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現身!海上的移動監獄
歴史學家們共同揭開─
大西洋上超過四百年、犠牲者達一千萬人的奴隸貿易全貌
★臺大歷史系教授 楊肅献審定推薦★
大航海時代來臨!
跨國商機挑起了重商帝國拓展海外的欲望,
企圖打造一條累積資本、獲取財富的黃金航道。
然而,市場交易的背後暗藏陰謀,
支配殖民地、施行奴隸制、牟取暴利……
有人因此變成奴隸制度下的犧牲者,
甚至是海上亡魂。
奴隸們究竟被置於怎樣的境地?
又是哪些人建立奴隸貿易與奴隸制度?
讓我們從幽暗的船艙底部,
重新審視近代史失落的一角!
‧實況重現近代大西洋世界的「魯賓遜漂流記」
‧歷史學家埃里克‧威廉姆斯的疑問─大西洋奴隸貿易對資本主義的衝擊為何?
‧歷史學家們努力讓奴隸貿易全貌重見天日─從科汀揭露到跨時代新資料庫的建置
‧藉由奴隸提供的證詞,還原「移動式監獄」奴隸船上的真實情況
‧對奴隸商人、船長、仲介商而言,奴隸貿易是一個巨大的致富機會
‧挺身反對奴隸貿易、奴隸制度的人們─廢奴運動與奴隸叛亂
‧奴隸制度看似銷聲匿跡,其實仍餘燼殘存
帝國貿易所帶來的,
到底是高度成就的經濟榮光,
還是血腥生存的高昂代價?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歷史YouTuber|Cheap
即食歷史部落客|Seayu
「歷史說書人History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江仲淵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者|金老ㄕ
作者簡介:
布留川正博(HURUGAWAMasahiro)
一九五○年出生於日本奈良縣。一九七三年於大阪大學基礎工學系畢業,曾服務於民間企業。同志社大學經濟學研究院博士後課程肄業後,擔任同志社大學經濟學系助教、專任講師、助理教授,目前為同志社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專業領域為大西洋奴隸貿易史、近代奴隸制度史。
著有《世界経済史―世界資本主義とパクス・ブリタニカ》(共同著作,MINERVA書房)、《近代世界と奴隸制―大西洋システムの中で》(共同著作,人文書院)、《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5 商人と市場》(共同著作,岩波書店)、《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とアジア―21世紀におけるアジアの胎動》(編著,MINERVA書房)、《世界経済の興亡200年》(共同著作,東洋經濟新報社)等。
譯者簡介:
張萍
二○○一年起從事日文翻譯迄今,未曾間斷、從不拖延。
喜歡透過語文轉換,擴充不同領域的知識,拓展美麗新世界。
章節試閱
奴隸制度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埃里克‧威廉姆斯的疑問
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
從《魯賓遜漂流記》這本小說中孕育而出的即是所謂的重商主義時代。魯賓遜不滿足於自己的中產階級地位,期望朝海外發展、更上一層樓,可以說完全展現出該時代的精神。他在遠洋孤島上生活了二十幾年,後來回到英國,擁有五千英鎊以上的現金以及年收入一千英鎊以上的財產,還結了婚,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他不斷累積航海以及經商經驗,雖然中途曾遭遇各式各樣的苦難,卻在巴西擴展個人農地,成功栽種菸草並獲得財富。
《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告訴我們,就算魯賓遜當時沒有出海,也有各種獲取財富的方法源源不絕地從海外湧入。
其中,大西洋奴隸貿易即是在產生利益方面最為重要的貿易方式之一。十八世紀的英國商人馬拉奇‧波斯特萊斯維特(MalachyPostlethwayt)表示,奴隸貿易是「所有商業的根源、基礎,相當於啟動所有裝置的發條」。魯賓遜本身雖然曾經失敗過,但是也了解了奴隸貿易的可能性。
奴隸貿易通常具備「三角貿易」結構。奴隸船先從歐洲各個港口囤積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後,再開往非洲(第一邊)。在非洲的貿易據點,透過交換這些商品來購買奴隸,並且將奴隸們關押在船艙內、橫渡大西洋,抵達所謂的「中間航線(Hayakawa Novels)」包含加勒比海群島(西印度群島)的南北美洲各地(第二邊)。在該地用奴隸換取砂糖、咖啡或是棉花等殖民地產品,再回到歐洲母國販售(第三邊)。
埃里克‧威廉姆斯(Eric Williams)發現三角貿易的重要性,並且大肆宣傳此舉將會帶來龐大的利益。其主要著作《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Capitalism and Slavery,一九四四年)中亦曾闡述三角貿易對英國產業來說具有一石三鳥的效果,除了可以做為英國產品的銷售市場、生產英國人所需的產物,還能夠累積資本成為供應產業革命資金需求的主要來源。因此,他強調資本主義發展的核心即是奴隸貿易以及奴隸制度。
在此,先簡單描述威廉姆斯的經歷。他在一九一一年出生於加勒比海群島的千里達島。父親是一名郵局專員。威廉姆斯自年幼起即展現豐富的才華,他畢業於女王皇家學院(Queen’s Royal College),並且在獲得獎學金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於一九三八年取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隔年起的數十年時間都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霍華德大學任教。他不僅是一名學者、教育學家,同時也是一名政治家。為了讓母國從英國獨立,他創設「人民民族運動黨(PNM)」,並成為其領導者。一九六二年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獨立時,亦擔任該國首任總理。
威廉姆斯理論
《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中,最知名的部分是威廉姆斯對歷史的明確剖析。「十八世紀的商業資本主義建立了奴隸制度,並且藉由獨占方式建立起富足的歐洲。這樣一來雖然促使十九世紀的工業資本主義成形,但是也與商業資本主義、奴隸制度以及其商業模式呈現對立狀態,破壞該勢力的正是十九世紀的工業資本主義,別無其他。」
回顧從商業資本主義到工業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五階段論」,即可發現其明確顯示出,獨占以及奴隸制度有助於蓄積資本。所謂獨占,一言以蔽之就是指母國獨占殖民地,並且藉由奴隸制度從社會底層支配該殖民地的經濟。
馬克思主義最正統的理解方式是:「一直以來奴隸制度就是一種古典、古代的勞動支配方式,近代的奴隸制度只不過是過去遺留下來的制度,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基本上無法並存」。然而,威廉姆斯卻主張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基礎就是奴隸制度。
附帶一提,繼威廉姆斯之後經過二十餘年,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人提出「世界體系理論(World-systems theory)」。根據他們的說法,所謂的資本主義是指以獲取利潤為動機,有組織地生產、交換、消費的系統,是最原始的「世界經濟」。
這樣的世界經濟是由核心、半邊陲、邊陲等「三極構造」組成。位居核心的勞動管理模式為「僱傭勞動(自由勞動)」,半邊陲的管理模式是「半強迫勞動(典型的佃農勞動)」,邊陲則是「強迫勞動(典型的奴隸勞動)」。這三種模式合為一體,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運作機制。財富或是經濟剩餘的部分從邊陲開始移至半邊陲、核心,因此,核心日漸富裕、邊陲則逐漸變得貧困。
如此一來,「近代世界體系理論」其實賦予奴隸制度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威廉姆斯等人的「世界體系理論」可謂先驅。
威廉姆斯的《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初版發行時,雖然有兩、三篇的書評介紹,但是幾乎無法吸引民眾注意。直到「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以及一九六○年代前後「黑人力量運動(Black Power movement)」爆發成為非洲各國獨立運動的契機,威廉姆斯提出的奴隸制度與奴隸貿易重要性遂在歷史研究學者之間受到關注。雖然沒有完全獲得肯定、被大眾接受,卻是研究奴隸制度與奴隸貿易相關人員最初必讀的重要文獻。
他的理論被定型為「威廉姆斯理論」。在此將其內容整理為以下兩點:
① 以奴隸制度(以及奴隸貿易)作為累積資本的基礎,形成工業資本主義(工業革命)。
② 在產業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廢止奴隸制度。
首先,關於①的部分,還可以再進一步詳細探討。威廉姆斯表示,十八世紀後期,原本累積在英國最大奴隸貿易港利物浦的資本投資至位於東邊曼徹斯特的棉紡織業。透過奴隸貿易或是三角貿易所獲得的龐大利益,私底下又去投資棉紡織業,成為引發工業革命的導火線。
然而,此處的爭論點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做更進一步的討論。一個是奴隸貿易或是三角貿易真的能夠產生那麼大的利益嗎?另一個是獲得的利益具體而言都是投資在紡織業嗎?
威廉姆斯主張,利物浦的三角貿易利潤達百分之百也不稀奇。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安斯蒂(Peter R. Anstey)等人卻高呼反對意見,認為該利潤根本不到十%。他們認為,那是奴隸貿易處於非常順利的狀態下才可能出現的情形,但奴隸貿易原本就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風險,無法產生出威廉姆斯所指稱的利潤。關於「奴隸貿易利潤爭論」,後續也有伊尼科利(J. E. Inikori)等人針對低利潤提出相反論述,因此迄今仍無定論。
另一個爭論點是,透過三角貿易所獲得的利益是否全數投資至棉紡織業部門。然而,即使是在《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以及後續的研究都無法明確證實。這個部分仍留待後續研究。
接著,針對②的部分,是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後,奴隸制經濟開始衰退才有的討論。也就是說,在十八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進行過程中,以奴隸制度為基礎的英屬西印度群島(牙買加及巴貝多等地)經濟開始衰退,在英國帝國內的重要性也相對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地區開始抬頭。
針對這一點,西摩‧德里歇謝爾(S. Drescher)提出具體的經濟指標,表示西印度群島在大英帝國內的地位到一八一○年為止都沒有衰敗。如前頁表1,關於英國的貿易總額,英屬西印度群島的占有率在一七八○年前後達到巔峰,之後開始稍微減少,直至世紀轉換期才重新洗牌。也就是說,德里歇謝爾認為,英屬西印度群島並非是在經濟衰退後才廢止奴隸貿易,而是因為該時期廢止奴隸貿易,導致英屬西印度群島經濟衰退,他主張該因果關係完全相反。
然而,到了一八二○年代,英屬西印度群島經濟開始慢慢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大英帝國內的印度地位一舉大幅提升、經濟狀況大幅躍進。針對這一點,威廉姆斯的主張(在時間設定方面,另當別論)被認為是正確的。
三角貿易帶來的重大影響
威廉姆斯還注意到三角貿易對英國經濟帶來了兩個影響。一個是替在英國國內生產的商品提供市場,另一個則是提升三角貿易相關產業的發展。
英國的輸出品項,以十八世紀中葉為分水嶺產生相當大的變化。在那之前,比較重要的是穀物、魚類及煤炭等初級產品與毛織品。十八世紀後期除了煤炭以外,初級產品逐漸消失,工業產品方面隨著毛織品產量順利持續成長,新產品也急遽抬頭。其中,鐵、金屬產品、麻織品以及棉織品,都是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產品。棉織品是從印度輸入的新工業產品,與鐵、金屬產品一樣,都是在非洲各個貿易據點用來交換奴隸的必要商品。
當初,棉線以及棉織品是先從印度輸入東印度公司後,再輸出至非洲及殖民地,英國國內一些可以用來換購毛織品及絹織品的商品也相當受歡迎。印度所生產的棉織品稱作平紋白布(calico)或是薄紗(muslin)。
然而,一七○○年實施禁止輸入印度白布相關法案,以及一七二○年實施平紋白布使用禁止法等限制措施以後,英國國內生產平紋白布類似品的產業蓬勃發展。織布工程以及紡織工程的技術革新也在這類「輸入替代工業化」過程中發展。然而,這是一段冗長且充滿苦難的過程。到了一七八○年代才終於生產出能夠與印度製品並駕齊驅的棉織品。當時的生產中心即是前述蘭開夏郡的曼徹斯特。
進入十九世紀後,獨攬原料生產的美國南部奴隸制種植園中所生產的棉花輸入利物浦,在曼徹斯特被加工生產為棉製品後再輸出至世界各地。依序取得歐洲大陸、美國、拉丁美洲、印度、中國等海外市場。十七世紀後期到十八世紀從印度輸入的棉產品,在一八二○年後從英國逆流回到印度。以這一連串的流向看來,可以說奴隸貿易或是三角貿易所造成的影響對英國來說簡直是一場革命。
另一方面是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殖民地物產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砂糖。英國殖民地被限制只能進行粗糖的砂糖生產,粗糖再被帶回英國進行精製後成為精製糖,藉此確立分工制度。因此,倫敦及布里斯托等地開始發展製糖業。此外,建造奴隸船的造船業以及用來分散奴隸貿易風險的保險業等亦開始蓬勃發展。
再者,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業。承前所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英國最大的奴隸貿易港雖然是利物浦,但是當時在三角貿易方面已經有所改變。這時出現了進行奴隸貿易的專用船舶,奴隸船從利物浦前往非洲各地,取得奴隸後再將其運往新世界各地販售。以往會在此處大量購入殖民地物產後再回到母國,但是這段時期的奴隸貿易卻只在第一、二邊就結束,只在船舶上裝載壓艙物(用來穩定船舶的砂石)後便直接歸國。販售奴隸時,也是取得票據後就打道回國。
英國當地,特別是倫敦,還出現專門接收票據的業者委任代理人(Commission Agent)。另一方面,會用比奴隸船更龐大的船舶載運砂糖等殖民地物產回到母國,轉變成所謂的「穿梭貿易(Shuttle Trade)」。票據接收業者除了砂糖貿易,還負責部分的奴隸貿易業務。這個部分我們到第二章會再深入論述。
奴隸制度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埃里克‧威廉姆斯的疑問
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
從《魯賓遜漂流記》這本小說中孕育而出的即是所謂的重商主義時代。魯賓遜不滿足於自己的中產階級地位,期望朝海外發展、更上一層樓,可以說完全展現出該時代的精神。他在遠洋孤島上生活了二十幾年,後來回到英國,擁有五千英鎊以上的現金以及年收入一千英鎊以上的財產,還結了婚,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他不斷累積航海以及經商經驗,雖然中途曾遭遇各式各樣的苦難,卻在巴西擴展個人農地,成功栽種菸草並獲得財富。
《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告訴我們,就算...
作者序
前言─《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奴隸貿易
想必很多人都讀過《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一七一九年)這本書吧?在此,我並沒有想要重述該書內容,不過那的確是一個刻苦艱難的故事,描述主人翁魯賓遜在加勒比海上浮沉、漂流到遠洋孤島,並且在該處歷經數十年。他理性地規畫自己的時間,養育、種植各類動植物,心中抱持著希望,認為總有一天會有一艘船前來,帶他回到英國祖國。
作者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於一六六○年左右出生於倫敦,一七三一年辭世。但是,他在小說中卻將魯賓遜設定為一六三二年出生。魯賓遜的父親是一名出生於德國不來梅的外國人,同時也是貿易商。先是定居在英國東北部約克郡的海港郝爾,隨後又從該處移居至內陸的約克市。魯賓遜的父親與當時居住在該城鎮、出身名門望族的母親結婚。魯賓遜因而誕生在約克市。
事實上,《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前段僅描述到魯賓遜漂流至孤島為止。接著便精彩描繪出當時席捲英國,甚至是整個歐洲世界的真實情況。讓我們再稍微深入揭開一些與本書序幕相關的故事內容吧!
魯賓遜有兩位哥哥。大哥擔任英國陸軍中校,後戰死在與西班牙軍隊交鋒的敦克爾克附近。關於二哥的下落則一無所知。父親僅讓三兒子魯賓遜接受教育,打算讓他成為一名律師。
然而,當時魯賓遜並不從父願,強烈想要登船出航。他終日期盼至海外一展抱負雄心。對於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不斷與父親發生衝突。站在父親的立場,他認為「魯賓遜的社會地位適中」「處於幸福人生最適當的身分位階」,「想出國闖出一番天地」的想法簡直愚蠢至極。
然而,魯賓遜仍不顧父親反對,於一六五一年從郝爾市搭乘航向倫敦的船隻。但是,他所搭乘的船隻卻因為逆風而擱淺在諾福克郡的雅茅斯錨地。天氣驟然轉變為猛烈的暴風雨,導致船舶沉沒,只能改由陸地前往倫敦。
魯賓遜接著再從倫敦搭乘前往非洲沿岸的船舶。該船船長過去曾在幾內亞大賺一筆,因此想再度前往幾內亞。因為與船長有點交情,所以魯賓遜先買好大約四十英鎊的玩具以及雜貨等堆放在船艙內,在非洲沿岸換取砂金,再將砂金帶回倫敦,順利轉賣獲取將近三百英鎊。那次的幾內亞航海之旅相當成功。不僅如此,有過真實航海經驗的魯賓遜學會了航海技術以及商務貿易的方法。
後來,魯賓遜再度搭乘同一艘船,打算採取與前一次相同的交易模式。然而,先前的船長已經辭世,改由一位航海士擔任新船長。這次等待他的卻是噩運。在前往加納利群島途中,遭到以塞拉(現為摩洛哥的塞拉港)為根據地的土耳其海盜船襲擊。雖然他們也有反擊,但是結果只能投降,存活下來的船組員被俘虜至塞拉,魯賓遜自己則成為海盜船船長的私人奴隸。身為一名寄人籬下的入室奴隸,魯賓遜只能在船長家中自食其力,度過了兩年時間。
期間,魯賓遜一心想要逃離奴隸身分。最後終於等到機會上門。他駕駛了一艘帶有稍大船帆的釣魚專用小艇,與另一名叫做萊克的少年奴隸一起出海逃跑。他們花了幾天的時間離開塞拉,沿著海岸南下。
由於食物及飲用水即將用罄,他們停泊在一個有人煙的海岸附近,並且用手勢向當地人交涉,表達對食物的需求。當地人在海岸放置乾肉與穀物後,即退至後方。魯賓遜取用食物後,覺得必須有所回報。剛好手邊有一頭用槍打死的豹,便將豹送給當地人,僅留下豹的皮毛自用。將豹肉交給當地人後,他們又得到更多的食物及飲用水。這樣的交易可以說是文明人類學中的一種「沉默貿易」(Silent Trade)。
魯賓遜持續往南行。幾天後他們終於看到左側的維德角半島,以及右側的維德角群島。突然間,一起與之行動的萊克發現遠方有帆船,並且確認該船是葡萄牙船舶。他們的小艇便滿帆全速往該艘船舶靠近,但是仍然有一段距離。還好,該艘葡萄牙船舶貌似發現了他們,於是放慢船速。魯賓遜與萊克因而獲救。該艘葡萄牙船舶正在航向巴西的途中,花了二十二天後抵達巴西東北部的巴伊亞州(參照本書卷首地圖)。當時巴西的首都即設置於該處。船長不僅沒有向魯賓遜提出船資等任何要求,甚至還支付西班牙幣八十披索換購他的小船。由於少年奴隸萊克希望能在船長手下工作,魯賓遜便和船長交涉,條件是倘若萊克成為基督教徒即可在十年後恢復自由身,便將萊克讓渡給船長。船長還向魯賓遜採購豹皮及其他物品,最終魯賓遜獲得西班牙幣二百二十披索,遂以此作為根基開啟其在巴西的生活。
船長還向魯賓遜介紹在當地經營甘蔗種植園的人物。魯賓遜在那位經營者身邊遭受短暫的磨難,同時也學習到製糖方法。後來他強烈希望進入巴西當地的經營圈,於是買下屬於自己的土地,自行耕作兩年,第三年開始栽種煙草。
接著,他開始與住在隔壁的葡萄牙人朋友討論,著手準備能夠栽種甘蔗的土地。那段時間,他動用自己存放在倫敦共一百英鎊的資金,購買務農用具、鐵製品、農具,並且從倫敦運來英國製的布匹、毛織品等。這些都是由先前的葡萄牙船長代勞協助處理。不僅如此,船長還帶來一名相當機靈、擁有六年資歷的契約僕人。由於英國產品能夠在巴西賣到很高的價格,魯賓遜即以此作為資本,買下一名黑人奴隸(後簡稱黑奴),並且多僱用一名歐洲出身的契約僕人。栽種煙草的事業上軌道後,看來貌似順風順水。
然而,在巴西定居的第四年,巴伊亞州的三名種植員給魯賓遜送上一份提案,希望魯賓遜能夠以領航員的身分前往幾內亞購買一些巴伊亞州當地相當缺乏的黑奴。在那之前,魯賓遜已經從這些人身上聽聞過許多在非洲的交易經驗。
魯賓遜考量自己不需負擔任何費用,而且倘若黑奴貿易成功,自己也可以獲得一些黑奴配額等條件,便接受該提案。經過萬全準備後,魯賓遜於一六五九年九月一日從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港出航。無獨有偶,剛好和八年前受到父母親反對而從郝爾港出航是同一天。這次的船是一百二十噸,附有六門砲,除了船長、勤務人員、魯賓遜,還有十四名船員。船內囤放著串珠、玻璃製品、貝殼製品、鏡子、小刀、剪刀、斧頭等用來交換奴隸的物品。
剛開始時,船沿著海岸向北航行。約十二天後穿過赤道,繼續朝東北方目標前進。當時,有一名船員因為中暑死亡,另一名船員與年輕的勤務人員也接連中招。沒多久後就遭遇第一次的暴風雨。連續十二天都一直被那場暴風雨襲擊,魯賓遜好幾次都覺得船舶會沉沒。最後船舶被迫往西,來到不知道是南美洲的圭亞那沿岸,還是接近奧里諾科河的河口附近。由於船身受到相當嚴重的損傷,為了修理船隻,他們打算前往加勒比海群島(西印度群島)的巴貝多島。然而沒多久後又遭遇到第二次的暴風雨。
船舶往西漂流,突然觸碰到淺灘。他們趕緊降下船上的救生小船,全員乘坐在小船上。為了奔向陸地,他們拚命划動船槳,然而「狂暴的大浪」還是從小船後方襲來,造成船身翻覆。魯賓遜雖然吞進許多海水,最後仍輾轉到達海岸。然而,他發現竟然只有他一人生還。觸礁的船舶擱淺在遙遠的一方,接下來就開啟了他眾所周知的孤島生活。
藉由上述的故事,讓我們先來確認幾個歷史背景。
第一,魯賓遜即使遭到父母親反對仍懷有雄心壯志,強烈希望往海外發展。雖然他沒有很明確說出口,但是心中強烈感受到當時的背景應該是可以透過開發海外殖民地以及海外貿易致富的時代。
在真實的歷史中,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前,英國在北美維吉尼亞州建立殖民地,以便進出加勒比海。一六二七年繼巴貝多島之後,一六五五年也開始在牙買加進行殖民。然而,在海外貿易方面仍存在競爭對手以及一些風險。魯賓遜從倫敦啟程的第二次航海之旅遭到土耳其海盜襲擊、成為奴隸,就是在闡述這件事情。因為在穆斯林世界裡也普遍存在著奴隸制度。
第二,魯賓遜被葡萄牙船舶救起並且前往巴西的背景,剛好是英國與葡萄牙關係友好的時間點。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巴西進入「砂糖時代」,奴隸制甘蔗種植園蓬勃發展。連帶著也進行菸草栽培。後者是即使資金不多也可以立即開始的農場生意。魯賓遜從自給自足的穀物栽培到菸草栽培,並且想要擴大種植園規模,進入甘蔗栽培之際,體認到必須擁有奴隸勞動力才行,因此為了奴隸貿易前往非洲。而後,便有許多苦難等著他。
作者丹尼爾‧笛福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出《魯賓遜漂流記》這個故事。
後續還有更詳盡的描述。十五世紀中葉,以葡萄牙商人為先驅開啟了大西洋奴隸貿易。到了十七世紀,大西洋奴隸貿易成為包含加勒比海群島等地在內,南北美洲殖民地開發的必要條件。繼葡萄牙人之後,荷蘭人也參與規畫奴隸貿易。十七世紀後半,英國與法國為了進行奴隸貿易皆成立獨占公司。接著,十八世紀進入奴隸貿易的全盛期。負責執行該貿易的即是所謂的奴隸船。十八世紀,用於進行奴隸貿易的專用船舶穿梭在大西洋上。
接下來,本書的各個章節即是以奴隸船為主軸,闡述圍繞著大西洋奴隸貿易的世界史。此外,亦期望能深入探究現代奴隸制度情形,以及殘存迄今的種族歧視問題。
第一章「近代世界與奴隸貿易」中,會藉由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政治家的埃里克‧威廉姆斯(Eric Eustace Williams)所著《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Capitalism and Slavery,一九四四年)一書,揭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奴隸制度,以及支配該制度的奴隸貿易。此外,可從中得知作為大航海時代先驅者的葡萄牙人在把目標對準其東邊「東印度(LasIndias)」(包含印度次大陸及其以東的東南亞、中國、日本)時,亦南下至非洲各地設立貿易據點。因此,很明顯地,開啟了副產品奴隸貿易。
近幾年,當時從事奴隸貿易的船舶資料庫被公諸於世。該資料庫相當龐大,在這約莫四百年間,就有超過三萬五千筆的資料。本書撰寫時亦期望儘可能運用該資料庫。此外,打造出新世界最大殖民地帝國的西班牙認為,開發一事必須要有勞動力才行。不過,西班牙在十九世紀之前,奴隸勞動人口的調度幾乎都是委託給其他國家的貿易業者。該制度稱作「奴隸貿易專營權(阿西恩托,Asiento)」。
第二章「驅動奴隸船的相關人物」中,我們把焦點放在奴隸船本身的結構。這艘可以迅速從非洲航向新世界帝國的路徑「中間航線」、可以裝進最多名奴隸、損失可達到最低程度等各項條件兼備的奴隸船究竟長得什麼模樣?奴隸船簡直就是一座「移動式監獄」,船上經常伴隨著奴隸叛亂等危險。此外,我們也想一探奴隸船究竟是如何從非洲各地獲取這些奴隸?奴隸船中的奴隸們又會遭遇哪些經歷?
實際驅使奴隸船的有船長、船員以及水手們。在奴隸船上,船長可以行使其獨裁權力,將水手當作「奴隸」般使喚。另一方面,船長與水手又必須在船上共同防禦奴隸們所造成的各種危險。
最後,「奴隸商人」是指在歐洲各地所謂的奴隸貿易港上,統籌整個奴隸貿易並且投資該貿易的資本家。他們都是當地富裕的名門望族。此外,文中還會提及母國仲介商,他們會收取新世界帝國各地購買奴隸時開立的票據。期望能在這個章節中儘可能描述出與奴隸船相關的人物。
第三章「邁向廢止奴隸貿易之路」是以率先要求廢除奴隸貿易制度的英國為主,將焦點擺在廢奴運動的核心人物及相關勢力。首先,經由一七七二年薩默塞特案(Sommersett’s Case)的判決,思考在英黑人相關問題。此外,亦提及一七八七年以廢奴運動(Abolition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為名,集結核心勢力的貴格會教徒與英國國教會福音主義派所扮演的角色。這些都會連接到草根請願連署運動,以及在議會中的遊說運動。另一方面,歐洲大陸正在進行法國大革命,與之連動的是在加勒比海的法國領地法屬聖馬克(海地)所發生的大規模奴隸叛亂與革命運動。
一八○七年,英國持續推動廢止奴隸貿易,隔年,美國亦宣布廢止奴隸貿易。之後,英國政府利用外交及軍事壓力干預其他國家的奴隸貿易活動。十九世紀最大的奴隸輸入地區為巴西及古巴。特別是在巴西地區,約占十九世紀奴隸輸入量的六成。古巴奴隸輸入的相關事件是一八三九年奴隸船「愛米斯塔特號(La Amistad)」的奴隸叛亂事件。美國與西班牙政府也因該事件,被追究其對奴隸貿易及奴隸制度的態度。
廢止奴隸貿易後,奴隸制度仍持續存在。英屬西印度群島仍有甘蔗種植園,美國南部有棉花種植園,巴西東南部則是咖啡園。在第四章「漫漫長路從廢止奴隸制度到現代」中,會整理、比較各種奴隸制種植園的實際狀況,以及邁向廢奴之路的歷史情勢。然而,即使廢止奴隸制度,從奴隸身分解放出來的他/她們迄今仍處於社會最底層,持續受到差別待遇。
此外,奴隸制度雖然遭到廢止,種植園仍必須持續經營下去,因此除了美國之外,英屬西印度群島以及巴西都引進了大量移民人口,期望藉此取代奴隸的勞動力。一八八八年,巴西廢止奴隸制度後,奴隸制度看似已於世界銷聲匿跡,但是仍有餘燼殘存於現代。現代奴隸制度的特徵是集中在更為弱勢的女性或是孩童身上。我們期望這樣的情形最終能再不復見。
前言─《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奴隸貿易
想必很多人都讀過《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一七一九年)這本書吧?在此,我並沒有想要重述該書內容,不過那的確是一個刻苦艱難的故事,描述主人翁魯賓遜在加勒比海上浮沉、漂流到遠洋孤島,並且在該處歷經數十年。他理性地規畫自己的時間,養育、種植各類動植物,心中抱持著希望,認為總有一天會有一艘船前來,帶他回到英國祖國。
作者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於一六六○年左右出生於倫敦,一七三一年辭世。但是,他在小說中卻將魯賓遜設定為一六三二年出生。魯賓遜的父親...
目錄
前言─《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奴隸貿易
第一章 近代世界與奴隸貿易
一奴隸制度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埃里克‧威廉姆斯的疑問
二奴隸貿易的歷史淵源
三將四百年貿易實態公諸於世─歷史學上的新挑戰
四奴隸貿易專營權所代表的意義
第二章 驅動奴隸船的相關人物
一「移動式監獄」奴隸船的結構與實態
二成為奴隸的非洲人─人肉販賣、中間航線、叛亂
三船長與水手
四奴隸商人與仲介商─控制奴隸船的人們
第三章 邁向廢止奴隸貿易之路
一薩默塞特案的後續發展
二廢奴運動開始─貴格會教徒與英國國教會福音主義派
三奴隸貿易廢止運動與拒買砂糖運動
四海地的奴隸叛亂
五英國廢止奴隸貿易
六在英黑人與獅子山殖民地
七奴隸貿易的終章
第四章 漫漫長路─從廢止奴隸制度到現代
一邁向廢止奴隸制度
二從奴隸到移民─十九世紀人口流動的重大變動
三結語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奴隸貿易
第一章 近代世界與奴隸貿易
一奴隸制度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埃里克‧威廉姆斯的疑問
二奴隸貿易的歷史淵源
三將四百年貿易實態公諸於世─歷史學上的新挑戰
四奴隸貿易專營權所代表的意義
第二章 驅動奴隸船的相關人物
一「移動式監獄」奴隸船的結構與實態
二成為奴隸的非洲人─人肉販賣、中間航線、叛亂
三船長與水手
四奴隸商人與仲介商─控制奴隸船的人們
第三章 邁向廢止奴隸貿易之路
一薩默塞特案的後續發展
二廢奴運動開始─貴格會教徒與英國國教會福音主義派
三奴隸貿易廢止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