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免疫系統敵我不分
AI就是未來國力 專訪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
「運算能力」就像氧氣隨時隨地,不可或缺。AI只是運算,5G只是工具,有這麼好的運算,這麼好的工具,我們怎麼去改善我們的
生活,創造智慧的生活?
採訪/李家維、林一平 整理/彭琬芸 攝影/王竹君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的速度超乎人們預料。20年前,資訊科學家估計讓機器學會「基本常識」,得花上將近 20年;然而2021年8月號《科學人》的〈 AI設計精準抗疫蛋白〉則揭露 AI已在科學研究中扮演要角,甚至催生新世代疫苗。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疫情也引起全球更重視 AI、遠距與精準醫療。據估計,全球智慧醫療市場今年規模為 1840億美元,預估 2025年會達到 2760億美元,其中又以遠距醫療成長潛力最高。
廣達電腦( Quanta Computer lnc.)積極佈局 AI市場,把醫療列為核心服務之一,透過第五代行動通訊(5G)的高速網路與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聯繫,擴展 AI的功能。例如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建構「智慧遠距居家照護平台」,透過雙向視訊平台提供防疫期間的遠端醫療服務。
廣達電腦曾從桌上型電腦轉向筆記型電腦,接著又進入雲端運算,再踏入 AI與智慧醫療市場,每一次轉型都相當成功。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更以「 AI傳教士」的精神,推動 AI與雲端技術的整合,促進台灣的產業發展。
繼 2010年6月號〈雲端運算只是工具建立數位國家才是目的〉後,林百里再度接受《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林一平聯合專訪,分享他的見解。想走進「5G+AIoT」新時代,產業要如何佈局?政府又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下是專訪紀要:
結合雲端、端與IoT
《科學人》(以下簡稱問):我想起 10年前,你直言:「雲端時代來了,但很少人了解什麼是雲端。」那時候你下定決心打造新的廣達。兩年前你告訴我廣達大幅轉型,光是雲端,當年就賺了 100億元,現在肯定更多。我於是問你,下個世代的關鍵產業會是什麼,你說,當然是 AI,經過10年,證明廣達產業轉型如此有遠見,能不能為我們說明,在第三個階段AI產業的變化?
林百里(以下簡稱答):其實產業的這些演變,很早的時候已經出現了,重點是如何因應這些變化。廣達早在 2000年即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合作、 2004年與 MIT簽約,就是因為發現既有的運算工具( computing tool)還有所不足,而當時出現大量關於 AI 的論文,由此可看出:AI是未來( AI is the future)。所以,廣達的 AI 佈局非常早,這是因為我們的宗旨是要滿足人的需要,搞懂人類的行為,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廣達的定位是解決方案提供者( solution provider)。我們建構因應不同情況的運算工具,不只提供解決方案,我們也提供相應的工具(tool for solution)。
現代人,無論是誰,「運算」就像氧氣隨時隨地,不可或缺( computing is oxygen, anyone anytime anywhere need oxygen and computing.)。這句話說的就是雲端了,因為人們手上的裝置,沒有具備足夠大的運算能力來滿......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你準備好了嗎?
文/林一平
19世紀80年代,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巴黎的實驗室裡進行了大規模實驗,尋找治療狂犬病的藥物。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在兔子的脊髓中培養弱化的狂犬病毒,想藉由免疫反應阻止感染與發病。1885年,該療法首次成功應用於人體後,世界各地的患者都因為這種注射而獲得救治。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大約每千人接種這個疫苗,會有一人發展成癱瘓的疾病。這些病人康復後,證明禍首不是狂犬病毒,而是對兔子脊髓中的蛋白質產生了免疫反應。在少數人中,他們的免疫系統無法正確區分某些物質,因而發動攻擊,演變成免疫疾病。我們對這一進程的日益了解,是當今研究自身免疫力的基礎。
巴斯德是歷史上公認對人類最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他發現微生物是造成人類疾病的主要原因,控制病菌就可以治療、甚至預防疾病。他在傳染病與免疫學上的貢獻,使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都受到幫助。巴斯德曾說:「Dans les champs de l'observation le hasard ne favorise que les esprits préparés.」意思是,研究往往有運氣的成份,但沒準備好的人,運氣來了也沒用。準備好的人遲早會遇到重要的事,並予以完成。我個人做研究的態度深受巴斯德這句話的影響。
免疫系統非常複雜,「當免疫系統敵我不分」會發生什麼事?本期《科學人》封面故事聚焦於這個主題,著實因為全世界受到自體免疫疾病折磨的人越來越多。自體免疫疾病種類繁多,多半病因不明、無藥可治,然而若不加以研究,解藥不會從天而降。自體免疫疾病的求醫是一條漫長艱辛的旅程,系列文章中有多位作者、科學家亦遭受自體免疫之苦,由他們來訴說當今醫界對這類疾病的了解、如何探索新的治療方法,讀來特別動人。
本期我們特別專訪了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他暢談人工智慧(A I)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以及廣達為何以創造國際一流運算工具平台為職志。運算平台不僅支援工程,更成為發展數學、物理等科學理論的利器。廣達技術長張嘉淵則談到,廣達多年來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蹲點,共同發展最尖端的運算科技,這是以商業導向的台灣企業少見的做法。
廣達在智慧運算的多年佈局,正應驗了巴斯德的話:廣達的有心準備,十年磨一劍,這是運算爆發的時代,如今運氣來臨,就能水到渠成、順利掌握。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你準備好了嗎?
文/林一平
19世紀80年代,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巴黎的實驗室裡進行了大規模實驗,尋找治療狂犬病的藥物。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在兔子的脊髓中培養弱化的狂犬病毒,想藉由免疫反應阻止感染與發病。1885年,該療法首次成功應用於人體後,世界各地的患者都因為這種注射而獲得救治。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大約每千人接種這個疫苗,會有一人發展成癱瘓的疾病。這些病人康復後,證明禍首不是狂犬病毒,而是對兔子脊髓中的蛋白質產生了免疫反應。在少數人中,他們的免疫系統無法正確區分某些物質...
目錄
關於封面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苦不堪言,病症一再復發、藥物有副作用,這些巨大的苦痛如影隨形,讓人顯得渺小無助。現今研究對這類疾病相關的成因和分類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於推動治療進展,讓自體免疫疾病不再成為人們的夢魘。
特別報導
38當免疫系統敵我不分
文/費雪曼(Josh Fischman)
本該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何成了病因?憑藉遺傳學和生化科技的新發現,科學界現正發展更完善的療法。
40 來自體內的叛變
文/柯尼科瓦(Maria Konnikova)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有找不出病因、治療無效或遭質疑裝病的經驗,獨自承受自身免疫細胞叛變的漫長痛苦。
43自體免疫疾病錯綜複雜
文/班德(Maddie Bender)
圖表/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
資料整理/奎克(Miriam Quick)
自體免疫疾病至少有80種,但隨著新的研究結果發表,這種疾病的定義仍在變動。
46 禍首,不是免疫系統
文/蘇瑟蘭(Stephani Sutherland)
新研究發現,處於壓力下的身體器官,會主動吸引免疫細胞來攻擊。
名家專訪
30 AI就是未來國力
專訪廣達集團董事長
林百里
採訪/李家維、林一平
整理/彭琬芸
「運算能力」就像氧氣隨時隨地,不可或缺。AI只是運算,5G只是工具,有這麼好的運算,這麼好的工具,我們怎麼去改善我們的生活,創造智慧的生活?
34 企業更要抱持研究熱情
文/彭琬芸
學校和企業之間不該是單向的供應鏈,廣達電腦公司技術長張嘉淵從廣達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合作,看見研發、轉型與商機。
52 好發於女性的身體內戰
文/穆易爾(Melinda Wenner Moyer)
在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中,每五人就有近四人是女性,原因或許出自於性激素、基因,甚至是腸道菌。
57微調免疫系統精準治療
文/布羅德福(Marla Broadfoot)
醫治自體免疫疾病時,強烈鎮壓免疫系統是下下之策,科學家正在尋找更精準的治療標的,減少副作用。
64 與自體免疫疾病和平共處
文/鄭喬峯、許秉寧
身體的防護網失靈,患者的生活功能大受影響。現今對於自體免疫的認識以及治療皆有新進展,患者更有機會控制病情、迎向美好人生。
氣候變遷
68 阿拉斯加野火頻傳
文/簡特(Randi Jandt)、約克(Alison York)
全球暖化使高緯度地區溫度升高且乾燥,火災頻繁,野火正在改變北極景觀並加劇氣候變遷!
天文學
76韋伯望遠鏡廠房內幕
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
攝影/甘恩(Chris Gunn)
眾所期盼、接替哈伯的太空望遠鏡即將升空,讓我們一窺檢查與測試過程。
科學人觀點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你準備好了嗎? 文/林一平
10讀者論壇
12科學人新聞
自轉變慢地球存氧|極薄磁鐵展現新潛力|保護公海上的海鳥熱點|搖出均勻氣泡,採礦更環保|蜜蜂建築師|一覽世界科技進展|汞的散播途徑|毒牙演化奧秘|科學剪影|品管啤酒複雜風味|火星上的大水坑?
形上集 26知識vs.理解之二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28 細菌的悄悄話 文、圖/陳文盛
專家看新聞 90 新核能有迷思 文/尼金(Elliot Negin)
科學佐以詩文 92命運之道 文/莊永美(Monica Ong)
健康與科學 94止痛藥的風險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科學焦點 95 IPCC該提出氣候補救之道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
生物手記 96美麗菟葵新藥寶庫? 文/鄭源斌
科學人書摘 100避開心理偏誤,看清大局 文/摘自《大局思維》
圖表會說話 104美國乾旱漸趨嚴重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圖表/舍瑞爾(Cedric Scherer)、卡拉曼尼斯(Georgios Karamanis)
本期專欄「網上世代」、「談心說理」暫停一次
關於封面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苦不堪言,病症一再復發、藥物有副作用,這些巨大的苦痛如影隨形,讓人顯得渺小無助。現今研究對這類疾病相關的成因和分類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於推動治療進展,讓自體免疫疾病不再成為人們的夢魘。
特別報導
38當免疫系統敵我不分
文/費雪曼(Josh Fischman)
本該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何成了病因?憑藉遺傳學和生化科技的新發現,科學界現正發展更完善的療法。
40 來自體內的叛變
文/柯尼科瓦(Maria Konnikova)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有找不出病因、治療無效或遭質疑裝病的經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