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師葉問親傳、特工警界之師盧文錦
開館授徒四十年,獨門心法首度公開!
詠春工夫,不求多,而求精;
詠春精神,不在猛,而在細!
✓從頭介紹詠春拳的源流發展與基本思想
✓逐項拆解葉問詠春拳的拳法結構
✓實拍步驟圖解演示詠春基本樁法
✓圖示詠春器械的重要基本動作
宗師葉問親傳、特工警界之師盧文錦,開館授徒四十年,獨門心法首度公開!
詠春拳貴精不貴多,有生於無、多生於精。作者盧文錦為葉問的親外甥,少承家傳詠春拳學,另又習得擒拿、柔道、特勤搏擊等技法,曾任維安特勤隊創隊教官,本書彙整其多年經驗,從頭介紹詠春拳的源流發展與基本思想,逐項講示葉問詠春拳的拳法結構,並以詳盡的動作圖解實地演示木人樁、三角樁、八斬刀、六點半棍等基本樁法和詠春器械的重要動作,拆解由「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個過程組成的拳套,使學習者在練習過程中能學以致用,是學習詠春拳的必備讀物。
作者簡介:
盧文錦
1933年出生於香港,母親為佛山葉氏長女葉慕潔(即葉問長姊)。1950年中國大陸易手,葉問來港,於飯店工會教授詠春拳,盧文錦才得與親舅學拳。1960年來台發展,接受軍事及情報訓練,此時除葉問的詠春拳,另外習得擒拿、柔道、特勤搏擊等技法。1992年獲任命為維安特勤隊創隊教官,1993年撰寫警用教材《警察應用搏擊術》,並訓練學校教官,擔任調查局教官長達十年。
盧文錦自1975年退役後,即設館於內湖,專門教授詠春拳,門生遍及四十餘國家,其子盧國靜(Gorden Lu)亦承其衣缽,於美國東岸教拳十餘年。
盧文錦詠春拳總會:http://www.wingchun.tw
章節試閱
〈詮釋舅父葉問宗師生前之教拳心得〉
學詠春不是一套拳一套拳練下去,但是有一些人只學了一兩套拳就出來自命為師父授徒,確實也有些人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他也學到了詠春拳的兩三套拳法,這應當是自我滿足的自欺欺人吧!
簡單舉些例子,有些人有許多女朋友,卻沒有老婆,最後只能孤苦伶仃的單獨終老一生。又比如有人擁有數部名車,自己卻不會開車,凡事只能被動仰賴他人,一旦身敗名裂之後也就一無所有了。一切的一切正如古人常說的:「銀樣蠟槍頭」,也就是中看不中用。如同全身凹凸標緻的美女原來是經過整形打針後改造出來的,容易弄得全身疼痛與失敗變形。學習功夫不是用來擺設的,更不是自我的膨脹。人們形容這樣的人是「老鼠躺天秤」,自稱自秤、自吹自擂。
也有人疑問全中國功夫都沒有「黐手」,為什麼詠春會有,於是就出現了「黐手」無用論的說法,向這些人只會自大自以為是,一是學技不足,二是未得良師教導,三是只學得詠春的表面功夫,就以此來行騙執教。另外,有些教者也會把「黐手」變成相互配合,喜歡如同功夫電影般套招過癮,像這類人都是學技不足、誤人子弟,說得不好聽一點,除了是自大狂以外,就是打著教功夫之名行騙。
詠春的「黐手」不是要練習去打人(可能有些教者會教一粘上手就要打手),這樣的話是無法發揮與學習「黐手」的運用,也會誤解「黐手」是拳套中動作的發展延伸。另外,強調一黐上手就打手,也等於鼓勵打殺的殺戮行為,而不是教導學習者的技術的演進,這種強調打手的思維是一個錯誤且霸道的教育。試想,學習者心存殺戮,其拳術會有進步嗎?這樣的教者一定是忘記了葉問宗師生前強調的「活人練活死功夫」、「今天不把功夫學好,他日要跪在地上求外國人教你詠春拳」等師訓或祖訓。
事實上,「黐手」是詠春不可省略的重要環節,是詠春必學的動作。「黐手」不是打人或是打架,它是把學過的拳套透過「黐手」成為一段一段的靈活動作反應。「黐手」練習的增進,可以說是集結你的詠春拳的財富,把你學得的拳套成為隨手可用的動作,不斷的「黐手」就能增強你的接觸反應,唯有熟練「黐手」才能達到自然反射。如果學習者自認為學拳就是學習攻擊別人,那你大可不必學習詠春,買一把刀不是更快嗎?那有何必辛辛苦苦地學習詠春呢?
是故,詠春「黐手」是要使你在突然遇到危險攻擊時能有即時的反應,這樣瞬間的自然反射動作必須要靠熟練「黐手」而來,才有可能臨危不亂,兵法說亂則取之,亂則攻之,平時要把動作練到穩定自然發揮,就必須要靠「黐手」練習。首先要自保,所以你必須要放下殺戮的思想。不必心存如何打倒對方,應是將學會的動作結合成為一系列的動作,不必計較去打倒對方,有了良好的反應自然得到如何保護自己以及退敵。
不斷的「黐手」就是使你將學會的拳套,透過接觸反應擴大動作的使用與發揮,而不是一味搶著去攻擊對方,因為只會打人而不會功夫,這樣你就失去了應用變化的基礎,也無法傳承師父的衣缽。我們常說老兵不死,是因為他會在戰場上發揮各種的動作,而新兵呢?只會開槍殺人。同樣的,若是你只會出拳搶打,那不會詠春拳的人也可以出拳搶打啊,甚至小孩也會打人,那學習詠春的意義何在呢?首先就是思想的錯誤,如同一個學木刻的藝者只會做粗工而不會做出精細的雕刻作品,這樣只能說是個工匠。
但一些教者為了滿足學者貪打的個性,強調不必練「黐手」,接觸就打,殊不知葉問宗師生前極反對搶打、偷打,一再強調「朝形」、「追形」,「有手黐手、無手問手」,常謂「點點朝午」、「步步追形」、「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卻沒有一「黐手」就打的觀念。葉問宗師於一九五○年在香港飯店工會首授詠春拳,早期弟子梁相早已仙逝,飯店工會弟子駱耀、葉步青、招允等也一一仙逝了。本人是葉問的外甥,也年過八十了,多年遊走歐美等地教學,能夠口傳葉問宗師生前遺訓者人也無多人了,宗師在一九七○年後已不廣收門徒了,確實葉問宗師生前沒有強調過一黐手就打的殺戮行為。因為強調打並非良策,因為不能連續「黐手」的運作,也難把葉問宗師生前的教導期望的詠春拳技世代傳承。
「黐手」除了從接觸感覺平時所練的動作之外,更要注意位置和距離,不能隨便左右移動,所以詠春拳教者如葉問宗師生前經常強調「朝形」與「子午位」,前進與退馬都要配合手上的動作,不能隨便動來動去。
至於「黐手」與打架是兩回事,「黐手」是把學會的拳套動作分解結合運用,如同數學裡的開平方開三方,由慢慢增進變成熟練可行,達到用時自然反射,所以詠春拳術中有「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術語。是故,「黐手」是從慢慢增進達到妙用、巧用,不需要事事都用思想去指揮動作,不可能有看招破招、看形破形,確實等你想到了也失去了時間性,無法達到克敵於先或是克敵要在敵動之前。因為沒有了反射動作,就是被動的,再說:一是敵不會等你去想,二是任何攻擊都是突然的,三是想如何如何都是一廂情願,四是應該從接觸即時反應出動作。是故,功夫的練就需要透過「黐手」去熟練、習慣。
葉問宗師生前提到的「步步追形」、「點點朝午」、「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我們深入去探究「步步追形」、「點點朝午」就是兵書中的戰鬥位置和戰鬥距離,「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就是兵書中的強則避之、弱則攻之,所以練習「黐手」不是相互配合的遊戲或是運動,主要是在「黐手」過程中,開發學者的大腦,因為功夫也好,戰地指揮官也好,不是單一思想我想做什麼,一切的一切都是透過現場反應發揮出來。
詠春沒有固定破招的方式,也沒有何招破何招,當然也沒有如何擋、如何架,葉問宗師生前要求弟子要把練好的拳套結合個人的生理及思想反應,動作與動作串聯起來,成為一系列的動作,只要靈活的串聯就是好動作,當然不能強求應如何串聯在一起,因為每個人對熟練動作程度不一,如有人「綁手抐打」,有人「綁手拍打」,有人「綁手穿手」,有人「綁手攤打」,當然也有人「綁手迫身」,確實數之不盡,熟練的動作就可以順勢而行,當然不能搶打、偷打,或是想了再打。
切記一切的危險加附在身上的都是突然而來的,所以稱之為襲擊或是偷襲,沒有給你準備,所以就沒有如果,應該預先進行的就是「黐手」,因為「黐手」是要加強你身體的接觸反應,絕不是打人。有了反應才能把平時所學的靈活運用,如同戰場上的指揮官行軍佈陣,不可能部隊一接近戰地就發動散兵游擊戰。所以「黐手」是如何發揮所學,而非存心打鬥。況且行軍佈陣就是找機會接近敵人,沒有只見到三五散兵即行大舉衝殺,只有不諳兵法的人才有可能這樣。同樣的只有不會詠春的人才說不需要「黐手」,才會說出一接手就打手的衝殺錯誤觀念。那詠春的祖宗梁贊、陳華順、葉問不是教錯了嗎?如果一接觸就斬殺,那部隊的「探子」又作何用呢?古人云「沐猴而冠」,意旨一個人徒具其表、毫無內才,暴躁輕浮、不能成事。各位要記著你們是學習詠春的,不是流氓混混或是古惑仔,更不是參加殺手訓練班。
〈詮釋舅父葉問宗師生前之教拳心得〉
學詠春不是一套拳一套拳練下去,但是有一些人只學了一兩套拳就出來自命為師父授徒,確實也有些人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他也學到了詠春拳的兩三套拳法,這應當是自我滿足的自欺欺人吧!
簡單舉些例子,有些人有許多女朋友,卻沒有老婆,最後只能孤苦伶仃的單獨終老一生。又比如有人擁有數部名車,自己卻不會開車,凡事只能被動仰賴他人,一旦身敗名裂之後也就一無所有了。一切的一切正如古人常說的:「銀樣蠟槍頭」,也就是中看不中用。如同全身凹凸標緻的美女原來是經過整形打針後改造出來的...
作者序
〈後記〉盧文錦
我國在七、八十年前的功夫期刊,因為攝影及印刷技術的不完整,功夫的編寫都是以連環圖畫的方式呈現的。更有使用早期的木板印刷,在連環圖畫中畫出如何是猛虎下山、雙龍出海、白鶴亮翅、或是羅漢拜觀音……等等。詠春拳出現在社會以後,有「小念頭」的書本,更有「木人樁」法書本,有用中文書寫的,也有用英文書寫的,確實給人們更多關於詠春拳的認識,但也誤導了以為看書畫學招式就可以練就功夫。葉問宗師生前曾強調,學詠春一定要透過「黐手」,更要在不同人的習慣上練得更多不同的反應,看書或是圖片實無法把死招式變成活招。當然著書者可以獻出教學經驗,或是科學解說的引導,使學習者得到更多關於拳術理論與實戰應用的知識,並且獲得思想的開發與觀念的啟發。
本書的內容主要是以本人近四十年的教學心得筆記一一編寫串聯起來的,不強調見招破招或是如何打倒對方的機械式寫法。如果學拳者抱著如何殺戮的思想,就無法體會詠春拳的生命精神,希望打倒對方這也是極端錯誤的想法。在我近四十年的教學生涯中,訓練過來自軍中或是特勤的人員,他們是國家與社會安寧的保衛者,主要任務在於維持國家與社會的秩序和安全,使他們在執勤過程中可以保護自己並且完成維安的任務。一般平民百姓來學拳,當然也不能抱著殺戮或是擊倒對方的思想,如果要傷人何必學功夫,隨便拿把刀或是槍,豈不是更快?所以,學拳者的心態要擺正,端正思想後才能進入詠春拳術的奧妙殿堂。
詠春拳,不是強調傷人,其動作之變換都能以物理學、數學和生理學來進行解說,不是一味的強調如何打。有了基本的動作練習之後,主要是練完「小念頭」第一套拳之後,學拳者就進入了「黐手」的訓練。這時就更進一步結合兵學和戰爭學來解說實戰的應用,如我國留傳下來的「孫子兵法」。既然要學得更多且更深入的功夫,我認為:「學文的可以不去學武,但是學武者一定要學文」。
事實上,詠春的「黐手」是從接觸感覺中去發揮所學,不必急著去做出思想上的動作,因為只有這樣的科學引進,才會把你熟練的動作永遠存在自己的腦波當中,一旦情況發生時,就會即時發揮所學以因應危機的來襲。學拳如同疊羅漢似的,需要一步一步增進,也如同農夫耕地施肥,急之不得,施肥過多與過急反而會導致作物的枯萎。貪多嚼不爛、物極則必反,學拳者需要慢工出細活,培養自己的心性和耐性。詠春拳尤其是細膩的功夫,需要達到熟能生巧與靈活運用,則需要改變我們平常不正確的用力習慣和以為功夫就是殺戮的錯誤觀念。
如果要達到熟能生巧與靈活運用,能夠在危險出現時即時反應所學,就不必去記死招式或是如何破招,詠春拳講究的是學以致用而非舞台表演。詠春拳是要接觸反應所學,要使動作發揮出來就不能有我想如何如何的自大狂心態。詠春拳是極具科學原理,筆者在書中已經多次強調,詠春拳的學習者必須按部就班的走下去,才能練就功夫,成為詠春拳的傳承者,而不是詠春拳的俘虜。
本書內容有不同論述,期望能夠給愛好詠春拳的學習者更多關於葉問宗師傳下來的功夫武術,增進學習者更多關於詠春拳的認識和了解,使其進而有更多的投入和更廣的傳承。這裡我再次重申葉問宗師生前對門下弟子一再鼓勵的一段話:「今天有機會你們都不把詠春拳練好,他日中國人一定要跪在外國人面前,求他們教你詠春拳」。所以,這裡我特別引出古文書中蘇軾寫的一篇文章―〈留侯論〉的開篇一段話:「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正因如此,詠春拳的學拳者應該走出正確的方向,既不是強調打殺、也不是強調各種動物形態,更重要的是能夠每事以科學引證,所以,十九世紀末以來,一向重視科學的歐美日等國家紛紛有人投入詠春拳的學習行列,這也使得我們中國人有了危機意識,是故,詠春拳的學習者應有更長遠的志向,所以說,中國人一定要把詠春拳學好,更要往下傳承下去。
〈後記〉盧文錦
我國在七、八十年前的功夫期刊,因為攝影及印刷技術的不完整,功夫的編寫都是以連環圖畫的方式呈現的。更有使用早期的木板印刷,在連環圖畫中畫出如何是猛虎下山、雙龍出海、白鶴亮翅、或是羅漢拜觀音……等等。詠春拳出現在社會以後,有「小念頭」的書本,更有「木人樁」法書本,有用中文書寫的,也有用英文書寫的,確實給人們更多關於詠春拳的認識,但也誤導了以為看書畫學招式就可以練就功夫。葉問宗師生前曾強調,學詠春一定要透過「黐手」,更要在不同人的習慣上練得更多不同的反應,看書或是圖片實無法把死招式...
目錄
自序 / 盧文錦
上篇 Chapter1 詠春拳的歷史源流與發展脈絡
Chapter2 詠春拳的基本思想與運用概念
Chapter3 詠春拳的實戰概念與方法
Chapter4 詠春拳的基本拳法與實戰
Chapter5 詠春拳的基本功夫與身形掌法
中篇 Chapter6 葉問詠春拳的拳法結構
Chapter7 詠春拳法的運用和基本樁法
Chapter8 盧文錦詠春拳的教學精華語錄
下篇 Chapter9 盧文錦詠春器械重要基本動作圖示
詮釋舅父葉問宗師生前之教拳心得
後記
附錄 向盧師父學詠春 / 胡逢瑛
自序 / 盧文錦
上篇 Chapter1 詠春拳的歷史源流與發展脈絡
Chapter2 詠春拳的基本思想與運用概念
Chapter3 詠春拳的實戰概念與方法
Chapter4 詠春拳的基本拳法與實戰
Chapter5 詠春拳的基本功夫與身形掌法
中篇 Chapter6 葉問詠春拳的拳法結構
Chapter7 詠春拳法的運用和基本樁法
Chapter8 盧文錦詠春拳的教學精華語錄
下篇 Chapter9 盧文錦詠春器械重要基本動作圖示
詮釋舅父葉問宗師生前之教拳心得
後記
附錄 向盧師父學詠春 / 胡逢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