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11月手記
X世代建築教育-進行式及未來式
建築教育的本質為何?是一個專業(職業)的訓練,還是一個進行思想啟蒙的過程?應該都是。
過於強調大學建築教育只是一個進入職場的準備,則是業界一個頗為自私的「操用者」期待;但過於浸潤在虛幻以及不切實際的理念構築,則是學院偏頗的以管觀天。然面對快速的科技進化、動態社會、經濟轉型,知識在學院中被構築的過程挑戰重重。身為教育工作者更無不戰戰兢兢地自問自己:我們走在哪一條道路上?而這道路會是正確的指向嗎?
本期的《ta》是一個紙上展,展出以今年為主的建築系同學畢業設計中值得被觀察的內容。其主架構來自於四個展示類別:(一)建構的實踐、(二)社會的實踐、(三)設計類別成就、(四)建築教育的獨特成果/跨領域。此外有三個獨特被拉出來旁支區塊的呈現:結構與設計、跨領域合作、智慧新科技建築教育。
這樣的紙上展覽,一方面提供一個整體觀察建築教育的座標,也在散落於不同學校教育理念及成果中,提供一份可以被觀察出來的「建築教育的進行趨向」。
(一)建構的實踐。對於「建構」已成為這十年進程中,建築教育最大的質變內容。由實作開始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材料的真實接觸,讓建築教育更加具有實踐力。
(二)社會的實踐。在這一個領域中,學生的畢業設計多止於題目上的社會關懷,然而進入實地操演、進駐、社區參與或是移地執行,大多僅止於特定學校及老師的作業中,而少見諸於畢業設計案例中。如今,在青年參與社會、社會設計的概念引領中,已經有不少實際操作的出現。
(三)設計類別成就。設計類別的優異選項多來自於各校老師的推崇。過去年代的「優異作品」,可能在如今變得平凡;而如今在野界大開之後,「優秀」的組成似乎有了悄悄的改變。
(四)建築教育的獨特成果/跨領域。對於由建築學習進行跨領域/媒體、藝術、科技連接的設計獨特性,各校也各有資源給予學生支援,並在教育的層面上擴大學生眼界以及未來社會的需要。
此外這個紙上文件展覽中包含了一個特別選擇的studio作業展,這是一個以構造系統為主的成大四年級空間設計。對於加入這個展示內容,也代表這個社會必須更加真的面對建築/土木間的對立,並尋求新的合作可能。如今正在進行的「採購法」修法過程,以及之前因為美濃大地震引發的土木以及建築專業間的相互攻擊,都有一條無形將兩方區隔甚至互相綑綁的枷鎖。建築教育是應該好好面對相互的對話及理解了。
由陳珍誠老師所帶引的淡江大學智慧手臂工作室,是台灣建築教育中由90年代電腦3D繪圖化、2000初期CNC智慧切割化、2005之後的雷切、3D掃描、成型等製造化之後,進展到下一步robotic design的先驅教育單位。這無可限量的新學習在台灣建築教育系統中就剛剛萌芽不久,但也正是如此,我們將更加期待它的未來。
今年頗轟動的北美館X-Site是由一群非常年輕的建築師以及設計師所設計及執行。「偶然設計」&「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以一個非常「國際」的方式執行;專案期間由討論、設計溝通到最終的執行無不精彩及緊湊。由於團隊成員散佈世界各處,他們多以視訊會議進行溝通,而執行效能在互信基礎下,形成以一個二十四小時/跨時區的運作方式運行。
對於台灣建築教育的期待,莫過於要讓我們的人才站得上國際的舞台;期待這一個教育下所訓練的學生,當站到世界各地時都會是昂首挺然,並終將都有他們的一席之地。《ta》本期的紙上展覽便是試圖撥攏這些教育界的努力,並讓大家再仔細思索台灣建築教育的現在及未來。
總編輯褚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