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提問品質決定學習品質
教改話題總是引起臺灣社會廣泛的討論,事實上關注教育改革議題的不僅臺灣,世界許多先進更國家早在10年前,就各自為21世紀人才的教育進行規模或大或小的改革。臺灣第一次教改「九年一貫」已於2012年走入歷史,隨後是以「12年國教」為主軸的第二次教改,但此次又因會考分發制度與課綱議題風波不斷,彷彿整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符合考試而存在,無關乎義務教育首在發掘孩子的天賦才能或興趣志向,並引導其至適性的進階學習。若崇高的教育理念無法撼動長久以來以升學表現衡量能力的價值認知,既然考試這麼重要,我們就來談考試,而且談考試題目背後代表的公平性與能力。
在求學過程中,總有各式各樣的考試來評量我們的學習成果,臺灣學校中最常見到的成績表現方式就是「百分制」,最高滿分為100分,若成績低於60分就是不及格。還記得自己國中階段所有重要的學科項目如國文、英文、數學,老師在各種大小考中都規定成績少一分打一下,所以對我們這種成績不上不下的學生,每回總是要挨不少板子。
雖然現在已經少見這種處罰,但是計算成績的方式卻一直未有改變。現在的教育環境能以更正面的態度對待成績未達標準的學生是很好的進步,但是我們需要更進一步關心考試,尤其是考題的設計並探究分數後面所代表的意義。
目前評量考試的形式,依然左右家長與老師對成績分分計較的關注。關心孩子的成績並沒有錯,若分數的多寡代表學生學習的成果,到底普遍在學校使用的百分制所給的分數,每一分的差別能反映學生之間學習與能力上何種差異?如果有,我們的確需要關心每一分成績差別所說明的意義。但是若沒有明確定義能力上的差別,那為何孩子要接受每一分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對待?
我們以一份升學名校的國文科段考考卷的題幹,來了解當前高中考題設計的內涵及評量學生的條件為何?並且試著去區分高低分數差別所代表的能力差異為何?
以下是該考卷部分題目的題幹:
1. 下列各組「」內的字詞,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2. 下列文句完全無錯別字的選項為何(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3. 請依課文原意選出排列順序恰當之選項(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4. 以下「」內的字義,請選出不是名詞轉為動詞的選項(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5. 在語文之中,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觀念,對列比較而增強語氣,加深情感,使意義更明顯的修辭方法,謂之「映襯」。下列文句何者不屬之(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6. 下列文句中「」內的成語,使用錯誤的選項是(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7. 下列各詩句未用典故的選項是(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8. 下列有關「」內的數字,非實數的選項是(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9. 「草原上 每一條河流 / 都竭盡所能地在轉換著流向 / 迴旋 往復 從不遲疑卻也不逞強 / □□前行 這閃著光的曲折 路徑 / 除了河流母親還有誰 / 如此渴望去□□去潤澤每一株牧草的心」(彎曲的河岸—席慕蓉)上列新詩,缺空的字詞宜填入(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10. 下列「」內之字詞,何者不屬自謙之詞(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11. 誇飾是一種主觀的寫作技巧,以超過客觀事實的誇張舖飾,使人印象深刻。請選出屬於此種修辭者(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12. 主語不是動詞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動作行為的受事者,這種句式即為「被動句式」,下列文句屬於被動句式的選項是(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13. 假設複句是從句提出一種假設,主句說明在這一假設下產生的結果。下列文句屬於假設複句的選項為何(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14. 請選出下列「 」內字義兩兩相異的選項(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15. 下列有關詩人、作家的敘述,正確的選項為何(非語文常識/ 知識記憶)
若各位花點時間看完這15題國文題目,會發現這是張我們熟悉又稀鬆平常的試卷,正因為它是如此稀鬆平常,所以才能真實地反映目前國文試題所重視的學習目標,也因為我們視為稀鬆平常,才更需要了解這問題被忽視的嚴重性。現在換我們提出幾個問題來思考,請問這張考卷可否看出答對7題與11題的同學差異在哪?能力差別為何?各自要強化的學習能力是什麼?如何引導個別進一步的學習?如何在教學上給予差異化的補救?
如果您無法分辨,並不是您的問題,因為真的無法明確分別。這就難怪教師對於成績未符合期待的學生所給予的回饋多是「你要用功一點!」「多做一些考卷!」「這些課堂都講過了,你有沒有記起來?」「背熟一點,多讀一點」「你能要融會貫通!」,而不是從能力面向上「廣泛性的理解」、「推論性的思考」、「思辨性的省思」……等面向給予學生在學習上明確的提示,回應學生學習上的挑戰,同時有助於老師修正教學設計。
由於試題並沒有明確學習能力的定義與成績級別的量尺規範,以至於出題僅能由個別的經驗或教科書商提供過往試題光碟作為出題的依據來設計試卷。
當我們重視孩子學習成果的同時, 我們更要關心孩子面對的是怎樣的評量考題!
嚴謹而優質的提問品質,將會驅動學生優質的思考。若僅關注學生是否熟記答案,將會限制思想的成長,如果考題僅需要學生在既有的精熟記憶中搜尋答案,這等於暗示孩子無需思考,只要擷取精熟的記憶就能回答題目,但是這精熟的知識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領域中有多少施展的機會?即使老師有心補充相關延伸的資料,豐富了教學的廣度,但考題若未能脫離精熟記憶的出題模式,依舊無法改變學生學習的內涵與層次,從認知發展的層面來看,更影響孩子心智發展的完整性,以至於學生無力思考做複雜多重的推論,進行嚴謹的思辨並提出問題,連帶也難以培養自發性解決問題與自我檢視的後設能力。
目前全球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都在經歷一場從未面對過的典範移轉,真實生活中,我們不時可見擁有高學歷的人,陷於看不出問題,找不到答案的困境。延續過時的考題設計,如何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成為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確認問題並知道取得資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人?先進各國的教育當局,為提供給孩子未來面對巨大的改變的能力,延續國家的競爭力,相繼推動教育制度的改革,重新定義學生能力的指標。從學生的教育評量發展趨勢來看,當前評量測驗的定位與功能更接近學習的「健康檢查」,主要從了解學生學習成就為基礎、分析教學得失、以利改善教學設計,為學習困難進行診斷,輔以補救教學或個別化適性發展的機會。
這兩年臺灣的教育界活力十足,從翻轉教育的理念到學思達和許多熱血老師捲起的教學現場改變,都顯示臺灣第一線老師在教育上行動的能量與創造力,而這場由基層教師推起的典範移轉,能否跟上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內涵,讓孩子擁有「自我提升」的學習力,成為21世紀的人才,唯有評量考試內涵的改變,將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落實在我們考試設計的思維上,才能是臺灣教育內涵真正的改變,這將是實現教育改革最具挑戰性的最後一哩路。
總編輯 黃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