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新世界之路
各種新近的發現,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人類最初遷移到美洲的過程及時間的認知。現在的考古證據明確顯示,人類的進駐始於大約1萬5500年前,而不是過去認為的1萬3000年前。2014年,拜DNA分析技術進步所賜,使科學家首度得以為發現於蒙大拿州西部的安濟克(Anzick)遺址一具古美洲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其結果證實,現代美國原住民的祖先確實來自亞洲。
文化搖籃
公元前4000年後的某個時期,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現今伊拉克境內,蘇美人成功讓人類有史以來首度有糧食剩餘,自此開啟定居生活,建立了最早的西方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兩河之間的土地)南部的肥沃土地,因為有了灌溉技術,糧食收成足夠支持密集人口,匯集各行各業專家(書記、教師、木工、泥水師、陶藝家等工匠)的社會由此形成,並受某個宗教及政治上的精英統治。公元前3500年,技術、藝術與宗教儀式已成為這些市中心的特徵。
公元前2330年左右,在蘇美北方出現了全世界的第一個帝國。阿卡德人(Akkad)薩貢(Sargon)領導族人向聰明的蘇美人學習,與他們水乳交融,最後還超越他們。薩貢統治阿卡德50多年,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帝王之一,他所建立的王朝,直到孫子納蘭辛(NaramSin)在位時,其王權都還相當穩固,納蘭辛鎮壓叛亂並自稱為神,但是就在他死後不久,阿卡德王朝便跟著滅亡,他的教派也隨之瓦解。美索不達米亞的各城邦重拾權力,但最後因巴比倫城的興起而黯然失色,巴比倫最後成為另一個帝國的首都,其國力不遜於薩貢的帝國。
阿莫瑞特(Amorite)的統治者漢摩拉比(Hammurabi)在公元前1792年即位成為巴比倫國王,他既是幹勁十足的戰士,又是精明的管理者,他尊重蘇美、阿卡德和其他受其統治領土的傳統。漢摩拉比對敵人毫不留情,會摧毀忤逆他的城邦,但他也透過編纂一體適用於全國臣民的法典,以維持帝國的統一及穩定。
漢摩拉比的王朝只持續了幾代,就被叛軍顛覆,並被西台人(Hittite)和亞述人(Assyrian)等與他之前一樣殘酷的征服者推翻。儘管巴比倫人在公元前七世紀再度短暫掌權,並弭平了耶路撒冷的叛亂(對頁地圖),但他們最後還是被來自現今伊朗一帶的波斯人征服了。
波斯人的盛世維持了1000多年,擋住了地中海鄰國的入侵,並在美索不達米亞刻下了永久的影響。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家族在兩名機敏的軍事戰略家,賽魯士(Cyrus)大帝、及他的其繼任者大流士一世(Darius I)的領導下,掌控王權數百年。然而,在歷經與希臘諸城邦的長期爭戰之後,波斯王朝在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Alexander)大帝征服。亞歷山大死後,他手下的將領們把領土分為塞琉古(Seleucid)、安息(Parthian)和薩桑(Sassanid)等三個帝國。塞琉古及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衝突不斷,終因不敵而滅亡,但薩桑帝國固守其位在里海與波斯灣之間的領土,直到公元651年才被伊斯蘭人征服。
兩河之間的沃土
在地中海和波斯灣之間,圍繞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新月形豐饒土地,有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之稱。該地區北面環山,南面接壤沙漠,不但農產富饒,居住當地的人也有豐富的創新力。肥沃月彎不時充當歐洲與亞洲之間的生物及文化橋樑,成為貿易的十字路口,以及各式各樣糧食作物的生產地。
尼羅河王國
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是眾多圍繞尼羅河的富饒村莊,不像美索不達米亞那樣有快速發展的城市。每年夏天,位在遙遠南方的東非高地,季風帶來豐沛降雨,使一路北流的尼羅河氾濫,淹沒周圍鄉村,留下一層肥沃的淤泥,為農田補充沃土。尼羅河也是這些聚落之間的交通動脈,有助其國家的統一。*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來自上埃及(位於埃及南部、尼羅河上游)的國王納默爾(Narmer)率領部隊攻入尼羅河三角洲,征服了下埃及(北部)。納默爾的繼任者把首都設在三角洲南端、下埃及與上埃及交界之處孟菲斯(Memphis)。納默爾一統兩個埃及,開啟埃及第一個王朝,其後的埃及歷經30多個王朝的統治,長達3000年。王朝的長期繼承並不總是一帆風順,除了三個國力強盛而穩定的盛世,舊王國(Old Kingdom,約公元前2686-2180年)、中王國(Middle Kingdom,約公元前 2030-1640年)、及和新王國(New Kingdom,約公元前1530- 1075年)之外,各王國之間還有多次動盪,稱為中間時期。最初第一及第二個王朝的統治者花了三個世紀的時間,才把埃及凝聚為一個強大的政治體,足以支持各種大型工事,例如興建金字塔。隨著舊王國的崛起,第三王朝的統治者開始建造高聳的墳墓,希望他們的靈魂能在死後升天。埃及人對來世的迷戀,反映在令人驚嘆的吉薩金字塔(Giza,對頁)遺址,幾個世紀以來,它也形塑了埃及文化的特徵。然而,後來的王國統治者無法維持這些龐大工程的開銷,因此第五及第六王朝的國王們只能埋葬於匆促建成的小型金字塔中。這個所謂的第一次中間王國,在歷經一段時間的飢荒與動蕩之後,於公元前2030年左右結束,一位來自底比斯(Thebes)的統治者門圖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II)控制了上埃及,並征服下埃及,埃及再度統一,開啟了中王國時期。門圖霍特普的繼任者監督建造了一個大規模的灌溉工程,把孟菲斯西南部的綠洲法雅姆(Fayyum)變成了該王國的大糧倉。而位於南部、富含黃金的努比亞(Nubia),也幾乎全被埃及控制。接下來的第二個中間時期,埃及不斷遭受外部入侵,直到公元前1550年左右才又重新恢復對其領土的掌控,開啟了新王國。新王國豐足富饒,敬畏天神,貴族階層興建神廟獻給統治神阿蒙(Amun),發動戰事摧毀鄰國。但是到了公元前1000年,這些鄰國回頭攻打,埃及被一個又一個外族接連統治:包括波斯人、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人,最後被羅馬人在公元前30 年吞併。
中國
中國大約在公元前2200年沿著黃河播下了文明的種子(下),黃河沿岸沉積的黃土,為種植小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商朝君王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到大約公元前1100年期間統治黃河流域,當時人口不斷增長。商朝最後因叛亂被推翻,帶頭叛變者創立了周朝,並把王國從黃河以北擴展到長江以南。
漢朝
秦始皇去世後政局陷入混亂,繼位者接連更換;大臣互相刺殺;貴族、將領及農民揭竿造反。到公元前202年,一位農民出身的將軍得到了天下,其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漢王朝。在儒家教義的指導下,漢族文化不但強調教育,也重視藝術(如下面的漢代絲綢)。
絲路(右)。從公元前第二世紀開始,跨越崎嶇山脈及貧瘠土地的棧道及商隊道路網絡,連接起中國與地中海,長達幾個世紀。漢朝使節為價值不斐的中國絲綢開闢了通往西部的出口路線(紅色),不過旅程耗時好幾個月。一直到公元第七世紀,新的海上貿易路線(藍色)使貿易的利潤增加,沿著古代絲路的貿易才開始減少。
通往新世界之路
各種新近的發現,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人類最初遷移到美洲的過程及時間的認知。現在的考古證據明確顯示,人類的進駐始於大約1萬5500年前,而不是過去認為的1萬3000年前。2014年,拜DNA分析技術進步所賜,使科學家首度得以為發現於蒙大拿州西部的安濟克(Anzick)遺址一具古美洲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其結果證實,現代美國原住民的祖先確實來自亞洲。
文化搖籃
公元前4000年後的某個時期,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現今伊拉克境內,蘇美人成功讓人類有史以來首度有糧食剩餘,自此開啟定居生活,建立了最早的西方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兩河之間的土地)南部的肥沃土地,因為有了灌溉技術,糧食收成足夠支持密集人口,匯集各行各業專家(書記、教師、木工、泥水師、陶藝家等工匠)的社會由此形成,並受某個宗教及政治上的精英統治。公元前3500年,技術、藝術與宗教儀式已成為這些市中心的特徵。
公元前2330年左右,在蘇美北方出現了全世界的第一個帝國。阿卡德人(Akkad)薩貢(Sargon)領導族人向聰明的蘇美人學習,與他們水乳交融,最後還超越他們。薩貢統治阿卡德50多年,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帝王之一,他所建立的王朝,直到孫子納蘭辛(NaramSin)在位時,其王權都還相當穩固,納蘭辛鎮壓叛亂並自稱為神,但是就在他死後不久,阿卡德王朝便跟著滅亡,他的教派也隨之瓦解。美索不達米亞的各城邦重拾權力,但最後因巴比倫城的興起而黯然失色,巴比倫最後成為另一個帝國的首都,其國力不遜於薩貢的帝國。
阿莫瑞特(Amorite)的統治者漢摩拉比(Hammurabi)在公元前1792年即位成為巴比倫國王,他既是幹勁十足的戰士,又是精明的管理者,他尊重蘇美、阿卡德和其他受其統治領土的傳統。漢摩拉比對敵人毫不留情,會摧毀忤逆他的城邦,但他也透過編纂一體適用於全國臣民的法典,以維持帝國的統一及穩定。
漢摩拉比的王朝只持續了幾代,就被叛軍顛覆,並被西台人(Hittite)和亞述人(Assyrian)等與他之前一樣殘酷的征服者推翻。儘管巴比倫人在公元前七世紀再度短暫掌權,並弭平了耶路撒冷的叛亂(對頁地圖),但他們最後還是被來自現今伊朗一帶的波斯人征服了。
波斯人的盛世維持了1000多年,擋住了地中海鄰國的入侵,並在美索不達米亞刻下了永久的影響。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家族在兩名機敏的軍事戰略家,賽魯士(Cyrus)大帝、及他的其繼任者大流士一世(Darius I)的領導下,掌控王權數百年。然而,在歷經與希臘諸城邦的長期爭戰之後,波斯王朝在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Alexander)大帝征服。亞歷山大死後,他手下的將領們把領土分為塞琉古(Seleucid)、安息(Parthian)和薩桑(Sassanid)等三個帝國。塞琉古及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衝突不斷,終因不敵而滅亡,但薩桑帝國固守其位在里海與波斯灣之間的領土,直到公元651年才被伊斯蘭人征服。
兩河之間的沃土
在地中海和波斯灣之間,圍繞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新月形豐饒土地,有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之稱。該地區北面環山,南面接壤沙漠,不但農產富饒,居住當地的人也有豐富的創新力。肥沃月彎不時充當歐洲與亞洲之間的生物及文化橋樑,成為貿易的十字路口,以及各式各樣糧食作物的生產地。
尼羅河王國
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是眾多圍繞尼羅河的富饒村莊,不像美索不達米亞那樣有快速發展的城市。每年夏天,位在遙遠南方的東非高地,季風帶來豐沛降雨,使一路北流的尼羅河氾濫,淹沒周圍鄉村,留下一層肥沃的淤泥,為農田補充沃土。尼羅河也是這些聚落之間的交通動脈,有助其國家的統一。*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來自上埃及(位於埃及南部、尼羅河上游)的國王納默爾(Narmer)率領部隊攻入尼羅河三角洲,征服了下埃及(北部)。納默爾的繼任者把首都設在三角洲南端、下埃及與上埃及交界之處孟菲斯(Memphis)。納默爾一統兩個埃及,開啟埃及第一個王朝,其後的埃及歷經30多個王朝的統治,長達3000年。王朝的長期繼承並不總是一帆風順,除了三個國力強盛而穩定的盛世,舊王國(Old Kingdom,約公元前2686-2180年)、中王國(Middle Kingdom,約公元前 2030-1640年)、及和新王國(New Kingdom,約公元前1530- 1075年)之外,各王國之間還有多次動盪,稱為中間時期。最初第一及第二個王朝的統治者花了三個世紀的時間,才把埃及凝聚為一個強大的政治體,足以支持各種大型工事,例如興建金字塔。隨著舊王國的崛起,第三王朝的統治者開始建造高聳的墳墓,希望他們的靈魂能在死後升天。埃及人對來世的迷戀,反映在令人驚嘆的吉薩金字塔(Giza,對頁)遺址,幾個世紀以來,它也形塑了埃及文化的特徵。然而,後來的王國統治者無法維持這些龐大工程的開銷,因此第五及第六王朝的國王們只能埋葬於匆促建成的小型金字塔中。這個所謂的第一次中間王國,在歷經一段時間的飢荒與動蕩之後,於公元前2030年左右結束,一位來自底比斯(Thebes)的統治者門圖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II)控制了上埃及,並征服下埃及,埃及再度統一,開啟了中王國時期。門圖霍特普的繼任者監督建造了一個大規模的灌溉工程,把孟菲斯西南部的綠洲法雅姆(Fayyum)變成了該王國的大糧倉。而位於南部、富含黃金的努比亞(Nubia),也幾乎全被埃及控制。接下來的第二個中間時期,埃及不斷遭受外部入侵,直到公元前1550年左右才又重新恢復對其領土的掌控,開啟了新王國。新王國豐足富饒,敬畏天神,貴族階層興建神廟獻給統治神阿蒙(Amun),發動戰事摧毀鄰國。但是到了公元前1000年,這些鄰國回頭攻打,埃及被一個又一個外族接連統治:包括波斯人、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人,最後被羅馬人在公元前30 年吞併。
中國
中國大約在公元前2200年沿著黃河播下了文明的種子(下),黃河沿岸沉積的黃土,為種植小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商朝君王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到大約公元前1100年期間統治黃河流域,當時人口不斷增長。商朝最後因叛亂被推翻,帶頭叛變者創立了周朝,並把王國從黃河以北擴展到長江以南。
漢朝
秦始皇去世後政局陷入混亂,繼位者接連更換;大臣互相刺殺;貴族、將領及農民揭竿造反。到公元前202年,一位農民出身的將軍得到了天下,其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漢王朝。在儒家教義的指導下,漢族文化不但強調教育,也重視藝術(如下面的漢代絲綢)。
絲路(右)。從公元前第二世紀開始,跨越崎嶇山脈及貧瘠土地的棧道及商隊道路網絡,連接起中國與地中海,長達幾個世紀。漢朝使節為價值不斐的中國絲綢開闢了通往西部的出口路線(紅色),不過旅程耗時好幾個月。一直到公元第七世紀,新的海上貿易路線(藍色)使貿易的利潤增加,沿著古代絲路的貿易才開始減少。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