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養性情、待人處世、充實內涵的智慧經典
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
古聖先賢思想精髓,中華文化的精神財富
自古以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皆以「四書」作為修身、齊家、治國、立德根本依據。
四書不僅是儒家先賢的思想與智慧,還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對中國思想有極深遠的影響,
至今讀來,仍有相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華。
◎內容豐富,體例科學◎
幫助讀者能更直接理解和領會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本書擷取「四書」精華內容,加入注解與譯文,幫助讀者排除難以理解的生澀字詞,使幾千年前的經典淺顯易解。
◎圖文全解,精美易讀◎
穿插兩百餘幅精美圖片再現了當時歷史背景、社會生活,以及人物的情感、精神風貌,詮釋聖賢的思想和言論。圖文配合,與經典古籍相得益彰,使閱讀變為一種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
◎經典讀本,理想藏書◎
全新解讀、簡明體例,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觀點,以充滿智慧的文字和多種視覺要素結合,提升本書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為讀者打造輕鬆閱讀的氛圍。
【內容簡介】
領悟先賢精神,修養自我心靈
《四書》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合稱。《論語》、《孟子》原自有書,《大學》、《中庸》原來是《禮記》中的兩篇,沒有獨立成編。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彙集在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並為其作章句集注。由於「四書」分別出自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自元代開始,《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各級學校的必讀書,成為士子求取功名利祿的階梯,影響達七百年之久。
章節試閱
梁惠王章句上
本篇主要記載孟子與梁惠王、梁襄王和齊宣王的談話,集中展現孟子的仁政思想。針對戰國時代戰亂頻繁、人民生活動盪不安的現狀,孟子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即用仁義來對抗暴力。孟子極力主張仁義,反覆論述了道德力量的強大,認為實行仁義之政,必定能得到本國乃至各國人民的擁護,這樣也就必然會無敵於天下。基於此,他反對諸侯間為謀取私利而進行的戰爭,對統治者率獸食人的暴虐政治給予了直言不諱的抨擊。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指出只要統治者不嗜殺人,就能爭取到民心,並進而統一天下。他還提出了一套具體的仁政方略,即讓人民擁有五畝之宅和百畝之田的「恆產」,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礎上對人民進行禮義道德教育,提高人民的向善之心,透過這樣的措施來感化天下的百姓,進而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這是孟子的政治藍圖,具有濃郁的人道主義色彩,雖然難以被當時力求富國強兵的諸侯所接受,但對後世儒家政治思想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第一章◎
【原文】
孟子①見梁惠王②。王曰:「叟③,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④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⑤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⑥曰,何以利吾身,上下⑦交⑧征⑨利,而國危矣。
「萬乘⑩之國,弒⑪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⑫;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⑬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⑭。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解】
01. 子:對人的一種尊稱,和現在稱「先生」差不多。
02. 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音同「應」),西元前370年即位,前334年死。魏與韓、趙三家春秋時本是晉國的大夫,後來逐漸吞滅晉國其他世族,三分晉國,到前403年,東周威烈王正式承認他們為諸侯,史書多是把這一年作為戰國時代的開始。魏惠王因避秦兵威脅,從安邑(今山西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魏國又稱梁國。王本是天子的稱號,但隨著周室衰微,戰國時,魏、齊、秦、韓、趙、燕、楚也都稱王。
03. 叟:年老的男人,此處是對長老的尊稱。
04. 仁義:仁,愛,重在思想;義,宜(指應做的事),重在行為。
05. 大夫:周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
06. 庶人:古時候稱小官吏為庶人。
07. 上下:指從王到庶人。
08. 交:互相。
09. 征:取,求。
10. 萬乘之國:古代兵車一輛稱一乘,國家的大小強弱可以根據擁有兵車的數量來衡量。萬乘之國,指能出兵車萬乘的國家。
11. 弒:古代臣殺君、子女殺父母叫弒。
12. 千乘之家:古代卿大夫大都有一定的封邑,這種卿大夫統治的封邑稱之為家。有封邑當然也有兵車。卿大夫的封邑大,可以出兵車千乘;卿大夫的封邑小,可以出兵車百乘。
13. 苟為:如果真是。
14. 不奪不饜:奪,篡奪;饜,滿足。
【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不辭千里而來,也將有什麼有利於中國嗎?」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講利?有仁義也就夠了。
「大王說,有什麼利益於中國,大夫們說,有什麼利益於我家,士和庶人們說,有什麼利益於我自身,(這樣)上下交相追逐私利,那麼,國家就危險了。
「能出兵車萬乘的國家,謀殺那個國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車千乘的卿大夫之家;能出兵車千乘的國家,謀殺那個國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車百乘的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在擁有萬乘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乘,在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乘,不能說是不多了。假如真個是輕義而重私利,那就非鬧到篡奪君位的地步是不能滿足的。
「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的,從來沒有講『義』的人而對他的君主有所怠慢的。大王您也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講利益呢?」
◎第二章◎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①上,顧②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③:『經④始靈臺⑤,經之營⑥之,庶民⑦攻⑧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⑨,庶民子來。王在靈囿⑩,麀鹿⑪攸伏⑫,麀鹿濯濯⑬,白鳥鶴鶴⑭。王在靈沼,於⑮牣⑯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⑰曰:『時⑱日害⑲喪⑳,予及女皆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解】
01. 沼:水池。
02. 顧:望著。
03. 《詩》云:《詩》指《詩經》。下面的十二句詩,引自頌揚周文王建造靈臺,享受苑囿鐘鼓之樂的《大雅.靈臺》詩。
04. 經:測量。
05. 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舊說文王所造,由於百姓的共同建造,落成很快,如有神幫助,所以叫靈臺(下「靈囿」、「靈沼」同)。
06. 營:籌畫。
07. 庶民:眾民。
08. 攻:建造。
09. 亟:同「急」。「勿亟」是說文王不加督促。
10. 囿:音同「又」,指古代帝王豢養禽獸、種植花木的園林。
11. 麀鹿:母鹿。
12. 「攸伏」:(母鹿)安於牠原來所在的地方,沒有被驚動。攸:在上古文獻裡同「所」。
13. 濯濯:肥大而毛有光澤的樣子。
14. 鶴鶴:《詩經》作翯翯(音同「賀」),羽毛潔白的樣子。
15. 於:音同「嗚」,為感嘆詞。
16. 牣:音同「認」,充滿之意。這句是讚嘆魚兒充滿水池。
17. 《湯誓》:《尚書》篇名,是伊尹輔佐商湯伐夏桀時的誓詞。
18. 時:是,這個。
19. 害:讀,同「曷」,何時。
20. 喪:滅亡。夏朝的暴君桀曾說過,「我有天下,就如同天上有太陽一樣;太陽毀滅了,我才會滅亡呢。」老百姓對他的暴虐怨恨到了極點,所以衝著他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毀滅呢?要是它會毀滅,那我們即使跟它一塊兒滅亡也在所不惜。」
【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邊,望著(那許多)鴻雁麋鹿,(問孟子)說:「賢德的人也喜歡享受這些東西嗎?」孟子回答說:「是賢德的人然後才能享受到這些東西,不是賢德的人,儘管擁有這些東西也享受不到。《詩》裡面說:『開始籌建靈臺,又是測量又是籌畫。百姓齊來建造它,沒幾天便落成。動工不用多督促,百姓都如子女自動來。文王偶來遊靈囿,母鹿伏地自悠悠。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素潔世無儔!文王來到靈沼旁,啊!滿池魚兒悠游自在!』文王用百姓的勞力建臺開池,百姓卻歡歡喜喜,稱他的臺為『靈臺』,稱他的沼為『靈沼』,為他能享受麇鹿魚鱉的奉養而感到快樂。古時的賢者能與民同樂,所以能得到快樂。
「《尚書》裡的《湯誓》(記載百姓詛咒暴君夏桀的話)說:『這個太陽何時滅亡呢?我寧願跟你一同滅亡。』百姓要跟他一同滅亡,那他即使有臺池鳥獸,難道能夠獨自享受嗎?」
◎第三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②!河內凶③,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④;河東⑤凶亦然⑥。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⑦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⑧,兵⑨刃既⑩接,棄甲曳⑪兵而走⑫,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⑬?」
曰:「不可;直⑭不百步耳⑮,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⑯罟⑰不入洿⑱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⑲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⑳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㉑無憾㉒,王道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㉔帛㉕矣;雞豚㉖狗彘㉗之畜㉘,無失其時㉙,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㉚庠序㉛之教,申㉜之以孝悌㉝之義,頒白㉞者不負戴㉟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㊱者,未之有也㊲。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㊳,塗㊴有餓莩㊵而不知發㊶;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解】
01. 寡人:古時王侯自我的謙稱。
02. 焉耳矣:三個語氣詞疊用,在於加重語氣,表示懇切的情感。
03. 凶:發生災荒。
04. 河內:魏地,在今河南濟源一帶。
05. 河東:也是魏地,在今山西安邑一帶。
06. 亦然:也是這樣做。
07. 加:在此處作「更」字解。
08. 填然鼓之:古時擊鼓進兵,鳴金退兵。「填然」,指鼓聲咚咚作響的樣子;
「鼓」,名詞作動詞用,擊鼓的意思;「之」為語氣詞,沒有實際意義。
09. 兵:兵器。
10. 既:已經。
11. 曳:音同「業」,拖著的意思。
12. 走:奔逃。
13. 何如:怎麼樣。
14. 直:只是。
15. 耳:語氣詞,表限止,有「罷了」的意思。
16. 數:音同「促」,密之意。
17. 罟:音同「菇」,指網子。
18. 洿:音同「汙」,低窪的地方。
19. 斤:斧。時:指草木零落的季節。
20. 養生:養活生者。
21. 喪死:安葬死者。
22. 憾:恨。
23. 王道:指古代政治哲學中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政策,與憑藉武力、刑法、權勢等手段統治的霸道是對立的。
24. 衣:穿,名詞作為動詞用。
25. 帛:絲織品的總稱。
26. 豚:小豬。
27. 彘:豬。
28. 畜:牲畜。
29. 時:指交配、繁殖和飼養的適當時機。
30. 謹:認真辦好。
31. 庠序:古代鄉學,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此處泛指學校。
32. 申:反覆陳述。
33. 孝悌:盡心侍奉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34. 頒白:同「斑白」,頭髮花白。
35. 負戴:負是背東西,戴是用頭頂東西。
36. 王:使天下歸服,名詞作為動詞用。
37.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裝。
38. 檢:制約。
39. 塗:同途,路上。
40. 莩:同「殍」,餓死的人。
41. 發:指發放糧倉裡的存糧以賑救飢民。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治理國家,(真是)盡心竭力了呀!河內發生了災荒,就將那裡的災民移往河東,將河東的糧食運送到河內。當河東發生了災荒時,我也是這樣做。看看鄰國的君主辦理政事,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人民並不見減少,而我的人民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拿戰爭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地敲響了,兵刃已經相接,(打了敗仗)就丟下盔甲,拖著武器,狼狽逃竄,有的逃了上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逃了五十步的拿自己只逃了五十來步這點去譏笑逃了上百步的(膽子小),(您覺得)怎麼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到百步罷了,可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就不必去巴望您國家的人民比鄰國增多啦。(治理國家的人)只要不去剝奪農民耕種的時間,那糧食就會吃不盡;不拿過於細密的漁網到池塘中去撈魚,那魚類水產便吃不完;砍伐林木有一定的時間,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生人、安葬死者都不感到有什麼不滿。老百姓對養生送死沒有什麼不滿,這便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宅園,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綿襖了;雞和豬狗一類家畜,不耽誤牠們飼養繁殖的時間,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畝的耕地,農事不失其時,幾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挨餓。認真地辦理學校教育,反覆地闡明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重要意義,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背著、頭頂著(重物件)出現在道路上了。七十歲上的人有絲綿衣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豬狗一類家畜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了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濟飢民。老百姓死了,卻說:『(致他們於死的)不是我,是凶年飢歲。』這和拿刀把人刺殺,卻說『殺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是能夠不歸罪於凶年飢歲,這樣,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梁惠王章句上
本篇主要記載孟子與梁惠王、梁襄王和齊宣王的談話,集中展現孟子的仁政思想。針對戰國時代戰亂頻繁、人民生活動盪不安的現狀,孟子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即用仁義來對抗暴力。孟子極力主張仁義,反覆論述了道德力量的強大,認為實行仁義之政,必定能得到本國乃至各國人民的擁護,這樣也就必然會無敵於天下。基於此,他反對諸侯間為謀取私利而進行的戰爭,對統治者率獸食人的暴虐政治給予了直言不諱的抨擊。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指出只要統治者不嗜殺人,就能爭取到民心,並進而統一天下。他還提出了一套具體的仁政方略...
目錄
前言
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
四聖與四書
如何讀「四書」
「四書」的地位與影響
第一卷 大學
大學
第二卷 中庸
中庸
第三卷 論語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孔子思想的道德觀
孔子和他的弟子
孔子被聖人化的過程
第四卷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七章
梁惠王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公孫丑章句上
第二章
第六章
公孫丑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三章
第四章
離婁章句上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七章
第二十六章
離婁章句下
第三章
第三十三章
告子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十章
告子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十五章
盡心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十七章
盡心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孟子的理想人格淺析
孟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孟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前言
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
四聖與四書
如何讀「四書」
「四書」的地位與影響
第一卷 大學
大學
第二卷 中庸
中庸
第三卷 論語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孔子思想的道德觀
孔子和他的弟子
孔子被聖人化的過程
第四卷 孟子
梁惠王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