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興六十年》講述的時間是,從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清順治元年(1644年)福臨定都北京,其間共60年。
本書不僅寫了明、清在遼東的一連串決定生死的大戰,還寫到了雙方議和,寫到明朝的朝政危機、宮廷三案、熾烈黨爭,並生動地勾勒出那個時期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畫像……這些人物、這些事件,構成了那個天崩地解、濃墨重彩的時代,通過解析這些人物和事件,作者為我們揭示出明朝何以衰亡、清朝何以興盛的歷史寶鑑。
在這麼多的人物當中,作者選擇袁崇煥作為折射明亡清興的一面鏡子,述說的是中國近世社會的縮影
作者簡介:
閻崇年,著名清史學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袁崇煥研究會會長,北京滿學會會長。專著有《正說清朝十二帝》、《袁崇煥傳》、《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皇帝列傳》等25部。論文集有《袁崇煥研究論集》、《燕史集》、《燕步集》、《滿學論集》共4部。主編有《袁崇煥學術論文集》、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到七輯等14部。先後發表明史、清史、滿學論文200餘篇。
章節試閱
第十四講
英雄家世
熊廷弼離開遼東後,在以後的遼事中,也可以說在明亡清興歷史上,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袁崇煥,即將站到歷史舞台的中央。認識袁崇煥,還要從他的家世和青少年時代談起。
袁崇煥的青少年時代,主要的特點就是四個字:「讀書勵志」。他如果從6歲開始讀書,到36歲中進士,其間整整30年。袁崇煥的這30年,主要通過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走上一條讀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
一、少年傳說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生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東莞縣志》記載他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八日(西曆6月6日)。袁崇煥出生的前一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拉開了明亡清興歷史的序幕。努爾哈赤比袁崇煥年長25歲,但是誰也沒有想到:43年之後,袁崇煥竟然成了努爾哈赤的剋星。
有關袁崇煥幼年的生活,當時的歷史文獻和歷史檔案沒有留下記載。《明史•袁崇煥傳》只記載了他的籍貫: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
袁崇煥的祖父袁世祥,父親袁子鵬,世居廣東東莞袁屋墩,就是今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石碣鎮被譽為「東江明珠」,介於廣州與深圳之間。袁崇煥的祖父袁世祥從廣東東莞到廣西梧州府(今梧州市)經商,主要經營木材、藥材生意。後來,在廣西梧州府藤縣開店,蓋房定居。後來他的祖父母的墳墓都在藤縣。他父親繼續經商,母親葉氏,叫什麼名字沒有留下記載。袁崇煥兄弟三人。袁崇煥青少年時,經常隨家人乘船往返於東莞和藤縣,求學探親,遊覽風光。
袁崇煥少年時代的生活,沒有文獻記載,卻留下了傳說。
第一個傳說。近年當地集資在水南建了「袁崇煥紀念園」,園裡重建了「袁崇煥故居」。故居裡面有一口井,井旁種植蓮花。傳說袁崇煥的母親從小教育他要學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因此這口井就叫「蓮花井」。這是後人根據周敦頤〈愛蓮說〉而附會的。
第二個傳說。據說在袁崇煥上學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廟,廟裡供著土地神。袁崇煥看到土地神不去關外守護國土,卻在南國廟裡坐享百姓香火,於是每當放學回家路經土地廟時,總要在廟前駐足,面對著土地神念念有詞地說:「土地公,土地公,為何不去守遼東!」這個傳說說明袁崇煥小時候就關心國家大事,有為國報效的宏偉志向。
這兩個故事大家不必當真,因為沒有文獻記載,只可作為了解袁崇煥少年時生活的一個參考。
然而,袁崇煥在青少年時代,的確受到了愛國精神的薰陶。在水南村旁東江邊的銅嶺上,至今矗立著一座「榴花塔」,又叫「熊飛塔」。當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失陷,文天祥等退守到廣州。蒙古騎兵進攻東莞,鄉民熊飛率領民眾抵抗,激戰於銅嶺,壯烈而死。鄉人在明萬曆年間建造「榴花塔」,以紀念東莞英雄熊飛。袁崇煥青少年時期常到東江邊,注目銅嶺,仰望高塔,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
袁崇煥有一番凌雲之志,他的〈詠獨秀山〉五言絕句云:
玉筍瑤簪裡,茲山獨出群。
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來,袁崇煥青少年的時候,就立下一個宏大的志向,要為國做棟樑之材。
袁崇煥的家庭是亦農亦商,但他既不想種地務農,也不願奔走行商,而有志於讀書上進,求得功名,光宗耀祖,報效社稷。袁崇煥讀書科考的過程,是當時知識分子共同的道路。他一面學習儒家傳統文化,一面領會愛國親民理念。「四書」中的《大學》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意思是一個家庭講「仁義」的話,全國都興仁義;一個家庭講「謙讓」的話,全國就興謙讓。強調國家的風氣是從一個家庭開始。這樣,袁崇煥就受到三種文化的薰陶:農民的勤勞質樸、商人的靈活機變和儒家的修身治國。這三種文化,成為他後來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的文化基礎。下面,我們就看看袁崇煥是怎樣在這三種文化滋養下,一步步走上報國為民之路的。
二、考取舉人
明朝科舉,先考秀才。考秀才之前,報名要填寫籍貫、三代履歷、同考五人聯保,還要請一位廩生作保。秀才的考試要經過三道關:第一是縣考,知縣主持;第二是府考,知府主持;第三是院考,省學政主持。考中者為秀才。袁崇煥學習非常刻苦,他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補為弟子員,時年14歲。就是說,袁崇煥在14歲那年,已經取得秀才的資格或身分。這在當時很不容易,很多人年過花甲還沒有考取秀才。不要說明朝,就算我小的時候,也知道秀才很難考。當時我所在的那個村子,有一位老先生,已經兒孫滿堂、鬍子很長了還沒有考取秀才。而他是周圍幾個村子文化最高的,各家辦紅白喜事都要請這位老先生去。袁崇煥14歲就考取了秀才,說明他既聰明又用功。我經常跟學生說,要想做出成績,一要聰明,二要用功,你光聰明不用功不行,你光用功不開竅兒也不行。現在許多小孩很聰明,但就是貪玩,那不行,中國人聰明的多的是。
袁崇煥考取秀才之後,入藤縣的縣學讀書。此間有一首〈遊雁洲〉詩,詩中寫道:
雁信連宵至,洲邊與往還。
陣遙鵬欲化,隊整鷺同班。
煙水家何在?風雲影未閑。
登科聞有兆,愧我獨緣慳。
這首詩出自清朝廣西學政(相當於今省教育廳長)梁章鉅編纂的《三管英靈集》。原詩有一條小注:「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告,今改籍藤縣,故云。」這下問題就來了,袁崇煥早年上學究竟是在藤縣還是在平南?為了這件事情,1980年,我曾經實地去考察了一次。當時我們院長批給我300塊錢,從北京到廣西平南、藤縣、梧州,又到廣東東莞,整個跑了一下,回來剩了3塊錢。在明代,廣西藤縣屬於梧州府,平南縣屬於潯州府,這兩個府相鄰,平南縣和藤縣這兩個縣又相鄰,兩縣之間隔了一條河叫白馬江,白馬江的兩岸都有村子,都叫白馬村。那袁崇煥這個學是在哪邊上的啊?平南人說他是平南的,藤縣人說他是藤縣的。
學界對這個問題也有爭議:
第一,〈遊雁洲〉這首詩,是否為袁崇煥所作?否者,其理由是《袁督師事蹟》裡沒有收錄這首詩。當然,僅以《袁督師事蹟》沒有收錄這首詩為理由,斷定這首詩不是袁崇煥作的,顯然理由不充分;是者,其理由是《三管英靈集》裡收錄了這首詩。當然,以梁章鉅收錄此詩為依據,顯然理由也不充分。所以,到現在為止,還無法科學而可信地確定這首詩是不是袁崇煥所寫。
第二,袁崇煥的學籍,是平南,還是藤縣?平南的學者認為:袁崇煥本來是平南籍,因被人訐告,而改藤縣籍。藤縣的學者則認為:袁崇煥學籍在藤縣,他聽說平南那兒當年有吉兆,考學命中率高,所以才到平南那兒上學去了。後來平南有人發現他占了名額,告發了,他就又回來了。所以袁崇煥是藤縣人。
這個事情怎麼辦?後來李濟深先生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說:「督師為廣東東莞人,而以廣西藤縣通籍。兩粵人士,感今懷古,用紀其事於石,以諗來者。」有詩云:「縣志至今傳兩地,田園猶在不須爭。」就是說袁崇煥原籍是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兩廣都是他的故鄉,大家不用爭了。我說袁崇煥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英雄,廣東人尊重他,廣西人也尊重他,非兩廣的各省人也尊重他。
現在回過頭來說袁崇煥的讀書和科考。生員(秀才)有嚴格的紀律:奸盜、冒籍、宿娼等罰充膳夫,期滿為民,追回廩米。還有嚴格的考試制度,每年要舉行歲考,歲考分六等,考到第四等要受到責罰,考到第五等要降等,考了第六等就要除名。袁崇煥在上學的時候始終是學習優秀,名列前茅。這樣他就要參加舉人的考試,也就是鄉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秋天舉行,也稱「秋闈」,在省城考試,由主考官主持,考試三場,每場三天,一共考九天,考中為舉人。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袁崇煥在廣西桂林丙午科鄉試中,考中舉人。這年他23歲。對當時的全國生員來說,考中舉人是一件大事。舉人每科名額,各省數量不同,人數不多,讀書之人,皓首窮經,很難得中。《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因考中舉人,高興得發了瘋。清朝《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19歲中秀才後,參加鄉試,屢試屢敗,「三年復三年,所望盡虛懸」,到老也沒有考中舉人。袁崇煥23歲中舉,年齡不算太大,是比較早得到了舉人的功名。袁崇煥考中舉人很高興,他的心情可從〈秋闈賞月〉詩中得到反映: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途不覺遇中秋。
月明銀漢三千里,歌碎金風十二樓。
竹葉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頭。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鑰蟾宮任我遊。
因為考中舉人,覺得似乎嫦娥都很高興,不鎖宮門,任自己去蟾宮折桂,這首詩表現出袁崇煥中舉後的由衷喜悅。
袁崇煥考中舉人之後,當然接著就要考進士,下面我們講他怎麼樣刻苦學習,不怕挫折,考中進士。
三、金榜題名
明朝非常重視科舉考試,做官通過科舉考試為正途出身,會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尊重。《明史•選舉志》說,天順以後,「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把考中進士、金榜題名作為人生讀書科考追求的目標。
考進士分兩次,第一次叫會試,第二次叫殿試。會試由禮部主持,考試的地點在貢院,就是今北京火車站馬路北面,現在地名還叫貢院胡同,大約有9000多間號舍,考試分三場,每場三天。貢院的號舍很小,僅容一個人,裡面有上下兩塊板,下面的板作凳子用,上面的板作書桌用,晚上把上面那個板撤下來,兩塊板拼到一起,做一個簡單的床。考生進去之後,要把門鎖上,每一間號舍門口有一個大兵看守,防止作弊。
袁崇煥考進士,像其他舉子一樣,要先參加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舉行,也稱「春闈」。這是漢代制度。袁崇煥參加會試很不順利,從23歲中了舉人之後就開始考進士,一直考到36歲才得中。中間共有五次機會,就是他可能有四次沒有考中。袁崇煥也有過落第的苦惱,其〈下第〉詩云:
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
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岫雲應懶,還枝鳥亦安。
故園泉石好,歸去把漁竿。
從詩中看,他有一點灰心了,不想考了,想回去持竿釣魚了。但是,經過了思想鬥爭,袁崇煥又下定決心,更加努力,參加科考。
明朝人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裡面講過一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了,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袁崇煥從南方到北京來參加考試,往返應當是五次,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山川地理、民土風情、社會習俗,磨練性格意志,增長人生智慧。他說:「十四公車,強半在外,足跡幾遍宇內。」意思是說,從14歲參加科舉考試以來,他大半時間都在外遊歷,足跡幾乎遍布全國。他喜歡同好朋友談天說地,縱論山川形勝、兵戈戰陣之事。所以,袁崇煥是一位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的知識分子。
「苦心人,天不負。」袁崇煥會試考中,成為貢士。接著,他又參加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殿試。
明朝制度,會試在二月初九日開始,十五日結束。三月初一日殿試,也稱廷試。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在北京通過會試和殿試(廷試),考中萬曆己未科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時年36歲。這一科的狀元是莊際昌,所以萬曆己未科進士又稱「莊際昌榜」進士。榜眼是孔貞運,探花是陳子壯。今北京孔廟進士題名碑還刻著袁崇煥的名字。此碑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鐫刻著:「袁崇煥,廣西藤縣籍。」袁崇煥考中進士,這是很不容易的。查《藤縣志》,整個有明一代共276年,廣西藤縣只有5人中進士,平均55年才出一名進士,也就是說全縣大約兩代人才出一名進士。可見袁崇煥由藤縣籍考中進士,是多麼不容易。
袁崇煥中進士的這一年、這一月,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明朝遭遇薩爾滸慘敗。薩爾滸大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決定了明皇朝的歷史命運,也決定了袁崇煥的個人命運。袁崇煥這個向來關心國事、邊事的新科進士那時在北京,一定會聽到不少遼東戰事的消息。他亦喜亦憂——喜的是高中進士、金榜題名,憂的是明軍大敗,局勢嚴重,心情一定很複雜。
第十四講英雄家世熊廷弼離開遼東後,在以後的遼事中,也可以說在明亡清興歷史上,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袁崇煥,即將站到歷史舞台的中央。認識袁崇煥,還要從他的家世和青少年時代談起。袁崇煥的青少年時代,主要的特點就是四個字:「讀書勵志」。他如果從6歲開始讀書,到36歲中進士,其間整整30年。袁崇煥的這30年,主要通過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走上一條讀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一、少年傳說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生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東莞縣志》記載他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八日(西曆6月6日)。袁崇煥出生的前...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