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夢變成一個偉大的伊斯蘭帝國
——第三部 帝國末日
◎人類歷史的瑰寶
由迷霧夢境中冉冉崛起的帝國史詩,
橫跨三大洲,穿越七個世紀,世界史上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帝國之一。
◎第一本完全呈現鄂圖曼帝國的書
探索中東問題的根源,打破西方與穆斯林之間相互認知的鐵幕,
任何希望瞭解現代世界的讀者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鄂圖曼帝國的第一位蘇丹奧斯曼曾做過一場夢,夢到他會創辦一個帝國。在夢裡,他的肚臍長出一棵樹,象徵了他的繼承人將會多麼有精力、他們的領域將會多麼遼闊無疆――一個偉大帝國於焉誕生。
鄂圖曼帝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帝國之一,傳承了東羅馬帝國文化及伊斯蘭文化,成為東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地,版圖覆蓋面擴及歐亞非三大洲,跨度七個世紀,國祚超過六百年。
這樣一個燦爛輝煌的文明,卻以破碎扭曲的面貌隱身於歷史舞台的角落。目前人們對鄂圖曼帝國的認知,往往仍侷限於歐洲觀點――那些自西方國家和鄂圖曼爆發錯綜複雜的戰爭時,在戰火煎熬中寫就所見所聞,充滿歧視和反感的大量陳舊資料――片段的「節錄」被不斷地重複運用和反覆播放,似乎已然代表這個古老帝國的整個歷史。
舊有的龐雜史料被視為應予藐視的禁忌「黑洞」,不僅受到其繼承者「土耳其共和國」在建國初期的刻意塗抹與渲染,更透過政治力量的介入,有計畫地刪除帶有阿拉伯和波斯字源的文字,剝奪了人民閱讀、親近自身民族歷史的能力與權利。
沒有人能全觀那個偉大帝國怎麼成形的,又是如何殞落的。游牧根源的足智多謀及帝國世界觀曾征服了拜占庭帝國,卻又在十九世紀不敵現代化歐洲國家的衝擊,漸趨沒落,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於協約國之手而分裂。直至今日,伊斯蘭世界與歐美強權之間纏鬥不休的風雨恩仇仍重複上演,看似無解的歷史難題,或許到了該重新檢視成因脈絡的時刻。
《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奧斯曼的黃粱夢》是市面上第一套全面呈現鄂圖曼帝國的書,包括所有重要的人物及其故事,分為「帝國視野」、「帝國鬆動」、「帝國末日」三部,完整重現鄂圖曼帝國的精采史詩故事。
本書作者英國著名學者暨記者卡羅琳.芬寇爾,精通土耳其、阿拉伯、波斯及匈牙利等多種語言,為撰寫本書長居土耳其伊斯坦堡,投入多年心血蒐羅、考據當地大量珍貴史料,在巨大的歷史迷宮中理出經緯,以精巧工筆活化人物細節,也以史家秉直之筆勾勒關鍵變局,為的就是提供現代讀者一本最新考證的完整鄂圖曼帝國史。
在此邀請任何希望瞭解現代世界全貌的讀者,一起遊歷這場「奧斯曼的黃粱夢」。
作者簡介:
卡羅琳.芬寇爾Caroline Finkel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鄂圖曼帝國歷史學博士,移居土耳其伊斯坦堡多年,精通多種語言,包括鄂圖曼文、土耳其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及匈牙利文等,常年奔走於伊斯坦堡和倫敦兩地。著有《戰事管理:鄂圖曼征討匈牙利戰爭1593年至1606年》(The Administration of Warfare: The Ottoman Military Campaigns in Hungary, 1593~1606)、《土耳其及鄰近地區地震活動之歷史回顧1500至1800年》(Seismicity of Turkey and Adjacent Areas - A Historical Review, 1500~1800)及多篇文章。
譯者簡介:
鄧伯宸 (第9-16章)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翻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譯作包括《哭泣的橄欖樹》、《印度 美麗與詛咒》、《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日本新中產階級》等(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徐大成 (第1-8章)
台灣省立海洋學院 (現國立海洋大學) 畢業,國立中山大學管理碩士(EMBA)。曾任商船和軍艦官員,美商公司經理人,大學兼任講師,科技公司董事長/執行長及企管顧問等職,譯有《印度 美麗與詛咒》、《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卡羅琳.芬寇爾(Caroline Finkel)使出渾身解數,搬演鄂圖曼歷史的大戲。──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得主
對於伊斯蘭的瞭解,時至今日,不僅需要精益求精,更是勢所必須。卡羅琳.芬寇爾精深博大的宏觀之作,開卷有益,不可不讀。──威廉.達爾林普(William Dalrymple),歷史學家,達夫.庫珀史學獎、沃爾森史學獎得主
媒體推薦:
精采力作……有史以來最權威的鄂圖曼帝國史。──《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雜誌
得獎紀錄:卡羅琳.芬寇爾(Caroline Finkel)使出渾身解數,搬演鄂圖曼歷史的大戲。──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得主
對於伊斯蘭的瞭解,時至今日,不僅需要精益求精,更是勢所必須。卡羅琳.芬寇爾精深博大的宏觀之作,開卷有益,不可不讀。──威廉.達爾林普(William Dalrymple),歷史學家,達夫.庫珀史學獎、沃爾森史學獎得主
媒體推薦:精采力作……有史以來最權威的鄂圖曼帝國史。──《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雜誌
章節試閱
16 暴風雨前的平靜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
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五至二十日,總共三十六小時,在人民黨——共和人民黨(Republican People Party,專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接班梯隊的第一次大會中,穆斯塔法.凱末爾發表一篇演說,文情並茂,雄辯滔滔,暢談他心目中的鄂圖曼帝國之崩解與土耳其共和國之誕生。當然,整個故事中,第一主角自是非他莫屬。演說內容並非平鋪直敘講述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的歷史事件,而是自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九日,他從伊斯坦堡抵達薩姆松的那一天開始。整篇演講,最可靠的英文版本共計七百二十四頁,前面六百五十七頁,講的是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之前的故事,以及共和國的宣布成立。在剩下來的篇幅裡,穆斯塔法.凱末爾痛斥那些對新秩序三心二意的人,其中包括新聞界(因為讓人有表達反對意見的空間),特別是一度曾為他親密戰友的勞夫。提到勞夫、卡濟姆.卡拉貝基及他們的追隨者時——起頭是這樣說的:「現在……且容我來講一個大陰謀」——嚴詞譴責他們一九二四年另立門戶,成立進步共和黨挑戰他的權威。言下之意,進步共和黨之強制解散,以及他「秉持民意」為自己不可剝奪的權利展開政治辯護,全都是天經地義。
土耳其共和國的歷史,無論是土耳其人或是外國人所寫,千篇一率都忽略了隨著此一後鄂圖曼國家誕生所帶來的壓迫,強調穆斯塔法.凱末爾的功績不遺餘力,卻都沒看見其他同樣功不可沒的人物,從農夫到婦女到軍事指揮官,抵抗塞夫爾條約對帝國的瓜分,拯救殘山剩水建立土耳其人的新家園。當然,一九二一至二二年,在穆斯塔法.凱末爾的英明領導之下,擊敗希臘人在西安那托利亞的暴亂,為他贏得滿堂喝采,使他成為土耳其實至名歸的政治領袖,乃至大權在握清除無意配合他未來願景的人,顯然都是大勢所趨。但根據最近的歷史研究,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先策劃推動抵抗運動的領袖人物其實都是團結進步委員會成員,穆斯塔法.凱末爾及其支持者並不在其中。此外,為了塑造穆斯塔法.凱末爾與眾不同的形象,把帝國末期至共和初期那段過渡時期撇得乾乾淨淨,未免也太過了。共和在許多方面雖然大不同於帝國——譬如幅員與人口——但從青年土耳其時期起,在政治領導階層、官僚體系及軍隊上,兩者之間還是有著重大的延續性。至於其他方面,譬如思想理念,就比較難以分析:基於土耳其優先,揚棄鄂圖曼主義及伊斯蘭主義;基於國家至上,個人與團體相對弱化;菁英主義當道,隨之產生人民不足以信任的心理;以及鄂圖曼後期的重視教育與推崇進步則繼續維持,仍然是共和時期的核心理念。
現代土耳其人的公共生活完全是所謂「凱末爾主義」的產物;「凱末爾主義」者,土耳其特有的民族主義版本,其宣揚者為穆斯塔法.凱末爾的一言一行,其詮釋者則是軍方的國家「衛隊」。要把人跟神話區分開來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穆斯塔法.凱末爾推動一種以他自己為中心的個人崇拜,鼓動全民歌功頌德——特別是紀念共和建國的豐功偉業——其繼任者則繼續捧著他的神主牌,行禮如儀,任何其他的抵抗英雄及建國元勳——事實上,任何其他的英雄或英雌——都只能靠邊站,唯我獨尊。穆斯塔法.凱末爾在世時,才華洋溢的軍事指揮官卡濟姆.卡拉貝基,於共和國之建立居功厥偉,想要出版回憶錄,記述自己戰後的奮鬥史,立刻遭到壓制;一九六○年(同年,共和國建立以來首次爆發政變,另外兩次分別在一九七一及一九八○年),這本回憶錄的增訂版出版,發行人遭到起訴,書籍沒收,直到官司結束才發行,已經是九年以後。
穆斯塔法.凱末爾的遺體,一九五三年以來,一直厝放於俯瞰安卡拉市的紀念陵墓,為國家級的核心儀典;至於他的戰友,長眠之地則無人聞問,忠實的追隨者伊斯梅特算是例外。但不管怎麼說,在土耳其共和國,凱末爾主義儘管雷厲風行,卻沒有成為一種經常性的現象;隨著一九八○年九月十二日的軍事政變,在公共生活中,它總算是無所不在了。
關於哈里發的廢除,穆斯塔法.凱末爾明白,爭論性始終都很高,在一九二七年的講演中,有一部份就是專論這個議題。在一個較短的章節中,談到無邊氈帽的禁止及托缽僧教派的廢止,則是以打擊無知為理由,同時也重申嚴刑峻法,諸如「獨立法庭」及秩序維護法的正當性。在接連軍事政變後的歲月中,常可以聽到一種論調,他是這樣說的:
儘管於法有據,我們從來不會採用非常措施將自己置於法律之上。相反地,當我們採用時,那是用來恢復國內的安定與平靜的……只要採用非常措施的必要性不再存在,我們會毫不猶豫地予以放棄。
軍方及其民間的支持者,捨我其誰,任命自己承擔保衛土耳其的重任,煽動凱末爾主義的烈焰,使之熊熊不滅,並詮釋穆斯塔法.凱末爾的正當性,以現代共和國說服老百姓服膺他所打造的價值——除了世俗主義及公共生活的前瞻性,還包括威權統治,諸如打擊異議份子及限制言論自由。他的所作所為,只要看看他當權歲月中的重重危難,就已經說明了一切;但時代在改變,一九二○年代因理想與恐懼所激發出來的解方,顯然並不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問題與挑戰。但過去無論何等沉重,許多土耳其人民都不同意西方以不屑的眼光將凱末爾主義跟「軍國主義、威權主義及部族民族主義」混為一談;對他們來說,凱末爾主義是「進步,因此,也是自由的同義詞」。無論如何,今天已經出現令人鼓舞的跡象,比較多元的表達已經可以接受,在土耳其的公共生活中,軍方的地位也在消退。
奧斯曼的夢想為鄂圖曼帝國打造了未來的願景,也提供了正當性,同樣地,年輕的土耳其共和國也擁有一則正在營造的神話——其提供者則是穆斯塔法.凱末爾一九二七年所發表的講演。他與他那些無名的同志,在絕望的深淵中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為共和國確立了無懈可擊的正當性。穆斯塔法.凱末爾的演講鏗鏘有聲,其所指陳的歷史走向,歷經土耳其多次重大的政治變革,已經走了過來。未來的史家回顧今天——那只不過是時間長河中的一瞬——可能會發現,土耳其共和國終將明白,它可以不再需要強調穆斯塔法.凱末爾的夢想,大可讓其匯入歷史的巨流,與奧斯曼的夢想及過去支撐鄂圖曼帝國的神話隨波而去。
16 暴風雨前的平靜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
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五至二十日,總共三十六小時,在人民黨——共和人民黨(Republican People Party,專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接班梯隊的第一次大會中,穆斯塔法.凱末爾發表一篇演說,文情並茂,雄辯滔滔,暢談他心目中的鄂圖曼帝國之崩解與土耳其共和國之誕生。當然,整個故事中,第一主角自是非他莫屬。演說內容並非平鋪直敘講述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的歷史事件,而是自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九日,他從伊斯坦堡抵達薩姆松的那一天開始。整篇演講,最可靠的英文版本共計七百二十四頁,...
作者序
最近幾年,興起了書寫歷史的熱潮。在書店的書架上,於許多不同時代與不同地區的歷史書籍裡,都可以找到不同範圍和不同主題的鄂圖曼歷史著作躋身其中。有些是寫給學術界的讀者看的,有些只涵蓋有限片段時期的歷史,有些是完全根據並非來自土耳其或鄂圖曼的資料寫就。而我的目的是要盡量為一般讀者提供一本最新考證過的完整鄂圖曼帝國史;我的目標則是要澄清以過度簡化的觀點去看鄂圖曼帝國的崛起、衰敗和殞落,這全是我們需要瞭解的。
如同歷史本身,歷史研究也不能停滯不前,因而在過去十年或十五年中,已經有許多令人興奮的、新發現的觀點和詮釋。雖然如此,人們目前對鄂圖曼帝國的普遍認知,仍然侷限於歐洲保存下來的那些自西方歐洲國家和鄂圖曼爆發錯綜複雜戰爭時,在戰火煎熬中寫就所見所聞、充滿歧視和反感的大量資料。就認定這個帝國的特徵是「東方的專制政權」或「歐洲病夫」,也就是說,截取歷史長河中某個時間點的某個特殊片段,尤其是這一小段「節錄」剛好適用於自己某一特殊目的時。很不幸的是,片段「節錄」被不斷地重複運用和反覆播放,似乎已然代表了這個古老帝國的整個歷史,而被定調的片段也就理所當然成為眾人認知的歷史觀。
許多以各種風格與形態寫就,被認為是有關鄂圖曼帝國的通俗歷史著作,實際上是非常缺乏「歷史」的,他們將鄂圖曼以及他們的世界壓縮成一齣荒謬劇——荒淫無度的蘇丹出巡、兇狠邪惡的帕夏、淒慘不幸的後宮女子、蒙昧主義的神職人員——把這些刻板的人物角色定型為陳舊的寫作背景,真是充滿了無知,對歷史的活力只有最些微的一絲認知而已。它們講述關於外國人和有奇風異俗世界的跨時代故事,卻沒有告訴讀者那個世界是怎麼成形的。
這些書能夠暢銷,證明人們對鄂圖曼帝國普遍關心;而它們所根據的既不是最近的歷史新發現,亦非原始的史料,只是憑藉鄂圖曼史家極少會為普通人寫這種文章的事實自行編撰而已。希望我的「新故事」不僅可以讓普通讀者喜歡,同時也能發揮一些最溫和的修正作用,更能促使我們真正瞭解將過去與現在連接在一起的歷史,以及我們又是如何走到今天所處的世界。
我親近鄂圖曼歷史,乃是因為它長久受到土耳其共和國抵制使然,也是受到塗抹渲染出來一個不得已的必然,在那個終於承續了鄂圖曼帝國的國家,我已居住約十五年。土耳其的過去簡直判若另一個國家,一九二八年,它把文字由阿拉伯文改成類似許多西方國家使用的羅馬字母,剝奪人民輕易閱讀長年累積保留下來的文學和歷史文物的方便性。與此同時,為了讓詞彙更土耳其化,它也有計畫地刪除帶有阿拉伯和波斯字源的文字,那是鄂圖曼語文裡另外兩個重要元素,以致它像「已消失」的拉丁語文般瀕臨滅絕。不過換個角度看,鄂圖曼世紀的文物現在被以平易的語法和現代的文字出版,也可以讓現今的讀者對陳年往事獲得一些瞭解。要不然情況就悲慘了:試想一下,如果英國的文學著作裡,被拿掉一九三○年代以前任何作品的場面!
原本看似可能的是,等那些老一代學過鄂圖曼語文的人都離世之後,就沒有多少人能夠閱讀鄂圖曼歷史,研究其數量龐大的文件與手稿中的基本原始資料。但是,繼續有學生前來受教要當歷史學家,學習鄂圖曼語文,他們與非土耳其出生的鄂圖曼專家在土耳其國內外的大學裡都擁有教職。然而,土耳其想要擺脫「正史」在學校裡教課也不是容易的事,他們要教的另一個版本歷史,是受到與革命融為一體的「現代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大力推動編出來的。在共和國建國之初,鄂圖曼的世紀被認為是個應加藐視的禁忌,是個「黑洞」,好像和人民沒有關連似的,對他們而言,更遙遠的土耳其歷史才適合自己。但是對鄂圖曼時期的記憶淡薄之後,反而變得可以開放地仔細檢視;雖然土耳其人被教育大師教誨要視自己為偉大過去的後繼者,但是只能傳述卻不可被質問,現在這也改變了。因而官方歷史現在也認同鄂圖曼帝國強大無敵,蘇丹擁有無上權威的觀點——當然,那些以「酒鬼」或「瘋子」為人記憶的外號例外——但是帝國早年常發生反對國家及其頒布的法令情事就特意被忽略掉;不願意承認當年竟有抗議存在的事實,因為這也是現代土耳其政治中延續下來的特色。
然而,儘管意圖阻止人們知曉鄂圖曼的過去,實務上卻窒礙難行,因為現代的土耳其人民仍然對自己的歷史好奇不已。政治談話也以西方觀察家很不熟悉的方式激烈辛辣地爭辯:對變化無窮歷史的認知,使得政客和利益集團可以參酌豐富的典故,讓自己說話模稜兩可,便於日後視最有利的需求,選用歷史上適用的一套版本(日後似乎總是比別的地方充滿不確定)。許多談話中引用到的話題,根源都有史可考。被陳年往事糾纏至今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亞美尼亞問題」——直到現在的抗議行動中,亞美尼亞人仍然要求政府宣布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安那托利亞(Anatolia)犯下的公然大屠殺是種族滅絕。土耳其不為外人周知的另兩個議題是:軍隊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表達宗教信仰的適可尺度。這些主題充斥於鄂圖曼歷史中,是那個時代的政客和人民非常關注的國家大事,時至今日依然如此。歷史學家的使命就是要引領眾人,了解流逝的過去如何發展成我們生活其中的現在,或者說又已經成為過去的現在。因此要在土耳其書寫歷史變成頗為嚴肅的事情,是其他一些國家難以相比的,而書寫鄂圖曼歷史的作家費盡口舌都難以獲致全力支持。
習慣上,研究鄂圖曼帝國到一九二二年就結束,這一年蘇丹制被廢除;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共和國宣布成立;到了一九二四年連哈里發制也被廢除。我的寫作則延伸到共和國時期,到一九二七年,這一年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發表了一篇冗長演講,詮釋他在推翻帝國及建立共和國中扮演的角色,還有他推動中的抱負和對未來的夢想。他也有著我這本書書名中說過的夢,本書中提到第一任蘇丹奧斯曼說他做過一個夢,夢境中顯示了帝國的誕生和茁壯成長,這也是我在本書中用心盡力述說的故事,一直說到一九二七年,使我得以點出共和國和帝國歷史之間的關聯性:標準的認知是共和國有若一張白紙,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革命後的重大成果,這一點正逐漸受到歷史學家的挑戰。
雄心勃勃地書寫這段上下長達幾個世紀的歷史,我曾不斷面臨艱困的抉擇。我不能宣稱這本書有多麼完整——畢竟,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有強勁吸引力的故事發展路徑則實屬必要。有時遇到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元素,例如禁衛軍或後宮之流的情節,讀者可能會覺得把它從本文的主路徑中拉出來分開處理,或許比較容易理解。不過我確信這些人物都是讓社會完整的一份子,社會也造就了時下的他們,他們並沒有活在絕對的空間裡;藝術和建築同樣是從社會的錯綜複雜中被造就出來的,難以解釋成一個純粹被創造出來與世孤絕的展現。若要單獨以「伊斯蘭」一章講述宗教也沒有什麼道理,因為宗教是歷史中一個重要的動力來源,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有祂則必有政治並存。若依「慣例」看歷史,往往會在戲劇化的片段停格,而且會遮蔽相關事件間的相互關聯性。更有一個缺點,就是會鼓勵讀者抓住鄂圖曼歷史中經常被貶損的某個事件或時段,而沒有解釋那是怎麼發生的,以及為什麼會發展成那樣。因此,任何人企圖解釋鄂圖曼歷史,應以同樣的標準審視其他國家歷史受到的制約與束縛,以及何以那段歷史會看來很獨特。當然,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但是如果特別強調這一點,而沒有就此與其他國家的歷史相比對,在我看來會失之偏頗。
「黑洞」成為鄂圖曼的歷史是造成遺憾本身的原因,但更令人遺憾的仍是西方和穆斯林之間認知上至今依舊隔絕著旗幟鮮明的「鐵幕」。西方世界因此發展出大量有關鄂圖曼帝國的「古老故事」,也延伸成源遠流長伊斯蘭歷史的故事。要想瞭解這些在文化上和歷史上有異於我們——而不是依賴以貼上「邪惡帝國」、「基本教義派」和「恐怖份子」標籤的方式掩飾我們的無知——是非常急迫的事情。最大的傲慢其實就是問為什麼「他們」跟「我們」不一樣,連問都沒有問過,就輕易接受我們文化上的偏見,且以「有哪裡不對嗎?」的觀點面對這個問題。
因此,這是一本為各有所求的讀者寫的書。我希望除了「老」的故事外,不瞭解鄂圖曼的普通讀者,會發現「新」的故事裡每一段都很有趣——情節更複雜且令人滿意,因為它解釋了帝國和人民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觀點。我已經寫了許多關於鄂圖曼在東方和西方的鄰居與敵手,所以這裡也有些東西,給那些對鄂圖曼邊境或更遠處的領土有興趣的讀者。這也是寫給開始要研究鄂圖曼歷史,而現在手上卻沒有單冊英文本的學生。我真心希望,本書所有的讀者都會覺得鄂圖曼帝國用漫長幾個世紀歲月寫下的故事充滿了迷人的魅力。
最近幾年,興起了書寫歷史的熱潮。在書店的書架上,於許多不同時代與不同地區的歷史書籍裡,都可以找到不同範圍和不同主題的鄂圖曼歷史著作躋身其中。有些是寫給學術界的讀者看的,有些只涵蓋有限片段時期的歷史,有些是完全根據並非來自土耳其或鄂圖曼的資料寫就。而我的目的是要盡量為一般讀者提供一本最新考證過的完整鄂圖曼帝國史;我的目標則是要澄清以過度簡化的觀點去看鄂圖曼帝國的崛起、衰敗和殞落,這全是我們需要瞭解的。
如同歷史本身,歷史研究也不能停滯不前,因而在過去十年或十五年中,已經有許多令人興奮的、新發現的觀...
目錄
第三部 帝國末日
翻譯暨編輯說明
序∕卡羅琳.芬寇爾Caroline Finkel
鄂圖曼政教職稱說明
12 行省坐大 The Power of the Provinces
13 從「新秩序」到「秩序重整」 From the ‘New Order’ to the ‘Re-ordering’
14 認同危機 A Crisis of Identity
15 伊斯蘭帝國 The Islamic Empire
16 暴風雨前的平靜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
地名、人名、地圖、引文註解之語文說明
地圖
本書內容簡介
致謝
引用出處
鄂圖曼帝國年表
第三部 帝國末日
翻譯暨編輯說明
序∕卡羅琳.芬寇爾Caroline Finkel
鄂圖曼政教職稱說明
12 行省坐大 The Power of the Provinces
13 從「新秩序」到「秩序重整」 From the ‘New Order’ to the ‘Re-ordering’
14 認同危機 A Crisis of Identity
15 伊斯蘭帝國 The Islamic Empire
16 暴風雨前的平靜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
地名、人名、地圖、引文註解之語文說明
地圖
本書內容簡介
致謝
引用出處
鄂圖曼帝國年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