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手記
「愛國」這件事,一直以來都是以這樣的莊嚴、崇高、 偉大形象出現:
它是一面掛在牆上,左上角不能比右上角高出一公分 (反之亦然)的旗子;一尊眼神和手指同時向著遠方 的銅像;一首曲調不管是莊嚴或激憤,你都得站直著 身子聽完的歌曲;或者一本揣在胸口,恨不得塞進心 裡的小書本子。
在這樣的「愛國」裡,不能少的是「距離感」。例如 什麼叫「總統 蔣公七秩晉三華誕」?轉譯出來就是 「姓蔣的總統73 歲生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實 體的距離不可少,語言的距離也都是必要的。
但曾幾何時,「愛國」可以變得輕巧貼心,你愛的國 如同你愛的人。我出身台灣,在某一個十月十日第一 次聽到「中華民國生日快樂」的時候,那是被一整套 新鮮的語言術打動的感覺,大概和如今一部分生長在 中國的年輕朋友,把自己的「國家」(nation),代 換成自己的「愛豆」(idol)一樣觸動吸引。
「在官方(男性)論述裡,她們愛的不止是流行文化(包 含偶像),還有祖國。『腦殘粉』與民族主義者的形象, 終於可以重合。」在這期的封面報導裡,作者來福深 度剖析了被稱為「小粉紅」的這一群「愛國青年」, 如何把「愛國」和「愛人(偶像)」這兩件事同構起來。 不管在過去的台灣或者今日的中國,這無疑都是一種 「與時俱進」的統治術,其結果是抽離公民對國家和權 力者的防備之心,而這「防備之心」,恰恰是實現具 有普世意義的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前提。
此外,在張可的評論,〈從中國70 年國慶,看「新 時代」中國民族主義如何生成〉一文中,則以「情感」 和「價值」兩個元素,解讀「建國70」和「中港矛盾」 兩起近期最重要的新聞事件。
提到香港,反修例引發的公民抗爭,迄今看不出任何 解決問題的途徑。街頭的「勇武派」和警察彼此不斷 升高對抗的強度,勇武派的想法是什麼?同時,反思 這場——可能是香港百年來最強烈的——政治風暴, 不可能僅僅是一起殺人案能夠引發。2014 年傘運以 來的受挫的公民社會、壓抑的思變民心,恐怕才是問 題的根源。這一點,評論者寫得很多,但這一次,我 們用一個「同學會」的故事〈雨傘5 年後,留下的我 們:搵食、抗爭還是移民?〉說給你聽。
青年奮力抗爭的香港,似乎是世界的縮影。事實上, 除了香港,在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智利⋯⋯等地也 都有青年抗爭的吶喊和火苗,〈以抵抗為救贖:亞馬 遜雨林深處的年輕世代女性〉也是一個全球青年抗爭的故事。
最後,東南亞是亞洲處在上升段的區域,不同的國家 發展階段不同,但同樣帶來希望。工業化和消費力高 歌猛進的越南,成為兩岸製造業爭相遷廠移轉的新據 點,〈搶灘越南,大陸商人被台商拋在身後〉是一篇 比較兩岸廠商遷徙策略的深度報導之作。而〈緬甸相 親團:跨國的愛情冒險之旅〉是一段河南老鄉和緬甸 女孩結成千里姻緣的故事,表面很輕鬆,但內層卻是 由性別、社會甚至國際政治揉雜成的一張斑駁圖畫, 可以輕鬆地看,更可以嚴肅地讀。
總編輯 李志德
Nov, 0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