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是一本探訪臺灣城鎮郷村在地文化的半年刊,而藍鯨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曾經看過一幅橫著的臺灣古地圖,綠色山脈的走向和稍微分岔的尾巴,以及李安《Life of Pi》那一幕短短十秒,卻是整部電影裡記憶最深刻的畫面,夜晚倒影的海洋星空中,從深海浮向水面翻轉的螢光鯨,就是這個地球上體形最大的動物了!同時也想喚醒並象徵著身為島嶼國家的我們,在外來文化與航向國際的同時,別忘了腳底曾經存留的珍貴歷史。
而《藍鯨》這本刊物的起源來自於自己是一個雜誌迷,看遍許多國家、不同語言文化的書報雜誌後,發現在日本蓬勃發展的出版市場之下,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那就是,有許多的獨立刊物喜歡以「地方」做為主題來介紹。譬如說我在京都ガケ書房找到的《JAPANGRAPH》,以47個都道府縣爲目標,一年發行一冊,第四期主題「群馬」,將地方已經延續幾百年的文化傳統記錄下來,像是從古代詩人的詞句中,依循文字細節中的時間點,透過現代攝影師拍攝,將當時詩人的情景揣摩出來,還有群馬縣獨特的八木節與沼田祭⋯⋯;另一本則是去年創刊的《TO》,側標爲「探索我們從未見過的東京」,將東京23區劃分成23期,製作過「足立區」和「目黑區」兩期,通常一般旅遊雜誌介紹東京,一種可能是告訴讀者哪裡的餐廳超高人氣一定要去吃、哪裡的景點因為某部電影取景過不能錯過、另一種則是根據主題性質企劃景點,導引遊客跟著路線走,而《TO》很不一樣,他去採訪在地的摔角選手、電影公司老闆、收藏家,從生活面挖掘真正居住在這裡起居、工作的人,每天去哪裡吃甚麼?都走哪條路搭乘地鐵上下班?並且找到他們堅持定居在此而非他方的原因;除了這兩本雜誌之外,還有《d design Travel》、《Knock》、《Transit》、《The Collective Quarterly》、《Boat》……。
第一次看到其中一本同樣一期介紹一個日本都道府縣的《d design travel》,就很興奮的和身旁朋友說,也許我們也能來做一本以臺灣縣市的版本,不過友人卻回了一句:「但是臺灣沒有像他們有這麼豐富的內容啊!」的確如此,看過淡水、九份、安平、鹿港、三峽、大溪、鶯歌等地的老街,似乎都是同樣的內容輪番重演,甚至在PTT八卦版還曾爭論過「有沒有全台灣的老街都長得一樣的八卦?」,但就在自己因為工作和網路的無遠弗屆,捨棄舊有經驗,以觀光客的身份,實際踏訪各地郷鎮,住在當地社區、吃在地門道攤販、甚至以地方特有的個性方式溝通之後,我覺得各個城市都還存留著各自獨特的性格,有些甚至還保留了清、日時期的傳統文化與人文風采,在走訪的階段,同時我也閱讀了前面所講的雜誌,也許能製作一本以「在地人生活」爲主題的雜誌,不僅能記錄這個時代的風景、還能深入了解並挖掘地方的特色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