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費時十年踏查研究,勾勒東南亞自殖民時期以來的攝影發展軌跡。
書中包括十個國家——馬來西亞、印尼、汶萊、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菲律賓與新加坡,以獨立
章節呈現東南亞各地文化、社會、政治與攝影的歷史連結,並引介眾多在地攝影工作者與藝術家的影像實踐,
拓展世界攝影史的亞洲視野。
作者莊吳斌是影像研究者、策展人和藝術家,同時是攝影評論期刊《環亞攝影評論》的編輯委員,曾獲多項國
際研究獎助並參與駐地研究計畫,長期關注東南亞的攝影實踐,以及攝影與民族主義和冷戰的關連。
原書英文版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於2016年發行,現由影言社首次出版中文版。
作者簡介:
莊吳斌,生於新加坡,影像研究者、策展人和藝術家,同時是《環亞攝影評論》(Trans-Asia Photography
Review)編輯委員,長期關注東南亞的攝影實踐,以及攝影與民族主義和冷戰的關連。
2010年曾獲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會研究獎助金、2017年獲選為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李光前基金研究員、2019年獲
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計畫贊助。此外,他亦受邀參與國際駐地研究計畫,包括印尼萬隆科技大
學(2013年)、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2015及2018年),以及台灣關渡美術館(2017年),並於2015、2017和2020年於清邁攝影節擔任特約策展人。
譯者簡介:
審訂/譯者
許芳慈,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所亞洲文化研究課程博士,研究/策展關注在冷戰美學的現代性與動態影像之關聯。
譯者
朱詩迪,政大俄文系畢業,譯有《留一段時間給自己》、《一本讀懂人類圖》等書。
李佳霖,台灣宜蘭人。台大外文系畢,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策展研究所在讀。
林昱均,台大外文系畢業,現就讀美國加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平面設計系。
林書全,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自由譯者。
陳靜琳,新加坡人。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翻譯研究所韓英筆譯碩士。
作者序
我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是希望在我們開始建構遲來的東南亞攝影典範(canon)之前,能先將不同攝影實踐類型的階級平等化,畢竟,西歐與美國的美術館自1920年代起,便將一種實用性影像重新定位成藝術攝影的正式典範;然而,我同意藝術史學家喬佛里.巴沁(Geoffrey Batchen)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不應只將通俗攝影(vernacular photography)視為攝影典範的另一種類型,而是應重新思考經典化所代表的整體價值系統。
在本書中,我希望能釐清在東南亞各國中,與視覺藝術、媒體工作、沙龍攝影、通俗攝影等相關的攝影術運用方式。列出這些運用類型,是因充分理解到這些實踐並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重疊且融合的;同時,羅列這些類型也僅僅是為組織文稿之用,而非論斷某一類實踐優於另一類實踐。整體而言,我發現視覺人類學學者的觀點相當適切,他們認為:「不管是攝影的物質或是歷史連貫性 都 (斜體為引文原有)是一種媒介,而其可被不同類型的計畫與為社會行動者所用,則是因其深刻的延展性。」
我儘可能從每個國家被殖民期間,旅居當地的攝影實踐者與在地攝影創作者間發生攝影技術轉移的時間點來展開我的敘述。這些旅居實踐者中的一部分,包括了來自中國東南部、最後在當地落地生根,成為本地人的華人移民,但本書較不討論這類實踐者,而更著重於在出生地從事攝影工作的實踐者;至於東南亞之離散和跨國實踐者的攝影作品,則需交由其他研究者進行研究。只有在極少數的例子中,我會討論某些已經生根於東南亞、在多年居住期間與本地社群建立緊密連結的僑居實踐者。本書從殖民時代晚期到當代,回溯攝影實踐的萌生、演進和歧異化過程;而做為必要的附帶結果,我也重新探討了數十年來已被窄化的藝術與攝影間的關係定義。
我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是希望在我們開始建構遲來的東南亞攝影典範(canon)之前,能先將不同攝影實踐類型的階級平等化,畢竟,西歐與美國的美術館自1920年代起,便將一種實用性影像重新定位成藝術攝影的正式典範;然而,我同意藝術史學家喬佛里.巴沁(Geoffrey Batchen)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不應只將通俗攝影(vernacular photography)視為攝影典範的另一種類型,而是應重新思考經典化所代表的整體價值系統。
在本書中,我希望能釐清在東南亞各國中,與視覺藝術、媒體工作、沙龍攝影、通俗攝影等相關的攝影術運用方式。列出這些運用...
目錄
❏ 前言
❏ 誌謝
❏ 導論
❏ 馬來西亞
❏ 印尼
❏ 汶萊
❏ 泰國
❏ 緬甸
❏ 寮國
❏ 柬埔寨
❏ 越南
❏ 菲律賓
❏ 新加坡
❏ 後記
❏ 跋——寫給華文版
❏ 參考書目
❏ 前言
❏ 誌謝
❏ 導論
❏ 馬來西亞
❏ 印尼
❏ 汶萊
❏ 泰國
❏ 緬甸
❏ 寮國
❏ 柬埔寨
❏ 越南
❏ 菲律賓
❏ 新加坡
❏ 後記
❏ 跋——寫給華文版
❏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