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許多錯綜複雜現象的基本線索,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討論。
此外,本書以數十年的新文學歷程,以及「現代新儒家」等哲學論題,深入淺出地探討現代中國思想的爭議與價值,並或明或暗地顯現了本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與坎坷的命運。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O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作者序
序
一、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1.陳獨秀1916年提出「最後覺悟之覺悟」,反對傳統,呼喊啟蒙。個性解放與政治批判攜手同行,相互促進,揭開了中國現代史的新頁。
2.五四運動帶來了青年一代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婚姻自主到工讀互助團。一部分人經由無政府主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3.救亡又一次壓倒啟蒙。知識分子在革命戰爭中也為這場革命所征服。
4.封建主義並未消除,它在社會主義裝束下帶來種種禍害,令人重新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轉換性的創造。
二、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1.一九二○年代張君勱等人認為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在身心、社會領域,因果律無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學。
2.丁文江等人強調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要求建立起「科學的人生觀」,以作為信仰,指導生活。
3.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的三派,陶希聖等人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動力都強調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潮派則強調中國社會的封建性,前者主張反帝反資,後者主張反帝反封建。
4.兩次論戰中的科學性(學術)與意識形態性(政治)的交錯糾纏的特點。
5.一九四○年代胡風反對向林冰以民間形式為創造文藝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強調繼承五四,以吸取外來為主。
6.革命戰爭要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廣大群眾和幹部「喜聞樂見」的「大眾化」成為時代主流,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三、胡適 陳獨秀 魯迅
1.文學的語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義,胡適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成名。
2.胡適的第二個貢獻是在文史領域開創了近代學術的思想新範式。關於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哲學方法論。
3.陳獨秀的主要興奮點始終是政治。他從政治角度看待文學革新,突破了胡適的「八不主義」。陳反對把孔孟與程朱劃開,反對把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與西方近代的民主主義混為一談。
4.陳的啟蒙主義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對德謨克拉西由提倡到否定再回到肯定。
5.魯迅對「死」的形上感受,他超越了啟蒙,具有現代性的孤獨與悲涼。
四、青年毛澤東
1.青年毛以「動力」和「鬥爭」為宇宙本體和人格本性,這「動」具有體魄性的特點。
2.以「實現自我」為道德律,以不可窮盡的永恆追求為理想,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色調。
3.與「貴我」映對,強調方法上、認識上的「通今」,重視現實經驗的概括。
五、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1.唯物史觀特別是階級鬥爭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突出的被接受和被實踐的部分。實用理性使中國知識分子樂於接受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它們主要作為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
2.李大釗是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代表。他號召「到民間去」和強調「改造精神」的兩大特徵。
3. 瞿秋白承上啟下,介紹、宣傳了辯證唯物主義。
4.中國馬克思主義主要成為關於革命的戰略學說。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和游擊戰爭等一系列戰略策略。
5.總結戰爭經驗,軍事辯證法提昇為哲學世界觀,對主觀能動性的強調和經驗理性的哲學認識論。
6. 思想改造運動,高揚道德主義。劉少奇的自我修養理論。
7. 1949年的勝利帶來了獨立、統一、平等的新中國。毛反對「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鬥爭提前、超額完成了農業合作化。
8.毛繼續強調「政治掛帥」,強調「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並擴及一切領域,它們經常變成了勞動與剝削、公與私、善與惡的道德判定。
9.鬥爭哲學(「以階級鬥爭為綱」)、道德主義(「鬥私批修」)、民粹主義(「向貧下中農學習」)成為思想特徵,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到高峰。廣大幹部和知識分子在道德主義下的屈從。
10.新時期的人道主義吶喊,其理論弱點及歷史正義性。馬克思主義應是建設的哲學。
六、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1.從形象思維世界看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態。蘇曼殊創作中的某種黎明期的清新氣息。
2.五四時期多愁善感的敏感主義特色,對人生、對自我的探索、追求,新鮮性、多樣性和朦朧性。冰心的母愛、郁達夫的性愛、郭沫若的力、許地山的哲理……。
3.春天過去,夏日當頭,青年成熟,走進社會:一九三○年代創造具體模式的一代,現實生活的廣泛寫照,現代文學獲得了客觀性: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夏衍。
4.走向工農兵及其心靈的複雜和痛苦。艾青、路翎和農民作家趙樹理。
5. 頌歌(賀敬之)和懺悔(張賢亮)作為解放一代的文學特徵。
6. 噩夢甦醒後的徬徨、憤慨、尋求和否定:從舒婷、北島到劉索拉。
七、略論現代新儒家
1.熊十力完成了譚嗣同、章太炎未竟之業,將宋明理學的倫理學翻轉為宇宙觀和本體論。強調「體用不二」,即運動變化、生生不息的心物感性世界。
2.梁漱溟從文化立論講哲學,認為中西文化之分在於對待人生的不同態度和不同道路。情感—直覺重於理知。儒學是世界文化的希望。
3.馮友蘭不同於熊、梁,構造了一個純粹邏輯的「理世界」的哲學系統,強調要經過「思議」、「了解」後才能達到那「不可思議」、「不可了解」的人生最高境界。
4.牟宗三認為陸、王才是孔孟正宗,程、朱的「義理之性」乃「存有而不活動」,從而失去道德自律的基礎。牟強調「內聖之道」是直覺的體認、證悟,非思議、理知所能了解或達到。
5.熊、梁—馮—牟,似乎是一個現代新儒家的正反合圓圈全程。儒學的前景問題。
八、漫說「西體中用」
1.中國近代由「技」而「政」而「教」的改革過程和「中體西用」說的提出。「五四」凸出了西學與中學的根本差異:個人本位與家庭本位。上述「中學」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現。
2.在接收、吸取外物同時,常以自己的系統將異物融解同化,使外物失其性能,這才是「中體西用」的要害。
3.以「太平天國」為例,「中國化」過程中的平均主義、禁欲主義、命令主義和道德主義。
4.應對「體」、「用」、「中」、「西」重新解釋,「體」首先是社會存在的本體。不要把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三個不同歷史階段混為一談,不同意文化相對主義,但贊成多元化。
序
一、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1.陳獨秀1916年提出「最後覺悟之覺悟」,反對傳統,呼喊啟蒙。個性解放與政治批判攜手同行,相互促進,揭開了中國現代史的新頁。
2.五四運動帶來了青年一代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婚姻自主到工讀互助團。一部分人經由無政府主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3.救亡又一次壓倒啟蒙。知識分子在革命戰爭中也為這場革命所征服。
4.封建主義並未消除,它在社會主義裝束下帶來種種禍害,令人重新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轉換性的創造。
二、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1.一九二○年代張君勱等人認為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
目錄
再版說明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序
內容提要
一、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一)啟蒙與救亡的相互促進
(二)救亡壓倒啟蒙
(三)轉換性的創造
二、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一)一九二○年代科玄論戰
(二)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三)一九四○年代文藝民族形式論戰
三、胡適 陳獨秀 魯迅
(一)提倡白話文與新範式
(二)革命戰士
(三)提倡啟蒙 超越啟蒙
四、青年毛澤東
(一)「動」、「鬥」的宇宙——人生觀
(二)「貴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經驗理性
五、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一)1918~1927年
(二)1927~1949年
(三)1949~1976年
(四)1976~
六、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一)轉換預告
(二)開放心靈
(三)創造模式
(四)走進農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向
七、略論現代新儒家
(一)熊十力
(二)梁漱溟
(三)馮友蘭
(四)牟宗三
八、漫說「西體中用」
(一)「中體西用」的由來和演化
(二)歷史經驗和「西體中用」新釋
後 記
再版說明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序
內容提要
一、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一)啟蒙與救亡的相互促進
(二)救亡壓倒啟蒙
(三)轉換性的創造
二、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一)一九二○年代科玄論戰
(二)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三)一九四○年代文藝民族形式論戰
三、胡適 陳獨秀 魯迅
(一)提倡白話文與新範式
(二)革命戰士
(三)提倡啟蒙 超越啟蒙
四、青年毛澤東
(一)「動」、「鬥」的宇宙——人生觀
(二)「貴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經驗理性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