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形成是在大學課堂上,「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指的不是「要成為小說家所必須上的十三堂課」或是「小說家去聽的十三堂課」,而是上海復旦大學邀請作家王安憶駐校上課,透過課堂演講資料的整理而產生這本書,對於大學的文學教育而言,它提供學院的文學理論與小說作者的實務經驗得以踫撞的機會,另一方面,透過課堂的講述,小說作者的創作觀與教育觀也得到彰顯。
邀請作家進入大學裡面演講,西方最為著名的有「諾頓講座」(其中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和艾柯《悠游小說林》已有中文譯本),但「諾頓講座」的遴選基本上還包含了對作家的高度敬意與認證,也因此講座的演講對象包含了許多研究文學的教授,這促使作者的講稿都十分慎重其事,甚至積極地在講稿中陳述對於小說的見解與創發新理論,這使得這些講座輯錄包含了抽象的創作觀與創作理論。
相較之下,王安憶在復旦大學所開的這門課,對於大學生而言,則顯得相當的充實與實際,甚至可成為培養創作者或小說愛好者的入門書。一方面她的語言十分流暢,整堂課幾乎都在「講故事」,學生在聽故事之餘,潛移默化中也學到講故事的技巧。另一方面,這些小說透過她的詮釋與分析得以變成創作的養分,甚至影響到她的創作態度與觀點,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家對文學、對世界的詮釋,乃至於她對上課的認真與熱情。
王安憶在這十三堂課中,闡釋了幾個主要觀點,諸如︰好小說都是好神話,小說有其自身的邏輯,而在小說獨立的心靈世界中,作者必須用他的理性將他和人群不調和的情感創造出作品來,這些觀點有絕大部分都來自既有的文學理論,尤其是寫實小說的創作觀點。而相較之下,馬奎斯的魔幻寫實小說《百年孤寂》的分析則不似其它作品精彩與精闢,從中,讀者不難看出作者的偏好與專長。
身為一個透過閱讀而「上課」的學生,我相信這門課具有吸引學生的質素,從一個作家眼中去分析文學作品與從學院教授的理論基礎去詮釋,必定有其不同之處,王安憶對於小說的掌握與她對創作的關注不可分割,在生動的講述中,小說家的身份與實務經驗在課堂中成為可供分析的經驗來源,而講者豐富的創作經驗恰恰是學院的理論所無法給予及傳授的知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