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的追蹤,寫出最令人震驚的事實
從科學角度剖析環保爭議
以人文關懷分析我們如何對待大地十八世紀時,早慧的科學家珀金在家裡的閣樓實驗室意外發現了紫色染料,柏金當下決定輟學創業,從此奠定了西方化學工業的基礎,染料也以各種形式從萊茵河流到大西洋,一路流向美洲,近來更往亞洲前進,為各地帶來經濟成長,也帶來未知的痛苦與災難。
《我們的河》細述染料工業如何在歐洲崛起,怎麼在美洲大陸找到發展的沃土,而窮山惡水之地如何歡天喜地擁抱新經濟帶來的繁榮,在數十年之後民眾才明白要面對怎樣的苦果。書中調查的湯姆斯河雖然在地理上離我們很遠,但當地的經濟發展史,卻在世界各地複製,我們在書中看到,起源於歐洲的染料產業發展史,它為何遷移至美洲,如何站穩腳步,現在又為何落腳亞洲持續發展。
如偵探小說般精彩的情節,從當地居民染病的故事,講到科學起源,產業發展,疾病探討,環境與經濟的兩難。雖然是遠在紐澤西洲的一條河,但卻讓我們想到台灣的愛河、後勁溪,甚至是RCA的工業汙染,這是難得精彩有深度,具科學史史觀,有人文關懷且不灑狗血的環境報導。
作者簡介:
費根(Dan Fagin)
費根現為美國紐約大學新聞系副教授,也是該系科學、健康與環境報導學程的主任。
他曾擔任《紐約日報》的記者十五年,專門報導環境議題,在當記者時間,報導作品也屢次入圍普立茲獎。
費根花了七年的時間,追蹤採訪湯姆斯河汙染事件,寫成了《紐約時報》譽為科學寫作新經典的《我們的河》,除了獲得了2014年普立茲非文學獎,也獲得海倫.柏恩斯坦傑出新聞報導獎、美國國家科學院傳播獎、環境保護記者協會瑞秋.卡森獎等許多重要獎項。
譯者簡介:
陳榮彬
臺大翻譯碩士學程與臺文所兼任助理教授,曾出版《當電影遇上爵士樂》(高談)、《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與海明威》(南方家園)。譯作總計三十餘本,包括喬伊斯傳記《喬伊斯:永遠的都柏林人》(左岸)、費茲傑羅小說處女作《塵世樂園》(南方家園),曾以《繪畫與眼淚》(左岸)和《血之祕史》(大塊)兩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另有單篇譯作數十篇刊登於《BBC知識》等期刊的國際中文版。賜教請洽email帳號:cooljazz73@hotmail.com。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2014年普立茲非小說獎
海倫.柏恩斯坦傑出新聞報導獎
美國國家科學院傳播獎
環境保護記者協會瑞秋.卡森獎
名人推薦:
《我們的河》是我們這個化學時代的史詩,費根以深度的報導、超凡的敘事能力,重述了與汙染及癌症戰鬥的紐澤西州小鎮的故事。一路上,我們會看見化學家、商人、醫生、罪犯,以及憤怒的民眾,我們見到湯姆斯河如何成為世界縮影,我們從中看到這世界如何仰賴化學產品,卻完全不顧製造過程中,可能會影響健康的後果。──卡爾.齊默(Carl Zimmer)《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作者
《我們的河》故事曲折離奇,令人激動,是當代必讀經典。費根以學者的機敏、新聞人的誠實,以及小說家的戲劇手法,完成這部偉大的著作。──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普利茲獎得主《萬病之王》作者
既私密又客觀,《我們的河》寫出了在汙染中掙扎的小鎮哀歌。費根寫了一本有力且重要的著作。──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普利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媒體推薦:
讓人入迷,充滿震撼。──《柯克斯書評》
動人心弦,無法停止閱讀的環境驚悚故事。──美國國家廣播電台
完全沉浸其中,引人深思。──《今日美國報》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導讀】從湯姆斯河開始淌流/牟中原
現在牛仔褲都是藍色的,但是本來美國西部牛仔穿的褲子卻是黃褐色的。事實上,西方傳統平民衣服的顏色中,沒有藍色這一色,原因是藍色染料的來源藍草只能在印度、中國生長。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化學家珀金以煤焦油提煉出苯胺,從而可製造各種顏色的化學染料(藍、綠、紫等等),西方服飾的顏色才開始多樣化,這個重要的化學發現在二十世紀初就造就了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礎,於是在英國有「帝國化工」的興起,在瑞士有「汽巴嘉基」的創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都致力恢復民生工業,瑞士的汽巴嘉基公司著眼美國廣大的染料市場,在1952年於紐澤西州湯姆斯河建立一個化工廠,大量生產染料原料及其他化學品。
建廠之前當地鎮民過著輕鬆但隔絕的鄉村生活,他們在林中狩獵,在海灣裡捕魚,在河上游泳。汽巴嘉基讓湯姆斯河從封閉落後的農業小鎮,一躍成為經濟發達的市鎮。一開始人們很樂意有好的工作機會,然而靜悄悄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是化學廢棄物汙染。廠方在生產過程中,無聲無息的處理廢棄物,把液體和固體廢棄物簡單裝入桶中填埋於地底,工廠的部分廢水也透過疏鬆的砂質土壤直接滲入地下,汙染了地下水。當地花園州大道水井區似乎是永不枯竭的水源,就像深不見底的杯子,看來彷彿是完美的資源,自來水公司也充分利用這彷彿取之不盡的水源。但實情是,此地的地質如地下海綿般吸收了大量的廢物及廢水。後來在水汙染問題日益明顯之時,該公司把一部分廢水通過管道直接悄悄泄入大西洋。作者非常細緻的捕捉官方與民間當初這種「先發展起來,接著再擔心其他問題」的心態。
種種問題繼續漫流
慢慢的,湯姆斯河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公眾健康問題也逐漸浮。人們發現不尋常的湯姆斯河兒童癌症發病率,小孩的父母和醫療單位逐漸把健康問題的根源與化工企業的汙染聯接起來。這些家長和一些民眾四處呼籲,最終推動聯邦和地方政府對此展開調查,並確認湯姆斯河是癌症村。在2001年,汽巴嘉基等曾經在湯姆斯河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的化工企業,最終同意向受害者提供巨額賠償,進行庭外和解。最後,汽巴嘉基徹底結束在當地的生產。
在《我們的河》這本書,作者丹.費根鋪陳了一個科學與救贖的故事,作者採訪了與這一系列環保事件相關的化工企業管理者、各級政府官員、化工廠員工和受到環境汙染危害的當地居民、醫生、護理師、律師等各方人士,全面且有系統的記錄了這一段值得深思的歷史。本書令人佩服的是它非常詳盡,對於整個故事的因果、來龍去脈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報導。使人們對這件事情有透澈的瞭解,實在是在環保報導的經典作品,但不僅如此,書中還包含了化工發展歷史、癌症與統計學關係,以及湯姆斯河的人文歷史。作者像繪製一幅巨畫般,把所有的故事細節最後串起來成為巨大的述事體。
在《我們的河》書的最後,費根來到重慶兒童院訪視一個九歲血癌的小孩和她媽媽。他憂心的寫道,中國挾著低廉的土地與工資,吸引大量化工廠由歐美轉向中國,造就製造業快速發展,當地內陸河流吸收了大量廢水,類似湯姆斯河的悲劇正不斷在中國的土地上重演。湯姆斯河的故事並非完結,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著。
(本文作者為台大化學系教授)
得獎紀錄:2014年普立茲非小說獎
海倫.柏恩斯坦傑出新聞報導獎
美國國家科學院傳播獎
環境保護記者協會瑞秋.卡森獎名人推薦:《我們的河》是我們這個化學時代的史詩,費根以深度的報導、超凡的敘事能力,重述了與汙染及癌症戰鬥的紐澤西州小鎮的故事。一路上,我們會看見化學家、商人、醫生、罪犯,以及憤怒的民眾,我們見到湯姆斯河如何成為世界縮影,我們從中看到這世界如何仰賴化學產品,卻完全不顧製造過程中,可能會影響健康的後果。──卡爾.齊默(Carl Zimmer)《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作者
《我們的河》故事曲折離奇,令...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海盜之緣
如果湯姆斯河真的住過一個叫做湯姆的傢伙,那麼他是誰?這可以說是鎮上第一個未解之謎。他也許是冒險家湯姆上尉(Captain William Tom),他曾在1664年參與把荷蘭佬趕出新阿姆斯特丹的行動,然後飛黃騰達,獲得英王拔擢,在新成立的紐澤西省南邊的野地擔任收稅官。又或者他是叫做老湯姆的古代印地安人,住在河口附近的懸崖上,在獨立戰爭期間為英帝國或者美洲殖民地政府監視進出的商船──誰給的錢多,他就幫誰服務。
湯姆斯河的人民想像力無窮,他們比較喜歡另一個說明起源的故事,它與稅金或錢都沒關係。根據這個版本的鎮名故事,一個叫做湯瑪斯.路克(Thomas Luker)的人於大約1700年獨自進入紐澤西州中部一片濃密的松林裡,在海灣附近定居,海灣南邊有一條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河。他與當地原住民和平相處,取了一個叫做湯姆.潘哈(Tom Pumha)的印地安人名字(在當地雷納佩族[Lenape〕的語言裡,「潘哈」的意思是白人朋友),並且娶了酋長的女兒,安公主。
原是海盜聚集之地
化工產業在1950年代來到鎮上,湯姆斯河蓬勃發展了起來,上一次當地發生刺激的大事,已經是快兩百年前的美國獨立革命了。在革命戰爭前,因為地形奇特,當時只是個村莊的湯姆斯河曾經是三流海盜聚嘯滋事的地方。蔓越莓灣(Cranberry Inlet)位於大西洋與巴尼給灣(Barnegat Bay)之間的出入口,是紐澤西州海岸線上少數幾個可以讓船隻躲避暴風雨的地方之一。但是,船長把船開過來,穿越蔓越莓灣,想要找地方暫時躲一躲,卻往往變成當地三流海盜掠奪的目標:他們會搭乘捕鯨船開出湯姆斯河,攻船越貨,然後又快速躲回淺灘。打劫失事船隻的遺骸也是有利可圖的消遣。如果擱淺的船隻太少,偶爾會有比較大膽的當地人,前往海灘上那些路過船隻不太熟悉的地點,用燈光引誘正在尋找蔓越莓灣的船長。
隨著美國獨立革命戰爭的來臨,這種狡詐的伎倆突然變成合法,而且還成了愛國行為。湯姆斯河的人民卯起來劫掠英國船艦的貨物,與美國的武裝民船合作,奪取效忠英王的船艦,在鎮上的廣場舉辦拍賣會販賣船上物品。英國人於1781年反擊,放火燒毀鎮上的製鹽廠。英軍在損失了幾艘補給船後,於隔年回來把整個鎮燒掉,毀了僅有的十五棟房舍、重建的製鹽廠還有鎮上的酒吧。胡迪船長(Captain Joshua Huddy)帶領二十五個叛軍民兵,聚集在一片小小的防禦柵欄後,試著抵擋英軍攻擊,終究寡不敵眾。
與世無爭之處
接下來的三十年,多佛鎮(Dover Township,直到2006年以前,這一直是小鎮的正式名稱,儘管幾乎每個人都稱它為湯姆斯河)的人口成長了四倍,鎮上的「賊人」或多或少都從良了。當地變成繁忙海港,鎮民也都發達了,成為商人,因為有沿海驛馬車路線經過,還開了兩家客棧。不幸的是,1812年的暴風過境後,蔓越莓灣遭廢棄,而它原本是當地的大部分收入來源,與外面世界聯繫主要也是靠它。
蔓越莓灣於1812年封閉後,湯姆斯河的關鍵地位再度消逝,它的人口成長停滯達一個世紀之久,最後到了1900年代初期因為有鐵路經過,紐約與費城的旅客開始會去那裡過暑假才慢慢成長。鎮民過著與世隔絕的穩固生活,他們在松林之間狩獵,在海灣裡捕魚,在河上航行。湯姆斯河的所有事物都按照固定規則運行,每個人也都有其定位。重要的事情總是老早就協調好了。海盜的日子已如過往雲煙。
歐洲來的科學創新
湯姆斯河與全球經濟體系之所以會改頭換面,都是因為一個名叫珀金(William Henry Perkin)、鑽研化學的十八歲早熟學生,於1856年在自家閣樓實驗室裡面想出的重要概念。他與家人住在倫敦東區,那時是復活節假期,就讀皇家化學學院的他在導師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的建議下,利用假期進行煤焦油實驗。
當時全世界沒有人比霍夫曼更了解煤焦油的化學性質,而且煤焦油也是非常重要、應該了解的化合物。它可能是歷史上第一種大規模工業廢棄物。到了1800年代中期,煤氣與焦炭已經取代蠟燭、動物油脂與木頭,在許多歐美城市成為最重要的熱源,可以用於照明、取暖與煮飯。煤氣與焦炭都是在無氧的狀態下以高溫燃燒木炭產生的,過程中會留下一種濃稠而有臭味的棕色液體,因為它看來就像塗在木製船隻上,具有防水功能的松焦油,因此得到煤焦油之名。但是,未經蒸餾的煤焦油密封效果不佳而且也有毒,因此變成無用的廢料。把煤焦油燒掉會產生有毒黑煙,埋起來會讓附近的植物都死掉。常見的處理方式是把煤焦油倒進開放的坑洞或水道裡,但這麼做實在缺德。
然而,從黑森公國移居英國的霍夫曼有不屈不撓的實驗精神,他深信可以把煤焦油變成有用的物質。身為皇家化學學院創院院長的他,早已在院裡留下了許多實驗紀錄。霍夫曼深知在加熱時,煤焦油的各種物質會在不同溫度揮發,因此耗費多年,從裡面分離出許多成分,而且霍夫曼與他的許多學生不斷的進行實驗。
其中一個學生就是珀金。霍夫曼要他進行一個計畫,把煤焦油裡的某些主要成分分解成含氮基的胺類。霍夫曼知道,奎寧對大英帝國很重要,因為它是治療瘧疾的唯一有效藥物,但同時它也是一種胺類,化學結構近似煤焦油的幾種成分。他也知道奎寧只能從祕魯的金雞納樹提煉而來,是難以取得的昂貴藥物。但是,這種有奇蹟療效的藥物,能不能由石腦油或煤焦油的一些無用成分來合成?霍夫曼覺得不可能,但是他認為此計畫非常適合珀金這位充滿潛力的少年門徒。
意外發現珍貴的染料
珀金興沖沖接下挑戰;跟老師霍夫曼一樣,他也是熱血的實驗家。珀金於復活節假期開始實驗,珀金在家中頂樓有個簡單的小實驗室,他決定用煤焦油裡的甲苯來做實驗,實驗完成後,他發現試管裡出現一種紅黑色粉末,與他原先預期的透明藥物不同。所以珀金再度嘗試,但實驗依舊失敗了。這次試管底部出現黑色的膠黏物質,這當然也不是奎寧。
然而,當珀金用水沖掉試管裡的黑色膠黏物質時,玻璃上有東西吸引了他的目光:那是一種亮紫色的殘留物。那東西不僅顏色鮮豔,而且牢牢黏在玻璃上。更有趣的是,當他用酒精清理那個髒東西時,上面的紫色完美的轉移到用來清理試管的棉布上。
這位年輕化學家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如此鮮豔的顏色,但是一眼就看出,試管底部的物質可能很有用,尤其它的顏色可以完全移轉到棉布上這點。幾個月前他才剛與另一位同學試著製作紡織染料,但失敗了;如今,他為了製造瘧疾的解藥,卻無意中做出染料。珀金知道,若是有人能率先製造出可以用來染絲綢、棉布與其他布料的美麗人工染料,就可能變成巨富。年方十八的他心想,也許他的實驗並不算失敗。
染料是很賺錢的生意,從古至今都是。喜歡在身上披掛有色布料是人類的天性;從印度到南北美洲的古文明,都有把衣服與皮膚染色的習慣,染料則是由樹木、動物與花卉提煉出來的。到目前為止,古代世界最出名的染料是泰爾紫,它只能從某幾類海螺的乳狀黏稠分泌物得到,特別是地中海東部出產的帶刺染料骨螺(spiny dye-murex)。
羅馬帝國衰亡後,帝國建立起來的海螺養殖與染料生產體系以及紫色染料都隨之消逝。到了中世紀時代晚期,新的染料產業終於興起:天主教的主教得以披上鮮紅色斗篷,顏色來自於胭脂蟲的蟲殼,原產地在印度與巴西的染料木則是讓掛毯製造者取得了鮮豔的紅色染料。當然也有紫色染料,大部分來自地衣,但是顏色很淡,而且沒多久就褪色了。染料商再也做不出象徵著富貴與君權的深紅紫色。它已經消逝了,只存留於傳奇中。
染料產業就此興起
然而,突然間它又出現,牢牢黏在十八歲的珀金的玻璃試管壁上,完全不需要用海螺當材料。六個月間,珀金幫自己發現的染料製造方式申請到專利,並從皇家化學學院休學(霍夫曼認為他過於魯莽,但他並未理會老師的反對),專心投入製造這種一開始他命名為泰爾紫的染料。後來他為這個化學合成產業史上第一個商品重新命名為珀金淡紫(Perkin’s mauve),又稱為苯胺紫。一開始,珀金與哥哥湯瑪斯在閣樓實驗室裡製造染料。後來他們把工作室搬到住家後面的花園,最後又搬往倫敦郊區大交匯運河(Grand Junction Canal)岸邊的一間工廠。
很多人仔細觀察珀金的成就,其中兩人是來自於瑞士巴塞爾市的染料製造商。嘉基麥里安(Johann Rudolf Geigy-Merian)的家族在巴塞爾市用染料木製造染料,傳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他的染料公司是曾祖父嘉基格穆塞斯(Johann Rudolf Geigy- Gemuseus)於一百年前在1758年創立的。
相對來講,競爭者克拉魏勒(Alexander Clavel)則是巴塞爾市的新住民,甚至還不是瑞士人。克拉魏勒是法國人,遷居萊茵河流域、具有德法之間的戰略地位的巴塞爾市,是因為它是蓬勃發展的布料交易中心。嘉基麥里安與克拉魏勒對於珀金在苯胺化學方面的成就,以及那種更便宜也更鮮豔的染料都感到很入迷。1858年,有人發現了第二種可以用苯胺製造出來的染料,於是他們更加入迷了。那是一種叫做「品紅」的鮮紅色染料,成本比珀金的淡紫色更加便宜。
海盜王國
對於嘉基與克拉魏勒而言,他們似乎沒有理由不能打敗珀金,特別是年輕的珀金只在英國取得專利,在其他國家的專利申請都失敗了。就算他真的在其他國家有專利,那也無所謂,因為瑞士並未嚴格執行專利法規,一直要到五十年後,瑞士才開始把化學製程當成可受保護的智慧財產。(法國人痛恨這一點,因此稱瑞士為「偽造者的王國」,而德國人更是憤怒不已,因此稱它為「海盜王國」。)
嘉基與克拉魏勒根本懶得與珀金交涉;珀金曾與許多人討論過他的方法,如今那方法已經進入了「公共領域」,誰都能用——至少在沒有專利權的瑞士境內是這樣。到了1859年底,嘉基與克拉魏勒分別在巴塞爾市設立了利用苯胺製造染料的工廠,都位於萊茵河附近的運河上,相距僅僅幾公里。後來,他們倆的工廠也都進入全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之列,到最後前往紐澤西州小鎮湯姆斯河,合夥開設一家龐大的製造廠,而這個小鎮在過去跟他們一樣也有過「海盜」行徑。
兩百五十年後,有新東西要到湯姆斯河了。
(摘自本書第一章)
第一章 海盜之緣
如果湯姆斯河真的住過一個叫做湯姆的傢伙,那麼他是誰?這可以說是鎮上第一個未解之謎。他也許是冒險家湯姆上尉(Captain William Tom),他曾在1664年參與把荷蘭佬趕出新阿姆斯特丹的行動,然後飛黃騰達,獲得英王拔擢,在新成立的紐澤西省南邊的野地擔任收稅官。又或者他是叫做老湯姆的古代印地安人,住在河口附近的懸崖上,在獨立戰爭期間為英帝國或者美洲殖民地政府監視進出的商船──誰給的錢多,他就幫誰服務。
湯姆斯河的人民想像力無窮,他們比較喜歡另一個說明起源的故事,它與稅金或錢都沒關係。根據這個版本...
推薦序
【推薦序】台灣何時才可是山青水秀/南方朔
化學工廠掩埋有毒廢棄物和排放有毒廢水是《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這本書的主旨。讀了該書後,我想到了台灣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排放五千噸致癌廢水到高雄後勁溪一案。
2013年10月1日,日月光高雄K7廠更換鹽酸儲桶管線止漏墊片工程,讓鹽酸流入廢水處理系統,排入後勁溪,排出的強酸廢水逾五千噸,而且含有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致癌物「鎳」。當日即遭高雄環保局查獲,鬧出大新聞。由於2013年台灣剛好推出紀錄片「看見台灣」,其中就有後勁溪被汙染得一片濁黃的畫面,於是日月光亂排有毒廢水之事自然引發極大民憤。高雄地檢署也介入調查,並依《刑法》流放毒物罪,以及《廢棄物清理法》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罪,將日月光公司五名幹部起訴。
但案件進入司法一審及二審後,卻發生了令人非常意外的判決。
高雄地院一審認為,高市環保局採到的銅鎳超標的溪中底泥、魚檢體,是案發七十幾天後蒐證的,上游還有其他電鍍廠,汙染不排除是其他業者所為,因而無法構成流放毒物罪,只依《廢棄物清理法》把其中四位幹部各判刑年餘,又都予緩刑,另一人則判無罪,並併罰日月光三百萬罰金。
到了二審時,高雄高分院的判決更奇怪了:
二審認為,日月光把廢水處理後,經由管線或溝渠排放至後勁溪,應適用《水汙染防治法》,不適用《廢棄物清理法》,而且該公司人員有投入液鹼欲中和強酸,並非任意棄置,不符合《廢清法》要件,因此《廢清法》的罪名不成立。
雖然日月光觸犯《水汙染防治法》,而此法在2015年2月才完成修法,而對日月光的行為科以刑責,無法溯及既往。
而且後勁溪上游有其他電鍍工廠,檢方的舉證無法證明銅鎳的汙染是日月光所為,因此罪名無法成立。
因為上述三點理由,所以日月光獲判無罪,一審時的罰金三百萬也撤銷。日月光亂排廢水案,就雷大雨小的宛若沒發生過一樣。日月光做了那麼嚴重的事,最後居然無罪!
只有更先進的科學才能救贖
台灣的日月光亂排有毒廢水卻沒事,法律碰到它也自動轉彎,這起案件涉及幾個重大的問題:
首先,在全世界,只要是大公司汙染環境和致人於病,法律都會向公司傾斜。大公司能花大錢,請厲害的律師來辯護,在文字縫隙和法律條文縫隙鑽漏洞,加上大公司原本就政商關係廣闊,要脫罪非常容易。
而且所有的公司汙染環境,都是靠複雜的學問和技術,而不只是一種態度。所以環境工作者和執法者,也需有足夠的學問和技術才可能反制,也才能確定汙染者的因果責任。日月光案裡,高雄環保局和地檢署,顯然在釐清事實、確定責任的因果上能力不足,因而給了該公司脫罪的空間。
再則,台灣對環境汙染的研究相當落後,對汙染者的責任和蒐證都不嚴格,對汙染造成的傷害更缺少研究,環境汙染是一個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的新興領域,各公司之所以敢於肆無忌憚的亂排廢水,就是人民的研究太差。這是台灣環境汙染極為嚴重、環境保護不彰的主因。
因此後勁溪奏汙染,日月光亂排有毒廢水卻不必負責,這些事都使人憤慨,但憤慨是無用的,這些事提醒了人們對反汙染應 有更深的覺悟,強化知識和研究,才足以反制工廠與公司的惡行。
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爐
本這樣的覺悟,我們更該好好去讀《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這是極為傑出的環境破壞史領域的著作。作者丹•費根(Dan Fagan)為資深環境報導記者。他學識淵博,包括天然化學、近代高分子有機化學、染料化學、癌症病學,以及美國地方誌、環境運動的政治法律及群眾面都研究甚深,因而寫出了這本有經典地位的著作,這本著作嚴格的說,應稱為環境與意識變遷史這個更大領域的代表作。
《我們的河》這本書所說的河,是美國紐澤西州的湯姆斯河,它是瀕海地區的一條小河,由於地處荒僻,該河地區長期均不發達,人們多靠在松林間狩獵、在海灣裡捕魚,在河上航行等方式生活,但自從1950年代,染料化學工業進入湯姆斯河後,就改變了這條河流及沿岸人民的命運,那是一部滄桑的歷史,有地方的繁榮、有地區的嚴重汙染,以及人們的疫病,而在漫長的過程中,官商勾結掩飾真相,使汙染擴大,最後促成了該地區居民對環境及健康的覺悟。
因此這是一部地方環境志,也是地方的工業志和疫病史以及環境意識史。作者對化學和癌症都有相當的專業研究,遂能寫出這部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爐的精華著作。
人們都知道,染料的使用已有三千年歷史。古代的中國、印度和希臘羅馬,早就從礦物、植物和動物中提煉染料。但從十九世紀起,英國的化學研究興起,經過對煤焦油的研究,終於意外的發展出染料化學這個領或,染料化學工業最先在歐洲萊茵河流域的德國與瑞士發展,起初以煤焦油為原料,後來擴及到石油化學等方面,包括染料、油漆、溶劑、阿斯匹靈、糖精、瀉藥、清潔劑、墨水、麻醉藥、化妝品、接著劑、相機的感光材料、樹脂、塑膠等都是這個商用化學的產品。到了1920年代染料工業進入美國俄亥州的辛辛納提,1952年到了紐澤西州的湯姆斯河。
當染料工業等化學工業來到湯姆斯河,在過去幾十年裡,它表面上的確改善了這個地區人民的生活,但幾十年以來,它也改變了當地的環境、人們的健康,也奉送給人們各種奇怪的病症。這部《我們的河》娓娓道來湯姆斯河的環境變遷這部痛史,它其實是湯姆斯河這條河流及它的居民之哀歌。
哀歌尚未結束
而到了今天,湯姆斯河的哀歌尚未結束,隨著這些有毒化學工業的移往世界各地,湯姆斯河的故事不斷在發展中國家被複製。
例如1984年12月2日發生在印度博帕爾市一家殺蟲劑工廠爆炸案,兩星期內即死了八千人,有數以萬計的人受重傷。印度那家工廠的大股東就是湯姆斯河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子公司。印度博帕爾市的爆炸,是史上死傷最嚴重的工安事件。
再例如,中國的化工產業日益擴大,來自湯姆斯河的德國苯胺製造商巴斯夫公司在中國就有七千名員工。它在中國就可能造成兒童癌症!
因此,全世界的環境破壞,已有了既定的模式,那就是高汙染的工業出現後,因為該工業必然會帶來利益,第一個階段,人們會輕信它帶來的利益,對它的危害視若無睹,等到它帶來的危害一點一點的侵蝕了環境和人們的健康,人們才有所警覺,但現世的權力關係總是偏袒工業這方,也就是所謂的資方,所以害人者無責也無罪,害人者也總是有理,於是它造成的危害會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結構下趨於嚴重;只有危害累積到某個臨界點,它才會成為公共議題,職業性的專家、產學專家、職業社會運動家等就會介入,甚至跨國化,對環境的破壞,才可能在政治管理及司法責任上重新界定,加以制衡。這是一個長遠的過程。由核能的危害、農藥的危害,以及染料工業的危害,已證明了對它的制衡,都需要時間,而社會的警覺度提高,則可以縮短這個過程。當一個社會沒有警覺性的人們,汙染及危害就永不會停止。
《我們的河》透過精細的研究及報導,把美國紐澤西州湯姆斯河的環境志娓娓道來,看了該書後,我就想到台灣的後勁溪,想到日月光亂排有毒廢水居然可以免責又無罪,這顯示了在台灣要有山青水秀的一天,不知道要等到何。
(本文作者為作家、詩人及評論家)
【推薦序】台灣何時才可是山青水秀/南方朔
化學工廠掩埋有毒廢棄物和排放有毒廢水是《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這本書的主旨。讀了該書後,我想到了台灣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排放五千噸致癌廢水到高雄後勁溪一案。
2013年10月1日,日月光高雄K7廠更換鹽酸儲桶管線止漏墊片工程,讓鹽酸流入廢水處理系統,排入後勁溪,排出的強酸廢水逾五千噸,而且含有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致癌物「鎳」。當日即遭高雄環保局查獲,鬧出大新聞。由於2013年台灣剛好推出紀錄片「看見台灣」,其中就有後勁溪被汙染得一片濁黃的畫面,於是日月光亂排有毒廢...
作者序
【序曲】標示時間的方法
如果偶爾麥可.吉利克(Michael Gillick)必須知道某一天是星期幾,他可以看看自己的藥盒。藥盒的外型就像是迷你公事包,裡面有七個小格子,一週七天的藥分裝進小格子裡。每一格又分隔成好幾個部分,分別擺著麥可一天必須吃的五次藥:早上七點、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半、晚上八點半,還有半夜十一點。(為了確保不會忘記吃藥,他用手機設定了這五個時間的鬧鈴。)麥可或他母親每星期都會重新裝藥,這種例行公事的意義與沙漏計時沒什麼兩樣,唯一的差別在於他們計時的方式是配藥。
每一週,他都必須數一百三十八顆藥丸:粉紅色的嗎啡小藥丸是止痛用的,黃色的類固醇能讓免疫系統發揮正常功能,白色的苯巴比妥可以治療痙攣,而藍色橢圓形的抗組織胺,則是用於舒緩噁心與暈眩症狀。此外,還有治療胃灼熱的Prevacid,治療高血壓的康加爾多錠,以及治療消化不良的優格藥丸。麥可每天都要吃三次一種叫做勒吉廷的強效血壓藥。多年前,當時還叫做汽巴嘉基(Ciba-Geigy)的藥廠就已不再生產藥丸形式的勒吉廷,但是麥可設法弄到一堆存貨,服用迄今。
麥可與爸媽住在紐澤西州湯姆斯河鎮富裕的河濱高地(Brookside Heights),他們家是一棟農莊風格的房舍,位於綠樹成蔭的街道上。他不常出門。他喜歡電影,但是,因為身材非常矮小,到電影院去讓他很不自在。路人會指著他說:「喔,真可愛!」十四歲時,有次他走出放映廳,到大廳去找廁所,居然有個女人要他說清楚,為什麼沒跟在媽媽身邊而獨自遊蕩。他也曾試著約會,但都沒有好結果。麥可十六歲時曾經迷戀上一個送報的女孩。每天早上,他總是從臥室窗口注視著她。但等到他終於鼓起勇氣與她說話時,卻只能盯著地板看。後來他才明白問題何在:他無法承受她看他的那種眼神。
麥可生於1979年,早已是個男人了。他的身高一百三十七公分,體重大概四十五公斤。
如果麥可有工作或上學,那麼他除了藥盒以外,就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用來確認某一天是星期幾。麥可曾試著到社區大學去上一學期的課。他絕對夠聰明(最後,他每科都拿到A),但是吉利克家的每個人都認為,學校讓他的病體承受了太大壓力;若是去工作,情況更糟。所以,麥可只能待在家裡。通常他都睡到中午才起床,下午收看肥皂劇、運動(他喜歡輕量舉重)、胡亂彈奏一會兒吉他,接著在晚餐後玩電視遊樂器或看職業摔角節目,許多小時就這樣過去了。緣
麥可是夜貓子,但他自有理由。熬夜到凌晨三點與看電視,實在遠勝於硬逼自己睡覺。有兩個惡夢是他始終擺脫不掉的。在其中一個夢裡,他從臥室窗口看見家裡的狗跑到街上,被路過的車撞到。另一個夢遠比第一個糟糕,夢境源自於麥可喜歡的恐怖片與奇幻類電玩遊戲。夢裡面有個沾滿鮮血的醜惡男子在大雷雨中揮舞大刀。雷電交加之際,那個男人對著麥可說:「我會跟著你,我終究會來找你的。」接著麥可會親眼看著那個惡鬼把爸媽與哥哥一個個殺掉。小時候的某一夜,由於這景象實在太可怕了,於是媽媽請了一位警局素描師來家裡,根據麥可的描述把幻想中的人物畫出來,但也沒有太大幫助。那個可怕的殺手說話算話:他不斷回來找麥可。殺手名叫「坎恩爵士」(Sir Kan),一直要到後來,麥可與母親把這名字倒過來唸,才知道其中寓意。*
罹患癌症是麥可的人生大事。癌症跟了他一輩子。麥可三個月大時就診斷出罹患了神經母細胞瘤,那是擴散速度很快的神經系統癌症。當時,他的病情已嚴重到很明顯,而癌症是他在母親子宮裡就得到的。醫生跟麥可的爸爸,綽號「羅斯提」的雷蒙.吉利克與麥可的媽媽琳達說,麥可能夠活到一週歲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他們的預測偏差了好幾十年,但麥可也必須為倖存付出可觀的代價。腫瘤讓麥可的左眼瞎掉,左耳聾掉,毀了他的平衡感,也讓他的許多內臟移位。類固醇阻礙了他的發育,讓他的臉龐腫脹,化療則導致他的心肺功能變弱,毀了他的胃黏膜,骨質也嚴重流失,連走路都會痛。麥可年紀較輕時,身體敏感到只要有人一碰,就會痛到大叫。如今,他總是覺得筋疲力盡、無法呼吸,還有噁心──而這還是身體狀況好的時候。如果狀況不好,他連動都不能動。儘管藥物療法抑制了神經母細胞瘤,卻沒有任何一位醫生敢說,麥可已經擊敗病魔。
麥可的記憶中不曾有過其他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不想因為自己的問題而絕望。較年輕時,他也曾懷疑過他的天主教信仰,後來他深信有來世存在,也有一個公正慈悲的真神──儘管從他畢生遭遇看來,實在讓人難以想像上帝存在。他的天主教信仰雜揉了一點新世紀運動的思想,相信水晶具有的療癒能量(有時候他會在脖子上戴水晶),而他也努力避免成為孤僻的人。「就算一整天的電視節目都很難看,只要到晚上還活著,當天就是好日子。今晚有摔角可看,所以今天是好日子。」他總是說:「人們往往把很多事看成理所當然,實在太不應該了。」麥可的媽媽是一個癌症互助團體的負責人,每當她要麥可去跟某個剛診斷出罹癌的孩子聊一聊,他總是特別打起精神,讓語氣樂觀一點。
等待真相大白那天到來
只有麥可的爸媽與幾個摯友才知道,麥可為何能如此堅忍不拔:他在等待。麥可早就認命,知道自己不可能好起來,但有一個東西他很想要──有時候,想要的程度更勝於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麥可想要的是公道。因為,自從他有記憶以來他就確信,讓人生如此痛苦的癌症應該是某個東西造成的,必須要有某個人來負起責任;至於他怎能如此確定,他也講不清,他總是輕拍他那滿是傷痕的胸口,然後說:「我就是可以感覺到,在這裡。」後來,因為他的家鄉湯姆斯河發生了一連串大事,一些由麥可與母親極力參與而促成的事,如今他已經能確定,他知道他得癌症是誰害的。
「第一次聽到自己罹癌的可能病因時年紀還小,我說,『我想活下去,好好跟他們鬥一鬥,看到他們受懲罰』,」多年後他回憶道:「我說,『要等到天理昭彰,我才會死。』當時我還不會『天理昭彰』這個詞,所以我可能是說『等到報了仇』。那就是我的願望。我們還在等待,而且不會放棄。我個人認為,還有很多事有待我們去發掘,等到真相大白那一天,所有人都會驚訝不已。」
很多鄰居都不相信他,理由不難理解。如果湯姆斯河的鎮民選擇相信麥可認定的病因,那他們對於自己、對於家鄉,甚至對於國家的既有信念都會隨之動搖。湯姆斯河跟其他成千上萬的城鎮沒什麼兩樣,有許多商店街、酒類零售店、住宅區以及棒球場。它的成長速度很快,有一陣子相較於美國的任何其他地區都毫不遜色,而成長正是當地創造財富的引擎。如果有人在鎮上偷偷掩埋、丟棄或是焚燒任何隨城鎮繁榮而產生的碎屑,湯姆斯河的居民即使不高興,似乎也會把那當成必要之惡,就像忍受尖峰時間的交通阻塞,或7月的海灘人潮一樣。此外,到處都有環境風險。過去幾十年來,湯姆斯河的居民選擇乖乖聽政府的話,選擇活在當下,選擇為了成長而犧牲絕大部分的東西,而且這樣做的並不只他們。如果麥可是對的,那麼上述的所有選擇就都是錯的──而且錯的不只是湯姆斯河的居民而已。
幾乎什麼都清楚了
麥可已經等待很久,他願意繼續等待下去。在紐約市與費城那些冷冰冰的醫院病房裡,麥可與母親曾認識幾十個遠從湯姆斯河來的癌症病患,他們的年紀都很輕──而且人數多到不可能純屬巧合,這一點他相當確信。如今,那些朋友裡有很多人已經走了,永遠的走了,但麥可還在,他在等待著。他曾經參加過千百次委員會會議與記者會,還有在律師辦公室裡舉行的對策會議。他一直在等待那似乎永遠拖個不停的科學調查結果,包括最重要的那個:一個能就此證明他與媽媽是錯的調查結果,證明他們只是在發洩情緒、歇斯底里。但最後那些所謂的專家也很驚訝,不是嗎?
一開始,麥可與母親琳達一無所知,經過了三十年,如今他們幾乎什麼都清楚了。吉利克家族與很多人(其中有些他們連見都沒見過)攜手合作,協助揭發湯姆斯河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過往彷彿一本犯罪記事簿,記載了多少人在午夜偷倒廢棄物、在光天化日之下行騙,也記載了大企業有多貪婪、政府有多怠忽職守。他們必須對抗滿懷恐懼與幻想的鄰居,事實已經證明他們是對的。如今,麥可覺得他從來沒像現在這麼接近終極目標。唯一的問題是他必須等待,真相大白那一天終究會來臨。為了真相,他可以再多等一會兒也沒關係。
--------
* Sir Kan倒過來唸很像cancer(癌症)。
(摘自本書序曲)
【序曲】標示時間的方法
如果偶爾麥可.吉利克(Michael Gillick)必須知道某一天是星期幾,他可以看看自己的藥盒。藥盒的外型就像是迷你公事包,裡面有七個小格子,一週七天的藥分裝進小格子裡。每一格又分隔成好幾個部分,分別擺著麥可一天必須吃的五次藥:早上七點、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半、晚上八點半,還有半夜十一點。(為了確保不會忘記吃藥,他用手機設定了這五個時間的鬧鈴。)麥可或他母親每星期都會重新裝藥,這種例行公事的意義與沙漏計時沒什麼兩樣,唯一的差別在於他們計時的方式是配藥。
每一週,他都必須數一百三十八顆...
目錄
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
目錄
推薦序 台灣何時才可是山青水秀 南方朔
導讀 從湯姆斯河開始淌流 牟中原
序曲 標示時間的方法
第一部 這是化工廠不是冰淇淋工廠
第一章 海盜之緣
第二章 無感之毒
第三章 汙染痕跡浮現
第四章 不能說的祕密
第五章 酒吧裡的掮客
第六章 癌細胞探祕
第七章 卡迪諾車道有人罹癌
第二部 海灘上的抗爭
第八章 只有水與鹽
第九章 廚房裡的嬉皮
第十章 互相抹黑的著色比賽
第十一章 病例一一浮現
第十二章 可接受的風險
第十三章 朋友與鄰居
第三部 病例的調查與統計
第十四章 兩個病房,雙重打擊
第十五章 消滅群聚研究
第十六章 深入調查
第十七章 看不見的創傷
第十八章 有如在海上找木塞
第十九章 各有期待
第四部 試著釐清病因
第二十章 局外人與當事人
第二十一章 設計實驗
第二十二章 在血液中找證據
第二十三章 尋找關聯
第二十四章 故事並未終結
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
目錄
推薦序 台灣何時才可是山青水秀 南方朔
導讀 從湯姆斯河開始淌流 牟中原
序曲 標示時間的方法
第一部 這是化工廠不是冰淇淋工廠
第一章 海盜之緣
第二章 無感之毒
第三章 汙染痕跡浮現
第四章 不能說的祕密
第五章 酒吧裡的掮客
第六章 癌細胞探祕
第七章 卡迪諾車道有人罹癌
第二部 海灘上的抗爭
第八章 只有水與鹽
第九章 廚房裡的嬉皮
第十章 互相抹黑的著色比賽
第十一章 病例一一浮現
第十二章 可接受的風險
第十三章 朋友與鄰居...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