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西醫沒法解決的疑難雜症,找中醫準沒錯?
青春期的孩子要長高,轉骨方是良藥?
過敏問題要根治,中醫一定比西醫好?
四物湯、中將湯,只有女性才可以喝?
急病千萬別亂投醫!
一窺中醫的神祕面紗,
保障自身權益並擁有健康人生!
光是看鼻頭、嘴唇、掌紋……,就可以知道看診者哪裡不舒服?
服用水煎藥真的比吃科學中藥更有效?
除了健保給付,還有需要自費的部分,這是合理的嗎?
經絡按摩不但可以紓壓,還有治病功效?
只要有過敏問題,三伏貼就可以解決?
轉骨方不但可以長高長壯,還能調解體質?
吃中藥和穴道按摩,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
.四物湯是補血聖品,能夠天天服用嗎?
………………………………………………………………
「望聞問切診療篇」「內外傷科處方篇」「養生抗老調理篇」「真偽虛實辨正篇」四大篇章讓、36個問題,讓你一次瞭解中醫療法中,最啟人疑竇的36件事!
作者簡介:
彭溫雅
為推廣中醫養生觀念,彭醫師經常受邀至各大媒體(如超視「食在有健康」、台視「健康好簡單」、年代「今晚誰當家」……等)解說漢方養生、中西醫美容等健康議題,加上其橫跨中西醫學的專業背景,已成為新一代最受觀眾信任並歡迎的女中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醫學系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生
經歷
中華民國中醫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肥胖醫學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
現任
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
相關著作
《順著24節氣排毒養生》
章節試閱
對付鼻子過敏,夏季施用三伏貼就能治好?
張小弟弟長年受鼻過敏之苦,因此張媽媽每到夏天,就會帶張小弟弟去中醫診所貼三伏貼。張小弟弟始終想問:
Q:為什麽一定要夏天貼藥?為什麽貼在背上能治鼻過敏?
三伏貼治療鼻過敏原理
三伏貼是一種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的傳統治療法,將中藥直接敷貼於特定穴位,藉此對穴位產生化學性、熱性刺激。此法長期被用來預防、治療過敏、氣喘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成效。但針對個人病症和嚴重程度,往往還須合併口服、外治薰蒸、針灸等療法,並不是單以三伏貼就一定能治服鼻過敏的問題。
三伏貼療法之所以都在夏天進行,主要基於冬病夏治的概念。不只鼻過敏,其他如氣喘、慢性氣管炎、感冒等這類同樣容易遇寒則發的疾病,若能趁著夏天天氣熱,人體的陽氣比較充足,病症也較輕微時,在特定穴位敷貼溫熱性的藥物,便能刺激穴道,將熱性傳導進身體,加強身體陽氣,強化對外界溫度變化、過敏原、病原菌的抵抗力,進而緩解到冬天時發病的症狀。
三伏貼的由來
三伏貼療法源自於清朝,又名「天灸」。自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就有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此法到了現代,同樣通過中醫師的臨床實例驗證,對約莫六成以上的人都有明顯的病症緩解效用。甚至還有學術報告指出,三伏貼治療若能持續三到五年,對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改善可達八成以上。
三伏貼的施用時機
三伏貼的合適時機,即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遵循古論,這三天又稱做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之中氣候最炙熱的三天。儘管這三天是最合適的日子,但進行三伏貼也並非一定要在這三天,因為入夏後,氣溫就會隨之高,人體陽氣都會很旺盛,因此只要從初伏開始入伏以後都可以貼,一共三次,每次大約間隔十天就可以了。如果是過敏或氣喘等症狀較嚴重的話,可以將間隔縮短為一周,連續貼三到六次。
至於有人會認為在三伏日的晚上,因為氣溫沒有白天高,因此進行三伏貼的效果不好。事實上,一般夏天晚上的氣溫,也比秋冬正中午的氣溫高,因此以夏天季節的特性來說,即使晚上貼藥,也一樣有相對的療效。
三伏貼的用藥方法
製作三伏貼,主要是取白芥子、細辛、甘遂研細末,接著用生薑汁調和,製成拇指大小的藥丸,最後用膠布將藥丸固定於肺俞、風門、厥陰俞、心俞之穴位雙側,兒童約貼四十分鐘,成人則建議每次一至三小時。
由於三伏貼僅將藥貼在皮膚上的穴位,並不經過口服,因此沒有藥物對胃腸道刺激的副作用,也不需要經過肝臟與腎臟的代謝與排除,不會影響肝腎功能。但個人病症和體質都不同,儘管同樣是鼻過敏的問題,也並非每個人都適合以三伏貼治療,還是需要由專業中醫師進行評估才行。
鼻過敏的口服療法
過敏性鼻炎通常以體質分為寒熱兩種:寒性體質者肺氣虛寒,可能長期受流鼻水、鼻塞和容易感冒所苦,尤其碰到天冷,寒邪入侵,使得人體陽氣自然鼓動,試圖驅逐寒邪,這個舉動具體來說就是不停地打噴嚏和流鼻水。而由於中醫在治療寒性鼻過敏的方式,主要會以溫通和補氣、袪風散寒為主,常用的藥材包括辛夷、紫河車、炙甘草、炒白朮、黨參、荊芥、五味子、訶子、防風、細辛等。
而熱性體質者,肺有邪熱,可能會經常流黃色膿稠的鼻涕,並有鼻塞、嗅覺遲鈍等症狀,在治療這類鼻過敏的方式,主要會以清泄肺熱為主,常用的藥材包括藿香、赤芍、黃芩、辛夷、桔梗、蒼耳子、川芎、桑葉、白芷、薄荷、金銀花、桑白皮、魚腥草等。
鼻過敏的其他治療法
在鼻過敏的治療上,除口服和三伏貼外,還可以薄荷、鵝不食草、蒲公英、白芷、荊芥、皂角刺、當歸、熟地來進行外治蒸薰法;或是以風池、迎香、禾髎為主穴,根據個人體質,選配肺俞、脾俞、腎俞進行針灸法,都可以達疏散風邪,清利頭目及宣肺通竅的功效。
納入全民健保制度的中醫診所,一樣有自費療程?
周小姐帶著父親走進掛有健保標誌的中醫診所,想要治療父親的高血壓。中醫師的說明相當詳細,介紹了很多號稱效果極佳的藥材和補品,原以為有健保給付,最後才發現診療費加上藥費要價六千多元,仔細看清醫師的藥單才知道:裡頭包含了健保不給付、需要自費負擔的藥材及療程兩種。
Q:為什麼掛著健保標誌的中醫診所裡,還會出現自費負擔的情形?
健保或自費就診的差別
許多民眾對於中醫看診應該選擇自費或健保,有些錯誤的觀念,有人會認為「名醫都看自費」或是「自費用的藥比較好」;有人則懷疑自費中醫的合法性。事實上,自費看中醫並不違法,前述的質疑也都毫無根據。
因為,健保制度的有無並不是由中醫師的能力來區別,不論在健保或是自費診所,用藥上也沒有太大差別。儘管在健保診所就醫,許多中醫療程也需要自費。
選擇自費的考量
若硬是要比較,只能說一般自費中醫較不會有大排長龍的景況。除了患者比較容易掛到號,可節省許多等待時間,院所也因此較能維持服務品質,甚至滿足客製化的需求。而一般民眾自費看診的主要原因多以親友推薦、藥材選擇考量為主,訊息來源則以親友介紹及口耳相傳最多。
不願自費的考量
民眾對於自費看診擔心之處,多是怕無法判斷與價格相對應的醫療品質、怕買到假藥及經濟負擔太重等。事實上,好的中醫師並不會讓民眾增加太多負擔,通常中醫自費門診含五至七天份藥的合理價格,約在新台幣一千至兩千元間。
只要選擇合格、優良的中醫師,其餘問題也無須擔心。選擇醫師之前,切記比起自費或健保,更應先確認診所內有無醫師執照,並確認照片為醫師本人,最好還要上「行政院衛生署」網站查證,才是保障健康的首要觀念。
健保給付的界定標準
‧療程具絕對必要性
坊間絕大多數的中醫診所,服務項目或多或少都有自費項目,而要區分療程是否屬於健保給付範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看該問題是否具有治療的「絕對必要性」。
例如民眾最常見的自費需求,以保健養生(含身體調理)、濃縮中藥、中醫健檢(含經絡檢查等)、推拿、中醫美容、產後護理(坐月子)服務、丸劑、飲片及敷藥為主。這些療程皆屬於特別需求,「非絕對必要性」,健保自然不予給付。
‧處方為濃縮科學中藥
中醫的藥方可分為粉劑、飲片(水煎藥)與濃縮的科學中藥。其中,健保給付的大宗是濃縮的科學中藥。
濃縮的科學中藥,是指利用現代的製造方法,經過水的煎、煮、抽提,接著濃縮,再以固定比例的處方藥材為賦形劑,進而生產出藥散、藥錠、藥片以及膠囊等許多不同樣式的中藥產品。濃縮科學中藥有別於傳統煎劑,不需要經過煎煮,就可以直接服用,一般都是中醫師最常開的處方形式。
中醫學的歷史久遠,中藥的種類也非常地龐大、繁雜,所以除了科學中藥之外,還有其他種類的中醫藥方,像是水煎藥、飲片、生粉等,這些多是屬於健保給付範圍以外的藥方。另外,還有很多比較高貴的中醫藥材,像是琥珀、珍珠、高麗人蔘、靈芝、冬蟲夏草等,這些中醫藥材相當地珍貴,取得價錢也非常地高,但並沒有服用的絕對必要性,因此這類比較高價的中醫藥材,多是需要病患自費的。以醫師的角度僅能就體質建議,最終還是需要病患自行決定,因此病患跟醫師之間需要很好的溝通及信任,所以在選擇自費或健保藥材的時候,以行有餘力為原則,不必有高貴藥材才有效用的迷思。
(BOX)追根究柢:中醫納入健保制度
回顧中醫納入健保的起源,要從民國七○年代說起。在那個時候,中醫診所可說完全被排除於承辦勞保業務門外,合法中醫師都面臨了生存的危機。許多前輩因而奮起,在民國七十五年於省代表大會中提案「爭取中醫診所辦理勞農保」,但卻沒有受到重視。自此之後,多位前輩更成立了「中醫診所爭取勞農保推行委員會」,正式開啟陳情請願行動。
在一連串向相關單位陳情的過程裡,民意代表多半漠不關心,加上當時長期戒嚴,在在增加了動員的難度,一度相當絕望。直到民國七十八年,全國中醫界在憂患意識抬頭下,終於動員成功一千二百位中醫師,完成了一次遊行活動;並以堅決的姿態在立法院向衛生署及勞委會直接訴求,要求限期開放中醫診所承辦勞農保業務。在前輩們的努力下,民國八十二年,政府正式核准中醫診所開辦勞農保,也在民國八十四年將中醫納入全民健保醫療體系。
服用水煎藥,比科學濃縮粉藥來得有效?
馮先生日前在公司拿出降血壓的中藥粉服用。經過的同事隨口建議他改服水藥,還說一帖水藥的藥效是粉藥的數倍之多。這種說法,讓馮先生半信半疑。
Q:水煎中藥真的比濃縮科學中藥強效嗎?
水藥、粉藥一樣好
確實過去常有些說法,贊同水藥比粉藥的藥效強。中醫古論也曾說,所謂「湯」者「盪」也,就是指水藥藥效比較強烈且迅速,尤其有些比較急性的病症,像是紅腫熱痛或上呼吸道感染等,藥材透過水煎煮一般效用的確較快速。還有屬血虛風燥類的慢性疲膚病,建議治療以性質偏養陰藥的養血潤燥藥材為主,所以也用水煎藥。還有一些以「膠質」、「醣類」為主成分的耐煮藥材,如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等,也有不少文獻指出水煎的療效較好。
不過,經胃酸酵素分解、代謝後,水藥和粉藥吸收的成效差不多,水藥並沒有特別容易被吸收。也有專家以科學方法試驗,發現同樣的比重下,水藥與藥粉的效果是一樣好。或許是一般科學中藥所標示的劑量較為不足,水藥又有可依患者體質、證型量身定做的優勢,所以使得水藥藥效較佳的說法甚囂塵上。但如果按照醫師指示服用,科學中藥只要劑量足夠,並不會輸給水煎藥。
水藥煎煮大有學問
煎煮水藥首先要拿捏水量,明代李時珍說:「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就是說,水量可直接影響到治療成效。一般來說,若不是低吸水性的藥材,頭煎的水量建議淹沒藥面後多二橫指;第二煎則因無需顧慮藥材的吸水量,只需剛好蓋過藥材即可。除非是龜板、黃耆這類質地較堅硬粘稠、需要久煎的藥材,就必須增加水量。
而水藥煎煮的過程,若需加水,很多人會用沸水。但中醫認為,用沸水煎煮中藥是不正確的,因為當乾燥藥材碰到滾水,藥材的外層組織會因高溫而凝固、緊縮,尤其是蛋白質會在外形成「變性層」,使水份難以滲入,藥材內溶解的成份也難以滲出,直接影響藥材成份的溶出率。由此可知,煎煮中藥使用沸水,恐怕反而降低治療成效。
‧煎煮前宜用水浸泡
除了少數需特殊處理的中藥材,如鹿角膠、龜板膠、麝香等無需浸泡,其他一般能取得的中藥材,都因已經過加工炮製、脫水乾燥,若直接煎煮,會使藥材表面蛋白質凝固,恐使藥材的孔隙阻塞,造成成份不易溶出。因此,在煎煮前都應浸泡,使藥材可以先吸收水份,讓細胞壁膨脹,進而讓藥材的成份更完全、迅速地溶解,強化藥材的療效。
而浸泡的時間,若是菊花、桑葉、紫蘇這類花、葉、莖類的藥材,浸泡約二十分鐘左右即可;而若是一般屬於根、種子、果實這類的藥材,可浸泡 三十至六十 分鐘,若是特殊方劑,則建議參照醫師指示調整時間。浸泡時,唯獨要注意避免使用沸水,以及避免因浸泡太久導致腐壞變質。
‧慎選煎藥容器
從古書中可知,「凡煎藥最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由此可知,煎煮水藥,最好選擇陶瓷器皿、砂鍋或不鏽鋼鍋這類不會和藥材成分產生反應的材質為佳;相對化學物質不穩定,會在高溫煎煮過程中釋放出銅離子、鐵離子,甚至會跟藥材產生化學反應,產生對人體有害物質的銅鍋、鐵鍋,則不適合使用。
‧依藥材控制火候
所謂的火侯,也就是煎煮時火力與火勢的大小控制。中醫一般將煎煮水藥的火侯分為「武火」與「文火」。「武火」又稱大火或急火,由於火力較猛烈,容易使水分蒸發,並使藥汁外溢,因此,煎藥時通常會先以武火煮至沸騰,再以俗稱小火或慢火的文火保持湯劑微沸的狀態,持續緩煎約十五至二十分鐘。
但依藥材性質不同,使用的火候也會不同,像是有芳香氣味、揮發性的花葉類藥物,或是治療傷風感冒常用的麻黃、桂枝、銀花、連翹、薄荷這些藥材,以及做為瀉藥使用的大黃、檳榔等,多建議僅用武火急煎,經一到兩次沸騰後服用;若是黨參、黃耆、茯苓、五味子、生地、熟地、蓮子等這類治療虛損的補益藥材,或是陽起石、珍珠母、牡蠣等質地較硬的礦、貝類藥材,以及川貝母、鬱金、川楝子、附子等不易出汁的根莖類藥物,則適合以文火持續緩煎,才能提高藥材內有效成份的煎出率,將藥效發揮至極。中醫理論中的「久煎取其熟而停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付鼻子過敏,夏季施用三伏貼就能治好?
張小弟弟長年受鼻過敏之苦,因此張媽媽每到夏天,就會帶張小弟弟去中醫診所貼三伏貼。張小弟弟始終想問:
Q:為什麽一定要夏天貼藥?為什麽貼在背上能治鼻過敏?
三伏貼治療鼻過敏原理
三伏貼是一種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的傳統治療法,將中藥直接敷貼於特定穴位,藉此對穴位產生化學性、熱性刺激。此法長期被用來預防、治療過敏、氣喘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成效。但針對個人病症和嚴重程度,往往還須合併口服、外治薰蒸、針灸等療法,並不是單以三伏貼就一定能治服鼻過敏的問題。
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