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
巴黎總是一出場就搶戲。這座城市的景觀簡直就是從電影裡搬出來,催生了無數的書、電影和Instagram貼文。塞納河兩岸更有許多一眼就認得出的歷史建築。這些一望無際的如畫美景,讓巴黎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熱門觀光景點,但除此之外,這座城市的鵝卵石街道間還藏著許多祕密。
好比:聖敘爾皮斯教堂(Église Saint-Sulpice)有一座橫跨了整個中殿的神祕日晷。拉丁區(Latin Quarter)某座綠意盎然的廣場,藏著古羅馬競技場的遺址。宛如迷宮的地下採石場網狀系統,曾是二戰期間反納粹組織的避難所。某當代美術館前有根文藝復興時期的獨立柱,曾屬於某個據說很愛下毒的皇后,這柱子和當年專為她興建的宅邸相連,也是這棟豪宅僅存的遺跡。有個爵士俱樂部的地下室空間,曾是聖殿騎士團的祕密聚會所。巴士底(Bastille)廣場的地下墓穴有扇窗,可通往混濁的聖馬丁運河流域。
這個面積僅約105平方公里、小而美的法國首都,分成許多各具代表性的區(arrondissements),蘊藏層層歷史。每條街(rue)都有許多故事。我們何不就從起點出發?首先前往巴黎零點(Point Zéro),它鑲嵌在聖母院正門前廣場的地面,標示全法國所有道路的起點。你可以在這座人類住了幾千年的島上,從這面羅盤開始,追溯無數的故事,不過第一站通常會是附近的小橋(Petit Pont)。「20多個世紀以來,位置和名稱始終不變的一座橋。」歷史學家賈克.伊列黑(Jacques Hillairet)在1951年的《認識老巴黎》(Connaissance du Vieux Paris)一書中這麼形容。再往南走幾步,就能在巴黎最古老的街上追隨凱爾特人、羅馬士兵、中世紀學者和朝聖者的足跡。聖雅克街(Rue Saint-Jacques)是高盧帝國時代南北重要幹道,但早在青銅器時代就是主要道路。此處低頭可見有扇貝圖樣的青銅小圓牌,標示通往西班牙朝聖之路的終點——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抬頭或許還可發現某棟樓房立面有藝術家達利打造的日晷。光這條街就有說不完的故事。
再直直走下去不到五公里,夏宏通街(Rue de Charenton)藏著另一種標記。1726年,法王路易十五在巴黎周圍設置大理石牌(現只有少數留存),標示城市邊界,禁止建造新建築。¬但這些邊界牌擋不住巴黎從島上城市積極向外擴張的腳步,擴張的同時還把周邊的鄉村都吸收進來,最後甚至超出環城大道(Boulevard Périphérique)嚴格畫分的界線,成為今日的大巴黎。巴黎拓展自己的地域範圍,也用類似的手法向全世界輸出「巴黎」這個概念與迷思。
這個國際化的法國首都住了200多萬人,把大巴黎區也算進去的話,則多達1200萬人,是歐洲數一數二人口最密集的都市。居民在此生活、工作、遊覽歷史古蹟景點。巴黎的人口多元,其中兩成是第一代移民。這裡有大量移民,並不完全是殖民主義的緣故。法國有全歐洲最悠久的移民史,早在19世紀就接納多種文化在此融合。
剝開層層歷史
世人對巴黎總有無窮想像。本書接下來會帶各位挖掘這座城市誘人的寶藏、不為人知的歷史,和各式各樣的傳說。巴黎市政府推動許多計畫,細心保存巴黎的歷史古蹟,不僅是善盡保護責任,也是為下一代留下資產。「到巴黎欣賞古蹟之美的不僅是觀光客,也有當地居民。」負責文化遺產的副市長凱恩.塔耶布(Karen Taïeb)說。「我們讓公共空間傳達美感,人人都感受得到。你在街上就能摸到羅丹的雕塑作品。」
但巴黎不只是座露天博物館。21世紀的挑戰是在保護巴黎豐富的建築古蹟之餘,還得應付氣候危機的威脅。塔耶布說:「熱浪會越來越頻繁,所以我們一定得保存巴黎的美和古蹟,還要想辦法讓整個城市降溫。」
有時這些目標會互相衝突。例如最具巴黎特色的灰色鋅製屋頂,是19世紀奧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改造巴黎的傳世之作,但很會吸熱,碰上酷熱高溫就可能危害居民健康。這些鋅板屋頂甚至一度有機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鋅板屋頂是巴黎形象和美學的一部分,很多遊客和居民對它很有感情。但我們必須採取具體的行動。」負責巴黎氣候轉型的副市長丹.列爾(Dan Lert)說。「幫建築物隔熱就是最好的保護。」
全球許多城市都有所謂的熱島效應,也就是自然地表被吸熱的混凝土、瀝青和建築物取代,導致能源成本飆漲、汙染和疾病。種樹及綠化社區是對抗這些負面效應的利器。巴黎在2020年發起「樹木計畫」(Pan Arbre),目標是在2026年前種17萬棵樹。講到巴黎的建築古蹟,無論是為建物加裝百葉窗,或替屋頂隔熱,未來勢必得為了兼顧各種需求不斷努力。
「無論如何,巴黎永遠會是巴黎。」塔耶布說。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前言
巴黎總是一出場就搶戲。這座城市的景觀簡直就是從電影裡搬出來,催生了無數的書、電影和Instagram貼文。塞納河兩岸更有許多一眼就認得出的歷史建築。這些一望無際的如畫美景,讓巴黎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熱門觀光景點,但除此之外,這座城市的鵝卵石街道間還藏著許多祕密。
好比:聖敘爾皮斯教堂(Église Saint-Sulpice)有一座橫跨了整個中殿的神祕日晷。拉丁區(Latin Quarter)某座綠意盎然的廣場,藏著古羅馬競技場的遺址。宛如迷宮的地下採石場網狀系統,曾是二戰期間反納粹組織的避難所。某當代美術...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塞納河的祕密
巴黎的歷史(甚至法國的歷史),都與穿過市中心的塞納河密不可分。塞納河除了堤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還暗藏許多故事和寶藏,有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還有埋在地底的神秘支流。
巴黎為了即將在2024夏季揭幕的奧運會,卯足了勁要讓世人眼睛一亮。開幕式打破傳統,不在體育場舉行,反而搬到塞納河上。各國代表隊會乘船進場,預計沿岸的觀眾將有30萬人。
塞納河(Seine)與法文字「scène」(舞臺)同音,對聚光燈自然不陌生。它是藝術家和詩人的靈感源泉,也是連結巴黎與海洋的商業動脈。法國兩大知名藝人馬修.謝迪(Matthieu Chedid)和凡妮莎.帕拉迪斯(Vanessa Paradis)合唱的2011年暢銷金曲〈塞納河〉(“La Seine”)中這麼形容:「她豔光四射,自信十足……我明白我已深深著迷。」充滿神話與回憶的塞納河,是這座城市的命脈;河的兩岸則是這個城市崛起的出發點。沿著這條拿破崙所稱的「主街」,可見到巴黎許多知名地標昂然矗立,富麗堂皇。塞納河對這個城市的存在極為重要,甚至決定了建築物地址的號碼——與河垂直的街從最接近塞納河的地方開始編號;與河平行的街則順流把號碼往上加。
「從塞納河最能看出巴黎繼承了多元化的傳統。」負責運動、奧運會、帕運會及塞納河事務的副市長皮耶.哈巴東(Pierre Rabadan)表示。「巴黎人在歷史上、感情上,都和這條河分不開。」
奧運會的觀眾想必會陶醉於河上的美景,但這條河更令人讚歎的成就,肉眼或許看不見。塞納河原本因汙染嚴重,百年來禁止游泳,但巴黎市政府耗資約15億美元,展開規模與難度都相當高的河川整治計畫,淨化塞納河的水質。「奧運會讓我們加快了腳步。」哈巴東說。「沒有奧運會,這個計畫可能還得再花十年……我們有責任在2024年前做出成果,這得靠巴黎和上游幾個城鎮彼此協調。我們的目標是讓奧運會留下長遠的影響,讓民眾可以重回塞納河游泳。」
2024年夏季,全世界一流的游泳健將會在塞納河中競逐三大項目:馬拉松游泳、鐵人三項及帕運鐵人三項。
第二章
王室與聖徒
法國成為共和國之前,歷代君主藉由宮殿、堡壘、教堂,和許多不為人知的遺物,在巴黎留下他們的印記。在這些隱秘遺跡訴說的故事中,主角是巴黎的虔誠聖徒,和立國的歷任國王與王后。
巴黎是神話和傳說的泉源,這裡的都市地貌處處是故事。首先講到傳教士聖丹尼(St. Denis),他積極勸人改信基督教,後來成為巴黎第一位主教,在公元250年左右被羅馬祭司處決。據說丹尼在被斬首後,捧著自己的頭顱走了好幾里路,邊走邊講道,直到不支倒地——他倒下的地方就是今日的巴黎市郊的聖丹尼市。故事中他被斬首的山丘則稱為蒙馬特(Montmartre),意思是「殉教者之山」。他的墓成為眾人尊崇的朝聖地,於西元775年由查理曼大帝奉為修道院。到了12世紀,再由該院院長蘇傑(Suger)改造為壯觀的巴西利卡(basilica)式聖殿——當時無人見過這種長方形的教堂。日光透過大片彩繪玻璃窗流瀉一室,讓整座聖丹尼大教堂浴在燦爛的光影中。之後的聖母院及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
等知名教堂,都仿效了這種建築形式。法國歷任多位君主都選擇葬在聖丹尼大教堂,讓此地成為王室陵墓。
這座大教堂是法國首座哥德式建築。在裡面走一圈,也等於認識法國史上多位王室名人。7世紀法蘭克王國的國王達戈貝爾特(Dagobert)是第一個葬在這裡的法國君主,到了13世紀,後人又建造一座巨大的墓碑向他致敬。聖丹尼大教堂內共有70座墓碑和臥像,紀念從墨洛溫王朝、加洛林(Carolingian)王朝、卡佩(Capetian)王朝、瓦盧瓦(Valois)王朝到波旁(Bourbon)王朝的國王。(講個有趣的史實:1550年代亨利二世的王后凱瑟琳.德.梅迪西〔Catherine de Médicis〕,曾吩咐為她雕刻墓碑的藝術家仿照義大利畫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把她雕成維納斯的樣子)。甚至有個水晶容器裝著路易十七的心臟,也就是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內特(Mary Antoinette)的次子。
儘管王室陵墓在法國大革命期間(1789-1799)遭到大肆破壞,遺骨被扔進亂葬坑,所幸陵墓的雕像保存了下來,在透過彩繪玻璃窗照進的日光下散發動人的光澤。聖丹尼大教堂之所以是蘇傑院長心目中的「光之殿堂」,關鍵就在大片的彩繪玻璃窗,它不僅是非凡的藝術成就,造價甚至高於建造教堂的石材。為了保存原作,大教堂已經移除原本的彩繪玻璃窗,但有兩片1140年至1144年間製成的彩繪玻璃,現存於克魯尼博物館。
第三章
地下世界
巴黎的街道下方,有個地下世界存在於黑暗中。這一層層的迷宮中有地鐵隧道、下水道,最底下還有廢棄採石場的龐大網絡,包含巴黎地下墓穴著名的藏骨室。這個地下世界始終令世人驚歎不已,開啟無盡的想像空間。
巴黎地平面可見的傳奇歷史建築、壯麗的教堂和代表性景點,建材都是中世紀起從地下採石場挖出的石灰岩。這些採石場在地底形成錯綜複雜的龐大網絡,產出的石灰岩非常珍貴,甚至成為出口生意,經塞納河運送出國。整個網絡的地底隧道向外蔓延約320公里,嚴禁外人進入。儘管採石場歷經歲月洗禮而廢棄,但所謂的地下城市迷(或說城市探險家),還是忍不住誘惑,從人行道上的人孔蓋和祕密暗門擅自闖入地下,往往引得巴黎的專屬巡警隊(暱稱為「地下警察」〔cataflics〕)對他們窮追不捨。這群人在地下的種種事蹟成了傳奇:在歷史悠久的採石場牆上畫塗鴉,開夜間迪斯可舞會、非法藝術展、祕密電影院。連法國億萬富翁澤維爾.尼爾(Xavier Niel)也戴起頭燈,扮成地下城市迷。幾世紀以來,走私販、釀酒商、菇農、二戰反納粹組織成員都占用過地底隧道;如今這些喜歡追求刺激的人也步上他們的後塵。
「地下城市迷」(cataphiles)一詞來自地下墓穴(catacombs)——因為廢棄後的採石場有部分區域成了世界最大的藏骨室之一。它位於巴黎南邊第14區,深入地下近兩公里處,放置了約600萬名巴黎人的骸骨。這裡是唯一可以合法探索地下隧道的地方,自然成了熱門觀光景點,2022年吸引了將近60萬名遊客。
巴黎地下墓穴的起源要說回1774年一場驚人的意外:丹費荷—霍許侯廣場(Place Denfert-Rochereau)現址附近某條街的地面突然塌陷造成天坑,吞噬了整條街的樓房。當時巴黎的地下採石場網絡就像滿是洞洞的乳酪,其實並不穩固,隨時可能出事,也有倒塌的風險。為避免更嚴重的災難,法王路易十六於1777年任命建築師沙勒—阿克塞爾.吉尤蒙(Charles-Axel Guillaumot)為採石場總督導,繪製詳盡的採石場地圖,讓地道成為安全的環境。他率領工程團隊補強支柱、設置刻有地面上街名的標示。這些刻在石壁上的街名與數字,為這個被遺忘的地下王國畫出了地圖。
第四章
學者與創新
有個煉金術士用點金石發現長生不老的秘密。與聖杯有關的神祕「玫瑰線」穿過巴黎,把聖敘爾皮斯教堂的中殿一分為二。是不是很耳熟?暢銷書和好萊塢大片講的故事不僅是天馬行空的幻想,也是依據史實。
中世紀的巴黎是人文薈萃之地。卡佩王朝的歷任國王使它成為法國王室權力中心;商人把這裡漸漸發展成商業樞紐;剛落成的聖母院象徵巴黎是宗教之都。但巴黎最重要的發展或可說是13世紀成立的巴黎大學,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這重大的歷史事件,讓巴黎一躍成為學術重鎮,也是當時傑出學者與思想家大顯身手之地。
聖母院是這段演變進程中的核心。法國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就是12世紀在聖母院周圍成立的神學院。「聖維克多修道院(Abbaye Saint-Victor)位於聖吉納維夫山(Montagne Sainte-Geneviève)山腳,是第一個學術中心。」 法國國家圖書館的中世紀手稿部門負責人夏洛特.德諾爾(Charlotte Denoël)說。「這所學校是因為偉大的導師——聖維克多的雨果(Hugues de Saint-Victor)而聞名。他創作了一本巨著,彙整自古以來所有的人類知識,書名是《教學論》(Didascalicon)。」這本書有部分文稿現存於國家圖書館,從書的狀況就看得出當年眾人辛勤研讀的程度,羊皮紙已經磨到非常薄,還有許多學生寫的註釋。
(本章第一小標之前的文字在各章中最短。但若要繼續往下譯,就會出現小標沒多久又得截斷的情形。考慮時間因素,還是在此打住。)
第五章
大快朵頤
巴黎是全世界一流美食之都,不僅吸引頂尖的廚師到此一展長才,也讓熱衷品嘗這些廚藝結晶的饕客前來朝聖。巴黎還有許多藏身各個角落的美味,從都會葡萄酒莊到屋頂農場,在在向世人展現這個城市不僅以美食享譽天下,更有數百年傳統和不斷創新廚藝的精神。
一聽到「巴黎」兩字,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會是:濃濃奶油香的可頌;擺滿臭乳酪的市場小攤;不惜排隊幾小時也要買到的超精美甜點;從Instagram崛起、粉絲超過1000萬人的法國甜點主廚塞德利克.葛雷(Cédric Grolet)——他最招牌的就是唯妙唯肖的擬真水果甜點,讓大家對法文「Faire du lèche-vitrine」這個詞(字義為「舔窗戶」,引申為「櫥窗購物」)超有感。
巴黎對美食的熱愛早已融入這個城市的自我認同。這裡的社交儀式源自烹飪史;餐廳文化則是用儀式表現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不斷精進。就連巴黎的街名都反映了與美食相關的傳統。好比市區內人口與美食都很密集的行人徒步區「卡代街」(Rue Cadet),是以18世紀的園藝工卡代兄弟命名,他們當年在這條街上開闢了知名的蔬果農場。「格拉謝荷街」(Rue de la Glacière,冰櫃之意)令人想起過去的居民從冰封的比耶夫河切割出冰磚放在井中貯存,以備夏季冷藏之用。「布朗吉街」(Rue des Boulangers,烘焙師之意)可能是向中世紀的烘焙師致意。「帕荷蒙提耶¬大道」(Avenue Parmentier,延伸為馬鈴薯製或含馬鈴薯之意)則是表彰農藝學家帕荷蒙提耶(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的貢獻——當時法國民眾對馬鈴薯很有成見,頗為排斥,但他¬極力推廣食用馬鈴薯的益處。
法國的高超廚藝早在中世紀就有紀錄。「現在我們可以透過美食的不同層面和角度,用別出心裁的方式遊覽巴黎。」名美食評論家兼廣播主持人法蘭索瓦—黑吉斯.古德利(François-Régis Gaudry)說。他也是《來吃巴黎!世界最知名美食之都指南》(Let’s Eat Pari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he World’s Most Famous Food City,2023)一書的作者。這本書完整而詳盡,好似色香味俱全的巴黎烹飪史之旅,特別是他的美食同業也在書中露面。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具代表性的景點,有很多是遊客不太會注意的,對喜歡冒險嘗新的人來說,可能是隱藏版的驚喜。
第一章
塞納河的祕密
巴黎的歷史(甚至法國的歷史),都與穿過市中心的塞納河密不可分。塞納河除了堤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還暗藏許多故事和寶藏,有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還有埋在地底的神秘支流。
巴黎為了即將在2024夏季揭幕的奧運會,卯足了勁要讓世人眼睛一亮。開幕式打破傳統,不在體育場舉行,反而搬到塞納河上。各國代表隊會乘船進場,預計沿岸的觀眾將有30萬人。
塞納河(Seine)與法文字「scène」(舞臺)同音,對聚光燈自然不陌生。它是藝術家和詩人的靈感源泉,也是連結巴黎與海洋的商業動脈。法國兩大...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塞納河的祕密 12
第二章 王室與聖徒 30
第三章 地下世界 46
第四章 學者與創新 66
第五章 大快朵頤 80
前言
第一章 塞納河的祕密 12
第二章 王室與聖徒 30
第三章 地下世界 46
第四章 學者與創新 66
第五章 大快朵頤 80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