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般的視角,抽絲剝繭先秦諸子學說經典中的文字語言,重新理解並批判其傳達思維與文化。
本書從語言入手,探究《論語》、《孟子》、《老子》和《莊子》的語言、思維、文化及其發展。其獨特角度方法是,考察高頻詞的使用獲取真實語義,以行驗言,注重語料的縱橫對比和數據統計。同柏拉圖的《理想國》比較,四經典的倫理道德詞語體現了私宜的道德觀:強勢中心爲主,交織血族中心、奴役侍奉和冷血。老莊無情無義反盡職地自保構成消極反社會人格。四經典無真理概念,不將真實與正確相聯繫。儒家高唱的「仁義」因爲不講公正而陷入虛僞勢利。四經典還有不少骨架句,其主語、系詞、被動標志、介詞和連詞等常簡省,後代簡省量逐步減少,故漢語並非死守意合。四經典語言較模糊感性,無定義疏於論證。無成熟的「可能」命題和真正表應該的道義命題。
作者簡介:
李海霞,1954年冬生於重慶,右二代。文革中讀了初二。做過建築工人、菜店營業員、商業美工、中學教師等。46歲獲博士學位,卻比一般博士少讀5年書。後為西南大學教授,現退休。喜歡研究語言和人性(邏輯思維、文化等),并將它們結合起來考察,跳出正統語言學自走一條路。學術有獨立見解,不追隨官方導向和榮耀,多次給校方等上書要求改革管理制度,并寫文章反對不公正的學術評價體系等。自己創設《議論與思維》一門課,培養大學生研究生奇缺的理性思維。2014年初在香港出版論文集《追問人性》。
章節試閱
語言承載並表現思維和文化。亞當•弗格森說:「語言在最一般的意義上,包括所有思維、感覺或意志的外在符號。」在語言、思維、文化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上,國內一些觀點如「愛國的自大」、漢語漢字特殊、意合優越等流行於學界。古代的語言表達,無論是準確的還是不準確的,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是古人思想感情價值觀及其發展軌迹的歷史記錄,就像深鍥的石刻一樣不能被填抹。把語言同邏輯的概念判斷等結合起來研究,同時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可避免一般的浮淺聯繫語言和文化,人云亦云;可以別開一片洞天,窺見到我們不曾發現的許多奧秘。
思維,是人類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民族文化因素大多由之而生,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以它爲基礎。思維的客觀性、普遍性、精確性和創造性等,決定著道德、制度和習俗的特質。它們的變化是非常慢的。一類思維特徵爲多個民族所有,這些民族也會表現出相同性質的文化特徵,儘管具體行爲有各自的特色。
文化,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定義,它是一個複合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威斯勒簡要地說,文化指人類的習慣與思想的全部複合物。道德是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指約定的社會行爲規範。在一個社群中,道德是社會成員文化認同的核心,是法律和各種制度產生的直接原因。道德體系集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人生觀和社會觀。道德來源於社會有序運作的需求,在人治社會,權威人物口中的道德規範就相當於法律,具有正式的獎懲效力。
本研究的基本介紹
選題和內容:對中國語言、思維和文化的考察,選取儒家和道家的早期經典可謂是釜底抽薪之舉。它們是古代語言運用的楷模,其中的重要詞句被無數次地引用。通過它們可以考察漢語的特點及其發展路子。四經典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大致儒家代表上層和公開文化,道家代表下層和私下文化。傳統文化並非由他們鑄造,而它們成於傳統又推助傳統,同中國人心靈的關係怎麼說也不過分。100多年來,雖然傳統思想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某些新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爲人們所接受或表面上接受;但是,傳統力量最深沉且最易喚起,孔孟老莊4位先哲仍然是現代人的偶像,一般人有史以來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基本未變。
因爲作品裏語言的使用有隨機性,受作者、地域等因素的牽制,我們的對比統計有一定風險。但是我們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文本,議論性文字是反映民族思維特徵的最好材料;它們的道德詞語和論述又最集中,隨機的東西也有自然選擇的優勢,故對比還是有它的價值。研究對象:語料取中華書局《諸子集成》影印本《論語》《孟子》《老子》和《莊子》,下面簡稱四經典,連標點總共約153340字。主要參考書是楊伯峻《論語譯注》(1980)和《孟子譯注》(1984),任繼愈《老子新譯》(1986),張耿光《莊子全譯》(1992)。[《莊子》的《讓王》《盜跖》《說劍》《漁父》雜有儒家的思想,有人懷疑是偽作。但是4篇除《說劍》外,都多「純正」的清淨無爲全身遠禍思想;何況老莊書中內部矛盾本來就很多;《論》《孟》裏也有道家的隱退思想,似乎不能只因思想的不一致來判斷是否偽作。四篇估計還是莊子及其後學所作,但是筆者在使用它們時,除了特別說明的以外,不涉及其中不符合典型道家思想的東西。]課題中還有用來進行曆時對比的明清語料,集中了散見於各書的李贄、黃宗羲、王夫之和戴震的作品,字數取整亦控制爲153340。具體是:李贄《焚書》卷三,中國歷史文化光碟專用網站電子版,2006年8月下載。《黃宗羲全集》中的《明夷待訪錄》《破邪論》,以及《孟子師說》前面一小部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1975。《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7。《戴震集》中《原善》、《孟子字義疏證》、《讀易系辭論性》和《答彭進士允初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其他語料如《荀子》、現代文等隨文說明。
本課題分爲三大部分:第一章是倫理道德、代表性人格和邏輯認知3個詞場語詞和概念的剖視。第二章提出一些重要語詞概念如「仁」、「無爲」、「正義」等與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比較。第三章是不同的幾種判斷(句子)、謂語、副詞和句子完整性等的考察,將它們和後代的漢語語料比較,或同《理想國》比較。
研究目的: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認識先秦漢語;認識由文獻語言所反映的人性和本民族的歷史;重新省視我們認可的價值,推進文化更新;找準思維發展的努力方向。本研究所說的「人性」包括智慧和道德屬性,也包括性格。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從他們的祖先那裏接受傳統觀念,不加思索,認定它是唯一偉大光榮正確的思想體系。就像小豹子跟著老豹子學打獵,使用老一套單獨出擊的方式,追不到獵物就只好放棄,萬古如此。從來也沒有想到換一種方式,如像獅子那樣兩三只聯合起來,接力追捕。這種方式在豹子看來無疑是可笑的。一個社會的思想體系,只有很少的「貳臣逆子」會批判它改造它。獨立思考,是人類發展得最晚的能力。
方法論:客觀第一。這本是做學問的毫無疑義的宗旨,但是在中國,一般人研究的目的是掙表現爭榮光。爲了某種利益以先行之見立論,爲它搜求有利的材料,回避不利的材料。文化研究中的情緒主義最甚,特別是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強勁官風中。筆者是那個喊出皇帝其實什麼衣服都沒穿的傻孩子。本研究力圖還四經典的本來面目,充分尊重材料,不憑想當然臆測。其不同流俗的思路有三:1,跳出「語言決定論」的原始思維,用行動檢驗言語,直擊真相。2、突破重要實詞詞義理解停留在詞典義上的混沌階段,觀察一個義項的全部語境,分出不同義位與概念,研究其真實含義。3、改變單線思維、單個拈取,考察相關相反的說法和心理底層,對比古今中外的觀念,在深廣的背景下探求真實性。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我們的研討注重縱向和橫向對比,即將四經典與清代的有關文獻和古希臘文獻相比較,追問其特點和發展規律。筆者還多用統計數據說明問題。客觀第一最忌諱偏私,只能靠公允的論證立說,筆者盡可能詳密論證,不加論證或論證不足就拋售主觀判斷是不負責任的。當然,客觀不是平均用力地解析四經典和先聖。因爲贊頌了幾千年已經太過濫俗,爲了進步,本書著力於批判。
如何知道互相牴觸的話孰真孰假?這是重要的問題。原則上說,漂亮的話多假飾,符合個人需要特別是低級需要的話是真的。這個標準得益於國外學者的有關啟示。
前提:本人發議論的前提條件是,常態的人須有一定的道德和理智。因此擁有起碼的素質是人之所以爲人的必要條件,不值得浪費筆墨,把它打扮成超人所爲。有一點點道德理智就吹得天花亂墜,說明論者心中的常態人格是不講道德、沒有理智的獸格。其人做「學問」不是求真,是求榮。蚊子即使放大萬倍也成不了雄鷹,這樣的「學問」吹得越高摔得越慘。我們要探討的是道德和理智的原本狀態及那種狀態的原因。
任繼愈先生說得對:「我們不能代替古人講他們不知道的東西,不能替古人發揮到他們自己還沒達到的地步。我們要清清楚楚地把古人的糊塗思想講出來,並加以科學的分析,指出古人爲什麼在這個問題上糊塗了,失足之處何在。」
語言承載並表現思維和文化。亞當•弗格森說:「語言在最一般的意義上,包括所有思維、感覺或意志的外在符號。」在語言、思維、文化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上,國內一些觀點如「愛國的自大」、漢語漢字特殊、意合優越等流行於學界。古代的語言表達,無論是準確的還是不準確的,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是古人思想感情價值觀及其發展軌迹的歷史記錄,就像深鍥的石刻一樣不能被填抹。把語言同邏輯的概念判斷等結合起來研究,同時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可避免一般的浮淺聯繫語言和文化,人云亦云;可以別開一片洞天,窺見到我們不曾發現的許多奧秘。
...
作者序
從常用實詞的具體使用中可以觀察到比詞典義更真實的概念和文化。《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四經典的倫理道德詞語,包含一些普通道德,與《理想國》相比,則有強勢中心、奴役事奉等特點。儒家道德停留在私宜階段,不講公正平等博愛的公宜道德。儒家的「聖人」、「君子」比較平庸。老莊最善于自保,力倡當政者不作爲不恤民。四經典反映的社會性格主要有專制、重利、虛偽和懦弱。儒家對求真沒什麼興趣。道家刻意將真假混一,反認知。與《理想國》的重要詞語比較,四經典稱謂語表現了高度的不平等和不自信。《理想國》稱謂語重平等。他們崇尚「真」,指出愛智者好真惡假,對個人的尊敬不能高於真理。《理想國》以四項重要德性培養國家的治理者:正義、智慧、勇敢和自制。其「正義」與儒家偏重奉上的「義」不同。儒家的「仁」因爲不講公正而深陷虛偽勢利的泥潭。老莊逆反一切基本的理智道德要求,具有消極反社會人格。四經典的主語很少有定語量限,量限表達還處在狀語階段。程度副詞的高程度組異常發展,低程度組很不相稱地落後。程度副詞使用頻率低。《老子》《論語》等還有不少骨架句。四經典用「可得」表示可能,它還沒有從「可以」義中獨立出或然義,而「必」常有濫用。四經典和《荀子》「應該」意義的表達尚處在對待性命題和弱式階段,未產生真正的規範命題。四經典的主語、系動詞、被動標志、介詞和連詞等常簡省,今天語料的簡省量不及《論》《孟》的1/4,故漢語並非死守「意合」。語言表達特色,四經典以主觀、模糊、敘事和倚重權威,與《理想國》的客觀、清晰、論證、自重相對。四經典的思維比較感性,基於它的文化、語言都表現出發展遲滯的狀態。本書原是作者10餘年給研究生開專題研究課的講義,修訂增補而成。
從常用實詞的具體使用中可以觀察到比詞典義更真實的概念和文化。《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四經典的倫理道德詞語,包含一些普通道德,與《理想國》相比,則有強勢中心、奴役事奉等特點。儒家道德停留在私宜階段,不講公正平等博愛的公宜道德。儒家的「聖人」、「君子」比較平庸。老莊最善于自保,力倡當政者不作爲不恤民。四經典反映的社會性格主要有專制、重利、虛偽和懦弱。儒家對求真沒什麼興趣。道家刻意將真假混一,反認知。與《理想國》的重要詞語比較,四經典稱謂語表現了高度的不平等和不自信。《理想國》稱謂語重平等。他們...
目錄
內容提要 003
緒論 011
第一章 四經典重要語詞和概念 016
第一節 倫理道德詞場 016
一、六個重要語詞的真實意義 016
(一)倫理道德詞的分類 016
(二)仁、義、禮、事、孝、信的真實意義 019
二、倫理道德概念體系的性質 033
(一)道德體系的分段 033
(二)四經典道德體系檢討 034
第二節 代表性人格詞場 038
一、君子 038
二、聖人 043
三、至人(真人) 048
四、典型的社會性格 051
五、總結儒道二家的真性 067
第三節 邏輯與認知詞場 074
一、真偽觀 074
二、智慧觀 辯說觀 083
第四節 四經典詞義的特點和詞義發展路子 091
一、四經典詞義的特點 091
(一)模糊性 093
(二)主觀性 095
(三)狹隘性 097
(四)籠統性 098
二、詞義發展的路子 100
第二章 四經典重要詞場概念與《理想國》的比較 103
第一節 稱謂語的比較 104
一、《理想國》的稱謂語及其特點 104
二、四經典的稱謂語 106
三、四經典稱謂語的特點 109
(一)尊崇先聖和權威 109
(二)等級複雜而嚴密 110
(三)卑己尊人 111
(四)親屬稱謂多並與孝悌有關 112
四、中希對異見者的稱謂與態度 112
第二節 《理想國》的「真」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16
一、《理想國》的「真」 116
二、《理想國》的「真」與四經典的「真」比較 122
第三節 《理想國》的「正義」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23
一、《理想國》的「正義」 123
二、《理想國》的「正義」同四經典比較 128
第四節 《理想國》「智慧」「勇敢」和「節制」
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32
一、《理想國》的「智慧」「勇敢」和「節制」 132
二、 《理想國》「智慧」「勇敢」「節制」
同四經典的比較 139
第五節 《理想國》的「理性」「理智」
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43
一、《理想國》的「理性」「理智」 143
二、「理性」「理智」與四經典的比較 145
第六節 「仁」等與《理想國》的比較 147
一、「仁」與《理想國》比較 147
二、「事」「孝」「信」「和」與《理想國》的比較 153
第七節 「無爲」與《理想國》的比較 157
一、「無爲」的含義與其動因 157
二、「無爲」與《理想國》的比較 164
第八節 老莊的人格和心理問題 171
一、老莊的人格和心理問題 171
二、留給我們的問號 172
第三章 四經典句子和判斷及其縱向/橫向比較 176
第一節 四經典的全稱、特稱量限表達 176
一、全稱和特稱量限的表達法 177
(一)全稱表達 177
(二)特稱表達 181
二、四經典量限表達的特點 182
(一)量限表達和量項主要是狀語 182
(二) 定語量項有了初步發育
特稱尚無定語量項 183
(三)量項發展的狀語→定語階段 185
(四)全稱命題的「濫用」 187
三、全稱、特稱和單稱命題起源順序的推論 188
第二節 程度副詞的使用 190
一、四經典程度副詞的用法 190
二、程度副詞分析討論 194
(一)兩種語料程度副詞的狀況 194
(二)程度副詞產生的先後及發展 197
(三)程度副詞的語法化問題 200
第三節 謂語部分的多項考察 203
一、《論語》前1087個謂語 204
(一)謂詞 204
(二)修飾語 207
(三)表達粗疏問題 209
二、《論語》謂語和黃宗羲文謂語比較 211
(一)謂詞 211
(二)修飾語 212
(三)表達粗疏問題 214
三、「問A」結構的狀況及其發展 215
第四節 「可能」和「必然」意義的表達 219
一、四經典「可能」的表達 220
二、四經典「必然」的表達 222
三、明清語料「可能、必然」的表達 224
四、現代語料的進展和結語 226
第五節 「應該」意義在古漢語中的表達 229
一、先秦五經典中表規範的詞項和命題 230
(一)用例和說明 230
(二)五經典規範命題的特點 233
二、明清語料中表規範的詞項和命題 236
(一)詞項和命題概況 236
(二)仍然存在的問題 238
三、同《理想國》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比較 241
(一)《理想國》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 241
(二) 四經典和《理想國》規範詞項與命題的
比較 243
(三)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發生發展的路子 247
第六節 句子形式的簡省與完善化 248
一、主語 249
二、主語的量項 251
三、判斷句的系動詞 254
四、被動標志 256
五、複句關聯詞 259
六、形式簡省及其消長的綜合考察 264
七、總論 269
第七節 句子長度及其發展 272
一、漢語句子詞數的增長 273
二、句子長度的討論 276
第八節 語言表達特色與《理想國》比較 279
一、主觀與客觀 279
二、模糊與清晰 284
三、敘事與論證 289
四、倚重權威與自重 293
參考文獻 298
內容提要 003
緒論 011
第一章 四經典重要語詞和概念 016
第一節 倫理道德詞場 016
一、六個重要語詞的真實意義 016
(一)倫理道德詞的分類 016
(二)仁、義、禮、事、孝、信的真實意義 019
二、倫理道德概念體系的性質 033
(一)道德體系的分段 033
(二)四經典道德體系檢討 034
第二節 代表性人格詞場 038
一、君子 038
二、聖人 043
三、至人(真人) 048
四、典型的社會性格 051
五、總結儒道二家的真性 067
第三節 邏輯與認知詞場 074
一、真偽觀 074
二、智慧觀 辯說觀 083
第四節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