
#處於低潮而失去力氣的你
處在低潮時,也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時候。
此刻,你才有餘力問自己到底想去哪裡,有時間傾聽自己的不安。
#覺得生活處處不順遂的你
別埋怨你過的生活,現在都是過去的累積,如果不喜歡,就開始改變它。
要相信未來的自己,可以解決現在的難題。
▍關於書封設計人生就像不完美的圓,
生活的挫折就如同那粗糙的毛邊,磨損著自我,
但我們仍努力走著、尋找著、累積著,
而時間能圓潤那毛邊,轉化不完美,
我們將看到所謂的不完美,其實隱藏著光亮,
燙上金色星星,象徵了內在完整的自我,
只要肯定了自己,它便會綻放只屬於自己的光。
▍獨家小巧思~書腰更是勵志書籤!設計再運用,取下後沿線裁切,書腰變書籤,讓艾語錄陪伴你的閱讀。
▍一句入心.艾語錄——◆你的努力不是為了讓討厭你的人對你改觀,而是有一天讓他們跟你再也無關。
◆沒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過不去的,再過陣子也會沒什麼。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快樂,是因為你先快樂了,生活才變好。
◆別把針對你的人放在心中,卻把關心你的人擱在角落。
◆所謂的勇敢並非不再害怕,而是踏穩步伐,一個人也能清醒地面對困難。
◆允許負面時候的你存在,也是為了理解自己可以堅強,更可以脆弱。
◆勇於去做的人當然也害怕失敗,但更害怕的是自己不敢去失敗。
◆許多美好的事情,都是發生在你尚未去到的地方。
◆要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就要去做會讓你恐懼的事,擁抱改變,才會讓更好的事情發生。
◆人生只有一次,活給別人看實在太奢侈,寧可因為真實的自己而被討厭,也不要因為偽裝的自己而被喜歡。
◆累了,就慢慢走,偶爾停下來也沒關係,如果你不懂得休息,又如何懂得前進。
◆原來失去可以是種獲得的過程,能讓人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讓人知道往後要珍惜什麼。
◆面對問題,要麼變得強大解決它,要麼變得堅強無視它。
◆你可以當個好人,但不能當個什麼都好的人。
★【限量典藏】「用心過生活」跨年月曆★生活中如何能讓自己心靈富足?
只要用心正視內心,將會發現自己的好與蘊藏潛能,
透過刻劃時間的月曆陪伴,與艾語錄溫馨對話,讓自己愈來愈好,你並不孤單!
內容物:月曆含封面共15張、紙立架
特色:
◆立即行動!日期跨年度從2020年11月至2021年
◆記錄每天成長過程:「習慣養成」愛心符號,每日達成即可塗滿。
◆桌上型紙立架:可將月曆放置隨手可及的辦公桌、書桌
◆以呈現水墨暈染層次的插圖,及細緻紙質手感呼應生活中甘苦皆是種體驗
月曆尺寸:10.5*15cm
紙材:精選厚磅維納斯凝雪映畫美術紙
作者簡介:
艾爾文
作家、知識型內容創作者。畢業於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研究所。29歲離職後展開了夢想與血淚交織的新生活。
身上理性與感性特質並陳的他,有著務實的理財頭腦、專注細節的能力;長期受理科邏輯訓練,但體內的感性卻總蠢蠢欲動,讓他敏感察覺心中柔軟的那塊,因此從2014年底,開始分享各種人生體悟,透澈的筆、寫進心裡的文字,像是最懂你的朋友般,同理共享脆弱不安、勇氣與力量。不在原地逗留的他,2017年起發揮理性正向的特質,創立YouTube頻道,分享對知識與自我成長的熱愛,扎實內容讓粉絲數快速增長。時至今日,他仍不斷挖掘自己內心貌似衝突的各項特質,思索、平衡,反芻收獲後分享。
著有《你,很好:接受過去的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別讓現在的壞事,趕走未來的好事》《你的夢想就是最棒的存錢筒》《下班後賺更多》《從零開始穩穩賺》等暢銷書。
Web│富朋友的理財筆記
Facebook│艾爾文
YouTube│艾爾文
Instagram│alvin701
章節試閱
【試閱1】
生活過得好,並非獲得自己想要的,而是記得自己擁有的
【艾語錄】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快樂,
是因為你先快樂了,生活才變好。
不是因為壞事消失了你才遇到好事,
是你先關注周圍的好事了,壞事才慢慢消失。
其實,快不快樂、幸不幸福、過得好不好,
不只是如何尋找的問題,也是順序的問題,
順序不一樣,答案不一樣,
人生也就不一樣。
生活不會每天都事事順利,
所以我們才要學會順其自然。
用平常心,品嘗生活點滴,
用喜歡的自己,收拾好心中的每個角落。
我人生旅行的第一個國家是帛琉,那是一個會用海龜圖案當車牌標示的海島國家,可愛到當時想把導遊的車牌拔下來帶回家收藏。
會選擇帛琉作為首次旅行的原因,是據說帛琉被評為世界上最該去的潛水景點之一。當時心中單純地想:「既然從沒有浮潛過,要去就去最厲害的地方吧!」確實,帛琉的水下美景至今依然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我目前唯一浮潛過的地方。
還記得帶團的導遊跟我分享,他十多年前來過一次帛琉後就對這片土地念念不忘,最後決定在帛琉定居下來,如今對這座島嶼已經有很深的情感。說完他隨即邊吼叫邊奔入大海,簡單地享受每一天都在過的生活。這是令人多夢寐以求的感動。
不過那趟帛琉行讓我最懷念的,還是那一晚無人島的行程。躺在海灘上看著星空,圍在烤爐旁吃晚餐,以及那件我這輩子可能忘也忘不掉的事。
當天下午我們從主島搭小船出發,登上無人島後夜色漸黑,距離已將主島的人工光源吸得一乾二淨,漁火也隨著月亮爬升漸漸遠離。抬頭看每顆星星都如此立體,銀白的點點搭配深邃的黑,那是調色都調不出來的畫面。
晚間炭烤活動即將開始。只見當地導遊準備出海徒手補魚,卻突然邀請同團男生一起體驗。我沒想太多,心中認為不過就是游個泳而已,也就跟著幾個團員陸續走到岸邊。可是當我靠向夜晚的大海後才發現,在失去陽光的照射下,白天印象中藍色的大海瞬間變成暗黑的浪潮,連月光都逃不過黑暗而被吸盡,潮汐聲也不再如白天般浪漫。
「要不要退出好了?」恐懼感不自覺從心底浮現上來。
還沒來得及思考,全體人員已經整好隊即將出發。留在岸上的旅行社導遊再三叮嚀要小心夜晚未知的海域和潮汐,並囑咐每個人把右手搭在前方隊友的右肩上抓好。語畢,出發!
隨著腳底一步步接近海水,對於未知的緊張感也從胸口傳達到右手,當冰冷的海水淹過腳踝時,我不自覺掐了隊友的右肩一下。沒多久,我的右肩也被掐了一下。
走在隊伍最前方的是一位當地導遊,我們都相信他熟悉水性,搞不好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橋段,但我的大腦還是忍不住亮起擔憂的警報器。觸碰到海水的冰冷感,被黑夜奪走的視線,我的求生意志完全——也只能——寄託在隊友的右肩上。
一瞬間,我腦中閃過小時候在泳池差點溺死的經驗。
當時不到十歲,才剛學會游泳的我獨自在泳池時突然換氣不順,焦急感使得身體僵硬浮不起來,接著被水嗆到更是開始驚慌。我當下完全忘了游泳課的練習,只會本能地擺動雙手拚命掙扎。然而愈掙扎,身體愈是浮不上來,我的嘴巴也因此吃進更多的水。
我死命地划動,也拚命地在心裡喊叫,希望周圍的一位大人有注意到我。或許從他角度看只是一個小孩在胡鬧戲水,沒多久他就旋身往遠方離去。
我只好憑本能繼續亂划,眼前視線與攪動出來的水花、氣泡扭曲在一起,身體彷彿背水束縛。我不太確定我是往哪個方向划去,那個當下,我竟然意識到生命可能就此結束。
所幸,最後掙扎划動是把自己帶向池畔,心情也在指尖觸碰到牆壁後冷靜下來,拖著顫抖的身體想要盡快逃離那座泳池。我知道,若當時划動的方向是另一邊,我真的會溺死。
「出發囉!」聽到導遊聲音隨即回神,我的專注力也重新放在前方隊友的右肩上,一群人如同行軍般陸續走進黑冷的大海中。下水後,雖然依稀可見前方團員,但我完全不知道隊伍是往哪個方向游,只好緊跟著隊友。是象徵性地在繞圈打轉嗎?還是往更深的水域游去?失去方向的恐懼就如同我在泳池溺水的那天,感覺是過了很久,導遊才領著我們掉頭往岸邊游去。
回到沙灘後我下意識回頭看那片大海,透過月光的指引,才發現導遊手裡抓著一隻超大的活龍蝦,岸上留守的其他團員則是既訝異又興奮,在前方引導我們走入狂歡的派對,好似我剛剛恐懼的一切只是個通往驚喜的密道。幾個小時內歷經期待到恐懼再到興奮,情緒的波動因此鮮豔了視線,那晚有好多畫面清晰地被我錄進回憶裡,此刻也正在我腦海裡重新上演著。
生命中許多事就是這樣,有些事很難再想起來,只能任由它在記憶裡漂泊,或深或淺,等某天它自己浮現。而有些事,就算要忘好像也忘不掉,裡頭也許伴著愉悅,也可能是痛楚。
雖然這是發生在許多年前的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生活的堆積,我開始理解當時還模糊的感覺:多數時候,人對壞事的擔憂皆來自於想像,人身的安全感雖然決定於環境,但心理的安全感終究決定於自己。如同島上那片大海在失去光線後讓人感覺特別黑,但其實它依然是早上那片大海,連綿的是同一片沙灘,若我在下水前一刻退出沒有跟著去抓魚,或許此趟的帛琉行就不再令我如此回味。
人生的許多時刻,也是如此。無論我們在害怕什麼,還是在擔心什麼,甚至是不滿什麼,都是在事情的表面罩上一層自己的不安感,事情因而看起來特別危險,自己也看起來特別渺小,心情看起來更加糾結。
然後,匱乏感愈來愈重,活著的意義開始剝離,我們愈來愈擔心自己沒有能力面對,煩惱自己不夠好。
***
回顧目前的人生,我漸漸明白當時留存在帛琉行的這個體會:我們原本就擁有的事物,以及現在正在過的生活,其實已經足夠美好。能擁有現在的生活,無論好的壞的,也應該為自己毫無保留地驕傲。許多時候人會把一件事想得太壞,導致焦點全放在那件事上面,任由周圍原本就有的美好漸漸消逝,或是錯過太多更好的可能。
如果站在高空俯瞰每個人的生活,多數人過的日子似乎很像。早上拖著自己起床,接著忙碌地追著時鐘跑一圈,下班或假日就在悠閒與焦慮中度過。
久而久之,人會開始習慣這樣的循環。生活一天一天地翻頁,日子麻木地被時間推向前倒也省力,只是哪天想把人生剪輯成精華版,卻訝異翻不出太多素材。
其實,生活的一成不變,很多時候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努力過著穩定的生活,是因為你知道未來沒什麼是確定的,生活看似平凡無奇,卻在一點一滴累積出更好的未來。或許我們無法成為這世界的獨一無二,但永遠可以是自己心中的與眾不同,可以持續學習變成更好的自己,但絕對不要否定現在的自己。
用心過好自己的生活,時間就會幫你過濾不好的事。生活注定會有許多的不完美,所以我們都要練習看見周圍更多的好,因為那才是自己會喜歡的樣子。
【試閱2】
寧可做好自己,也不要小心翼翼地為別人活
【艾語錄】
雖然,這世界有太多時候不允許我們做自己,
面具隨時要戴上,心情不時要隱藏,
但人生走愈久愈發現,
除了依靠知心的朋友、在乎的家人,
生命的重量還是要由自己去承擔。
練習做自己,並不是要你跟外界隔離,
而是學習在心中清出一個空間,
把自己好好地放進去,
活出你也會更喜歡的那個自己。
「我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如果最大的阻力來自家人,我還應該堅持『做自己』嗎?」某場應邀出席的演講中,一位聽眾提問。
「做自己」一詞在近幾年經常被提起,不時在報章媒體上看到以此作主題的討論,我自己對這類題材也有不少共鳴。能夠引起討論,即表示有人贊同也有人困惑,有些困惑者是從自私的角度來解讀「做自己」,甚至批判,認為做自己不過是個推諉責任的藉口。如果每個人都任意做自己,誰來負責做那些沒人想做的事,誰來犧牲?
我的想法是,只要不刻意傷害人,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做自己。這跟負不負責沒有關係,就算有關係,也是對自己真正的負責。
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自己有個責任圈的概念,是某次讀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的社交理論時獲得的啟發。責任圈是個同心圓,只有中心是一點,其他往外一圈再一圈就是我們的人際關係。要說明責任圈的概念需要從這裡開始:我認為世界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別人。
自己,顧名思義就是你自己,完全的自己。而別人,是你以外的人,伴侶、小孩、父母都是以外的人,其他沒有血親關係的人當然也是。「別人」可以有很多,但「自己」永遠只有一個。
強調一下,所謂以外的人,跟中文習慣用來區分敵我的「外人」不同;以外,是除了自己以外。責任圈是個同心圓,既然是同心圓當然只有一個中心點,那個點就是我們自己。由點向外擴散是一圈又一圈的圓,是你一層又一層的人際關係,愈靠近中心的圓圈跟你的關係愈密切,也可以說愈糾結。
每一層的關係並不是永遠固定,會隨著人生階段而不同。比如小時候最靠近自己的第一圈是父母。結婚後有些人的第一圈變成是伴侶,父母退居第二圈。第一圈也有可能在後來被小孩取代。在整個人生當中,他們既圍繞著你,你也被他們包圍著,端看你從什麼角度來衡量。
這世界只有兩個人,自己以及別人。因為你是自己人生唯一的中心點,所以你必須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接下來才可以為別人的人生負責。無論你是有義務負責,還是有能力負責。
***
H是一家外商公司的中階主管,與妻子結伴十多年,育有兩個小孩。自從跳槽到現在的公司後,一待就快十年。
雖然目前薪水相對其他同業人員高,但外商公司沒給太多保障,這股不確定感始終纏繞著他。他們夫妻討論過好多次換工作的想法,礙於現實而遲遲沒有共識。
表面上,無法達成共識的癥結點在於該不該換工作,但其中有另一個問題被壓埋在表面下。H長期鑽研攝影技術,從大學時期就熱愛攝影,因此希望離職後先嘗試靠此興趣為生。他想,說不定接案順利,也算是有一份收入,至少短期不用擔心沒工作。
這念頭平時沒帶給H太多困擾,但逃離現職的思緒就像永不停歇的潮汐,看似平靜,卻一波又一波地拍打著他。多數時候他都把離職的想法隱藏得很好,偶爾情緒低潮時才會想跟太太討論。
H的不快樂其實妻子都看在眼裡,她也並非希望他向現實低頭。她知道他熱愛攝影,所以支持他去參加攝影活動,把閒錢用於購買器材。但對目前的家境而言,她認為攝影就應該是興趣而已,只要想到辭職後會有段收入的空窗期,心中更是湧現極大的不安感。
從溝通內容來看,H與妻子的問題不算大,他們彼此在該不該離職上是有紛爭,但還不到無法妥協。只是紛爭,從來不會因為妥協而消失,它們就像落在櫃子後面的灰塵,看不見,卻一直在沉積。
那一晚,他們就吵得特別兇。
「我早就對這份工作沒有動力了!你知不知道這幾年我都是硬撐過來,再這樣下去......我覺得自己會生病。」他說。
「你以為我沒有犧牲嗎?我沒有自己想做的事嗎?!」她說。
「我知道你也有想做的事,知道你為這個家付出多少辛勞。所以我在家工作的話,不就也有時間可以陪小孩嗎?」
「那是理想狀態。如果後來不順利呢?如果成果不上不下你會放棄嗎?如果一年後出去找不到工作呢?你有想過這些後果嗎!」
之後的故事就跟許多人面臨困境時大同小異,有很多的如果,也有很多的難題。
站在H的立場來說,難道他應該犧牲自己的夢想,繼續提供家人安全感嗎?那他自己對人生的不安定感呢?站在妻子的立場來看,她應該忍受收入不穩定的焦慮,被迫支持老公嗎?那她對自己未來的期待呢?她該壓抑想保護孩子的母性嗎?
這是一個膠著的問題,我沒有答案。但我想從自我負責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
設想一個情況:一對父母帶小孩到遊樂園,經過一輛冰淇淋餐車,小孩吵著要吃冰淇淋,父母一看價目表:「一球五十元,三球九十九元。」索性就買了三球給小孩。小孩非常興奮,冰淇淋剛到手還沒拿穩就開始咬,才吃沒幾口,冰淇淋就掉落在地上變成泥狀癱軟在腳邊,小孩手上只剩下空的甜筒而已。
你在一旁目睹了整個經過,你認為誰對誰錯?是父母不應該買三球冰淇淋給小孩,還是小孩應該小心點吃冰淇淋?
我認為,都有錯。父母應該知道小孩手不夠穩,不該只顧著價錢划算就買了三球,把拿好冰淇淋的責任交給小孩。而小孩,不能因為看到三球冰淇淋太開心,就不管自己拿不拿得穩,只想著可以吃到冰淇淋。
當然,小孩還小,並不知道能控制的範圍在哪裡,小孩需要學習才知道自己能夠承擔的責任有多少。然而,很多大人也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承擔的責任範圍在哪裡,無形中接受太多別人給的責任,卻從沒想過那些責任自己是否能夠承擔,或是願意承擔。
反過來說,我們也會在不確定對方能否負擔的情況下,就要求對方把責任承擔下來。也許是以家庭為名,也許是以孝順為名,也許是以關愛為名,也許是以社會上男女該扮演的角色為名。
這就是人際責任圈中重要的部分。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看自己,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自己能夠承擔哪些責任,不論是你給自己的,或是別人給你的。我們要嘗試在情緒上做個獨立的人,因為處在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唯有獨立才可能分離,有了分離才會對自己負責。
好比伴侶關係,因為覺得自己為了家比另一半付出的更多,而默認對方應該要多體諒自己的犧牲。但其實兩人都應該要認知到自己該承擔的角色,在心態上獨立去面對自己的課題,毫無保留地承擔那份責任,才不會在情緒上糾結,也會更感謝另一半的付出。
朋友之間也是,有時候因為相處久了,對方若是做出不一樣的行為,就想把對方拉回自己熟悉的舒適圈裡,僵持起來反而傷害彼此。若是能獨立處理自己的課題,就會發現彼此的生命是可以因為在一起而有深度,也可以因為放手而有了廣度。
又或者是親子關係,父母要尊重小孩有獨自做決定的權利,給予空間讓孩子自己發掘想要的是什麼,又有哪些責任要承擔。小孩也要尊重父母有無法割捨想關心孩子的天性,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他們為何總是替自己操心。雖然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管教的習慣,旁人沒權力干涉,但各自獨立的課題同樣適用。
關鍵在於,接受關係了就要為此負責,因為那是自己的選擇,是你的人生。無論你身邊圍繞多少該在乎的人,他們對你有多少期待,你又對他們有多少期待,你的人生,你的快樂或痛苦,你的今天或明天,完完全全是自己的,沒有人可以、應該代替你來負責。
一旦我們理解,無論如何自己都是處在責任圈唯一的中心點,你看待別人和自己的責任才不會有模糊的空間。你想要的是什麼?你能承擔的責任有哪些?別人期待你承擔的責任又是什麼?你應該承擔嗎?你有理由不承擔嗎?
在這反反覆覆自我問答之間,為的是釐清自己的責任,分辨自己的選擇,為的是當你承擔責任時,將不再用負面的角度來看待犧牲這件事。否則,你今天無奈扛下一個責任,也只是埋下情緒的未爆彈,直到某天踩到而粉身碎骨。
這就是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原因。那是為了真正地認識自己,而不是為了逃避責任,是確保自己一旦承擔,就應該要對自己選擇的人生負責,也對需要你照顧的人負責。
前提是,你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去照顧其他人。
如同劇作家與詩人歌德寫的這句:「我愛你,與你無關。」我們都應該在每一段關係中做個完整的自己,有獨立的能力看待彼此的關係,明白自己給予對方的好,是一種心甘情願;明白對方給予自己的好,並不是需要償還的債務,讓彼此都能自在地關心彼此。
【試閱1】
生活過得好,並非獲得自己想要的,而是記得自己擁有的
【艾語錄】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快樂,
是因為你先快樂了,生活才變好。
不是因為壞事消失了你才遇到好事,
是你先關注周圍的好事了,壞事才慢慢消失。
其實,快不快樂、幸不幸福、過得好不好,
不只是如何尋找的問題,也是順序的問題,
順序不一樣,答案不一樣,
人生也就不一樣。
生活不會每天都事事順利,
所以我們才要學會順其自然。
用平常心,品嘗生活點滴,
用喜歡的自己,收拾好心中的每個角落。
我人生旅行的第一個國家是帛琉,那是一個...
作者序
如果說,人跟憂鬱之間有個距離,這兩年是我跟它最接近的時候。
在前著《你,很好》出版後,寫書的重心即被抽離,突如其來的掏空感尾隨浮現。這感受對我原本並不陌生,畢竟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深掘自己的過程。而且我在新舊工作之間切換時通常也會碰到,感覺就像誤觸下一首音樂的播放鍵,耳朵過陣子才能適應新的節奏。
但這次不一樣,我有一種不斷往下墜落的感覺。
以往我會先放下手邊工作,藉由閱讀、聽音樂或旅行來沉澱自己,推開心上的一扇窗,試著讓裡面緊繃的空氣濃度降低,同時讓新的訊息流動進來,生活的節奏便會漸漸恢復。
但沒有恢復。一個月後沒有,三個月後沒有,再過半年還是沒有,那股墜落感並沒有要被什麼東西接住的樣子。隨著時間經過,我更是莫名地茫然起來。
是工作上失去目標嗎?或許是,但如果只是工作問題還算好克服,坐下來列幾個清單就能再次出發,何況我定期寫文、發文的習慣依舊進行著。是對生活不滿足嗎?應該不是,因為我對現況感到滿意,經濟上短期內也有足夠的安全感,而且平時還能自在調配工作時間,內容也多數跟喜歡的寫作相關。能有今天,我已經是幸運的人。
但為什麼,我心裡找不到一個足以支撐自己的地方。看著電視、網路用各種負面訊息企圖搶奪人的注意力,心情更加沉重起來。人生好累,生活好忙,我到底在做什麼?
「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如此努力,日子還是走到這一步?」
類似問題我曾問過自己兩次。一次是學生時期因為戀情失敗而終日鬱悶,沒有心情上課。另一次是出社會後因為職涯困擾而恐慌迷惘,沒有動力生活。這兩次我都是透過閱讀走了出來,重新認識自己,為自己注入新的力量。
於是,我關掉了電視,減少工作外的上網次數,花更多時間沉浸在書的世界裡;或者說,我躲了進去。就跟我過去面對困難的方法一樣,透過書本尋找修復自己的方法,試著用寫作來記錄跟自己對話的心情。雖然我沒有把握是否能找到答案,但知道它早晚會回應我的訴求。
這本書寫的就是後來發生的事。經過兩年多的沉澱,我試著用各種角度探索自己,有已經發生的過去,有還沒發生但煩惱的未來。有些事在發生當下世界如同翻覆,但後續再也不見起伏,有些事看似不起眼地發生,卻默默地滲透了生命。有些事我自己還沒過去,有些事如今已能輕描淡寫。
其實這兩年來我不只一次問了自己,單純地生活不是很好嗎?但我忍不住,只能任由這條意識河流運載著我,也試著去理解更多讀者留給我的訊息,從中體會我有或我沒有的焦慮。我回想自己生命中快樂與悲傷的事,觸摸在某個時刻留下的疤痕,檢視那些曾經以為走不過卻終究度過的問題。
我打開心中幾個許久沒開啟的抽屜,翻閱裡面的老舊照片,試圖從回憶中喚醒當時的情緒。有些抽屜已經被我鎖了很久,有些其實早已被我忘記。有些抽屜在開啟後隨即倒抽一口氣猛然關上,有些抽屜則讓我懷疑這幾年被我藏去哪裡。
在這反覆開啟、闔上的過程,我看似在尋找答案,但好像尋找的本身已經是解答。我漸漸地體會到,人生中很多的問題,不會有人替你解決,政府不會、公司不會、父母不會、別人不會,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只有你,能為自己活。
於是,我的墜落感也消失了。
***
我有幸在學生時期接觸到心理學,雖然這門學科跟我讀的電子工程內容截然不同,但心理學才是我在失戀時,沒有讓我溺死的那條繩子。沒想到這樣一接觸就過了十多年,雖然我從沒將心理學視作自己的專長,但每每在回顧過往時,都驚覺它幫了我多少。
這本書並非要說明心理學,提到的比例甚至很少,更多的是我借助心理學尋找答案時獲取的體會。這兩年中我踏入一些新的工作領域,遇到不少挑戰跟打擊,有些克服了有些還在掙扎。趁著工作空檔也到了一些沒想過會去的地方旅行,期待從陌生的路尋找熟悉的自己。人生的旅程好像也是,走向陌生又令人躊躇的未來,是為了提醒自己的存在。
書中開篇的主題跟「完不完美」有關,我曾經在其他著作中簡短提過,這次則輔以更多故事來闡述。其他篇主題依序為自己、好壞、聚散、得失,分別談到接納自我、用心成長、人際關係、追尋意義。有別於用章節做區別,這次用了「輯」來劃分(謝謝編輯微宣的巧思),每一輯名稱我再以「之間」來表示,希望在你我各自不同的生活矛盾之中,尋覓到心中嚮往的平衡感,而不是被繁忙的生活推擠到某個極端,陷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維盲點。
至於為什麼用「不需追求完美」作為全書主軸?或許跟我自己的掙扎有關,也覺得跟現今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有關。
如今,我們活在一個物質充裕的時代,卻也活在一個心靈匱乏的年代。無論是媒體或廣告的催促,或是社會過度宣揚的價值,愈來愈多人的生存觀逐漸從「應該擁有什麼」,被導向成「其實還缺少什麼」。人性的出廠設定,總是恐慌自己跟不上眾人的腳步,當這個世界處處在提醒人們還缺少什麼的時候,恐懼、焦慮、壓力都會無法克制地浮現出來。
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跟你分享我取得平靜的過程。就如同這兩年我拚命想接住自己一樣。
***
多年前寫了一篇至今沒發表過的短文,當時覺得好像有些什麼還沒觸碰到,因此將它靜靜地收在寫作的資料夾裡。如今覺得可以跟著這本書出現了,放在這裡用作結尾:
幸福的人,不是因為對什麼都滿意了,而是知道人生本來就無法什麼都滿意。
你是否會想回到過去的某段時光?成為大人後的世界,到處充滿苦悶與焦慮。但如果真的能回去,代價是失去現在擁有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回憶,你還願意嗎?
想想,遺憾的事之所以美好,是因為虛構在沒有發生的想像之中。如果有機會重新來過,或有智慧重新選擇,沒有人可以確定事情的發展就會更好,搞不好變得更差。我們人,總是把沒經歷到的事情想得過於完美,忽略自己到底能不能承擔代價;忽略了幸福不只是透過追尋,更應該透過珍惜。
無論你現在過得如何,是不是完全喜歡現在的生活,願你也相信,事情的發展總是朝向更好的方向,而生活的不完美,其實就是它最美的樣子。
如果說,人跟憂鬱之間有個距離,這兩年是我跟它最接近的時候。
在前著《你,很好》出版後,寫書的重心即被抽離,突如其來的掏空感尾隨浮現。這感受對我原本並不陌生,畢竟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深掘自己的過程。而且我在新舊工作之間切換時通常也會碰到,感覺就像誤觸下一首音樂的播放鍵,耳朵過陣子才能適應新的節奏。
但這次不一樣,我有一種不斷往下墜落的感覺。
以往我會先放下手邊工作,藉由閱讀、聽音樂或旅行來沉澱自己,推開心上的一扇窗,試著讓裡面緊繃的空氣濃度降低,同時讓新的訊息流動進來,生活的節奏便會漸漸恢復。
...
目錄
作者序
輯一/完美之間:成長的勇氣,在於邊跌撞邊前行
生活過得好,並非獲得自己想要的,而是記得自己擁有的
人生中的每個錯誤,都有能力在未來彌補
堅強,是為更好的生活堅持,為喜歡的自己強大
再見,完美
人無法決定事情的走向,但能決定心情的方向
在紐約的天空尋找自己
失去讓人珍惜,放下讓人提起
在每一天過好生活,在每一天過濾人生
輯二/自己之間:你很好,記得擁抱內在的自己
堅強的鎖,脆弱的鑰匙
生活的平淡,是永遠不會褪去的光采
學著適應生活,而不是要生活來適應你
真正的歸屬,是有天你學會跟自己相處
沒有凡事順利的生活,別為討厭的人事執著
在旅行中想像,在日子中成長
輯三/好壞之間:你的努力,將把最好的帶到眼前
工作或許是別人給的,但生活一定是自己過的
找不到想走的路,那就先走好現在的路
年齡只是時間的刻度,不是人生的廣度
別埋怨你過的生活,別去過你會埋怨的生活
別怕困難,讓人掙扎的地方,就是讓人成長的地方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在推進度
輯四/聚散之間:定好界線,最重要的是自己
別把針對你的人放在心中,卻把關心你的人擱在角落
合得來的用心把握,合不來的放心錯過
你總是在揣測別人,其實一直在失去自己
寧可做好自己,也不要小心翼翼地為別人活
別一味地付出,成就了別人,卻懲罰了自己
耐得住寂寞,才不會讓別人傷害自己
當個好人,但不要當個好欺負的人
輯五/得失之間:態度,決定你的嚮往走向何處
別等到死亡了,才著急地去活著
不要害怕犯錯,而是要努力去做
成功只是人生的標記,不是人生的標準
好時,多為別人著想;壞時,多為自己鼓掌
過去的事,就應該當成過去式
作者序
輯一/完美之間:成長的勇氣,在於邊跌撞邊前行
生活過得好,並非獲得自己想要的,而是記得自己擁有的
人生中的每個錯誤,都有能力在未來彌補
堅強,是為更好的生活堅持,為喜歡的自己強大
再見,完美
人無法決定事情的走向,但能決定心情的方向
在紐約的天空尋找自己
失去讓人珍惜,放下讓人提起
在每一天過好生活,在每一天過濾人生
輯二/自己之間:你很好,記得擁抱內在的自己
堅強的鎖,脆弱的鑰匙
生活的平淡,是永遠不會褪去的光采
學著適應生活,而不是要生活來適應你
真正的歸屬,是有天你學會跟自己相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