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歷史以壯陽,
心靈永不腎虧。
虛弱年代的強身之道、充血之愛!
從華人最害羞的軟肋切入,以醫療史的人文視野,
翻新詮釋民國社會的虛弱與情慾、藥品文化、昔時風尚。
上承明清時期的補養觀,
探索民國的性與身體,
豐饒的情感中蘊藏著堅韌的文化底蘊,
亦可謂一部東方感覺史。
西方感覺史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我們也待急起直追,本書梳理民國(1912~1949)及其國民「虛弱感」,特別是與情慾有關的身體、疾病和藥品文化之間的相關性,從醫療史立論,著重當時中西醫學的對照,試圖將虛弱的病態與治療法融進一個性慾與疾病的世界中~~
民國的病根,也是人心的病根?甚至是微觀世界生活文化史的一冊病歷?皮國立將慾望、虛弱、疾病和藥品等四者放在史學中進行一緊密的對話與結合,開卷《虛弱史》,適以強精固本。
◎重點提要
當我們一起虛弱
華人特別重視「補養」,簡言之就是怕「虛」。怕虛的原因不外兩端:第一是害怕虛弱的身體觀、其次則是虛弱將會導致相當多的疾病。這種害怕虛弱的身體觀,伴隨西方醫學的傳入,而有新的轉型;民國以來,過去人們的補養、養生概念在中西醫學之間,激盪出更多對話。
禁慾V.S縱慾
傳統中醫認為,腎精氣不足時,會出現智力減退、生殖功能衰退、骨骼發育不良等病症。而腎精氣又常與縱慾有關,也因此大宗的補腎補養的廣告出現在這個時代中。本書著重醫療、身體觀和藥品的歷史對話,分析當時民眾對身體內在虛弱的恐懼,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連結。
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史
本書所談的歷史,為過往所少談。以虛弱、慾望、疾病和藥品為核心,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各式的材料中探討性與身體的關係,承接明清補養觀,而又能點出近代社會、文化之時代特性與風尚,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社會、文化想像改變的歷程,期許為中國近代史增添一筆色彩。
作者簡介:
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醫醫史文獻學會祕書長等職。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中醫抗菌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等專書。此外,並合編《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另有學術論文、專書篇章等60餘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文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之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也促使作者利用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性質不一的材料,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想像改變的歷程。
◆迄今有關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的歷史與文學研究數量不少,而本書的貢獻與特色在於首次系統性地對相關現象進行探討,並能結合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
◎學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林文源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桶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哲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許宏彬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郭忠豪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陳光偉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齡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祥麟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蔣竹山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王文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之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也促使作者利用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性質不一的材料,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想像改變的歷程。
◆迄今有關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的歷史與文學研究數量不少,而本書的貢獻與特色在於首次系統性地對相關現象進行探討,並能結合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
◎學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林文源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桶法
中央...
章節試閱
緒論:恐懼「虛弱」的時代(節錄)
一、 緣起
國小四年級時,第一次看到同學帶到學校的黃色書刊,裡面有各種大人口中「不堪入目」的圖片,但在一個兒童心中其實是感到既驚訝又好奇的,但卻沒有任何人可以詢問,也不知怎麼學習背後的知識。上了國中之後,臺灣五、六級生的經驗都差不多,《健康教育》課本內有關男女生殖器官和性教育的課文內容,不是被省略,就是被匆匆帶過,至今仍因為「大考不考」,而被中等、乃至高等教育忽略。反正老師不多談,大考不會出,我們繼續懵懂,在青少年時期持續偽裝純潔天真。「長大後你就什麼都知道了!」父母總用這句話解答我一切有關性知識與文化的提問。但慢慢地,從高中念到大學,那些長大後才會知道的知識竟然真的慢慢清楚了。在臺灣的教育環境下,多數老師害怕教導學生有關「性慾」的知識建構或文化面向。各種家庭教育、道德勸說、宗教信仰等,多數是單向教導「禁慾」的重要性。
現今,人們的性觀念愈來愈開放,擺脫了許多傳統與道德的束縛,連教科書都變了嗎?目前九年一貫課程七年級(國中一年級)的《健康與體育》課本內,有如下的描述:「男女生在進入青春期,性器官會逐漸發育成熟,由於體內的生理變化產生性衝動,出現自慰行為。自慰是透過撫弄生殖器官,以滿足生理需求。從生理的角度來看,適度的自慰行為不會妨礙身體健康,並且可以紓解性衝動;但是過於頻繁的自慰,容易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與人際交往。」這段文字沒有問題嗎?筆者無法自己「手淫」一段時間,再告訴讀者有沒有生病或感到衰弱,我也勸讀者不要如此拿身體來進行實驗,因為上述「適度的自慰行為不會妨礙身體健康」這句話,放在歷史論述中是完全不合理的,特別是放在中國醫學的脈絡中,更顯荒謬。國中課本接下來的描述,也完全沒有談到性慾旺盛或衝動將導致的危險或虛弱,這些行為在現代教科書內竟然都和身體疾病沒有任何的關係。
更令我感到好奇的,是現今社會中各種促進性慾的藥品、食品、補藥等,不斷地在臺灣的日常傳播媒體、飲食文化、醫療衛生文字中出現,完全和「禁慾」觀點相反,而這些現象在過去的歷史中,又是如何被認識和解讀的呢?在研究所時期,有時論文寫到晚上十一點後,我一定會擱下筆,癱在沙發上,拿起遙控器胡亂轉臺,藉以紓壓。倒不是真的想看點什麼節目,只是單純想用操弄遙控器的支配權,去化解無法掌控論文寫作進度的焦慮和空虛。隨手轉到有線電視臺的後半段,各種奇怪的壯陽藥廣告都會跑出來,廣告中的男主角總是為自身的陽萎、早洩、「無擋頭」等與性功能低下有關的身體症狀所困擾,男性們幾乎都是以垂頭喪氣、捶胸頓足來表現其困擾,因為這些身體病症無法被「演出來」。所以這些陽萎、早洩的「症狀」算是疾病嗎?應該是吧,不然為什麼要服藥?其次,我們根本不需要去買這些藥,便利店中隨手可得的「大鵰藥酒」、「參茸藥酒」、「提神飲料」等,他們的廣告手法也大多是猛男搭配美女,用極其曖昧的廣告言詞告訴消費者,服用後會恢復男子氣概,雄壯氣魄、體力,顯然這些具有補養性質的食品,皆有強壯身體的效果,並有極其強烈的男性性別意涵在其中。它們都是傳統補養文化的變種,部分廣告或文字甚至隱含了欲言又止的性暗示,配合曖昧的語言和身體動作,我們常說「兒童不宜」,但成人卻大都心知肚明,可能還有人樂此不疲地追求它們,購買補藥來服用。
筆者談歷史問題喜歡從現實生活出發,用文獻來解決自己乃至當代的困惑,挖掘它們的根源以及過往的思想和智慧。以上所述兩個極其矛盾且極具衝突的現象,一類言論主張禁慾,一類卻又能治療或強化性能力而不讓人「禁慾」,甚至鼓勵「性慾」的展現,若它們全部被放在同一個時代,我們應該怎麼理解?歷史上的人們曾經面對這些狀況,而民眾也身在其中而不知其所以然嗎?他們有沒有經歷過類似我少年以來面臨的困惑?而我們又該如何認識、解釋這些現象呢?個人長期以來沉浸於中國近代史領域中,鑽研醫療史,略有所得,但終究僅得一偏。筆者希望能進一步用醫療史來切入過去中國近代史被忽略的主題,而從以下將要展現的前人研究成果中,找到醫療史可以解析中國近代史的可能,它們過去極少被學者關注。這本書,探索近代人們的心態史,甚至釐清自己年少時的困惑,並解釋當代的一些社會、文化現象,接下來將要展開的是隱藏版的歷史,鮮為人知的中國近代史。
二、 研究回顧
開門見山地說,「補養」的意識,幾乎貫穿華人對藥物和食物的認知。中國人為什麼這麼重視補養?不外兩端:第一是害怕虛弱的身體觀、其次則是虛弱將會導致相當多的疾病,或者它也代表著許多疾病的共通症狀。張哲嘉認為,中醫的術語和病人身體感之間,一直保持著很強的共通性,如「虛」、「鬱」等看似抽象的術語,常被病人納入自己生活化語言的一部分。這些文化,可能奠基於非常傳統的概念。從秦漢以降,生子廣嗣、傳宗接代,逐漸成為父系社會維持永續不墜的原因。故一旦不孕,必成重大困擾,所以「保精」成為日常養生之大事;而中古以降,針對男性「陽氣不足、精清冷少」的調養藥方更是漸漸增多,而魏晉以來的服食文化,更無需多論,凡此,皆已見補養文化之端倪。害怕缺精、虛弱、陽虛的身體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代以降而達興盛。明代中醫張景岳(一五六三∼一六四○)提出:「相火為元氣之本,一以補陽為主。」此說影響後來醫者「不分內傷、外感,動云補正即所以祛邪。」一般認為從張氏以下開始著重峻補。此風延續至清代,更是有增無減,徐靈胎謂:「若富貴之人,則必常服補藥,以供勞心縱慾之資;而醫家必百計取媚,以順其意。其藥專取貴重辛熱為主,無非參、朮、地黃、桂、附、鹿茸之類,託名祕方異傳。」這些藥大部分都是補陽與補氣之藥,多能壯人氣力、強健精神。雖然清代以後已有醫者檢討社會上溫補之弊,但民間溫補之風依舊興盛,至近代乃有補充身體元氣以對抗細菌之說。而且飲食補養之風也非常盛行,民國時中醫胡安邦謂:「禽獸血肉,與人相類,多能補益。」當時受營養學影響最大的療效論,多和補充人的體力、精氣為主,這就會連結到治療許多虛弱、虛勞、腎虧等受傳統中醫身體觀影響之疾病,凡此皆補養之風有以致之。
古代的部分我們無法多論,但透過梳理,可知這種害怕虛弱、失精的身體觀長期存在於華人的健康概念中。晚清時,德貞(John Dudgeon, 一八三七∼一九○一)醫師觀察中國人由於「迷信或是貧窮而無法享用肉類」,吃素更是減低人們的精力;由此可知在外國人看來,中國人的確是普遍虛弱、營養不良。人們擔心虛弱將導致疾病的意識,到了近代後並沒有改變,還伴隨新的科技與西方醫學的傳入,而有新的轉型;過去人們的補養、養生概念,在民國以後漸漸移入「衛生」這一概念中,在中西醫學之間,激盪出更多對話。歷史學界對近代「衛生史」的研究,已有非常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證實了「衛生」在東亞社會展現的各種多元風貌,而非只是一條直線進步的歷程。特別是在中國,衛生的現代性面貌更是豐富,雷祥麟早期的一篇論文指出了「衛生」在民國時期的特殊意義,有意思的是,他已注意到癆病(肺結核)在當時豐富的疾病敘述,正如一位作者李兆璋在一九三六年談到〈吐痰如投炸彈〉時說:「中國人最不良的習慣為隨地吐痰,為著這是個嚴重問題,所以防癆協會每年都舉辦勸止吐痰運動週,並曾請醫師在南京路一帶取痰化驗,竟發現有百分之三十有著癆菌,機關槍、手榴彈可致人於死,但隨地吐痰也不就是等於隨地放機關槍、手榴彈麼?因為同樣都可殺人,可致我們死命。」此論乃基於西醫學對「菌」的認識。另一點不可忽略的,癆病也沿用或匯通了中醫的「虛」、「勞」、「虧」等概念而存在。甚至,用「腸癆」來說明病人是因飢餓、勞累而死,有些人會和營養不良結合在一起,總之就是身體的虛與勞導致。為什麼各種「癆」會和中國人的虛弱和縱慾連結在一起?雷祥麟的研究已經起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但「癆」與禁慾的關係,還需要再理解。此外,還有什麼跟近代人虛弱、虛勞有關的呢?Hugh的研究同時說明:中國人對於精氣的流失會造成身體虛弱與腎(氣)虧等毛病是堅信不移的。民國初年,「神經衰弱」(此詞約於一八六九年前後出現)傳入中國時,也有醫生從病人的症狀來分析,認為神經衰弱就是中醫說的腎虧,筆者認為,就語言和身體感之間的互通性而論,衰弱和虛弱幾乎已成為常民描述身體與疾病症狀的慣用話語。早在晚清時期,心智功能障礙的原因,就被認為是身體虛弱或酒類引起;到了民國,情緒性疾病更與神經衰弱結合,這一點本書之後還有細部分析。若僅是憑一、二條史料就來說明這個時代是害怕「虛弱」的時代,恐怕有些牽強。但事實上歷史學界已有許多前人研究可說明此時代的趨勢。
近代中國是一個害怕「虛弱」的時代,虛弱不僅是身體感,也是疾病的前兆或象徵,要如何避免虛弱呢?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連串教育與行為控制的技術。李貞德研究民國時期的生理學教科書,指出在宋崇義的《新中學教科書生理衛生學》中,灌輸學生「生殖器之衛生及疾病」時就強調要「禁慾」。該書警告性交過度和手淫會造成個人身心與社會之危害,建議「每日宜用冷水摩擦身體」,重點不在清潔,而在冷水可以降低性慾。而所謂「生殖器疾病」,就是指房事過度將導致記憶力、判斷力、忍耐力都大減,男子罹患遺精、陽萎;女子罹患月經不調,子宮發炎等病,總結即「性慾」之害,不但連累人生,更造成社會問題。而縱慾不僅是男女之事,也可能在孤獨一人時發生,例如對手淫、遺精的焦慮與防範,常被放在道德教育中被討論,這在當時生理學教科書內是一顯著的現象。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當時的正規教育也是訴求禁慾,而縱慾、房事過度所導致的各種身體虛弱之症狀,更是一連串疾病的起始。
虛弱病在民國時期的表述相當豐富,過度縱慾、房事不加節制,將導致身體虛弱,這在文化上具有特定的指陳。研究民國醫藥廣告的幾位研究者,包括黃克武、張哲嘉、張仲民、張寧、楊祥銀和Cochran Sherman等人,都曾指出這一時期醫藥廣告的特性,特別是當時的中藥與西藥,它們之間的界線是相當模糊的,藥商為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藥品市場脫穎而出,運用各種已為人知的傳統醫學概念,並參雜新式、新穎的西方身體概念,來說服一切可能的消費人群去購買藥品,而性疾病、腦弱、血虛、腎虧等往往正是這些廣告的大宗,這些病症皆可謂某種程度上的虛弱。吳章(Bridie Andrews-Minehan)也注意到某些補血的廣告,一般都宣稱充足的血液乃是健康之本,太少或是有所虧損的血,會導致身體衰弱,易患疾病。又如張仲民雖然是從近代商人在廣告上的詐騙行徑來分析藥品,但在他列舉的各種藥品中,其實都與補虛、補腎、補血、補精等概念有關,文中所舉華益大藥房的「衛生補元汁」就很有代表性——「能漲腦筋、能強督脈、能濟坎離、能調臟腑」,把傳統中醫能夠補身體的話語全都用上了,這些廣告總是建構一種邏輯——「身體虛弱是將患大病的徵兆」,以遂行其藥物之熱銷。連玲玲還從消費文化中發現,當時「健康」已成為一種審美標準,許多打著可以健身、返老還童,甚至可以萬病回春的運動休閒商品,皆於市面上大行其道。這種虛弱的身體觀,可從中醫觀點來解釋為何與本書的主題相關。傳統中醫認為,腎精氣不足時,會出現智力減退、生殖功能衰退、骨骼發育不良等病症;又可說是「精髓不足」、「髓海空虛」之症,亦即腎氣虧虛將導致各種大病發生,而腎氣虧虛又常與男歡女愛、手淫等縱慾行為有關,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大宗的補腎、補養的廣告會在這個時代中出現。為此,我們已知道百年前人們對於禁慾和縱慾的一些觀點,也約略知道當時補養類藥品的趨勢。不過,目前研究多是點狀式的,並沒有能將慾望、虛弱、疾病和藥品等四者進行一緊密的結合。在衛生史中,人們為什麼在近代要同時追求身體衛生與藥品科學,本書著重醫療、身體觀和藥品的歷史對話,思想與物質文化史並重,分析當時民眾對身體內在虛弱的恐懼,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連結。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以人文歷史的視野來看待性與身體的關係,理解近代人們心態的層面,而不單只是從現代醫學「純科學」的視角來看問題。故本書將會深入分析這些現象,並探討過往學者較為忽略的新式藥品,包括荷爾蒙、鎮靜劑、壯陽藥和一些中醫補藥、食補等技術。其他的研究回顧,不足之處,本書將於各章開頭逐一介紹,俾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相關研究。
三、 近代史的小關懷與大視野
筆者在《「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一書中曾論及縱慾、男女之房事對發燒、發炎(古代中醫稱「熱病」,包括某些傳染病)等疾病康復的負面影響。包括「陰陽易」、「勞復」等病名,其實都牽涉到罹患熱病後未痊癒就行房、縱慾,將對熱病之調養具有重大的危害;而縱慾將會導致身體虛弱,使腎臟中的精氣流失,古語稱「不藏精」,人類將因此更容易罹患熱病,而且罹患後也將愈發嚴重,難以治療。中國人相當害怕「精」漏失於身體之外,例如中醫何廉臣(一八六一∼一九二九)曾說過:「睡宜常屈足側曲睡,不致失精,使不氣滯於百節。」其實,古代所謂的「精」不完全是指「精液」,比較多的是指腎中所藏之「精氣」,而且治療腎臟疾病還有很多面向,並非只有縱慾、虛弱會導致腎病。但
在近代縱慾致病的論述中,「精」被形質化且愈來愈狹隘地偏指「精液」,而原本用來藏精之腎臟一旦虛弱,也被認為是許多性疾病的源頭,於是形成了華人社會最害怕的「腎虧症候群」。本書除了梳理這些疾病外,還著重中西醫的近代對比解釋和新藥品的治療策略。不單
如此,中醫還有非常多的論述,包括女癆疸、百合病、遺精癆等病,都與縱慾之後導致的「虛弱(勞)」有關,書內都有相關的內容。筆者長期以來關注中醫疾病史研究,從個人日常生活衛生觀談「慾之為病」,此僅舉一例於緒論中簡介。中醫惲鐵樵(一八七八∼一九三五)談古病名「尸疰」,認為是癆(勞)病的一種,此病未見於西醫病名,初起時容易傷風、久咳不癒,男子遺精、女子多帶下,終致臥床不起。惲氏並言:「直至將死之前數日,面色不變,故又謂之桃花疰,疰字,本是注,去水加疒,此病一人死,則傳染其同血統之一人,六七年後再死,如此輾轉傳染不已,如一器中水注入另一器。」得了這種病,身體已經很虛弱,故被呼籲絕對要禁慾,不能碰女色。另一位中醫張菊人(一八八三∼一九六○)說,他治療過兩個癆病病人,一死一生;死的那個病人,就是因為不遵醫囑,不斷行房縱慾,終究導致死亡;另一位活下來的病人,乃由於他的妻子聽從醫者建議,必須「分床三年」、勵行禁慾,於是乃獲重生。張不禁感嘆道:「癆症戒色,實為保命良方。」在中醫理論中,影響疾病康復的因子有許多面向,把「禁慾」一事擺得這麼重要,著重虛勞與色慾之關係,怕也是民國時期的重要「衛生」特色吧。在本書中有相當多論述,皆圍繞此範疇而展開。
緒論:恐懼「虛弱」的時代(節錄)
一、 緣起
國小四年級時,第一次看到同學帶到學校的黃色書刊,裡面有各種大人口中「不堪入目」的圖片,但在一個兒童心中其實是感到既驚訝又好奇的,但卻沒有任何人可以詢問,也不知怎麼學習背後的知識。上了國中之後,臺灣五、六級生的經驗都差不多,《健康教育》課本內有關男女生殖器官和性教育的課文內容,不是被省略,就是被匆匆帶過,至今仍因為「大考不考」,而被中等、乃至高等教育忽略。反正老師不多談,大考不會出,我們繼續懵懂,在青少年時期持續偽裝純潔天真。「長大後你就什麼都知道了...
作者序
如何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中國史?
王文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民國時期時在上海發行的《婦女雜誌》,發行量甚廣,影響也大。一如當時若干雜誌,雜誌設有醫藥衛生問答的專欄,為讀者提供服務,頗受歡迎。一九三○年初在由西醫程翰章醫師所主持的「醫事衛生顧問」專欄中,刊載包含編號七百零一與七百零四兩則問答:
余自十五歲春季發育之後,每夜常夢遺,多至三四夜遺洩一次。日間精神甚覺疲倦,而記憶力也不比兒童時靈敏。據醫生謂結婚之後能愈。故余於今歲三月末結婚,現已過四月,終無效驗。請先生指示何藥可治?
答:夢遺,是神經衰弱的一種症候。應先著手治你的神經衰弱症。Spermin注射,可以試得。
余體質素弱,現年近四十,患有健忘、怔忡、失眠、頭昏、眼花、耳鳴等症,此係何病?宜服何藥?
答:此係神經衰弱症。宜多休養,多食滋補食品,節慾,節勞。運動身體是很好的方法。藥效頗難。
以上這兩則史料,多少可以帶領我們回到《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一書試圖捕捉的民國社會。首先,大城市的醫療資源相較豐富,但就整體而言,民國社會的醫藥資源與訊息普遍還是不足。透過報刊問診覓藥,自然成為民眾管理疾病及保衛生命的管道之一。若放在當時常見的「醫藥問答」文類中,以上這兩位讀者分別提出的問診函頗為典型。即便各類資訊豐富,類似的診斷與醫囑不斷出現,但求診人還是希望透過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醫者,確認自身的病況與治療方法。
對病家而言,最關切者無非所患何病?如何處置?兩位讀者都直接希望程翰章醫師隔空開藥,以服用藥物此一最直接的方式根治痼疾。特別是民國時期,成藥市場蓬勃發展,報章與市街上各類藥品廣告五花八門。這些內容不一的廣告除宣稱可療治各類疾病外,也提供各類醫藥衛生資訊,並且投射出不同的關於正常健康身體的想像。在這多元豐富的治療文化中,訊息過多,卻也造成困擾。以上述兩則問答為例,遺精雖與健忘、怔忡、失眠不同,但同屬於邊界模糊的神經衰弱症的常見症狀。然針對遺精,程翰章醫師建議注射賀爾蒙補劑;至於常屬併發症的失眠、健忘等,他又語道「藥效頗難」。此一前後矛盾的景況,多少加劇一般民眾對其病況的擔心與恐懼。而隨著各類報刊上關於病狀與療法的反覆討論,加上醫藥廣告的大肆宣傳,民眾所面對的復原之路也充滿艱險坎坷。
最後,身體的虛弱、疲勞以及無法控制的情慾,不斷出現於類似的醫藥問答之中。這看似集體體驗的身體感與情緒,又是透過由傳統中醫與現代西醫概念混雜的語彙表陳。例如,在「醫藥衛生顧問」中,「神經衰弱」這清末方才被引進中國的新疾病,似乎毫不違和的與「遺精」、「怔忡」等中國既有的理解身體方式並置,甚至互訓。在這個新舊交陳的時代,各類概念、知識、藥品、療法爭奇鬥豔,一方面吸引病家與民眾的關注但也引發焦慮,另一方面也激起醫者間的論爭與攻訐。
以上隨筆論及的現象與議題,以及其間千絲萬縷的關連,包括筆者在內的諸多學者皆曾試圖一一理清。而這也正是皮國立博士的新著《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試圖探究的要點。本書採取的路徑,是透過中西醫身體論述、日常抗病技術、疾病的歷史、療法演進及其引發之爭議等方面,系統性地分析當時醫療與藥品文化具有之多樣性。除此之外,如書中所述,皮博士也希望從以疾病、藥品及情感為核心的醫學史研究,試探書寫近代政治與社會史的可能途徑。
皮博士是臺灣年輕一輩優秀的醫療史家。過去十五年間,已完成包括《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幾本專論,同數十篇相關的期刊論文及專書篇章。無論從中國或東亞醫療史學界而論,皮博士都可謂極為多產、努力不懈。而從過去求學歷程及研究成果觀之,他也勇於開發新議題,嘗試不同的研究取徑。若就其包括本書在內迄今研究成果而論,皮博士在史學方法及視角上有以下幾點特色。
首先,皮博士因為研究興趣及訓練背景,始終以中醫為主體書寫近代中國醫療史。眾所皆知,清末因西學東漸,中醫無論在知識的合理性與治療基礎上都備受質疑,直至今日。皮博士所關切者,是傳統醫療工作者如何在此一特有的險峻情境之下轉化,獲得新生命,展開新形貌。有別於若干學者從現代科學發展的角度描繪中醫如何受傳統觀念或意識型態左右,被迫改變,本書則透過非常多的例證,證明中醫如何重新主動且具創意地閱讀外來的概念與知識,使兩套原本不相容的系統得以匯通、融合。在此過程中,陌生的觀念非但可以被中國社會理解;甚至可以說,原本外來的概念由於嫁接於本有的知識系統之上,產生質變之餘,這混種的概念也得以流通得更廣。
其次,無論本書,或是之前《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等幾部著作,在在顯示皮博士對晚近文化史,特別是日常生活史研究方向的領略。外來與中國本有的概念之所以得以匯通,並非僅透過中國醫者的創意發明,尚須更龐雜、平凡的管道或手段為基礎。無論是醫藥衛生問答、醫普小文、教科書、養身書、衛生手冊、成藥廣告,乃至專業臨床報告,都是抽象乃至模糊的觀念得以有所感,且身體力行的物質基礎。在此意義上,看似龐雜的日常生活史研究,與我們常見的中醫思想史研究起了很好的互補作用。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身體感及情感的歷史早已成為若干文化史與人類學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書透過對於神經衰弱、遺精、春藥及節慾的概念、現象與實踐的整理與探討,為讀者記錄下民國時期豐富的情緒、感覺及情緒變化。虛弱及情慾遠非獨立出現,而是透過知識、訊息、藥物的流動,被不斷地召喚,賦予新的形式與文化意義,成為近似集體的體驗。
皮國立博士研究的另一個特色,是其立論奠基在對數量龐大、類型多樣的史料的梳理及分析之上。相較於若干人文或社會學者理論先行的取徑,醫療史領域常見論者專注於對特定歷史人物或經典典籍解析的作法,皮博士觀察的起點始終是對史料的系統性整理、篩選;無論是《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使用的大量、跨時段的日記與書信,或是本書中交錯疊加的各類文字與圖像材料皆然。在此同時,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也促使皮博士利用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性質不一的材料,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想像改變的歷程。
迄今有關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的歷史與文學研究數量不少,而《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一書的貢獻與特色在於首次系統性地對相關現象進行探討,並能結合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在此同時,書中相關議題的討論,也留有若干日後可開展的方向。例如,本書中所描繪的對虛弱、情慾的憂慮甚或恐懼,實際上隨著知識與藥品的跨國流通,普遍存在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的北美、西歐,乃至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各地。即便在當時西方人眼中所謂「文明發展水平低落」的非西方世界乃至於殖民地,當地受教育階層因與外來現代事物接觸,也產生神經衰弱及神經症的不良後果。關於此點,過去數十年間已有不少專論嘗試記載此類情感與疾病得以在特定國家與地區出現的社會文化情境以及物質基礎。而在這樣一個神經普遍虛弱的時代,民國時期各類醫者與民眾在理解與處理虛弱與情慾上開展出何種「中國特色」,本書各處雖曾略為碰觸,但並未深究,較為可惜。期待學界關於醫療的社會與文化史研究,可多點跨界的思考。
如何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中國史?
王文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民國時期時在上海發行的《婦女雜誌》,發行量甚廣,影響也大。一如當時若干雜誌,雜誌設有醫藥衛生問答的專欄,為讀者提供服務,頗受歡迎。一九三○年初在由西醫程翰章醫師所主持的「醫事衛生顧問」專欄中,刊載包含編號七百零一與七百零四兩則問答:
余自十五歲春季發育之後,每夜常夢遺,多至三四夜遺洩一次。日間精神甚覺疲倦,而記憶力也不比兒童時靈敏。據醫生謂結婚之後能愈。故余於今歲三月末結婚,現已過四月,終無效驗。請先...
目錄
導讀:如何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中國史?── 王文基
書序:當我們一起虛弱
緒論:恐懼「虛弱」的時代
一、緣起
二、研究回顧
三、近代史的小關懷與大視野
四、全書章節安排
第一章 性慾與健康:民國時期中西醫「節慾」之身體論述
一、前言
二、中西醫文化對「節慾」身體觀建構的異同
三、手淫、遺精之害的身體建構
四、中西「慾」之疾病觀點
五、節慾的中西日常技術
六、本章小結
第二章 從「補腎」到「荷爾蒙」療法:民國時期新式抗病技術與日常生活
一、前言
二、疾病與社會:新療法的背景
三、處在新、舊身體觀交會的近代中國醫學
四、日常疾病、藥物與荷爾蒙之關係
1.「性疾病症候群」:失精、不孕與陽萎
2.外感熱病與肺癆
3.戒煙法
4.神經衰弱與精神病
5.日常生活的性別視角:追求青春與美感
五、本章小結
第三章 縱慾與神經衰弱:憂鬱的歷史與身體
一、前言
二、傳統醫學的論述
三、「憂鬱症」的出現
四、更豐富的論述:近代中醫論「神經衰弱」
五、有關「鬱」的現代討論
六、本章小結
第四章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醫療史
一、前言
二、傳統中醫的看法與治法
三、鎮靜類藥物的治療
四、補養類藥物之一:營養、血、維他命等新觀念之引進
五、補養類藥物之二:補充「精」的原質
六、是強壯藥還是春藥?
七、本章小結
第五章 當中醫遇見荷爾蒙:臟器療法與科技爭議(1920~1949)
一、前言
二、內分泌學說之轉譯與應用
三、中醫對荷爾蒙概念的早期理解與應用
四、荷爾蒙療法的演化與應用
五、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導讀:如何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中國史?── 王文基
書序:當我們一起虛弱
緒論:恐懼「虛弱」的時代
一、緣起
二、研究回顧
三、近代史的小關懷與大視野
四、全書章節安排
第一章 性慾與健康:民國時期中西醫「節慾」之身體論述
一、前言
二、中西醫文化對「節慾」身體觀建構的異同
三、手淫、遺精之害的身體建構
四、中西「慾」之疾病觀點
五、節慾的中西日常技術
六、本章小結
第二章 從「補腎」到「荷爾蒙」療法:民國時期新式抗病技術與日常生活
一、前言
二、疾病與社會:新療法的背景
三、處在新、舊...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