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是一本探訪臺灣城鎮鄉村在地文化的半年刊雜誌,每一期編輯團隊踏入尋常小鎮,逛進菜市場裡得知在地新鮮食材、從街坊巷弄各式建築中感受時代演進的痕跡、認識在地居民理解他們堅持居住在此的原因、探掘存留在這裡許久的傳統工藝技術⋯⋯,我們相信在臺灣的每一個角落,都還存在著許多你我都不曉得的人文風景,讓我們再一次重新認識這座島嶼吧。
官方網站 http://thelanjing.com
臉書專頁 http://facebook.com/thelanjing
章節試閱
百年前填蓋的海埔新生地
看見三代歷史縮影
去年十月份,正在和友人們商討著如果要來做一本介紹臺灣的地方誌,那麼第一期的創刊號該選在哪個地方呢?就在大家丟出許多天馬行空的理想地點之餘,臉書的動態上傳來時常會被許多朋友分享的日治時期比對現今模樣的建築、街景照片。仔細想想,這幾年都市更新的腳步的確越來越快,許多經歷過不同年代的老房,甚至都還沒有機會向世人們訴說自己的故事,就逐漸地在我們的眼裡一一逝去。感到非常可惜之外,也好奇著這些老照片都是誰找來的?於是追本溯源,原來是由哈瑪星的地方活躍人士所蒐集、宣傳。從來沒有聽過像是這樣的地名,更何況我們是幾位久住於臺北的居民,充滿疑問的我們,經過翻閱各種資料和眾多網路來源的介紹,才知道,原來高雄竟然藏身了一個有著這麼特殊歷史脈絡的小鎮,就連詢問從高雄來的朋友,可能也一問三不知、不太清楚這個地方是在做甚麼?有哪些東西?甚至還誤以為是來自於外太空⋯⋯
「哈瑪星」這個地名源自於日本時代,當時高雄建設的第一個火車站「打狗停車場」,延伸了一條通往魚市場的濱海鐵道路線「濱線」,日文將此唸作はません(Hamasen),當地居民便以臺語直譯,而後變為寫成中文的哈瑪星,現在如果乘著高雄捷運橘線抵達最西邊的最後一站,捷運西子灣站,會發現此站出口的站牌上還括弧寫著哈瑪星,成為本站的副站名,藉此提醒大家這裡存在著這樣的地方,光是從聚落的名字就可以找出這麼多文化脈絡的線索,想必這裡一定還蘊含著不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吧?
讓我們拉回清朝末年,當時位在哈瑪星隔壁的「哨船頭」林立許多洋行與領事館,商船、港口景象繁榮,旗後與打狗港的貿易交流也非常頻繁,而我們現在從捷運站走出來所看到的風景,在一九八五年時是個連土地都沒有、仍為打狗港水域一部份的港灣,直到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之後,日本人來到高雄開拓土地,希望讓大型汽船能進出打狗港晉身為重要港口,展開了一系列的都市計劃,浚深水域的淤泥、填補港區所需土地、設立打狗停車場、延伸鐵路至淺灘,從一九〇八至一九一二年的築港過程期間,完成了「打狗市街計劃」,在地圖上畫下原本不存在的陸地,這個利用淤泥填海造陸而形成的哈瑪星。
全新規劃出來的海埔新生地,憑藉著整齊的街道規劃設計、坐擁全新的道路系統、成為高雄最早的供電地區、打開水龍頭就有水可以用、水陸交通的便捷,離車站近又離碼頭不遠,讓原來打狗地區較為發展的旗後、哨船頭地區,因為眼見腹地狹小、街道狹窄,人口開始慢慢流入這片以打狗驛為中心點的新濱町與湊町,先後又進駐了郡役所、警察署廳、銀行、書店、吳服店、寫真館、時計店,儼然成為金融重鎮的新土地,不僅止於此,填築工程完成後,一號船渠周遭提供了寬廣的魚市場設施、一九一九年甚至還成立了佔地寬廣、設備新穎的新式魚市場,取代了原本的漁業重鎮紅毛港與旗後。
無數的工人、商人、軍人、船員相繼走進這塊新市鎮,許多來自澎湖和臺南北門郡的工作者,造就了此地的移民文化,意識到哈瑪星的腹地已經不足,日本人便開始擴大都市計劃,將州廳和市役所遷移至前金和鹽埕,高雄驛也遷移至大港埔,商機逐漸流失。直到二次大戰後高雄市漁會設立於鼓山漁港,積極拓展遠洋漁業,哈瑪星又因此發展為遠洋漁業重心,繼續保有繁榮面貌,乃至一九八四年漁會搬遷至前鎮,才一路走向今日的沒落。
經歷興盛衰敗幾回的哈瑪星,在漁會搬遷後的二十年,漸漸變成寧靜的住宅社區,這裡曾經繁榮一時的故事也慢慢被世人淡忘,這幾年許多遊客來到這裡,不是直步前往輪渡站搭船去旗津、就是到西子灣去看海,路過此地甚至都不曉得這裡叫做甚麼名字,但其實走在巷弄中,仔細去觀察這裡的建築樣式、人口組成、飲食文化,其實可以從中去獲取許多歷史的蹤跡,從清代末期、日治時代、早期臺灣到現代,哈瑪星就是一部活體歷史,巧妙地封存著這些故事。
直到二〇一二年初,市政府在沒有與在地住民提前溝通之下,以一張公告限定新濱老街居民要在三個月內搬遷,要將這片廣場第三類用地剷平、興建停車場,但其實這裡的老屋皆為居民合法取得,大多數人在此生活已經超過五十年、少數人甚至從日治時期便居住到現在、也按時繳納稅金,只因他們沒有土地權,無法保留住這群逃過美軍轟炸所僅存的日式木造房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誕生了「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結合一群文史工作者以及社區居民,希望能守護自己的居住權、也積極捍衛保護老屋。
我們每個月來採訪的時候,幾乎都是住在隧道口附近的背包客棧,因而認識了老闆,由在地人的介紹之下,我們除了在歷史之中了解哈瑪星的前世今生,也逐漸認識現代居民的生活,而生活就是從食物開始,從代天宮廟口那些開了三十多年的小攤販、菜市場裡頭的白糖粿、輪渡站旁當日現撈的海產店、在地無人不知的林媽媽雞排、早上十點就打烊的阿姨蛋餅,也靠著我們自己徒步尋找,發現在每一個街角騎樓下,都會有各自佔據一個位子的老居民,賣著好幾十年口味不變的碗粿枝、甘蔗汁加檸檬茶、蔥油餅,這個地方和臺北的不同之處在於,每一間店隨便都賣了二、三十年,並且都秉持著一定要提供新鮮食材的精神,也一定會把食物做的真材實料,份量大又便宜,讓從臺北來的我們瞠目結舌了好幾回。
在和幾位朋友討論之下覺得如果當初沒有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的成立,根本就沒人會知道這裡原來還保留著一群日式老屋、原來這裡曾經有條街上在短短兩百公尺內開了6家銀行,不曉得這片土地是由填海造陸而成、不清楚昭和天皇在皇太子身份時曾造訪此地、更沒聽過這裡被美軍轟炸,這些都是從老照片、舊報紙、居民口述、以及網路所拼湊而來的現代考古學,這些都是我們在歷史課本看不見的故事,但都是真真實實影響著我們生活樣貌的文化脈絡,一個哈瑪星小鎮都可以有著這麼深厚的故事,想必在臺灣各地也一定存在著我們不曉得、也沒人去發現的秘密吧。
百年前填蓋的海埔新生地
看見三代歷史縮影
去年十月份,正在和友人們商討著如果要來做一本介紹臺灣的地方誌,那麼第一期的創刊號該選在哪個地方呢?就在大家丟出許多天馬行空的理想地點之餘,臉書的動態上傳來時常會被許多朋友分享的日治時期比對現今模樣的建築、街景照片。仔細想想,這幾年都市更新的腳步的確越來越快,許多經歷過不同年代的老房,甚至都還沒有機會向世人們訴說自己的故事,就逐漸地在我們的眼裡一一逝去。感到非常可惜之外,也好奇著這些老照片都是誰找來的?於是追本溯源,原來是由哈瑪星的地方活躍人士所蒐集、宣傳...
作者序
《藍鯨》是一本探訪臺灣城鎮郷村在地文化的半年刊,而藍鯨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曾經看過一幅橫著的臺灣古地圖,綠色山脈的走向和稍微分岔的尾巴,以及李安《Life of Pi》那一幕短短十秒,卻是整部電影裡記憶最深刻的畫面,夜晚倒影的海洋星空中,從深海浮向水面翻轉的螢光鯨,就是這個地球上體形最大的動物了!同時也想喚醒並象徵著身為島嶼國家的我們,在外來文化與航向國際的同時,別忘了腳底曾經存留的珍貴歷史。
而《藍鯨》這本刊物的起源來自於自己是一個雜誌迷,看遍許多國家、不同語言文化的書報雜誌後,發現在日本蓬勃發展的出版市場之下,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那就是,有許多的獨立刊物喜歡以「地方」做為主題來介紹。譬如說我在京都ガケ書房找到的《JAPANGRAPH》,以47個都道府縣爲目標,一年發行一冊,第四期主題「群馬」,將地方已經延續幾百年的文化傳統記錄下來,像是從古代詩人的詞句中,依循文字細節中的時間點,透過現代攝影師拍攝,將當時詩人的情景揣摩出來,還有群馬縣獨特的八木節與沼田祭⋯⋯;另一本則是去年創刊的《TO》,側標爲「探索我們從未見過的東京」,將東京23區劃分成23期,製作過「足立區」和「目黑區」兩期,通常一般旅遊雜誌介紹東京,一種可能是告訴讀者哪裡的餐廳超高人氣一定要去吃、哪裡的景點因為某部電影取景過不能錯過、另一種則是根據主題性質企劃景點,導引遊客跟著路線走,而《TO》很不一樣,他去採訪在地的摔角選手、電影公司老闆、收藏家,從生活面挖掘真正居住在這裡起居、工作的人,每天去哪裡吃甚麼?都走哪條路搭乘地鐵上下班?並且找到他們堅持定居在此而非他方的原因;除了這兩本雜誌之外,還有《d design Travel》、《Knock》、《Transit》、《The Collective Quarterly》、《Boat》……。
第一次看到其中一本同樣一期介紹一個日本都道府縣的《d design travel》,就很興奮的和身旁朋友說,也許我們也能來做一本以臺灣縣市的版本,不過友人卻回了一句:「但是臺灣沒有像他們有這麼豐富的內容啊!」的確如此,看過淡水、九份、安平、鹿港、三峽、大溪、鶯歌等地的老街,似乎都是同樣的內容輪番重演,甚至在PTT八卦版還曾爭論過「有沒有全台灣的老街都長得一樣的八卦?」,但就在自己因為工作和網路的無遠弗屆,捨棄舊有經驗,以觀光客的身份,實際踏訪各地郷鎮,住在當地社區、吃在地門道攤販、甚至以地方特有的個性方式溝通之後,我覺得各個城市都還存留著各自獨特的性格,有些甚至還保留了清、日時期的傳統文化與人文風采,在走訪的階段,同時我也閱讀了前面所講的雜誌,也許能製作一本以「在地人生活」爲主題的雜誌,不僅能記錄這個時代的風景、還能深入了解並挖掘地方的特色和傳統。
《藍鯨》是一本探訪臺灣城鎮郷村在地文化的半年刊,而藍鯨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曾經看過一幅橫著的臺灣古地圖,綠色山脈的走向和稍微分岔的尾巴,以及李安《Life of Pi》那一幕短短十秒,卻是整部電影裡記憶最深刻的畫面,夜晚倒影的海洋星空中,從深海浮向水面翻轉的螢光鯨,就是這個地球上體形最大的動物了!同時也想喚醒並象徵著身為島嶼國家的我們,在外來文化與航向國際的同時,別忘了腳底曾經存留的珍貴歷史。
而《藍鯨》這本刊物的起源來自於自己是一個雜誌迷,看遍許多國家、不同語言文化的書報雜誌後,發現在日本蓬勃發展的出版市場...
目錄
05 認識哈瑪星
08 漫步哈瑪星
26 發現!哈瑪星好店
50 前進地方大廟 湊熱鬧
60 前世今生 哈瑪星
65 認識在哈瑪星的人
92 回憶哈瑪星
99 哈瑪星工藝
107 街拍 哈瑪星
05 認識哈瑪星
08 漫步哈瑪星
26 發現!哈瑪星好店
50 前進地方大廟 湊熱鬧
60 前世今生 哈瑪星
65 認識在哈瑪星的人
92 回憶哈瑪星
99 哈瑪星工藝
107 街拍 哈瑪星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