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在我青春期的時候,跟我的同代人一樣,我滿懷「性別麻煩」,卻孤立無援。……二十年後,今日青少年享有的性別教育資源(以及性別的快樂資源)已經比昔日興旺千百倍,但他們未必已經得到足夠的幸福快樂。……「人是需要人的」,青少年大可以穿梭網路內外,在不放棄網路之餘重返人間,參加跟同儕面對面的社團,並在其中獲得朋友交流的力量、人的味道。最培力的擁抱就在朋友之間,而不是在高科技的玩具之內。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探討「多元性別」議題,在目前臺灣社會的學術研究領域正方興未艾,但在校園現場推廣多元性別的觀念則常常面臨多重壓力,讓許多具性別意識與實踐熱情的教師感到挫折。我想《性別無敵好青春》的出版,正好可以提供一些補給資源,藉由年輕朋友揭露自身經驗的文字書寫,讓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成長經驗,想像不同的「美麗與哀愁」,聽見一些選擇「自在做自己」的同志心聲。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書是好性會首部共同作品,呈現青少年多彩的性別光譜,透過書寫個人性別意識成長經驗,集結展現不同性傾向青少年改造校園文化的經驗,並不斷在各地實踐培力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性別社團理念,分享也延伸到對於生涯、家庭、自我展現及認同。她/他們群策群力地展現了獨特的應對策略、能量與堅持下去的韌性,還有——彼此看見。
——賴友梅(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雖然這幾年尊重性別多樣化似乎是政治正確了,整個政府部門也開始重視性別主流化,但是,臺灣性別環境的改變似乎有點緩慢,還有這麼多的小孩與青少年,在學校裡、在家裡、在任何地方,因為他們的性別氣質而受到特殊的對待、甚至是歧視或壓迫。希望臺灣能有更多人可以讀到這本書,能改變更多人對性別的態度,我由衷地希望,未來的孩子能在真正對性別友善的環境中成長。
——劉安真(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本書裡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主題都讓人驚奇,並且獲益無窮。對於性別概念的初學者來說,這將是一本好的入門書。因為從咀嚼每一個人用心寫下的文字中,我們將發現「原來性別是那麼樣的多元」,並進而開始觀察生活中的種種小細節,讓視野看得更多、更廣。而對性別已稍具概念的朋友,本書除了能深入對於這些概念的想法,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以外,更能從中獲得力量,在校園、社團與生活中實踐性/別平等。
——鄭昱菁(國立中正大學酷斯拉社社長)
從「好青春」的文字中學習真誠與開放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探討「多元性別」議題,在目前臺灣社會的學術研究領域正方興未艾,但在校園現場推廣多元性別的觀念則常常面臨多重阻力,讓許多具性別意識與實踐熱情的教師感到挫折。因此,更多的論述資源以及群體一起努力更顯得重要,也就是說「能源補給」必須源源不絕,才能讓「多元性別」的概念取代「兩性」,成為大家接納差異的行動基礎。我想《性別無敵好青春》的出版,正好可以提供一些補給資源,藉由年輕朋友揭露自身經驗的文字書寫,讓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成長經驗,想像不同的「美麗與哀愁」,聽見一些選擇「自在做自己」的同志心聲。
一直以來,我從學生的身上學習到「看見多元」的珍貴,出櫃與未出櫃,同性戀者與雙性戀者,「加入社團的」與「自求多福的」,勇敢發聲的行動主義者與小心翼翼自我探索者,在不一樣的生命樣貌,多元的生活風景中,讓我不斷有機會反思,看見自己的不足,而後尋求超越,並化為具體的行動為弱勢發聲與爭取利益。當我看到我的許多學生能發展論述,採取行動,參與策劃出版這一套兩冊《性別無敵好青春》,我內心的感受其實是「激動萬分,好驕傲」!
在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相關文獻之中,我們一再看到「重視學生的經驗」之主張,也強調「關懷」的重要性,更批判社會結構的不平等,這些理論宣稱絕非空談。在我的腦海之中,近日常出現一幅對比的圖像:一邊是巧言令色、自我陶醉且號稱自己閱歷豐富的虛名專家;另一邊是一些剛嶄露頭角,但光芒無法掩蓋,看得出頗具發展潛力的新生代;前者自信滿滿卻(因不讀書而)捉襟見肘,後者欠缺資歷但有雄心壯志,等待也積極尋覓舞台想一展長才。「資歷」是累積出來的,後起之秀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相較於許多巧言令色、虛張聲勢的夸夸之言,這一本書中年輕朋友的真摯書寫,更顯得可貴。
「多元性別」不是官方語言,也非「政令宣導」,透過這本書,妳/你將可以發現,多元性別是血汗交織,笑淚縱橫的真實人生故事,我們能夠從這些可貴的生命經驗中學習開放。而那些徒具虛名的「大人」們,也許應該更謙卑的從「好青春」的聲音和文字之中學習真誠。
新世代的性別共鳴,好幸會
賴友梅(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記得是二四年春天,幾個高中生到協會辦公室探訪,自介她/他們是來自不同高中,因為關心性別議題而集結的「地下社團」,這是我認識青少年性/別成長學苑─也就是好性會前身的開始。
當時約好週六一早跟這群青少年朋友討論性教育,她/他們激昂地談起在校園裡因為多元性別特質、校園文化的性別刻板氛圍,影響學習權益及衝擊人際互動關係等等困境。雖然每個人狀況不同,但同樣面對強大的升學壓迫,仍然堅持不斷跨校連結,討論性別議題。
她/他們的對話討論,讓我記憶鮮明,深感佩服也學習很多,之後也不因她/他們離開了高中階段而放棄這樣的理念,進而成立民間團體─好性會。
因為成長世代不同,我無緣在高中時代就接觸性別議題,既使到了大學,當年各校的女研社還是屈指可數,常瀕臨倒社邊緣,風雨飄搖的狀況,更羡慕這群在高中時期就能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能一起工作討論。這幾年來,慶幸自己還在性別組織裡工作,使得我有機會能夠不斷感受到新世代對於性別公平正義的關懷,也同樣有共鳴,因為,對我們而言,這就是生命!
這本《性別無敵好青春》是好性會首部共同作品,呈現青少年多彩的性別光譜,透過書寫個人性別意識成長經驗,集結展現不同性傾向青少年改造校園文化的經驗,並不斷在各地實踐培力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性別社團理念,分享也延伸到對於生涯、家庭、自我展現及認同。其中不免有挫折、孤獨、焦慮及失落,可貴的是,就在這些經歷的過程,她/他們群策群力地展現了獨特的應對策略、能量與堅持下去的韌性,還有─彼此看見。
真的是好幸會「好性會」,期待這群對爭取性別平權有極高戰鬥能量的青年朋友們,發揮骨子裡百變性別的創意精髓,讓性別火種有更多的延續及傳遞……。
由衷盼望性別友善環境
劉安真(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當振圍邀請我為《性別無敵好青春》寫序時,感到非常地榮幸,也非常開心這群青春年少的可愛伙伴們的想法可以透過出版讓更多人看見與瞭解。在與好性會接觸的這些年中,一直非常欣賞振圍與其他會員的熱情與活力。從他們的熱情中,讓我看到了性別運動與同志運動的希望,似乎我們的社會將會因為這一小群人的努力,而更尊重性別的多樣化,並對性別弱勢族群更為友善。
有幸先拜讀了這本好性會伙伴們嘔心瀝血的作品,也讓我對於性別這件事有更多的思考。在第一冊的跨性別議題中,許多作者分享了他們的成長經驗。這麼多年來,臺灣的性別運動與同志運動有很大的進展,甚至讓某些人還感嘆女性與同志人權已經太「over」了。
但我們不妨檢視一下現在小孩的成長經驗,跟數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嗎?我的母親曾告訴我,我念幼稚園時,因為穿短褲去上學,幼稚園約談了我母親,很誠懇地告訴她,不要把我打扮成小男孩的樣子。
這幾年,我姐姐和弟弟的小孩(兩位都是小男孩)先後進了幼稚園唸書,他們仍受到一些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甚至是戕害。例如:幼稚園老師希望我姐姐的孩子英文名字不要叫「Joy」,因為那是女孩的名字。當Joy穿粉紅色衣服去上學時,會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老師也會跟他說:「要像個boy!」我弟的小孩更可憐,他因為個性與氣質偏陰柔,當眾被老師罵娘娘腔。雖然他搞不清楚什麼是娘娘腔,但他可以感覺到,當老師這樣說時,全班同學都取笑他。
看了這本書許多作者所分享的經驗,也讓我想起自己以及我的姪兒的經驗,這數十年來,性別氣質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人,在學校的經驗竟是如此雷同!
雖然這幾年尊重性別多樣化似乎是政治正確了,整個政府部門也開始重視性別主流化,但是,臺灣性別環境的改變似乎有點緩慢,還有這麼多的小孩與青少年,在學校裡、在家裡、在任何地方,因為他們的性別氣質而受到特殊的對待、甚至是歧視或壓迫。這個社會對於「性別越界」仍有許多恐懼,而這些恐懼可能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也許性別教育真的應該從幼稚園開始大力推動與提倡呢!
在第二冊中,作者們闡述了更多性別上非主流的議題,根據我個人教學的經驗,相較於女性與同志,情慾上的偏離「正軌」的人會受到更多道德上的指責,而且敢挺身而出為他們說話的人非常少見。例如,臺灣一些媒體如果發現公眾人物疑似「劈腿」或「外遇」,常是一面倒的批評之聲。因此,我也很樂於看到第二冊中有更多關於情慾自主與情慾多樣化的討論,希望這些論述也可以引起更多元的討論,進而能給予所有的人更多情慾自主的空間。
除了跨性別與情慾自主等議題之外,這本書還有更多豐富與多元的主題,可見好性會的青年朋友們真的用心關心各式各樣的性別主題,希望臺灣能有更多人可以讀到這本書,能改變更多人對性別的態度,我由衷地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在真正對性別友善的環境中成長。
在聆聽中驚呼性別多元
鄭昱菁(國立中正大學酷斯拉社現任社長)
知道圍圍邀請我寫《性別無敵好青春》的推薦序時,除了驚喜外也跌入回憶:從中正大學酷斯拉社創社,到現在能辦講座、社課、和他校性別社團交流已一年多。
記得一開始,因為自我性向認同等因素踏入性別社團的我,當時對性別的種種概念薄弱:沒聽過性別氣質、做性別,對同志認識的範疇也很小,提到性別不平等時僅聯想到「男生、女生這個二元性別在社會上的不平等」。當時僅懷著滿腔熱血、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入性別社團。
隨著和好性會的接觸、參與營隊及課程、閱讀相關書籍及資訊,我才漸漸了解:性別並非大眾所認知的二元,而是如光譜般絢麗及多樣、什麼是性/別、除了一般所熟知的LGBT(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以外,還有哪些不一樣的認同、青少年和性/別間的連結、生活中其實處處存在著性別……等等基本概念及知識。
這本書裡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主題都讓人驚奇,並且獲益無窮。
對於性別概念的初學者來說,這將是一本好的入門書。因為從咀嚼每一個人用心寫下的文字中,我們將發現:「啊!我們的生活真的處處都和性別有所連結」、「原來性別是那麼樣的多元」,並進而開始觀察生活中的種種小細節,讓視野看得更多、更廣。
而對性別已稍有概念的朋友們,本書除了能深入對於這些概念的想法,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以外,更能從中獲得力量,在校園、社團與生活中實踐性/別平等。
我十分喜歡對於青少年及性/別議題有著更多元視野的自己。
希望正在讀此書的每一個人,都能透過聆聽作者們的聲音,與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並開啟性別之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