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終結
一個沒有垃圾的世界,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是,節約使用資源並不斷回收材料的循環經濟願景,啟發了各行各業也鼓舞了環保人士。我們能做到嗎?我們負擔得起做不到的代價嗎?
我在阿姆斯特丹認識了一個人, 他告訴我,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暗流,那是77億人所使用的大量原物料及產品的流動,有著既神奇又具毀滅性的效果。或許可以稱之為人類共有的新陳代謝。一個涼爽的秋天早上,我坐在奧斯特公園一棟宏偉的磚造老建築裡,那是一座以彎曲的廊道、堂皇的樓梯和無用的小塔樓為特色的宮殿。
一個世紀以前,當荷蘭人還在從其殖民地印尼攫取咖啡、石油和橡膠時,就蓋起了這棟建築,作為殖民研究機構。現在則有各類公益慈善組織進駐。馬克.德威特服務的那一間,名叫「循環經濟」,與其他組織共同形成了最近蓬勃發展的一個國際運動,目標是要對我們過去兩個世紀以來
幾乎所有事情的作法加以改革,德威特說「如果需要一個確切的時間點」,那就是自蒸汽引擎興起以來的這段時間。
德威特打開一本小冊子,拉開一張他稱為「全球經濟X光片」的圖表。自然生態系的運作方式是循環的――植物從土裡長出來、動物吃植物、動物糞便滋養土壤。而工業經濟則不同,主要以線性運作。圖表上彩色、寬闊的四大類原物料流――礦物、礦石、化石燃料和生物量,從左邊湧流到右側,分歧又交織,成為滿足人類七大需求的產品。我們在一年內就收割了201億公噸的生物質,僅是為了餵養人類。化石燃料為那些車輛提供動力、為我們保暖,成為塑膠、變成各種物品。2015年流入經濟的總量為928億公噸。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如果你是會為人類的努力和巧思而讚歎的人,這一切甚至讓人讚歎。接下來,也就是在我們的需求滿足了以後所發生的事情,才是問題所在――事實上,是所有環境問題的根源。德威特用手指著圖表最右側的灰霧區塊,這片灰霧就是廢棄物。
他說明,2015年從這個星球挖出的原物料中,約有三分之二都從我們的指縫間溜走了。超過610億公噸、取之不易的東西就這樣流失,大部分都無可挽回地散落了。塑膠垃圾流入河流和海洋,施肥過的農田滲出的硝酸鹽和磷酸鹽也是如此。亞馬遜森林遭到砍伐以生產更多食物的同時,所有食物中卻有三分之一是爛掉的。只要一講到環境問題,就可能跟廢棄物有關。這也包括氣候變遷:氣候會變遷,是因為我們燃燒化石燃料並將其廢棄物――二氧化碳――散播到大氣中......
(未完待續 詳見本期雜誌內容)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專題訪問
我們該如何面對新型冠狀病毒?
採訪:鄭靜琪 攝影:周致
「病毒比病毒學家更聰明R N A 病毒一直在變化,發展疫苗是不是有效?我們抱持樂觀態度,不過必須知道沒有那麼簡單。」— 賴明詔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嚴峻的疫情,讓全球再一次面臨新興傳染病的威脅,我們該如何面對它?研究冠狀病毒的權威、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對此提出他的看法。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都是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冠狀病毒可怕之處是什麼?
冠狀病毒存在很多動物身上,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目前已知有七種,其中有四種會引起傷風、感冒或者腹瀉等小疾病,因此過去認為冠狀病毒不是很重要, 直到2003 年SARS 爆發,才發現第一個會引起嚴重疾病的冠狀病毒,當時大家都嚇了一跳,過去認為不是很重要的冠狀病毒竟然引
起這麼嚴重的病,接著2012 年爆發的MERS 病毒,也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疾病,而現在引起COVID-19 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能力比SARS 病毒更快、更強,這是大家現在很擔心的地方。
冠狀病毒是一種RNA 病毒,也就是它的基因是RNA,而人與動物的基因是DNA。RNA 的特性是很容易改變,原因是RNA 的合成過程不是很精確,經常出錯的結果就是造成新種的RNA,當新種的RNA 碰到其他物種的細胞,這些新的RNA 就成為新的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是人工合成的嗎?
現在生物科學發達,很容易可以人工合成RNA 或合成基因,但是合成冠狀病毒比較困難,因為冠狀病毒的RNA 特別長。
一般病毒的RNA 大約有一萬個鹼基,而冠狀病毒的RNA 大約有三萬個鹼基,在自然界裡,蝙蝠
的免疫系統可以容忍相當多種冠狀病毒,從基因序列來比較, 引起SARS、MERS、COVID-19的冠狀病毒,與蝙蝠的冠狀病毒是很相似的,所以科學家都同意,這三種冠狀病毒都是從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演化而來。
RNA 病毒的特性就是在繁殖過程中會不斷變化, 冠狀病毒的RNA 合成酶從一段RNA 製造出另一段RNA 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變化,在自然界繁殖的過程中,變化越累積越多,累積到一個程度就變成了新種,所以可以想像SARS、MERS、COVID-19 病毒就像兄弟姊妹一樣,它們的基因序列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SARS病毒是從蝙蝠跳到果子狸再跳到人身上,我們在它跳躍的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病毒基因的變
化。COVID-19 病毒也是源自蝙蝠冠狀病毒,但中間宿主目前還不清楚,有人說是穿山甲,然後再傳到人身上。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就是病毒在傳統市場裡和很多動物接觸,這也是往後應該管控市場活體動物的原因。
有人說新型冠狀病毒裡有一段基因不是在自然界可以產生的,並且猜測它是人工合成,甚至說是從實驗室流出的,我個人認為可能性相當低,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個說法......
(未完待續 詳見本期雜誌內容)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專題訪問
我們該如何面對新型冠狀病毒?
採訪:鄭靜琪 攝影:周致
「病毒比病毒學家更聰明R N A 病毒一直在變化,發展疫苗是不是有效?我們抱持樂觀態度,不過必須知道沒有那麼簡單。」— 賴明詔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嚴峻的疫情,讓全球再一次面臨新興傳染病的威脅,我們該如何面對它?研究冠狀病毒的權威、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對此提出他的看法。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都是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冠狀病毒可怕之處是什麼?
冠狀病毒...
目錄
專題訪問
我們該如何面對新型冠狀病毒?
研究冠狀病毒的權威、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對此提出他的看法。
採訪/鄭靜琪 攝影/周致
專題報導
垃圾的終結
「想在地球上好好生活,」《國家地理》雜誌環境主題資深編輯寫道:「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不要再浪費那麼多資源了。」這是循環經濟提倡者的目標⸺也就是從我們丟棄的大多數垃圾中汲取價值。這項願景啟發了各行各業也鼓舞了環保人士。但我們能做到嗎?我們負擔得起做不到的代價嗎?
撰文/羅伯特.昆濟格
攝影/盧卡.洛卡泰利
........................................P. 36
蜜蜂的祕密
一位攝影師以野外蜂巢為拍攝對象,捕捉到史無前例的影像,揭開了牠們賴以為生的技巧。
撰文/傑森.比特爾
攝影/英戈.阿恩特
........................................P. 62
奇博克女學生
這些曾被博科聖地綁架的奈及利亞倖存者,正將未來奪回自己手中。
撰文/妮娜.斯托克利克
攝影/貝內迪克特.庫森
........................................P. 74
是文化,還是虐待?
日本獼猴提供娛樂表演,也是文化象徵。但如今有愈來愈多人對牠們遭對待的方式感到質疑。
撰文/芮內.埃伯索爾
攝影/賈斯博.杜斯特
....................................... P. 88
行道先鋒
這些女性開創性的成就,照亮了國家地理的歷史,也為新一代的國家地理探險家開了路。
撰文/妮娜.斯托克利克
..................................... P. 104
影像故事
冰底下的世界
在阿拉斯加凍結的湖泊和池塘的冰中出現的氣泡,讓一位攝影師獲得靈感,同時也看見氣候變遷令人
警醒的證據。
攝影/ 梶田亮太
上下四方
㝷找通往未來的道路
這是一位創作《宇宙》系列影集的作者的懇求:讓我們將科學家告訴我們的話銘記於心。
撰文/ 安. 德魯彥
解碼自然
微生物藝術
洋菜幫助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培養細菌,同時也成為一種另類藝術的畫布。
撰文/ 珍妮佛. 曾( 音譯)
行旅世界
動身啟程
神聖高峰造訪這處位於希臘山上的梅提歐拉修道院建築群,你會為攀爬陡峭階梯的辛苦感到值得。
撰文/ 丹尼爾. 史東
細探究竟
美西單車行
騎著單車穿越一條長達229公里的偏遠登山小徑,將會看見美國西部的「一大片荒郊野地。」
撰文/ 亞倫. 格利
專題訪問
我們該如何面對新型冠狀病毒?
研究冠狀病毒的權威、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對此提出他的看法。
採訪/鄭靜琪 攝影/周致
專題報導
垃圾的終結
「想在地球上好好生活,」《國家地理》雜誌環境主題資深編輯寫道:「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不要再浪費那麼多資源了。」這是循環經濟提倡者的目標⸺也就是從我們丟棄的大多數垃圾中汲取價值。這項願景啟發了各行各業也鼓舞了環保人士。但我們能做到嗎?我們負擔得起做不到的代價嗎?
撰文/羅伯特.昆濟格
攝影/盧卡.洛卡泰利
........................................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