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市井小民在艱困生活中,養兒育女的悲喜離合,
助產士與修女以有限的資源,透過慈愛之手傳遞溫暖的關懷,
見證了人們互助互諒的美好時光。
五○年代,倫敦碼頭區的生活極為艱辛。惡劣的居住環境、疾病侵襲的貧民窟、龍蛇雜處的妓女院,正是芳齡二十二歲成為助產士的作者珍妮佛.沃斯所目睹的世界。沃斯不僅在此遇見了志同道合但性格迥異的同僚與修女,也逐漸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一窺這些人物時而令人哀傷心碎、時而鼓舞人心的生命故事。
不論是每次生產都得面臨母嬰雙亡的危險,卻始終不放棄希望的佝僂症婦女布蘭達,或為逃離家暴搭上前往倫敦的渡船,卻淪落風塵最後被迫與新生女兒分離的十五歲小妓女瑪麗,或是因窮困被迫將子女送入濟貧院,而終身自責幾近瘋狂的詹金斯太太,都彰顯出女性的母愛與堅韌。
透過作者躍然紙上的文字,讀者彷若來到二戰後的倫敦,進入髒亂擁擠、殘破紛亂的街坊,目睹最真實的庶民生活。逃過二次大戰魔爪的人們在飽受戰火摧殘的狹窄公寓裡,勇敢迎向苦難與希望的故事,見證了大時代的悲歡聚散與人性的光輝與美好。
最貧困的年代,最動人的生命故事!
售出20多國版權,三部曲英國暢銷逾100萬冊,美國暢銷10餘年!
改編之同名影集收視為BBC近10多年最高,集集破1,000萬人次,擊敗《唐頓莊園》、《新世紀福爾摩斯》!
作者簡介:
曾於英國霍丁皇家巴克希爾醫院接受專業護士訓練,後移居倫敦接受助產士培訓,結業後調派至懷特查佩爾的皇家倫敦醫院擔任病房護士,也曾調至伊斯頓的伊麗莎白.加勒特.安德森醫院工作。
1973年辭去護理職後專心研習音樂,翌年榮獲倫敦音樂學院音樂教師執照,曾至英國和歐洲各地巡迴演出。
退休後才開始動筆寫作,雖然14歲即輟學,從未受過高等教育,卻以真實生動的文筆,刻畫出過去身為護理人員時所目睹五○年代英國倫敦人民生活景象。
令人惋惜的是,作者已於2011年與世長辭,無緣得見據其回憶錄改編之同名BBC電視劇。
著有:
助產士三部曲之一:《呼叫助產士》(Call the Midwife, 2002)
助產士三部曲之二:《濟貧所的陰影》(Shadows of the Workhouse, 2005,中文版將於2013年9月出版)
助產士三部曲之三:《再見,東區》(Farewell to East End, 2009,中文版將於2013年12月出版)
譯者簡介:
淡江日文系畢,自由譯者。譯有《他們都說我殺人》、《阿川流傾聽對話術》。steveyang1122@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是護理師,在閱讀「呼叫助產士」這本書時,幾乎讓我陷入時光隧道,重新記憶起多年前在產科病房工作的點滴,我一步一步踏著作者的描繪,完全能夠想像她的每一個工作環節,我只能屏息以對,並深深佩服書中主角的臨危不亂,要知道,相較於現今的護士,她是以一當十的能力,不僅單獨扛下整個生產過程,甚至毫不猶豫的接納各式各樣產婦的生活背景,無論遇到什麼事,她都極盡所能的將心比心給予個案協助,想到這兒,不禁讓我汗顏……若我是她,我能嗎?
總之,這是一本兼具故事性、社會性、及知識性的好書,讓我深受感動,也在此真誠的推薦給讀者。
--資深護理師、《看見石榴放蕊:一個護士的私房筆記本》作者 張青蓮
助產士(midwife)的原文的意思為「與婦女同在」(with woman),亦即在婦女的孕育過程中一直陪伴著婦女,聆聽及感受婦女的需要及心聲,尊重並賦權給婦女,讓婦女覺得她們是有能力的,這本書所傳達的便是這樣的理念。由書中我看到一群對專業充滿熱情,並帶著使命執行以家庭為中心的孕育照護的助產士,因著她們對專業的執著,而帶出「愛」的能量。她們也見證了婦女在孕育生命的過程中因為愛之深所以甘心付出,甘心忍受孕育之苦,這應該是浸潤在此專業中所能享有的特權,也是讓人樂在其中的原因吧!因此,即便是經過長久的產程,仍然不覺疲憊,中國文字中「痛快」,用在生產實在貼切。
書中也傳達了許多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美先進國家所倡導友善分娩的重要觀念,包括:母嬰不分離(即便是早產兒,最好的醫院是媽媽,而不是缺乏母愛的保溫箱)、生產時有持續陪伴支持者、採直立式及婦女覺得舒適的姿勢生產、允許待產過程中自由活動、不過多醫療干預、讓生產自己開始等,這樣的理念乃是將生產回歸以孩子為主的自然生產,而不是以醫學為主(疾病導向)的生產,甚願台灣的婦女也能享受到這樣友善的生產環境,讓我們一起「呼叫助產士」。
--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教授 高美玲
不只是另一種選擇——沃斯的助產江湖
二○○六年六月日本國會通過「健保構造改革」法案後,大阪發生以下的事件:一位即將臨盆的孕婦,詢問過十九家醫院後仍無法找到病床生產,最後竟在等床位時在浴室中產出胎兒。這個類似二○○三年邱小妹的人球事件(日本稱為「出產難民」),不但凸顯長久以來醫事人力的缺乏,也讓本來便甚囂塵上的「醫療崩壞」說法更加盛行。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強迫「在家生產」的情境,與當時不得不出手協助的救護車人員;它們喚起很多婦女早已遺忘的生命經驗:叫產婆或助產士來接生。《呼叫助產士》便是這樣一本書。它是初出茅廬的助產士沃斯與她的倫敦回憶,二○○二年推出時造成一股旋風。她感性但不濫情的筆觸刻畫出一個個交織著喜悅與擔憂的生命,修道機構與底層社會的活潑交會,為一九五○年代英國的公共衛生與助產技藝留下鮮活的紀錄。
在她的筆下助產不是生物醫學化(bio-medicalization)下婦女的另一種生產選擇。從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的角度看,這段貴重歷史也為搖搖欲墜的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提供改革的另類出路。當少子化成為「常態」,婦產科乏人問津,保險面臨嚴峻的財務危機時,這本書提醒讀者檢查氾濫下適當科技的重要,更呼應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醫學為核心的基層衛生價值。沃斯的工作印證了這一點:她不只是一個助產士,更是公衛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社區健康營造的一環。
力挽追求極限醫療,但忽略社會紋理與衛生需求,失速崩壞的健保制度,或許就從這本發人深省的小書開始。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郭文華
呼叫人生
彭蕙仙
對現代人來說,「助產士」已成了一個很罕見的職業,除了在偏遠地區,少之又少的婦女在生產時會請助產士幫忙,而會到醫院進行產檢、醫療諮詢等各種產前準備與生產。根據學者研究,從日據時期到一九七○年代初期,台灣大部分的接生工作都是由助產士所完成;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後,目前台灣僅有二十一名開業助產士與健保局簽約。
與助產士這個行業同時走入歷史的,是人們對城市風貌變遷的記憶,與那種一同迎接生命的親密關係的趨於淡漠。本書是作者珍妮佛.沃斯的回憶錄。她年輕時曾進入以助產、濟貧為主要服務工作的修女分支機構,並從這裡展開了她最初的助產生涯,也為自己的人生、甚至可以說為時代留下了動人的紀錄。
故事發生在一九五○年代初的倫敦東區,大多數地方是戰後的廢墟和貧民窟。倫敦在舉辦二○一二年的奧運會之前,曾特地就東區進行了大量的都市更新,改變這裡長期的凌亂面貌;經過這樣的一番「大整容」,人們大概更難想像個半多世紀之前,這裡曾經的破敗、髒亂。在那個一個家庭生八個、十個孩子是常態,排屋只有共公廁所,沒有人有汽車,電話極為稀有的年代,透過修女們和助產士們的細心、耐心以及專業訓練,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嬰兒順利出生。
每個嬰兒的出生都透露出上帝對人尚未放棄、人對上帝仍然存有信心的訊息。而每個嬰兒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女人、甚至一個家族的故事。身為助產士的沃斯必須經常性地為孕婦進行產檢,最後幫忙接生,因而有機會進入到每個家庭,她因而看盡人間的喜怒哀樂、跌宕起伏、愛恨交織、生離死別。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在受期待的心情下出生,也並不是每個即將做媽媽的產婦都以歡喜的心情迎接新生命;許多矛盾、尷尬,傷痛甚至是悲慘的故事,在沃斯真誠、平靜、溫柔的筆觸下,依然能夠發出人性某種面向的光芒,以及希望。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不為人知的神祕故事,透過新生嬰兒,有時是把故事帶往正面的方向發展,有時卻是更赤裸裸地掀開了家族裡那最不堪的一面。沃斯最難能可貴的是,她明瞭自己的責任,但也知道自己的分際,她是一位助產士,並非修女,當然更不是上帝。當她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將介入的力道緩和下來時,她的專業生涯才能持續,如此,家庭成員才能理解自己的問題與責任;這就像產婦在生產的過程中,必須靠自己用力才能讓孩子順利出生一樣。
但畢竟助產士是每個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眼所見之人,從某種角度來說,助產入的眼神決定了一個初生嬰兒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印象。而沃斯這位助產士的眼光,不只注視每個初生兒,也帶領讀者觀看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的倫敦東區,讓讀者看見碼頭工人的辛苦與貧民生活的艱難;還有,比《修女也瘋狂》還有看頭的修女大姊大。書中故事有時令人捧腹,有時也讓人陷入感傷。
《聖經》裡記錄了許多君王將相、重要使徒、信仰領袖的故事;大致來說,很多人可能會以為能在《聖經》這部超級經典裡留下名字的,必定是大人物,但《聖經》在舊約〈出埃及記〉第一章,就記錄了兩位收生婆(助產士)的名字:施弗拉與普阿。因為這兩位助產士雖是社會的小人物,卻改變了以色列一整個族群的命運。
當年的珍妮佛.沃斯或許也沒有想到她身為助產士的這個工作,竟得以改變那麼多人、那麼多的家庭,以至於五十多年後,透過她的回憶錄和BBC根據這部回憶錄拍攝的影集,在全球各地持續散發芬芳,為我們捎來人性仍存有盼望的消息;珍妮佛.沃斯為我們呼叫人生。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
名人推薦:我是護理師,在閱讀「呼叫助產士」這本書時,幾乎讓我陷入時光隧道,重新記憶起多年前在產科病房工作的點滴,我一步一步踏著作者的描繪,完全能夠想像她的每一個工作環節,我只能屏息以對,並深深佩服書中主角的臨危不亂,要知道,相較於現今的護士,她是以一當十的能力,不僅單獨扛下整個生產過程,甚至毫不猶豫的接納各式各樣產婦的生活背景,無論遇到什麼事,她都極盡所能的將心比心給予個案協助,想到這兒,不禁讓我汗顏……若我是她,我能嗎?
總之,這是一本兼具故事性、社會性、及知識性的好書,讓我深受感動,也在此真...
章節試閱
聖雷蒙德助產士協會的助產士們,在位於倫敦碼頭區貧民窟內最貧窮的地帶工作。十九世紀後半,在碼頭區流行霍亂、傷寒、小兒痲痺症及肺結核的期間,她們還是孜孜不倦的工作,是當地唯一值得信賴的助產士。二十世紀初期,她們經歷了二場世界大戰;一九四○年,當倫敦的碼頭區遭遇密集的空襲時,她們仍然堅守著自己的工作崗位,在防空洞、教堂的地窖及地下車站接生嬰兒。她們將自己的人生投注在這份需要努力不懈,並且無私奉獻的工作上,因此整個碼頭區的區民全都認得她們,居民們不只對她們抱持著尊崇與景仰的態度,言談間更是充滿真摯的情感。
這就是我初次認識的聖雷蒙德.諾納托斯助產士協會:一個修女的分支機構、完全信奉並謹守清貧、貞節與順從的誓言,同時也是合格的護士和助產士。最後,我成了這個團體的一份子,這個出乎我意料的結果,卻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
濃霧
康奇塔.華倫即將生下第二十五個孩子。康奇塔又向修女們預約了在家生產,並且申請了產前拜訪。容光煥發的康奇塔依舊十分健康,而且在懷孕二十四週前,單從身材也看不出她已經懷孕。這次和上次一樣,無法確定她的懷孕期,但她年紀最小的女兒是一歲大。藍滿懷期待的興奮表情,看來就像他才剛要迎接他的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一般。
沒人知道康奇塔為什麼會走到後院,她可能是滑倒在結冰的地面上,或者是因為濃霧而被某些東西絆倒。她想必重重的摔了一跤,並且由於輕微的腦震盪,而有一段時間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當時屋裡只有一個不到五歲的孩子,因此一直到其他孩子放學後,才發現恢復了意識並且正在地上爬行的康奇塔。這時,她才在孩子們的攙扶下起身走回屋子。
康奇塔在那晚臨盆。修道院在十一點半時接到電話,由於是我負責的案件,所以我被叫去接聽電話。那一刻,我嚇呆了,不只是因為康奇塔早產,更因為外頭的天氣狀況。我要怎麼去萊姆豪斯?電話中,一個比較年長的孩子向我大致描述了康奇塔的狀況,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打電話給醫生了嗎?」他打了,但醫生不在家。「繼續打,因為你母親可能受傷了。如果有腦震盪的話,她的體溫會明顯下降,除了接生以外,她還會需要一些醫療處理。你立刻再打電話找醫生。另外,我和醫生要去你家可能會花上一點時間。」
才過了一會兒,便有二個警察騎著自行車抵達。二台自行車前後都裝上了非常明亮的大燈,分別照亮前後約二碼的距離。我們靠著人行道前進,二個警察則是分別在我前後護送。由於路上沒有其他車輛,因此我們可以用非常驚人的速度前進。
十五分鐘內,我們就抵達了華倫家。我上樓來到康奇塔身旁。她的臉色非常蒼白,不時發出呻吟,而且眼睛下方有些亮粉色斑點,體溫三十九度多。康奇塔的脈象微弱且斷斷續續,因此我起初無法測出她的脈搏,但在更仔細量測後,測出脈搏是一百二十下。我也幾乎量不出她的血壓。她的呼吸微弱而急促,一分鐘大約是四十次。我靜靜看著康奇塔,幾分鐘後,她開始陣痛。這次的陣痛似乎很強烈,她的表情由於疼痛而扭曲,喉中還迸出一陣尖銳的呻吟。儘管她睜著眼,但我不認為她有辦法看到任何人。
我問麗茲,醫生知不知道這裡的狀況。她說,醫生已經接到通知,但他目前正在其他地方出診。因此,華倫家的案件改由另一個醫生接手,但就連這個醫生也去出診了。這個時間似乎倫敦所有的醫生都極為忙碌,這個城市的濃霧的確是名符其實的凶險。
我告訴他們,我們得盡快安排康奇塔入院。我去找那二個警察商量這件事後,一個說他會打電話給醫院,另一個則是保證會嘗試聯絡當地的家庭醫師,如果找到人的話,就會護送他來這裡。不過,救護車要怎麼抵達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我回到康奇塔身旁後,便開始陳列出接生用具。我很有可能得獨自面對一個早產且身受重傷的女人。
我想判斷康奇塔正處於哪個分娩階段,卻沒有辦法讓她躺好。我只能藉由子宮收縮的強度和頻率,來評估她目前的分娩狀態。而她目前的子宮收縮頻率大約是每五分鐘一次。我試著聽診胎心音,卻聽不到任何聲音。
「寶寶還活著嗎?」藍問。
我不想說得太直接,因此模稜兩可的回答他:「不確定,不過看來不像。因為你太太今天不僅受了風寒,甚至還陷入昏迷,所以她現在感冒了。這些都會影響到胎兒。而我目前聽不到胎心音。」
康奇塔目前所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以她目前的生產階段而言,嬰兒通常是處於胎位不正的狀態。嬰兒通常是頭先娩出,若是臀部先娩出,生產的難度就會比較高。若是枕橫位或肩先露的情況,嬰兒更是無法產出。胎頭通常會在第二十六週後,才會下降到骨盆的部位。一個二十八週的嬰兒,已經大到足以在子宮收縮的推擠下,堵住子宮頸。這時,如果沒有透過手術的處理,將會導致嬰兒死亡。我試著透過觸診來確認嬰兒的胎位,但卻毫無所獲。如果可以進行內診的話,我就能確定胎位,但我們根本無法說服康奇塔配合。
我只能等。每一分鐘似乎都變得很漫長。現在康奇塔的子宮收縮是每三分鐘一次,心跳加快到每分鐘一百五十下,呼吸變得更加微弱了。我無法測量到康奇塔的血壓,只能祈禱著很快就有人來通知我們,醫生或者是救護車抵達了。可是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除了康奇塔在子宮收縮期間的輕微呻吟外,房間裡鴉雀無聲。
子宮收縮逐漸增強後,康奇塔開始尖叫。那是我此生所聽過最可怕的聲音。我實在很難想像,她正在發燒而且虛弱不堪的身體,竟可以發出如同來自體內深處既淒厲又駭人的尖叫聲。康奇塔不斷尖叫,她空洞的眼神帶著狂亂的恐懼,聲音在牆壁和天花板間不斷震盪。她朝著藍亂抓,並在藍的臉上、胸膛和手臂留下許多的血痕。藍試著抱住康奇塔,安慰她,但她根本無法平靜下來。
我感到無助。我不敢讓她服用止痛藥來減輕疼痛並保持平靜,因為她的脈搏和血壓異常,任何藥物都可能會要了她的命。我想,如果嬰兒的胎位正常,她還有機會活下來,如果是枕橫位,而救護車又遲遲無法抵達,她就會死於難產。我根本無法靠近她身旁去觸摸她的子宮,甚至無法抓住她的腳,她就像一頭掉進陷阱的野獸似的瘋狂掙扎著。
可憐的麗茲看來似乎嚇壞了。藍懷抱著深切的愛意,依然不斷試著抱住康奇塔,並且安撫她。康奇塔像隻鬥牛犬似的使勁咬住藍的手臂。藍雖然沒有失聲尖叫,但還是痛得皺起眉頭,滿臉冒汗。不過,他並沒有試著去扳開康奇塔的嘴巴,或把她推開。我擔心康奇塔可能會咬斷藍的肌腱,幸好她後來放開藍的手,並倒向床鋪的另一側。
隨後,一切忽然結束了,就像剛發作時那麼突然。康奇塔發出一聲可怕的尖叫,猛力一推,血水、嬰兒、胎盤等全湧出到床單上。接著,她全身乏力的往後倒下。
我感覺不到康奇塔的脈搏,她的呼吸似乎也停止了。但我可以感覺到她的心跳,因此我使用聽診器檢查,確認她的心跳雖然微弱且不規則,不過依舊持續的搏動。嬰兒的膚色泛紫,看來似乎毫無生命跡象。我從梳妝台上拿來腎形大盤子,把所有東西全撈進盤裡,再把盤子放回梳妝台。
我說:「我們得盡快清理她的身體,讓她感到暖和舒適,這會有助於她目前的狀況。麗茲,妳幫我拿幾條溫暖的乾淨床單,以及二壺熱開水。我要立刻檢查產出的胎盤是否完整。如果我們可以讓她喝點熱飲的話,對她的身體會有幫助。最好可以準備一些熱蜂蜜水,如果可以在裡頭加入一茶匙的白蘭地更好。目前最重要的是處理她的休克狀態。我們現在只能祈禱她的出血狀況不會再惡化。」
藍走到門外下達一些指示,同時安撫他那些驚慌的孩子。麗茲和我開始清理康奇塔身子下方骯髒的床單和布巾。才過了一會兒,藍便拿著乾淨的床單和二壺熱開水走回房裡,麗茲和我則是試著移動床上那具癱軟的軀體,讓她可以用舒服的姿勢躺著休息。
藍走到梳妝台,麗茲和我背對他忙著照顧康奇塔。隨後,我們聽到了抽氣聲。
「他還活著!」
「真的嗎?」我大喊。
「真的,他還活著。寶寶還活著,他正在動。」
我衝向梳妝台,看著腎形盤上那灘血污:那灘血確實在波動。我屏住氣,隨後看到躺在血污中的小東西動了動腳。
天啊!我差點就淹死他了。
我伸手抓住嬰兒的腳踝倒置,嬌小的身體幾乎無法讓人感覺到他的重量;他的大小大約如同我曾經抱在手上的新生幼犬。我的腦海中迅速閃過許多念頭。
「我們得要立刻夾住並剪斷他身上的臍帶。然後,我們得讓他保持溫暖。」
是個小男嬰。
我感到十分內疚,五分鐘前我就該夾住他身上的臍帶了。如果他不幸喪命,就完全是我的錯了。但沉浸在良心的自我譴責毫無益處。我夾住並剪斷臍帶後,藉由觸診他脆弱的胸腔,確定了他正在呼吸;他安全度過了這場劫難。藍已經把一條小毛巾用熱水浸濕。我們替男嬰穿上衣服。他輕輕的動了動頭部和雙手。我們三個人全目瞪口呆的看著這個小生命,因為我們都沒看過這麼小的嬰兒。我想到我應該清理他喉嚨裡的黏液,卻又擔心自己會弄傷他。無論如何,拿起導管時,我才發覺導管太粗了,根本無法放進他的嘴裡。即使是正常的嬰兒,強行把導管放進他的嘴裡也不恰當。因此,我一手將他抓起成幾近倒置的姿勢,再伸出一根手指輕輕摩擦他的背部。
我沒有照護早產兒的經驗,所以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但直覺告訴我,應該要把他安置在溫暖安靜的場所,而且最好能提供一個幽暗的環境,以及頻繁的餵食。不過,房間裡沒有嬰兒床,嬰兒要安置在哪兒好呢?就在這時,原本靜靜躺著的康奇塔開口用西班牙文問道:「孩子,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在哪?」
我們彼此互望。我們原本以為她睡著了或陷入了半昏迷的狀態,看來她不僅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想要看看她的寶寶。
「我們得讓她看寶寶。麗茲,妳告訴她,嬰兒很小,大家都得要非常小心。」
麗茲告訴康奇塔後,康奇塔露出微笑,並疲倦的嘆了口氣。藍從我手中接過寶寶,並坐到他妻子身旁。他把寶寶托在手上,湊近康奇塔眼前。由於康奇塔的眼神曾經有數分鐘呈現失焦和空洞的狀態,因此我不認為她看到了孩子,或者清楚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因此她應該會預期看到一個足月的孩子。我聽到麗茲再次向她解釋:「寶寶很小。」
康奇塔瞇著雙眼,想看清楚藍托在手上的小東西。每個人都可以看出她費了很大的勁,而她的意識也逐漸清醒。接著,她突然抽了口氣,顫抖著伸出手觸摸她的寶寶。她微笑,並呢喃著:「我的寶貝,我親愛的寶貝。」她的手就這麼擱在藍的手上,緩緩入睡。
就在這時,機動小組抵達。
聖雷蒙德助產士協會的助產士們,在位於倫敦碼頭區貧民窟內最貧窮的地帶工作。十九世紀後半,在碼頭區流行霍亂、傷寒、小兒痲痺症及肺結核的期間,她們還是孜孜不倦的工作,是當地唯一值得信賴的助產士。二十世紀初期,她們經歷了二場世界大戰;一九四○年,當倫敦的碼頭區遭遇密集的空襲時,她們仍然堅守著自己的工作崗位,在防空洞、教堂的地窖及地下車站接生嬰兒。她們將自己的人生投注在這份需要努力不懈,並且無私奉獻的工作上,因此整個碼頭區的區民全都認得她們,居民們不只對她們抱持著尊崇與景仰的態度,言談間更是充滿真摯的情感...
推薦序
〈導讀〉 當助產士成為熱門影集的主角
黃于玲
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都會推出令人期待的優質影集,但是只有少數可以順利跨越國界,成為其他國家觀眾也引領期盼的節目。根據珍妮佛.沃斯的「助產士三部曲」編劇的「呼叫助產士」影集,便是這樣的佳作。
這部BBC自評為該公司二○○一年來最成功的影集,自二○一二年一月開播第一季後,每個週日晚上吸引超過一千萬名英國民眾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也榮獲二○一三年英國電視精選獎、國家電視獎以及英國影藝學院電視獎等大獎。這部影集更紅過大西洋,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播出後,獲得《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報的好評,觀眾的回應也都很正面與熱烈。二○一三年五月PBS播放第二季最終回次日,電視娛樂新聞「今夜娛樂」(Entertainment Tonight)專文盛讚「呼叫助產士」是當時正在美國播放的BBC影集中最好的一部,勝過「唐頓莊園」與「新世紀福爾摩斯」。瑞典、挪威、冰島、芬蘭、西班牙、希臘、澳洲、紐西蘭的電視台也紛紛和BBC簽約取得播映權,台灣的公共電視也於二○一三年年初播放第一季影集。
相較於近年不少以醫師為主角、醫院為背景的重口味、戲劇張力強的美國電視影集,例如「急診室春天」、「實習醫師」、「怪醫豪斯」,「呼叫助產士」這部以一向低調的醫護照顧者助產士為主角的影集,何以會在英美如此受歡迎?從報紙影評、觀眾在影集官方網頁上的留言,以及個人的觀賞經驗,至少可以歸納出三個理由。
第一是故事內容的豐富度與寫實風格。這部影集的腳本,即沃斯女士的三部曲,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精采、有狄更斯風格的二十世紀英國社會史與小人物生命傳記穿插的縮影。當中記錄了工人階層的家庭生活、社區裡的互動;貧民窟裡隨處可見的疾病與貧困;所謂的現代避孕科技(特別是避孕丸)普遍使用前,女性面對頻繁的懷孕與無止境的育兒、家務;以及教會協助底層生活者時的努力與限制。
面對二次戰後倫敦碼頭工人社區困苦的時代背景,「呼叫助產士」說故事的方式真切而不矯情。透過片中主角助產士Jenny Lee的第一人稱旁白,誠實地述說來自英國中上階級的年輕助產士們對於社會底層生活的無知與錯愕。近距離直視這些在貧窮與髒亂中掙扎的人們,助產士們一開始覺得勉強。但是教會的信念與和社區民眾相處的經驗,特別是來自於工人階級家庭的信任與尊重,讓這些助產士逐漸學會謙卑、體會到這是一份意義非凡的工作。她們選擇接受與協助,而非評價她們服務的對象。
第二個引起觀眾熱烈迴響的是助產士這個特別的醫療專業。在影集中,修女和助產士擔任整個社區的生產照顧工作,包括孕婦家訪、社區診所的產前檢查和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的接生工作;只有在特殊案例或緊急情況時,才會請醫師支援或是將產婦送到醫院。值得點出的是,片中呈現了透過個案負責制(caseload midwifery)---即每位婦女從產前照護、協助分娩、產後探視,都是由同一位助產士負責---助產士、教會修女得以與被照護婦女建立一份屬於女性的、特殊的親密感和信任關係。正是這樣特別的醫病關係,使這部以女性人物、女性情誼為主軸的影集,成為動人的劇情片。
這樣細膩忠實的呈現以產婦為主體、也依照產婦身體狀況主導的生產過程,非常具有女性主義自我賦權的精神。影集官方網頁與臉書粉絲頁面上有許多觀眾回憶自己或母親當年生產時就是找助產士協助,多數都肯定那是非常特別、親密的生產經驗。不少在一九五○年代執業的助產士或護士也熱情地分享當年執業時的照片,跟著影集進行了一趟難得的時光憶舊之旅。
第三個受歡迎的理由是這部影集在製作上的細膩與專業。當年因為她的文章而催生出沃斯女士助產士三部曲的助產系講師泰芮.柯茨(Terri Coates),成為這部影集的專業顧問,協助製作團隊在劇中如實地回復當年助產士執業相關的設備、技術、流程等細節,甚至到街景的安排、民宅內部的擺設,都顯示了製作團隊對於該片歷史背景細節的認真求證。柯茨的助產學院學生也在接生的場景中擔任替身演員,特別是協助一些接生過程中手部動作的拍攝。
除此之外,「呼叫助產士」作為一部受歡迎的影集,裡面當然也有款款愛情、有宗教情懷、有超越禁忌的愛、有英式幽默、有尋找自我等等淡而有味、動人心弦的情節。BBC在第二季創下更高收視率後宣布,將於二○一四年推出第三季。有記者問道影集編劇海蒂.湯馬斯(Heidi Thomas)是否會有創作劇本的壓力,她說一點也不會,因為沃斯女士的三部曲有太多故事可以讓她發揮。
的確,筆者雖然在看完兩季影集後才開始閱讀三部曲,卻絲毫不會感到不耐,反而深深為原著更豐富的內容與親切的寫作風格所吸引。這部打動人心的回憶錄,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本文作者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推薦序〉呼叫人生
彭蕙仙
對現代人來說,「助產士」已成了一個很罕見的職業,除了在偏遠地區,少之又少的婦女在生產時會請助產士幫忙,而會到醫院進行產檢、醫療諮詢等各種產前準備與生產。根據學者研究,從日據時期到一九七○年代初期,台灣大部分的接生工作都是由助產士所完成;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後,目前台灣僅有二十一名開業助產士與健保局簽約。
與助產士這個行業同時走入歷史的,是人們對城市風貌變遷的記憶,與那種一同迎接生命的親密關係的趨於淡漠。本書是作者珍妮佛.沃斯的回憶錄。她年輕時曾進入以助產、濟貧為主要服務工作的修女分支機構,並從這裡展開了她最初的助產生涯,也為自己的人生、甚至可以說為時代留下了動人的紀錄。
故事發生在一九五○年代初的倫敦東區,大多數地方是戰後的廢墟和貧民窟。倫敦在舉辦二○一二年的奧運會之前,曾特地就東區進行了大量的都市更新,改變這裡長期的凌亂面貌;經過這樣的一番「大整容」,人們大概更難想像個半多世紀之前,這裡曾經的破敗、髒亂。在那個一個家庭生八個、十個孩子是常態,排屋只有共公廁所,沒有人有汽車,電話極為稀有的年代,透過修女們和助產士們的細心、耐心以及專業訓練,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嬰兒順利出生。
每個嬰兒的出生都透露出上帝對人尚未放棄、人對上帝仍然存有信心的訊息。而每個嬰兒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女人、甚至一個家族的故事。身為助產士的沃斯必須經常性地為孕婦進行產檢,最後幫忙接生,因而有機會進入到每個家庭,她因而看盡人間的喜怒哀樂、跌宕起伏、愛恨交織、生離死別。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在受期待的心情下出生,也並不是每個即將做媽媽的產婦都以歡喜的心情迎接新生命;許多矛盾、尷尬,傷痛甚至是悲慘的故事,在沃斯真誠、平靜、溫柔的筆觸下,依然能夠發出人性某種面向的光芒,以及希望。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不為人知的神祕故事,透過新生嬰兒,有時是把故事帶往正面的方向發展,有時卻是更赤裸裸地掀開了家族裡那最不堪的一面。沃斯最難能可貴的是,她明瞭自己的責任,但也知道自己的分際,她是一位助產士,並非修女,當然更不是上帝。當她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將介入的力道緩和下來時,她的專業生涯才能持續,如此,家庭成員才能理解自己的問題與責任;這就像產婦在生產的過程中,必須靠自己用力才能讓孩子順利出生一樣。
但畢竟助產士是每個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眼所見之人,從某種角度來說,助產入的眼神決定了一個初生嬰兒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印象。而沃斯這位助產士的眼光,不只注視每個初生兒,也帶領讀者觀看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的倫敦東區,讓讀者看見碼頭工人的辛苦與貧民生活的艱難;還有,比《修女也瘋狂》還有看頭的修女大姊大。書中故事有時令人捧腹,有時也讓人陷入感傷。
《聖經》裡記錄了許多君王將相、重要使徒、信仰領袖的故事;大致來說,很多人可能會以為能在《聖經》這部超級經典裡留下名字的,必定是大人物,但《聖經》在舊約〈出埃及記〉第一章,就記錄了兩位收生婆(助產士)的名字:施弗拉與普阿。因為這兩位助產士雖是社會的小人物,卻改變了以色列一整個族群的命運。
當年的珍妮佛.沃斯或許也沒有想到她身為助產士的這個工作,竟得以改變那麼多人、那麼多的家庭,以至於五十多年後,透過她的回憶錄和BBC根據這部回憶錄拍攝的影集,在全球各地持續散發芬芳,為我們捎來人性仍存有盼望的消息;珍妮佛.沃斯為我們呼叫人生。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
〈推薦序〉 不只是另一種選擇——沃斯的助產江湖
郭文華
二○○六年六月日本國會通過「健保構造改革」法案後,大阪發生以下的事件:一位即將臨盆的孕婦,詢問過十九家醫院後仍無法找到病床生產,最後竟在等床位時在浴室中產出胎兒。這個類似二○○三年邱小妹的人球事件(日本稱為「出產難民」),不但凸顯長久以來醫事人力的缺乏,也讓本來便甚囂塵上的「醫療崩壞」說法更加盛行。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強迫「在家生產」的情境,與當時不得不出手協助的救護車人員;它們喚起很多婦女早已遺忘的生命經驗:叫產婆或助產士來接生。《呼叫助產士》便是這樣一本書。它是初出茅廬的助產士沃斯與她的倫敦回憶,二○○二年推出時造成一股旋風。她感性但不濫情的筆觸刻畫出一個個交織著喜悅與擔憂的生命,修道機構與底層社會的活潑交會,為一九五○年代英國的公共衛生與助產技藝留下鮮活的紀錄。
在她的筆下助產不是生物醫學化(bio-medicalization)下婦女的另一種生產選擇。從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的角度看,這段貴重歷史也為搖搖欲墜的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提供改革的另類出路。當少子化成為「常態」,婦產科乏人問津,保險面臨嚴峻的財務危機時,這本書提醒讀者檢查氾濫下適當科技的重要,更呼應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醫學為核心的基層衛生價值。沃斯的工作印證了這一點:她不只是一個助產士,更是公衛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社區健康營造的一環。
力挽追求極限醫療,但忽略社會紋理與衛生需求,失速崩壞的健保制度,或許就從這本發人深省的小書開始。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導讀〉 當助產士成為熱門影集的主角
黃于玲
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都會推出令人期待的優質影集,但是只有少數可以順利跨越國界,成為其他國家觀眾也引領期盼的節目。根據珍妮佛.沃斯的「助產士三部曲」編劇的「呼叫助產士」影集,便是這樣的佳作。
這部BBC自評為該公司二○○一年來最成功的影集,自二○一二年一月開播第一季後,每個週日晚上吸引超過一千萬名英國民眾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也榮獲二○一三年英國電視精選獎、國家電視獎以及英國影藝學院電視獎等大獎。這部影集更紅過大西洋,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播出後,獲得《...
目錄
〈導讀〉當助產士成為熱門影集的主角 黃于玲 007
〈推薦序〉呼叫人生 彭蕙仙 010
〈推薦序〉不只是另一種選擇--沃斯的助產江湖 郭文華 013
序言 021
序曲 023
呼叫助產士 031
諾納托斯之家 044
晨間拜訪 053
查米 065
莫莉 072
自行車 084
產前檢查 088
佝僂病 101
妊娠毒血症 108
弗雷德 118
耶誕寶寶 125
胎位不正的分娩 133
吉米 146
藍和康奇塔.華倫 156
莫尼卡.瓊修女 175
瑪麗 182
扎基爾 193
電纜街 201
站街人生 213
逃命 224
伊凡潔莉娜修女 23
詹金斯太太 244
蘿西 255
濟貧院 265
豬價崩盤 272
混血兒之一 281
混血兒之二 293
混血兒之三 299
午餐聚會 307
濃霧 319
機動小組 330
早產兒 336
老年人 346
起點 355
〈導讀〉當助產士成為熱門影集的主角 黃于玲 007
〈推薦序〉呼叫人生 彭蕙仙 010
〈推薦序〉不只是另一種選擇--沃斯的助產江湖 郭文華 013
序言 021
序曲 023
呼叫助產士 031
諾納托斯之家 044
晨間拜訪 053
查米 065
莫莉 072
自行車 084
產前檢查 088
佝僂病 101
妊娠毒血症 108
弗雷德 118
耶誕寶寶 125
胎位不正的分娩 133
吉米 146
藍和康奇塔.華倫 156
莫尼卡.瓊修女 175
瑪麗 182
扎基爾 193
電纜街 201
站街人生 213
逃命 224
伊凡潔莉娜修女 23
詹金斯太太 244
蘿西 255
濟貧院 265
豬價崩盤...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