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何聯奎、衛惠林教授撰著,分上下兩篇,上篇(何聯奎教授)論述平地的風土,下篇(衛惠林教授)論述山地的習俗。臺灣文化,是平地文化和山地文化二者所構成,欲知臺灣風俗民情,二者缺一不可。本書可謂為臺灣風俗史。
本書特色
1.本書為臺灣風俗史,括含平地的風土與山地文化習俗。
2.書中收錄許多珍貴檔案圖片,以佐文本。
作者簡介:
何聯奎(1903—1977年),字子星,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後赴英國倫敦從事民族學、社會學研究。1949年來臺,先後任行政院副秘書長、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有《中國禮俗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研究》、《臺灣風土志》、《何聯奎文集》等。
衛惠林(1904-1992年),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和巴黎大學。先後執教於國立中央大學社會系、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等院校。1955年兼任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田野調查的工作,十數年間訪問四十多個臺灣少數民族部落,對阿里山曹族、阿美族、蘭嶼達悟族、賽夏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等臺灣土著民族的氏族組織、親族組織、部落組織、年齡組織、世系組織、權威制度、階級制度都進行了十分詳盡的研究,累積了大量的學術調查報告和民族研究論文,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
作者序
弁言(上篇)
前幾年,偶爾翻閱一九一五年英史地學家費格利(James Fairgrieve)著的《地理與世界勢力》(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其中提到臺灣,說:「臺灣和中國相距僅七十里,但在十三世紀以前。中國人竟絕未聞有臺灣之存在,直至一六二八年,葡萄牙及繼起的荷蘭在臺灣建立商站以後,中國始領臺灣為己有;即佔領後,亦視為無關輕重。」閱後,即覺費氏的話,對於臺灣的歷史認識不夠,而對於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的看法,亦不甚正確。今有歐美人士,言論龐雜,亦難免受他這些話推演的影響,甚而引致一種政治上的錯覺。這是給我一個感觸。去年,前日本駐華大使參事清水董三回國後,在文藝春秋發表他〈地緣濃於血緣〉一文,把臺灣的力史以及臺灣和中國的關係都否定了。他想重溫帝國主義者的舊夢,恬不知恥,胡說亂道,直是夢中說囈化!這,原不值得駁斥,但又給我一個更深的感觸。本省有極少數人,對於祖國歷史文化與其自身所依以生存的傳統習慣,缺乏了解,竟忘其所在,忘其所自,忘其所向,而且絕於國人!這,原關個人人生的悲哀,但又給我一個感觸。由於這些感觸,促使我寫成《臺灣風土志》上篇。本篇所述,限於臺灣平地的風俗習慣及其傳統文化,就此範圍,別其類型,取其重點,以民族學、社會學和民俗學的觀點,加以分析,並酌作綜合的說明。是篇之作,或可增進一般讀者對於臺灣風土與傳統文化深一層的認識。
衛惠林兄學有專長,熟諳日語,從事臺灣土著族的調查研究,將近十年,在學術工作上最有成就。近年,政府推行山地政策,山地文化,頗多進步;山胞生活,日見改善。這些情形,報章雜誌,時有報導。我以臺灣土著文化,商請惠林兄作較通俗而具學術性之撰述,列為《臺灣風土志》下篇,以餉讀者,期使一般讀者對於臺灣山地文化的本質,得一深切的了解。
臺灣文化,是平地文化和山地文化二者所構成。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述平地的風土,下篇論述山地的習俗。本書謂為臺灣風俗史,亦無不可。
何聯奎
民國四十五年四月
弁言(上篇)
前幾年,偶爾翻閱一九一五年英史地學家費格利(James Fairgrieve)著的《地理與世界勢力》(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其中提到臺灣,說:「臺灣和中國相距僅七十里,但在十三世紀以前。中國人竟絕未聞有臺灣之存在,直至一六二八年,葡萄牙及繼起的荷蘭在臺灣建立商站以後,中國始領臺灣為己有;即佔領後,亦視為無關輕重。」閱後,即覺費氏的話,對於臺灣的歷史認識不夠,而對於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的看法,亦不甚正確。今有歐美人士,言論龐雜,亦難免受他這些話推演的影響,甚而引致一種政治上的錯覺。這是給我一個感觸。去...
目錄
弁言
上篇目次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臺灣風土之本義
第二節 地理背景
第三節 歷史背景
第四節 臺灣之開拓
第五節 臺灣風土與傳統文化
附錄一、臺灣省之沿革
第二章 物質生活
第一節 服飾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居處
第四節 民間工藝
第三章 社會生活
第一節 生育
第二節 命名
第三節 成年禮
第四節 婚嫁
第五節 喪葬
第六節 家族制
第七節 養子習慣
第八節 養女習慣
第四章 心理生活
第一節 歲時習俗
第二節 民間信仰
第三節 巫覡與術士
第四節 迷信雜俗
附錄二、臺灣神明及寺廟數表
下篇目次
前言
第一章 土著族族名與族群分類
第一節 土著諸族之通名
第二節 族群分類
第三節 番地番界與土著各族的住區分佈
第二章 農、獵、漁、畜與工藝製作
第一節 農耕
第二節 狩獵
第三節 捕魚
第四節 飼養
第五節 工藝
第三章 食、衣、住、行
第一節 飲食
第二節 服飾
第三節 住居
第四節 旅行與搬運
第四章 親族、祭團與部落組織
第一節 親族
第二節 祭團
第三節 部落組織
第五章 宗教與巫術
第一節 神靈
第二節 祭儀
第三節 迷信
第四節 巫術
第六章 生命禮俗
第一節 生育
第二節 命名
第三節 年齡分級與成年禮
第四節 喪葬
第七章 身體加工與毀飾
第一節 拔毛
第二節 缺齒及涅齒
第三節 穿耳
第四節 黥面與紋身
第五節 束腹
第八章 藝術與娛樂
第一節 紋飾
第二節 繪畫
第三節 彫刻
第四節 音樂與舞蹈
第五節 遊戲
第九章 道德、法律與戰爭
第一節 道德觀念
第二節 犯罪與刑罰
第三節 戰爭
第十章 神話與故事
第一節 日月與洪水的神話
第二節 創世神話
第三節 風俗起源的傳說
第四節 技術起源的傳說
第五節 關於動植物的神話
弁言
上篇目次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臺灣風土之本義
第二節 地理背景
第三節 歷史背景
第四節 臺灣之開拓
第五節 臺灣風土與傳統文化
附錄一、臺灣省之沿革
第二章 物質生活
第一節 服飾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居處
第四節 民間工藝
第三章 社會生活
第一節 生育
第二節 命名
第三節 成年禮
第四節 婚嫁
第五節 喪葬
第六節 家族制
第七節 養子習慣
第八節 養女習慣
第四章 心理生活
第一節 歲時習俗
第二節 民間信仰
第三節 巫覡與術士
第四節 迷信雜俗
附錄二、臺灣神明及寺廟數表
下篇目次
前言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