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只注意到兒童時期,
必須要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量進去。」
──華德福教教育創始人 魯道夫‧史代納 博士◆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成虹飛教授專業審定◆
◆華德福100週年紀念版,理解華德福教育必讀經典◆
◆身心靈全人教育,提供孩子最完整、豐富的生命之旅◆
★華德福教育創辦人闡述「華德福教育的根本」 經典之作。
★身、心、靈全方位教育,給予孩子完整、富含靈性的生命之旅。
★「華德福全人教育觀」建構與整合,不論教師與家長,都該理解的華德福教育初心。
★精華收錄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於1906年~1924年間,暢談華德福教育核心概念精華。
兒童透過周遭環境,成就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類」。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想的不該是這個孩子當下應該學會什麼,而是五十年後,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模樣。
以身心靈全人概念為初衷的華德福教育
幼小的孩子還是個小小的、笨拙的生物,他們就像一袋麵粉,你在上面壓了什麼圖案,就會保有什麼模樣。但是,當孩子開始換牙時,開始升起的好奇心與注意力, 便是我們轉變自己,配合孩子獨特的內在,決定「我們該教他們什麼」的時刻。
人是一個整體,人的每一個部分都必須靈巧,才能整合、完善的運作。當我們真切、仔細、透過最深的心魂觀察孩子生命的每一個細節,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各體。
透過魯道夫‧史代納的教育演講,看見華德福的源頭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在《華德福教育的本質》中,完整探討幼兒至兒童的身心靈發展歷程,精準的描述兒童在算數、語言、音樂,透過圖像的學習概念。
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透過身、心、靈,全方位發展的生命歷程。而魯道夫‧史代納博士依循著最貼近孩子心靈成長的方式,給予最適切的教育建議。
從最初的根本,理解「華德福教育」最美的源頭。
*從最初的根本,理解華德福教育的根基。
透過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對於教育的最初概念,理解「華德福教育」最真實的根本與初心,才能真正的將華德福教育落實在不同的社會與文化中。
*從感官與心靈,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強調「快」而忽略了孩子成長應有的成長時間,衍生了許多教育問題。當我們從全人的角度理解「教育不只是給予孩子知識,而是從全方位的身心靈」,才能依據孩子的成長軌跡,給予最適切的教育模式。
*精選12篇華德福教育創始人於1906年~1924年演講內容,探討華德福教育核心概念。
精選12篇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於1906年~1924年間,關於教育理念的演講內容。不論家長、教師,都能輕易理解「華德福教育核心概念」。
*專業人士翻譯、審定,給家長、教師最精確的華德福教育概念。
本書由長期致力於華德福書籍翻譯、華德福教育推廣的華德福媽媽──李宜珊所翻,並由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成虹飛教授審定,提供家長與教師最精確的華德福概念書籍。
*重量級教育界人士專業推薦序
本書邀請教育界專家──「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成虹飛主任撰寫推薦序,運用最專業的角度,讓所有教師、家長、教育工作者理解本書的重要性與如何運用及理解本書的內容。
「盼望這本Steiner演講集譯本的出版,不僅讓我們擁有更多關於華德福與人智學的學習資源,在我們學習華德福的同時,更能關注此時此地的脈絡,回應當下的處境與時代的變化,重新發明創造我們的教育,攜手走向未來。」──成虹飛(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界溫暖推薦】
吳宜君(台北市青禾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創校教師)
姜佳妤(華德福教師、親職部落客)
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張宜玲(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理事長、海聲華德福校長)
郭朝清(宜蘭慈心華德福高中校長)
鄭同僚(台北市華德福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
1861年,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出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這位備受尊敬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與教育家,由於對靈界的洞見,創立了「人智學」(Anthroposophy)、開創了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並且引導農業(自然活力農耕Bio-Dynamic Agriculture)、特殊教育、哲學、宗教、醫藥、經濟、建築、戲劇、舞蹈(音語舞或優律思美 Eurythmy)等各方面,走向更身心靈整體均衡發展,並且對文化與生態,有著革命性的影響。
主要著作有《內修綱要》、《神智學》、《超越生死門—高等靈界知識與修證法門》、《自由的哲學》、
《人為什麼會生病》等書。
審定者簡介 成虹飛
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自許為改變教育生態的酵母菌。長期參與台灣另類教育運動與行動敘說探究社群。近十年來深受華德福教育的啟發感動,成為其中一位學習者與倡議者。希望華德福教育能為全民所共享。
譯者簡介:
華德福媽媽 李宜珊
出生於台北,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商業資訊學系。與美籍老公居住美國多年,現則全力照顧三個孩子。一直認為了解不同文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故事是很好的管道。在翻譯的過程中,希望能透過精確優美的文字,將原著故事的原貌呈現給讀者。
翻譯過多本華德福相關作品:《華德福經典遊戲書》、《薔薇村的故事》。
章節試閱
【摘文1】第1講:真正認識人類的身、心、靈,才能教導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教育,必須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慮進去
現今教育的基本原則,究竟是如何被建立的呢?人們先觀察孩子,然後說孩子就是這樣或那樣,所以必須學習這一些東西。接著,就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孩子快速學習」。但是實際上,孩子到底是什麼?一個人的孩童時期大約就是十二年,或者更長一些。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孩子總有一天會成年,要將生命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教育不能只注意到兒童時期,必須要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量進去。
假設學校裡有位臉色蒼白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為何會臉色蒼白,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要解開的謎。臉色蒼白的原因可能有好幾個,而接下來的描述,可能是原因之一:
孩子可能是臉色紅潤的來到學校,但是「我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導致他臉色變得蒼白。這時,我就必須承認這一點,並且能夠判斷他臉色變化的因素:「是不是我的教學讓這個孩子耗費過多的心力,或讓孩子過度使用他的記憶力?」
如果我不願意承認這樣的可能性,或者如果我是一名短視的老師,並且認為孩子臉色蒼白與否,都不能改變我的教學方式,那麼孩子的臉色勢必會繼續蒼白下去。
當這個孩子 50 歲的時候,發現他得了原因不明的心血管硬化症,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在他 8、9 歲時,過度損耗他的記憶力所造成的結果。你要知道,50 歲的他和 8、9 歲的他,是不可分割的,都是同一個人。所以我必須知道,我正在教導的這個孩子,四、五十年後,他會如何變化?生命是一個整體,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緊緊相連的。也正因如此,光是了解兒童時期是不夠的,必須完整了解人的一生。
給孩子一個有彈性、能夠與心魂一同成長的知識
接著,老師又費盡心思的對每件事物下一個最好的定義,讓班上的孩子都能夠牢牢記住這些知識、認為只要孩子能夠記住,就可以了解。比如說:獅子就是這個樣子,而貓就是那個樣子等等。但是,大家是否想過,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否必須用同樣的角度與知識來看待所有的事物呢?我們這個時代,大家都沒有意識到「心魂也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予一個所謂「正確」的知識(當然「正確性」是很重要的!),然後期待他這一生永遠保持這樣的想法不變,就好像我在孩子 3 歲的時候買了一雙鞋子給他,然後接下來每一年,我都幫他買相同尺寸的新鞋。
相信大家很快就會注意到,孩子的腳長大了,相同尺寸的鞋子再也穿不下了。如果要勉強將孩子已經長大的腳,硬是擠進太小的鞋子,未免太過殘酷!當我給孩子一個「無法和他的心魂一同成長」的知識時,這是同樣殘酷的事情。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他一個永久定型的知識,這意味著孩子得將逐年成長的心魂,硬是擠進無法隨著他成長的知識裡。與其給孩子一個死板制式的知識,不如提供孩子具有彈性、能夠隨之成長的概念。
當有人要挑戰這一個觀點時,你可以這麼回應他們:「教育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我們必須將一個人當作一個整體來考量,畢竟人是活的,會逐年成長。」
年幼孩子笨拙吵鬧的狀況,正是心魂對於身體的適應過程
當你對人的生命有正確的概念、把人的一生看作是緊緊相連的整體時,才能夠意識到「不同年齡層之間,是如此的不同」。孩子在第一次掉牙以前和之後,是非常不同的。當然,這不是我們隨意下的判斷,而是經過非常仔細的觀察生命變化,就可以看到孩子在掉牙前後的不同。
掉牙前,在孩子身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仍然受到出生或受孕前,在靈性世界中的生活習慣影響。孩子的身體就如同心魂本身,因為孩子在 7 歲前,從靈性世界所帶來的氣息仍然很強烈。你可能會說:「這樣的心魂還真是糟糕啊!孩子精力過剩、吵吵鬧鬧、奇怪又手腳笨拙,什麼都不會。難道他們前世的心魂就是這樣的嗎?」
親愛的朋友,我們來想想:如果在座知書達禮的各位,突然被放到一間攝氏 62 度的房子裡,並且得一直待在那不能離開,任誰都無法忍受!對於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心魂來說,突然來到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還多了一個身體,這一切對孩子來說更困難了,必須花點時間來適應。這就是為何孩子會有這些行為。
如果仔細觀察並記錄下孩子每天、每週、每個月的成長,就會發現他們的臉部表情從懵懂到漸漸清晰、動作也會越來越靈活。這表示孩子正逐漸適應周遭環境,從前世帶來的心魂也漸漸和身軀相互融合,真正做回他自己。用這種角度與方式來觀察孩子,就能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也會明白這正是孩子從前世所帶來的心魂,與身軀相互適應的過程。
因此,對於了解靈性奧祕的人來說,觀察孩子的成長是一件美妙又愉快的事,可以從中看到天界的樣貌。
一般所認知的「乖孩子」身上,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即使在嬰兒時期,身軀已經顯得沉重,他的心魂無法承受身軀的重量。這樣的孩子很安靜、不會尖叫,也不會橫衝直撞,他們通常靜靜坐著不動、不吵不鬧,因為這些孩子的身軀對心魂產生了抵抗,所以心魂在他們的體內無法活躍發展。所以說,所謂的「乖孩子」,都是因為身軀對他們的心魂有抗拒的情形。
而「比較不乖」的孩子,總是會發出許多健康的吵鬧聲。他們有時會大吼大叫,給大人添不少麻煩。雖然笨手笨腳的,但由於剛剛才來到人世,他們的心魂仍然非常活耀,因為心魂正努力與他們的身軀磨合、正在使用他的身體。孩子瘋狂的吼叫、吵鬧聲,可能會讓你覺得非常疑惑。其實,你所看到的,是孩子因為心魂與身軀相互磨合的過程中,必經的混亂。
是的,親愛的各位,作為一個成年人真的比一個孩子容易多了,因為我們的身體已經準備好,不會對我們的心魂產生抗拒。但是,這對孩子來說就很困難,他們也無法意識到這樣的困難,因為意識仍在沉睡、尚未醒來。然而,如果孩子帶著前世的意識來到這個世上時,他很快就會意識到這樣的困難。對於這些孩子的生命來說,會是一場可怕的悲劇,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已經習慣那些構成他靈性生活的精神體(spiritual substance),也知道要如何應付這樣的精神體。
每個孩子都在為他前世所需要面對的業力(karma)做好準備,過去累世的果報,都完整的保留在這些精神體中。而現在,這些過去的果報要跟著孩子一起來到這個世上。我想簡單談談這些事情,也請原諒我把這些事情說得如此稀鬆平常,但事實也確是如此。當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必定得選擇一個軀體投胎。
這個身軀是經過好幾代人所準備的。一對父母有了兒女,他們的兒女又有了兒女,就這樣一代一代下去。每個透過傳宗接代所產生的軀體,都會有一個精神體進駐。而每一個進駐的精神體,必須在這個軀體中成長發展。然而,當精神體進駐軀體的時候,就得立刻面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環境。這時候的精神體,披上了一件由好幾代人為他準備的軀體。
7 歲前的孩子仍然受靈性世界影響,無法流暢掌控這具新的身軀
從靈性世界所帶來的靈質(soul nature),其實是非常強大的。也許剛出生的時候,因為還在適應人世的環境,看起來有些笨手笨腳。然而事實上,仔細觀察孩子的一切,即便是最調皮搗蛋的一面,都非常有趣。當然,我們仍然得要求孩子遵守一些常規,而不是任憑他們調皮搗蛋;但是,透過孩子,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看到「與身體結合的過程,對人類的心魂是怎樣的折磨」。孩子的心魂往往必須進入一個不合身的軀體中,如果你注意到這個過程,就能了解這個景象有多麼悲慘。當你開始了解、進而有意識的觀察孩子的身體是受心魂所控制,就能理解孩子所面臨的考驗:他們得想辦法掌控這些複雜的骨骼和筋脈,還要完全適應這樣的身體。這真是嚴酷的考驗。
然而,孩子對於自身歷經的這一切過程卻是一無所知,因為守護神要保護孩子,刻意不讓孩子意識到。但是身為教師的我們,則要清楚的認知:「在你面前的這個孩子,是帶著上天給予的心魂來到這個世界,必須以最深的敬意來看待與觀察這個孩子。最重要的是,你不但應該要認知到這一點,還必須將此放在心上,以此為出發點來肩負起教育工作者的任務。」
人在靈性世界與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教師應該要能夠看出:站在他們面前的孩子,仍然受到靈性世界的影響,只是現在多了難以掌控的東西—身體。因為在靈性世界中,是沒有這個東西的。
7 歲前,孩子尚未意識到「外在世界」,必須透過「內在」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除了一些科學家和醫生以外,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內部並不那麼理解。這些科學家和醫生確實很了解人體內部構造,但是你會發現,大多數人甚至連自己的心臟的位置都不知道,常常會指錯地方。如果隨便問一個人左右肺葉的差別是什麼,或者要他描述十二指腸長什麼樣子,我們可能會得到很多有趣的答案。
在人進入世間之前,我們不太會注意到外在世界,反而對內在靈性的存在更感興趣。從死亡到新生的期間,我們的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內在靈性生活上。前一世的生命經歷造就了我們的業力,然後依著這個業力,我們發展心魂的內在生命。我們對內在靈性生命的注意力,遠超過對世俗知識的渴望與好奇。然而,我們卻對於外在世界一無所知。這就是為什麼剛剛出生的年幼孩子,對於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如此懵懂。
另一方面,出生前,我們與外在世界是完全融為一體的,內在生命就是全世界,也因此沒有「內在」與「外在」的區別。正因為如此,所謂的外在都包含在內在裡面了,我們自然對外在世界不感興趣。
所以在生命中的頭七年,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如同來到人世前一樣,他們學習走路、說話與思考。如果刻意喚起孩子對某個字的好奇心,你會發現反而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想要讓孩子保有對知識的渴望與好奇心,你必須讓孩子與你融為一體,就像是你活在孩子體內,而不是用自己的預設立場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這個階段的孩子,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內在。你要在孩子身上創造出一個圖像,而這個圖像必須像是「孩子透過自己的手,所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你是孩子身體所延伸出來的一部分。接著,當孩子過了換牙時期,進入 7∼14 歲的階段,就可以仔細觀察到孩子的求知慾及好奇心開始一點一點顯現出來。你必須小心謹慎的注意到:好奇心是如何漸漸的在孩子的內在發展出來。
幼小的孩童還只是個笨手笨腳的小動物、還不會問問題,若想讓孩子對某件事物留下印象,你就得成為那件事物。這時候的孩子就像是袋子裡的麵粉,對周遭環境不會有任何質疑。你想把他塑造成什麼樣子,他就是什麼樣子。這樣的形塑過程不是出於孩子的好奇心,而是因為你真實的,與這個孩子合為一體。從孩子的內在去塑造孩子的模樣,就像用手指在一袋麵粉上留下手印。
【摘文2】第2講:基於對全人的認識,發展出的華德福教育
面對幼兒園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展現出良好的模仿典範
許多專家會建議「要和幼兒園孩童一起做的事情」。其實,這些建議大多是沒有什麼幫助的。目前的幼兒教育理念所主張的「幼兒園應該教的東西」,許多都太過「聰明」了。你可能會被這些十九世紀發展出來、精心設計的幼兒課程所深深吸引。毫無疑問,孩子肯定能在那裡學到很多,甚至可能學會閱讀、老師可能會讓孩子玩字母填空的拼圖遊戲。這一切看起來都非常聰明,很容易就讓你相信這些教學方式非常適合幼兒園的孩子。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方式一點用也沒有,它沒有任何價值,反而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魂。這樣的傷害,會直接影響到他們身體健康。這樣的幼兒教學方式,完全弱化了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
相反的,如果孩子來到幼兒園中,唯一要做的就是跟著你、模仿你所做的一切,而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孩子出於心魂本能就能夠模仿的事情,如同他們在靈性世界時習慣的方式。如此一來,孩子自然就會變得和你一樣,但是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必須作為一個好的典範。這是孩子 7 歲以前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而不是用「說教」的方式。
如果總是板著一副臉孔,孩子就會覺得你是一個性情乖戾的人,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傷害。這就是為什麼做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對人以及人的生命有非常透徹的觀察,特別是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一點非常的重要。任何教學計畫,都比不上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來得重要。在這個年代,想出任何課程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大家都非常的聰明。我這句話並不是在諷刺,這個年代的人真的都很聰明。每當有幾個人聚在一起討論、決定教育應該要這樣、那樣做的時候,總是會有很聰明的教案產生。我從未見過任何愚蠢的教育課程,這些構想總是非常聰明。但重要的是,學校裡的教師,必須能夠以我所說的教學方式去進行。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因為很多事情都得靠這樣的方式來教導孩子,特別是那些仍然處於「用感官學習階段」的年幼孩子。
教導孩子之前,更重要的是觀察生命本身
過了換牙期後,孩童就不再像以前一樣「全然是個感知器官」。其實孩子到了 3、4 歲的時候,這樣的特性就已經在慢慢的減少。不過在此之前,一般人都不會注意到。當我們吃到甜的或酸的食物時,舌頭以及上顎會嚐到味道,然而年幼的孩童喝牛奶時,他們全身都會嚐到牛奶的味道,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本身就是個感知器官。我們有很多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年幼的孩子是用全身去感受。
年紀較大的孩子深受成年人的影響,所以到了 15、16 歲或 20 歲左右,很多事情他們已經司空見慣、不稀罕了。但是年紀小一些的孩子,仍然可能保有「整個人就是感知器官」的特性,儘管生命並沒有那麼簡單。
有一個小男孩,當有人給了一個他很愛吃的東西時,一般人吃東西只會用口,然而這個小男孩不僅是口,手和腳也會一併朝向那個食物而去。事實上,小男孩呈現的,就是「整個人是一個味覺器官」。而值得注意的是,在 9、10 歲的時候,這個男孩在優律思美(Eurythmy)3有很出色的表現與了解,因為小時候奮力迎向食物的狀態,進一步的幫助後來「意志力器官」(will organs)的發展。
我說的這個例子,並不是在開玩笑,而是要以實際的例子讓你們了解要如何去觀察孩子。我們很少聽到有人討論這些事情的關聯性,但這些的確都不斷在發生。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些生命的特性與現象,只一味想「如何教育兒童」,忽略了應該去觀察生命本身。
人是一個整體,每個部位都必須靈巧才能完整運作
生命中的每個細節都非常有趣,從早到晚,即便是非常細微的事情也都很有趣。例如,觀察人們如何將梨子從水果碗中拿出來,就會發現大家拿出來的方式完全不同。有些人會將梨子從水果碗中拿出,然後先放到自己的盤子裡;而有些人從水果碗拿出一片梨子後,就直接放入口中。從這裡,就可以觀察出每個人的個性。
如果教師都能夠培養出這樣的觀察能力,現今學校常見的那些令人憂心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大多數的孩子,握筆方式都不正確,因為老師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觀察孩子。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便在華德福學校也一樣,而孩子的握筆方式經常需要大幅調整。你必須永遠記得「人是一個整體」,每個部位都必須靈巧,才能完整運作,所以教師必需能夠觀察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如果你是個喜歡遵循原理定律的人,那麼這就是教育這門藝術的第一原則:你必須觀察到任何、以不同形式呈現的生命。
關於這方面是學無止境的。例如,你可以從孩子的背後觀察他們走路的模樣,就會發現有些孩子走路的時候,是整個腳掌著地的走、有些孩子是踮著腳尖走,而有些孩子的走路方式,是在這兩者之間。是的沒錯,要教育孩子,你還必須非常準確的觀察到他們的走路方式。
對於「整個腳掌著地走路」的孩子來說,從這麼細微的生理表現,就可以知道這些孩子的前世有著強韌的生命力,並且對許多事務都充滿了興趣。你可以從這樣的孩子身上,發掘出許多隱藏的天分。而喜歡「踮腳尖走路」的孩子,前世的生活可能比較浮華,從他本身能夠發掘的可能有限。面對這樣的孩子,你反而要特別注意:自己要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做為榜樣讓孩子來模仿你。
華德福學校自由的教學方式,是基於對人最真實的認識
如果你讀過《華德福教學課程》(Seminar Course)一書,你就會看到教師擁有最大的教學自由,然而所有教學內容,都必須是適合該班孩子年紀的課程5。奇怪的是,沒有任何老師反對這樣的方式,他們都欣然接受以這樣的教學精神做為一致的原則,也沒有人反對或希望有其他的做法。相反的,老師常常會在教師會議中盡可能的討論:在不同的班級,應該要進行什麼樣的教學。
為什麼老師不會反對這樣的課程安排呢?學校也已經這樣運作好幾年了,你認為是什麼原因,讓所有老師能認同這樣的課程安排?其實,答案就是因為:他們找不出不合理之處。他們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最棒的地方,就在於它非常的自由,而這樣的自由是基於對人真實的認識。
而學校應該具有的自由氛圍,從老師發揮想像所創造出來的教學內容就能看到。確實,學校老師都能感受到這樣的氛圍,而不只是從他們所思考或是想像中發掘。在教師會議中或是進班觀課的時候,我都能強烈感受到:這些老師一旦進入教學現場時,他所做的並不是在執行事先所設計好的教學計畫,而是透過實際教學現場的過程寫下他的教案。
當我們以「對人真實的認識」為基礎來工作時,就會有這樣的成果。我說的這些細節,你們可能會覺得我是老王賣瓜,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而是當你了解它真正的樣貌,就能夠根據那個樣貌去做。這只是要讓你看到:只有本於對人有真實的認識而產生的一切,才能真正的進入孩子的內在。
【摘文1】第1講:真正認識人類的身、心、靈,才能教導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教育,必須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慮進去
現今教育的基本原則,究竟是如何被建立的呢?人們先觀察孩子,然後說孩子就是這樣或那樣,所以必須學習這一些東西。接著,就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孩子快速學習」。但是實際上,孩子到底是什麼?一個人的孩童時期大約就是十二年,或者更長一些。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孩子總有一天會成年,要將生命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教育不能只注意到兒童時期,必須要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量進去。
假設學校...
推薦序
【推薦序1】藉由學習華德福,重新發明創造我們的教育
文/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 成虹飛
很高興小樹出版社願意翻譯並出版這份史代納博士的經典文獻,讓更多朋友有機會認識華德福教育理論與其背後的人智學。若能潛心學習此兩者,不但有助於理解華德福教育的真諦,更能裨益於自身生命的發展。
然而,史代納的言論與著作,對初學者而言,往往艱澀難懂,並不容易進入。另一方面,華德福教育與人智學直指人的靈性本質與靈性世界,給人一種玄祕的印象,也容易引起一些讀者的懷疑和抗拒。
這些阻礙,筆者不但曾經歷,到現在仍需努力克服。儘管如此,筆者過去十年來學習華德福與人智學的過程中,確實有豐富的收穫與深刻的成長,因此想不惴淺陋,分享一點學習經驗,或許對初學者有些幫助。
首先,做好心理準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慢慢理解、體會、領悟。初期一頭霧水是正常現象。耐心一遍又一遍讀過原典,再加上生活的覺察體驗,原本讀不懂的,漸漸會明白。
其次,不必急著評斷。史代納有些說法超出一般人的認識經驗,可能也很難證明對錯。不必盲信,但也不必就急於否定。可以抱著聆聽的態度,甚至當作寓言故事,慢慢去咀嚼其中涵義,假以時日常會有所收穫。
再者,除了閱讀史代納的思想言論,很重要的是實際去參與相關的華德福與人智學的社群活動,例如主題工作坊、讀書會、藝術活動、節慶活動、農耕、師訓等等,尤其需要在生活中應用、實踐與檢驗史代納的主張,而不僅是當作一種抽象的哲學理論。史代納始終強調人智學是最實用的知識,而不是象牙塔裡的學術著作。
然而,人智學並不是一種宗教,而是追求發展獨立自由心靈的學習旅程。每個人需要負起自己身心靈發展的責任,而不是盲目信奉追隨「師父」的「教誨」。學習華德福與人智學應使我們心智更清明、情感更圓融、意志更堅實,成為獨立自由的人,創造共好的理想社會。
今年是華德福教育成立的一百週年。一方面代表華德福教育通過歷史的考驗,能夠屹立不搖,累積了豐厚的實踐經驗,能夠在全世界蓬勃發展,值得我們虛心謙卑的向它學習。
另一方面,華德福教育當初誕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凋敝的德國,與今天我們台灣所處的時空背景,已經有巨大的差異。尤其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生活方式因為高科技的發達普及而急遽改變,全球化也使得人類的互動聯繫更加緊密。
同時,人類也遭遇身心靈失衡與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危境。台灣還要面臨自身特有的認同議題與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
盼望這本Steiner演講集譯本的出版,不僅讓我們擁有更多關於華德福與人智學的學習資源,在我們學習華德福的同時,更能關注此時此地的脈絡,回應當下的處境與時代的變化,重新發明創造我們的教育,攜手走向未來。
【推薦序1】藉由學習華德福,重新發明創造我們的教育
文/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 成虹飛
很高興小樹出版社願意翻譯並出版這份史代納博士的經典文獻,讓更多朋友有機會認識華德福教育理論與其背後的人智學。若能潛心學習此兩者,不但有助於理解華德福教育的真諦,更能裨益於自身生命的發展。
然而,史代納的言論與著作,對初學者而言,往往艱澀難懂,並不容易進入。另一方面,華德福教育與人智學直指人的靈性本質與靈性世界,給人一種玄祕的印象,也容易引起一些讀者的懷疑和抗拒。
這些阻礙,筆者不但曾經歷,到現在仍需努力克...
作者序
【前言】關於華德福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逐字稿
摘錄自《魯道夫.史代納自傳》(Rudolf Steiner, An Autobiography)
長久以來,我很專注於人智學1的研究,也寫了一些人智學相關書籍。這些書都公開發行,一般大眾也可以買得到,同時,我也開了許多相關講座課程,來參加的學員也將這些講座課程記錄下來。一開始,這些講稿僅供學員私下流傳,所以起初的內容只有「神智學」(也就是後來的「人智學」)的學會會員能夠買得到。
這些講稿大多是學員記錄的講座逐字稿,我也實在沒有時間針對內容逐一校對。其實,我比較希望講座就以講座的形式呈現,但是學員很希望能將這些講稿逐字抄錄下來、分享給其他學員,因此才會有這些講稿。如果當初有時間進行講稿校對工作,一開始就可以公開發行,不會只限學員才能夠購買。事實上,這樣的限制也早在一年多前就取消了。
所以,在我的自傳當中,對此有特別說明:為何同樣都是在闡述人智學,有些書籍會公開發行,而有些書籍一開始會限制學員才能購買。
那些公開發行的書籍當中,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也應該可以理解到這麼些年來,我努力提倡適合現今社會的人智學,其過程中所有的掙扎與努力。在那些書裡,我很明確的闡明我在現代哲學中努力扮演的角色與定位,以及我對人智學體系清楚的說明與定義。當然,這些說明與定義,某種程度來說還不夠完備。
書籍發行後沒多久,就有人提出這樣的要求,他們不再單純的想知道什麼是人智學,在了解了靈性世界之後,他們想知道要如何將這樣的理解與現今一般文化生活連結。於是,學員開始想知道「如何才能滿足我們內在以及對靈性需求的渴望」。
他們特別想要知道「如何以人智學的觀點來看聖經與福音書」。學員也強烈要求我提供這些給予人類啟示的相關課程。
為了因應這樣的個人需求,我開始舉辦講座。能夠參加這些講座的人都是神智學會會員,因為這些學員對人智學已經有了基本認識。這些講座內容都是更進階的人智學觀念。所以說,講座中所說的方法並不一定適合「尚未了解人智學的一般大眾」,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講座內容與我公開出版的書有些不同。
也因為這些講座的場合、對象都是社群中的成員,因此在用字遣詞與表達方式,會與對一般大眾有所不同。這也是公開發行的書籍和僅供學員傳閱的講稿最大不同之處,兩者的背景是截然不同的。
公開發行的著作是經過我仔細反覆思考、字字斟酌後的成果,而講稿的內容所反應的,是參加講座的學員,其內心掙扎與努力的狀態。因為在所有的講座之前,我都會先聽取學員的需求,再依經驗回應。
不過,這些講稿資料也算是我這些年來不斷推展人智學所累積的經驗與結晶。過去沒有公開發行並不是為了獨厚學會會員,一般人如果願意閱讀這些講稿內容,也能夠從中了解到人智學的意義。所以,在大眾要求之下,我毫不猶豫的決定打破過去僅供學員傳閱的慣例,對社會大眾公開,讓大家都有機會閱讀這些講稿。但是,大家必須要先了解一點,這些講稿並未經過我的校對與修正,因此仍然有錯誤的可能性。
當然,這些錯誤的地方,應該只有對人智學已經有些了解的人,才能判斷出來。不過,講稿中大多數的內容,代表著以人智學的基礎,來理解人類以及宇宙生命,以及在人類歷史中,從靈性世界而來的知識。
【中文版編者序】從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集,看見華德福教育最美的源頭
本書精選 12 篇華德福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於 1906 年∼1924年間,對當時華德福教師的演講內容,本書內容節錄、編譯自下列兩本書籍:The Kingdom of Childhood(1995, Anthroposophic Press)第一講~第七講 &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1996, Anthroposophic Press)第一講~第五講。
史代納早期演講中,涵蓋了許多透過靈性科學、人智學而獲得的教育體悟,許多概念都必須經由自我深思與體會,才能真正理解其中心概念。由於演講內容相當冗長,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清楚、容易理解史代納演講時的重點與精髓,編者在各篇章中,依照文句重點,將單篇演講內容適當分段,並且增加各段的標題、重點標示,以及增補單篇開頭引言。此版本中,也清楚標明英文版與中文版中,編譯者的注解,希望能讓讀者不單只有閱讀史代納的演講內容,在遇到特殊專有名詞與教育概念時,能夠利用增補的注解,更加方便、清楚的理解深層的涵義與解釋。
回顧百年教育最初的本心
史代納在百年前便運用那靈性的洞見,體悟到物質主義對人類成長的危害,希望透過人智學對人類最真實、務實、深刻的理解,從而發展對孩子教育、教養上的體悟。當我們用最虔誠的態度,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用好奇的心,探索這個神祕的生命之謎,才能真正看見孩子需要我們提供什麼樣的成長環境、給予最適當的教養與教育。
編者也要再次提醒所有讀者,史代納曾於自傳中說過的一段話:「不要盲目相信這本書告訴你的東西,要自己去經驗;經驗後覺得是對的,才可以相信。」
教育不該盲目的聽從外界提供的教育建議,而是要我們親自去嘗試與體會,理解這樣的教育方式的確對孩子是有益的。因此,在華德福教育百週年的時刻,出版這本書的宗旨,並非檢視是否符合史代納曾說過的教育建言。而是希望能藉由這本書,探索史代納最初的教育根源。讓我們在這個物質主義掛帥的時代下,能夠從史代納最初的演講中,看見我們的教育初心。
【前言】關於華德福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逐字稿
摘錄自《魯道夫.史代納自傳》(Rudolf Steiner, An Autobiography)
長久以來,我很專注於人智學1的研究,也寫了一些人智學相關書籍。這些書都公開發行,一般大眾也可以買得到,同時,我也開了許多相關講座課程,來參加的學員也將這些講座課程記錄下來。一開始,這些講稿僅供學員私下流傳,所以起初的內容只有「神智學」(也就是後來的「人智學」)的學會會員能夠買得到。
這些講稿大多是學員記錄的講座逐字稿,我也實在沒有時間針對內容逐一校對。其實,我比較希望講座就以講...
目錄
推薦序 藉由學習華德福,重新發明創造我們的教育 成虹飛
前言 關於華德福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逐字稿
中文版編者序 從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集,看見華德福教育最美的源頭
簡介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一生
附錄 魯道夫‧史代納重要事件年表
Part 1 從兒童的內在,理解最真實的成長軌跡
The Kingdom of Childhood
第1講 真正認識人類的身、心、靈,才能教導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1924 年 8 月 12 日,於英國托奇鎮)
‧沒有理解孩子的「靈心」,便無法深刻的教導孩童成為一個「人」
‧教育工作的基礎,就是對人類完整的了解
‧教育,必須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慮進去
‧給孩子一個有彈性、能夠與心魂一同成長的知識
‧年幼孩子笨拙吵鬧的狀況,正是心魂對於身體的適應過程
‧孩子出生後的頭七年,正是形塑身軀最重要的時期
‧擁有強大力量個體的孩子,就能依照自己的特性,形塑完全屬於自己的模樣
‧7 歲前的孩子仍然受靈性世界影響,無法流暢掌控這具新的身軀
‧7 歲前,孩子尚未意識到「外在世界」,必須透過「內在」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換牙後的孩子,便開啟了對外在世界的好奇心
第2講 基於對全人的認識,發展出的華德福教育
(1924 年 8 月 13 日,於英國托奇鎮)
‧7 歲前的孩子尚未發展理解能力,而是完全模仿我們的表現
‧面對幼兒園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展現出良好的模仿典範
‧教導孩子之前,更重要的是觀察生命本身
‧人是一個整體,每個部位都必須靈巧才能完整運作
‧孩子換牙到青春期之前,必須以想像力為教學的本質
‧老師應該要以「孩子擁有的能力」,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從生活中找到對字母的連結,進而讓孩子發展學習圖像
‧能夠讓孩子運用全身去學習的事物,才是最重要的
‧在華德福學校,教學必須富含創造力與想像力
‧華德福學校自由的教學方式,是基於對人最真實的認識
‧9、10 歲以前的孩子,教導上必須融合童話、傳奇、神話故事
‧健康的孩子,自然會用圖像方式表達、接受與學習
‧9 歲危機──當孩子開始區別外界與自我
第3講 教孩子植物與動物時,必須讓孩子理解最真實的自然面貌
(1924 年 8 月 14 日,於英國托奇鎮)
‧讓孩子看見大自然最原始的面貌,才是最真實的植物與動物教學
‧就像人與頭髮,我們在教學上必須將土地與植物視為一體
‧現今的教學把事物一一分割,再也看不見全體的樣貌
‧如何教孩子植物──讓孩子理解土地與植物間的緊密關係
‧如何教孩子動物──從心魂的特質來觀察動物的特性
‧不同於動物,人類集多種特質於一身
‧人類包含著所有動物的特質,仔細分析,會看見整個動物界
‧運用人類身上看見的動物特質,讓孩子理解整個動物界
‧孩子與地球上的萬物一起成長,才能與世界產生緊密的連結
‧當動植物教學失去了根,人類也片尋不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角色
‧因果關係的概念,必須等孩子 12 歲以上才有能力理解
‧教師必須靠「創造力」與「自覺」,掌握整個班級
第4講 貼近孩子的內心,才能提供最適切的教學方式
(1924 年 8 月 15 日,於英國托奇鎮)
‧一開始進入靈性教學都是笨拙又彆扭,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教學前,老師必須有能力透過自己的感受,維持課堂中的紀律
‧經營班級的老師,必須處於「能夠真正進入孩子內心」的情緒狀態
‧了解孩子的特質,營造適當的教學氛圍
‧同一個故事,孩子可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獲得不同的啟發
‧圖像的平衡與對稱練習,讓孩子發展觀察力與想像力
‧整段式教學,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消化
第5講 從整體來看的數學教學法,讓孩子擁有靈活的思考
(1924 年 8 月 16 日,於英國托奇鎮)
‧算數,必須從生活層面中學習與理解
‧最自然的算術,是用身體運算,而非運用頭部
‧教學必須先認識整體,再拆解為各個部分
‧從整體開始教起,可以讓孩子的思考更加靈活
‧教學必須讓孩子能夠得到更靈活的概念,而非死板的觀念
‧教學時,不應過早帶入智識性與抽象性觀念
‧畢式定理與區域重疊法,讓孩子真正內化的學習過程
第6講 讓孩子從內在,學習對語言真正的感受
(1924 年 8 月 18 日,於英國托奇鎮)
‧生命的頭七年,正是形塑身軀最重要的時刻
‧從實際形塑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人體器官
‧7 歲開始,孩子的感知體與自我開始發展
‧運用歌聲,讓孩子感受到內在樂器的運作與感動
‧最初的音樂教育,是要讓孩子感受到音樂的美妙而非學習理論
‧透過樂器演奏,孩子感受到內在音樂性被牽引至外在世界
‧在 9、10 歲前,外語必須透過生活習慣養成的方式學習
‧所有的語言發展,都源自於內心的感受
‧用內心的感受學習語言,而不是用頭腦思考
‧透過肢體動作來表達自我的語言──優律思美
第7講 教育必須盡全力讓孩子與現實生活密切連結,才能真正認識世界
(1924 年 8 月 19 日,於英國托奇鎮)
‧了解孩子的成長三階段,給予適當的學校教育
‧12 歲以上的孩子,課程仍要盡可能的與生命及現實生活有所連結
‧學習如果從抽象的知識開始講起,孩子很快的就會覺得疲憊
‧教師必須根據「當下主導孩子發展」的身體系統來進行教學
‧圖像式的教學,就是運用節律系統學習的方式
‧引導孩子思考的問題,一定要在現實上是有意義的
‧不論教育或遊戲,都必須讓孩子從實際生活中去模仿
‧教師會議,讓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的特色與個性
‧確保每位孩子,都能接受這個年紀該有的學習內容
‧老師必須深刻的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不是單用數字區分
Q & A 問答集 華德福教育面臨的教學困難
(1924 年 8 月 20 日,於英國托奇鎮)
Q1乘法與除法的教學方法,差異之處在哪裡?還是說,在小學一年級時,兩者的教法應該要完全相同?
Q2孩子到了哪個年齡階段,才能將四則運算的教學從具體轉為抽象?又要用什麼方式來教呢?
Q3何時才能開始教孩子用線條繪圖?要如何教呢?
Q4外語教學上應該使用直接法,而不用翻譯法教學,拉丁文與古希臘文,是否也同樣適用?
Q5應該要怎麼教「體操」(Gymnastics)?又是否可以教孩子一些體育活動,例如曲棍球(Hockey)及板球(Cricket),如果可以,那麼要怎麼教呢?
Q6對於不同年紀的孩子,要如何給予宗教課程?
Q7在一所以英語為母語的學校中,是否應該從一開始就上德文課與法文課?如果孩子 4、5 歲時就入學,是否也該上外語課?
‧以對「人」的深度理解,發展出的華德福教育
Part 2 從靈性科學,探討兒童教育的真諦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第1講 從孩童的精神發展,理解靈性科學在兒童教育的重要性
(1906 年 5 月 14 日,於德國柏林)
‧想了解人類未來,就必須先深入了解我們的潛在本質
‧現代科學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局限於一般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事物
‧生命體,讓身體得以生長、繁殖並且讓體內的重要液體流動
‧感知體,傳達痛苦、快樂、衝動、渴望、熱情等等感受組
‧自我,讓人類擁有更高層心魂的載體
‧強大的「自我」,能夠透過自身的力量來改變感知體
‧了解人類的發展定律,尋求正確的教育與教學
‧人類必須經歷三次出生,才能成為最終的自由人
‧模仿與榜樣,讓孩子與周遭環境建立關係
‧用最自然的玩具,形塑孩子的想像力大腦肌肉
‧從周遭環境,培養孩子的健康本能
‧當孩子換牙後,才能從外部對生命體進行教育
‧換牙至青春期之間,教學仍然要以圖像或象徵的方式呈現
‧智識學習,只是人類學習方法的其中一項
‧對於換牙期至青春期的孩子,必須避免灌輸智識性概念
‧寓言故事教學,讓孩子從精神面感受世界
‧將靈性科學,運用在實際的教學現場
‧內在生命必須先累積足夠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才能發展判斷能力
第2講 以靈性觀點為基礎的教學
根據人類身、心、靈發展,建構出的全人教育觀
(1906 年 5 月 14 日,於德國柏林)
‧教育,不能只依靠物質主義思維,而是考慮到孩子身心靈全人發展
‧教導 7 歲前的孩子,我們必須「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面對 7~14 歲的孩子時,要建立基本生活習慣、促進記憶力發展
‧靈性科學絕非不切實際,而是生命運作最好的引導
第3講 從靈性科學看教育
用最細緻的覺察,看見孩子生命成長軌跡
(1906 年 12 月 1 日,於德國科隆)
‧從組成人類的四大元素(物質體、生命體、感知體、自我體),理解教育的本質
‧孩子的生命體與感知體尚未成熟之時,要避免外界對其影響
‧依照年齡、性格,給予孩子適當的外在影響力
‧教育者必須以能夠增進發展中器官健康,並能夠發展內在力量的方式對待孩子
‧當生命體的保護膜褪去,就是感受權威、自信、信任以及崇敬的時刻
‧所有的教學,都必須深入的從心魂角度看見孩子的需求
‧青春期,孩子的感知體獨立,開始學習批判性思考
‧靈性科學,讓老師得以有更細緻的覺察力,給予孩子適切的教育
第4講 從靈性科學看見教育最真實的樣貌
人類的成長軌跡,不僅僅是物質身體的成長,還包含了心魂的發展
(1907 年 1 月 24 日,於德國柏林)
‧人類演變階段年齡對照,讓我們更理解人類成長軌跡
‧學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學不該只是口中說明,而能讓孩子真正體驗
第5講 興趣、天賦與兒童教育
從孩子成長的靈魂中,看見他們最真實的興趣與天賦
(1910 年 11 月 14 日,於德國紐倫堡)
‧觀察、追蹤孩子的生命,看見他們真實的天賦與興趣
‧跳脫「遺傳」的限制,看見孩子本身獨特的樣貌
‧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根據孩子自身特殊性發展
‧我們必須在社群中養育孩子,讓文化在他們的身上扎根
‧回溯孩子過去的經驗,可以讓老師的教學更有力
‧個別化的遊戲,才能讓孩子產生內心的力量
‧當愛與內在發展連結,讓我們有足夠的能力以適當的方式思考生命
附錄 重要詞彙中英對照表
推薦序 藉由學習華德福,重新發明創造我們的教育 成虹飛
前言 關於華德福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逐字稿
中文版編者序 從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集,看見華德福教育最美的源頭
簡介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一生
附錄 魯道夫‧史代納重要事件年表
Part 1 從兒童的內在,理解最真實的成長軌跡
The Kingdom of Childhood
第1講 真正認識人類的身、心、靈,才能教導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1924 年 8 月 12 日,於英國托奇鎮)
‧沒有理解孩子的「靈心」,便無法深刻的教導孩童成為一個「人」
‧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