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比意經典作品「薩伏伊別墅」首次完整剖析
這棟綠坡頂上的白色建築,完成了現代建築的完型展現
「窗口的景色彷彿是一張風景相片,但又無盡地往左右延伸出去,視野也毫無阻礙地伸展。
建築空間的行走路線是向上的,一路延伸到屋頂花園,這個如同雕塑一般的結構,總結了這棟建築的動作,又繼續往下重複行走一次,就在這反覆來回之中體會到住宅內部空間的神奇。
這棟別墅是美麗的嗎?這棟建築物是實用的嗎?
柯比意累積長年研究的體悟,將結果反映到這個對象物上……」
巴黎市郊普瓦西城邊,一座綠色小丘頂上彷彿懸浮著一個潔白的立方體。這即是集柯比意五項基本原則於一身的理性空間──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它極具秩序的純粹形貌,建構了現代主義建築的母型。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著名的「新建築五項原則」,在這棟夏居別墅中獲得了完全展現:
-自由柱列:透過牆與柱列的分離,並使獨立柱自地平面延伸至二樓,讓薩伏伊別墅外觀上呈現懸浮在半空中的飄浮狀態;
-自由平面:自由柱列使得樑柱與牆之間不再需要相互依存,平面構成也獲得更大的區劃自由;這個特色使薩伏伊別墅得以成為第一個將當時的新式交通工具(汽車)納入住屋規劃的住宅。
-自由立面:一樓、二樓與屋頂各有特殊的幾何形狀,彼此之間像是單獨存在,樓層間的立面沒有互相生成的直接影響。
-水平長窗:由於樑柱與牆無須互相依存,因此牆面並不受柱位影響而能在任何需要的位置上自由開窗,水平長帶窗讓視野連續性更好,並且增加了立面的整體感。
-屋頂花園:薩伏伊別墅終將花園從地面抬移到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創造出「空中花園」的想望。
薩伏伊別墅,即是實現這套劃時代建築語彙的完型實體。
本書作者徐純一撰寫出宛如親臨現場的導讀,從柯比意基本語彙解說、薩伏伊別墅結構解剖,從最細部構成到以此別墅為樣式原型而衍生出來的當代建築大師作品,帶領讀者一一進入薩伏伊別墅的細部空間,並同步感受其他偉大建築家如何透過對此一語言系統的超越與背離而持續繁生建築的新樣貌。
從柯比意「薩伏伊別墅」出發,我們得以完整領略當代建築演化歷程。
作者簡介:
徐純一
1959年生,高雄人。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建築碩士,I²建築主持人;著有《建築新桃花源》、《建築新紀元:加州當代建築師作品選輯》、《看見西班牙,看見當代建築的活力》、《如詩的凝視:光在建築中的安居》。
章節試閱
薩伏伊別墅簡史
此棟別墅的別名為「Les Heures Claires」,位於巴黎西邊伊夫林(Y v e l ine s ) 區的普瓦西(Poissy)小城,大約距離巴黎市三十公里。基地位於城邊小丘頂上,佔地近七公頃,周鄰住屋稀少,附近較大的建物就是位於東邊的中學校園。此中學在二十世紀六○年代的校園興建計畫中原本預計要將現代世界建築里程碑的薩伏伊別墅夷為平地;而諷刺的是,當別墅建物被列為法國國家歷史建物之後,學校的名字不知何時也悄悄改名為勒.柯比意中學。1928年,正當四十一歲壯年的柯比意接下了友人皮埃.薩伏伊夫婦(Pierre and Emilie Savoye)渡假暨舉辦宴會之用的別墅委託案,業主也羅列了自己的需求,包括:入口門廳、大衣櫃間、餐廳、廚房、客廳、客房、小孩房、兩間傭人房、管家套房、主臥房、三車位的車庫、工具間、垃圾間、酒窖、儲藏室,同時要裝設中央暖氣、瓦斯爐以及其他現代化電器設備。這對夫妻除了表明整個別墅總經費必須控制在基本預算內之外,對於建築需求的內容尚不篤定,至於別墅最後是什麼樣子則並沒有清楚確定的預設。設計委託案大概在1928年9月,柯比意與姪子皮埃.江耐瑞(Pierre Jeanneret)在10月6日至14日之間提出最初方案,之後陸續提出四個方案;然而最後的第四與第五提案又回到最初的空間構成關係,最初提案與最終定案最明顯的差別在於:
(1)室外地面層連通二樓梯的剔除。
(2)室內直通梯轉成與坡道垂直向,並將端處收成半圓形。
(3)室內隔間區劃做了大幅更動,使得列柱間距在立面懸凸的方位上適切地移動以順應隔間單元的需要,列柱的模矩不再是一成不變。
(4)頂樓的小房間被減掉以降低經費。
由於1 2 年動工當時的地方營造廠對於鋼筋混凝土工程的施作並不熟悉,模板工程、鋼筋組立與混凝土澆灌掌握不夠精確,不僅造成結構體費用增加了原先估計的0.5倍,更糟的是在局部的屋頂平台、天窗部分及植栽槽等處防水工程的失敗,使得業主使用之時飽受漏水問題困擾;另一個同樣擾人的問題就是冬季的暖氣供應與相應的隔熱構造,依據巴黎所在緯度的天氣,厚度不足4 公分以上的R.C.牆並不足以阻絕室內的熱流失,加上單層的玻璃窗,更使得冬日的陰天窗邊成為一個酷冷的地方。薩伏伊夫婦於1930年的夏季搬入之後的八年期間,柯比意也與業主維持交往並試圖修補上述問題,但是並沒有得到完滿的解決,這令雙方的關係陷於無止盡的爭論,直至二次大戰時期,薩伏伊夫婦終於將此別墅棄置。
別墅被棄置之後,被作為儲放乾草秣之用;隨著巴黎的淪陷,德軍即接管使用,接著聯軍收復巴黎之後,美軍繼之接管使用,直至1958年普瓦西城的市公所單位提出將別墅夷平建校的計劃,經由薩伏伊夫人(Mme Savoye)與她年屆五十歲的兒子羅傑(Roger)告知柯比意此一計劃。柯比意旋即發函給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摯友基狄恩(S.Giedion),並輾轉將消息傳遞至當任的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手中。當時知名的現代建築歷史學者、同時也是哈佛教授的基狄恩不但促動紐約現代美術館與法國文化部接觸,並在時代雜誌中撰文評述薩伏伊別墅,同時建議柯比意弄清楚市府欲賣別墅的價錢、修復費用與未來用途,才有可能在美國募款籌建基金。
隨之而來的建議是――將別墅挪作中學的教職員辦公室,或是成為校方的行政辦公室。經由持續不斷的努力,政府單位首肯保留建物不予拆除,但是僅止於此並無法滿足柯比意,他決定尋求能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案。接著他於1959年3月寫信給基狄恩,內容提及的要點簡列如下:
● 別墅的地產值約一億法郎。
● 柯比意基金會已成立,本人是唯一的產權繼承者。
● 基金會的財產包括數千張圖繪、兩百多張的繪畫作品、從1922年至今的建築與都市規劃原始資料,以及被翻譯成四至五種譯本的五十本著作,上述財產的變賣可作為基金會的收入來源。
● 我身無分文,因為全數的收入都花在事務所,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五用在真實業主的設計上,另外的百分之七十五則消耗在無止盡的假想業主上,你或許會認為這是愚笨的經營方式,也可能認為這是最聰明的,但對我(柯比意)而言,這就是我的生活,實際上也是如此。
● 在巴黎市的公寓頂樓住所可作為基金會的一部份, 另外布朗斯醫生(Square du Docteur
Blanche)的洛奇(La Roche)住宅願意捐贈為基金會的總部。
直至1959年6月, 來自全球各地關心現代建築專家與學者們的兩百五十封電報與書信匯集到法國文化部, 形成全球連署運動的骨幹, 其中包括當時美國最著名的建築家李查.努拉特(Richard Neutra)、哈佛建築學院院長荷西.路易斯瑟特(Jose Luis Sert)、基狄恩、蘇黎士理工大學建築系、C.I.A.M.、捷克建築公會等等,都分別闡釋薩伏伊別墅所獨具的歷史價值。例如布拉格建築師哈夫利切克(Havlicek)寫道:「薩伏伊別墅的摧毀是一項違反法國藝術傳統的罪行」。都市規劃暨建築師米歇爾.艾柯卡(Michel Ecochard)的信中則言明:「柯比意的貢獻不僅豐富了法國的文化內涵並將其藝術性的影響傳至國外……,而這間別墅更標記了邁向二十世紀新建築極其重要的一步」;蘇黎士理工大學的羅斯(A. Roth)講得更具體:「這棟別墅不僅是柯比意全球知名經典作品之一,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建築的里程碑。」
柯比意強調:「薩伏伊別墅作為西方世界從古代至現代世界、非學術界研究建築發展的分歧點,是一個客觀事實」,最後更附帶言及「薩伏伊別墅所處基地最迷魅之處就是周鄰環伺的自然性;就是孤寂沉靜的單純特質感染出內心喜悅。」此時年屆七十二歲的柯比意正在印度為其一生最大的建築案——旁遮(Punjab)省新行政中心低造價的建築群耗盡心力的同時,仍透過書信施行心理戰,試圖說服文化部長關切別墅保存與地塊完整維持的重要性。即使身困印度案的執行, 柯比意仍然致力於別墅鄰旁的中學體育館興建位置的重新配置, 以移除對原有建物視野景觀的干擾, 並提議將別墅作為C.I.A.M的總部,同時籌備海外募資以為修復整建之用,並寫了一封信給文化部建設處處長伯納德(B. Anthonioz),建議主持修建工程的事務應由他本人來擔當。在1963年11月文化部確定委任當時羅馬獎得主的尚.都布森(Jean Dubuisson)為修復計劃的執行建築師,柯比意(因年過七十歲已失去公務員的資格)被指定為計劃顧問。柯比意還致信給都布森提及自己願意「免顧問費的全力服務,並建議至現場會勘訂定工作事項時程」。
1964年1月薩伏伊別墅被官方指定為歷史紀念建物,事實上於柯比意去逝的1965年12月16日之後,這棟別墅才正式被列為官方的歷史紀念建築。這時的薩伏伊別墅的門窗已皆被盜走,玻璃被遍地搗碎,只剩如同遭廢棄的牆體空殼,柯比意早已將所有的別墅建築圖說資料與剛完工當時的紀錄相片給予官方,並於1965 年5月12日去信給都布森,不只羅列所有的材料色彩表,也譴責他的沉寂與開工修復的無盡拖延。1965年夏季,柯比意又發了一封信給文化部長,提及「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一棟歷史建築將散成碎片」。在柯比意至去逝前的七年時間的持續奮鬥下,起碼確定能留給後代子孫一道人類住所的曙光。
時代背景
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奠基西方現代唯心主義並同時創始了唯物主義之後,這形而上的哲學思想之道經由斯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爾(G. W. F. Hegel)、馬克思(Karl Marx ) 、尼采(Frierich Nietzsche)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 sure ) 、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 、柏格森(Henri Bergson)、海德格(Martin Heideger)等等匯聚成巨大潛流,隱在地滲入每個想探究自主個體性者的心靈深處,同時形成現代思想的主幹;另一波顯在的洪流就是工業革命併流而來的官僚暨資本主義、及其背後的科學與技術革命,帶來對事物的合理化需求與平均效用最大化的展望,開啟了人類對物質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讓生活世界填進數不盡的物質用品。
「二十世紀勛柏格(亦有譯為荀白克)確立了無調音樂的可能性,也是在這個世紀之初,詹姆斯和康拉德的小說出版了,還有聲名更顯赫的普魯斯特代表著作《追憶似水年華》和喬依斯嫻熟的《尤利西斯》也在這一時期面世了。在1912年前後,畢卡索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觸發了繪畫邏輯的革命。電影這個時候只是剛剛被發明出來,但已經湧現了像梅里埃(Georges Melies)、格里菲斯(D. W. Griffith)、卓別林這樣的天才。在這樣一個短暫的時代,對於這些奇人異事的列舉是無窮無盡的。」
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的差異必須釐清,現代性所描述的是在技術、經濟與社會變動的影響之下人們用以了解快速變遷世界的方式,雖然所有的社會都在發展中變遷,但是二十世紀的社會轉變與以往任何時期都大不相同。從此面相而言,所謂「現代」的意涵與「當代」其實相去甚微。至於現代主義則是對現代性的一種藝術性回應。另一波對現代居家生活造成無可避免與無法回頭的改變,是家庭電器、自來熱水與衛浴設備的引入,跟隨其後的隔熱材料與防潮技術的推進,使得現代性的住屋朝向相應於居住物理環境的可控制性,而演繹出元件構成關係的邏輯性。與此相似的是――現代性住屋試圖呈現鋼筋混凝土與鋼構材料的結構潛在力與其力學邏輯的適切表現形式,這些特性能夠開拓出來關於人構空間的新疆界皆非傳統磚或石構造所能及。
對現代性的建築設計者而言,現代生活空間應該是簡樸且比較積極正向的,應儘量降低空間的消極性。在他們看來,對經濟條件不佳的人以及貧困者對住屋的想望來看,舒適度並非是優先考量的需要與需求,這也是現代性建築師想要表達的議題。在整個現代性建築的理論與實踐上最堅實的理念根基在於結構構成的理性邏輯。因此,在鋼筋混凝土與鋼構材料形成主結構件,由此發展出來的系統促成了自由柱列、自由平面的產生,接著主結構件與玻璃牆及窗分離,不僅引入大量的自然光同時帶來了立面表現的自由。在大量自然光照之下,現代性的住屋室內驅除了陰暗的角落,或許也隨之減少了一些親密性,至少雜亂與混淆不清是要排除掉的。在住屋的設計中,依循結構的理性並尋求空間與幾何形構的關係在自然光的涵攝中邁向秩序性的統合,這是現代性建築師與大時代共同形塑的新時代空間氛圍。
1931年之前的柯比意
高中教育結束的前二年,十四歲的柯比意放棄繼續學習,轉學至一所專業性的藝術學校(l’Ecole
d’Art),去學父親的老本行――錶殼雕刻。前三年的學程令他興致勃勃,到了第四年轉向建築,藝術學院的學業於1907年結束。當時對柯比意影響最深的是約翰.拉斯金(Jhon Ruskin)的文章與書籍,其方法「教會人們如何去找尋客觀世界中抽象的幾何模式以及有韻律的結構」,這也正是柯比意本人所一貫奉行的法則。同年初秋,他與同班同學花了三百六十五日遊走在北義大利的城鎮間,尤其是加魯佐(Galluzzo)小鎮的埃瑪修道院(Chartreuse d’Ema)給了柯比意立下對居住問題解決方式的認知原型。
1907年11月至1908年3月,在四個月的維也納逗留期內,柯比意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設計家鄉的兩棟私人住宅,它們分別是施托策(Stotzer)住宅和雅克美特(Jaquemet)住宅,明顯地吐露地方主義的色彩。之後即前往巴黎,在現代主義第一代建築師奧古斯.佩雷(Auguste Perret)建築事務所待了十八個月,在此柯比意學習了鋼筋混凝土的專業知識,填補了在拉夏德方(La-Chaux-de-Fonds)建築教育的空白處,此時他也在巴黎美術學院選修歷史課程。1909年底結束巴黎的停留返回拉夏德方的隔年春天,柯比意又踏上旅程,這次轉向德國柏林,專職於另一位現代主義第一代建築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事務所,卻發現柏林和維也納一樣枯燥無味。冬季,他離群獨居在侏羅山(Jura Moutains)中的一間農舍,伴隨以建築技術方面的書籍,他心中卻一直夢想著地中海。
1911年5月時,他終於踏上了南歐之旅,在七個月的時間裡,與德國作家朋友奧古斯.克里波斯坦(August Klipstein),一同遊歷了巴爾幹半島地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希臘、雅典和義大利中部,這就是柯比意筆記上的「東方之旅」。同年底返回拉夏德方,三年後結束在本地藝術學院的教職,並積極籌組自己的事務所。為尋求客戶,柯比意在1914年加入由猶太人社區組成的「新文化圈」(Nouveau
Circle)成為其中一員,並因此接獲俱樂部、帶提海妞家族(Ditisheim)、斯沃家族(Schwob)住宅設計案,斯沃住宅也成了他古典住宅的終結篇。
自1913年至1915年底前,柯比意與巴黎工程師馬克斯.杜.波以思(Max du Bois)共同研究一種新的空間構造體系,即多米諾(Domino)體系――由鋼筋混凝土澆灌一矩形體的「骨架」體系,框架體系採取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六根標準尺寸的柱子,稍稍抬離地面,底板水平光滑,沒有用來支撐的地樑。柱子位於結構體的周邊,但並未達到最外邊緣。這樣,立面、牆體、窗與門的開啟方式都不依賴於結構體,創造一個可作為普世人構空間的原型來整合所有因應戰後巨大需求而開創的建築類型,它是一個代表著更廣泛原則和價值的理性構造。
1907年至1917年之間,柯比意作為一個旅遊者和學徒累積了大量的世界背景信息與專業知識,1917年兩手空空到巴黎至1927年間,是他自己所說的「潛心專研」的十年。新建築的五項要點在1925年寫下,遲至1927年才正式出版。
薩伏伊別墅小檔案
業主
皮埃.薩伏伊夫婦
(Pierre and Emilie Savoye)
地點
法國巴黎西邊伊夫林區(Yvelines)普瓦西
82, Rue de Villiers 78300 Poissy, France
設計時間
1 28.10-1 31.04
施工時間
1 2 .03-1 30.06
翻修時間
1 63年、1 8 -1 7年
總樓層數
兩層樓+屋頂花園平台
基地面積
7公頃(1036 2平方米)
一樓面積(包括車庫)
20 平方米
二樓面積
室內 270平方米,
開放平台 138平方米
屋頂花園面積
70平方米
尺寸 圓柱直徑30公分
尺寸 板至板的樓層高度287公分
尺寸 二樓房間的淨高為213公分
材質 顏色 地面層室內地坪以14×14公分白色瓷磚鋪設。放置方向與柱列格子成4 度角排列
材質 地面層傭人房及管家房間內的地板鋪設以橡木拼集地板
顏色 地面層弧形鋼框玻璃牆的鋼框漆以黑色。除此之外的室內窗框皆漆白色
材質 地面層主入口是兩扇黑色烤漆鋼板門,側門是相同材質的單扇門。以鉸鏈固定在手工捶打的鋼框上
顏色 地面層車庫外牆塗裝以盛夏樹葉的濃綠
材質 坡道鋪面使用黑灰色橡膠材料
材質 坡道側面護欄機能用的實牆體由磚塊砌成,表面塗白灰泥(原有灰泥進口自瑞士),牆體上緣附著以懸空的烤漆鋼管扶手
材質 顏色 螺旋梯的階梯踏板與級高部分皆為黑色1 ×1 公分瓷磚
顏色 主臥室的獨立圓形柱,表面塗以淺灰色漆料
材質 顏色 主臥室浴室及衣櫃間地板是7×22公分的白瓷磚
材質 顏色 主臥室浴室牆面鋪蓋以1:3長條型的象牙白瓷磚,地面則鋪以較壁面磚長邊稍小的方形象牙白瓷磚
材質 顏色 主臥室的鋼筋混凝土浴池,表面披露 × 公分天藍色瓷磚
材質 顏色 主臥室牀頭牆與浴缸旁R.C.躺椅下方牆面用灰色漆料,躺椅下方牆面用灰色塗料,躺椅表面鋪以 × 公分灰色瓷磚
材質 顏色 主臥的女主人化妝間牆面施以淺灰藍色塗料,牆面鑲嵌著通往花園平台的黑色門
材質 顏色 通往小孩房的走道牆面塗成藍色,地板是1 ×1 公分象牙白瓷磚,與走道直線呈4 度角鋪設
顏色 小孩房的牆面則施以赭色,廁所外牆面對比以灰藍色
顏色 客廳的西南面牆與主臥室浴室旁走道牆則使用粉橘色
顏色 分隔餐具室與客廳的牆體朝客廳面是發白的藍色塗料,相對面則是淺粉紅色
材質 顏色 餐具室與廚房地板面的瓷磚接近發白的黃色,大小為1 ×1 公分
材質 顏色 廚房工作檯面的白色鋪面瓷磚尺寸為7×22公分
材質 廚房櫥櫃的門板表面覆蓋金屬鋁板
材質 所有二樓室內臥房地板皆採用長條狀橡木地板
尺寸 室內門的尺寸只有兩種,標準門寬7 公分,另外不能搬運較大尺寸家具的相對窄寬 的公分門
材質 原始設計的固定窗框為木製,外推的窗則是鋼製,以金屬鉸鏈固定於木窗框之上
材質 二樓花園平台靠牆邊的桌子是由鋼筋混凝土澆灌成材質 屋頂花園的底板是由黏土燒製的空心磚,加強以鋼筋之後一體澆灌而成
薩伏伊別墅簡史
此棟別墅的別名為「Les Heures Claires」,位於巴黎西邊伊夫林(Y v e l ine s ) 區的普瓦西(Poissy)小城,大約距離巴黎市三十公里。基地位於城邊小丘頂上,佔地近七公頃,周鄰住屋稀少,附近較大的建物就是位於東邊的中學校園。此中學在二十世紀六○年代的校園興建計畫中原本預計要將現代世界建築里程碑的薩伏伊別墅夷為平地;而諷刺的是,當別墅建物被列為法國國家歷史建物之後,學校的名字不知何時也悄悄改名為勒.柯比意中學。1928年,正當四十一歲壯年的柯比意接下了友人皮埃.薩伏伊夫婦(Pierre and Emilie Sa...
作者序
柯比意:現代性的新建築語言
國際情境主義創始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死後,法國文化部將他的手稿聲稱為「國家寶藏」;生前,他唯獨不願與當時代的知識份子共處,沒有固定工作,也不想工作,選擇一種充實而快樂的貧困生活,是二十世紀少見的遊蕩式「有機知識份子」。他崇尚皮拉內西式(Piranesian)的迷宮城市,喜愛隱藏黃昏的角落與間隙,接納偶然相遇的寂靜廣場,擦肩行走的擁擠社區,以及坐在公園長椅上帶著貝雷帽的老派人等等。他認為走向整合齊一的秩序所帶來的舒適感是虛假的,因此十足地反對柯比意的機械美學,甚至痛恨他所代表的一切。
誠如德波所言,柯比意的都市理論確實有其爭議的一面,但是他所提出的新建築語言並非如德波所理解的那樣,奠基於唯一的功能論之下,也無意掏空城市內在的印記,或是威脅人類精神和真正的自由。而是,柯比意嗅到了無人能阻擋必然降臨的「現代性」,他與古典世界的關係一半是「不在那裡」,另一半是「不是那樣」,一種永遠無法抹消的巨大差異即將來臨,它將成為無法被拋棄,難以再次全面性解構,只能學會了之後試圖與之對抗的建築語言構成的基底。
這種語言的「現代性」幾乎無從將之消解或將之毀滅,而總是向它屈服。而且,這種語言與人類語言及思維共享兩種重要的特徵――即生成性及結構性,並且與機械複製的進程共生。它呈現出可被大量複製、增生與實踐的表徵,最重要的在於它是可被平民化實踐的語言。而且,它並沒有宣稱它是永恆不變的。它的出現讓我們知道在時間的長河中,有用的或有效的語言形式將存活下來,而過時的語言形式終將腐朽。
後柯比意:
擴延至未來的薩伏伊別墅新建築系譜
自17年設立相當於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建築獎以來,眾多得獎者的空間構成都得自柯比意新語言母體的滋養,並各自朝向尚未探索的不同疆域。日本第一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已逝建築家丹下健三(1913-2005)的一生都走在柯比意開啟的康莊大道之上,同時也逃不掉柯比意所投下四處瀰漫的巨大陰影。得到相同建築獎的巴西建築家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早年即熟悉柯比意的語言,之後發現鋼筋混凝土另一種令人迷醉的狂野而開啟薄
殼建築的魅力。青年時期的美國建築家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就看清自己必須在柯比意的語言中產製他異性,聰明的他從義大利理性主義的語言與荷蘭風格派的語言中獲得異種而產生了嫁接後混成移置的語言形式。挪威建築家Sverre Fehn與澳大利亞建築家格蘭.穆卡特(Glenn Murcutt)兩人都將柯比意與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語言形式融合,不進行解構也不是尋找與兩位宗師的相似性,而是將之重寫之後再銘刻入各自棲息的生活大地之間,雖然仍舊存留著兩位現代主義宗師的痕跡,但是已很清楚地被辨識為挪威大地與澳洲土地上具有批判力的現代性地方建築。
巴西建築家Paulo Mendes da Rocha繼續柯比意後期對大跨距空間型態可能的探討,他走進柯比意尚未大力開展之地,顯露出這種語言現代性仍有其無限開放的可能。義大利籍的英國建築家理查.羅傑(Richard Rogers)雖然將結構元件以鋼材替換,但其語言型態仍然與柯比意維持著明顯關係,只是更加強化空間量體的形象化力量。至於Jean Nouvel則讓巨大的空間量體如同失去重量般呈現無比的輕盈感,甚至連同大面積的屋頂板都宛如流雲那樣飄懸在天空中。另一種輕盈性則是如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這類語言的專屬,將自由平面與自由立面的結合導向一種無差異、去感知、去環境與去時間的同質化與抽象化。葡萄牙的Eduardo Souto de Moura從其建築生涯的開始就盡力抹除與柯比意新語言的親緣性,同時抹除所有自由立面開啟的無表情可能性,只留下現代主義標記的方盒體型態,試圖建立一種與環境維持中立關係、卻可被銘寫於任何地方的語言形式。建築的現代性的涓滴源頭雖然可推至十九世紀的中期,其完形與大量散播的開始則非柯比意的新語言莫屬,而薩伏伊別墅是唯一的完形。當代建築明顯地朝向「抹除」柯比意新語言的方向前進,探究如何消除與之相似性並製造差異的不同道路,試圖不斷地批判人們所必須居住的建築空間,並不斷地對多種多樣的價值進行開拓書寫。這將是一路擴延至未來的建築系譜。
薩伏伊別墅呈現出我們在棲息居住的歷史進程中尋求繼續我們的想望所根植其中的土壤,通過這已然是當代建築基本構成的語言母型,試圖建構一種永恆存在的關係,企圖為後代保住我們建築的現代性誕生的條件,並帶來比它本身大得多的價值。
柯比意:現代性的新建築語言
國際情境主義創始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死後,法國文化部將他的手稿聲稱為「國家寶藏」;生前,他唯獨不願與當時代的知識份子共處,沒有固定工作,也不想工作,選擇一種充實而快樂的貧困生活,是二十世紀少見的遊蕩式「有機知識份子」。他崇尚皮拉內西式(Piranesian)的迷宮城市,喜愛隱藏黃昏的角落與間隙,接納偶然相遇的寂靜廣場,擦肩行走的擁擠社區,以及坐在公園長椅上帶著貝雷帽的老派人等等。他認為走向整合齊一的秩序所帶來的舒適感是虛假的,因此十足地反對柯比意的機械美學,甚至痛恨他所...
目錄
前言
關於薩伏伊別墅
-薩伏伊別墅簡史
-1931年的科比意
-薩伏伊別墅小檔案
薩伏伊別墅案例分析
◆柯比意的基本語彙
1.自由柱列-架空的軀體
2.自由平面-流動的感官
3.自由立面-幻變的面容
4.水平長窗-橫行的目光
5.屋頂花園-天空的想望
6.坡道與梯-舞動的身體
◆薩伏伊別墅的構成解剖
-環境
-解剖
1.柱列
2.自由平面
3.立面
4.水平長窗
5.屋頂花園
6.坡道與梯
◆析論與應用
-柯比意作品樣式分析
-薩伏伊別墅的設計構想
-新建築語彙運用的實例
結論:現代住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理性完型
參考書目
前言
關於薩伏伊別墅
-薩伏伊別墅簡史
-1931年的科比意
-薩伏伊別墅小檔案
薩伏伊別墅案例分析
◆柯比意的基本語彙
1.自由柱列-架空的軀體
2.自由平面-流動的感官
3.自由立面-幻變的面容
4.水平長窗-橫行的目光
5.屋頂花園-天空的想望
6.坡道與梯-舞動的身體
◆薩伏伊別墅的構成解剖
-環境
-解剖
1.柱列
2.自由平面
3.立面
4.水平長窗
5.屋頂花園
6.坡道與梯
◆析論與應用
-柯比意作品樣式分析
-薩伏伊別墅的設計構想
-新建築語彙運用的實例
結論:現代住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理性完型
參考...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