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是一項學術偵探工作的壯舉,以及令人欲罷不能的傳記側寫,它是以希特勒為主題的著作當中最具私密性和最令人不寒而慄者之一。
在這本既出色又富於原創性的著作當中,提摩西.賴貝克藉由檢驗形塑出希特勒個人及其想法的一些書籍,探討了影響希特勒生平的若干因素。
希特勒比較出名的地方,當然在於焚書而非藏書。賴貝克卻以生動的方式告訴我們,書籍是希特勒終身的固定伴侶。它們從他一戰期間在前線擔任伍長的年代開始,直到他自殺於柏林之前的最後幾天為止,都一路伴隨著他。賴貝克鉅細靡遺地檢驗希特勒殘存的私人藏書,揭露了希特勒獨處之際,在心中所縈繞的各種念頭與成見,以及它們為我們的世界所帶來的後果。
作者簡介:
提摩西.賴貝克(Timothy W. Ryback)
提摩西.賴貝克是《紐約時報》年度矚目好書,《最後的倖存者:達豪集中營的遺產》一書之作者,曾為《大西洋月刊》、《紐約客》、《華爾街日報》,以及《紐約時報》撰稿。他是海牙「歷史正義與和解研究所」的共同創辦者,目前與妻子及三名子女定居巴黎。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北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ö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歷了柏林圍牆倒塌與蘇聯解體,並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譯著。譯作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閱讀的女人危險》、《趣味橫生的時光》、《金錢的歷史》、《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庇里牛斯山的城堡》、《書中的秘境》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梁文道 (評論人)
A Washington Post notable book
《華盛頓郵報》年度矚目好書
賴貝克的人物側寫不但饒有新意,而且又成果豐碩……肯定會廣泛引起好奇。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內容發人深省,作者是完美的嚮導,才智過人、消息靈通,而且非常仔細。
有趣得不同凡響,讓讀者迫不及待想一窺希特勒令人不寒而慄的小規模自我提升方案。雖然書蟲的身分未必就是變成大屠殺兇手之先決條件,但這顯然不會成為障礙。
──傑柯布.海爾布倫,《紐約時報》書評(Jacob Heilbrun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賴貝克文筆優雅,而他環繞著希特勒私人圖書館藏書所編織出來的故事……提供了新鮮的觀點……他以既靈巧又簡潔的方式,勾勒出這位日後的獨裁者如何從一名自願參戰的青年,轉變成為一個冷酷無情的軍人。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作者的努力是值得的:讀罷這本簡短紮實的書以後,我們可以更明確地看出,知識分子──或偽知識分子──如何說動歐洲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向文明開戰,並且試圖滅絕猶太人……賴貝克這本有用的著作帶領著我們稍稍接近了惡魔的心靈。
──《新共和國》(The New Republic)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提出一項警告,指出盲目堅持意識形態的危險性,以及選擇性閱讀所可能造成的傷害。
──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London)
賴貝克巧妙地將希特勒的政治生涯與其藏書習慣編織在一起……。他做出良好的表現,在冷靜調查和道德反感之間保持了平衡。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賴貝克穿透大屠殺的暴行,發現其根源與文字脫離不了關係。《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不僅是一部精巧的納粹主義思想史……同時也標誌出來,閱讀如何讓我們對閱讀本身的一切期待化為烏有。
──《書籍論壇》(Bookforum)
本書引人入勝地勾勒出這樣的一名讀者──他自稱喜愛書本,卻無論如何都要把它們燒掉。
──《新聞日報》(Newsday)
文筆優雅、細心研究、發人深省……賴貝克做出一項寶貴而簡短的補充,設法理解那個對世界造成如此惡毒衝擊的怪人。
──《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
賴貝克以生動異常和細緻入微的風格,描繪出希特勒這位獨裁者……並針對他的知識生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點。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對任何想知道書籍對我們所產生意義的每一人,《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將會吸引他們。就懷疑文字可引導人心向善或向惡的人士而言,本書是他們的「必備」讀物。
──《薩克拉門托新聞週報》(年度最佳圖書)
(Sacramento News & Review, A Best Book of the Year)
【推薦序】
嗜書成狂
◎梁文道
開卷有益?這句老話我越大就越懷疑。因為我見過不少人讀書讀成了儍子,不只不通世事,而且滿腦漿糊,說話夾纏行文混亂。每回聽這種人說話,我心裏都想勸他趕快回火星。更壞的還不是讀書讀壞了腦子,而是讀出一個荼毒人世生靈混世魔王。
有些獨裁者自己手不釋卷,老從書裏取靈感,幹下了殺人無算的大業,偏偏又不讓老百姓自由自在地讀書,還要焚書坑儒,毀千古文明於一世。你說,讀書對這種人來講到底是好是壞?不,我指的還不是那個現代史上最有權力的中國人,而是希特勒。
難得美國的民間學者賴貝克( Timothy Ryback)想到了一個好點子,試圖從希特勒遺留下來的藏書挖掘他的思路軌跡。他先到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一大堆戰後運來但至今仍未整理完畢的希氏文檔,再去布朗大學翻閱陪伴希特勒走完他人生最後一段路的八十本書。他在書眉筆記的字跡裏推斷希特勒當時的心境,於書頁的切口處推敲他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遂成眼前這部《希特勒的私人藏書》( Hitler's Private Library),大開我讀者眼界,在芸芸講述希特勒的傳記之中別樹一幟。
首先,我們發現這傢伙還真他媽的愛書。第一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在前線做通訊兵,每天要不是奔命在密如暴雨的槍火之間,就是躲在泥濘一片的壕溝裏喘息。可一逮到空閒,他便立刻跑到戰場邊上的小鎮找書,找一些恰好能夠塞進軍大衣口袋裏的書。其中一本是德國藝評名家馬克斯.奧斯邦( Max Osborn)寫的柏林建築指南,賴貝克認為此書對希特勒影響至深,因為奧斯邦筆下的柏林與時人的看法頗有不同;他人以為醜陋的,在他看來卻是德意志條頓武士風格的極致表現,完全不像其它德國城市那樣受到了地中海品味的污染。自此之後,希特勒就愛上了柏林,愛上了那種最純粹最均衡同時也最剛健的審美形式。只是奧斯邦恨鐵不成鋼,以為柏林不夠純粹因此也不夠美的房子還是太多;於是希特勒替他完成心願,掌權後大興土木,誓要把柏林建成「世界的首都」,純正而藍血的德意志化身。可惜奧斯邦是猶太人,在希特勒終於有能力按照他的教誨重整柏林市容的時候,他人早就不知逃到那裏去了;就連這本啟蒙希特勒的指南書,也給納粹放火燒得一乾二淨。至於賴貝克找到的這一冊,卻完好無缺地保存在希氏藏書之中,書裏甚至還夾了一根希特勒那有名的八字鬍。
名人推薦:梁文道 (評論人)
A Washington Post notable book
《華盛頓郵報》年度矚目好書
賴貝克的人物側寫不但饒有新意,而且又成果豐碩……肯定會廣泛引起好奇。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內容發人深省,作者是完美的嚮導,才智過人、消息靈通,而且非常仔細。
有趣得不同凡響,讓讀者迫不及待想一窺希特勒令人不寒而慄的小規模自我提升方案。雖然書蟲的身分未必就是變成大屠殺兇手之先決條件,但這顯然不會成為障礙。
──傑柯布.海爾布倫,《紐約時報》書評(Jacob Heilbrunn, The New York...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前線閱讀,一九一五年
二十世紀的世界將會發現,德意志帝國首都最引人入勝之處,並不在於美麗的歷史古蹟或豐富的文化遺產,而是另有其物。
馬克斯•奧斯伯恩(Max Osborn)
《著名文化場址》系列之卷四十三《柏林》,一九○九年出版於萊比錫
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下旬一個沉悶的星期一,法國北部戰線後方兩英里外,當時在「巴伐利亞第十六後備步兵團」擔任伍長的阿道夫•希特勒,離開了他位於「富爾納」(Fournes)小鎮邊緣一棟兩層樓農舍內的宿舍。他扣緊野戰大衣來抵擋秋日肅殺的寒風,皮靴底部的平頭釘在陰濕路面的石塊上面鏗鏘作響,就這麼走到鎮上買來一本書。
對這位二十六歲的前線士兵來說,看樣子那將是一個平安無事的星期,情況應該會跟上週相差無幾,只有敵方的零星砲火和毒氣攻擊的威脅才偶爾打破了寧靜。前一個星期二曾經短暫揚起濃霧,並且有三架英國雙翼飛機在這一帶上空盤旋了幾個小時。它們的出現導致毒氣警報隨即叮叮噹噹地響起,士兵們趕緊手忙腳亂地摸索自己的橡膠面具和護目鏡。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的時候,毒氣還是戰場上相當新鮮的玩意兒。
僅僅幾個星期以前,曾經有若干「黑人士兵」──被脅迫加入英軍服役的印度臣民──逃跑到德軍戰線這邊,針對即將展開的一波攻勢提出了警告。由於害怕這種悄然無聲的新式武器,兵員們乾脆生起火來,站在薪柴燒出的滾滾濃煙前面測試那些奇形怪狀的新裝備。當天傍晚,他們瞧見一團詭異的黃色雲霧緩緩飄入無人地帶,虛張聲勢地停留一陣子之後,又隨著改變了方向的微風,同樣不疾不徐地飄回英軍陣地。之後還出現過幾次毒氣警報,但都沒有發生任何狀況。團部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星期二的作戰日誌中記載道:「假警報」。
在接下來的星期一,也就是希特勒買書的那一天,破曉時分於灰暗之中帶著寒意,地面的濃霧壓制了所有砲火,只剩下最稀疏的槍砲聲。等到清晨將盡、濃霧開始消散的時候,英軍砲兵此起彼落地朝著該團兩英里寛的駐防區發射彈幕,用飛濺而下的榴霰彈轟擊其指揮所和「H區段」。希特勒應該能夠從他位於富爾納的「休息宿舍」,聽見彷彿悶雷一般的砲擊聲從地平線上響起。
身為被分發到團部的通信兵或「傳令兵」,希特勒往往是輪班工作:三天置身火線,三天留在富爾納休息。希特勒離開富爾納的時候,會固定沿著一條鄉間道路步行,前往附近一個叫做「弗羅梅樂」(Fromelles)的村莊,前線指揮所和救護站就坐落於當地損毀的建築物之間。接著他從那裡穿過一連串的「通信戰壕」,走入由原野上的累累彈坑和村落廢墟所構成的夢魘景象。為了便於調動部隊以及幫通信兵點明方向,當地的法國村莊都被指派了德文名字。
那些地名與受蹂躪的程度相呼應:諸如「爆裂屋」(Knallhütte)、烤箱(Backofen)。英軍和德軍戰壕幾乎交會的一個拐角則稱作「死豬」(Totes Schwein)。有一個村莊被命名為「佩茨城」(Petzstadt),套用了團長弗里德里希•佩茨的姓氏。在陣地左側,亦即第十六和十七後備步兵團緊緊靠在一起的地方,有一座已遭夷平的農莊被叫做「達豪」,此稱呼來自慕尼黑北郊一座景色如畫的藝術家村──那個時代的《米其林旅遊指南》曾經給它打出兩顆星的分數,但它將在未來幾十年後給人完全不一樣的觀感。
雖然通信兵們所接獲的任務往往無關緊要,但工作有時也變得危險至極。每當砲火擊毀了電話線之後,他們就必須在飛舞的彈片之間快步穿梭,而其他大多數的士兵卻可蜷縮於掩體內。各種訊息按照假設的優先順序來編碼:X為「一般件」、XX是「重要件」、XXX則為「急件」,但通信兵們經常發現自己冒著不必要的危險。希特勒後來回憶道:「我曾經屢屢暴露在猛烈砲火下,儘管所遞送的只不過是一封有待寄出的明信片而已。」一九一四年秋季在「維查埃特戰役」(Wytschaete)首日的戰鬥行動中,他所屬的通信單位,原本的八名士兵已經折損一半人馬,其中三人當場被打死,另一人身受重傷。到了一九一五年秋天,希特勒是該單位所剩下唯一的一個老兵。
此照片摘自希特勒昔日同袍阿道夫•邁耶爾的戰時回憶錄
下方德文寫著:自願參軍者阿道夫•希特勒,
「李斯特團」編制內的通信兵,一九一五年五月。
第十六後備步兵團駐防區的地圖,
摘自阿道夫•邁耶爾的戰時回憶錄。注意左下角的「達豪」(Dachau)。
一九一五年十月上旬展開攻勢,將英軍逐離一個被稱作「霍亨佐倫工坊」(Hohenzollernwerk)的陣地之際,那些通信兵甚至接獲一項更加艱困的任務──他們被迫反覆捧著大堆手榴彈奔向火線,以便第一線士兵能夠名副其實「一碼接一碼地」將英軍轟出其戰壕。他們總共投出一千五百枚手榴彈來清除一條三百碼長的壕溝,接著又使用兩千枚清除了另外五百碼。佩茨於戰役結束後所做出的報告是:「此次針對霍亨佐倫工坊進行的戰鬥再度顯示出來,手榴彈乃近戰時最可怕和最有效的武器。」
進入十月之後,雨水已經癱瘓了秋季攻勢,無人地帶兩側的士兵們轉而忙於跟爛泥奮戰,而非彼此兵戎相向。我在殘存的希特勒藏書當中,找到了他那個單位厚達五百頁的歷史:《西線四年時光:李斯特團的歷史——巴伐利亞第十六後備步兵團,一個德國團級單位之回憶錄》。 它在精美的棕色皮革封面下,將那幾個星期內的痛苦和絕望生動地保存起來。持續不斷的大雨使得流水溢出河岸,湧入第十六後備步兵團的戰壕,帶來了宛如世界末世般的後果。團史記載道:「我們有兩個連級單位……遭到洪水奇襲,以致戰壕內的官兵們幾乎來不及搶救槍支和裝備,必須攀附於壕溝壁以求自保。他們擠成一團蜷縮在那裡,前面是一片泥潭,背後則是洶湧奔騰的水流,其中許多人更毫無掩護地暴露在敵人眼前。」他們能夠保住性命的唯一理由是,英軍同樣也忙於在洪水中自救。依據那部團史所做出的估算,平均每部署一名前線士兵與英軍對戰的同時,就有十個人正在跟泥漿搏鬥。
該團的作戰日誌目前收藏於慕尼黑「巴伐利亞戰爭檔案館」,它不僅證實了前線士兵與大自然力量進行的不對等戰爭,同時也道出他們跟前線抽水站同樣不對等的奮鬥。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那天,團長把一個典型的日子記錄下來:
A六-十一區段的電動幫浦於傍晚斷電
夜間十一時至十一時三十分,水管損壞
上午七時四十五分至下午十二時三十分斷電
C八-十二區段於清晨斷電
在那幾個因為大雨而無所事事的星期當中,希特勒都待在富爾納,只是偶爾才出一下任務。十月二十一日,佩茨指派他跟另外一名通信兵,漢斯•李帕特,前往「瓦朗西安」(Valenciennes)調撥一個新的床墊。依據調撥單上面的註記,希特勒和李帕特獲准在該城過夜。回來的路上多半是由希特勒扛床墊,因為李帕特的軍階比較高。
過了一個月零一天,希特勒仍舊因為大自然的力量而無事可做,於是走去富爾納買來一本關於柏林建築史的書籍,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藝術評論家馬克斯•奧斯伯恩。儘管厚達三百頁,奧斯伯恩的《柏林》卻是一本相當纖細的書籍,可以很輕易地塞入野戰大衣口袋,就跟放進文化旅遊者的手提包一樣簡單。其防水的橄欖褐色封面之上,大剌剌地以深紅色印出「柏林」字樣,並且佐以「布蘭登堡城門」的圖案,其六根「多利克式」的柱子與全書標題中緊密的六個字母上下並列。
在那天的某個時刻,希特勒返回自己相對舒適的兩層樓農莊宿舍。他翻開了那本精裝書,並且以顯然放不開的字跡宣稱自己對書中內容的擁有權。他在封面內頁右上角一個不大於一張小郵票的空間裡面,寫下了自己的姓名以及買書的地點和日期。
時隔八十年後,奧斯伯恩的那本書證明自己曾經在前線服役。
書角已經褪色泛黃,宛如乾枯檸檬皮一般地向內捲曲。書脊的亞麻布條已經磨損而搖搖欲墜,暴露出螺紋帶狀的簽名,而其模樣就彷彿是用繩子綁在一起的許多根骨頭。有一塊泥漬遮蓋了「十一月」最後面的幾個字母。當我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善本書閱覽室翻開這本殘破的書冊時,寧靜之中飄蕩著接近中午時分的低沉車流聲,書中頁面正微微地沙沙作響。
大約就在希特勒買了那本《柏林》的同一個時候,馬克斯•奧斯伯恩剛好從「里爾」(Lille)前往「歐貝爾」(Auber)的半路上,經過了距離富爾納幾英里外的地方。他在那年一月抵達前線替《福斯日報》出外勤,比希特勒晚到了幾個月,而他為那家柏林家報業巨擘撰稿的時間則已長達將近二十年之久。
希特勒服役於西線的時候,
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下旬
購買了這本柏林建築指南
奧斯伯恩的出身環境,與形塑出班雅明知識品味及情趣屬於同一個獨特柏林階層。此際他早已建立起當代第一流藝評家的聲譽,以玩世不恭的方式所做出的美學與文化評論,為自己贏得廣大的讀者群。在一部以「撒旦文化史」為題材的著作當中,奧斯伯恩公開宣稱天使是「最乏味的上帝創造物」,此外更用三百頁的篇幅,臚列了藝術上、音樂上和文學上宛如撒旦一般大而無當的事物。他是名畫家馬克斯•李伯曼(Max Liebermann)的舊識,並創造出「表現主義洛可可」一詞。
一九○八年,當「西曼出版社」請求奧斯伯恩撰寫一本柏林指南的時候,他雖然答應了,卻特別表明自己乃藝評家而非觀光導遊。於是他以下列大不敬的告誡詞來歡迎其《柏林》讀者:出版社何必將這座城市列入歐洲「文化首都」之林呢?因為「二十世紀的世界將會發現,德意志帝國首都最引人入勝之處,並不在於美麗的歷史古蹟或豐富的文化遺產,而是另有其物」。
奧斯伯恩帶著同樣誇張的懷疑論調來到了西戰場。當他穿越法國北部的戰地,參訪索姆河、馬恩河沿岸,以及凡爾登周圍的破壞情況時,並沒有發現太多讓他感覺新鮮或受到震驚的事物。那裡對人類進行的殘殺,對他而言差不多就像是使用血和肉,重新創造出他在「柏林國家美術館」所研習過的諸多油畫作品。奧斯伯恩早已看過那一切。
德國士兵們的尖頂頭盔與刺刀,看起來就像是十六世紀壁畫上面持矛戰士的現代化身。火焰噴射器朝著殘破地面吐出的煙柱和火光,則早已生動地交織於那些古代壁畫的情景之中。「至於今日近距離作戰時深受青睞的恐怖工具──手榴彈」,奧斯伯恩為他置身德國境內的讀者們寫道:「早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就已經發揮過作用,被使用於各個大公爵的軍隊裡面。」當那位戰地藝評家瞥見一名通信兵騎馬在開闊的原野上飛馳,而且人和馬匹都配戴了防毒面具的時候,他又將之比擬成希羅尼穆斯•波希畫布上的一個場景。
一九一五年五月下旬,奧斯伯恩和希特勒險些在「伊普爾」(Ypres)的戰場上狹路相逢,當時德軍已在此地擊退英軍沿線發動的第二波大型攻勢,而且雙方都傷亡慘重。第十六後備步兵團折損了一半以上的人馬:一千六百名士兵,以及所有的軍官,僅一名倖存。奧斯伯恩在大屠殺發生不久後抵達那裡,並且從「伊普爾大教堂」未受損壞的尖塔俯瞰戰場──它正奇蹟般地聳立在已成廢墟的市鎮上方。奧斯伯恩於一片殘破中,發現自己見證了這場戰爭的最大戰役之「第二幕」。
「殘破不堪的防禦工事和砲兵掩體兀立在地面上」,而他所觀察到的是:倒塌的土牆、粉碎的沙袋、散落的破片,一串又一串扭曲扯裂的鐵絲網,地上遍布著骯髒的廢棄物、軍服的碎片、血淋淋的破布、襪子、水壺、法文報紙的片斷、從英文雜誌撕下來的頁面、口糧罐、空彈匣、未使用過的彈藥。」屍體雖已被移除,但死亡的氣息依舊徘徊不散,使得被污染的空氣瀰漫出消毒劑和腐肉的味道。
那年秋天,奧斯伯恩旅行前往位於「里爾」西方的戰場,憑弔「里什堡」(Richebourg)以及「新沙佩勒」(Neuve-Chapelle)等前線聚落,半路上並通過了位於富爾納一帶的陣地。「當你來到那些村莊的時候,只見它們處於悲慘的毀滅狀態──房舍被炸垮、農莊遭到焚毀、牆壁上滿是彈孔」,他寫道:「一片淒涼的景象!」
到了那個節骨眼,奧斯伯恩詩意盎然的熱情早已冷卻下來。他發現:「進攻者所留下來的腐爛屍體還躺在那裡。成群老鼠以之為食,長得又大又肥,令人看得作嘔。每當牠們不小心跑進戰壕的時候,士兵們都會充滿憎惡地把牠們打死。讓奧斯伯恩覺得「駭人而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一切優雅的形象都已經轉化為恐怖的情景。」
隨著戰爭整整進入第二個年頭,卻依然看不見結束屠戮的跡象,奧斯伯恩發覺不但他自己出現了改變,就連士兵們也一樣。在無人地帶的兩側,雙方人馬之間的仇恨和怨懟與日俱增。「九月下旬激烈交火的那些日子,已經把一種新的情緒帶入了戰爭,在戰壕之間四處散播」,奧斯伯恩在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寫道:「戰鬥進行得益發冷酷、更加苦澀,也更加惡毒。發動和擊退大規模攻勢時的那股怒氣,至今仍可感受得到。」時代已經變了。
一九一四年聖誕前夕,雙方士兵曾經聚集在無人地帶共同慶祝佳節,並於隨後幾個月內交相投擲友好的問候紙條、共同分享果醬和香菸,甚至還停止射擊,讓敵方能夠取回或掩埋自己的陣亡者。
如今他們卻相互辱罵,以「充滿恨意和令人厭惡」的文字針鋒相對。法國人編製出押韻的對句來侮辱德皇和皇太子。有一則被拋過無人地帶的訊息上面寫著:「德國佬都是豬,應該被送上斷頭台而非加以射殺」。許多年後,希特勒將回想起一種類似的人類精神韌化過程。「到了一九一五和一九一六年之交的冬季,這種奮鬥已經在我身上得出結果。」希特勒於《我的奮鬥》中寫道:「我的意志終於無可否認地成為主人。最初幾天的時候我還能夠在歡呼聲和笑聲中一起衝鋒,如今我卻既平靜又堅毅。」希特勒注意到,他的神經和理智已由於連續不斷的戰鬥而變得堅強。「年輕的自願參軍者已成為了老戰士」,他寫著:「而且這種變化已經出現在整個軍隊」。
時至一九一五年十一月,等到置身前線超過一年以後,希特勒的「轉型」已有跡象可尋,而希特勒私人圖書館殘存的物件便保藏了那種情緒上的轉變。在一套用皮革裝訂的希特勒兵役記錄照相影本裡面(其中也包括他的入伍文件),他所宣稱的永久居住地是慕尼黑,而且不曾列出任何直系血親,既沒有其同父異母的兄姐阿洛伊斯和安吉拉,也沒有他的妹妹寶拉。一九一四年的時候,他跟直系親屬的固定接觸似乎已告中斷。寶拉後來表示,她以為他已經死了。
另一套經過裝訂的照相影本,則包含了希特勒寄給一位慕尼黑舊識──恩斯特•赫普──的明信片與信件,而它同樣顯示出關係中斷的跡象。希特勒以冗長散漫的句子,加上使用了訴諸感情的表達方式(可讓人預見他隨後二、三十年修辭風格),在一張張頁面上刻畫出前線的戰鬥,以及他自己對回家的渴望。希特勒向赫普寫道:「我非常頻繁地想起慕尼黑,我們每個人都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期盼很快能夠跟那幫傢伙算總帳,不計一切代價做個了斷;期盼我們當中有幸再度看見自己家鄉的那些人,將會發現它變得更加潔淨,並且已經更進一步清除了外來影響;期盼透過我們千百萬人每日所承受的犧牲和苦難、透過在這裡日復一日對抗來自國際世界的敵人時所奔流的鮮血,不但得以粉碎德國外在的敵人,同時也能夠打破我們內部的國際主義。」這最後一封寫給赫普的長篇大論來自一九一五年二月五日。
第一章 前線閱讀,一九一五年二十世紀的世界將會發現,德意志帝國首都最引人入勝之處,並不在於美麗的歷史古蹟或豐富的文化遺產,而是另有其物。馬克斯•奧斯伯恩(Max Osborn) 《著名文化場址》系列之卷四十三《柏林》,一九○九年出版於萊比錫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下旬一個沉悶的星期一,法國北部戰線後方兩英里外,當時在「巴伐利亞第十六後備步兵團」擔任伍長的阿道夫•希特勒,離開了他位於「富爾納」(Fournes)小鎮邊緣一棟兩層樓農舍內的宿舍。他扣緊野戰大衣來抵擋秋日肅殺的寒風,皮靴底部的平頭釘在陰濕路面的石塊上面鏗鏘作響,...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梁文道《嗜書成狂》
導言 焚書之人
第一章 前線閱讀,一九一五年
第二章 導師的暗盤交易
第三章 希特勒三部曲
第四章 一部美國的聖經
第五章 失落的哲學家
第六章 圖書戰爭
第七章 聖靈的啟示
第八章 前線閱讀,一九四○年
第九章 希特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第十章 遲遲未出現的奇蹟
後記 書籍的命運
致謝詞
附錄
附錄一 《這就是敵人》一文對希特勒圖書館的描述
(弗瑞德里克.厄克斯納,一九四二年)
附錄二 美國陸軍第二十一反情報分遣隊描述貝格霍夫藏書的機密報告
(一九四五年五月)
附錄三 〈一名門外漢的圖書館:一窺希特勒先生的私人藏書〉
(漢斯.拜爾哈克,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九日的《南德日報》)
附錄四 《對阿道甫[原文如此].希特勒藏書及其分類方式之報告》
(阿諾德.賈柯比斯,美國國會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實習生,撰寫於一九五二年一月九日)
注釋
目次
推薦序 梁文道《嗜書成狂》
導言 焚書之人
第一章 前線閱讀,一九一五年
第二章 導師的暗盤交易
第三章 希特勒三部曲
第四章 一部美國的聖經
第五章 失落的哲學家
第六章 圖書戰爭
第七章 聖靈的啟示
第八章 前線閱讀,一九四○年
第九章 希特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第十章 遲遲未出現的奇蹟
後記 書籍的命運
致謝詞
附錄
附錄一 《這就是敵人》一文對希特勒圖書館的描述
(弗瑞德里克.厄克斯納,一九四二年)
附錄二 美國陸軍第二十一反情報分遣隊描述貝格霍夫藏書的機密報告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