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習共同體可以作為臺灣學校教育的借鏡,不過臺灣學校必須先檢視自己的教育情境與學校組織文化,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問題,再從自己的條件出發,試著發展屬於臺灣學校的學習共同體。
回顧以往,臺灣學校實踐新教育理念時,許多教師經常誤解理念而排斥、執行表面未深化、模仿過度無省思,好的理念實踐如同一團熱鬧,喧囂過後又沈寂。多數教師也自認為已為孩子的學習付出許多,卻也對學習落後孩子無奈許多,殊不知教師們只要稍微改變與相互協助,可以促進孩子更正向學習,讓孩子成長更多。教師可以藉由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共同專業成長,不過,除了教師由下而上的熱情,各級政府也要建立由上而下的支持系統才行。
任何教育都是為學生,但教師是靈魂人物,因此,我們更該做的是,不放棄任何一位教師,因為我們知道放棄一位教師等同於放棄二、三十位孩子。本書不只是堅持no child left behind, 也更要no teacher left behind,甚至是,no school left behind。
作者簡介:
劉世雄
學歷
省立臺南師專77級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學博士
經歷
國小教師、組長、主任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組長、主任
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副總編輯
雲林縣、臺南市學習共同體諮詢委員
現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專任教授
著作
國內、國際重要專業學術期刊近二十篇
獲獎
教育部師資培育典範獎
科技部補助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傑出行政人員、學生票選心中教學最優良教師、傑出研究教師
目錄
第一章 臺灣學校需要發展學習共同體嗎
第二章 臺灣教師實施學習共同體前的問題
第三章 學校至少要改變的事
第四章 教師同僚性營造與社群發展
第五章 啟動模式:教師說課、共同備課
第六章 進展模式:公開觀課
第七章 收穫模式:集體議課
第八章 學生互學策略的適用性
第九章 促進學生互學的教學設計
第十章 培養學生互學能力的參考做法
第十一章 臺灣教師對學習共同體的迷思
第十二章 邊緣學生也可以參與學習嗎
第十三章 家長可以參與學習共同體嗎
第十四章 臺灣學校教師實踐學習共同體可能的危險
第十五章 臺灣教育還可以改變的事
第十六章 臺灣學校實踐學習共同體的下一步
第一章 臺灣學校需要發展學習共同體嗎
第二章 臺灣教師實施學習共同體前的問題
第三章 學校至少要改變的事
第四章 教師同僚性營造與社群發展
第五章 啟動模式:教師說課、共同備課
第六章 進展模式:公開觀課
第七章 收穫模式:集體議課
第八章 學生互學策略的適用性
第九章 促進學生互學的教學設計
第十章 培養學生互學能力的參考做法
第十一章 臺灣教師對學習共同體的迷思
第十二章 邊緣學生也可以參與學習嗎
第十三章 家長可以參與學習共同體嗎
第十四章 臺灣學校教師實踐學習共同體可能的危險
第十五章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