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白話表述佛典裡的是是非非
◎作者人二眼見臺灣社會受到佛法的影響是如此深且廣,於是興起了釋經、解經之念頭。
◎本書除了對佛經《大佛頂首楞嚴經》進行內容摘錄、整理、釋譯外,更冷言冷語白話批判佛經裡存在的怪力亂神現象,希望撥亂反正!
◎內容各卷統一以原經文、註釋、白話文、冷言冷語四個部分做為區隔,架構清楚、簡單易懂。
佛不佛 道不道 人不人
──老伙仔
一位原本對於佛與佛法充滿了敬佩與嚮往的門外漢,偶然間翻閱佛經及相關論述,總覺得裡面的內容怪怪的,似乎充滿了怪力亂神的現象──神通、天眼、天耳、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而他下定決心要弄清楚,到底佛經裡都在講什麼?
在冷言冷語中,老伙仔收集並整理出對《大佛頂首楞嚴經》不同角度的看法,試圖將那些所謂的大師愛用的「引經據典」──把一句短短的經文解釋得既複雜又神祕,讓人讀完後倍感解釋比經文更難懂,以更白話的方式來解讀,讓佛學經典變得簡單易懂、平易近人。
章節試閱
卷一之一
壹、原文
如是我聞一。一時佛在室羅筏城二,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三,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四。佛子住持五,善超諸有六。能於國土,成就威儀七。從佛轉輪八,妙堪遺囑。嚴淨毗尼九,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十,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十一。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十二。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三。十方菩薩咨決心疑十四。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十五。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十六,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十七。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大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十八。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十九,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二十。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二十一,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二十二。於時復有恒沙菩薩二十三。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貳、註釋
一、如是我聞,是指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阿難記憶力特強,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典,全能記得,但阿難所說出來的經典,一般人是不會信服的。所以世尊入滅前曾對阿難表示,須於卷首加上如是我聞此語。
二、室羅筏城另稱舍衛國,是喬剎羅國的都城;祇桓精舍(桓指樹木),原是波斯匿王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供養樹木之處,須達多長者在此蓋了很多的精舍,故叫做祇桓精舍。
三、比丘,受過具足戒律的出家人。大比丘,屬于大乘的比丘,是菩薩比丘,不是普通的比丘,不是小乘比丘。
四、皆是無漏大阿羅漢:無漏,有欲念的思想,及有欲念的行為,就是漏;沒有欲念的思想,沒有欲念的行為,就是無漏。阿羅漢是梵語,意譯為無學,謂其生死已盡,無法可學;無生,謂其斷見、思惑盡,無復三界受生;應供,謂其應受人天供養;殺賊,謂其能殺煩惱之賊。具三明六通,無量功德,故稱為大。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通: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
五、佛子,信受奉行佛陀教法的人。住持,住持職的簡稱,是佛教寺院之中,出家僧團的領導者。
六、善超諸有,善是福德,超是智慧的善巧方便越過,諸有是一切因緣法相。就是說一千二百五十名的大阿羅漢,都能超越三界二十五有的繫縛。阿羅漢已斷見思惑,已超三界,不再受三界六道輪迴之苦。
七、威儀,通常而言,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佛門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此四威儀,正是行者日常舉止所應遵循的儀則。
八、從佛轉輪,就是随佛弘法。妙堪遺囑,指這些大阿羅漢可以勝任佛交代的遺命。
九、嚴淨毗尼,毗尼是戒律。嚴格淨心守佛一切戒律。弘範三界,可做三界眾生的典範。
十、應身,三身之一。佛具有三種身:報身(受用身)、應身(變化身)、法身(自性身)。應身,是諸佛為度化眾生,實行四攝法而應現世間的色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報身,是諸佛所修功德所感之圓滿色身,一般來說,常居色界四禪天頂——色究竟天,為入初地以上菩薩現形說法。法身,是諸佛及眾生皆有的法體。法身實即真如、實相、涅槃的異稱。
十一、拔濟未來,越諸塵累:超拔救濟來世的眾生,使他們都能超越諸世間之累。塵,與根相對。是一切外物的總稱,塵累,指烦惱﹑惡業的種種束缚。
十二、辟支,大乘佛教認為辟支佛屬於三乘中的中乘,是觀察十二因緣而證果,所以亦稱為緣覺佛。依照大乘佛教《法華經》的教義,所有的修行者終將成佛,辟支佛與阿羅漢的覺悟尚不究竟,所以只要他們繼續修菩薩行,終將也會成為正等正覺的佛。無學,修正道以斷煩惱,叫做有無;悟真理而斷煩惱,再無可修學,叫做無學。中國禪宗有一個最明顯的無學例子,就是六祖慧能,他表現出無學的特性。
十三、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属即附属,跟隨眾比丘,作自恣法。休夏,比丘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為期三個月,只住在一個地方,不到别處去,以避免踏死地上的小生命。自恣,是三個月圆满後,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為自恣日,大家共同檢舉各人的過錯,即坦白自己的過錯,如果自己不知道,便要恣任僧舉,說出自己的過錯,互相警惕、互相改過自新。
十四、十方菩薩咨決心疑:菩薩於大乘律儀,未能心無疑慮,故當休夏之期,而來咨問於佛,請求決斷也。欽奉慈嚴,將求密義:欽奉:是欽承奉事,敬順無違之義,慈嚴:是慈悲嚴肅。將求:心有所待。密義:有二釋:一、即秘密之義,菩薩志在菩提,自是理趣沖深,故稱密義。二、即密因了義,以為悟修之本。
十五、即時如來敷座宴安:敷座,將敷具鋪在地上而坐。敷具又譯為尼師壇、坐具、臥具。宴者,恬然寂靜之貌,安者安處不動之儀。
十六、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迦陵頻伽是仙禽,其音非眾鳥所可及。如來法音微妙,超過一切音聲,故以喻之。遍十方界:佛之音聲,稱性周遍,但有緣者,皆可得聞;今欲召集諸聖,所以遍至十方世界。
十七、請佛宮掖:宮掖指皇宮。掖,掖庭,宮中的旁舍,嬪妃居住的地方。
十八、既無上座,及阿闍黎:上座,佛教術語,又稱長老,佛教僧團中,不問年齡、種姓、與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為上座。阿闍黎,佛教術語,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爲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爲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
十九、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檀越即施主。小乘乞食有其順序,一般是先找官家,後依次為唱、屠、沽(咕酒,即酒家)、淫舍。由於此時官家與長者居士都已設齋供佛,不能再供養阿難,故阿難只有希望最後幾種施主(即屠夫、酒家、淫舍)能做為他的齋主。
二十、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剎利尊姓,即剎帝利尊貴種姓之人。旃陀羅:即屠夫。方行等慈,即效法佛陀行平等慈心。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欽佩仰慕佛陀開示闡明無遮的乞食方式(無遮指對貧富無分別)。度諸疑謗,指無分別貧富之乞食方式可免除他人之疑惑與毀謗。(如大迦葉專找貧苦人乞食,使人懷疑他是否故做清高,反之,須菩提專找富人乞食,則招他人毀謗他貪富貴。)
二十一、摩登伽女,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摩登伽女,古印度摩登伽種的婬女、遊民。娑毗迦羅,外道名。即數論師也。「陀羅尼」稱為「咒」,「咒」即是祝願的意思,因為誦唸咒語可以得到諸佛菩薩的祝願加持,而且持咒者也可以透過誦唸咒語來祝願他人,所以稱為「咒」。陀羅尼,梵文,漢譯為「真言」、「密語」、「明」、「咒」、「總持」,是佛教裡面佛菩薩及護法天龍八部及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們,所通用的一種音聲語言。最早的真言是婆羅門祭拜時的吠陀贊歌。咒術,是道教應用咒語祈請神明、詛咒鬼蜮的一種方術。被認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達到除邪消災、逢凶化吉的目的。傳說,只有巫師才懂得咒術地含義,也相傳咒語是巫師呼喚天帝的語言。
二十二、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化身,佛教稱佛或菩薩暫時出現在人間的形體。結跏趺坐,即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於左腿上,左腳盤放於右腿上的坐姿。又稱交一足為半跏趺坐、半跏坐。
二十二、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菩提,本意是覺悟或者道的意思,是指不昧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妙奢摩他,妙,即不可思議、絕對、無比之意。奢摩他,意譯止、寂靜、能滅,為禪定七名之一,乃攝心而不被外境所動,遠離並止息一切之散亂,使心寂靜。三摩,三昧,又譯三摩地、三摩提,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心一境性,佛教術語,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禪那,禪那爲一種深度靜止與專注的禪定狀態,在其間,心智完全沈浸、吸攝於所選的專注目標。方便,佛教語,謂以靈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義。最初方便,三種別定(指妙奢摩他、三摩、禪那),各有最初方便。
二十三、恒沙菩薩:菩薩,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參、白話文
一、這是我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來到室羅筏城之祇桓精舍,追隨而來的有大比丘眾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是無煩惱的大阿羅漢、佛子、住持等,他們都能超越三界一切因緣法相,且能於國土成就莊嚴儀態,随佛弘法,勝任佛交代的使命,嚴格淨心遵守一切戒律,可以做三界眾生的典範。佛之應身無數,為了度脫眾生,超拔救濟來世的眾生,使他們都能超越諸世間之煩惱。大阿羅漢有: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他們都坐在首位上。還有眾多的辟支無學,及初發心求菩提道之人,一同來到釋迦牟尼佛這裡。另有跟隨眾比丘來此休夏,坦白自己的過錯,互相警惕,以便改過自新的人。十方菩薩也來此請教於佛,大家期待慈悲莊嚴的佛能夠開示奧密之義理。那時候,如來安然坐在座位上,對會中眾人,宣說深奧之佛法。法會上之眾僧,均得到以前未曾有的收穫。佛宣說佛法的聲音,遍及十方世界。恒河沙般眾多的菩薩,也來到了道場,其中,以文殊師利為首位。
二、當時,波斯匿王為了其父王之忌日,設齋供養眾僧,並為其父王超度靈魂。波斯匿王恭請釋迦牟尼佛前來皇宮,並親自迎接他。波斯匿王準備了很多的珍羞妙味,也親自延請了諸大菩薩。城中另有長者居士,同一時間恭請眾僧用齋,並期盼佛也能撥空前來參加。釋迦牟尼佛吩咐大菩薩,帶領諸菩薩及阿羅漢,參加諸位齋主之齋宴。唯有阿難,因早先已經接受別地方的請託,遠遊尚未回來,無法與眾僧一起參加齋宴。阿難身邊既無長老,也無導師,歸途中獨自一人。其日,因無人供養,阿難手拿鐵鉢,遊走城中,挨家挨戶循乞,希望最後幾種施主(即屠夫、酒家、淫舍)能做為他的齋主。無論清淨、污穢、剎帝利尊貴種姓之人、或屠夫,都是循乞之對象,阿難要效法佛陀,行平等慈悲之心,不特意選擇卑微低賤之人行乞。阿難心意發起,要圓滿完成,認為一切眾生,都有無量功德。阿難已知,釋迦牟尼佛曾經訶責過須菩提及大迦葉,他們二人雖為阿羅漢,心仍然無法均分平等。阿難對釋迦牟尼佛之開示:闡明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平等看待之無遮道理,及不要招致諸種懷疑毀謗,非常佩服。阿難慢步經過城郭及護城河,通過外城門時,整理儀容,肅穆莊嚴。那時候,阿難依次乞食,經過一妓女戶時,卻遭到摩登伽女以咒術迷惑,而被引誘上床。摩登伽女撫摩阿難之肉體,阿難一時克制不了,眼看持戒已久之身軀即將破功毀棄。
三、齋宴中的釋迦牟尼佛,遙知阿難正被婬術所困,齋宴一結束後,立即回來。波斯匿王、大臣、長者、居士們,也都跟隨佛前來,希望聽聞佛之開示。即時,釋迦牟尼佛之頭頂發出各種寶貴且令人敬畏之光芒,光芒中生出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釋迦牟尼佛命令文殊師利菩薩持咒前往救護阿難。文殊師利菩薩將惡咒消滅之後,就帶著阿難及摩登伽女,回來佛這裡。阿難一看到佛,就行頂禮而哭,並對佛說:悔恨自己很久以來,一向多聞,但卻未盡全力修道,懇請您開示,十方如來得到開悟的最初方便法門。當時,另有恒河沙般眾多的菩薩、及諸十方世界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也都期待著聽聞佛之開示。大家退回座位,靜靜等待著佛之開示。
肆、冷言冷語
一、本章節第一段論述: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室羅筏城之祇桓精舍宣揚佛法之情形。前來聽講的人相當多,其中包括許多阿羅漢及菩薩等,看起來相當熱鬧。其中提到: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恒沙菩薩之意思應是恒河沙子那麼多的菩薩,那麼多菩薩,如何進入會場?此句話講得太誇張了!
二、本章節第二段後面論述: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本書作者認為阿難在外乞食,經過綠燈戶,受不了性的誘惑,進入室內嫖妓。但此處卻說,是阿難受到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迷惑,而被攝入婬席。這樣的說法實在令人無法茍同!僧人也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慾,有時報紙也會有僧人犯戒,騙財騙色的新聞,不是嗎!
三、本章節第三段論述:在宮庭吃齋宴的如來,人雖與阿難分隔二地,卻能感知阿難在外發生的事,這實在太厲害了。對於佛教信仰者而言,如來具有各種神通,當然無所不能!但對於非佛教信仰者而言,這種遠距感知的特異功能,實在不可思議,它是需要進一步的証明的,並非單方面說了就算數!
此處又說,釋迦牟尼佛頭頂,放射百寶無畏光芒,光芒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這幅景象,對於非佛教信仰者而言,簡直就是神話!迷信!大概只能在布袋戲或科幻影片中才看得到!但不知道佛教信仰者,對這幅景象會如何看待?在佛教信仰者中,應該也有很多受過近代文明洗禮的,若他們還相信這幅景象,那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釋迦牟尼佛叫文殊師利持咒前往救護阿難。對於一般受過近代文明洗禮的人而言,咒語就是迷信!此外,一樣是咒語,摩登伽女的咒是惡咒,而釋迦牟尼佛的咒就是善咒。這種己是人非的心胸,實在叫人不敢領教!
以上內容節錄自《老伙仔的冷言冷語(上冊)──《大佛頂首楞嚴經》不同角度的看法》人二◎著.白象文化出版
卷一之一
壹、原文
如是我聞一。一時佛在室羅筏城二,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三,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四。佛子住持五,善超諸有六。能於國土,成就威儀七。從佛轉輪八,妙堪遺囑。嚴淨毗尼九,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十,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十一。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十二。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三。十方菩薩咨決心疑十四。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十五。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
作者序
在此序言中,要表明幾件事:
一、本書作者於二十世紀中生於南臺灣一農村,當時,民風純樸,卻充滿了怪力亂神之迷信,小小農村就蓋了二間大廟。生於斯,長於斯,在潛移默化中,本書作者的骨子裡也充滿了怪力亂神之迷信!直到二十世紀末,本書作者接觸到一些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知道了人的所感、所思都來自腦神經的運作;換言之,人類的文化或文明都是人腦的產出,可以說它們都是虛幻的!怪力亂神也是人造的、虛幻的!當然,佛與佛法也是人造的、虛幻的!
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努力一分收穫。世界目前食衣住行育樂的一切,譬如,電腦、手機、醫療、高鐵、微波爐、農產品等等,都是古今中外之專業人士一點一滴努力的結果,它們都是依據科學原理製造出來的。當然,科學不是萬能!但比較之下,科學是最可靠、最踏實的作法。就算心理學、意識學也是科學!任何一點點知識都是世人齊心齊力追求得到的,並非如佛經所言,說什麼,只要成佛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三、心靈有其力量,但心靈只能透過身體的運作(目前,由於科技的發達,也可經由機械手臂的運作)才能顯現出力量。譬如,個人想移動一張椅子時,只能透過自己的手去搬動,在命令或請托別人去移動時,也是要透過別人身體的運作才能。佛經裡所謂的心能轉物,也是要透過身體的運作才能顯現出力量。若說心能直接轉物,這是不可能的!譬如,幾年前,有宗教界人士召集了二萬多人,說要藉由大家的念力一起來祈雨!其結果,當然是鬧劇一場!
四、本書作者以前雖然未曾研讀過佛經也未曾修習過佛法,但由於周遭的影響,對佛法也有一些一知半解的認知。譬如,各人造的業各人擔、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救苦救難觀音菩薩、六道輪迴、佛法無邊、不生不滅、等等。心中對於佛與佛法充滿了敬佩與嚮往!偶然間,會在書店裡翻翻佛經及相關論述之書本,總覺得裡面的內容怪怪的,似乎充滿了怪力亂神,譬如,神通、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等等。因而,下定決心要弄清楚到底佛經裡寫些什麼。於是,請一位精通佛法的朋友(佛教徒)介紹一本有代表性的佛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及一本較好的白話本(本書作者國文程度不是很好)給我看。對照經文與白話本略讀之後,覺得佛經裡竟然充滿了怪力亂神!又想到臺灣社會受到佛法的影響是這麼深這麼廣,於是,興起了撥亂反正之念頭!
五、對於佛經與佛法本書作者完全是個門外漢,略讀了解是一回事,拿起筆來要寫又是另一回事,經過多次的摸索與修正,終於決定本書的編排型式:經文、註釋(有關資料)、白話文(自己摸索得來的解釋)、冷言冷語(自己的意見)。在此要強調,本書之註釋及部分冷言冷語均查自紙本與電子媒介有關資料,因出處太多,故決定不附上出處,僅在此對原著者表達無上的謝意與歉意!此外,本書作者努力保持客觀、盡力搜索已有之資料,力求本書之白話文盡量貼近經文原本之意思,當然,本書作者能力有限,錯誤在所難免。白紙寫黑字,本書的內容可受公評,敬請有緣讀者不吝惠予賜教!
六、查資料過程中,本書作者發現到,對經文的解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大師,更是引經據典,把一句短短的經文解釋得既複雜又神秘,讀完之後,令人感到解釋比經文更難懂!當然,任何人對經文的解釋都會有解釋者的主觀意見,這是無法避免的。就本佛經而言,相信其內容應該也有許多都是作者主觀的意見。若是把本佛經之內容全部都當成是釋迦牟尼佛的開示,那也未免太單純了!當然,各行各業有其專業用語,這也是外行人最頭痛的地方。而大部分專業人士在對外行人解釋自己的專業時,往往會有高人一等的心裡與態度。那些所謂的佛法大師是如此,本佛經作者是如此,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看看佛經就知)!其實,除了少數大智或大愚者,人類的腦力相差不多,世界上所有的主張、學說或理論,只要說明白、講清楚,絕大部分的人都可以了解的!世界上沒有所謂奧秘艱深的書,懂了就簡單,不懂就艱深、就奧秘!本書作者相信,任何經典,只要專業名詞弄懂了,其內容也就唾手可得了!
七、站在人本的立場,本書作者要說佛教基本上是邪教!為什麼?第一:佛教主張三界六道是虛妄、是顛倒!人間充滿了污濁,是不值得待的!佛教是反人類的,叫人修道趕快成佛!第二:佛教裡有許多扭曲人性的內容,譬如,不淨觀中的九想觀,說什麼,膖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厭壞想。實在有夠變態!第三:佛教裡充滿了怪力亂神,譬如,六道中,除了人、畜生係真正的存在之外,像天、阿修羅、餓鬼、地獄不是怪力亂神是什麼!還有什麼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神通的也都是怪力亂神!由於時空背景的約束,佛教後繼者對這些怪力亂神也都避之不談,但從來不敢正面對待,放任一些不肖之徒,利用佛教的怪力亂神來騙財、騙色、愚弄社會、甚至毀人家園、奪人性命!平心而論,佛教是要擔負相當責任的。當然,佛教裡也有許多正面的貢獻,譬如,修心養性、勸人為善等等,本書作者實在非常期待,那些有影響力的佛法大師能夠出來整理佛經,去蕪存菁,使佛經盡量貼近真善美之境!
八、因篇幅之關係,本書分成上、下二冊,上冊包含卷一到卷五,下冊包含卷六到卷十,每卷分成十個章節左右,此外,本書章節之劃分是隨意的。先出版上冊,時機到了再出版下冊。
九、最後,誠心誠意歡迎有緣讀者慨然惠予指正與批評。
人二
二○一四年一月一日
在此序言中,要表明幾件事:
一、本書作者於二十世紀中生於南臺灣一農村,當時,民風純樸,卻充滿了怪力亂神之迷信,小小農村就蓋了二間大廟。生於斯,長於斯,在潛移默化中,本書作者的骨子裡也充滿了怪力亂神之迷信!直到二十世紀末,本書作者接觸到一些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知道了人的所感、所思都來自腦神經的運作;換言之,人類的文化或文明都是人腦的產出,可以說它們都是虛幻的!怪力亂神也是人造的、虛幻的!當然,佛與佛法也是人造的、虛幻的!
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努力一分收穫。世界目前食衣住行育樂的一切,譬如,電...
目錄
序言 2
卷一
卷一之一
卷一之二
卷一之三
卷一之四
卷一之五
卷一之六
卷一之七
卷一之八
卷一之九
卷一之十
卷一之十一
卷二
卷二之一
卷二之二
卷二之三
卷二之四
卷二之五
卷二之六
卷二之七
卷二之八
卷二之九
卷二之十
卷二之十一
卷二之十二
卷二之十三
卷三
卷三之一
卷三之二
卷三之三
卷三之四
卷三之五
卷三之六
卷三之七
卷三之八
卷三之九
卷三之十
卷三之十一
卷三之十二
卷三之十三
卷四
卷四之一
卷四之二
卷四之三
卷四之四
卷四之五
卷四之六
卷四之七
卷四之八
卷四之九
卷四之十
卷四之十一
卷四之十二
卷四之十三
卷四之十四
卷五
卷五之一
卷五之二
卷五之三
卷五之四
卷五之五
卷五之六
卷五之七
卷五之八
卷五之九
卷五之十
卷五之十一
卷五之十二
序言 2
卷一
卷一之一
卷一之二
卷一之三
卷一之四
卷一之五
卷一之六
卷一之七
卷一之八
卷一之九
卷一之十
卷一之十一
卷二
卷二之一
卷二之二
卷二之三
卷二之四
卷二之五
卷二之六
卷二之七
卷二之八
卷二之九
卷二之十
卷二之十一
卷二之十二
卷二之十三
卷三
卷三之一
卷三之二
卷三之三
卷三之四
卷三之五
卷三之六
卷三之七
卷三之八
卷三之九
卷三之十
卷三之十一
卷三之十二
卷三之十三
卷四
卷四之一
卷四之二
卷四之三
卷四之四
卷四之五
卷四之六
卷四之七
卷四之八
卷四之九
卷四之十
卷四之十一
卷四之十二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