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我的雜誌
每當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認識《科學月刊》的朋友時,通常介紹的第一句話大多是「這是1970年,由一群留美的臺灣學生所發起的刊物,希望透過科學傳遞知識、啟迪社會。」留學生一詞,在現今看來或許用不足奇,不過,在當年崇洋留學風氣正盛的社會裡,對於所謂「旅美學人」、「留學生」,總帶有一股敬畏之心。
而這股敬畏心理,不是創辦《科學月刊》的初衷,更不希望《科學月刊》淪為所謂「旅美學人」辦的雜誌。因為,在他們心中,有的只是將國外的科學發展透過文字、傳遞知識給讀者的小小願望,沒有任何優越、高明,更不希望這本刊物,淪為自說自話的象牙塔。直到現在,我們仍秉持這個信念,持續往「讓,生活即是科學」的目標前進。
「這是你的雜誌,不是我們的雜誌。不要被動地等待我們出什麼文章,便讀什麼文章。積極主動地把你的看法,你的要求,你的困惑寫出來,讓我們這個社會共有這份刊物罷!」這是節錄《科學月刊》創刊號〈這是你的雜誌〉文末的一段話,是當年創辦《科學月刊》前輩們,對臺灣讀者的期待。
「選擇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接受」,相較於知識匱乏的1970年代,在這個資訊不值錢的的今日更顯重要。如同近期香港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Anti-Extradition Law Amendment Bill Movement)」,天天瀏覽著電視、網路平台播送大量的報導和影像,要如何從中明辨是非,才能在有心人的操弄中抽絲剝繭,找出真相。儘管平面媒體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但回首《科學月刊》這一路走來,慶幸的是,我們在追求知識的同時,仍不忘科學事實至上的自由價值。
今(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邁德(Abiy Ahmed)在面對衣索比亞與鄰國厄利垂亞的邊界衝突時曾說,希望透過領土轉移,讓這些糾紛能在此世代結束。最後,期望這世界上的人們,也能如阿邁德一樣,為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和平而努力,讓充滿暴力與醜陋的流血事件不再發生。
主編 李依庭
目錄
News Focus
4 特殊感應裝置讓你下車不再粗心/數學能力男孩女孩一樣好
5 印度可望於2023 年展開金星探測之旅!
思辨之評
6 學界未盡的公共社會責任?從學術文章的付費巨牆談起/甘偵蓉
《科學月刊》五十周年紀念專輯
8 引言:從0到50從50到∞
10 從事科學教育半世紀以來的省思—為《科學月刊》五十周年而寫/劉源俊
14 《科學月刊》—墨香紙蘊半世紀/李依庭
20 轉動, 科學教育的齒輪—《科學月刊》與我/曾耀寰
22 傳授、傳播,然後傳承
24 傳遞知識、品味使然—一本科學刊物的使命/林翰佐
26 封面引言
28 封面故事一:諾貝爾生醫獎<基礎篇>-從腎臟細胞發現呼吸奧秘/許惇偉
諾貝爾生醫獎<進階篇>-破解細胞感測氧氣與缺氧調節之謎/賴銘志
34 封面故事二:諾貝爾物理獎-宇宙學/蔣龍毅
諾貝爾物理獎-系外行星/辜品高
38 封面故事三:諾貝爾化學獎-改變電器使用生態的鋰離子電池/顏宏儒
42 封面故事四:諾貝爾經濟獎-微觀田野實驗對抗全球貧窮/莊奕琦
專 欄
46 數不勝數:破解公鑰密碼學—死胡同變活巷弄/沈淵源
50 物換星移:夜空中的守望者—望遠鏡如何保衛地球?/林彥興
54 生生不息:汪洋中的一曲奏鳴—大翅鯨之歌/余欣怡
58 潛移默化:一濺你就哭—那些「催人熱淚」的化學物質/蘇順發
62 前瞻未來:地牛翻身也不怕—大橋抗震新標竿/周中哲、汪家銘、黃漠見
66 精選文章: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於生理學的研究成就/潘震澤
70 追憶年華:核磁共振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周三和
74 陶冶生活:不間斷的研究能量!日本福井盜龍重見天日/蔡政修
76 Live 科學:讓輪胎持續轉動—循環科技/謝育哲
78 書摘:《數學,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一門不教公式,只講故事的數學課》
News Focus
4 特殊感應裝置讓你下車不再粗心/數學能力男孩女孩一樣好
5 印度可望於2023 年展開金星探測之旅!
思辨之評
6 學界未盡的公共社會責任?從學術文章的付費巨牆談起/甘偵蓉
《科學月刊》五十周年紀念專輯
8 引言:從0到50從50到∞
10 從事科學教育半世紀以來的省思—為《科學月刊》五十周年而寫/劉源俊
14 《科學月刊》—墨香紙蘊半世紀/李依庭
20 轉動, 科學教育的齒輪—《科學月刊》與我/曾耀寰
22 傳授、傳播,然後傳承
24 傳遞知識、品味使然—一本科學刊物的使命/林翰佐
26 封面引言
28 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