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同志神話
《孽子》(標準字)Crystal Boys
2014劇場版幕後特輯
白先勇:當愛情到了那種地步,那已經超越肉體、超越性別,超越時代、超越生死……
在禁忌猶深的一九七○年代,白先勇以《孽子》深度刻劃同性戀者的「黑暗王國」,小說首頁,題獻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點出了他的創作初衷。
《孽子》寫同志情感,但又不局限於同志。白先勇曾說:「在《孽子》中,我主要寫父子關係,而父子又擴大為:父代表中國社會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對待下一輩、對待同性戀子女的態度——父子間的衝突,實際是個人與社會的衝突。」
或許,在同志題材不再如當年布滿荊棘的當前,像《孽子》這樣,以同志情愛挑動華人社會價值、激盪父子關係,寫出了足以超越階層、時代和地域的「人性」,才是《孽子》之所以為經典,無論原著或翻拍成電影、電視劇,都能感人肺腑的的原因。
此次搬上舞台,《孽子》由電視版的導演曹瑞原和知名劇場編劇施如芳攜手合作。全劇以「父子親情」為主,以「同志情愛」為輔,並藉由神話般的「龍鳳戀」貫串全劇,從親情和愛情兩個線索,架構出劇場版的《孽子》。
相隔卅年,《孽子》如何在重現當時的大時代氛圍之外,與廿一世紀的觀眾連結,讓這部小說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媒介繼續擴散,繼續蔓延,且能滲透出新的體悟與衝擊?在大幕升起之前,且讓我們先走進排練場,聽台前幕後的創作者們,現身說法。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充滿變動 回歸初衷
文字 本刊編輯部
跨過了馬雅曆法的二○一二末日說,世界並未毀滅,但迎接我們的,是更具挑戰並充滿破壞能量的二○一三年。回顧過去這一年,從洪仲丘案、黑心食品、九月政爭、廣大興案到大埔事件,都讓人有混亂、憂懼、迷惘的感受。
對表演藝術圈來說,去年亦是不平靜的一年。屏風表演班在經營高點宣布解散、營運十六年的新舞臺恐吹熄燈號、華山藝術生活節將成絕響、兩岸服貿協定的未止爭議……也為國內的表演藝術環境,帶來諸多騷動和不確定的因素。
《PAR表演藝術》雜誌在編輯群總結整理後,從生態和趨勢兩個面向,為讀者歸納出二○一三年十大值得關注的表演藝術事件和現象。
就生態面而言,文化部掛牌上路將近六百天,和表演藝術領域相關的政策,如「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延續文建會時期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華山藝術生活節」等都有一定效益,但如何持續累積,宣示文化部的視野和格局,有待共同監督,持續檢視。
台灣唯一一座由民間經營的專業劇場「新舞臺」,因所屬企業母體的搬遷,面臨關門的命運,讓表演場館不足的問題,更形雪上加霜。儘管表演藝術界發起搶救行動,台北市政府也積極介入,新舞臺的存廢,至今仍在未定之天。另一方面,屏風表演班也因靈魂人物李國修的辭世,無限期暫停演出。沒有李國修的屏風,如何繼續延續?或說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才是真正的「功德圓滿」?
懸而未決的《服貿協議》,其中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劇場經營,不免讓人憂慮資金背後,對於自由言論的壓制及避之唯恐不及的審批制度。中國市場大機會多,國內的表演團隊前進大陸,面對牢不可破的體制,必須抱持相當大的決心,不過,就算有所妥協,又能有多少效益?兩岸表演藝術的往來互動,若不建立公開且透明的交流平台,未來還是困難重重。
大環境紛亂變動,反映在創作上的,是藝術家對於創作價值的思索與回歸初衷的探問。
二○一三年最賣座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教我們重新思考人和土地的關係。這股潮流,亦出現在表演藝術中。創作者們走出排練場,或踏足城市廢墟,或回返原鄉,或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發展創作;而地方藝術節如台南、淡水,也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除了回歸土地人文,台灣現代劇場近年隨著新生代劇作家崛起,以及大量讀劇活動的出現,一改過去以「導演」為創作主體的趨勢,也可算是「文本傳統」的重返。
「微型劇場」成為近年國內表演藝術的另類趨勢,如「開房間」計畫、「公寓聯展」、「超親密小戲節」,雖各有不同的美學脈絡與創作觀點,卻不約而同訴求比小劇場更小的近距離觀演經驗。這樣的反向操作,實為對藝術創作追求量化、產業化的生態反動。同樣的,台灣的音樂劇發展,不追隨西方百老匯模式,而發展出「小品音樂劇」路線,光是這一年,就出現不少音樂類型多元、題材多樣、讓人驚喜的製作。
戲曲跨界,邁開步伐,不僅形式有更多可能,劇本取材挑戰性別、哲學、社會正義等議題,令人耳目一新。不少生力軍浮上檯面,如台前已成氣候的黃宇琳與蕭揚玲,幕後的編劇劉建幗,都讓人對戲曲前景樂觀看待。在現代劇場,視覺藝術人才的投入,透過材質與身體、空間的思索,物件的重新定義,向感知提問、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所打造出來的風景變化,甚為可觀。
除了十大現象回顧,本刊也為讀者選出二○一三年在戲劇、舞蹈和音樂領域最受注目的人物——舞蹈家陳武康帶領「驫舞劇場」走過十年,成績斐然;美術背景出身的導演李銘宸,在美學形式上的開創性,令人驚豔;拿下貝桑頌國際青年指揮大賽首獎的吳曜宇,初試啼聲一鳴驚人,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充滿變動 回歸初衷
文字 本刊編輯部
跨過了馬雅曆法的二○一二末日說,世界並未毀滅,但迎接我們的,是更具挑戰並充滿破壞能量的二○一三年。回顧過去這一年,從洪仲丘案、黑心食品、九月政爭、廣大興案到大埔事件,都讓人有混亂、憂懼、迷惘的感受。
對表演藝術圈來說,去年亦是不平靜的一年。屏風表演班在經營高點宣布解散、營運十六年的新舞臺恐吹熄燈號、華山藝術生活節將成絕響、兩岸服貿協定的未止爭議……也為國內的表演藝術環境,帶來諸多騷動和不確定的因素。
《PAR表演藝術》雜誌在編輯群總結整理後...
目錄
編輯室報告Editorial
2 充滿變動 回歸初衷
文字 本刊編輯部
專欄Column
演員的庫藏記憶
10 思念總在分手後
文字 李立群
講古—舞思舞想
11 藝術與宗教
文字 古名伸
藝饗天開
12 鋼琴不用帶,好運嗎?
文字 范德騰
一字一劇場
13 多(下)
文字 王嘉明
城市藝波Cities & Arts
紐約
14 同時演兩戲 演員演技大挑戰
文字 謝朝宗
柏林
15 莎夏.瓦茲舞團喊停 震驚德國表演藝術界
文字 陳思宏
倫敦
16 皇家宮廷劇院《美食家》 帶觀眾來場飲食冒險
文字 魏君穎
巴黎
17 兩位國立劇院總監新任命 宣告新的劇場時代來臨
文字 謝東寧
上海
18 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 打造弄堂裡的鄰居「民星」
文字 李翠芝
香港
19 從歐洲到中港台澳 探索劇場文本新趨勢
文字 陳國慧
藝號人物People
笙樂演奏家
20 吳巍 借一首笙歌,與世界唱和
文字 李秋玫
特別企畫Feature∕《孽子》2014劇場版幕後特輯
從小說到劇場的《孽子》
28 見證台灣文化演進的奇異旅程
文字 但唐謨
31 同志文學與劇場 從邊緣回到主舞台
文字 李屏瑤
原著自述
36 《孽子》的三十年變奏
口述 白先勇 整理 李玉玲
導演詮釋
40 在經典的文本裡做出新的味道
口述 曹瑞原 整理 李岳
44 黑暗王國裡的苦口婆心
唐美雲 變回女兒身巧扮楊教頭
文字 陳淑英
45 非常纖細,非常敏感
莫子儀 張起蒼鷹之翼說青春鳥故事
文字 陳淑英
46 一往情深的代價
吳中天 大火快炒的龍子
文字 陳淑英
47 抓不住的狂野
張逸軍 綢吊飛舞阿鳳的傳奇
文字 陳淑英
排練側記
48 青春鳥們的足跡是對現今世界的一道祝福
文字 李岳
即將上場Preview
「芭蕾舞星在台北」七度獻藝
54 璀璨的足尖 超凡的魅力
文字 張慧慧
驫舞劇場編舞新秀
55 劉冠詳《英雄》 以舞與父親「對決」
文字 詹傑
國光劇團歲末公演
56 公平正義看好戲 讓你安心過年!
文字 廖俊逞
演出評論Review
60 把都市咬破一個洞
評台灣海筆子《黴菌市場 默示錄》
文字 郭亮廷
62 一首壓抑的土地哀歌
評雲門舞集《稻禾》
文字 陳雅萍
回想與回響Echo
63 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
從民眾戲劇到帳篷劇
文字 鍾喬
新銳藝評Review
66 死亡及其複象
評楊.法布爾《死亡練習曲》、《藥讓我活下去》
文字 吳政翰
焦點專題Focus∕董陽孜的跨界旅程
68 赤子心海納百川 「騷」動中出入自得
董陽孜的跨界旅程
文字 孫得欽
專訪書法藝術家
74 董陽孜:創作必須要對得起自己,要「誠」
文字 張慧慧
話題追蹤Follow-ups
78 Play Different! 朝24小時不打烊劇場邁進
專訪臺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王孟超
文字 朱安如
特別企畫Feature∕2013表演藝術回顧
現象觀察1: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82 在新舊震盪之間 尋找文化新局
文字 于國華
現象觀察2:新舞臺吹起熄燈號!?
84 搶救藝術地標 商業與文化繼續拉扯
文字 李玉玲
現象觀察3: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86 靈魂人物隕落 說承繼太沉重?
文字 汪宜儒
現象觀察4: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88 創作腳踏泥土 尋索「心的距離」
文字 吳思鋒
現象觀察5:新作搬演雲湧,讀劇蔚為風潮
90 於是,重返「劇作家年代」?
文字 王友輝
現象觀察6:視覺藝術人才帶來劇場新向度
94 材質轉換劇場空間 編創突破混種定義
文字 周伶芝
現象觀察7:「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96 城市的臨時惡所 讓觀眾快樂「參與遊戲」
文字 郭亮廷
現象觀察8:小品音樂劇繽紛展現
98 熱情之聲不受限 困境帶來更多可能性
文字 白斐嵐
現象觀察9:新編戲曲觸角廣
100 題材創新不設限 新生代接棒尚迢遙
文字 劉美芳
現象觀察10:「服貿」是福是禍?「審批」大石擋路?
102 中國市場廣大 想進入得跨越「禁區」
文字 林采韻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3
104 陳武康 「驫舞」邁入十年 名揚國內外將登大舞台
文字 本刊編輯部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3
106 李銘宸 日常物件打造奇觀 開創劇場新美學
文字 本刊編輯部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3
108 吳曜宇 初次比賽一鳴驚人 聰慧潛質前途看好
文字 本刊編輯部
四界看表演Stage viewer
110 尋找當代英雄群像
2014香港藝術節預覽
文字 耿一偉
114 喚醒春天 喚醒現代
莎夏.瓦茲新編《春之祭》
文字 沈歲
116 《全民披薩》 反諷共產北韓
在南韓首爾藝術市集看金滉劇場影像實驗作品
文字 黃晴怡
118 世界的另一角
歐洲即興音樂節初探
文字 李世揚
藝視窗News
122 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由台北取得主辦權
文字 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藝活誌Behind Curtain
藝文人生
124 作家是個職業嗎?
文字 陳玉慧
劇場快門
126 撐著傘,你要向左還是向右?
攝影 許斌
幕後群像
128 把一件事情做到在行,就是藝術家
藝術行政洪凱西
文字 黃佩蔚
藝@展覽
132 杉本博司 提煉記憶的永恆
文字 吳垠慧
藝@電影
133 道地台味創意 陪你過新年
文字 田國平
藝@書
134 皇室支持的歌劇院—西班牙馬德里皇家劇院
《到全球戲劇院去旅行Ⅰ》書摘
文字 王嫈綠
藝@書
136 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文字 張慧慧
藝@CD
137 留住靈光乍現的那一刻
文字 李秋玫
138 節目掃描
整理 戴健宇
達人推薦—顏華容
編輯室報告Editorial
2 充滿變動 回歸初衷
文字 本刊編輯部
專欄Column
演員的庫藏記憶
10 思念總在分手後
文字 李立群
講古—舞思舞想
11 藝術與宗教
文字 古名伸
藝饗天開
12 鋼琴不用帶,好運嗎?
文字 范德騰
一字一劇場
13 多(下)
文字 王嘉明
城市藝波Cities & Arts
紐約
14 同時演兩戲 演員演技大挑戰
文字 謝朝宗
柏林
15 莎夏.瓦茲舞團喊停 震驚德國表演藝術界
文字 陳思宏
倫敦
16 皇家宮廷劇院《美食家》 帶觀眾來場飲食冒險
文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