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赫若日記》是呂赫若以日文書寫在東京出版的「當用日記」冊子上,時間是:自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至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為呂赫若已發表的創作、評論及小說集《清秋》之外,唯一歷盡劫灰而殘存的文字資料。紀錄了呂赫若文學藝術活動最活躍的三年的生活與交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此次以套書分兩冊出版,一為日文手稿翻印本(全彩印刷),一為中文翻譯本。中譯本除全譯外,在必要處多方注釋,提供背景資料,同時,將日文書寫的日記原件掃描複製,以幾近原書重現的方式推出手稿本,供研究者參照,亦讓一般讀者透過閱讀呂赫若筆跡而更貼近呂赫若。
作者簡介:
呂赫若
本名呂石堆,一九一四年出生於豐原潭子鄉栗林村,十五歲考進台中師範學校,一九三四年畢業分發新竹峨眉國小任教,同年結婚,並開始寫作,一九三五年小說〈牛車〉發表於日本《文學評論》雜誌。
一九四○年,呂赫若辭去教職,前往日本學習聲樂,師事長板好子,並參加東京寶塚劇團;受當時日本文藝風氣啟發甚多。一九四二年返台,擔任《興南新聞》記者,加入張文環主編的《台灣文學》,發表〈財子壽〉等重要作品。次年,與呂泉生等人籌組「厚生演劇協會」,推動新劇。一九四四年出版小說集《清秋》,為日治時期台灣作家首次發行的單行本作品。
戰後,他懷抱著知識份子的理想與情思,通過蘇新介紹,進入《人民導報》、《自由報》,並鍛鍊中文寫作能力,前後擔任建國中學、北一女音樂老師,對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台灣文化多所關注與行動,進而投入地下反抗工作,流亡台北石碇鹿窟武裝基地,於一九五○年遭蛇吻致死。
呂赫若的文學,擅長剖析日治時代社會結構的不合理與缺陷,冷靜描述農村經濟破產造成的悲劇、鄉村知識青年的苦悶及婚姻,對女性題材亦有創見,其生涯雖因時代傾軋而如流星墜逝,但在文學、聲樂、演劇方面留下令人難忘的炫目光芒。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